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4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LEO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2.5Ma RECORDED IN THE KATHMANDU BASIN, CENTRAL NEPAL HIMALAYAS
1
作者 Rie Fujii,Harutaka Sakai hsake@rc.kyushu\|u.ac.jp)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83-385,共3页
The Kathmandu valley is an intermountain basin located at about 1300 and surounded by mountains around 2400m.Thick fluvio\|lacustrine sediments from late Pliocene to Quaternary are accumulated there under monsoon clim... The Kathmandu valley is an intermountain basin located at about 1300 and surounded by mountains around 2400m.Thick fluvio\|lacustrine sediments from late Pliocene to Quaternary are accumulated there under monsoon climate.We undertook palynological and sedimentological studies on 284\|m\|long drilled core that reaches the basement of the kathmandu basin,in order to clarify the paleoclimatic changes and their tectonic link with uplifting of the Himalayas..The core is lithologically divided into three members:sand predominant lower member (51m),slit and clay dominant middle member (182m) and organic silty clay predominant upper member (45m).We analyzed fossil pollens contained in muddy samples which were taken from the middle and upper member in every one meter interval.The pollen assemblage is characterized by predominance of \%Quercus,\%30%~80% of the all arboreal pollen.We inferred paleoclimatic changes 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 between present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Kathmandu valley and surrounded mountains and pollen diagram which we obtained.For the purpose of inference of paleoclimate,we used the following genera as climatic index:\%Pinus\% for cold climate, \%Quercus\% and \%Cyclobalanopsis\% for warm climate, Alnus for wet climate and Gramineae for dry climate.As the reference.we also examined amount of another eight genera,two family and all spores.The pollen diagram shows two pattern of paleoclimatic changes:oscillation pattern with seven times fluctuation of warm and cold climate in younger period (ca.115m in depth),and older less fluctuated pattern of warm climate.During the older period (209~215m in depth),one cold stage was recognized,and is characterized by predominance of Pinus and occurrence of Tsug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CLIMATE core POLLEN MAGNETOSTRATIGRAPHY the Kathmandu basin central Nepal HIMALAY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Fluorite in Ordovician, Central Uplift of Tarim Basin
2
作者 WANG Zhenyu ZHANG Yunfeng +1 位作者 MAO Jian ZHU Bo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06-106,共1页
Based on analysisof karst fracture-vuggy filling mineralogy and geochemical fluorite in hercynian, this paper make further research about form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fluorite in central uplift of Tarim Basin. It is ... Based on analysisof karst fracture-vuggy filling mineralogy and geochemical fluorite in hercynian, this paper make further research about form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fluorite in central uplift of Tarim Basin. It is point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ercynian fracture-vuggy and filling succession of fracture-cave mineral w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ingling of low-temperature magma hydrotherm and the brine of upper strata. There are overlap or associate relations between generate of fluorite and buried dissolution or oil-gas migration. It was volume decreased 26.4% after calcite metasomatic by fluorite, this reaction made fluorite engender plentiful intergranular space. It’s created appreciable reservoir space. At same time, hydrotherm carried by fluorite generating could erode adjacent rock though fracture or fissure, forming irregular fracture-cave system, and also accompanied with hydrocarbon migration. The time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happened in late hercynian-indosinian is inosculates with the sedimentation time such as fluorite and several hydrothermal miner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ORITE formation mechanis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RDOVICIAN central uplift of TARIM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在莺歌海盆地的延伸——中央断裂的识别 被引量:1
3
作者 付永涛 陈鹳霏 +5 位作者 吴涛 王万银 徐涛 王丁丁 周章国 杨安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4-718,共15页
红河断裂带的早期左行和后期右行走滑剪切作用对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虽然在莺歌海盆地的中央坳陷北部和南部已识别出红河断裂,但仍不清楚红河断裂带在中央坳陷是如何延伸的,因此对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 红河断裂带的早期左行和后期右行走滑剪切作用对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虽然在莺歌海盆地的中央坳陷北部和南部已识别出红河断裂,但仍不清楚红河断裂带在中央坳陷是如何延伸的,因此对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过程研究造成了一定影响。目前多基于盆地东侧的1号断裂和西侧的莺西断裂为边界,研究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本文基于莺歌海盆地卫星测高重力异常,采用重力异常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NVDR-THDR)方法厘定了中央断裂的分布,且在中央坳陷北部和中部得到了2D地震剖面的证实。中央断裂是红河断裂带在莺歌海盆地的延伸,在东方底辟区以北发育左阶断层,在平面上形成向东的错断;在昌南底辟区以东为数条平行断层组成的断裂带,在乐东底辟区发展为左行左阶断层系,发育了乐东南洼陷(拉分盆地)。地震剖面显示中央断裂在中央坳陷的埋深较大,在双程旅行时长大于6 s的深度以下,依据地层层序判断其主要活动期为早于30 Ma并持续至15.98 Ma。依据双界面模型快速反演方法计算的莺歌海盆地沉积物厚度,在中央坳陷发育5个厚度大于15 km的沉降中心。总体上,中央断裂以西为沉降中心,以东为沉积深度变浅的梯度带。同时,中央坳陷的5个底辟构造带均分布于中央断裂以西,尤其是乐东区的左行左阶断层系对3个平行分布的底辟带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中央断裂对莺歌海盆地构造演化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 莺歌海盆地 中央坳陷 中央断裂 卫星测高重力异常 沉积中心 底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白云岩储层溶蚀作用成因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川中蓬莱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为例
4
作者 谭谦 袁海锋 +4 位作者 王涛 马自立 唐渤钧 彭秋 李文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9-826,共18页
为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深层白云岩储层成因,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阴极发光实验,分析了川中蓬莱地区灯影组二段(灯二段)白云岩储层不同类型溶蚀孔洞的发育和充填特征,结合包裹体、碳-氧-锶同位素、U-Pb同位素定年以及主-... 为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深层白云岩储层成因,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阴极发光实验,分析了川中蓬莱地区灯影组二段(灯二段)白云岩储层不同类型溶蚀孔洞的发育和充填特征,结合包裹体、碳-氧-锶同位素、U-Pb同位素定年以及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分析测试,研究了溶蚀作用期次和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蓬莱地区灯二段白云岩储层主要经历了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风化壳岩溶和热液溶蚀3期溶蚀作用的叠加改造,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储层非均质性强。(2)组构选择性溶蚀孔和网格状溶蚀孔洞发育在沉积旋回的中-上部,纵向上多套叠置具韵律性分布特征,以纤维状和放射状负延性白云石胶结物充填为主,具有独特的葡萄花边和葡萄石结构,是海平面频繁变化驱动下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的产物。(3)角砾化溶洞和蜂窝状溶蚀孔洞主要发育在灯二段不整合面之下,角砾化溶洞为岩溶垮塌角砾和泥质充填,蜂窝状溶蚀孔洞则以放射状正延性白云石胶结物半充填为特征,是桐湾运动期风化壳岩溶叠加改造的产物。(4)高角度缝洞发育在东西向走滑断裂附近,与海西晚期峨眉山火山活动引起的富CO_(2)热液溶蚀有关,多被热液矿物组合半充填。综合研究认为,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改造的丘滩沉积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风化壳岩溶的叠加改造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热液溶蚀重新分配储集空间进而控制优质储层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作用 热液活动 深层白云岩储层 白云岩 灯影组 蓬莱地区 川中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中部清水湖逆冲推覆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5
作者 吴珍汉 季长军 +4 位作者 王涛 刘志伟 赵珍 王茜 陈云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67-1477,共11页
综合野外观测、二维地震与油气钻探等资料,分析羌塘中部清水湖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机理。北羌塘凹陷南部胜利河及邻区侏罗纪发育厚达3600 m海相沉积,形成了优质海相烃源岩、不同类型储层及优质盖层,但侏罗系海相烃源... 综合野外观测、二维地震与油气钻探等资料,分析羌塘中部清水湖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机理。北羌塘凹陷南部胜利河及邻区侏罗纪发育厚达3600 m海相沉积,形成了优质海相烃源岩、不同类型储层及优质盖层,但侏罗系海相烃源岩因埋深不足白垩纪长期处于未成熟—低成熟状态。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导致羌中隆起北侧形成规模较大的清水湖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由北西西—近东西走向、自南向北逆冲的叠瓦状断层及古近纪前陆盆地组成;古新世—渐新世逆冲推覆构造增厚及前陆盆地沉积加载,重塑了侏罗系海相烃源岩的埋藏史、热史及生烃史;下侏罗统雀莫错组烃源岩、中侏罗统布曲组和夏里组烃源岩始新世早期先后跨过生烃门限,始新世中期进入生烃高峰。古新世—始新世强烈挤压应力作用于侏罗系布曲组灰岩,形成裂缝灰岩储层,油气充注后成为主力油层。侏罗系海相沉积形成生储盖系统,古近纪逆冲推覆构造改造导致油气成藏,有利于羌塘盆地形成大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湖逆冲推覆构造 古近纪前陆盆地 油气成藏机理 侏罗系海相沉积 羌塘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蓬莱气田灯影组油气成藏过程——来自沥青形态、低温热年代学和流体地球化学的制约
6
作者 邓宾 鲁鹏达 +7 位作者 李泽奇 吴娟 李文正 孙玮 田腾振 张旋 姜华 刘树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3-619,共17页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年代古老、埋藏深和多期成岩改造叠加等特征,其复杂油气成藏过程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点研究领域。对川中蓬莱气田开展岩石学、流体包裹体、低温热年代学和储层沥青形态学等进行研究。结果显...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年代古老、埋藏深和多期成岩改造叠加等特征,其复杂油气成藏过程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点研究领域。对川中蓬莱气田开展岩石学、流体包裹体、低温热年代学和储层沥青形态学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蓬莱气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沥青可分为2种类型:环边状和团块状原位沥青,以及呈角砾状和碎裂状“变形”的异位沥青。中江2井中侏罗统沙溪庙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35±2.7 Ma)、(U-Th)/He年龄(19.0±0.5 Ma)显示新生代抬升剥蚀厚度达到2000 m。结合年代学、单井沉降热史模拟恢复及流体包裹体分析,认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多期埋藏生烃导致灯影组经历早寒武世—中奥陶世和早二叠世—三叠纪2期油气充注过程,以及侏罗纪—白垩纪原油裂解生气成藏过程。新生代抬升剥蚀作用可能导致蓬莱气田灯影组异位沥青发育。沥青形态的发育特征是揭示古老深层油气藏保存及破坏的潜在指示标志。准确评价新生代抬升剥蚀作用对灯影组气藏调整过程的影响是指导研究区下一步勘探重点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影组 原位沥青 异位沥青 低温热年代学 成藏特征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川中地区陆相层系全油气系统常规和非常规有效储层成因机制与分类评价
7
作者 陈冬霞 王翘楚 +6 位作者 熊亮 王小娟 杨映涛 雷文智 张玲 潘珂 庞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5-1232,共18页
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系统揭示了川西—川中地区陆相层系常规和非常规储层的差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机制。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压汞和核磁共振测试以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系统揭示了全油气系统储层特征与变化规律以及相对优... 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系统揭示了川西—川中地区陆相层系常规和非常规储层的差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机制。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压汞和核磁共振测试以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系统揭示了全油气系统储层特征与变化规律以及相对优质储层成因机制,并针对不同储层选取了相应的分级、分类评价参数,建立评价标准。结果表明:(1)川西—川中地区陆相层系全油气系统常规与非常规储层呈现空间叠置分布格局。在浮力成藏下限之上的中浅层流体自由活动性强,沉积相和流体联合控制常规-低渗优质储层;中深层致密砂岩发育多期河道叠置体、毛细管阻力作用增强,强烈的构造挤压背景下裂缝发育,孔隙型、裂缝型和孔隙-裂缝型等多种储层受岩相、流体和断层等复合控制;深层“纹层型”页岩储层整体上以纳米级孔隙为主,在以强超压和扩散力为主要特征的流体动力场内,储层发育明显受控于岩相组合、有机质丰度和超压系统的联合作用。(2)中浅层常规-低渗储层分级、分类评价主要考虑沉积-成岩相和孔隙类型,所划分的4类储层中,Ⅰ类和Ⅱ类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平原-前缘相带,中-强溶蚀改造是关键成因;中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分级、分类评价则主要考虑孔隙-裂缝、岩相及孔隙结构,所划分的4类储层中,Ⅰ类和Ⅱ类孔隙型优质储层、以块状和平行层理中粗砂岩相为主;中深层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综合考虑储层厚度、岩相组合、储层物性、有机质富集程度、脆性矿物含量和可动油体积占比等因素,所划分的4类储层中,Ⅰ类和Ⅱ类相对优质储层以页岩夹介壳层和纯页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气藏 页岩油气藏 陆相层序 全油气系统 储层评价 川西—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主要含盐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及其富集主控因素
8
作者 刘丽 张凯逊 +6 位作者 于刚 郁林军 邱海华 周妍 葛贝琦 Bakhtier NURTAEV Shukhrat SHUKUROV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6-346,共11页
中亚地区阿姆河盆地和滨里海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是中亚盆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含盐盆地。基于最新的油气地质资料,对阿姆河盆地和滨里海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对比,深入探讨了影响含盐盆地油气分布... 中亚地区阿姆河盆地和滨里海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是中亚盆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含盐盆地。基于最新的油气地质资料,对阿姆河盆地和滨里海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对比,深入探讨了影响含盐盆地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从而加深对中亚地区区域性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尽管阿姆河盆地和滨里海盆地是在不同地质背景下形成的富油气盆地,二者的构造演化过程、沉积地层和油气地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但盆地的盐下均发育了形成于同裂谷期—拗陷期的优质烃源岩,具有厚度巨大、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高等特征。阿姆河盆地和滨里海盆地内广泛发育的含盐层系控制了这两大盆地的油气时空分布,这套含盐层系将盆地划分为盐上和盐下2套油气成藏组合。其中,油气主要富集于阿姆河盆地盐下卡洛夫—牛津阶碳酸盐岩成藏组合和滨里海盆地盐下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成藏组合。膏盐岩盖层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能,与盐下古隆起构造部位的有利储集相带构成了大型油气田形成的有利条件。此外,深大断裂、膏盐岩尖灭带和盐构造活动形成的盐窗为盐下烃源岩油气的垂向运移提供了运移通道,这些因素是盐上能否形成油气规模聚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构造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阿姆河盆地 滨里海盆地 中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富钙地层水成因及其对天然气运聚的指示意义
9
作者 杨跃明 王茂云 +6 位作者 吴长江 曾溅辉 潘珂 张欢乐 王小娟 陈冬霞 崔虎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91,共14页
基于34口井的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含气饱和度数据和岩矿资料,分析了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沙二段)富钙地层水成因,探讨了地层水对源-储分离型致密砂岩气运聚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沙二段地层水较中国其他致密砂岩气... 基于34口井的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含气饱和度数据和岩矿资料,分析了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沙二段)富钙地层水成因,探讨了地层水对源-储分离型致密砂岩气运聚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沙二段地层水较中国其他致密砂岩气藏具有明显的“钙富集和钠亏损”的特征。地层水矿化度为3.3~45.6 g/L,为CaCl_(2)型,Ca^(2+)当量比[γ(Ca^(2+))]为24.7%~69.5%。根据γ(Ca^(2+))将研究区沙二段地层水划分为高钙地层水[γ(Ca^(2+))≥60%]、中钙地层水[40%≤γ(Ca^(2+))<60%]和低钙地层水[γ(Ca^(2+))<40%]3种类型。3类地层水的化学特征和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高钙地层水主要分布在距角①断裂相对较近且与角①断裂连通的河道砂组,矿化度平均值为34.1 g/L,相对较高,阳离子以Ca^(2+)为主,钠氯系数、脱硫酸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最小;低钙地层水主要分布在距角①断裂较远或不与角①断裂直接连通的河道砂组,矿化度平均值为3.9 g/L,阳离子以Na^(+)为主,钠氯系数、脱硫酸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最大;中钙地层水矿化度平均值为17.7 g/L,Na^(+)与Ca^(2+)含量相差不大,钠氯系数、脱硫酸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介于前两者之间。Ca^(2+)含量较高的须家河组地层水的混入是沙二段地层水富钙的主要原因,后续的水-岩相互作用,尤其是斜长石的钠长石化导致钙进一步富集,而钠减少。川中地区沙二段地层水碳酸盐平衡系数、矿化度以及γ(Ca^(2+))沿着天然气侧向运移路径逐渐减少,表明富钙地层水化学指标对源-储分离型致密砂岩气藏具有较好的示踪能力。沙二段地层水中的钙越富集,储层的含气性越好,说明富钙地层水对天然气的富集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相互作用 源-储分离型气藏 富钙地层水 天然气运聚 沙溪庙组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地区寒武系筇竹寺组阻塞盆地深水等深流引发内波、内潮汐沉积
10
作者 李向东 魏泽昳 +1 位作者 王丹 杨敏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73-1188,共16页
滇中地区寒武系纽芬兰统至黔东统筇竹寺组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类型在区域地层演化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其下伏地层梅树村组磷矿的形成、本组中页岩气储集层的形成和澄江动物群的保存及上覆地层沧浪铺组的沉积环境识别均具有重要意义... 滇中地区寒武系纽芬兰统至黔东统筇竹寺组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类型在区域地层演化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其下伏地层梅树村组磷矿的形成、本组中页岩气储集层的形成和澄江动物群的保存及上覆地层沧浪铺组的沉积环境识别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滇中地区晋宁二街剖面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基础上,着重对相关沉积构造和古水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晋宁地区筇竹寺组发育有重复的鲍马序列A段、重复的平行层理及相对较厚的泥帽等阻塞浊流沉积特征;(2)等深流沉积中伴生有双向交错层理、单向交错层理及浪成波纹层理;(3)古水流方向总体上可分为6个优势方向和次优势方向,并构成50°vs.213°、111°vs.292°和171°vs.341°近于相反的3组;(4)单个双向交错层理古水流玫瑰花图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在综合分析沉积环境、古地理和沉积流体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认为筇竹寺组可能沉积于深水阻塞盆地,等深流沉积普遍发育,内波、内潮汐沉积为伴生沉积,由深水等深流引发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盆地 等深流沉积 内波、内潮汐沉积 古水流分析 筇竹寺组 滇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北部中二叠统构造-沉积分异作用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
11
作者 谭万仓 王显东 +4 位作者 李强 鲁鹏 王营 赵亮 牛鹏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7,共10页
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二叠系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系。为了明确四川盆地中―北部(简称为川中―川北)中二叠统构造-沉积分异作用起始时间并指导天然气勘探,综合新老钻井、地震剖面特征等资料,通过分析总结川中―川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 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二叠系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系。为了明确四川盆地中―北部(简称为川中―川北)中二叠统构造-沉积分异作用起始时间并指导天然气勘探,综合新老钻井、地震剖面特征等资料,通过分析总结川中―川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构造-沉积响应特征,明确了四川盆地二叠纪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始于栖霞组中晚期,区域拉张作用导致盆内发生了构造-沉积分异作用。结果表明:川中―川北栖霞组沉积环境以碳酸盐岩缓坡沉积为主,受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影响弱,滩体发育规模小;茅口组中晚期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加剧,川中―川北出现隆凹相间格局,发育多期次台缘礁滩体,礁滩体发育规模大;分异作用不仅造成栖霞组—茅口组多期台缘带储层叠置发育,也在裂陷深水区形成了多套烃源岩,源储盖配置关系好,同时形成的深大断裂能有效沟通烃源岩、改善储层物性,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研究成果极大拓展了川中―川北中二叠统勘探领域,为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的勘探工作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北部 中二叠统 构造-沉积分异作用 油气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和山西组的物源区转变:中央古隆起消失的响应
12
作者 朱森 曹高社 +4 位作者 石小虎 姚泾利 孙凤余 周昕航 牛永斌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51-2270,共20页
物源区及其转变的特征可以反映盆地古地理面貌和动力学体制及其转变。依据岩石学、矿物学和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分析,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南部陇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和山西组的物源区及其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差异,为恢复中... 物源区及其转变的特征可以反映盆地古地理面貌和动力学体制及其转变。依据岩石学、矿物学和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分析,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南部陇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和山西组的物源区及其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差异,为恢复中央古隆起晚古生代古地理演化及其动力学体制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表明,太原组含铝岩系的物源区主要为南部的北秦岭-北祁连造山带和华北陆块东部消失的物源区,但两个物源区的贡献在垂向上和平面上差异明显。由下部向上部、由南部向北部,北秦岭-北祁连造山带贡献减少,而华北陆块东部消失的物源区贡献迅速增多。山西组底部石英砂岩的物源区转变为北部的阴山地块及其南侧的孔兹岩带。早二叠世物源区的转变表明,陇东地区太原组沉积时期的古地理面貌继承了前期的向东开口、北低南高的形态,但南部的隆升已逐渐降低,此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北秦岭-北祁连造山带的活动性减弱有关;山西组沉积早期,古地理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中央古隆起逐渐消失,改变为向南倾斜的古斜坡,此与古亚洲洋盆最终闭合,内蒙古隆起强烈隆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物源区 中央古隆起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下组合重点勘探领域及突破方向
13
作者 林会喜 张奎华 +8 位作者 杨鑫 齐育楷 商丰凯 李超 李英强 孙炜 胡瀚文 刘玲 韩月卿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8,共18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下组合(石炭系—三叠系)埋深大、勘探程度低,油气勘探领域与突破方向尚不明确。通过分析已发现的油气藏,明确盆地深层地质结构、沉积与成储条件,对重点勘探领域油气藏类型和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系统解剖,进而预测准噶尔...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下组合(石炭系—三叠系)埋深大、勘探程度低,油气勘探领域与突破方向尚不明确。通过分析已发现的油气藏,明确盆地深层地质结构、沉积与成储条件,对重点勘探领域油气藏类型和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系统解剖,进而预测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下组合有利区带,指导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下组合发育火山岩、砂砾岩、细砂岩等多种类型储集岩,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在整体致密背景下仍然存在物性相对较好的优质储层,不同层系均有甜点发育,但是有效储层发育机理有所差异。根据源储配置关系,研究区下组合形成邻源火山岩潜山油气藏、源内-近源风城组—上乌尔禾组地层超覆油气藏、源上百口泉组地层-岩性油气藏和远源中—上三叠统岩性油气藏等4类油气藏组合。其中,远源中—上三叠统岩性油气藏埋藏较浅、多富集高产,是近期增储上产的现实领域,而邻源火山岩潜山油气藏和源内-近源风城组—上乌尔禾组地层超覆油气藏有利勘探面积大、资源丰富,是寻求大突破、大发现的重点领域。综合考虑重点勘探领域进行多层系兼探,以资源规模大、层系多、埋藏浅为有利条件,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下组合优选出盆1井西凹陷西部缓坡带、盆1井西凹陷东部缓坡带和东道海子凹陷带3个Ⅰ类区带,以及阜康凹陷西部斜坡带、沙湾凹陷东北斜坡带2个Ⅱ类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组合 深层-超深层 成藏条件 勘探领域 腹部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乍得Doseo盆地反转构造特征、成因机制与油气成藏
14
作者 宋一帆 窦立荣 +5 位作者 肖坤叶 程顶胜 杜业波 王利 袁圣强 张新顺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5-897,共13页
基于二维/三维地震、测井资料,结合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分析,系统解析中西非裂谷系Doseo盆地不整合面特征、反转构造样式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1)地震剖面揭示盆地发育两期关键反转不整合面:上白垩统内部T5界面与白垩系顶部T4界面,控... 基于二维/三维地震、测井资料,结合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分析,系统解析中西非裂谷系Doseo盆地不整合面特征、反转构造样式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1)地震剖面揭示盆地发育两期关键反转不整合面:上白垩统内部T5界面与白垩系顶部T4界面,控制盆地反转构造发育;(2)识别出断层伴生型、逆冲型、褶皱型及背形负花状4类反转构造,空间上构成6个北东—北东东向展布的反转构造带;(3)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揭示两幕快速冷却事件:晚白垩世晚期(距今80~85 Ma,冷却幅度15℃)与始新世—渐新世(距今30~40 Ma,冷却幅度35℃),分别对应T_(5)、T_(4)界面形成期;(4)构造反转动力学解析表明,晚白垩世构造反转受控于非洲板块以北特提斯洋内俯冲的远程挤压效应,始新世—渐新世反转动力源于非洲-欧亚大陆碰撞应力传递,两期事件均受控于特提斯构造域演化对克拉通内盆地的持续性构造调控。(5)两期构造反转通过控制圈闭类型(背斜、断层相关圈闭)、断层活化提升油气运移效率,并与下白垩统烃源岩的晚白垩世和始新世两期生烃高峰精准匹配,进而控制了Doseo盆地规模油气藏的形成。该地质认识为离散型走滑裂谷系反转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理论研究提供关键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非裂谷系 乍得 Doseo盆地 构造反转 圈闭 热史模拟 油气成藏 成盆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中隆起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差异性成岩演化
15
作者 杨程宇 于博 +3 位作者 张剑锋 王铁冠 李美俊 倪智勇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4-766,共13页
四川盆地川中隆起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发育大型原位裂解气藏,研究其沉积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可为古老的深层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与预测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岩心样品的手标本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以及扫描电镜分析,系统研究了灯影组... 四川盆地川中隆起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发育大型原位裂解气藏,研究其沉积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可为古老的深层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与预测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岩心样品的手标本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以及扫描电镜分析,系统研究了灯影组四段白云岩储层的岩性差异、成岩作用类型、成岩序列以及不同岩性对成岩作用过程的约束作用。川中隆起灯影组储层主要岩性为具骨架—填充结构的藻叠层云岩、颗粒云岩和以细粒白云石堆积为主的泥—粉晶云岩;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依次为压实作用、同生—准同生期以及表生期的溶蚀和胶结作用、埋藏期的亮晶胶结作用以及晚期热液作用,油气的充注时间晚于亮晶胶结作用,而油气的裂解与热液作用时期相近。灯影组四段白云岩储层为典型的T型碳酸盐工厂形成的台地藻丘体建造沉积,其中藻叠层云岩和颗粒云岩受到的压实作用较弱,但同生—准同生期以及表生期胶结与溶蚀作用较强。亮晶胶结作用造成孔隙大幅减少,残余粒间孔得以保存至油气充注期,随着晚期热液的侵入,热液矿物和裂解形成的焦沥青又进一步充填了孔隙。泥—粉晶云岩遭受了较强的压实作用,同生—准同生期以及表生期胶结作用较弱,亮晶胶结进一步减少了孔隙,残余孔隙同样保留至液态烃充注,泥—粉晶白云岩中未见明显的热液侵入痕迹,但热液传递的高温仍促使液态烃裂解进而形成了焦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成岩作用 碳酸盐工厂 灯影组 川中隆起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茅口组鞍形白云石成因
16
作者 景浩 朱贝 +6 位作者 叶宁 鲁子野 罗文军 张云峰 兰雪梅 闫梦楠 蒋文科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6-454,共9页
文中对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的缝洞充填物进行了岩石学、流体包裹体、全岩碳氧、锶同位素以及激光原位U-Pb同位素定年等研究,探讨了鞍形白云石成岩流体的性质和来源。结果表明:1)茅口组碳酸盐岩缝洞充填物主要为鞍形白云石(SD... 文中对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的缝洞充填物进行了岩石学、流体包裹体、全岩碳氧、锶同位素以及激光原位U-Pb同位素定年等研究,探讨了鞍形白云石成岩流体的性质和来源。结果表明:1)茅口组碳酸盐岩缝洞充填物主要为鞍形白云石(SD)、方解石(CC)和沥青,其中SD早于CC和沥青;2)基于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及对SD的U-Pb年龄(265.9±3.4 Ma)的共同约束,认为SD形成于中晚二叠世,沉淀时的环境温度低于50℃,低于SD的沉淀温度,表明SD为热液成因;3)对比该研究与已报道的川中地区茅口组鞍形白云石的锶同位素特征和U-Pb年龄,推测川中地区可能存在2期不同的热液活动,分别发生于中晚二叠世和三叠纪,同时分别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活动(ELIP)和龙门山挤压造山运动有关。两期不同热液活动的流体来源有显著差别:该研究中SD的^(87)Sr/^(86)Sr值较低,形成于中晚二叠世,推测与ELIP相关的热液流体可能主要来源于二叠纪海水或下二叠统孔隙水;三叠纪热液流体^(87)Sr/^(86)Sr值显著高于二叠纪海水,推测与龙门山挤压造山运动相关的热液流体来源于深层卤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形白云石 热液活动 地球化学特征 茅口组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盆地石炭纪—中二叠世沉积-古地理特征与富Li黏土岩物源分析
17
作者 张佳慧 闫臻 +6 位作者 薛传东 俞良军 魏爱英 付长垒 王维 王宇 周红琳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0-1133,共14页
滇中盆地石炭系—中二叠统产有铝土矿、煤、方解石矿、石灰岩等矿产,并伴生大量的富Li黏土岩,其成矿环境受沉积环境及其构造古地理时空演变的制约。系统的野外调查研究显示,滇中盆地石炭系是一套形成于滨岸潮坪-潟湖环境的陆源碎屑岩和... 滇中盆地石炭系—中二叠统产有铝土矿、煤、方解石矿、石灰岩等矿产,并伴生大量的富Li黏土岩,其成矿环境受沉积环境及其构造古地理时空演变的制约。系统的野外调查研究显示,滇中盆地石炭系是一套形成于滨岸潮坪-潟湖环境的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合,下—中二叠统则为潟湖-潮坪-开阔台地相沉积组合。其中,下石炭统大塘组主体表现为潮坪环境的碳酸盐岩夹泥页岩组合,潟湖相沉积仅出现在牛首山古陆周缘;上石炭统威宁组和马平组仅在牛首山古陆旁侧零星出露,为滨岸潮坪相沉积;下二叠统倒石头组是一套细粒陆源碎屑沉积组合,局部夹少量灰岩透镜体,产有铝土矿、煤矿及富Li黏土岩,形成于潮坪-潟湖环境;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为藻屑灰岩、白云质亮晶生屑灰岩及中—粗晶白云岩组合,为开阔台地相沉积。空间上,大塘组和倒石头组厚度变化较大,总体具有向南地层厚度变薄且煤层和铝土质岩层数减少的趋势,显示水体向南逐渐变浅;栖霞组和茅口组向北的出露面积和厚度增大,与古水流分析揭示的早、中二叠世滇中地区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古地貌特征相一致。这说明,滇中盆地东南侧的牛首山古隆起是该盆地倒石头组的主要沉积物供给区。岩石地球化学资料显示,倒石头组为富Al和Li的黏土岩,并受物源区风化强度和沉积环境的控制,当Al_(2)O_(3)<55%、Al_(2)O_(3)/SiO_(2)<3时,Li与Al_(2)O_(3)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其余均呈负相关关系。区域资料分析显示,牛首山古隆起以前寒武纪中—基性火山岩和相关沉积岩为主,在早石炭世—中二叠世受古特提斯洋持续打开的影响发生区域隆升,导致其火山-沉积地层发生风化剥蚀并伴随区域火山活动,从而成为其旁侧的滇中盆地铝土矿和富Li黏土岩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中二叠世 沉积-古地理环境 物源分析 富Li黏土岩 牛首山古陆 滇中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中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18
作者 刘建清 宋晓波 隆轲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1-312,共12页
储层成岩作用影响孔隙发育、分布及储层质量。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白云岩有序度分析、流体包裹体和碳氧稳定同位素等资料,系统开展了川西中部雷口坡组成岩作用研究。研究表明:①雷口坡组白云岩主要包括2种岩石类型:泥晶白云岩和泥晶藻... 储层成岩作用影响孔隙发育、分布及储层质量。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白云岩有序度分析、流体包裹体和碳氧稳定同位素等资料,系统开展了川西中部雷口坡组成岩作用研究。研究表明:①雷口坡组白云岩主要包括2种岩石类型:泥晶白云岩和泥晶藻砂屑(藻纹层)白云岩。白云石晶体有序度低、形成温度低,为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形成。储集空间主要是沿藻格架、粒间孔及构造角砾间基础上发育的溶孔。②雷口坡组白云岩主要经历了破裂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去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泥晶化作用、胶结作用、表生去膏化作用等成岩作用类型,其中构造破裂作用和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着改善作用,而深部溶蚀是深部次生孔隙发育的根本因素。③溶孔发育与构造角砾岩、构造裂缝发育具有强相关性。印支运动晚期,酸性流体沿破裂空间注入砂屑滩、藻纹层骨架等剩余孔隙发育区域形成次生溶孔;喜马拉雅运动早期,形成垂直裂缝和晚期构造角砾岩,发生晚期溶蚀作用及方解石脉体的充填;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形成水平裂缝,进一步改善了储层物性。研究明确了川西中部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的成岩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式,提出“构造破裂-流体溶蚀-裂缝改造”三阶段的控储机制,为雷口坡组勘探生产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类型 成岩作用序列 孔隙演化 雷口坡组 川西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地压型地热资源成因机制及有利区预测
19
作者 李潇 马麦宁 +3 位作者 朱传庆 付秀丽 唐博宁 苏杨鑫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81,共18页
地压型地热资源以其丰富的地热能量储备展现出巨大的开发和利用潜力,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具备形成地压型地热资源的地热地质条件,值得重点关注.本文基于实测岩石物性、试油温度、实测压力和流体地球化学等数据,分析了松辽盆地中央坳... 地压型地热资源以其丰富的地热能量储备展现出巨大的开发和利用潜力,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具备形成地压型地热资源的地热地质条件,值得重点关注.本文基于实测岩石物性、试油温度、实测压力和流体地球化学等数据,分析了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现今温度场和压力场特征,讨论了研究区地热资源的赋存特征,建立了地压型地热资源的成因模式,并预测了地压型地热资源有利区.中央坳陷区北部地压型地热资源成因机制为:深部热源热量向上传递,促进了有机质的生烃作用,烃类物质通过运移进入侏罗系-登娄库组、泉头组三四段和青山口组二三段-姚家组三套储层,随着埋深增加储层孔隙体积趋向于减小,但分别受上覆封闭能力较强的登娄库组二段-泉头组一二段,青山口组一段和嫩江组一二段三套泥页岩限制,地热流体排出受阻,从而形成了以高温高压和富集CH4为特征的地压型地热资源.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地压型地热资源勘探和开发的优选靶区为:齐家古龙凹陷南部的侏罗系-登娄库组、泉头组三四段和青山口组二三段-姚家组;大庆长垣南部的侏罗系-登娄库组和泉头组三四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压型地热资源 异常高压 成因机制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岩有利区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20
作者 熊波 许浩 +11 位作者 方朝合 李士祥 唐淑玲 王社教 吴京杰 宋雪静 张璐 王金伟 位湘权 辛福东 唐博宁 龙吟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9-240,共12页
中国干热岩资源丰富,但有利区评价方法以定性为主,且评价指标和标准不一,制约了干热岩的评价效率和勘探进程。基于国内外干热岩地质特征和成因机制的认识,综合干热岩形成的主控因素,通过指标量化分级,应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建立干热岩... 中国干热岩资源丰富,但有利区评价方法以定性为主,且评价指标和标准不一,制约了干热岩的评价效率和勘探进程。基于国内外干热岩地质特征和成因机制的认识,综合干热岩形成的主控因素,通过指标量化分级,应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建立干热岩有利区评价体系和标准。该评价体系以热源、热通道、热储和盖层4类指标为主体,包括莫霍面深度、居里面深度、熔融体或岩浆囊深度、岩浆和火山活动时间、大地热流、地温梯度、地表热异常、地震等级与震源深度、深大断裂分布、热储埋深、盖层类型与厚度共11项评价参数,每项参数分为3个等级,并进一步将该评价体系应用于内蒙古中部地区干热岩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干热岩Ⅰ类有利区面积约为494 km^(2),Ⅱ类有利区面积约为5.7×10^(4) km^(2)。其中,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和洪浩尔舒特凹陷,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热水塘镇、宁城县热水镇及敖汉旗热水汤村为干热岩资源Ⅰ类有利区。此类地区以地下高温熔融体或岩浆囊为优质热源,热储深度较浅,上覆厚层沉积岩作为盖层。该干热岩有利区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有望为中国干热岩选区和开发实践提供新的途径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地热 热储 有利区 评价体系 二连盆地 内蒙古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