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5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复合碳汇价值评价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石铁矛 王迪 +1 位作者 汤煜 李沛颖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6,共10页
[目的]在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任务与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背景下,碳汇价值评价尤为重要。但在当前碳汇生态补偿研究中,城市的碳汇价值被忽视。从城市生态系统特征出发,构建城市复合碳汇价值的评价方法,揭示城市复合碳汇价值。[方法]首... [目的]在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任务与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背景下,碳汇价值评价尤为重要。但在当前碳汇生态补偿研究中,城市的碳汇价值被忽视。从城市生态系统特征出发,构建城市复合碳汇价值的评价方法,揭示城市复合碳汇价值。[方法]首先结合遥感影像和样地数据,构建碳储量估算模型,计算2003、2008、2013、2018、2023年沈阳四环区域内的自然与人工碳储量,使用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碳交易法对研究区城市复合碳汇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使用不同方法的城市复合碳汇价值评价结果在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以及不同碳汇要素碳汇价值贡献方面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方法对城市复合碳汇价值评价的作用,以及评价过程中存在的局限。[结果]2003-2023年沈阳市四环区域内,使用造林成本法计算得到城市复合碳汇价值为5.99亿元~25.00亿元,使用碳税法的计算结果为6.46亿元~8.64亿元,使用碳交易法的计算结果为6.23亿元~8.33亿元。不同方法计算得到的碳汇价值差异较大,目前中国的碳交易价格与相关研究得到的碳税价格仍有上升空间。2003-2023年沈阳市城市复合碳汇价值不断提高,植被、土壤碳汇价值呈现波动趋势,而建筑碳汇价值则持续上升,植被、土壤的碳汇价值占比均有所下降,而建筑碳汇价值占比则有所上升。[结论]城市空间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中的重要贡献不容忽视。虽然城市复合碳汇价值总量略逊于森林等其他陆地生态系统,但在年均增长速度上具有一定优势。城市复合碳汇价值评价能够揭示城市空间的碳资产情况,明确各类碳汇要素的价值,为进一步探讨自然与人工空间冲突、城市环境变化对碳汇价值的影响提供支持,为提升城市复合碳汇效能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并为以综合效益为目标的土地利用决策与规划提供参考。未来应重点关注各类人类活动因素对城市复合碳汇价值的影响。在方法选择上,造林成本法相对不适用于城市碳汇价值评价,而碳税法与碳交易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未来应调控碳交易价格,在制定碳税税率时参考碳汇造林成本,提高碳汇功能在城市功能布局决策中的竞争力,进而提升城市碳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城市复合碳汇 建筑碳汇 碳储量 碳汇价值 碳汇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土壤储碳与增汇的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晖 刘世荣 +2 位作者 周正虎 陈亮 王健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626-3644,共19页
森林具有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以及随环境变化等特征,1 m深森林土壤储存的碳约占全球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45%,约占全球土壤碳库的52%。目前对森林土壤固碳潜力和关键过程机制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因此,森林土壤储碳与增汇的估算仍存在很... 森林具有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以及随环境变化等特征,1 m深森林土壤储存的碳约占全球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45%,约占全球土壤碳库的52%。目前对森林土壤固碳潜力和关键过程机制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因此,森林土壤储碳与增汇的估算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研究梳理了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密度、含量、增量、固定和碳汇等术语定义;综述了SOC稳定性的机制,包括化学结构稳定性、团聚体物理保护、金属氧化物和粘土矿物吸附,生物与环境主导有机碳稳定固持,以及最新研究相继提出的森林SOC组分多样性及功能复杂性维持碳稳定的学术观点。研究还分析了森林SOC储量和增量不同测定方法的主要原理、优点和不足。根据已有文献数据分析,全球森林1 m深SOC储量变化范围为383—787 Pg C(Pg=10^(15)g),年变化范围为每年降低349 Tg C(Tg=10^(12)g)到每年增加498 Tg C。中国森林1 m深SOC储量评估范围为16.0—34.2 Pg C,年变化范围为每年降低64.5 Tg C到增加217.3 Tg C。说明目前对森林SOC储量和增量的估算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森林碳容量和固碳潜力巨大,但不同研究对SOC是否存在上限仍具不同观点,气候变化对森林SOC储量及其持续固碳潜力的影响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未来建议通过学科交叉深入探索森林群落结构与土壤固碳过程之间的联系,从碳组分多样性和功能复杂性的新视角理解森林SOC的形成与稳定机制;将SOC监测纳入国家森林资源清查体系、建立国家尺度的SOC长期监测网络、设立我国森林SOC增汇大科学计划;提出保持SOC稳定固持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及经营提升途径;建立培育高固碳树种,优化林分结构,合理采伐以及轮伐期延长等人工林土壤固碳增汇经营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储碳 增汇 固碳潜力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陕西省碳中和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馨 韩玲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9-280,共12页
【目的】从土地利用视角,分别对201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碳源与碳汇规模进行测算,揭示碳中和状态的时空变化格局。【方法】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采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和能源碳排放系数进行估算,耕地碳汇采用农作物经济系数... 【目的】从土地利用视角,分别对201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碳源与碳汇规模进行测算,揭示碳中和状态的时空变化格局。【方法】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采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和能源碳排放系数进行估算,耕地碳汇采用农作物经济系数和碳吸收率来计算,林地、草地和湿地碳汇依据《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采用固碳速率法进行估算。【结果】近十年陕西省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分别增加67489 t和36473909 t,县域平均增长分别为631 t和340878 t;陕西省碳汇共增加3204196 t,县域平均增长29946 t,其中,耕地和湿地的碳汇总量分别增加了3287178 t和8494 t,林地和草地的碳汇总量分别减少了91028 t和442 t;空间分布上,耕地碳排放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的渭南和咸阳等地,建设用地碳排放相对集中在陕北的榆林,耕地碳汇与碳排放分布格局大体一致,林地碳汇主要在陕南秦岭山区,草地和湿地则集中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2010年陕西省碳亏规模为3330 t,2020年达33340497 t,碳亏县域从2010年的34个增长至2020年的47个。【结论】2010年陕西省碳源与碳汇基本持平,达到“碳中和”状态。随着近十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陕北榆林资源型经济和能源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关中地区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和增长,省域总体能源结构并未明显改善,陕西省整体处于明显碳亏状态,“碳中和”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源 碳汇 碳中和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生态系统碳汇过程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桂静 仇乐川 +2 位作者 何欢 万龙 刘玉国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2,共9页
岩石圈是全球“遗漏碳汇”前沿科学研究的重点,开展岩溶生态系统碳汇过程研究对揭示碳循环规律、服务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系统阐明岩溶生态系统多界面碳汇过程研究新思路,构建多因素耦合的岩溶碳迁移... 岩石圈是全球“遗漏碳汇”前沿科学研究的重点,开展岩溶生态系统碳汇过程研究对揭示碳循环规律、服务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系统阐明岩溶生态系统多界面碳汇过程研究新思路,构建多因素耦合的岩溶碳迁移模拟体系,通过整合基岩裸露度、植被覆盖度、岩土接触面积、土层厚度等关键因素建立不同程度石漠化岩溶系统。通过采用人工降雨与稳定碳同位素示踪等手段,分析岩溶区碳元素在大气–植被、土壤–大气、土壤–岩石和岩石–水等界面的迁移规律及影响要素,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案,以期为阐释岩溶系统不同界面的碳通量差异及其影响机制提供借鉴,利于深入揭示岩溶碳循环过程与碳迁移路径,并科学阐明“遗漏碳汇”的去向。未来岩溶碳汇过程应加强水文驱动下岩溶系统碳元素多界面动态迁移响应机制和岩溶作用所消耗的CO_(2)源于大气/土壤和碳酸盐岩的贡献比例研究,旨为岩溶生态系统修复及可持续发展路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迁移 碳通量 岩溶碳汇 稳定碳同位素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低碳生态公园设计流程与途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晶懋 徐浩博 +1 位作者 张涛 高洁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140,共9页
【目的】“双碳”目标逐渐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之间达成共识,城市公园绿地在城市碳汇中发挥主导作用,针对中国西北地区现有实践项目提出城市低碳生态公园及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流程尤为关键。【方法】针对陕西省铜川市5个典型生态公园展开调... 【目的】“双碳”目标逐渐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之间达成共识,城市公园绿地在城市碳汇中发挥主导作用,针对中国西北地区现有实践项目提出城市低碳生态公园及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流程尤为关键。【方法】针对陕西省铜川市5个典型生态公园展开调研,根据场地内部植物景观特征与功能导向的差异筛选出38个典型样方,量化植物个体及群落的固碳量,匹配优化方法进行公园碳汇分区并计算碳中和年限。【结果】提出适用于西北地区的“生态与功能协同目标定位—碳汇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低碳设计指标要素布局—低碳建造与低碳施工—低维护管理与碳中和年限”的城市低碳生态公园设计流程;将公园内涵盖的植物景观划分为公园道路及广场景观、公园林地及草地景观、公园河湖水系景观、公园特殊生境景观4类。结合生态服务与空间协同效益,将公园植物景观类型细分为9种类型,提出适用于不同场地条件的24种植物景观碳汇优化模式。【结论】通过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的协同考虑,提出基于生态与功能协同的设计流程与优化方法,为低碳生态公园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绿地 植物景观 生态系统服务 使用功能 碳汇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蓝绿基础设施多尺度增汇减碳能效测度研究进展和规划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刘颂 白钊成 +1 位作者 柳迪子 沈培宇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2,共9页
[目的]城市是最大的碳源,城市蓝绿基础设施(urban blue-green infrastructure,UBGI)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系统梳理当前UBGI增汇减碳研究的进展和不足,提出规划策略和重点论题,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关键意义。[方法]通过文献归纳... [目的]城市是最大的碳源,城市蓝绿基础设施(urban blue-green infrastructure,UBGI)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系统梳理当前UBGI增汇减碳研究的进展和不足,提出规划策略和重点论题,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关键意义。[方法]通过文献归纳与演绎,梳理多尺度UBGI增汇减碳能效的测度方法,解析对应尺度下的影响因素,依据“测度方法—影响因素—规划策略”的逻辑框架,构建多尺度UBGI增汇减碳规划策略。[结果]UBGI增汇减碳的测度方法和影响因素具有尺度差异性,因此面向场地、社区、城区3个空间尺度,从固碳增汇、降(保)温减碳、出行减碳3个方面构建了UBGI增汇减碳规划策略,并基于当前研究不足和规划需求,提出了面向增汇减碳的UBGI规划研究的五大重点论题:如何构建尺度合一的UBGI增汇减碳测度方法、如何测度独立场所UBGI(separate-sited UBGI,SSU)降(保)温减碳能效、如何实现融合碳汇测度与减碳测度的UBGI全生命周期评估、如何权衡UBGI增汇减碳与其他功能以获得综合效益最优的布局、如何布局UBGI以实现低碳正义。[结论]策略框架的碳汇路径要求“源头碳汇—精准落位—格局管控”,减碳路径要求“共生共融—共建共享—有机疏解”,权衡这2条路径在3个空间尺度上的策略,能为UBGI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五大重点论题能够为UBGI建设和未来研究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基础设施 碳汇 减碳 能效测度 规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平衡分区的多目标土地利用格局优化——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谭德明 谭卓成 +2 位作者 李家裕 吴大维 张彩平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6-285,共10页
[目的]从碳平衡的视角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土地利用资源的空间优化,为该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从土地利用角度计算长株潭城市群的碳汇与碳排量,依据碳生态承载力系数与碳经济贡献系数进行碳平衡分区并针对每类... [目的]从碳平衡的视角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土地利用资源的空间优化,为该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从土地利用角度计算长株潭城市群的碳汇与碳排量,依据碳生态承载力系数与碳经济贡献系数进行碳平衡分区并针对每类市县提出土地利用优化策略,设置经济效益、碳汇效益、紧凑度和转换成本作为多目标算法的优化函数,再通过CoMOLA模型得到较为科学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结果](1)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区县的碳汇水平较为稳定,但总体上呈现轻微下降的趋势;(2)依据碳生态承载力系数与碳经济贡献系数将长株潭城市群分为碳汇发展区、经济发展区、综合优化区、绿色发展区;(3)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增加了28.5%,碳汇量增加了4.2%,紧凑度提升了3.6%。[结论]优化后的土地资源能够较好满足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土地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为未来的土地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平衡分区 城市群 碳汇量 分区优化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架边缘海碳源汇的强度与控制因素
8
作者 宋金明 袁华茂 +8 位作者 李学刚 曲宝晓 钟国荣 邢建伟 马骏 段丽琴 王启栋 戴佳佳 刘珊珊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共14页
基于观测和大数据机器学习的研究表明,中国陆架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年均碳汇强度为(-10.2±4.4)Tg/a。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全年吸收大气CO_(2),而渤海、南海南部和长江口沿岸向大气释放CO_(2)。东海碳汇最强,平均通量... 基于观测和大数据机器学习的研究表明,中国陆架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年均碳汇强度为(-10.2±4.4)Tg/a。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全年吸收大气CO_(2),而渤海、南海南部和长江口沿岸向大气释放CO_(2)。东海碳汇最强,平均通量为(-10.5±4.5)Tg/a,黄海碳汇较小,为(-2.1±0.9)Tg/a。面积最小的渤海碳源为(+0.3±0.1)Tg/a,而面积最大的南海其碳源强度为(+2.0±0.9)Tg/a。从季节上看,冬季我国边缘海碳汇强度最大,为(-45.7±19.7)Tg/a,春季较弱,为(-16.9±7.3)Tg/a。而夏季和秋季我国边缘海整体为碳源,平均分别为(+11.9±5.1)Tg/a和(+9.9±4.3)Tg/a。中国陆架边缘海碳源汇强度平均不确定度为±43.0%(±4.4 Tg/a),比以往用局部海域观测数据导致的平均90.5%的不确定度,基于观测数据机器学习构建格点数据的估算结果不确定度降低了47.5%。海-气界面CO_(2)分压差的差异和由风速引起的CO_(2)交换速率差异是导致我国边缘海海-气界面碳源汇时空变化的关键,究其根本是源于水文动力、陆源输入、浮游生物群落及大洋跨陆架输送等多种因素和过程对我国边缘海海-气碳交换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强度 海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 控制因素 中国陆架边缘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园碳平衡评估框架构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袁旸洋 杨明珠 罗尚岑 《园林》 2025年第2期4-14,共11页
“双碳”背景下,公园在城市减碳增汇方面展现出重要作用,在城市碳循环中被赋予了碳平衡职能。但城市公园在提供休闲游憩服务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为揭示城市公园是否为有效的碳汇体,通过构建城市公园碳平衡评估框架,评估南京1... “双碳”背景下,公园在城市减碳增汇方面展现出重要作用,在城市碳循环中被赋予了碳平衡职能。但城市公园在提供休闲游憩服务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为揭示城市公园是否为有效的碳汇体,通过构建城市公园碳平衡评估框架,评估南京15个城市公园的年度碳平衡情况,明确影响城市公园碳平衡的关键景观要素指标。结果显示,不同城市公园的年度碳平衡情况存在差异性,绝大多数公园是“碳源”;公园的面积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其碳吸收能力也越强,照明、绿色废弃物处理和建筑运维是主要来源;绿地率、硬质面积和建筑面积三个指标与碳平衡的实现密切相关。对城市碳平衡目标的达成具有积极的意义,不仅可为城市公园的更新与改造提供数据支持,也能够为运维管理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公园 碳汇 碳排放 评估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林业碳汇交易的减排福利调节机理
10
作者 龙飞 韦玉琼 +1 位作者 祁慧博 成铭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9130-9140,共11页
通过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中引入林业碳汇交易模块,构建起不同减排政策的福利效应综合评估模型,同时,通过设计不同减排政策组合的协同减排情景,分别对“双碳”目标下林业碳汇交易作用于不同减排政策(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碳税政策)... 通过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中引入林业碳汇交易模块,构建起不同减排政策的福利效应综合评估模型,同时,通过设计不同减排政策组合的协同减排情景,分别对“双碳”目标下林业碳汇交易作用于不同减排政策(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碳税政策)而改变的社会福利效应进行模拟分析,以揭示不同政策协调情景下林业碳汇交易对不同减排政策福利效应的调节过程和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林业碳汇交易的纳入对“双碳”目标下碳减排政策福利提升具有正面的影响。与实施单一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政策协同情景相比,林业碳汇交易的加入对减排政策福利提升具有正向的调节效应,可以减轻碳排放权交易与碳税征收带来的负面影响。林业碳汇交易的调节效应大小与林业碳汇的抵消比例相关,抵消比例越大,居民福利效应提升幅度越大。提出如何通过林业碳汇交易调节而改进减排政策福利效应的对策建议,以便更好地发挥林业碳汇交易在统一碳市场背景下的减排潜力和减排政策协同能力,为政府有效地运用复合型减排政策以提升社会福利效应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碳汇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 碳税政策 减排政策 福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参照依赖的红树林碳汇项目社会资本激励策略研究
11
作者 赵昕 马文 丁黎黎 《运筹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6-152,I0052-I0055,共11页
激励社会资本参与红树林碳汇项目已成共识。但碳汇项目的高投资门槛、高开发风险,使得社会资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更多地依赖于项目未来收益。在考虑这种参照依赖的影响下,政府应如何针对社会资本设计激励策略,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 激励社会资本参与红树林碳汇项目已成共识。但碳汇项目的高投资门槛、高开发风险,使得社会资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更多地依赖于项目未来收益。在考虑这种参照依赖的影响下,政府应如何针对社会资本设计激励策略,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由政府、社会资本、减排企业三方组成的演化博弈模型,探究了补贴策略和绿色PPP搭配高收益项目策略(简称绿色PPP策略)对社会资本参与的引导作用,并以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为例进行数值分析。研究发现:(1)单纯依靠补贴策略,无法对社会资本参与产生有效激励;(2)单纯依靠绿色PPP策略,当社会资本的收益风险规避程度较低、损失风险偏好程度较高时才能产生有效的投资激励;(3)补贴和绿色PPP双重激励策略能够减轻社会资本的短视行为;(4)随着项目绩效参照点水平降低、社会声誉参照点水平升高,绿色PPP策略对社会资本投资激励的有效性显现;(5)过低的碳税会打破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投资的演化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红树林碳汇项目 参照依赖 演化博弈 绿色PPP搭配高收益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节能减排、固碳增汇对黄河流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业锦 叶思雨 +1 位作者 刘潇忆 仝昭媛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67,共12页
碳排放增多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推动碳减排政策落实到各大战略区域是中国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黄河流域58个城市为研究单元,利用2010—2017年碳排放和社会经济面板数据,结合... 碳排放增多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推动碳减排政策落实到各大战略区域是中国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黄河流域58个城市为研究单元,利用2010—2017年碳排放和社会经济面板数据,结合探索性空间分析以及空间滞后模型等方法探究环境规制、节能减排、固碳增汇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空间依赖性以及空间溢出性特征;②环境规制对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绿色悖论”以及“倒逼减排”效应;③节能减排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能源替代以及居民消费水平和模式的改变;④固碳增汇起到的减排效果微弱,表明城市扩张中植被面积的增长少于建筑用地面积的增长,植被不能中和因建设所造成的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环境规制 节能减排 固碳增汇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汇领域授权有效专利技术现状
13
作者 刘媛 卢翠香 +4 位作者 朱慧 唐庆兰 陈升侃 邓紫宇 任世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6期217-219,231,共4页
增强生态系统碳汇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为了解“双碳”背景下中国碳汇研究发展现状,对专利申请情况进行分析。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平台,通过系统分析碳汇利用技术中国授权... 增强生态系统碳汇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为了解“双碳”背景下中国碳汇研究发展现状,对专利申请情况进行分析。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平台,通过系统分析碳汇利用技术中国授权有效专利数据,对专利的年度申请授权量、类型、专利权人区域分布和技术领域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中国碳汇领域相关专利申请整体呈增长态势,类型以发明专利为主,企业是专利申请和获得授权的主体,专利权人所属区域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技术领域集中在G(物理类)。中国未来生态系统碳汇专利技术应用与开发前景广阔,应进一步挖掘现有专利成果的潜在价值,为下一阶段专利规划和技术研发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有效专利 申请 授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水稻碳汇功能测算及碳中和趋势预测
14
作者 孟军 杨玉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7-259,共13页
研究黑龙江省水稻的碳汇能力及变化规律,预测水稻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及演变趋势,为衡量黑龙江省水稻的碳中和水平提供量化参考。根据2000—2021年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相关数据,运用净碳汇法对水稻碳汇量(以CO_(2)计)进行测算,并构建基于残... 研究黑龙江省水稻的碳汇能力及变化规律,预测水稻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及演变趋势,为衡量黑龙江省水稻的碳中和水平提供量化参考。根据2000—2021年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相关数据,运用净碳汇法对水稻碳汇量(以CO_(2)计)进行测算,并构建基于残差优化的ARIMA-BP组合模型对黑龙江省水稻的碳中和趋势进行预测。结果显示:黑龙江省水稻碳排放总量呈“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于2013—2017年处于峰值平台期,单位面积排放量呈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年均下降0.57%;水稻CH4、秸秆燃烧和土壤N2O为主要碳排放源,且水稻CH4、灌溉和复合肥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固碳量和单位面积土壤固碳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水稻始终呈现为碳源状态,但碳源量逐渐减少。从单位面积角度考虑,黑龙江省水稻预计将于2054年达到碳中和,此后碳汇功能逐渐增强。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水稻已处于碳达峰时期,但仍处于碳源状态,预计可提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水稻 碳汇 碳中和 组合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物生态工程类课程教学中常用和新增术语辨析
15
作者 安鑫龙 申亮 +2 位作者 李雪梅 王小瑞 申淑琦 《黑龙江水产》 2025年第3期375-377,共3页
随着海洋类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海洋生物生态工程类课程常用术语使用和新增术语翻译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以“鱼毒藻”“基础种”“鲸落”“人工鱼礁场”和“海洋蓝碳”等术语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与文献分析,系统梳理其翻译分歧与使用现状,... 随着海洋类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海洋生物生态工程类课程常用术语使用和新增术语翻译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以“鱼毒藻”“基础种”“鲸落”“人工鱼礁场”和“海洋蓝碳”等术语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与文献分析,系统梳理其翻译分歧与使用现状,提出术语标准化建议。旨在通过术语辨析,为涉海高校课程建设、科研交流及教材编写,提供术语规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语辨析 鱼毒藻属 基础种 鲸落 木落 人工鱼礁场 海洋蓝碳 海洋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圈碳源、碳汇空间治理研究综述与拓展研究思路
16
作者 陈锦富 李建兴 郝子纯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6-192,共7页
都市圈正在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聚集的主体形态,在都市圈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碳空间的消长(碳源空间的扩张、碳汇空间的压缩),势必会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都市圈碳源空间、碳汇空间治理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中... 都市圈正在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聚集的主体形态,在都市圈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碳空间的消长(碳源空间的扩张、碳汇空间的压缩),势必会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都市圈碳源空间、碳汇空间治理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对碳源空间、碳汇空间演变的社会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不够;(2)对碳源空间、碳汇空间演变的相关性研究不够;(3)对都市圈碳源空间、碳汇空间协同治理路径研究不足。因此,需要基于研究对象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都市圈的跨域性,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打通当前研究的堵点,进一步拓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碳源空间 碳汇空间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斑块—基质—廊道”的南宁市碳汇空间格局构建研究
17
作者 覃盟琳 罗丁丁 +2 位作者 蒋红波 吴欣芋 刘曾涵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47,共7页
实现城市碳平衡的关键在于维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类型与生态用地布局之间的平衡,因此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城市碳汇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南宁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网络技术中的“斑块—基质—廊道”构成要素,对碳汇用地景观格... 实现城市碳平衡的关键在于维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类型与生态用地布局之间的平衡,因此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城市碳汇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南宁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网络技术中的“斑块—基质—廊道”构成要素,对碳汇用地景观格局、用地碳汇量进行分析,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提取出碳汇空间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得到碳汇最小累积阻力面并识别出碳汇廊道,形成城市碳汇生态网络,最终构建碳平衡理念下的南宁市碳汇空间格局。结果得到:第一,研究区碳汇空间生态源地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和草地;第二,碳汇空间生态源地总面积1380.87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21.49%,主要分布在南部与北部地区,其中关键碳汇源地11个、重要碳汇源地16个,关键碳汇廊道21条,重要碳汇廊道23条,总计131.15 km~2,仅占研究区面积的2.03%;第三,由碳汇空间生态源地、碳汇廊道和碳汇最小累积阻力面共同组成“一环—二心—多廊”研究区碳汇空间格局,解决区域碳汇生态安全问题,提升全域碳汇生态安全水平。研究结果以期为南宁市国土空间安全与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空间 生态网络技术 MSPA 最小累积阻力面 南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变化刑事司法应对及展望研究
18
作者 赵悦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6,共11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双碳法治”正成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命题,但其发展面临法律规范供给不足的结构性挑战。聚焦刑事司法的气候治理潜能,对大气污染刑事案件、消耗臭氧层物质非法使用案件及森林碳汇司法实践展开实证分析...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双碳法治”正成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命题,但其发展面临法律规范供给不足的结构性挑战。聚焦刑事司法的气候治理潜能,对大气污染刑事案件、消耗臭氧层物质非法使用案件及森林碳汇司法实践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气候变化刑事司法应对路径有三:其一,拓展气候相关犯罪行为认定,扩大打击范围以强化一般威慑;其二,能动适用兜底条款入罪,弥补气候刑事法律空白;其三,创新气候生态修复与量刑联动机制,推动气候责任承担与生态修复协同增效。然而,兜底条款的扩张适用可能突破罪刑法定原则边界;过度追责气候个体而忽视企业主体责任有违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碳汇认购缺乏科学评估标准导致修复功能虚化。对此,主张慎用兜底规定入罪,强化刑事责任衔接条款的入法和适用;强化企业排放责任,研究企业气候负担行为入刑的现实可能性,加强对企业直接碳排放“相关行为”的刑事司法追诉,同时停止涉碳单位犯罪中对企业“合规不起诉”;重视大气污染刑事案件的降碳减污协同效果和碳汇司法的社会宣教功能,同时需警惕司法碳泄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刑法 气候犯罪 气候变化司法 碳汇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光能利用率动态校正的京津冀地区植被碳汇反演研究
19
作者 姜雪梅 曹永强 +2 位作者 么嘉棋 刘子华 周姝含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374-6389,共16页
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植被碳汇能力是衡量生态系统质量与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首都经济圈,其植被碳汇对区域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已有研究在碳汇反演中面临光能... 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植被碳汇能力是衡量生态系统质量与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首都经济圈,其植被碳汇对区域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已有研究在碳汇反演中面临光能利用率等经验参数鲁棒性差等问题,导致碳汇估算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研究基于2003—2022年长时序多源主被动卫星遥感传感器估计京津冀碳汇时空变化。结合GEDI高分辨率激光雷达改进了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的动态校正方法,优化了CASA模型对NPP的模拟能力;基于土壤异养呼吸模型,估算了近20年京津冀地区的NEP;运用SHAP模型量化了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等环境因子对植被碳汇的驱动作用及其非线性交互关系。结果表明:(1)基于GEDI实现了对最大光能利用率长时间序列的动态校正,森林的光能利用率模拟值最大为0.667—0.712 gC/MJ,这一改进方法能够可靠地对京津冀地区NPP进行模拟。(2)NEP多年均值为179.17 gC m^(-2)a^(-1),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空间上呈现从冀北山区向东南部平原和城市区域递减的分布特征,且森林对京津冀NEP的贡献率达47.60%。(3)各驱动因子对NEP的重要性和主效应程度为气温>降水>太阳辐射,且气温和降水对NEP的正交互作用最强。研究结论可促进对京津冀地区植被碳汇动态变化机制的理解,同时为制定生态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碳汇 最大光能利用率 SHAP模型 驱动因子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生态系统碳汇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义祥 林怡 叶菁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0期11-16,共6页
茶园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精确评估茶园碳汇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文章综述了茶园碳汇评估的样地清查法、模型法、涡度相关法和遥感监测法等主要方法,分析了其原理、优缺点及适用... 茶园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精确评估茶园碳汇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文章综述了茶园碳汇评估的样地清查法、模型法、涡度相关法和遥感监测法等主要方法,分析了其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方法适配性低、数据获取难和模型通用性差等挑战。未来研究应融合多种方法建立综合评估体系,加强长期监测与动态评估,开展大尺度监测评估,并深化茶园碳汇潜力评估,以期为准确估算茶园生态系统碳汇和支撑国家“双碳”战略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生态系统 碳汇评估 样地清查法 遥感监测法 涡度相关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