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现有平衡能力评估系统中存在的人机互动性差、交互系统反馈较单一等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平衡能力评估人机交互策略,研制平衡能力评估装置,设计开发出一套基于足底力的平衡评估人机交互系统。该系统以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针对现有平衡能力评估系统中存在的人机互动性差、交互系统反馈较单一等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平衡能力评估人机交互策略,研制平衡能力评估装置,设计开发出一套基于足底力的平衡评估人机交互系统。该系统以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变量和足底力分布信息为平衡评估特征参数,实现静态、主动性以及反应性平衡能力的评估;以足底压力信息为输入信号,通过CoP跟踪、CoP轨迹图的绘制以及平衡评估特征值进行平衡能力评估。平衡能力评估试验结果表明,系统传感器能准确实时地采集数据,绘制的CoP轨迹图能准确反映人体的重心偏移情况。该人机交互系统系统可以实现对人体平衡能力评估的量化。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着鞋类型(裸足、普通鞋、极简鞋)与步行速度(快步走、常速行走)对膝关节生物力学指标的影响,为科学健身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Kisler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10名男性在裸足、穿着不同鞋常速行走与快步走时...目的探讨着鞋类型(裸足、普通鞋、极简鞋)与步行速度(快步走、常速行走)对膝关节生物力学指标的影响,为科学健身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Kisler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10名男性在裸足、穿着不同鞋常速行走与快步走时下肢运动生物力学指标。采用双因素(2种行走方式×3种着鞋类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相对于快步走,常速行走时足底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向外偏移较大,额状面膝关节力臂、膝关节内收外力矩和第1峰值负载率均较小,但额状面膝关节冲量矩较大;相对于穿着普通跑鞋,裸足或穿着极简鞋时,步幅变小,COP向外偏移较大,额状面膝关节力臂、膝关节内收外力矩、第1峰值负载率和额状面膝关节冲量矩较小。结论为降低额状面膝关节冲量矩以及峰值负载率,建议着极简鞋采用小步幅进行快步走锻炼。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视觉反馈对人体静止直立姿态的镇定作用及其发生机制。方法考察12名青年志愿者在直立(对照)状态和直立并视觉反馈状态下足底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的变化。利用布朗运动模型对比两种状态下COP轨迹的扩散系数、Hurst...目的探究视觉反馈对人体静止直立姿态的镇定作用及其发生机制。方法考察12名青年志愿者在直立(对照)状态和直立并视觉反馈状态下足底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的变化。利用布朗运动模型对比两种状态下COP轨迹的扩散系数、Hurst指数及临界点特性变化,并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其差异显著性。结果视觉反馈状态下:长期区间上,Hurst指数减小约1/2,扩散系数减小约2/3;短期区间上,Hurst指数与左右方向扩散系数均无显著变化;临界点均方位移仅在前后方向显著增大,时间间隔变化不显著。结论视觉反馈增强了人体姿态闭环控制,但对开环控制及开、闭环控制机制的切换特性影响不大;视觉反馈对人体姿态控制的作用表现出方向差异,前后方向上的视觉反馈作用比左右方向更为明显。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不同工况下头部和腰部的加速度信号分析人体步态稳定性,与质心(center of mass,COM)-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法进行对比,探讨应用可穿戴设备进行步态稳定性分析的可靠性。方法应用基于加速度信号的谐波比(harmonic r...目的通过不同工况下头部和腰部的加速度信号分析人体步态稳定性,与质心(center of mass,COM)-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法进行对比,探讨应用可穿戴设备进行步态稳定性分析的可靠性。方法应用基于加速度信号的谐波比(harmonic ratio, HR)参数分析18名健康青年人在3种工况下(穿鞋自然行走、裸足自然行走、不同步速裸足行走)的行走稳定性,并与COM-COP法的评估结果比较。结果自然步速下步态最稳定,此时HR最大;裸足比穿鞋行走时HR显著减小(P<0.05),步态稳定性降低。该结果与COM-COP法分析结果一致。综合步速和穿鞋影响因素,基于加速度的HR参数与COM-COP法的步态稳定性评估结果呈显著负线性相关(R^2>0.50),其中腰部HR具有更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2 )>0.60)。结论应用基于加速度信号的分析算法可以有效且可靠地评估人体步态稳定性,其中腰部加速度对步态稳定性更敏感。展开更多
目的从线性和非线性两个角度探究人体站立稳定调控策略。方法招募16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在平衡台完成30 s正常站立、闭眼站立以及在泡沫垫上睁眼和闭眼站立,通过时空参数、轨迹近似熵和小波变换分析不同干扰因素站立时足底压力中心(center...目的从线性和非线性两个角度探究人体站立稳定调控策略。方法招募16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在平衡台完成30 s正常站立、闭眼站立以及在泡沫垫上睁眼和闭眼站立,通过时空参数、轨迹近似熵和小波变换分析不同干扰因素站立时足底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轨迹的线性及非线性特征,采用视觉×本体感觉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干扰情况下(视觉干扰、本体感觉干扰和视觉、本体感觉共同干扰)与正常站立情况下COP轨迹线性及非线性特征差异。结果在线性指标中,闭眼站立、不稳定站立和闭眼不稳定站立相比于正常站立时COP轨迹长度、轨迹速率和C90面积均增加(P<0.05),3种干扰方式下的C90偏角以及前后(anteroposterior,AP)、内外(mediolateral,ML)方向平均偏移量相比于正常站立无明显变化(P>0.05)。在非线性指标中,在ML和AP两个方向,闭眼站立、不稳定站立和闭眼不稳定站立相比于正常站立COP轨迹的近似熵差异均无差异(P>0.05);频域指标的ML方向,视觉干扰使中频、低频和次低3个频段的能量权重升高(P<0.05),超低频能量权重降低(P<0.05);本体感觉干扰时3个频段的能量权重相比于正常站立无差异(P>0.05);在视觉、本体感觉共同干扰时,中频、低频和次低频能量权重增加(P<0.05),超低频能量权重降低(P<0.05);在频域指标的AP方向,视觉干扰后相比于正常站立次低频能量下降(P<0.05)、超低频能量上升(P<0.05);本体感觉干扰和视觉、本体感觉共同干扰中频、低频和次低频能量权重均上升(P<0.05),超低频能量权重下降(P<0.05)。结论对于健康人群,站立时人体以较低频段的闭环控制机制为主导,外界信号输入受到干扰并不会改变站立COP轨迹的复杂性,其中视觉信息干扰对ML方向影响较为明显,本体感觉信息干扰对AP方向影响较为明显。站立受到干扰时,开环控制机制的较高频段能量权重增加,身体的晃动幅度和速度变大。展开更多
文摘针对现有平衡能力评估系统中存在的人机互动性差、交互系统反馈较单一等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平衡能力评估人机交互策略,研制平衡能力评估装置,设计开发出一套基于足底力的平衡评估人机交互系统。该系统以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变量和足底力分布信息为平衡评估特征参数,实现静态、主动性以及反应性平衡能力的评估;以足底压力信息为输入信号,通过CoP跟踪、CoP轨迹图的绘制以及平衡评估特征值进行平衡能力评估。平衡能力评估试验结果表明,系统传感器能准确实时地采集数据,绘制的CoP轨迹图能准确反映人体的重心偏移情况。该人机交互系统系统可以实现对人体平衡能力评估的量化。
文摘目的探讨着鞋类型(裸足、普通鞋、极简鞋)与步行速度(快步走、常速行走)对膝关节生物力学指标的影响,为科学健身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Kisler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10名男性在裸足、穿着不同鞋常速行走与快步走时下肢运动生物力学指标。采用双因素(2种行走方式×3种着鞋类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相对于快步走,常速行走时足底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向外偏移较大,额状面膝关节力臂、膝关节内收外力矩和第1峰值负载率均较小,但额状面膝关节冲量矩较大;相对于穿着普通跑鞋,裸足或穿着极简鞋时,步幅变小,COP向外偏移较大,额状面膝关节力臂、膝关节内收外力矩、第1峰值负载率和额状面膝关节冲量矩较小。结论为降低额状面膝关节冲量矩以及峰值负载率,建议着极简鞋采用小步幅进行快步走锻炼。
文摘目的探究视觉反馈对人体静止直立姿态的镇定作用及其发生机制。方法考察12名青年志愿者在直立(对照)状态和直立并视觉反馈状态下足底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的变化。利用布朗运动模型对比两种状态下COP轨迹的扩散系数、Hurst指数及临界点特性变化,并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其差异显著性。结果视觉反馈状态下:长期区间上,Hurst指数减小约1/2,扩散系数减小约2/3;短期区间上,Hurst指数与左右方向扩散系数均无显著变化;临界点均方位移仅在前后方向显著增大,时间间隔变化不显著。结论视觉反馈增强了人体姿态闭环控制,但对开环控制及开、闭环控制机制的切换特性影响不大;视觉反馈对人体姿态控制的作用表现出方向差异,前后方向上的视觉反馈作用比左右方向更为明显。
文摘目的通过不同工况下头部和腰部的加速度信号分析人体步态稳定性,与质心(center of mass,COM)-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法进行对比,探讨应用可穿戴设备进行步态稳定性分析的可靠性。方法应用基于加速度信号的谐波比(harmonic ratio, HR)参数分析18名健康青年人在3种工况下(穿鞋自然行走、裸足自然行走、不同步速裸足行走)的行走稳定性,并与COM-COP法的评估结果比较。结果自然步速下步态最稳定,此时HR最大;裸足比穿鞋行走时HR显著减小(P<0.05),步态稳定性降低。该结果与COM-COP法分析结果一致。综合步速和穿鞋影响因素,基于加速度的HR参数与COM-COP法的步态稳定性评估结果呈显著负线性相关(R^2>0.50),其中腰部HR具有更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2 )>0.60)。结论应用基于加速度信号的分析算法可以有效且可靠地评估人体步态稳定性,其中腰部加速度对步态稳定性更敏感。
文摘目的从线性和非线性两个角度探究人体站立稳定调控策略。方法招募16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在平衡台完成30 s正常站立、闭眼站立以及在泡沫垫上睁眼和闭眼站立,通过时空参数、轨迹近似熵和小波变换分析不同干扰因素站立时足底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轨迹的线性及非线性特征,采用视觉×本体感觉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干扰情况下(视觉干扰、本体感觉干扰和视觉、本体感觉共同干扰)与正常站立情况下COP轨迹线性及非线性特征差异。结果在线性指标中,闭眼站立、不稳定站立和闭眼不稳定站立相比于正常站立时COP轨迹长度、轨迹速率和C90面积均增加(P<0.05),3种干扰方式下的C90偏角以及前后(anteroposterior,AP)、内外(mediolateral,ML)方向平均偏移量相比于正常站立无明显变化(P>0.05)。在非线性指标中,在ML和AP两个方向,闭眼站立、不稳定站立和闭眼不稳定站立相比于正常站立COP轨迹的近似熵差异均无差异(P>0.05);频域指标的ML方向,视觉干扰使中频、低频和次低3个频段的能量权重升高(P<0.05),超低频能量权重降低(P<0.05);本体感觉干扰时3个频段的能量权重相比于正常站立无差异(P>0.05);在视觉、本体感觉共同干扰时,中频、低频和次低频能量权重增加(P<0.05),超低频能量权重降低(P<0.05);在频域指标的AP方向,视觉干扰后相比于正常站立次低频能量下降(P<0.05)、超低频能量上升(P<0.05);本体感觉干扰和视觉、本体感觉共同干扰中频、低频和次低频能量权重均上升(P<0.05),超低频能量权重下降(P<0.05)。结论对于健康人群,站立时人体以较低频段的闭环控制机制为主导,外界信号输入受到干扰并不会改变站立COP轨迹的复杂性,其中视觉信息干扰对ML方向影响较为明显,本体感觉信息干扰对AP方向影响较为明显。站立受到干扰时,开环控制机制的较高频段能量权重增加,身体的晃动幅度和速度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