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子修饰C-COS的高吸湿保湿机理 被引量:2
1
作者 卜鑫 裴继诚 +5 位作者 产慧芳 张方东 刘海棠 周志敏 甄小琴 王菁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95-1800,共6页
采用漆酶/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TEMPO)体系氧化壳寡糖制备了一种高吸湿保湿性羧基化壳寡糖(C-COS)。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FTIR和13CNMR考察了其分子间氢键的变化并进一步推测出吸湿保湿机理。结果表明:在C-COS... 采用漆酶/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TEMPO)体系氧化壳寡糖制备了一种高吸湿保湿性羧基化壳寡糖(C-COS)。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FTIR和13CNMR考察了其分子间氢键的变化并进一步推测出吸湿保湿机理。结果表明:在C-COS的吸湿过程中,聚合物分子与水之间存在着分子间氢键作用力。C-COS分子上极性较强的羧酸根产生了新的氢键效应,结合升温红外中3363、1643 cm^(–1)处吸收峰强度的减小和同样波数下吸收峰频率的蓝移以及溶胀红外中1643cm^(–1)处吸收峰强度的增加,确定了C-COS分子中羧酸根与水之间所形成的水合氢键(H—O—H···O—C==O)。另外,C-COS的保湿机理在于聚合物溶解在水体系中能够形成一种巨大的聚合物-水网状结构,促使水分子以氢键的形式被牢牢地锁住在这种网状结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酶/TEMPO体系 羧基化壳寡糖(c-cos) 吸湿保湿机理 氢键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士蓝衍生制得的C-Co活化过一硫酸盐处理亚甲基蓝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唐荣 茅苏楠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1-818,共8页
利用普鲁士蓝为前驱体制备含钴碳催化剂C-Co,并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亚甲基蓝废水。该C-Co催化剂较Co 3 O 4表现出更高的催化PMS性能,反应40 min后30 mg·L^-1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达90.0%。该反应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反应... 利用普鲁士蓝为前驱体制备含钴碳催化剂C-Co,并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亚甲基蓝废水。该C-Co催化剂较Co 3 O 4表现出更高的催化PMS性能,反应40 min后30 mg·L^-1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达90.0%。该反应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达1.57×10^3 L·mol^-1·min^-1。该研究还考察了温度、pH值、PMS浓度和共存离子等对C-Co活化PMS降解亚甲基蓝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探究了反应过程中的活性物种。结果证明该C-Co催化剂活化PMS产生的单线态氧在降解亚甲基蓝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此外,C-Co催化剂在该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重复利用3次后仍然保持较高的降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普鲁士蓝 c-co催化剂 过一硫酸盐 单线态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FAST制备WC-TiC-Co硬质合金的性能和组织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依桐 杨屹 +2 位作者 杨刚 刘剑 吴明霞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7-101,共5页
将多物理场耦合活化烧结技术(Micro-FAST)和燃烧合成技术相结合,在WC-8Co原始粉末中加入一定量的Ti粉和C粉,通过原位合成了TiC,制备了尺寸为φ4 mm×4 mm的WC-TiC-Co微型圆柱硬质合金。研究了工艺参数对硬质合金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将多物理场耦合活化烧结技术(Micro-FAST)和燃烧合成技术相结合,在WC-8Co原始粉末中加入一定量的Ti粉和C粉,通过原位合成了TiC,制备了尺寸为φ4 mm×4 mm的WC-TiC-Co微型圆柱硬质合金。研究了工艺参数对硬质合金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WC-8Co-4Ti-2C和WC-8Co-6Ti的样品在成分检测中均检测出TiC相,同时还伴随着(W,Ti)C相的生成。WC-8Co-4Ti-2C和WC-8Co-6Ti的样品致密度随着烧结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可达到96.82%;同时,试样的微观孔隙减少。显微硬度及断裂韧性均随烧结温度的增加而减小,显微硬度最高可达1936.7 HV30,断裂韧性最高可达8.0270 MPa·m^(1/2),整体上WC-8Co-6Ti样品的力学性能要优于WC-8Co-4Ti-2C样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物理场耦合活化烧结 WC-Ti c-co硬质合金 燃烧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C脉冲标记法:不同生育期水稻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分配 被引量:16
4
作者 邓扬悟 唐纯 +5 位作者 袁红朝 宁赵 邹观发 王久荣 葛体达 吴金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466-6471,共6页
定量生育期内植物光合碳在植物组织-土壤的分配规律,对于理解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意义。采用^(13)C-CO_2脉冲标记结合室内培养,通过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联用(Flash HT-IRMS)分析植物各部分及土壤δ^(13)C值,比较了不同生育期下水稻光... 定量生育期内植物光合碳在植物组织-土壤的分配规律,对于理解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意义。采用^(13)C-CO_2脉冲标记结合室内培养,通过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联用(Flash HT-IRMS)分析植物各部分及土壤δ^(13)C值,比较了不同生育期下水稻光合碳在不同组织间的分配规律,并量化了水稻光合碳向土壤碳库的转移。结果表明:(1)水稻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随水稻生育期的增加而呈现递增趋势,不同的生育期表现为: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扬花期>成熟期。而整个生育期的根冠比为0.2—0.4,分蘖期的根冠比最高,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增加而递减,到抽穗期以后根冠比稳定在0.2左右。(2)脉冲标记6h后,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根系)的δ^(13)C值在-25.52‰—-28.33‰,不同器官的δ^(13)C值存在明显分馏效应,且趋势基本一致,即茎杆(籽粒)>叶片(根系);这种由于水稻生育期特性导致的各器官碳同位素分馏的现象,可用于指示不同生育期下水稻光合碳的分配和去向。(3)不同生育期^(13)C-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的分配规律不同,生长前期光合碳向根系及土壤中分配的比例高,具有较强的碳汇能力,而随生育期光合碳在根系及土壤中的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但积累量不断增加。(4)不同生育期^(13)C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比例差异明显。水稻分蘖期有近30%光合碳用于根系建成并部分通过根系分泌物进入土壤有机碳库(10%),而到成熟期则向籽粒中分配较多,而且光合碳在土壤中的分配比例也随生育期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循环过程和调控机制的揭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13c-co2脉冲标记 水稻 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照条件下外源钙对“烟株-土壤”系统中光合碳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云菲 宋晶 +6 位作者 郭二辉 任天宝 王辉 姬小明 张学伟 杨喜田 刘国顺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7-37,共11页
【目的】探讨不同光照条件下外源钙对烟株光合碳分配及烟田土壤碳固持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盆栽试验,采用13C-CO2脉冲标记技术,定量研究3种光照条件下外源钙对光合碳在"烟株-土壤"系统中分配比例与周转状况的影响。【结果... 【目的】探讨不同光照条件下外源钙对烟株光合碳分配及烟田土壤碳固持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盆栽试验,采用13C-CO2脉冲标记技术,定量研究3种光照条件下外源钙对光合碳在"烟株-土壤"系统中分配比例与周转状况的影响。【结果】(1)光强与外源钙的互作效应对烟草叶片和根系中13C浓度有显著影响,在整个测定期内,叶片13C浓度降低72.4%~75.1%,而根系13C浓度增加30.3%~105.3%;外源CaCl2对各组分13C浓度的增加具有显著促进效果,且在低光或高光胁迫条件下增加比例较高。(2)标记初期,"烟株-土壤"系统中的13C分配以叶片中最高,但随种植时间延长,源器官又重新将光合固定的碳分配给地下部根系和土体,至标记后30 d,根系和土体的13C分配率分别比标记第1 d时增加了1.7~2.6倍和1.0~2.1倍。(3)13C-SOC根际沉积效率在整个测定期内增加了1.3~1.9倍,喷钙处理的根际沉积效率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4%~20.1%(低光)、3.5%~34.5%(中光)、5.6%~29.0%(高光)。随光强增加烟株根际沉积对土壤SOC更新率的贡献增强。(4)光强、外源钙及二者的互作效应显著增加了烟株地上部与根系的生物量积累,总体上表现为:叶>茎>根,与13C在各组分中的分配比例相对应。【结论】光强增加能够促进光合碳在烟株地上部与地下部间的周转及生物量的积累,喷施外源钙能够提高烟株光合碳同化能力并加速土壤中新碳的转化,提高根际沉积效率,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碳 光强 外源钙 烟草 13c-co2脉冲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