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胺CO_(2)吸收液催化解吸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竞文 孙乐乐 +3 位作者 刘健 齐铁月 李蔷薇 汪黎东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有机胺CO_(2)捕集技术由于高再生能耗限制了其大范围工业应用,而有机胺CO_(2)吸收液催化解吸技术可通过降低显热、汽化热和反应热,实现有机胺高效再生及高纯CO_(2)低温解吸。综述了有机胺CO_(2)吸收液催化解吸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有机... 有机胺CO_(2)捕集技术由于高再生能耗限制了其大范围工业应用,而有机胺CO_(2)吸收液催化解吸技术可通过降低显热、汽化热和反应热,实现有机胺高效再生及高纯CO_(2)低温解吸。综述了有机胺CO_(2)吸收液催化解吸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有机胺CO_(2)吸收液解吸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剂作用下有机胺CO_(2)吸收液催化解吸的机理,并对有机胺CO_(2)吸收液催化解吸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有机胺 再生 催化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4)^(2-)/TiO_(2)-HZSM-5催化富CO_(2)胺溶液解吸性能研究
2
作者 宋汶谦 闻育新 +6 位作者 康国俊 李德康 胡浩权 靳立军 陆诗建 严忠 刘鹏飞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42-1353,共12页
有机胺化学吸收法是目前工艺较为成熟的CO_(2)捕集方法,该技术的关键在于提高胺溶液CO_(2)解吸效率的同时降低解吸过程能耗。本工作以HZSM-5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TiO_(2)含量的/TiO_(2)-HZSM-5催化剂,并将... 有机胺化学吸收法是目前工艺较为成熟的CO_(2)捕集方法,该技术的关键在于提高胺溶液CO_(2)解吸效率的同时降低解吸过程能耗。本工作以HZSM-5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TiO_(2)含量的/TiO_(2)-HZSM-5催化剂,并将其用于N-甲基二乙醇胺和哌嗪混合溶液的CO_(2)催化解吸过程。结果表明,催化剂性能可以通过改变TiO_(2)负载量进行调控。当TiO_(2)与HZSM-5分子筛质SO_(4)^(2-)量比为2/1时,制得STH(2/1)催化剂具有丰富的酸性位点和较大的介孔比表面积,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与非催化体系相比,混合胺溶液在整个解吸过程的CO_(2)解吸量提高15.38%,相对再生能耗降低21.69%。同时,STH(2/1)催化剂在再生循环后仍表现出良好的活性和稳定性,且该催化剂对CO_(2)吸收性能没有影响。催化剂较大的介孔比表面积有利于反应物与酸性位点充分接触,丰富的强酸量和Bronsted酸量为反应提供大量H^(+),促进氨基甲酸酯的分解和质子化胺的去质子化,三者共同作用促进解吸反应的进行。此外,提出了/TiO_(2)-HZSM-5催化CO_(2)解吸的可能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混合胺溶液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 co_(2)催化解吸 相对再生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低温催化解吸研究进展及展望
3
作者 初浩展 张洪宇 +2 位作者 李博文 曾少娟 张香平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19,共23页
近年来,工业化石燃料的持续消耗导致CO_(2)排放量快速增长,成为加剧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诱因,如何减少碳排放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挑战。以单乙醇胺为代表的醇胺水溶液化学吸收法因其优异的CO_(2)吸收性能和较高的成熟度,被认为是... 近年来,工业化石燃料的持续消耗导致CO_(2)排放量快速增长,成为加剧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诱因,如何减少碳排放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挑战。以单乙醇胺为代表的醇胺水溶液化学吸收法因其优异的CO_(2)吸收性能和较高的成熟度,被认为是燃烧后CO_(2)捕集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该技术因再生过程能耗高、高温下溶剂挥发降解造成损耗大等问题,导致其大规模应用受到严重制约。催化解吸技术是在富CO_(2)吸收溶剂中引入固体酸催化剂,通过加速质子转移和促进C—N键断裂来降低CO_(2)解吸过程的活化能,提升CO_(2)解吸效率,降低解吸温度,从而降低溶剂再生所需的显热和潜热,不仅实现再生能耗的大幅降低,同时减少溶剂蒸发和损耗,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也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系统综述了近5年来CO_(2)催化解吸领域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固体酸催化剂的种类和特点、催化剂结构-解吸性能关系以及强化CO_(2)解吸过程的作用机制,深入探讨了不同催化剂中Lewis酸位点、Brønsted酸位点以及碱性位点等在CO_(2)催化解吸过程中的协同效应与反应路径,最后提出了现有CO_(2)催化解吸研究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CO_(2)催化解吸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和理论支撑,推动该技术在大规模、低成本碳捕集领域的工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固体酸催化剂 溶剂催化再生 co_(2)催化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负载γ-Al_(2)O_(3)固体酸催化CO_(2)有机胺富液解吸性能
4
作者 邱微 宁一睿 +4 位作者 赵澍 张毅然 李珂 黄震 林赫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9-108,共10页
有机胺溶液吸收法是一种前景广阔的CO_(2)捕集技术,但高再生能耗导致该方法的成本较高。开发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固体酸催化剂是降低有机胺溶液再生能耗的重要途径。以γ-Al_(2)O_(3)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双金属负载氧化铝固... 有机胺溶液吸收法是一种前景广阔的CO_(2)捕集技术,但高再生能耗导致该方法的成本较高。开发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固体酸催化剂是降低有机胺溶液再生能耗的重要途径。以γ-Al_(2)O_(3)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双金属负载氧化铝固体酸催化剂ZrM/γ-Al_(2)O_(3)(M=Ni、Fe、Ce或Cu,Zr和M质量分数均为10%),并对其在富CO_(2)单乙醇胺溶液(MEA富液)中的催化解吸性能和作用机理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解吸温度为91℃、搅拌速率为500 r/min和MEA富液CO_(2)负载量为0.5 mol/mol的条件下,ZrNi/γ-Al_(2)O_(3)具有最优的催化解吸性能,其CO_(2)解吸速率峰值、CO_(2)解吸量和相对能耗(与未加入催化剂的空白组相比)分别为1.92 mmol/min、46.53 mmol和55.04%。在吸收温度为40℃、解吸温度为92℃下经历8次吸收-解吸循环后,ZrNi/γ-Al_(2)O_(3)仍具有较好的催化解吸性能,其作用下MEA富液的再生能耗较空白组仍降低了23%左右,因此ZrNi/γ-Al_(2)O_(3)循环稳定性良好。N_(2)吸/脱附、NH3-TPD和Py-IR等表征结果显示,ZrM/γ-Al_(2)O_(3)具有适宜的织构性质和酸性,其丰富的B酸和L酸位点在MEA富液的催化解吸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催化解吸 双金属负载氧化铝 固体酸催化剂 解吸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溶体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活性和反应机理
5
作者 陈志远 王宇宁 +5 位作者 周嘉斌 龚杰松 黄振辉 艾兆 李东方 高文桂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02-3616,共15页
固溶体催化剂应用于CO_(2)加氢制甲醇研究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得益于其固溶强化、晶格畸变和固溶体结构等性能的变化。固溶强化可以有效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保持稳定的催化性能。晶格畸变可以调整催化剂的电... 固溶体催化剂应用于CO_(2)加氢制甲醇研究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得益于其固溶强化、晶格畸变和固溶体结构等性能的变化。固溶强化可以有效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保持稳定的催化性能。晶格畸变可以调整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表面活性位点,增强界面结构间相互作用促进反应物分子的吸附和活化。固溶体结构可形成较多的氧空位和双金属位点协同效应,在高温活化CO_(2)的过程中,使反应的关键中间体更加稳定,从而有效抑制CO的生成。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机理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甲酸盐物种(HCOO*)和羧基物种(COOH*)2种中间体上。其中,固溶体催化剂更倾向于甲酸盐机理,认为甲酸盐(HCOO*)和甲氧基(CH_(3)O*)是反应的关键中间体。镓锆、铟锆和锌锆是最为常见的3种固溶体催化剂,针对这3种催化剂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活性和反应机理进行总结。最后对固溶体催化剂在CO_(2)加氢制甲醇领域存在的问题的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溶体催化剂 co_(2)加氢制甲醇 反应机理 催化活性 改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加氢制甲醇非贵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与展望
6
作者 陆诗建 华凯敏 +4 位作者 陈志强 季轩宇 康国俊 刘玲 程若霖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8,共28页
人为CO_(2)排放激增引发的环境危机加速了碳中和技术的发展,其中CO_(2)加氢制甲醇因兼具碳减排、绿氢储能与高附加值化学品转化潜力备受关注,但其工业化应用受限于高效催化剂的开发与反应机制的深入解析。围绕具有良好工业前景的非贵金... 人为CO_(2)排放激增引发的环境危机加速了碳中和技术的发展,其中CO_(2)加氢制甲醇因兼具碳减排、绿氢储能与高附加值化学品转化潜力备受关注,但其工业化应用受限于高效催化剂的开发与反应机制的深入解析。围绕具有良好工业前景的非贵金属催化体系,系统综述其热力学路径、催化剂设计与反应机理的最新进展。研究指出,Cu基催化剂通过活性位优化与界面工程显著提升活性位点密度与氧空位再生能力;In_(2)O_(3)基催化剂因高氧空位稳定性与抗烧结特性展现优异性能;Zr基固溶体催化剂则通过晶格应力与氧空位协同作用效应优化电子结构,突破单组分性能瓶颈。此外,载体比表面积与路易斯酸碱位、助剂的选择及其电子转移功能以及制备策略对金属活性位的精准调控,被证实为关键优化方向。反应机理层面,实验与理论计算揭示甲酸盐路径(^(*)HCOO主导)与逆水煤气变换–羰基化路径(^(*)COOH解离)的竞争机制,具体主导机制与催化剂结构特性密切相关。本综述通过多维度整合催化剂设计、表界面特性、反应性能与动力学行为的关联性研究,为构建新型高效CO_(2)制甲醇体系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推动碳循环技术与绿氢经济的深度融合,对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环境协同技术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制甲醇 非贵金属催化剂 Cu基催化剂 In_(2)O_(3)基催化剂 Zr基固溶体催化剂 co_(2)加氢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CO_(2)捕集过程胺溶剂再生的固体酸催化剂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斌 韩维高 +2 位作者 董芳 冯华 唐志诚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2-393,I0005,I0006,共14页
化石燃料燃烧及工业过程产生的CO_(2)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被视为降低CO_(2)排放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化学胺吸收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CO_(2)捕集技术,但因能耗高、运行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 化石燃料燃烧及工业过程产生的CO_(2)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被视为降低CO_(2)排放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化学胺吸收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CO_(2)捕集技术,但因能耗高、运行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胺吸收法在工业CO_(2)捕集过程中的应用.因此,降低富胺溶液的再生能耗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有文献报道固体酸催化剂可显著降低再生能耗.本文对催化胺溶剂再生的各类固体酸催化剂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有望助力我国CO_(2)捕集技术朝着高效、经济、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固体酸催化剂 催化解吸 低能耗 化学胺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A二元复合胺溶液对CO_(2)吸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杨菲 王风 +5 位作者 陆诗建 刘玲 康国俊 贡玉萍 张娟娟 刘苗苗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6-163,共8页
全球温室效应日益加剧,CO_(2)减排刻不容缓,乙醇胺(MEA)法作为目前工业上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烟气CO_(2)吸收方法,具有吸收速率快、成本低的优点,但是其能耗大、吸收量小和易损耗的缺点也很明显。针对目前常见的MEA二元复合胺溶液... 全球温室效应日益加剧,CO_(2)减排刻不容缓,乙醇胺(MEA)法作为目前工业上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烟气CO_(2)吸收方法,具有吸收速率快、成本低的优点,但是其能耗大、吸收量小和易损耗的缺点也很明显。针对目前常见的MEA二元复合胺溶液展开对比分析,阐述了MEA二元复合胺溶液的研究进展,总结了MEA吸收溶液中加入其他醇胺溶液形成二元复合胺溶液后在吸收速率、吸收量和再生能耗等方面对CO_(2)吸收效果不同程度的改善情况。基于总结与分析,提出了吸收剂开发需要从吸收机理、溶解度、吸收负荷、解吸速率、解吸操作条件以及再生能耗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的思路,可为新型吸收剂的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mea 吸收机理 二元复合胺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掺杂碳纳米管催化单乙醇胺溶液解吸CO_(2)机理的理论研究
9
作者 任莹莹 刘均隆 +1 位作者 成怀刚 高阳艳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9-1537,共9页
醇胺法吸收CO_(2)是目前最成熟的碳捕集技术,虽然吸收效率高、稳定性好,但过高的解吸能耗限制其大规模工业推广应用。催化解吸提供了降低CO_(2)解吸能耗的可能性。本工作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量子化学模拟方法,探索了硫掺杂碳纳... 醇胺法吸收CO_(2)是目前最成熟的碳捕集技术,虽然吸收效率高、稳定性好,但过高的解吸能耗限制其大规模工业推广应用。催化解吸提供了降低CO_(2)解吸能耗的可能性。本工作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量子化学模拟方法,探索了硫掺杂碳纳米管(S-CNTs)催化单乙醇胺(MEA)溶液吸收-解吸CO_(2)反应机理。通过过渡态搜索发现,以S-CNTs为催化剂的解吸过程,决速步骤的反应能垒降低了1.15 kcal/mol。局部态密度(PDOS)分析表明,产物氨基甲酸酯吸附质子化胺MEACOO−_MEAH+和吸收中间产物MEA+COO−中的C、N、O原子在CNTs和S-CNTs表面吸附时PDOS差距较大。此外,与未改性CNTs相比,S-CNTs上电荷密度增加,掺杂的硫原子附近碳原子具有明显的电负性。相比于CNTs,吸收中间产物MEA+COO−和吸收产物MEACOO−_MEAH+均向S-CNTs转移了更多的电荷,表明更多的电荷转移有利于CO_(2)的释放。本工作旨在通过CO_(2)催化解吸机理的研究为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调控 碳纳米管 催化mea解吸co_(2)机理 DFT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溶体催化剂在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纳薇 左俊怡 +3 位作者 杨学磊 张平尧 文蹇林 高文桂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415-2421,2497,共8页
固溶体由于产生了固溶强化等性能的变化,使其较单一组分金属的热稳定性、结构性能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提升,因此在催化剂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固溶体催化剂在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中的应用,从固溶体的性质、制备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综述... 固溶体由于产生了固溶强化等性能的变化,使其较单一组分金属的热稳定性、结构性能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提升,因此在催化剂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固溶体催化剂在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中的应用,从固溶体的性质、制备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综述,重点对反应机理和提高催化活性的措施进行了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固溶体催化剂在CO_(2)加氢制甲醇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认为固溶体催化剂有望为CO_(2)资源化利用各类反应中催化剂的研发提供一种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甲醇 固溶体催化剂 制备方法 反应机理 提高催化活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基多相催化剂上CO_(2)加氢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雷雷 程海洋 赵凤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6-180,共15页
随着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CO_(2)作为廉价、可再生的碳氧资源,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是绿色化学及能源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受到广泛关注.Pd基催化剂由... 随着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CO_(2)作为廉价、可再生的碳氧资源,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是绿色化学及能源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受到广泛关注.Pd基催化剂由于具有优异的加氢能力以及良好的抗烧结、抗毒化性能,作为CO_(2)催化转化最有前途的催化剂被广泛应用和研究.本文主要对Pd基催化剂上CO_(2)加氢制备HCOOH,CO,CH_(4)和甲醇等小分子能源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评述,重点关注Pd基催化剂上CO_(2)分子的吸附/活化位点、催化剂的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及表界面组成等对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以及催化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基催化剂 co_(2)加氢 活性中心 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 催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作用下甲苯在活性炭中的脱附机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宪航 任铸 +3 位作者 张国军 孙媛 范开峰 黄维秋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631-636,共6页
对吸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饱和的活性炭进行脱附再生,既可延长活性炭使用寿命,又可减少固体废弃物处理量。超临界CO_(2)脱附活性炭能够较好地克服传统的热处理法固有的缺陷,被认为是目前较有前途的方法,但... 对吸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饱和的活性炭进行脱附再生,既可延长活性炭使用寿命,又可减少固体废弃物处理量。超临界CO_(2)脱附活性炭能够较好地克服传统的热处理法固有的缺陷,被认为是目前较有前途的方法,但脱附机理尚不明确。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为研究手段,以甲苯的脱附过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活性炭纳米孔隙中超临界CO_(2)分子的扩散、CO_(2)分子与甲苯分子的相互作用、脱附后的甲苯分子在CO_(2)相中的扩散等行为,从分子层面揭示了超临界CO_(2)分子的强扩散性、CO_(2)分子与甲苯分子之间作用能的大小以及CO_(2)大幅度地改善甲苯的流动性在微观脱附机理中起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活性炭 脱附机理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压力与温度对甲苯在活性炭中脱附的影响
13
作者 孙宪航 任铸 +3 位作者 董亮 黄维秋 王之茵 范开峰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3-637,共5页
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压力与温度对甲苯在活性炭中脱附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机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甲苯脱附率随SC-CO_(2)压力增加而增加;温度对脱附率的影响与压力有关,当SC-CO_(2)压力较低时,脱附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 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压力与温度对甲苯在活性炭中脱附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机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甲苯脱附率随SC-CO_(2)压力增加而增加;温度对脱附率的影响与压力有关,当SC-CO_(2)压力较低时,脱附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压力较高时,脱附率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小。机理分析表明,压力对甲苯脱附率的影响由密度效应控制,而温度对甲苯脱附率的影响由密度效应与扩散效应共同控制,当SC-CO_(2)压力较低时,密度效应占优势;当SC-CO_(2)压力较高时,扩散效应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活性炭 脱附 压力 温度 影响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书桩 郭亚飞 +18 位作者 赵传文 邵斌 胡军 孙楠楠 李嘉楠 秦昌雷 金波 梁志武 张肖宇 刘文强 张毅然 曲雅琨 孙洪满 王耀祖 余柏呈 周会 赵虓仝 朱园 吴春飞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3-107,共55页
碳捕集与利用(CCU)技术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与碳净零排放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受制于冗长的工艺步骤和高企的能源资金投入难以推广实施。集成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利用(ICCU)为一体可通过原位催化转化的方式协同实现CO_(2)升级和吸附剂... 碳捕集与利用(CCU)技术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与碳净零排放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受制于冗长的工艺步骤和高企的能源资金投入难以推广实施。集成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利用(ICCU)为一体可通过原位催化转化的方式协同实现CO_(2)升级和吸附剂再生,避免了传统CCU技术中高耗能的温压变换再生和气体压缩储运等中间步骤,显示出极具竞争力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ICCU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从与CO_(2)捕集集成的反应出发,分析应用于ICCU过程的“捕集-催化”双功能材料的设计准则,探讨材料与碳捕集与催化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解析原位催化转化的反应机理,以期为材料与过程的理性设计提供参考。结合非热催化转化技术,本文综述了前沿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其在ICCU领域的发展前景与方向。基于ICCU设计思路耦合其他高碳排过程,拓展了相关的应用场景,为相关过程创新提供了思路。本综述总结了ICCU系统及双功能材料体系的发展现状、前景与机遇,从材料到过程进行了综合的评论,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及工业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一体化 双功能材料 逆水煤气变换 甲烷化 甲烷干重整 co_(2)捕集 co_(2)催化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热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研究综述
15
作者 韩梦丽 王建海 沈岳松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93-602,共10页
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消耗不仅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还产生大量的CO_(2),加剧了气候恶化。“减污降碳”成为全球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其中,将CO_(2)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碳基化合物成为当前能源与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CO_... 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消耗不仅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还产生大量的CO_(2),加剧了气候恶化。“减污降碳”成为全球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其中,将CO_(2)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碳基化合物成为当前能源与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CO_(2)催化还原的技术主要有热催化、光催化、电催化、光热催化和光电催化等。其中,光热耦合的光驱动光热协同催化技术不但克服了单一光/热催化技术的不足,而且能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在低(无)能耗的条件下实现高效高选择性催化还原CO_(2)制备碳基化合物,是一种理想的催化还原路径。针对光热催化的分类、机理以及光热催化还原CO_(2)催化剂的优化设计分别做出了概述,并论述了光热催化还原CO_(2)的工业应用以及现存的问题,最后对光热催化还原CO_(2)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催化 co_(2)还原 催化机理 优化设计 工业化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