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8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ectro‑copolymerized film of ruthenium catalyst and redox mediator for electrocatalytic water oxidation
1
作者 WANG Hao TANG Kun +2 位作者 SHAO Jiangyang WANG Kezhi ZHONG Yuwu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93-2202,共10页
Electro-copolymerized film containing ruthenium complexes as electron-transfer(or redox)mediators and water-oxidation catalysts by an oxidative copolymerization method is presented.The addition of the redox mediator s... Electro-copolymerized film containing ruthenium complexes as electron-transfer(or redox)mediators and water-oxidation catalysts by an oxidative copolymerization method is presented.The addition of the redox mediator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electrocatalytic water-oxidation activity and reduced the overpotential to 220 mV.The prepared electrode showed a water-oxidation catalytic rate constant kobs of 31.7 s^(-1)and an initial turnover frequency of 1.01 s^(-1)in 1000 s by potential electrolysis at 1.7 V applied bias vs NHE(normal hydrogen electrode).The kinetic isotope effect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atalytic water oxidation reaction on the electrode surface occurs via a bimolecular coupling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oxidation water splitting ruthenium complexes ELECTROPOLYMERIZATION ELECTROCAT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铽配合物电致化学发光体合成及四环素的灵敏检测
2
作者 杨延梅 冉雨晴 王存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3,共10页
在镧系配合物的制备过程中引入导电性好、比表面积高的氧化石墨烯,合成了一种导电性好的氧化石墨烯铽配合物(GO-Tb-COP)电致化学发光(ECL)阴极发光体.相对于传统配合物(如Tb-COP),GO-Tb-COP具有更高的ECL强度、更强的导电性和更大的比... 在镧系配合物的制备过程中引入导电性好、比表面积高的氧化石墨烯,合成了一种导电性好的氧化石墨烯铽配合物(GO-Tb-COP)电致化学发光(ECL)阴极发光体.相对于传统配合物(如Tb-COP),GO-Tb-COP具有更高的ECL强度、更强的导电性和更大的比表面积,其原因是GO增加了GO-Tb-COP的导电性和比表面积,进而加速内部电荷传输,提高其自身的电化学活性,最终实现强的ECL发光信号.以环境污染物四环素(TC)为信号猝灭靶分子,GO-Tb-COP为ECL发光体,立方体二氧化铈(CeO_(2))为共反应促进剂和信号稳定剂,过硫酸根离子(S_(2)O_(8)^(2-))为共反应试剂,构建了用于TC检测的三元ECL传感器,其检出限低至0.44 pmol/L(S/N=3).此外,该传感器具有高的选择性、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可用于实际样品TC的检测.通过增强配合物的导电性和比表面积提高镧系配合物ECL性能的策略,为合成高效镧系配合物ECL发光体提供了新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镧系配合物 电致化学发光 四环素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豆素-铜(Ⅱ)配合物基一氧化氮荧光探针及其活体荧光成像研究
3
作者 刘建华 伍玉林 +4 位作者 尚主业 王月 张程 孟庆涛 张志强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99-1306,共8页
该文开发了一种基于香豆素-铜(Ⅱ)配合物的新型荧光探针YCY-Cu^(2+)。在Cu^(2+)存在的条件下,基于香豆素的配体YCY能够特异性地与Cu^(2+)发生1∶1配位生成配合物YCY-Cu^(2+)。由于Cu^(2+)的顺磁特性,导致配体YCY的绿色荧光发生猝灭。而... 该文开发了一种基于香豆素-铜(Ⅱ)配合物的新型荧光探针YCY-Cu^(2+)。在Cu^(2+)存在的条件下,基于香豆素的配体YCY能够特异性地与Cu^(2+)发生1∶1配位生成配合物YCY-Cu^(2+)。由于Cu^(2+)的顺磁特性,导致配体YCY的绿色荧光发生猝灭。而荧光探针YCY-Cu^(2+)与NO作用后,NO将顺磁性的Cu^(2+)还原为抗磁性的Cu+并从配合物中解离释放,同时生成强荧光发射的N-亚硝基类化合物(YCY-NO),进而实现对NO的特异性识别。通过Job's分析法、高分辨率质谱(HRMS)和光谱滴定分析证实了荧光探针YCY-Cu^(2+)的结构及其对NO的识别机制。探针YCY-Cu^(2+)具有高选择性和灵敏度(检出限为97.3 nmol/L)、广泛的pH值应用范围(3.5~11.5)以及低细胞毒性等优点,并成功应用于细胞及活体动物体内NO的荧光成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香豆素 铜(Ⅱ)配合物 一氧化氮 荧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SiO_(2)复合涂层对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影响研究
4
作者 闫海波 陶佳栋 +3 位作者 周子涵 黄志雄 石敏先 丁杰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38,共9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先驱体浸渍裂解法在碳纤维表面制备了一种SiC/SiO_(2)复合涂层,并使用热压罐工艺制备了碳纤维增强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测试了复合材料在600℃、800℃、1000℃下氧化后的弯曲强度,研究了涂层对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抗氧...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先驱体浸渍裂解法在碳纤维表面制备了一种SiC/SiO_(2)复合涂层,并使用热压罐工艺制备了碳纤维增强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测试了复合材料在600℃、800℃、1000℃下氧化后的弯曲强度,研究了涂层对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在1000℃空气下的氧化,复合涂层碳纤维/酚醛树脂复合材料弯曲强度为60 MPa,是相同条件下的原始碳纤维/酚醛树脂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3.3倍,SiC/SiO_(2)涂层对碳纤维有较好的抗氧化效果且会使复合材料具备一定的弯曲强度。在SiC/SiO_(2)涂层的协同保护下,复合涂层碳纤维/酚醛树脂复合材料在氧乙炔火焰下表现出更好的耐烧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SiO_(2)复合涂层 碳纤维 树脂基复合材料 抗氧化性能 弯曲性能 耐烧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络合Cu(Ⅱ)介导过二硫酸盐降解氧氟沙星的研究
5
作者 张笑萌 周润生 +1 位作者 周磊 修光利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1,共6页
氧氟沙星(OFX)是最常用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之一,在水体中检出率高,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水体中广泛且稳定存在的过渡金属离子Cu(Ⅱ)对基于过二硫酸盐(PDS)的高级氧化技术有一定影响,但其机制尚不明确。重点研究了Cu(... 氧氟沙星(OFX)是最常用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之一,在水体中检出率高,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水体中广泛且稳定存在的过渡金属离子Cu(Ⅱ)对基于过二硫酸盐(PDS)的高级氧化技术有一定影响,但其机制尚不明确。重点研究了Cu(Ⅱ)介导PDS体系降解OFX的过程,发现在6.0 mmol/L Cu(Ⅱ)和6 mmol/L PDS共存条件下,2 min内OFX的降解率可达到50.78%。淬灭实验表明,Cu(Ⅱ)介导的PDS体系降解受到了羟基自由基(·OH)、硫酸根自由基(SO_(4)^(-)·)的作用。产物鉴定结果表明,有机络合Cu(Ⅱ)介导作用下,OFX可通过羟基化、脱羧基和去甲基化3条路径发生转化。毒性鉴定结果表明,OFX的6种降解产物中4种属于无毒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二硫酸盐 氧氟沙星 Cu(Ⅱ) 高级氧化法 络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PAN纤维银配合物在染料氧化降解中应用
6
作者 严英文 董永春 张晓亮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57,共5页
使用盐酸羟胺对聚丙烯腈(PAN)纤维进行偕胺肟改性,将其与Ag+反应制备偕胺肟改性PAN纤维银配合物(Ag-AO-PAN),并作为半导体型光催化剂应用于不同结构染料氧化降解反应中,研究其在LED可见光辐射条件下的光催化氧化性能,并与偕胺肟改性PAN... 使用盐酸羟胺对聚丙烯腈(PAN)纤维进行偕胺肟改性,将其与Ag+反应制备偕胺肟改性PAN纤维银配合物(Ag-AO-PAN),并作为半导体型光催化剂应用于不同结构染料氧化降解反应中,研究其在LED可见光辐射条件下的光催化氧化性能,并与偕胺肟改性PAN纤维铁配合物(Fe-AO-PAN)光催化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Ag-AO-PAN对4种不同结构染料的氧化降解反应表现出优良的光催化作用,增加银配合量和LED可见光辐射强度均能够显著提高其光催化氧化特性。Ag-AO-PAN能够在较宽泛的pH值范围内促进染料发生氧化降解反应并使其被进一步矿化。在LED可见光辐射和无H_(2)O_(2)条件下,Ag-AO-PAN的光催化氧化活性远高于具有相似金属配合量的Fe-AO-PAN光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PAN纤维 银配合物 光催化剂 染料 氧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儿茶素抗氧化及抑菌协同性能比较研究
7
作者 宋鹏鹏 孔俊豪 +2 位作者 杨秀芳 苏小琴 左小博 《中国茶叶加工》 2025年第3期63-69,共7页
文章探究不同儿茶素复配的抗氧化和抑菌协同功效,以期实现儿茶素应用的减量增效。比较了0.025~0.2 mg/mL浓度梯度下4种单一儿茶素(EGCG、ECG、EGC、EC)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以抗氧化性能(DPPH自由基清除力)为考察指标,基于正交设计探... 文章探究不同儿茶素复配的抗氧化和抑菌协同功效,以期实现儿茶素应用的减量增效。比较了0.025~0.2 mg/mL浓度梯度下4种单一儿茶素(EGCG、ECG、EGC、EC)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以抗氧化性能(DPPH自由基清除力)为考察指标,基于正交设计探究不同儿茶素最优组合。将实验浓度梯度中较佳的组合设置为高中低3组不同浓度,比较分析不同复合儿茶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的抑制效果。复合儿茶素的抗氧化和抑菌效果优于单一儿茶素,在实验研究范围内测得抗氧化效果较优的儿茶素复配比为0.1 mg/mL EGCG,0.025 mg/mL EC,0.1 mg/mL ECG,0.05 mg/mL EGC(体积比为1∶1∶1∶1),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95.03%,显著优于0.1 mg/mL浓度的EGCG(p<0.05),且高中低不同浓度复合儿茶素对S.aureus和E.coli的抑菌效果均优于4种单一儿茶素。相比单一儿茶素,研究优化的复合儿茶素具有较优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抑制S.aureus和E.coli效果,表明其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儿茶素 抗氧化 抑菌 减量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基复合氧化物催化CO氧化性能的研究
8
作者 张雨璇 尹贻朕 +2 位作者 贾智元 姜明明 龚志军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6,共8页
采用浸渍法以γ-Al_(2)O_(3)小球为载体,以Cu-Ce、Cu-Mn、Cu-Zr或Cu-Co为活性组分制备铜基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研究不同组分、掺杂比、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铜基复合氧化物催化CO氧化性能的影响,并使用BET、CO-TPR、SEM和XRD分析催化剂的表面... 采用浸渍法以γ-Al_(2)O_(3)小球为载体,以Cu-Ce、Cu-Mn、Cu-Zr或Cu-Co为活性组分制备铜基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研究不同组分、掺杂比、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铜基复合氧化物催化CO氧化性能的影响,并使用BET、CO-TPR、SEM和XRD分析催化剂的表面性能、还原能力、表面形貌以及物相组成等。结果表明,在最佳的掺杂比条件下,不同活性组分的铜基复合氧化物的催化活性高低顺序为:铜铈复合氧化物>铜锰复合氧化物>铜锆复合氧化物>铜钴复合氧化物,其中铜铈复合氧化物的性能最优,且最优的掺杂比为n(Cu)∶n(Ce)=1∶0.1。该催化剂在150~200℃时CO转化率达到80%以上,200℃以上时CO转化率保持在90%以上。表征结果显示,铜铈复合氧化物催化活性优异是由于活性组分分散均匀,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孔隙结构以及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复合氧化物 CO催化氧化 浸渍法 γ-Al_(2)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Co浸渍MCM-22分子筛催化联苯与环己烯烷基化反应
9
作者 张子杨 罗明生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27,共8页
以MCM-22分子筛催化联苯与环己烯反应合成4,4′-二环己基联苯(4,4′-DCBP)和4-环己基联苯(4-CBP)。采用普通浸渍法制备了Mg或Co改性的MCM-22分子筛,对比了以柠檬酸进行络合浸渍与普通浸渍的差异,通过X射线衍射、N_(2)吸附-脱附、NH_(3)... 以MCM-22分子筛催化联苯与环己烯反应合成4,4′-二环己基联苯(4,4′-DCBP)和4-环己基联苯(4-CBP)。采用普通浸渍法制备了Mg或Co改性的MCM-22分子筛,对比了以柠檬酸进行络合浸渍与普通浸渍的差异,通过X射线衍射、N_(2)吸附-脱附、NH_(3)程序升温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在n(联苯)∶n(环己烯)=1∶1.5、初始压力0.5 MPa、反应温度230℃、反应时间200 min条件下进行催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浸渍方式均降低了分子筛的结晶度、比表面积、酸量及酸强度;络合浸渍能够有效避免金属进入分子筛孔道,从而减轻Mg在较高负载量下对孔道的堵塞,但负载量(w)在4%及4%以上时络合浸渍Co引起了分子筛表面金属氧化物的过量覆盖。采用普通浸渍方式负载质量分数4%的Co制备的4Co MCM-22分子筛表现出最佳催化性能,获得了56.5%的联苯转化率,67.2%的目标产物选择性及38.0%的目标产物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苯 烷基化 MCM-22分子筛 金属氧化物改性 络合浸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氟氯次氧化锌粉多元浸出液中Cl^(-)竞争吸附及迁移行为
10
作者 宋健清 李存兄 +6 位作者 陈帮耀 戴兴征 周中华 邱伟佳 张少博 刘自虎 代林晴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7-1351,共15页
随着传统锌资源的日益枯竭,复杂二次锌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趋势。针对二次锌资源中氟、氯含量普遍较高且脱出成本高,易新增二次危废的行业难题,研发了“可控浸出-靶向脱氯-氯资源化-原位除氟”的氟氯梯级靶向脱出及氯资源化利用的短流程... 随着传统锌资源的日益枯竭,复杂二次锌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趋势。针对二次锌资源中氟、氯含量普遍较高且脱出成本高,易新增二次危废的行业难题,研发了“可控浸出-靶向脱氯-氯资源化-原位除氟”的氟氯梯级靶向脱出及氯资源化利用的短流程处理工艺,同时实现氟氯高效洗脱富集、氯靶向分离、氯资源化利用、氟原位沉淀等多重目标。本文着重研究了新工艺流程中产出的高氟氯次氧化锌粉多元浸出液离子交换法靶向脱氯时Cl^(-)的迁移行为及锌、氟、砷、锑共存离子的竞争性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在优化技术参数下,大孔强碱阴离子树脂对Cl~-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化学吸附能力,树脂饱和吸附容量(N_(max))为108.04 mg/g,Cl^(-)脱除率>98%,硫酸溶液中Cl^(-)解吸率达98.91%;复杂多元高氯溶液的连续吸附过程遵循B-A吸附模型;微量的锌、氟、砷、锑等共存离子具有竞争性吸附能力,其中,F-是与Cl^(-)竞争吸附的主要对象,砷、锑主要以含氧酸根(H_(2)AsO_(3)^(-)、SbO_(4)^(3-)、[SbO(OH)_(2)]^(-))的形式与Cl-竞争部分活性位点,而Zn^(2+)则与Cl^(-)形成ZnCl_(n)^(2-n)(n=3,4)配合物被树脂吸附并固定于树脂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氟氯次氧化锌 离子交换树脂 多元复杂溶液 氯吸附率 杂质竞争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ZrO_(2)载体预处理对Pt、Pd基三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张俊 陈柳伶 +6 位作者 苏敏 焦毅 王健礼 胡志彪 张新波 姬存民 郑珩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4,I0003,共13页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MSI)能改变金属化学状态,与三效催化剂(TWCs)性能密切相关.采用热处理和NaBH4刻蚀两种手段预处理载体CeO_(2)-ZrO_(2)(CZ)调控MSI,载体热处理后的Pt/CZ高温热稳定性增强;而Pd/CZ活性降低.载体经NaBH4刻蚀后,Pt/CZ催...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MSI)能改变金属化学状态,与三效催化剂(TWCs)性能密切相关.采用热处理和NaBH4刻蚀两种手段预处理载体CeO_(2)-ZrO_(2)(CZ)调控MSI,载体热处理后的Pt/CZ高温热稳定性增强;而Pd/CZ活性降低.载体经NaBH4刻蚀后,Pt/CZ催化剂出现分相,MSI被削弱,较弱的相互作用使Pt颗粒烧结;而Pd/CZ则相反,相互作用较弱,使Pd物种更容易转变为活性物种,有效促进催化活性.此外,载体预处理引起的氧空位含量变化与MSI强度呈正相关,相较于NaBH4刻蚀CZ,载体经过热处理后催化剂氧空位含量更高.通过阐明MSI与TWCs性能之间的关系,为深入理解载体优化调控MSI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效催化剂 CeO_(2)基复合氧化物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载体预处理 氧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系统砷的吸附:表面络合模型应用与发展
12
作者 苏莉莉 黄爽兵 +1 位作者 黄炜朝 李宁昱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84,共13页
砷在地下水系统中的吸附过程对地下水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值得深入研究。该研究在总结含水层中砷吸附的主要机制基础上,系统介绍了表面络合模型(SCM)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砷吸附研究方向的应用发展情况。铁氧化物、黏土矿物和有机质组分作为... 砷在地下水系统中的吸附过程对地下水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值得深入研究。该研究在总结含水层中砷吸附的主要机制基础上,系统介绍了表面络合模型(SCM)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砷吸附研究方向的应用发展情况。铁氧化物、黏土矿物和有机质组分作为沉积物中主要的砷吸附剂,以其差异化的吸附剂特性和作用机制控制着砷的吸附行为,同时,pH、共存离子等环境因素对砷的吸附起到调控作用。SCM以热力学和表面配位理论为基础,依据不同的双电层模型结构与配位反应设计,从微观机理揭示砷的吸附特性:其在阴离子(PO_(4)^(3-)、HCO_(3)^(-))与砷的竞争吸附效应解析、As(Ⅲ)-Fe(Ⅱ)-腐殖酸三元配合物形成机制阐释、阳离子桥络合比例量化等多组分协同反应体系及反应运移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耦合探究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但模型依然存在诸如对沉积物复杂环境考虑不足、模型参数不确定性等问题。未来需开发整合铁氧化物与有机质等多组分的SCM,构建科学、统一的模型参数优化框架,以及优化SCM在反应性溶质运移中的变边界模型耦合问题,为砷污染防控提供更强健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沉积物 铁氧化物 表面络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桐子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氧化稳定性分析
13
作者 冯红霞 叶英 +1 位作者 彭芳芳 常云鹤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4,共5页
为提高山桐子油的氧化稳定性,以海藻酸钠与明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山桐子油微胶囊。以包埋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条件,并对最佳工艺条件下获得的山桐子油微胶囊化产品进行氧化稳定性分析... 为提高山桐子油的氧化稳定性,以海藻酸钠与明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山桐子油微胶囊。以包埋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条件,并对最佳工艺条件下获得的山桐子油微胶囊化产品进行氧化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壁材质量分数2.5%、壁材质量比1∶4、芯壁质量比1∶2、乳化剂添加量3%(以山桐子油质量计),在此工艺条件下微胶囊的包埋率达到80.49%。氧化稳定性分析表明,在常温下储藏30 d后,微胶囊的油脂氧化稳定性指数为(4.63±0.09)h,显著高于山桐子油,证实了微胶囊化可提高山桐子油的稳定性,延长其货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凝聚法 山桐子油 微胶囊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阳极表征及电催化氧化络合态废水的研究
14
作者 吴金健 郑元武 +3 位作者 许海亮 钟晓丽 陈伟龙 毋浪鹏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9,共8页
络合态废水由于其具有强络合性从而难以被常规污水处理工艺处理。本研究通过选用Ti/PbO2极板,采用电催化氧化(EO)与次氯酸钠氧化组合工艺成功实现了对实际络合态重金属废水的处理。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对实际应用中较多的三种DSA阳极的电... 络合态废水由于其具有强络合性从而难以被常规污水处理工艺处理。本研究通过选用Ti/PbO2极板,采用电催化氧化(EO)与次氯酸钠氧化组合工艺成功实现了对实际络合态重金属废水的处理。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对实际应用中较多的三种DSA阳极的电催化性能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实际废水处理效果、加速寿命以及成本等,结果表明Ti/PbO2极板电催化性能最佳且成本效益最高。实际废水实验结果表明,络合态废水在电流密度为80 A·m^(-2)下电催化氧化2.5 h,投加200 m L/L次氯酸钠氧化1 h,出水Ni和Zn质量浓度分别为0.214、0.14 mg/L,满足浙江省电镀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3/2260-2020)的要求,同时运行成本降低了37%,成功实现了降本增效。此外,通过研究络合态Ni的去除规律与处理过程中的氮素变化,探究出电催化氧化工艺具有预氧化破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阳极 阳极材料表征 电催化氧化 络合态废水 预氧化破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Cu络合调控类芬顿氧化强化水体痕量喹诺酮的选择性净化
15
作者 曾湘楚 丁以宣 +2 位作者 武哲 汪艳平 刘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4,共14页
废水中喹诺酮类抗生素作为新污染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选择性净化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铜络合物活化过氧单硫酸盐(PMS)的均相类Fenton氧化体系,用于去除水体微量喹诺酮(QNs).在较宽的p H范围内,99%以上的QNs在60 ... 废水中喹诺酮类抗生素作为新污染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选择性净化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铜络合物活化过氧单硫酸盐(PMS)的均相类Fenton氧化体系,用于去除水体微量喹诺酮(QNs).在较宽的p H范围内,99%以上的QNs在60 min内可被降解,且免受天然有机质(质量分数高达1%)和各种阴离子(质量分数高达20%)的影响.Cu(Ⅱ)-QNs络合物活化PMS伴随Cu(Ⅲ)-QNs络合物的原位生成,通过分子内电子转移过程促进了QNs的选择性氧化.所产生的Cu(Ⅲ)和·OH在QNs的降解中起到主要和次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络合 类芬顿氧化 选择性净化 微量喹诺酮 过硫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铅锌冶炼技术现状与火法熔池炼锌技术潜力分析
16
作者 闵小波 王鑫 +9 位作者 任浩宇 王萌 陈功夫 田秉东 王云燕 米贵良 王唯任 彭聪 柯勇 李云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7,共12页
随着高品质硫化锌精矿逐渐减少,未来锌冶炼原料将从高品位硫化矿转向低质高杂铅锌混合矿、氧化矿、氧硫混合矿及含锌二次资源等。针对原料变动带来的挑战,总结了当下铅锌资源现状,主流的锌冶炼方法,分析了其技术特点及适用性,重点论述... 随着高品质硫化锌精矿逐渐减少,未来锌冶炼原料将从高品位硫化矿转向低质高杂铅锌混合矿、氧化矿、氧硫混合矿及含锌二次资源等。针对原料变动带来的挑战,总结了当下铅锌资源现状,主流的锌冶炼方法,分析了其技术特点及适用性,重点论述了未来原料变动、环保政策、无废低碳等新挑战下,现有复杂锌资源回收方法原理及其局限性。结合未来绿色低碳冶金发展趋势,探讨了目前火法短流程直接炼锌技术在处理复杂含锌物料上的机遇与挑战。依托现代熔池熔炼强化冶金技术优势,分析了火法熔池直接炼锌技术可行性,展望了未来复杂含锌物料熔池炼锌技术发展前景与待突破的技术瓶颈,为未来锌冶炼行业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复杂资源 氧硫混合矿 锌冶炼 熔池炼锌 绿色低碳冶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PO配位金属基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对环氧树脂的阻燃作用
17
作者 荣光辉 何亮潮 +1 位作者 李曼平 孔庆红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69,共6页
为了提高环氧树脂(EP)的阻燃性,本研究将P/N协效和催化成炭相结合,通过水杨醛与对苯二胺反应生成水杨醛基席夫碱,进一步与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通过加成反应得到衍生物(SPPO),SPPO与通过Fe3+、Bi3+配位作用生成... 为了提高环氧树脂(EP)的阻燃性,本研究将P/N协效和催化成炭相结合,通过水杨醛与对苯二胺反应生成水杨醛基席夫碱,进一步与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通过加成反应得到衍生物(SPPO),SPPO与通过Fe3+、Bi3+配位作用生成水杨醛基席夫碱金属配合物(SPPO-Fe和SPPO-Bi),制备EP/SPPO-Fe和EP/SPPO-Bi复合材料。结果显示,EP/6%SPPO-Fe、EP/6%SPPO-Bi复合材料的垂直燃烧达到UL94 V-1等级;与纯EP相比,极限氧指数(LOI)分别提升至29.3%和28.4%,热分析结果显示残炭率分别增加了11.7和23.4个百分点;锥形量热仪测试结果表明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降低33.6%和34.8%;总热释放量(THR)降低17.3%和14.2%;TSP降低35.4%和38.9%。EP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提升主要得益于P、N元素与金属离子Fe3+、Bi3+之间的协同阻燃效应;金属离子卓越的催化成炭能力提升了残炭率、降低了烟气释放;致密炭层增强物理阻隔效应,进一步阻止可燃气体的逸出、氧气的进入以及热量的释放,提高E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9 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衍生物 阻燃性 席夫碱 金属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oxygenation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manganese complex with p-aminomethyl benzoic acid Schiff base
18
作者 刘丰良 李元建 +1 位作者 黄可龙 肖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6期793-797,共5页
The amino acid Schiff base complex (Sal-AMBA-Mn) was prepared with p-amino-methylbenzoic acid, salicylaldehyde and Mn(OAc)2·4H2O. Its structures was characterized with IR and UV spectra. Oxygenation mechanism of ... The amino acid Schiff base complex (Sal-AMBA-Mn) was prepared with p-amino-methylbenzoic acid, salicylaldehyde and Mn(OAc)2·4H2O. Its structures was characterized with IR and UV spectra. Oxygen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mplex in N, N-dimethylformamide s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lower temperature is in favor of the oxygenation, and energy, enthalpy and entropy are -3.8 kJ/mol, -4.2 J/mol and -161.44 J/(mol·K), respectively. In the presence of the manganese complex, dehydroepiandrosterone acetate is effectively oxidized by molecular oxygen and the corresponding enone 7-ketodehydroepiandrosterone acetate is obtained. The yield is 62.1% when the oxidation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of 60 ℃, 2 MPa of O2 pressure, C5H5N as a solvent and molar ratio of the substrate to the complex of 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ino acid Schiff base manganese complex OXYGENATION catalysis dehydroepiandrosterone acetate aerobic oxid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对核桃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向燕 杜伊晗 +3 位作者 何强 孙群 董怡 唐忠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83-292,共10页
为扩大槲皮素的应用范围,采用溶剂法优化制备了槲皮素-磷脂复合物,对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体外抗氧化能力评价,并进一步研究了复合物对核桃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为无水乙醇,槲皮素与磷脂质量比为1:3,槲皮素浓度为0.5 mg/... 为扩大槲皮素的应用范围,采用溶剂法优化制备了槲皮素-磷脂复合物,对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体外抗氧化能力评价,并进一步研究了复合物对核桃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为无水乙醇,槲皮素与磷脂质量比为1:3,槲皮素浓度为0.5 mg/mL,50℃下复合反应4 h,槲皮素-磷脂复合物平均复合率可达99.49%。利用优化后的制备条件可以有效制备不同于槲皮素或磷脂的全新槲皮素-磷脂复合物,槲皮素的羟基可通过与磷脂的极性端产生氢键而形成复合物,其在水和正辛醇中的溶解性优于游离槲皮素及槲皮素与磷脂的物理混合物。在相同质量浓度下,槲皮素-磷脂复合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与游离槲皮素差异不显著。核桃油在60℃下贮藏18 d,结果表明槲皮素-磷脂复合物能更有效减缓核桃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值(conjugated diene value,CD)和共轭三烯值(conjugated triene value,CT)的增加,抗氧化效果显著优于槲皮素(P<0.05),且核桃油的酸价与过氧化值、CD值和CT值显著正相关(P<0.05)。槲皮素-磷脂复合物能够在不影响感官品质的基础上,明显提高核桃油的抗氧化稳定性,延长保存期,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磷脂复合物 核桃油 氧化稳定性 制备工艺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甲羟肟酸在浮选中的应用及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曾勇 程恺 +3 位作者 韩海生 孙伟 唐鸿鹄 伍喜庆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7-898,共22页
苯甲羟肟酸(Benzohydroxamic acid,简称BHA)是一种具有良好选择性的氧化矿捕收剂,近年来在浮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BHA的物理化学性质,梳理了BHA及其衍生物在矿物浮选中的应用,总结了BHA在矿物表面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BHA... 苯甲羟肟酸(Benzohydroxamic acid,简称BHA)是一种具有良好选择性的氧化矿捕收剂,近年来在浮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BHA的物理化学性质,梳理了BHA及其衍生物在矿物浮选中的应用,总结了BHA在矿物表面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BHA是一种与金属离子容易形成杂环配合物的螯合剂,在白钨矿、锡石、钛铁矿、稀土矿物等矿物的浮选中已经广泛使用。BHA主要通过与矿物表面金属位点形成O,O五元环配位结构产生稳定吸附,其吸附性能与溶液中组分BHA−的含量息息相关。金属离子活化能显著提高BHA的捕收性能,分为经典金属离子活化和金属离子有机配合物活化两种形式,以BHA金属离子配合物作为捕收剂是金属离子活化的优选方案。基于以上结论,对BHA未来的研究趋势及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甲羟肟酸 浮选 氧化矿 离子活化 金属离子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