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8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和青少年脑性瘫痪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因素交互作用的系统综述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翠 李文竹 +4 位作者 谢旖婧 王维 张崇凡 黄真 史惟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共13页
背景肌张力异常是导致脑瘫运动和姿势异常核心表现的主要因素,对脑瘫患者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以及生活质量各个层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缺乏肌张力异常会如何系统影响个体其他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综述。目的 探讨儿童和青少... 背景肌张力异常是导致脑瘫运动和姿势异常核心表现的主要因素,对脑瘫患者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以及生活质量各个层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缺乏肌张力异常会如何系统影响个体其他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综述。目的 探讨儿童和青少年脑瘫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因素交互作用的研究现况。设计系统综述。方法 系统检索和筛选涉及儿童和青少年脑瘫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因素交互作用的文献;提取文献特征,包括脑瘫患儿年龄、性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和脑瘫儿童手功能分级系统(MACS)、脑瘫类型、肌张力指标以及与之关联的其他健康信息指标、文献报告的交互性统计学方法;对关联的健康指标基于ICF-cy关联规则进行维度划分;通过构建的交互影响判断方法学进行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因素交互作用判断。主要结局指标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信息的交互。结果 在中英文数据库共检索到19 831篇文献,106篇文献进入本文数据分析,英文92篇、中文14篇,共纳入14 021例儿童和青少年脑瘫。6篇未报告脑瘫类型,12篇不限制脑瘫类型,80篇为单纯痉挛型脑瘫,8篇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涉及锥体系的共出现评估指标120项(92.3%),锥体外系评估指标10项。纳入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指标648项,2 327条关联数据,关联指标数量前3位分别为上肢运动功能(172项,26.5%)、步态(118项,18.2%)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72项,11.1%),关联数据条目占比前3位分别为步态(630条,27.1%)、上肢能力(288条,12.4%)和肌力与肌耐力(264条,11.3%)。相关性分析数据条目1 668项,回归分析数据条目444项,结构方程模型数据条目17项,验证因子分析数据条目13项,其他/未指明分析数据条目179项。通过交互作用判断方法学进行肌张力与其他维度之间的交互性判断。结论 在儿童和青少年脑瘫中,与肌张力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的包括:粗大运动、肌力和肌耐力、生活质量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不确定存在交互作用的包括:步态、参与、日常生活活动和上肢功能;可能不存在交互作用的包括:身体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肌张力 交互 系统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和青少年脑性瘫痪肌张力与步态交互影响的系统综述
2
作者 李文竹 王翠 +4 位作者 谢旖婧 王维 黄真 史惟 张崇凡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7-284,共8页
背景在《儿童和青少年脑性瘫痪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因素交互作用的系统综述》(简称《肌张力交互系统综述》)中,肌张力与步态交互影响的判断结果为不确定,这与脑瘫专家根据临床经验判断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原因。目... 背景在《儿童和青少年脑性瘫痪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因素交互作用的系统综述》(简称《肌张力交互系统综述》)中,肌张力与步态交互影响的判断结果为不确定,这与脑瘫专家根据临床经验判断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原因。目的探讨儿童和青少年脑瘫肌张力与步态关联指标交互影响的研究现况。设计系统综述。方法在《肌张力交互系统综述》抓取肌张力与步态维度的数据;依据文献报告的肌张力指标所涉及的肌群数量进行三分类(一个肌群、多个肌群、不确定),依据步态参数归属对步态指标进行三分类(时空参数、非时空参数、不适用)和六分类(时间参数、空间参数、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肌电参数、不适用);通过交互影响判断的逻辑框架流程判断肌张力指标分类与步态指标分类的交互关系。主要结局指标肌张力指标分类与步态指标分类的交互。结果抓取到的肌张力与步态维度的数据来自于22篇英文文献中的2135例,平均样本量97(9~549)例。1篇未报告脑瘫类型,21篇为单纯痉挛型脑瘫。提及肌张力评估指标10种、630条数据,均为锥体系评估指标;其中涉及一个肌群的文献16篇、共20个单一肌群559条数据,涉及多个肌群的文献10篇、共9个多个肌群56条数据,不确定肌群2篇、15条数据。提及118个步态参数,630条数据,三分类包括时空参数7篇文献、17个参数(14.4%)、91条数据(14.4%),非时空参数18篇文献、100个参数(84.7%)、521条数据(82.7%),不适用2篇文献、1个参数、18条数据;六分类包括时间参数7篇文献、11个参数(9.3%)、58条数据(9.2%),空间参数5篇文献、6个参数(5.1%)、33条数据(5.2%),运动学参数16篇文献、77个参数(65.2%)、344条数据(54.6%),动力学参数1篇文献、13个参数(11.0%)、96条数据(15.2%),肌电参数3篇文献、9个参数(7.6%)、75条数据(11.9%),不适用3篇文献、2个参数(1.7%)、24条数据(3.8%)。通过交互作用判断方法学进行肌张力与步态指标分类的交互性判断。结论在儿童和青少年脑瘫中,肌张力指标肌群三分类与步态指标的交互作用为不确定存在;肌张力指标与步态指标三分类和六分类的交互作用为不确定存在、可能不存在或者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脑性瘫痪 肌张力 步态 分类 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引导注意力网络检测脑室周围白质损伤患儿脑瘫相关责任病灶
3
作者 黄婷婷 王卓琛 +5 位作者 赵鑫 杨凯华 张晗宇 李曼 邢威 张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3-728,共6页
目的观察自引导注意力网络检测脑室周围白质损伤(PVWMI)患儿脑瘫(CP)相关责任病灶的效能。方法回顾性纳入383例PVWMI患儿,将其分为CP组(n=243)与非CP组(n=140);另以214例颅脑MRI无明显异常患儿为对照组。基于颅脑T1WI分别于半卵圆中心... 目的观察自引导注意力网络检测脑室周围白质损伤(PVWMI)患儿脑瘫(CP)相关责任病灶的效能。方法回顾性纳入383例PVWMI患儿,将其分为CP组(n=243)与非CP组(n=140);另以214例颅脑MRI无明显异常患儿为对照组。基于颅脑T1WI分别于半卵圆中心、内囊后肢、大脑脚及丘脑勾画ROI,于T2WI中标注其内CP相关责任病灶,将二者配准作为输入网络。采用ResNet34网络、结合注意力及自引导网络训练网络并检测PVWMI患儿CP相关责任病灶,评估其检测关键解剖结构中病灶的效能以筛选最优者,观察其分割关键解剖结构的效能。结果自引导注意力网络为最优网络,其检出病灶的曲线下面积为0.794~0.914,分割关键解剖结构的戴斯相似系数为0.702~0.764。结论自引导注意力网络可用于初步检测PVWMI患儿CP相关责任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脑性瘫痪 脑室周围白质损伤 磁共振成像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瘫患儿坐姿矫正椅设计研究
4
作者 付腾飞 王洪阁 郭军辉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28,共7页
研究旨在以脑瘫患儿的坐姿矫正需求为出发点,为用户提供一种更加亲和、舒适、有效的坐姿矫正工具。通过文献综述分析坐姿矫正椅对脑瘫患儿康复的重要意义,为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运用AHP-FBS-VOKIR集成方法的量化指标,明确了产品的设... 研究旨在以脑瘫患儿的坐姿矫正需求为出发点,为用户提供一种更加亲和、舒适、有效的坐姿矫正工具。通过文献综述分析坐姿矫正椅对脑瘫患儿康复的重要意义,为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运用AHP-FBS-VOKIR集成方法的量化指标,明确了产品的设计要素,验证了集成研究方法应用于脑瘫儿童康复类产品开发的适用性。研究重点目标在于解决用户使用坐姿矫正椅的基本功能需求,同时还关注到产品的美观性、舒适性、便捷性等人性化指标需求。方案设计阶段通过设计实践探索了儿童学习椅的外观设计风格与脑瘫患儿坐姿矫正椅相结合的可行性,这一研究路径既能为脑瘫儿童产品的设计研发提供有益的参考,也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患儿 坐姿矫正椅 AHP FBS VIK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雪峰教授以输合配穴针刺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选穴规律
5
作者 胡晓丽 郭慧 王雪峰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83-1588,共6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探讨王雪峰教授采用输合配穴针刺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王雪峰教授临床病案,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关联复杂网络,并依次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频次分析,使用OriginPro 2021软件对穴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探讨王雪峰教授采用输合配穴针刺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王雪峰教授临床病案,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关联复杂网络,并依次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频次分析,使用OriginPro 2021软件对穴位进行聚类分析,以及采用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关联分析,进而总结核心针刺处方及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621则临床医案,提取出32个针灸处方,涉及正经13条,腧穴27个,其中输穴与合穴各12个;该网络共涵盖39个节点,784条边,CentiScaPe 2.2软件辅助分析得出其该组数据的中介中心性阈值为40.46,度值阈值为40.21,各节点中中介中心性值最高的是“合穴”(572),其次为“输穴”(571.97);频次分析得出10个高频腧穴,其中5个输穴,3个合穴,其中合穴足三里使用频次最高,占比99.84%,其次为输穴三间,占比95.85%;穴位聚类分析得到5个有效聚类群;关联分析得到21个关联规则,强链接腧穴配伍171个,中等链接腧穴配伍53个,弱链接腧穴配伍41个。结论:王雪峰教授以输合配穴针刺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善选用多气多血之阳明经,“足三里(合)-三间(输)-曲池(合)-足临泣(输)-阳陵泉(合)”为核心处方,百会与悬钟为重要配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脑性瘫痪 针刺 输穴 合穴 输合配穴 @王雪峰 数据挖掘 选穴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儿童青少年脑性瘫痪临床实践指南》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信息交互性文献证据构建交互影响判断的方法学 被引量:2
6
作者 谢旖婧 王翠 +4 位作者 李文竹 王维 黄真 史惟 张崇凡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背景针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健康相关信息间的交互性研究多为点对点研究,缺乏对多种交互关系的系统描述或构建复杂的交互网络。目的尝试创新性构建判断脑瘫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判断指标、阈值、判断逻辑和流程,为脑... 背景针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健康相关信息间的交互性研究多为点对点研究,缺乏对多种交互关系的系统描述或构建复杂的交互网络。目的尝试创新性构建判断脑瘫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判断指标、阈值、判断逻辑和流程,为脑瘫健康信息交互影响判断提供参考。设计混合性研究。方法①系统检索和筛选脑瘫肌张力交互性文献,②提取文献中可能反映肌张力交互结果的特征性数据,③确定和汇总反映肌张力交互影响的统计学分析方法,④确定肌张力定义,并将与肌张力相关的其他健康信息分类至各指南维度,⑤尝试建立反映交互影响的判断指标及其阈值设置,⑥构建交互影响判断的逻辑框架,⑦行内部数据试验、调整和完善。主要结局指标脑瘫患儿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信息的交互关系判断的方法学。结果纳入分析的106篇提取到2327条数据,其中相关分析78篇次共1668条数据,回归分析44篇次共450条数据,其他方法13篇次共209条数据。基于设定的参数和逻辑框架,先行单篇文献分维度结果判定再汇总文献判定分维度结果。当同一维度多篇文献不确定篇数占比≥1/3时,直接判断维度间交互关系不确定,当同一维度多篇文献不确定篇数占比<1/3时,以篇数分布4种形式(n篇∶n篇,1篇∶n篇、n篇∶1篇和1篇∶1篇,0篇∶n篇和n篇∶0篇,0篇∶1篇和1篇∶0篇)进一步行相关篇数占比和篇均样本量比值的判断,必要时计算适宜样本量。并行肌张力维度与其他各个健康信息维度的内部数据实践。判断肌张力与粗大运动、肌力和肌耐力、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和生活质量可能存在交互,与身体活动可能不存在交互,与步态、参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上肢功能不确定存在交互关系。结论原创性提出判断脑瘫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信息交互关系的判断指标及阈值并构建了反映交互影响判断的逻辑框架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肌张力 健康相关功能 交互作用 方法学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矢量编码技术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平地行走时的下肢协调性和变异性特征
7
作者 陈传艺 齐刘心 +3 位作者 李爱华 倪燕 孙威 王疆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3-620,共8页
目的采用矢量编码技术量化观察痉挛型脑瘫儿童在平地行走时的下肢协调性和协调变异性。方法2023年9月至12月,在济南市康复医院和济南市特殊教育学校选取痉挛型脑瘫儿童8例(脑瘫组),社区不定向选取健康儿童8例(对照组),以0.45 m/s的速度... 目的采用矢量编码技术量化观察痉挛型脑瘫儿童在平地行走时的下肢协调性和协调变异性。方法2023年9月至12月,在济南市康复医院和济南市特殊教育学校选取痉挛型脑瘫儿童8例(脑瘫组),社区不定向选取健康儿童8例(对照组),以0.45 m/s的速度在跑步机上行走。采用Vic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采集下肢运动学数据,通过矢量编码技术量化患侧下肢关节间的时间和空间参数,计算关节间耦合角和耦合角变异性(CAV)。结果脑瘫组髋-膝关节耦合角在第一双支撑期和第二双支撑期大于对照组(|t|>2.317,P<0.05);摆动期,髋-踝和膝-踝耦合角大于对照组(|t|>2.346,P<0.05)。髋-膝、髋-踝CAV均在第一双支撑期、单支撑期大于对照组(|t|>2.454,P<0.05),在摆动期小于对照组(t>2.560,P<0.05);膝-踝关节CAV在第二双支撑期、摆动期均大于对照组(|t|>2.909,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行走时髋、膝、踝关节间在支撑期和摆动期均表现出更差的协调性,在支撑期表现出更大的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性瘫痪 步态 协调性 矢量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痉挛型脑瘫儿童构音运动声学特征及其与构音清晰度的相关性
8
作者 王勇丽 毕思雨 +4 位作者 乔钧 余新春 王曦 金昕玥 倪天皓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构音声学指标特征及其与构音清晰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12岁脑瘫儿童和普通儿童各1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元音、单字和句子三种语料,评估两类儿童的构音声学和构音清晰度表现,并探究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痉挛...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构音声学指标特征及其与构音清晰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12岁脑瘫儿童和普通儿童各1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元音、单字和句子三种语料,评估两类儿童的构音声学和构音清晰度表现,并探究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痉挛型脑瘫儿童在三种语料中的构音清晰度均低于普通儿童(P<0.01),表现为:单元音>单字>句子;在单元音语料中仅下颌距、舌距显著小于普通儿童(P<0.05),且仅下颌距和元音空间面积(vowel space area,VSA)与构音清晰度显著相关(P<0.05);单字语料中,下颌距、舌距和VSA显著小于普通儿童,元音椭圆面积(vowel ellipse area,VEA)显著大于普通儿童(P<0.05),除VSA和共振峰集中率(formant centralization ratio,FCR)外,其他指标均与构音清晰度显著相关(P<0.05);句子语料中,除下颌距外其他指标均显著差于普通儿童(P<0.05),且所有声学指标均与构音清晰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脑瘫儿童构音声学指标特征和构音清晰度均较差,语料复杂性会影响二者的相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 构音运动 声学特征 构音清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踝关节CPM对脑瘫足外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江炎 吴建贤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64-668,共5页
目的观察持续被动运动(CPM)在改善脑瘫患儿足外翻方面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共57例儿童,分为正常组及外翻组,将外翻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非CPM组及CPM组。对照组未行任何康复治疗,非CPM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CPM组给予常规康复... 目的观察持续被动运动(CPM)在改善脑瘫患儿足外翻方面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共57例儿童,分为正常组及外翻组,将外翻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非CPM组及CPM组。对照组未行任何康复治疗,非CPM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CPM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CPM治疗。对正常组儿童行足底压力测量技术进行评估并记录,且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个月及第4个月对外翻组行足底压力测量技术评估。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外翻组足弓内侧缘(MMF)、足跟(HEEL)压力百分比、着地时相及前足掌接触时相(ICP+FFCP)百分比明显增高,足前掌外侧缘(LFF)、足弓外侧缘(LMF)压力百分比及整足接触时相(FFP)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非CPM组、CPM组在治疗前后MMF压力百分比、FFP百分比均减少(P<0.05),ICP+FFCP百分比增大(P<0.05);较非CPM组、对照组,CPM组的MMF压力百分比改善更明显(P<0.01),ICP+FFCP百分比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能缓解小龄脑瘫足外翻患儿外翻肌的痉挛和挛缩,促进小龄患儿的足弓形成,使动态步行时各肌群协调性增强,从而改善脑瘫患儿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被动运动 足外翻 脑性瘫痪 足底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瘫儿童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设计与验证
10
作者 曹武警 刘骏航 +2 位作者 张硕 罗明祥 吴新宇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8,共10页
针对国内康复设备缺乏及其对儿童腿型适应性不足的现状,设计了一款用于脑瘫儿童下肢康复的台架式外骨骼机器人。脑瘫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常导致“蹲伏步态”等不同程度的步态异常,本文针对此步态进行康复机器人设计。该结构由外骨... 针对国内康复设备缺乏及其对儿童腿型适应性不足的现状,设计了一款用于脑瘫儿童下肢康复的台架式外骨骼机器人。脑瘫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常导致“蹲伏步态”等不同程度的步态异常,本文针对此步态进行康复机器人设计。该结构由外骨骼机器人和助行器小车组成,拥有4个主动自由度,能进行多角度调节和伸缩,满足不同儿童腿型的需求。控制系统采用主从分布式架构,结合KMP(kernelized movement primitive)算法实现了个性化轨迹的匹配和自适应步态的规划。实验结果表明,该康复设备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运行可靠,同时具备良好的轨迹跟踪能力,可有效提高脑瘫儿童的步态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康复训练 下肢外骨骼 机械设计 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性瘫痪膝关节屈曲畸形的评估及外科治疗进展
11
作者 聂玉婷 李宇 朱光辉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0-494,共5页
脑性瘫痪常伴有肢体畸形, 包括上肢、髋、膝、踝、足畸形等, 给患儿的生活和行动带来很大的不便。膝关节屈曲畸形是脑性瘫痪患儿肢体畸形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目前的治疗方案包括支具治疗、康复锻炼、肉毒素治疗、软组织手术、骨性手术以... 脑性瘫痪常伴有肢体畸形, 包括上肢、髋、膝、踝、足畸形等, 给患儿的生活和行动带来很大的不便。膝关节屈曲畸形是脑性瘫痪患儿肢体畸形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目前的治疗方案包括支具治疗、康复锻炼、肉毒素治疗、软组织手术、骨性手术以及外固定治疗等。各种治疗方案的具体适应证不同, 目前暂无相应的共识或指南。本文对脑性瘫痪膝关节屈曲畸形的形成原因、评估及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为脑性瘫痪膝关节屈曲畸形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膝关节屈曲畸形 下肢畸形 症状评估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双侧痉挛型脑瘫儿童灰质形态学研究
12
作者 刘军委 徐高强 +2 位作者 何玉伦 刘衡 张体江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77,共6页
目的探讨伴脑室周围白质损伤(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lesions,PWML)的双侧痉挛型脑瘫(bilateral spastic cerebral palsy,BSCP)儿童的脑皮层形态学变化。材料与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9月经临床确诊19例伴PWML的BSCP儿童及20... 目的探讨伴脑室周围白质损伤(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lesions,PWML)的双侧痉挛型脑瘫(bilateral spastic cerebral palsy,BSCP)儿童的脑皮层形态学变化。材料与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9月经临床确诊19例伴PWML的BSCP儿童及20例对照组儿童的资料,所有儿童均行高分辨率3D-T1WI结构像扫描,并对BSCP儿童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ic analysis,VBM)检测两组间灰质体积差异脑区。基于表面的形态学分析(surface-based morphometric analysis,SBM)检测组间皮层厚度改变。灰质体积和皮层厚度组间差异采用双样本t检验分析,多重比较校正采用FDR方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SCP组双内侧前额叶、运动前区、中扣带回、尾状核、丘脑及右背外侧前额叶灰质体积减小(P<0.05,FDR校正),且右内侧前额叶平均灰质体积与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分级呈负相关(r=−0.623,P=0.004)。双内侧前额叶、左前扣带回、楔前叶、顶下小叶及右中扣带回皮层厚度变薄(P<0.05,FDR校正)。结论伴PWML的BSCP儿童在多个脑区的灰质体积和皮层厚度存在异常,反映了伴PWML的BSCP儿童脑微观结构的变化,为其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磁共振成像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 基于表面的形态学测量 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音器官矫正联合语言训练对小儿脑瘫并语言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孔令凤 杨卫红 李玉华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目的 探讨发音器官矫正联合语言训练对小儿脑瘫并语言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2015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脑瘫并语言障碍康复治疗的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常规组单纯给予语言训练,研究组给予发音器官矫... 目的 探讨发音器官矫正联合语言训练对小儿脑瘫并语言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2015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脑瘫并语言障碍康复治疗的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常规组单纯给予语言训练,研究组给予发音器官矫正联合语言训练。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构音障碍(Frenchay构音障碍表评价结果)与语言发育迟缓患儿(5分法评估结果)测评结果,以及两组患儿的疗效和家属满意度。结果 两组构音障碍和语言发育迟缓患儿治疗后测评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高于常规组的60%(P<0.05);研究组家属总满意率为90%,高于常规组的75%(P<0.05)。结论 在小儿脑瘫并语言障碍康复治疗中给予发音器官矫正联合语言训练疗效理想,还可提升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语言障碍 发音器官矫正 语言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室周围白质损伤患儿发生混合型脑性瘫痪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婷婷 张岚 +3 位作者 邢威 李贞 王飞 张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59-666,共8页
目的建立脑室周围白质损伤(PWMI)患儿发生混合型脑性瘫痪的预测模型。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9月—2022年10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MRI诊断为PWMI(6个月~2岁)并随访至2岁后确诊为混合型脑性瘫痪的患儿,将其分为混合型组和... 目的建立脑室周围白质损伤(PWMI)患儿发生混合型脑性瘫痪的预测模型。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9月—2022年10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MRI诊断为PWMI(6个月~2岁)并随访至2岁后确诊为混合型脑性瘫痪的患儿,将其分为混合型组和痉挛型组。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PWMI混合型脑性瘫痪相关的MRI征象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五折交叉及重复交叉验证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并进行决策曲线分析。分析独立MRI征象与混合型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35例PWMI脑性瘫痪患儿,痉挛型100例,混合型35例。丘脑腹外侧核(OR=27.500,95%CI 8.293~90.942)、后壳核(OR=13.700,95%CI 4.489~41.549)、海马(OR=7.200,95%CI 1.702~30.813)及尾状核损伤(OR=5.800,95%CI1.973~16.950)与混合型脑性瘫痪相关,并基于以上4个变量构建预测模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60(95%CI0.934~0.988),五折交叉及重复交叉验证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0.96;并具有良好的校准度(χ^(2)=3.712,P=0.529)及临床应用性。模型的4个独立MRI征象均与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相关(r=0.559、0.581、0.171、0.409,P均<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可早期准确地预测PWMI混合型脑性瘫痪高危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周围白质损伤 混合型脑性瘫痪 痉挛型脑性瘫痪 磁共振成像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性别脑性瘫痪患儿临床特征的病例系列报告 被引量:1
15
作者 牛国辉 张萌萌 +5 位作者 崔博 朱登纳 李林琛 夏冰 李停停 谢加阳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背景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国内大样本数据分析不同性别脑瘫患儿特征的研究不多。目的探究脑瘫患儿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瘫患... 背景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国内大样本数据分析不同性别脑瘫患儿特征的研究不多。目的探究脑瘫患儿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的一般资料、围生期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主要结局指标脑瘫患儿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结果共纳入486例脑瘫患儿,其中男323例,女163例。脑瘫男性患儿中剖宫产、早产儿、巨大儿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女性患儿,而正常出生体重儿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患儿,脑瘫男性患儿中春季出生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患儿,冬季出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脑瘫男性患儿在妊娠并发症、窒息、脑出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低血糖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多组间比较中Ⅳ、Ⅴ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儿,在脑瘫患儿头颅MR分类系统多组间比较中白质异常的比例脑瘫男性患儿明显高于女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瘫患儿的部分临床特征存在性别差异,脑瘫患儿中以男性为主且严重程度较女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性别 危险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 被引量:1
16
作者 熊华春 李杨 +6 位作者 肖宁 袁素雅 唐国皓 赵会玲 冯欢欢 孟文彬 芦静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9-712,共4页
目的:探讨智能化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4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干预组、机器人干预组,每组22例。常规干预组给予基于任务导向的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干预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使用... 目的:探讨智能化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4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干预组、机器人干预组,每组22例。常规干预组给予基于任务导向的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干预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使用智能化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和24周,比较两组患儿的十米步行测试(10MWT)步速、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的D能区(站立位)和E能区(走、跑、跳)评分。结果:治疗12及24周,两组患儿的10MWT步速、GMFM-88 D及E能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机器人干预组10MWT步速、GMFM-88 D及E能区评分高于常规干预组(P<0.05)。结论:基于任务导向的智能化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具有良好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智能化康复训练机器人 任务导向训练 常规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JACK虚拟仿真的学龄前脑瘫儿童助行器人机优化设计
17
作者 付晓莉 王腾腾 +1 位作者 张斌 党娜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2,59,共9页
目的减少学龄前脑瘫儿童助行器的安全隐患,解决患儿在训练过程中的肢体二次损伤问题,提升助行器人机舒适性,对学龄前脑瘫儿童助行器进行优化设计。方法通过JACK虚拟仿真软件的RULA工具,分析得到学龄前脑瘫儿童在使用助行器过程中存在的... 目的减少学龄前脑瘫儿童助行器的安全隐患,解决患儿在训练过程中的肢体二次损伤问题,提升助行器人机舒适性,对学龄前脑瘫儿童助行器进行优化设计。方法通过JACK虚拟仿真软件的RULA工具,分析得到学龄前脑瘫儿童在使用助行器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姿势,并对其进行人机工学与受力分析,提出改进方法并进行设计优化,最后导入JACK虚拟仿真软件进行风险与舒适性验证。结果优化后的学龄前脑瘫儿童助行器的使用受伤风险从4级降低到1级,患儿躯干弯曲力矩、L4/L5脊柱压缩力、剪切力的姿势载荷指数分别降低53%、47%、81%,上身各关节处于舒适角度。结论经过JACK仿真分析及人机优化后的助行器,有效降低了学龄前脑瘫儿童在康复训练中的二次损伤风险,减轻了患儿步行训练中的身体负担,提升了助行器使用的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CK仿真 助行器 学龄前脑瘫儿童 人机工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肌肉刺激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肌肉结构和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3
18
作者 梁艳华 张琦 +5 位作者 胡晓诗 李晓松 岳青 周天添 李思佳 冯啊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52-1460,共9页
目的 观察深层肌肉刺激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肌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型脑瘫儿童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干预组(n=15)。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增加深层肌肉刺激,共4周。训练前后采用... 目的 观察深层肌肉刺激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肌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型脑瘫儿童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干预组(n=15)。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增加深层肌肉刺激,共4周。训练前后采用超声诊断系统对腓肠肌行横切和纵切两个方向检查,比较肌纤维长度、肌肉羽状角度、肌肉厚度和肌肉横截面积,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侧下肢肌张力,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的D区和E区评价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后,两组肌纤维长度和肌肉羽状角度均显著改善(|t|>6.329, P<0.001),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t|>2.347, P<0.05);两组MAS评分均降低(t>2.432, P<0.05),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t=2.140, P<0.05);两组GMFM D区、E区评分均显著增加(|t|>8.473, P<0.001),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t|>2.191, P<0.05)。结论 深层肌肉刺激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腓肠肌肌纤维长度和肌肉羽状角度,改善下肢痉挛和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深层肌肉刺激 痉挛 肌肉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成像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小腿三头肌肌肉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艳华 王明梅 +8 位作者 张广宇 陈功勋 李三松 李兵兵 杨磊 史凯丽 张佳美 惠志崇 朱登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7-312,共6页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肌肉形态、结构变化并探讨其与年龄、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8岁痉挛型脑瘫36例(男18例,女18例),根据年龄、性别匹配20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超声成像下评估两组小腿三头肌羽状角、...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肌肉形态、结构变化并探讨其与年龄、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8岁痉挛型脑瘫36例(男18例,女18例),根据年龄、性别匹配20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超声成像下评估两组小腿三头肌羽状角、肌束长度、肌肉厚度、横截面积、肌腹长度、跟腱长度。使用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的D能区和E能区、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小腿肌肉痉挛程度。结果:痉挛型脑瘫患儿内、外侧腓肠肌肌肉厚度和横截面积,内、外侧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肌束长度、内侧腓肠肌标准化肌腹长度小于对照组(P<0.05);内侧腓肠肌羽状角、标准化跟腱长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内侧腓肠肌肌肉厚度、横截面积、肌束长度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脑瘫患儿内侧腓肠肌肌肉厚度及横截面积、外侧腓肠肌肌束长度、比目鱼肌肌肉厚度与GMFM总分呈正相关(r P分别为0.639、0.392、0.399、0.338,P<0.05),各肌肉形态参数与踝关节MAS评分不相关(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肌肉发育受限,且与运动功能水平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发育受限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 超声 三头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利雪阳 吴安石 +3 位作者 昝京伟 徐凯 刘国凯 任惠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9-713,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患儿苏醒期躁动(EA)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SPR的脑瘫患儿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6~12岁,BMI 13~24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患儿苏醒期躁动(EA)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SPR的脑瘫患儿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6~12岁,BMI 13~24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1例。T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给予TEAS双侧合谷穴及内关穴,持续至手术结束。C组在相同的穴位放置电极片,但不予电刺激。所有患儿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记录入室时、拔管即刻、拔管后5、15、30 min的HR、MAP。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用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记录拔管后15 min的Wong-Baker面部疼痛表情(FPS-R)评分和儿童麻醉苏醒期躁动评估量表(PAED)评分,并计算苏醒期躁动(EA)发生率。记录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情况。结果与入室时比较,C组拔管即刻、拔管后5、15 min HR明显增快,拔管即刻、拔管后5、15、30 min MAP明显升高(P<0.05);T组拔管即刻、拔管后5、15 min 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T组拔管即刻、拔管后5、15、30 min 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拔管时间明显缩短,术后FPS-R评分、PAED评分和EA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用量和PONV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EAS可有效预防行SPR的脑瘫患儿EA发生,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轻患儿术后疼痛,加快麻醉复苏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脑瘫 儿童 苏醒期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