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史地著述到文类独立:先秦至两宋行记的文体流变
1
作者 刘师健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5,共8页
古行记发展演变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先秦文体意识尚未明确的环境中,行记因“记”的叙事功能,从一开始便体现出与史学的渊源关系,《禹贡》《穆天子传》文献中初具后来行记文体的行程、见闻等因素与写作体例。两汉早期行记纪行程的同... 古行记发展演变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先秦文体意识尚未明确的环境中,行记因“记”的叙事功能,从一开始便体现出与史学的渊源关系,《禹贡》《穆天子传》文献中初具后来行记文体的行程、见闻等因素与写作体例。两汉早期行记纪行程的同时,并载地理风物,内在地包含了多种行旅记的著述要素。晋唐时期,行记发展出了出使行记、僧人行记、行役记三种类型,书写体例上,兼具传记、地记、游记的文体特性。迨至宋代,行记在叙事纪行之中,穿插对形胜古迹、诗书舆图的议论与考证,文体分属得以细化明确,由处在地志、日记、传记之间的史部著述转变成纪行著述亦兼有文类特征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文体。行记内容、形式的选择均与时代发展紧密契合,彰显了特定时代的文学观念与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行记 文体流变 史地著述 文类独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今、古文经学之争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变革
2
作者 姜荣刚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3,共12页
今文经学于晚清的再度勃兴,为其时“文学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理论基础。为应对今文经学家的挑战,古文经学派也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文学变革思路,这不仅使中国近现代文学变革形成了双峰并峙的独特景观,也引起了时人对文... 今文经学于晚清的再度勃兴,为其时“文学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理论基础。为应对今文经学家的挑战,古文经学派也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文学变革思路,这不仅使中国近现代文学变革形成了双峰并峙的独特景观,也引起了时人对文学本质与文学变革的多元思考与实践。今、古文经学之争一直持续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由于受西学东渐的遮蔽,这一来自传统内部的重要动力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从而影响了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变革全面而深入的探索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文学观 文学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基于“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梦琰 王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共9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路径。即回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端的源头——古今中西之争,然后“还原”这一文明现代发展的历史内在逻辑,从而站在人类“世界历史”的高度评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这就是“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也是当前亟待推进的。其一,从历史逻辑的起点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起点并非文明内在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在“古今中西之争”双重辩证逻辑中展开的。即一方面要从民族历史走进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又要走出“东方从属西方”的世界历史,这就是“第二个结合”发生的社会历史辩证法。其二,从普遍性“世界历史”的辩证演进来看,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历史中巩固了其自身主体性,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三,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作为轴心文明时代世界三大文明形态之一的中华文明,在经历了辩证发展的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之后,最终也将在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上展现典范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 历史哲学 古今中西 从后思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以来社会变迁下的武术活动--基于一个武术之乡的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陈威 赵先卿 王舜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19,共10页
通过田野调查、口述整理和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梳理分析近代以来沛县武术发展的脉络,从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观念等不同层面,揭示社会变迁对沛县武术活动内容、人群特征、组织形式、活动过程及习武动机等... 通过田野调查、口述整理和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梳理分析近代以来沛县武术发展的脉络,从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观念等不同层面,揭示社会变迁对沛县武术活动内容、人群特征、组织形式、活动过程及习武动机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研究认为,近代以来,沛县武术活动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各个不同方面变化而综合作用的结果,武术目前发展状况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现代化的发展对武术文化的传承提出新的不同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要求,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武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世界,那种"回归传统"的振兴或保护,只能说是一厢情愿的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近代 社会变迁 沛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农民体育价值观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曾理 李仕刚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28,共3页
通过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农民的社会地位和人口素质、经济状况、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农民职业分化现象,表明:当代农民体育价值观已发生极大转变,农民体育的传统模式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锻炼愿望,不能激发农民的体育需求,因而导致农民体育的... 通过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农民的社会地位和人口素质、经济状况、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农民职业分化现象,表明:当代农民体育价值观已发生极大转变,农民体育的传统模式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锻炼愿望,不能激发农民的体育需求,因而导致农民体育的滞后。由此提出开展农民体育的一些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民体育 价值观 体育需求 社会地位 人口素质 生活方式 体育兴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变迁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意识重构的互动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段爱明 白晋湘 田祖国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2,共3页
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的分析,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变迁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意识重构的相互影响,认为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体育文化价值意识之中,将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传统体育文化 现代变迁 少数民族 大学生 价值意识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侃先生古本音说中的声韵“相挟而变”理论——兼论古今音变的“条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宁 黄易青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67,共9页
黄侃古本音说认为,声母与韵母的洪细是相和谐的,上古音最初声母和韵母都是洪音,中古音的细音,是最初的上古音变化的结果。古今声音的变化,声母变则韵母也跟着变;韵母变就说明声母已经变,声母变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声母后头i介音的产生。这... 黄侃古本音说认为,声母与韵母的洪细是相和谐的,上古音最初声母和韵母都是洪音,中古音的细音,是最初的上古音变化的结果。古今声音的变化,声母变则韵母也跟着变;韵母变就说明声母已经变,声母变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声母后头i介音的产生。这是黄侃的声韵相挟而变理论。声韵相挟而变理论是在综合考察大量古代汉语语言文字现象,并继承清代古音研究精华而提出的。一些用现当代古音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也支持声韵相挟而变理论。这个理论启发我们对古今音变发生"条件"的通行说法提出怀疑。古今音变"条件"可以有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侃 古音学 音变 “相挟而变”理论 声母 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体育文化生态的历史演变论绎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洪珅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研究法,在阐明中国体育文化生态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国体育文化生态进行阶段式总结与阐释。认为:古代中国体育文化生态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保持稳定,并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平衡,总体呈"自然而然&qu...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研究法,在阐明中国体育文化生态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国体育文化生态进行阶段式总结与阐释。认为:古代中国体育文化生态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保持稳定,并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平衡,总体呈"自然而然"的基本样貌;近代中国体育文化生态因中西文化对抗和社会大变革而失衡,且在"龙虎交争"的现实境况中发生变化;现代中国体育文化生态面临"西化"挑战,且处于彻底失衡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文化 文化生态 古代 近代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及近现代译名研究回顾 被引量:5
9
作者 王英姿 许宏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9-144,共6页
自佛经翻译到民国时期的译名研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目的明确,注重实践应用,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为了解决各自当时遇到的译名问题,以期达到译名统一的最终目的;二是理论意识逐步增强,各期的研究者都从译名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 自佛经翻译到民国时期的译名研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目的明确,注重实践应用,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为了解决各自当时遇到的译名问题,以期达到译名统一的最终目的;二是理论意识逐步增强,各期的研究者都从译名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或规则,特别是民国时期有关音译、义译的讨论和有关翻译名实、名义的讨论为后来的译名研究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近现代 译名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古代水权制度变迁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宁立波 靳孟贵 《水利经济》 2004年第6期8-11,共4页
通过对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水权制度变迁的分析,认为我国古代水权制度的特点在于:古代水权制度是统治者偏好的体现,并有强烈的路径依赖;古代的水权制度以国家正式制度为主,以乡规民约等非正式制度为补充;意识形态成为推进或阻碍水权制度... 通过对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水权制度变迁的分析,认为我国古代水权制度的特点在于:古代水权制度是统治者偏好的体现,并有强烈的路径依赖;古代的水权制度以国家正式制度为主,以乡规民约等非正式制度为补充;意识形态成为推进或阻碍水权制度变迁的主要力量;技术进步导致要素价格发生变化,诱致水权制度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制度 水权制度 制度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文学”的知识考古——论中国儿童文学不是“古已有之” 被引量:20
11
作者 朱自强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105,共5页
关于中国儿童文学是"古已有之"还是"现代"文学的学术讨论,是事关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儿童文学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构出来的一个观念。依据建构主义的本质论,对"儿童文... 关于中国儿童文学是"古已有之"还是"现代"文学的学术讨论,是事关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儿童文学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构出来的一个观念。依据建构主义的本质论,对"儿童文学"这一观念进行知识考古,就会发现,中国的"儿童文学"这一观念,是在从古代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代产生、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儿童文学"没有古代,只有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观念 建构主义 古代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间野生稻和栽培稻(O.sativa.L)分布区逆向分离的过程及动力 Ⅰ.古今野生稻和栽培稻(O.sativa.L)的分布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璜 廖晓兰 +1 位作者 王思明 黄国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9-126,共8页
2000a间,中国境内野生稻分布区域由2495575km2缩减至1371094km2,减少了45.06%;分布纬度北界由38°3′N南移至28°14′N,南移9°49′、1140km;中国境内栽培稻分布区... 2000a间,中国境内野生稻分布区域由2495575km2缩减至1371094km2,减少了45.06%;分布纬度北界由38°3′N南移至28°14′N,南移9°49′、1140km;中国境内栽培稻分布区域由4081860km2增加至9600000km2,增加了135.00%;分布北界由38°N北移至53°29′N,北移15°29′、1700km。人口分布重心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对该区域野生稻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而促进栽培稻的发展,必须建立野生稻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区 野生稻 人口 栽培稻 逆向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的自我澄清:在神人、古今与中西之间 被引量:10
13
作者 任剑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16,245-249,共17页
启蒙具有相当复杂的内涵。启蒙与启蒙运动不能混为一谈。启蒙不是先知先觉者对后知后觉者的开启鸿蒙,而是人们对运用理性的共同提示。启蒙在神人、古今与中西之间划分出了界限,但并不是将相关的两者切割开来而已。启蒙筹划的是在"... 启蒙具有相当复杂的内涵。启蒙与启蒙运动不能混为一谈。启蒙不是先知先觉者对后知后觉者的开启鸿蒙,而是人们对运用理性的共同提示。启蒙在神人、古今与中西之间划分出了界限,但并不是将相关的两者切割开来而已。启蒙筹划的是在"人为自己立法"的总体处境下,人类如何面对启蒙的生存状态,谋划确切了解世界、有效改造社会的事业。就此而言,启蒙具有恒久的价值。对中国而言,启蒙是转型中国必予重视的基本精神,它既有利于推动中国人面对现实,也有助于中国人应接现代转型的任务,促使中国走出发展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神人 古今 中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传媒影响下武汉传统音乐传播方式之变迁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俊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6-193,共8页
在近代,武汉传统音乐居主导地位的是戏曲、曲艺等。在近代传媒未传入武汉之前,其传统音乐主要通过"创、唱、奏、演"的方式传播。但是,随着近代报纸、唱片、广播、电影等新的传媒在武汉得以发展,对其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近代,武汉传统音乐居主导地位的是戏曲、曲艺等。在近代传媒未传入武汉之前,其传统音乐主要通过"创、唱、奏、演"的方式传播。但是,随着近代报纸、唱片、广播、电影等新的传媒在武汉得以发展,对其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传统音乐的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文章阐述了在近代传媒报纸、唱片、广播、电影中,武汉传统音乐传播方式的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武汉 传统音乐 传媒 传播方式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转型的因应之道——沈家本与晚清刑律变迁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新宇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7,共15页
作者问题存在争议的《删除律例内重法折》乃由沈家本而非伍廷芳主导,废除凌迟等酷刑重法是清末先进法律专家们的共识,沈家本起到画龙点睛和临门一脚的关键作用。近代刑法典《大清新刑律》最初并非为立宪而制定,但清末预备立宪对其编纂... 作者问题存在争议的《删除律例内重法折》乃由沈家本而非伍廷芳主导,废除凌迟等酷刑重法是清末先进法律专家们的共识,沈家本起到画龙点睛和临门一脚的关键作用。近代刑法典《大清新刑律》最初并非为立宪而制定,但清末预备立宪对其编纂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沈家本务实地提出编定古典律例模式的《大清现行刑律》作为过渡的计划,近代刑事立法因此出现了新旧两部刑法典并行编纂的特殊现象。沈家本在古今方面着力于复古,辨析中国法制的汉唐与明清之别,试图恢复古典法意;在中外方面着力于会通,不拘于中外有别的成见,试图以古典中国的情理来融会贯通近代西方的法理。他对近代中国“法理”一词,有创造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转型 古今中外 法理 沈家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说文体的古今之变与中西之别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晓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1-109,共9页
经过晚清"小说界革命"与民初"文学革命"的双重变革,中国小说文体完成了古今交替与中西交融的演变,呈现出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两种不同的文体观念。20世纪以来的小说史书写大多无视小说文体的古今之变与中西之别,以... 经过晚清"小说界革命"与民初"文学革命"的双重变革,中国小说文体完成了古今交替与中西交融的演变,呈现出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两种不同的文体观念。20世纪以来的小说史书写大多无视小说文体的古今之变与中西之别,以现代小说观念去评判古代小说传统,对小说发展缺乏了解之同情,导致小说研究的自我殖民化。小说文体研究应当回归本土语境,回到历史现场。既接纳现代的小说观念,也承认古代的小说传统,主张动态发展的研究视野与包融宏通的研究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文体 古今之变 中西之别 新旧之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散文概念的变迁及散文范畴的界定 被引量:5
17
作者 渠晓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3-117,共5页
关于“中国古代散文”的界定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将“散文”这一术语置于古代、现代、西方三维视角来加以观照,散文范畴的界定只能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界定,而这种界定是基于对散文文体作历史流变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散文无论... 关于“中国古代散文”的界定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将“散文”这一术语置于古代、现代、西方三维视角来加以观照,散文范畴的界定只能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界定,而这种界定是基于对散文文体作历史流变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散文无论是骈散之争还是韵散之争,都属于“文”内部的矛盾。无论用什么术语来指称它,它就是这样一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散文 现代意义 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苏州的教会医疗事业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传斌 王国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95-98,111,共5页
基督教在近代苏州传播过程中,教会医疗事业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监理会等差会不仅创办医院,而且进行医学、护理等教育活动,对近代苏州社会的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近代 苏州 教会医疗事业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社会观念变迁 被引量:17
19
作者 车辚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3期40-44,共5页
伴随1910年滇越铁路的建成通车,西方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随有形的商品、设备、交通工具、人员和无形的文字、语言、宗教传入,是导致近代云南经济社会、思想文化、风尚习俗、宗教伦理变迁的主要核心因素,显著影响了滇人的求学观、... 伴随1910年滇越铁路的建成通车,西方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随有形的商品、设备、交通工具、人员和无形的文字、语言、宗教传入,是导致近代云南经济社会、思想文化、风尚习俗、宗教伦理变迁的主要核心因素,显著影响了滇人的求学观、地理观、价值观、就医观、就业观,对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越铁路 近代云南 观念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关内移民与东北地区饮食文化的变迁 被引量:10
20
作者 范立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4-161,共8页
近代以来,关内移民大批进入东北地区,促使东北饮食文化发生了变迁。在改变东北传统饮食结构,改进烹调技法,转变饮食行为和观念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移民的到来,促进了东北饮食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了既不完全等同于东北,又不与中... 近代以来,关内移民大批进入东北地区,促使东北饮食文化发生了变迁。在改变东北传统饮食结构,改进烹调技法,转变饮食行为和观念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移民的到来,促进了东北饮食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了既不完全等同于东北,又不与中原地区一致的特色饮食文化,呈现出适应性、能动性、包容性等地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关内移民 东北地区 饮食文化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