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3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NORTH,CENTRAL & SOUTH COASTAL REGIONS
1
作者 Wu Zhe geography,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3期19-24,39,共7页
Ⅰ.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conomy in the north,middle aud south coastal regions or China since China began to implementreform and open
关键词 S NORTH central SOUTH COASTAL REGIONS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GDP TH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部地区在更高起点上崛起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小玉 李华旭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8,共11页
中部地区作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其崛起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基础明显改善,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中部地区崛起已站上了一个... 中部地区作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其崛起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基础明显改善,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中部地区崛起已站上了一个更高起点,但仍然面临创新驱动力偏低、高能级产业支撑力不强、高端人才储备不足、开放能级不高、区域一体化进程缓慢等现实困境。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能从区域发展动能、产业转型升级、资源要素配置、绿色发展模式构建和开放体系完善等方面对新时代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部地区崛起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中部地区应进一步加强战略衔接,共建新质生产力战略腹地;强化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促进产业升级,筑牢新质生产力实体根基;坚持绿色优先,厚植新质生产力生态底蕴;推动双向开放,开拓新质生产力市场空间,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部地区在更高起点上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部地区崛起 创新驱动 产业升级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动因与建议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志彪 刘俊哲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7,229,共13页
基于Wind数据库,通过整理2018—2023年上市公司报告,使用投资新建项目与生产基地、注册地址变更等企业区位变迁信息,可以识别中国在这个时期产业转移的方向和规模。研究发现,现阶段国内产业转移主要呈内迁而非外移的特点与趋势,即中西... 基于Wind数据库,通过整理2018—2023年上市公司报告,使用投资新建项目与生产基地、注册地址变更等企业区位变迁信息,可以识别中国在这个时期产业转移的方向和规模。研究发现,现阶段国内产业转移主要呈内迁而非外移的特点与趋势,即中西部地区是国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外移现象。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动因是顺应国内要素结构转型,优化产业战略配置;规避不确定性风险;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支持引导。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挑战主要包括:产业集聚集群基础较好,但产业配套体系仍需完善;生产要素成本整体较低,但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但覆盖程度和互联互通水平仍需提高;市场潜力较大,但营商环境仍需优化。现阶段中国产业链布局要在兼顾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韧性与安全的要求;培育并不断提高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动态竞争力;以建设区际互联互通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助推产业内迁;营造中西部地区一流营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转型升级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中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城镇化视角下农民的返乡回流及其阐释——基于中西部地区的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黄鹏进 王学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2,共11页
在中国最近10余年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在县域城镇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民通过县城实现进城梦想的同时,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出现了部分农民返乡回流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发生既与农民在县城“低收入-高支出”... 在中国最近10余年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在县域城镇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民通过县城实现进城梦想的同时,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出现了部分农民返乡回流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发生既与农民在县城“低收入-高支出”的家计结构有关,也受到农民家庭生命周期变迁、乡村价值回归等多重因素影响。总体来看,当前中西部地区农民的县域城镇化还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表现出经济支撑基础弱、进城动机不持久、生活风险加大等特征。其未来发展趋势亦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与县域产业能否高质量发展、新生代农民的发展能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等有关系。这说明,关注县域城镇化不能仅有农民“进城”的单向视角,还应包括进城后“返乡”的面向,中西部地区的县域城镇化还只是农民“家计过程”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农民完成了市民身份的转化。农民在县城的深度扎根需要经历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进城与返乡之间的适度重复、往返将会成为中西部地区县域城镇化的一种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农民返乡回流 中西部 渐进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质生产力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策略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光辉 程仕杰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6,F0002,共8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内涵丰富,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实践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外贸国际竞争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内涵丰富,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实践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外贸国际竞争力,通过模式创新推动外贸转型升级,通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外贸发展动能。目前,新质生产力在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方面仍存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国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有待加深等问题。面向中国式现代化,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开放合作的能力;加强数字经济赋能,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绿色贸易,打造外贸国际竞争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 外贸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海中西部上升流海域趋光性中上层鱼类群落特征研究
6
作者 于杰 唐振朝 +1 位作者 陈作志 陈国宝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8,共12页
为了解南海中西部上升流海域鱼类群落特征,利用2014年夏季灯光罩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对趋光性中上层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上升流核心区有鱼类13种,隶属于3目8科11属,优势种为鳞首方头鲳Cubiceps squamice... 为了解南海中西部上升流海域鱼类群落特征,利用2014年夏季灯光罩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对趋光性中上层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上升流核心区有鱼类13种,隶属于3目8科11属,优势种为鳞首方头鲳Cubiceps squamiceps;周边海域采集鱼类11种,隶属于2目8科10属,优势种为扁舵鲣Auxis thazard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鱼类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上升流核心区低于周边海域。上升流核心区平均渔获率为45.9 kg/h,是周边海域的1.63倍。鱼类种类数最大值出现在上升流核心区的FT1断面,与叶绿素a质量浓度最大值所处断面一致,但渔获率最大值出现在叶绿素a质量浓度次高的FT2断面。多元方差分析表明上升流核心区和周边海域鱼类群落具有边缘显著差异,主要分歧种为鳞首方头鲳、扁舵鲣、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大眼金枪鱼和圆舵鲣Auxis rochei。相关性分析显示,海表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研究海域鱼类丰度空间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罩网 鱼类 群落结构 南海中西部 上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土-能-碳”关联的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7
作者 肖丽群 刘建生 +1 位作者 毛燕玲 姜睿清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6-266,共11页
[目的]研究中部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揭示其主要驱动因素,为助推中部地区农业低碳化绿色转型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方法]基于2010—2022年中部地区6省的社会经济数据... [目的]研究中部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揭示其主要驱动因素,为助推中部地区农业低碳化绿色转型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方法]基于2010—2022年中部地区6省的社会经济数据,考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中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2010—2022年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放量,借助Kaya恒等式和完全分解方法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加法形式,探讨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其贡献值,运用ArcGIS可视化深入剖析中部各省农业碳排放在时空维度上的演变趋势,并探析水土资源匹配度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①2010—2022年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先快速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农业碳排放的环比增长率经历了阶段性下降演变过程。②农业碳排放强度是促使中部地区农业碳减排的最主要因素,农业水资源经济产出则是导致农业碳排放增长的第一大要素。2010—2022年研究区累计农业碳排放贡献值达562.28×10^(4) t。农业水资源经济产出因素和单位播种面积的农业用水量因素对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放的贡献存在正负两个方向的变动。③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有助于抑制农业碳排放,但对各省的农业碳排放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结论]未来应关注水土资源时空匹配问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因地制宜采取差别化的耕作模式,优化配置和改善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促进农业低碳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水-土-能-碳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中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亚机制的比较优势与发展前景
8
作者 顾炜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0,共9页
中亚地区近年来出现了诸多“中亚国家+X”机制,推动了中亚地区合作的发展。中国—中亚机制秉持相互尊重、命运与共的原则,在扎实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层级机制,合作领域全面、发展空间广阔、延续性强。在大国竞争和地区危... 中亚地区近年来出现了诸多“中亚国家+X”机制,推动了中亚地区合作的发展。中国—中亚机制秉持相互尊重、命运与共的原则,在扎实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层级机制,合作领域全面、发展空间广阔、延续性强。在大国竞争和地区危机的双重挑战下,中国—中亚机制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合作,对保持地区稳定和促进各国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中国-中亚机制 地区合作 比较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十五五”的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前景展望
9
作者 王新涛 易雪琴 金东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42,共13页
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中央立足全国发展大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从酝酿谋划到实施推进,已经经历了20年,中部地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站上了更高起点,但是着眼于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 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中央立足全国发展大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从酝酿谋划到实施推进,已经经历了20年,中部地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站上了更高起点,但是着眼于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着眼于“十五五”时期中部地区崛起的目标与任务,中部地区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面向“十五五”,中部地区要围绕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中找准发展定位、在衔接区域重大部署中形成发展合力等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科学擘画中部地区崛起的愿景目标,把握统筹推进服务全国大局和区域板块联动、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等突破点、着力点,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现代化 区域协调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存中的竞争:中美俄“C5+1”机制间关系
10
作者 周明 林宇晴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95,164,共26页
近年来,中美俄“C5+1”机制在中亚地区形成了共存中竞争的局面。三国间“无声的协调”、中亚国家对区域身份的认可以及机制和政策的扩散,共同促成了三国“C5+1”机制在中亚地区的共存,但中美俄在中亚地区的机制竞争也日益凸显。梳理并... 近年来,中美俄“C5+1”机制在中亚地区形成了共存中竞争的局面。三国间“无声的协调”、中亚国家对区域身份的认可以及机制和政策的扩散,共同促成了三国“C5+1”机制在中亚地区的共存,但中美俄在中亚地区的机制竞争也日益凸显。梳理并比较中美俄创建“C5+1”机制的战略目标后发现,三国“C5+1”机制在中亚的竞争,在侧重领域、比较优势和投入力度方面均存在差异。相较中国聚焦于打造“和合”关系,美国侧重于权力竞争,俄罗斯注重恢复主导地位。中美俄三国分别通过雄厚经济实力和规范性理念、软实力、历史文化联系等方式吸引中亚国家参与机制建设,但在机制建设的投入上不尽相同。在中美俄战略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三国“C5+1”机制虽呈现出竞争力度加剧、竞争领域扩大、竞争层级上升的趋势,但也存在机制合作的空间。未来,中美俄围绕中亚区域政治、经济、安全秩序的竞争仍将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5+1”机制 中亚地区 竞争性共存 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人及文化抗战
11
作者 王继平 张滢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7,共12页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中抗日根据地,聚集了一批爱国文化人,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参加新四军和根据地的各种文化抗战团体,在根据地的文化方针政策指引下,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运动。他们或组...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中抗日根据地,聚集了一批爱国文化人,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参加新四军和根据地的各种文化抗战团体,在根据地的文化方针政策指引下,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运动。他们或组成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各种团体,深入抗日前线,讴歌抗战英雄,鼓舞抗战士气;或参加根据地各级各类教育,培育抗战人才,激发民族意识;或战斗在新闻、出版等文化战线,为根据地的抗战文化事业做出贡献。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抗战,是华中抗日战场的绚丽的篇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贡献了华中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抗日根据地 文化人 文化抗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把握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的历史逻辑与哲学基础
12
作者 孙占元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F0002,共14页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在准确分析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主要矛盾,以解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把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作为主要任务,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在准确分析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主要矛盾,以解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把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作为主要任务,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把发展生产力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主要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改革开放新时期,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为中心任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新时代,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基础上,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通过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历史逻辑体现的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科学运用与创新发展的过程,是注重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确定和努力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主要矛盾 中心任务 历史逻辑 哲学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和终结
13
作者 张海鹏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3,共13页
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和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和理论创造。以往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研究,主要是探讨中央苏区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而且多将苏区根据地研究与抗日根据地研究分开进行,同样作为农村革... 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和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和理论创造。以往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研究,主要是探讨中央苏区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而且多将苏区根据地研究与抗日根据地研究分开进行,同样作为农村革命根据地重要形态的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则研究相对薄弱。实际上,对于农村革命根据地,需要有一个总体把握,应将其作为一个总的概念、完整的概念来看待。在新中国成立75年之后的今天,研究农村革命根据地,需要有新的眼光,要以宏观视野看待根据地建设发展史。从这个视角看农村革命根据地研究,苏区时期根据地是初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是成熟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是收获时期,也是终结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 中央苏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 解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实践研究——以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为例
14
作者 张萍 赵楠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2期165-168,共4页
“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国际化在不断探索中前行。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召开,2023年12月和2024年12月中国—中亚五国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均已在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顺利完成。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校方从课程、培养、教学方式和考核评... “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国际化在不断探索中前行。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召开,2023年12月和2024年12月中国—中亚五国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均已在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顺利完成。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校方从课程、培养、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寻找突破口。通过依托特色农业及地域文化,构建农业+文化国际化特色课程;发挥自身专业及师资优势,构建农业+特色多元培养方案;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优化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等举措圆满完成培训。在推进探索中,校方也对师资国际化,课程资源国际化等现实困惑提出思索。通过实践研究,校方希望克服多种困难,走有特色、有内涵、品牌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亚 农业职业教育 国际化 实践研究 现实困惑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15
作者 熊兴 余兴厚 何文洪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48,共19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那么,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与演进趋势,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而迫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根据党的二十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那么,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与演进趋势,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而迫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从人口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精神文明现代化和对外开放现代化五个维度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TOPSIS、Duga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法对2013—2022年我国省级层面的现代化水平和区域特征进行了测度分析,并探析其区域异质性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我国现代化水平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但整体现代化水平尚存较大的提升空间。从细分维度观察,人口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以及经济现代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彰显了我国在人口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成效。相比之下,精神文明现代化与对外开放现代化的步伐稍显滞后,成为当前现代化进程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此外,在空间格局上还显著体现出区域间的不均衡性,呈现出鲜明的“东高西低”特征,这种区域差异不仅加剧了发展水平的极化现象,也对全国范围内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未来需精准施策,促进均衡发展,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现代化 经济现代化 文化现代化 生态文明现代化 对外开放现代化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东部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特征与背景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进 张北航 +6 位作者 赵衡 刘玉刚 江海 曲军峰 王振义 张义平 赵硕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103,共26页
中生代是中国中东部重要的演化阶段,发育有不同阶段鲜明和丰富的陆内变形。通过统计分析基于断层滑动矢量反演得到的古构造应力场数据,进一步细化了前人关于中国东部古构造应力场的划分方案,将我国中东部的中生代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 中生代是中国中东部重要的演化阶段,发育有不同阶段鲜明和丰富的陆内变形。通过统计分析基于断层滑动矢量反演得到的古构造应力场数据,进一步细化了前人关于中国东部古构造应力场的划分方案,将我国中东部的中生代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中、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古构造应力场区域性特征可以用来约束主要构造阶段的环境与背景。统计表明,中、晚三叠世北方以近南北向缩短为主而南方由于旋转以及多板块的作用,显示不同方向的古构造应力场,三叠纪早期还发育有不同性质的韧性变形,古亚洲洋关闭后的陆内变形、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扬子与印支地块的碰撞以及东、西华夏地块之间的作用是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变形以及不同古构造应力场的背景;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在总体一致的西北西-东南东向区域应力场条件下,叠加了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作用,同期的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的俯冲是主控因素;早白垩世的区域性北西-南东向伸展指示具有一致的背景,古太平洋板块的回撤可能是主控因素;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在中国中东部存在一期短暂的北西-南东向缩短,从南向北,变形的时代依次变年轻,指示欧亚大陆东缘存在一期从南至北的构造作用,可能与外来地块的碰撞作用有关。中国中东部中生代的陆内演化或者变形与不同时代来自不同方向的板缘作用有重要关系,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东部 古构造应力场 构造演化 断层滑动矢量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质生产力的出场逻辑、基本特质与实践要求 被引量:4
17
作者 邸可达 王翔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0,共8页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进境和新标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出场是基于对世界局势变化的科学判断,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淬炼,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进境和新标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出场是基于对世界局势变化的科学判断,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淬炼,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旧质生产力”的一种具有质态意义的新跃迁,即是对于“旧质生产力”的创新性发展和历史性超越,彰显出原创性、人民性、创造性、现代化、生态化和整体性的基本特质。在新的时空场域中,从加强党的领导、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以及倡导“四个尊重”、改善社会软性环境等出发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新质生产力的全面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新质生产力 出场逻辑 基本特质 实践要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rthquake relocation and 3-dimensional crustal structure of P-wave velocity in cen-tral-western China 被引量:26
18
作者 杨智娴 于湘伟 +3 位作者 郑月军 陈运泰 倪晓晞 Winston CHAN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29,共11页
采用中国中西部地区(2l°~36°N,98°~112°E)193个地震台在1992~1999年间记录到的9988次地震的Pg和Sg震相走时的读数资料,用Roecker的SPHYPIT90程序,反演了该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并用SPHREL3D90程序进行... 采用中国中西部地区(2l°~36°N,98°~112°E)193个地震台在1992~1999年间记录到的9988次地震的Pg和Sg震相走时的读数资料,用Roecker的SPHYPIT90程序,反演了该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并用SPHREL3D90程序进行了地震的重新定位.反演结果揭示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地震P波速度结构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些不同深度上波速的横向变化多以该地区的活动断裂为分界线.可以看出活动断裂两侧存在明显的速度反差.通过重新定位,得到了6459次地震的震源参数,这些精确定位的地震震中明显沿该区活动断裂呈现条带状分布,其范围和尺度清晰地表示了这一地区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的紧密关系.其中,82%重新精确定位的事件的震源深度在20km以内.这一结果与笔者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得到的重新定位的震源深度分布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重新定位 P波速度结构 反演 双差地震定位法 地震活动 活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成功经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勇 王国洪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初步探索、全面探索、创造性发展和创新突破四个阶段,构成了前后相继、层层递进的逻辑关联和历史序列。党在主动探索、摸索前进、锐意进取、守正创新中不断...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初步探索、全面探索、创造性发展和创新突破四个阶段,构成了前后相继、层层递进的逻辑关联和历史序列。党在主动探索、摸索前进、锐意进取、守正创新中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次理解和规律性认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书写了清晰、立体、可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刻汲取其中的成功经验,坚持现代化一般规律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守正笃实和开拓创新相结合、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相结合、重点突破与统筹兼顾相结合、党的主张和依靠群众相结合、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历史进程 成功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视域下的中吉乌铁路与中亚地缘格局重塑
20
作者 张华清 李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60,共14页
当今世界,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国共识。中吉乌铁路建设意向提出28年来,国际关系中的各类角色和行为体始终围绕这条跨国铁路的建设和未来运营展开利益竞争,甚至有大国将中吉乌铁路作为在中亚博弈的焦点,试图按照自己的意... 当今世界,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国共识。中吉乌铁路建设意向提出28年来,国际关系中的各类角色和行为体始终围绕这条跨国铁路的建设和未来运营展开利益竞争,甚至有大国将中吉乌铁路作为在中亚博弈的焦点,试图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参与和控制条件,反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然而,当代国际关系的特点是多极化发展,而不是由单一国家控制。中亚国家均坚持多元化务实外交政策,根据新时期地缘政治新特点,以思维重组新模式,制定新发展战略,推动本国和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吉乌铁路的联通将成为中亚地缘格局重塑的关键节点。然因中吉乌铁路所经地区地缘关系和人文环境错综复杂,目前建设和未来运营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我们需要未雨绸缪,提出应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吉乌铁路 “一带一路” 中亚 地缘政治 乌兹别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