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人及文化抗战
1
作者 王继平 张滢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7,共12页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中抗日根据地,聚集了一批爱国文化人,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参加新四军和根据地的各种文化抗战团体,在根据地的文化方针政策指引下,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运动。他们或组...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中抗日根据地,聚集了一批爱国文化人,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参加新四军和根据地的各种文化抗战团体,在根据地的文化方针政策指引下,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运动。他们或组成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各种团体,深入抗日前线,讴歌抗战英雄,鼓舞抗战士气;或参加根据地各级各类教育,培育抗战人才,激发民族意识;或战斗在新闻、出版等文化战线,为根据地的抗战文化事业做出贡献。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抗战,是华中抗日战场的绚丽的篇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贡献了华中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抗日根据地 文化人 文化抗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和终结
2
作者 张海鹏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3,共13页
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和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和理论创造。以往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研究,主要是探讨中央苏区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而且多将苏区根据地研究与抗日根据地研究分开进行,同样作为农村革... 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和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和理论创造。以往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研究,主要是探讨中央苏区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而且多将苏区根据地研究与抗日根据地研究分开进行,同样作为农村革命根据地重要形态的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则研究相对薄弱。实际上,对于农村革命根据地,需要有一个总体把握,应将其作为一个总的概念、完整的概念来看待。在新中国成立75年之后的今天,研究农村革命根据地,需要有新的眼光,要以宏观视野看待根据地建设发展史。从这个视角看农村革命根据地研究,苏区时期根据地是初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是成熟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是收获时期,也是终结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 中央苏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 解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胜利前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政策
3
作者 刘岩岩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5-142,共8页
抗战胜利前夕,随着华中抗日根据地逐渐连成一片,根据地货币统一势在必行,中国共产党成立华中银行,通过发行华中币,逐步统一华中各根据地的红色货币。华中币不仅和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汪伪政权发行的伪中储券之间有着本位币的斗争,还... 抗战胜利前夕,随着华中抗日根据地逐渐连成一片,根据地货币统一势在必行,中国共产党成立华中银行,通过发行华中币,逐步统一华中各根据地的红色货币。华中币不仅和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汪伪政权发行的伪中储券之间有着本位币的斗争,还有与根据地战时发行的新老抗币的关系处理。较之华北地区红色货币统一工作,华中币发行时间早且成效显著,并开始尝试跨区互动,堪称根据地货币统一方面的典范。这一方面得益于华中地区的经济基础及金融传统,同时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华中地区施行了切实可行的货币政策。华中币的发行和跨区互动也推动了华中抗日根据地金融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抗日根据地 华中币 货币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抗日根据地基层干部群体结构变迁略论——以干部来历为考察中心
4
作者 陈明胜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111,共9页
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开辟、发展与巩固的过程中,基层干部是坚持抗战和民主建政的重要领导力量。从干部来历看,这一群体主要包括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两种类型,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其大体经历了外来干部占比日趋下降、本地干部占比逐渐上升的... 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开辟、发展与巩固的过程中,基层干部是坚持抗战和民主建政的重要领导力量。从干部来历看,这一群体主要包括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两种类型,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其大体经历了外来干部占比日趋下降、本地干部占比逐渐上升的过程。由于工作能力、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差异,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存在明显的隔阂。基于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各自的优缺点,中共采取一系列举措,力图把他们打造成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整体。华中抗日根据地基层干部群体的结构性变迁是革命形势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共践行“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之革命理念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抗日根据地 基层干部 结构变迁 干部来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突与调适——华中根据地婚姻习俗变革中的国家与乡村社会 被引量:1
5
作者 吴云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71-78,共8页
婚姻习俗的变革是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互动的结果,婚姻自由政策推行过程中伴随着革命、性别与传统的复杂纠葛。华中根据地颁布了一系列婚姻自由政策与法令,但新政的推行遇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包括婚姻自由与革命整体利益的矛盾,经济、... 婚姻习俗的变革是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互动的结果,婚姻自由政策推行过程中伴随着革命、性别与传统的复杂纠葛。华中根据地颁布了一系列婚姻自由政策与法令,但新政的推行遇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包括婚姻自由与革命整体利益的矛盾,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乡村习俗的制约,代际、性别矛盾等。婚姻自由政策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革命、传统、性别之间存在激烈的博弈与互动。面对种种制约,根据地将妇女权利的提升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尊重旧习惯,利用旧形式,使革命政策尽量与传统习俗相适应;在婚姻变革实践中发挥上层阶级与宗族势力的作用。革命既为妇女带来了婚姻自由的契机,同时也借重于女性的力量;革命既改造着传统婚俗,又受到传统习俗的严重制约。妇女在稍许挣脱传统婚姻陋俗的同时,又不得不服从于革命整体利益。根据地婚俗变革的措施,对当今农村的婚姻、妇女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根据地 婚姻习俗 婚姻自由政策 冲突 制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与动员:华中抗日根据地群众团体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汪效驷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中共在大革命时期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开展群众运动的基础和经验为华中地区的民运工作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就徐州会战前后华中的形势而言,民众的组织与动员更有其迫切性。中共将组建群众团体作为群众工作的支撑点,新四军在华中进行了... 中共在大革命时期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开展群众运动的基础和经验为华中地区的民运工作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就徐州会战前后华中的形势而言,民众的组织与动员更有其迫切性。中共将组建群众团体作为群众工作的支撑点,新四军在华中进行了全面的实践。到1944年前后,根据地内900万人口被组织到群众团体中,占总人口的30%。最先组建农抗会,再在农抗会基础上组建青、妇、儿等其他各抗会,最后走向联合,是群众团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党的政治领导和群众团体自主性相结合是群众团体生机和活力的保证。组建群众团体的关键是深入民众为他们谋利益。群众团体是根据地民众动员的最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抗日根据地 群众路线 群众团体 民众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理》与华中抗日根据地党风建设
7
作者 章育良 张城林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2-157,共6页
《真理》是中共中央华中局于1941年在苏北阜宁创办的一份党内刊物。在其创刊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传播马列主义、阐明党的政策、总结交流党建经验、推介党员英模事迹。注重党风建设宣传,从不同角度,多层面... 《真理》是中共中央华中局于1941年在苏北阜宁创办的一份党内刊物。在其创刊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传播马列主义、阐明党的政策、总结交流党建经验、推介党员英模事迹。注重党风建设宣传,从不同角度,多层面地论述了党风建设和根据地建设的相关问题,为加强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理》 华中抗日根据地 党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SWOT分析
8
作者 郑克强 徐丽媛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7-123,共7页
中部贫困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对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在地缘性、劳动力、自然资源和革命作风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面临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中部崛起及产业梯度转移... 中部贫困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对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在地缘性、劳动力、自然资源和革命作风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面临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中部崛起及产业梯度转移加速等良好机遇,但同时存着资金积累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收入外部性依赖强、专业人才匮乏等劣势与挑战。据此,在结合其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下,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 SWOT分析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报刊精神 被引量:2
9
作者 常松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3-128,共6页
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为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为抗战全面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报刊精神主要体现在政治坚定、导向鲜明的党性原则;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革命... 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为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为抗战全面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报刊精神主要体现在政治坚定、导向鲜明的党性原则;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革命传统;贴近生活、通俗生动的求实风格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四军 华中抗日根据地 报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1-1943年新四军主力部队地方化问题探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闵海霖 曹景文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0-156,共7页
1941年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中共调整军事战略方针与部队建设方向,实施“精兵简政”政策,将部分主力部队编入地方武装。此举既增强了地方部队的实力,同时与当地民众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共同肩负起坚守根据地的任务,从而使... 1941年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中共调整军事战略方针与部队建设方向,实施“精兵简政”政策,将部分主力部队编入地方武装。此举既增强了地方部队的实力,同时与当地民众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共同肩负起坚守根据地的任务,从而使主力部队得以灵活机动地执行战略任务。在战略反攻阶段来临之际,新四军主力部队地方化又为其提供了大批训练有素的干部与兵源。实践证明,新四军的主力地方化在巩固和坚持华中抗日根据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四军 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 主力部队地方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华日本人反战组织研究(1941—1945)——基于华中地区敌后抗战的考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曲利杰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8-168,共11页
1940年8月,以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延安支部成立为契机,在新四军战斗的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起日本人反战同盟支部。1941—1942年,华中地区的日军俘虏初步建立了日本人反战同盟鄂豫支部、苏中支部、苏北支部、淮北支部、淮南支部。但... 1940年8月,以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延安支部成立为契机,在新四军战斗的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起日本人反战同盟支部。1941—1942年,华中地区的日军俘虏初步建立了日本人反战同盟鄂豫支部、苏中支部、苏北支部、淮北支部、淮南支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华中日本人反战同盟各支部之间长期处于分散和独立的状态。1944年,为了统一领导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日本人反战同盟支部,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改组为日本人民解放联盟。抗战时期,在新四军各师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敌工部的领导下,华中日本人反战同盟各支部在争取和瓦解日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突出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四军 日军俘虏 华中抗日根据地 日本人反战同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