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乡2002-2018年自杀死亡率发展趋势的Joinpoint回归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邹广顺 吕军城 董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28-833,共6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Joinpoint回归方法分析2002年至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自杀死亡率变化趋势,为中国自杀预防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提取2002年至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自杀死亡率数据,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 目的:本研究通过Joinpoint回归方法分析2002年至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自杀死亡率变化趋势,为中国自杀预防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提取2002年至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自杀死亡率数据,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中国城乡居民标化自杀死亡率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并进行短期预测。结果:2002-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自杀死亡均呈现下降趋势,城市居民标化自杀死亡率下降幅度(AAPC=-8.2%,P<0.01)大于农村(AAPC=-6.4%,P<0.001);城市、农村女性标化自杀死亡率下降幅度(城市:AAPC=-9.3%,P<0.01;农村:AAPC=-7.8%,P<0.001)均大于男性居民(城市:AAPC=-6.8%,P<0.01;农村:AAPC=-6.0%,P<0.001);2008年、2007年分别为城市男性与女性标化自杀死亡率变化节点,2007年、2006年分别为农村男性与女性标化自杀死亡率变化节点。结论:2002-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标化自杀死亡率明显降低,男性居民成为自杀防控重点人群,农村仍然是自杀防控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死亡率 城乡﹔趋势分析 joinpoint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21年百色市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及预测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张胜男 许世华 +4 位作者 黄荣超 陈坚 赵春茹 蒙明虑 马迎教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87-1394,共8页
背景我国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疾病负担较严峻,已成为制约人群健康期望寿命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目的了解百色市2015—2021年4类重大慢性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情况及实现“健康中国2030”... 背景我国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疾病负担较严峻,已成为制约人群健康期望寿命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目的了解百色市2015—2021年4类重大慢性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情况及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情况,为制定西部贫困地区慢性病防控策略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15—2021年登记在百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系统的死亡数据,计算死亡率、早死概率等指标,运用Joinpoint 24.0软件,以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和率的变化趋势进行描述。结果2015—2021年,百色市4类慢性病粗死亡率为549.06/10万(AAPC=0.13%),标化死亡率为302.92/10万(AAPC=-5.66%),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4类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1.66%,P=0.046)。其中总人群、男性、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APC=2.74%,P=0.004;AAPC=2.43%,P=0.013;AAPC=3.17%,P=0.011),男性、女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8.66%,P=0.023;AAPC=-8.17%,P=0.027)。总人群、男性、女性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分别为15.77%、26.03%、10.42%,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6.89%,P=0.012;AAPC=-7.18%,P=0.007;AAPC=-6.94%,P=0.020)。男性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约为女性的2.5倍。按照百色市2015—2021年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平均增长速度,预计2030年百色市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14.62%,而2030年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值为13.69%,只有女性、恶性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目标值高于预测值。需将2021—2030年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的平均下降速度提高至2.63%,才能实现2030年的早死概率目标,其中男性的平均下降速度应提高至2.70%。糖尿病早死概率应被重点关注,其预测值低于目标值且差距较大,下降速度应提高至6.76%。结论2015—2021年百色市总人群、男性、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和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以目前平均增长速度预测,百色市距离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值尚有差距。应以男性为重点关注人群,以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为重点干预疾病,使2021—2030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63%,才可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糖尿病 心脑血管疾病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早死概率 joinpoint回归分析 趋势分析 百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6—2015年上海市闵行区居民死因变化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陈丽菁 陈林利 +2 位作者 倪静宜 钱梦岑 方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60-566,共7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闵行区居民1996—2015年的死因变化情况,分析死亡原因和死亡率的变化和趋势。方法分别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等指标。应用转折点(Joinpoint)回归对死亡数据进行时间趋势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转折点的显著性检验采用置... 目的了解上海市闵行区居民1996—2015年的死因变化情况,分析死亡原因和死亡率的变化和趋势。方法分别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等指标。应用转折点(Joinpoint)回归对死亡数据进行时间趋势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转折点的显著性检验采用置换检验,转折点的确定基于P<0.05。结果 2015年闵行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07%,较1996年上升了73.89%。近20年来,闵行区粗死亡率总体呈缓慢的上升趋势,年率变化(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为0.62%(P<0.05),标化死亡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APC=-3.73%,P<0.05)。2015年闵行区户籍全人群、男性和女性的前五位死因均为循环系病,肿瘤,呼吸系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简称"代谢病")和损伤中毒。循环系病、肿瘤、呼吸系病、损伤中毒的标化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3.16%、-1.86%、-8.03%、-4.96%,P<0.05);内营代病的标化死亡率在1996—2001年大幅度上升(APC为16.58%,P<0.05),2001—2015年趋于平稳。结论上海市闵行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进一步加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损伤中毒是目前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原因 死亡率 趋势分析 joinpoint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州市慢性肾脏病患者10年内死亡情况调查 被引量:2
4
作者 韩静 朱俊 沈娴文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3期24-27,共4页
目的调查2011—2020年泰州市慢性肾脏病患者死亡情况。方法收集2011—2020年泰州市慢性肾脏病患者户籍资料和死亡资料,统计2011—2020年泰州市各年死亡率分布情况、不同年龄层患者死亡率分布情况、患者病因构成和死因构成情况。使用线... 目的调查2011—2020年泰州市慢性肾脏病患者死亡情况。方法收集2011—2020年泰州市慢性肾脏病患者户籍资料和死亡资料,统计2011—2020年泰州市各年死亡率分布情况、不同年龄层患者死亡率分布情况、患者病因构成和死因构成情况。使用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死亡率、病因、死因的变化趋势。结果2011—2020年,泰州市慢性肾脏病患者城市和农村死亡率、男性和女性死亡率、整体死亡率均呈现下降趋势,P<0.05;不同地域比较,农村死亡率相对城市较高,P<0.05;不同性别比较,男性死亡率相对女性较高,P<0.05;2011—2020年,泰州市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城市和农村死亡率、男性和女性死亡率、整体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P<0.05;2011—2020年,泰州市慢性肾脏病的病因构成中,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的构成比始终位居前3名,且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P<0.05;2011—2020年,泰州市慢性肾脏病的死因构成中,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全身性衰竭的构成比始终位居前3名,且营养不良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2011—2020年泰州市慢性肾脏病患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农村患者、男性患者、老年患者死亡率较高,心脑血管事件、全身性衰竭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死亡率 病因 死亡原因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