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氮碳点负载螺吡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
作者 任安阳 朱亚楠 +1 位作者 张欣宇 刘水平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7-182,共6页
为了在不改变碳点光学性能前提下提高耐高温性能,以三乙烯四胺为氮源,柠檬酸为碳源,采用水热法合成了蓝色的含氮碳量子点,并选择蓝色荧光的螺吡喃,两者在乙醇与丙酮混合溶液中反应36h,制取了表面负载螺吡喃的含氮碳点。采用X射线衍射仪... 为了在不改变碳点光学性能前提下提高耐高温性能,以三乙烯四胺为氮源,柠檬酸为碳源,采用水热法合成了蓝色的含氮碳量子点,并选择蓝色荧光的螺吡喃,两者在乙醇与丙酮混合溶液中反应36h,制取了表面负载螺吡喃的含氮碳点。采用X射线衍射仪、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和透射扫描电镜等表征手段分析合成物的性质。结果表明:碳量子点与螺吡喃在乙醇与丙酮溶液36h结合;负载螺吡喃的含氮碳点具有荧光特性;负载螺吡喃的含氮碳点相比未负载螺吡喃的含氮碳点提高了其耐高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掺杂碳量子点 螺吡喃 耐高温 水热法 荧光性能 熔融纺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阻法测控碳氮共渗炉气碳氮势的可行性研究
2
作者 胡锐 席守谋 杨思品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3-5,共3页
对采用电阻法测控碳氮共渗过程炉气碳、氮势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炉气碳势、氮势与热丝电阻值仍存在着线性关系,这使采用电阻法测控滴注式气体碳氮共渗过程成为可能。通过试验,建立了碳、氮原子对热丝电阻值的测控数学模型,即:R... 对采用电阻法测控碳氮共渗过程炉气碳、氮势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炉气碳势、氮势与热丝电阻值仍存在着线性关系,这使采用电阻法测控滴注式气体碳氮共渗过程成为可能。通过试验,建立了碳、氮原子对热丝电阻值的测控数学模型,即:R=26.089+1.27C_p+1.75N_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共渗 氮势 电阻法 碳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酰胺+苯胺渗剂对碳氮共渗炉气气氛的影响
3
作者 胡锐 杨思品 席守谋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3-25,48,共4页
对以往常用的碳氮共渗剂的各方面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工厂中采用的渗剂含氮量低(<0.2%N)且不易调节控制得到所需的氮含量。在分析了甲酰胺在碳氮共渗过程中所提供的碳势、氮势的能力之后,提供了能满足工件表层要求且可调... 对以往常用的碳氮共渗剂的各方面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工厂中采用的渗剂含氮量低(<0.2%N)且不易调节控制得到所需的氮含量。在分析了甲酰胺在碳氮共渗过程中所提供的碳势、氮势的能力之后,提供了能满足工件表层要求且可调节炉气氮势的甲酰胺+苯胺碳氮共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共渗 炉气气氛 渗剂 甲酰胺 苯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注射套尺寸稳定性和耐磨性及变形的热处理工艺研究
4
作者 徐斌 李培泽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3-205,共3页
研究了采用高氮、高碳势碳氮共渗工艺对提高产品抗回火性的作用,并通过适度升高回火温度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注射套高硬度、高耐磨性、尺寸精度稳定性和热处理变形的要求,解决了同时保证尺寸稳定、高硬度、高耐磨、变形四者之间相互制... 研究了采用高氮、高碳势碳氮共渗工艺对提高产品抗回火性的作用,并通过适度升高回火温度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注射套高硬度、高耐磨性、尺寸精度稳定性和热处理变形的要求,解决了同时保证尺寸稳定、高硬度、高耐磨、变形四者之间相互制约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套 高氮高碳势碳氮共渗 抗回火性 耐磨性 尺寸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渗碳控制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闫林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5-648,共4页
在采用电阻法直接测控碳势的方法中,提出了一种分段参数调节增量式PID算法,通过实际调试和理论推导表明,渗碳工艺过程控制具有控制超调量小、过渡时间短、精度高、软件实现方便等优点,稳定后碳势控制精度可达±0.03%。
关键词 渗碳控制 电阻法 碳势 PID算法 渗碳工艺 热电偶 控制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物探技术在老窑采空区火灾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雷 陈创举 戴如金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2014年第S1期229-231,共3页
为了查明新疆夏阔坦煤矿老窑采空区火灾情况和火区区域,采用自然电位法、磁法、高分辨率电阻率法和活性炭吸附测氡法四种物探方法综合勘探,综合分析物探探查结果,并结合地形地质测量、地表踏勘与测温、红外成像。结果表明:矿区浅部露头... 为了查明新疆夏阔坦煤矿老窑采空区火灾情况和火区区域,采用自然电位法、磁法、高分辨率电阻率法和活性炭吸附测氡法四种物探方法综合勘探,综合分析物探探查结果,并结合地形地质测量、地表踏勘与测温、红外成像。结果表明:矿区浅部露头火区的面积约20000m2,火源深度约在0~30m之间;老窑采空区普遍发火,火源深度在30~100m之间;下5煤层露头烧变区与下5煤采空区沟通,是地表与老空区贯通的主要通道。综合物探分析结果为火区的治理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实现了下10煤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电位法 磁法 高分辨率电阻率法 活性炭吸附测氡法 老空区 火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