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椅旁设计和3D打印的数字化栅栏式微种植钉导板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宋毅 朱房勇 +5 位作者 徐小红 周涛 朱加林 许艳华 许海凤 曹彦南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5-529,共5页
目的:评价通过椅旁设计和3D打印制作的数字化栅栏式微种植钉导板在微种植钉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需行微种植钉植入的患者15例,术前拍摄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使用数字化口内扫描仪获得口扫... 目的:评价通过椅旁设计和3D打印制作的数字化栅栏式微种植钉导板在微种植钉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需行微种植钉植入的患者15例,术前拍摄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使用数字化口内扫描仪获得口扫图像,应用3Shape Dental System软件将两者图像拟合后设计导环。导环文件和口扫图像导入Plasty CAD软件,完成栅栏式导板设计。使用椅旁3D打印设备打印导板,光固化后打磨抛光和试戴。在导板引导下植入微种植钉30颗。拍摄术后CBCT,与术前CBCT图像拟合,测量微种植钉实际植入与设计植入的偏差,包括角度偏差和位置偏差,进行精确度分析。测量实际植入的微种植钉与天然牙根的最小间距,评价植入安全性。观察微种植钉植入术后3个月内的固位情况,评价其稳定性。结果:数字化栅栏式导板引导下微种植钉实际植入与设计植入的角度偏差值为(1.25±3.41)°,微种植钉颈部、根部位置与设计植入的偏差值分别为(0.17±0.46)mm、(0.13±0.41)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颗微种植钉与牙根均无接触,安全性Ⅰ级占86.67%,Ⅱ级占13.33%,无Ⅲ级病例。术后3个月内微种植钉均无松动记录,稳固率为100%。结论:数字化栅栏式微种植钉导板能有效提升植入的精确度、安全性和稳定性,椅旁设计和3D打印的制作方式便捷可靠,缩短了治疗周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栅栏式 微种植钉 导板 椅旁设计 3D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椅旁生物再造功能设计全冠咬合面及邻面接触穿透区面积的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席爽 逯宜 +1 位作者 唐青青 王方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9期1317-1322,共6页
目的 本研究通过比较瓷睿刻椅旁系统三种生物再造设计功能[复制(BC)、自定义(BI)、参考(BR)]生成全冠的咬合面及邻面接触穿透区面积,从而指导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椅旁全冠设计策略。方法 制取6名志愿者的全口石膏模型,按全瓷冠标准预备... 目的 本研究通过比较瓷睿刻椅旁系统三种生物再造设计功能[复制(BC)、自定义(BI)、参考(BR)]生成全冠的咬合面及邻面接触穿透区面积,从而指导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椅旁全冠设计策略。方法 制取6名志愿者的全口石膏模型,按全瓷冠标准预备模型右侧上颌中切牙,口内扫描仪扫描模型。分别使用BC、BI和BR三种模式生成虚拟全冠。计算全冠咬合面及邻面接触穿透区的面积,统计分析三种模式之间的差异(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平α=0.05)。结果 BC组咬合面接触穿透区面积与BR组、BI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BR组咬合面接触穿透区面积与BI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三组邻面接触穿透区面积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对于上颌中切牙形态完整、自然且对称的患者,BC模式生成全冠的咬合关系最佳;3种模式生成的全冠邻接关系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椅旁系统 生物再造设计 咬合关系 邻接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