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3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ent applications of carbon-based composites in defence industry: A review 被引量:9
1
作者 M.M.Harussani S.M.Sapuan +2 位作者 Gohar Nadeem Tahrim Rafin W.Kirubaanand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8期1281-1300,共20页
Carbon-based composites, including carbon reinforced composites and carbon-matrix composites, in defence technologies have raised a lot of attention due to its significant physical capabilities, superior thermal and m... Carbon-based composites, including carbon reinforced composites and carbon-matrix composites, in defence technologies have raised a lot of attention due to its significant physical capabilities, superior thermal and mechanical stability, and its eco-friendly nature. Carbon-based composite which incorporating with various carbonaceous materials such as coke, char, black carbon, activated carbon, carbon fibre and other carbon nanomaterials (carbon nanotubes, carbon nanofibres, graphene and graphite) are the greatest viable op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defence technologies. In this review artic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based materials and its composites are discussed for their distinct application in defence sectors;aeronautics, maritime, automotive, electronics, energy storage,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shielding and structures. The origin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s and its production techniques were discussed. Carbon-based composites have a promising future in defence technology, particularly in chemical sensors, drug delivery agents, radar technologies, and nanocomposites due to their low cost, easy availability, flexibility in design and proces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materials CHAR carbon CNT GRAPHENE composite Defence techn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0.75)Sr_(0.25)Cr_(0.5)Mn_(0.5)O_(3)-δ−Ce_(0.8)Gd_(0.2)O_(1.9) composite electrodes as anodes in LaGaO_(3)-based direct carbon solid oxide fuel cells 被引量:2
2
作者 CHEN Tian-yu XIE Yong-min +7 位作者 LU Zhi-bin WANG Liang CHEN Zhe-qin ZHONG Xiao-cong LIU Jia-ming WANG Rui-xiang XU Zhi-feng OUYANG Shao-b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788-1798,共11页
Direct carbon solid oxide fuel cells(DC-SOFCs)are promising,green,and efficient power-generating devices that are fueled by solid carbons and comprise all-solid-state structures.Developing suitable anode materials for... Direct carbon solid oxide fuel cells(DC-SOFCs)are promising,green,and efficient power-generating devices that are fueled by solid carbons and comprise all-solid-state structures.Developing suitable anode materials for DC-SOFCs is a substantial scientific challenge.Herein we investigated the use of La_(0.75)Sr_(0.25)Cr_(0.5)Mn_(0.5)O_(3)-δ−Ce_(0.8)Gd_(0.2)O_(1.9)(LSCM−GDC)composite electrodes as anodes for La_(0.9)Sr_(0.1)Ga_(0.8)Mg_(0.2)O_(3)-δelectrolyte-based DC-SOFCs,with Camellia oleifera shell char as the carbon fuel.The LSCM−GDC-anode DC-SOFC delivered a maximum power density of 221 mW/cm^(2) at 800℃ and i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o 425 mW/cm^(2) after Ni nanoparticle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LSCM−GDC anode through wet impregnation.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prepared anodes were characterized,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anode in a DC-SOFC and the influence of catalytic activity on open circuit voltage were studied.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SCM–GDC anode is promising to be applied in DC-SOF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 carbon solid oxide fuel cells anode material La_(0.75)Sr_(0.25)Cr_(0.5)Mn_(0.5)O_(3)-δ−Ce_(0.8)Gd_(0.2)O_(1.9) composite electrodes Ni nanoparticl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mplate synthesis of copper azide primary explosive through Cu2O@HKUST-1 core-shell composite prepared by “bottle around ship” method 被引量:1
3
作者 Xu-wen Liu Yan Hu +4 位作者 Jia-heng Hu Jia-xin Su Cai-min Yang Ying-hua Ye Rui-qi She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7期99-111,共13页
Copper azide(CA), as a primary explosive with high energy density, has not been practically used so far because of its high electrostatic sensitivity. The Cu2O@HKUST-1 core-shell structure hybrid material was synthesi... Copper azide(CA), as a primary explosive with high energy density, has not been practically used so far because of its high electrostatic sensitivity. The Cu2O@HKUST-1 core-shell structure hybrid material was synthesized by the “bottle around ship” methodology in this research by regulating the dissolution rate of Cu2O and the generation rate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 materials. Cu2O@HKUST-1 was carbonized to form a Cu O@porous carbon(CuO@PC) composite material. CuO@PC was synthesized into a copper azide(CA) @PC composite energetic material through a gas-solid phase in-situ azidation reaction.CA is encapsulated in PC framework, which acts as a nanoscale Faraday cage, and its excell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prevents electrostatic charges from accumulating on the energetic material’s surface. The CA@PC composite energetic material has a CA content of 89.6%, and its electrostatic safety is nearly 30times that of pure CA(1.47 mJ compared to 0.05 mJ). CA@PC delivers an outstanding balance of safety and energy density compared to similar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energetic materials Copper azide carbonIZATION Template method Core-shell composite Electrostatic safe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去除碳纤维复合材料表面树脂工艺试验及胶接性能研究
4
作者 王伟 王蔚 +4 位作者 姚天昊 纪冬 田硕 刘伟军 卞宏友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184,共13页
在航空航天复合材料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金属材料进行连接,因此保障接头的强度尤为重要。采用脉冲光纤激光器对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表面的树脂进行激光去除,研究了激光能量密度和激光行进速度对去除后试样的微观形貌及元素含量... 在航空航天复合材料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金属材料进行连接,因此保障接头的强度尤为重要。采用脉冲光纤激光器对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表面的树脂进行激光去除,研究了激光能量密度和激光行进速度对去除后试样的微观形貌及元素含量的影响规律。选用不同参数组合进行清洗试验,分析清洗后表面接触角和自由能的变化规律。然后进行胶接实验,并在胶接后对胶接件进行拉伸测试和疲劳测试,分析断面形貌来验证激光去除树脂对胶接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树脂的去除量随着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或行进速度的减小而逐渐变多;在试验中,当激光能量密度为6.37 J/cm^(2)、激光行进速度为4 mm/s时,基体表面的接触角最小,表面自由能最高,拉伸强度是未清洗表面的两倍以上,并且具有良好的疲劳特性。通过工艺参数的合理选择可以有效去除CFRP表面树脂,并获得较好的表面形貌,同时也能保证碳纤维没有损伤,提升其胶接后的力学性能。最后,通过分析确定了表面树脂去除机制为烧蚀气化和振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去除 碳纤维复合材料 微观形貌 机械性能 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钙高镁石灰石制备固碳熟料及其碳酸化硬化机理
5
作者 朱建平 曹佳楠 +4 位作者 王祚麟 李根深 刘松辉 郑波 冯春花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62-2770,共9页
为了应对传统硅酸盐水泥生产面临的原料限制和碳排放问题,采用低钙高镁石灰石(MgO质量分数大于5%)和砂岩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低钙高镁水泥熟料。该熟料以白硅钙石(Ca_(7)MgSi_(4)O_(16),C_(7)MS_(4))、斜硅钙石(β-Ca_(2)SiO_(4),β-C... 为了应对传统硅酸盐水泥生产面临的原料限制和碳排放问题,采用低钙高镁石灰石(MgO质量分数大于5%)和砂岩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低钙高镁水泥熟料。该熟料以白硅钙石(Ca_(7)MgSi_(4)O_(16),C_(7)MS_(4))、斜硅钙石(β-Ca_(2)SiO_(4),β-C_(2)S)、氧化镁(MgO)和镁硅钙石(Ca_(3)MgSi_(2)O_(8),C_(3)MS_(2))为主要矿物,通过原料替代减少石灰石用量,并利用镁质矿物的高反应活性,实现二氧化碳矿化养护混凝土技术。研究结果显示,该熟料体系在1 220~1 260℃下形成,经煅烧、粉磨成型后,在CO_(2)纯度为99.9%(体积分数)、压强为0.3 MPa的条件下碳酸化24 h,抗压强度可达90.2 MPa,固碳率高达9.22%。该技术为水泥工业提供了“源头减碳-过程固碳”的双重减排方案,不仅降低了石灰石用量,还实现了CO_(2)的有效封存,为水泥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钙硅酸盐胶凝材料 碳酸化养护 胶凝材料组成 烧成制度 高镁石灰石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中模型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冲击损伤比较研究
6
作者 李珂 巴金石 李伟东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36-738,共3页
对国产高强中模型碳纤维环氧、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分别进行了冲击试验和冲击后压缩强度试验,获得了不同冲击能量下的凹坑深度、冲击后压缩强度以及压缩破坏应变等数据。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可知:两种复合材料的冲击能量—凹坑深度... 对国产高强中模型碳纤维环氧、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分别进行了冲击试验和冲击后压缩强度试验,获得了不同冲击能量下的凹坑深度、冲击后压缩强度以及压缩破坏应变等数据。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可知:两种复合材料的冲击能量—凹坑深度曲线和凹坑深度—剩余压缩强度曲线均存在拐点。冲击能量低于40 J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损伤阻抗性能高于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冲击能量高于40 J时存在相反关系。凹坑深度小于2 mm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损伤容限性能高于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大于2 mm时两者性能相当。两种复合材料层合板在6.7 J/mm冲击能量下的冲击后压缩强度(CAI)差异较大,在目视勉强可见损伤(BVID)下的CAI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中模型碳纤维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 冲击损伤 损伤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水泥基传感器压阻性能研究进展
7
作者 郭健 胡山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1-257,共7页
碳纳米管(CNTs)是一种具有优异力学与电学性能的新型碳材料,适量的碳纳米管即可使几乎绝缘的水泥基材料形成具有良好压阻性能的传感器。而压阻性能决定了传感器灵敏度大小,其受到多类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综述了国内外对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CNTs)是一种具有优异力学与电学性能的新型碳材料,适量的碳纳米管即可使几乎绝缘的水泥基材料形成具有良好压阻性能的传感器。而压阻性能决定了传感器灵敏度大小,其受到多类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综述了国内外对碳纳米管水泥基传感器材料组构、受载特性和微观模型的研究,从多方面阐述并总结了目前碳纳米管水泥基传感器压阻性能的研究进展,针对部分研究的不足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并进行了讨论,以期为碳纳米管水泥基传感器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压阻效应 材料组构 受载特性 微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孙国栋 吕龙飞 +5 位作者 解静 贾研 康凯 郑斌 尹昭怡 田清来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6-266,共11页
针对工程应用中不可避免的振动、冲击和噪声等引起的零件失效、精度下降和结构损伤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材料阻尼性能的研究和预测显得尤为重要。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结构材料,其阻尼性能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碳纤... 针对工程应用中不可避免的振动、冲击和噪声等引起的零件失效、精度下降和结构损伤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材料阻尼性能的研究和预测显得尤为重要。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结构材料,其阻尼性能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阻尼来源和预测阻尼性能的主要方法,以树脂基、陶瓷基、碳质基、金属基和夹层材料为例,介绍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基体改性、夹层材料和损伤破坏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阻尼性能 基体改性 夹层材料 损伤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导电特性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9
作者 肖力光 段振强 +1 位作者 王一鸣 雷潭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75,81,共5页
从粉末导电填料、纤维导电填料、纳米导电填料等方面出发,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导电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导电水泥基复合材料现阶段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给出了合理建议,最后对未来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 导电水泥基复合材料 导电填料 导电特性 低碳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塑性复合材料磨削温度对表面质量影响研究
10
作者 张红哲 周顺 +3 位作者 鲍永杰 陈晨 贾煜鑫 殷国运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8-1445,共8页
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对切削热敏感,为了更好地研究磨削温度对其加工性能的影响,本文建立了磨削温度场仿真模型,以获取不同铺层方向以及磨削参数下的温度分布特征,进而探究磨削温度与表面质量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建立的温度场仿真模... 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对切削热敏感,为了更好地研究磨削温度对其加工性能的影响,本文建立了磨削温度场仿真模型,以获取不同铺层方向以及磨削参数下的温度分布特征,进而探究磨削温度与表面质量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建立的温度场仿真模型有效的预测了磨削温度,误差小于12.37%;磨削热主要沿纤维方向传导,导致不同铺层方向材料表面的磨削温度呈现明显的差异;当磨削温度超过80℃时,磨削表面树脂涂覆现象明显,并且随着温度的增加损伤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 磨削温度 温度场仿真 热传导 表面质量 热损伤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研究
11
作者 王信君 李平昌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46,71,共8页
为获得具有良好耐久性能的乙烯基酯树脂(VE)基复合材料,以碳纤维(CF)为增强材料,采用熔融灌注法制备了碳纤维/乙稀基酯树脂复合材料(CF/VE)。采用红外光谱(FTIR)分析、拉伸性能、弯曲性能和吸湿率等测试方法,对CF/VE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为获得具有良好耐久性能的乙烯基酯树脂(VE)基复合材料,以碳纤维(CF)为增强材料,采用熔融灌注法制备了碳纤维/乙稀基酯树脂复合材料(CF/VE)。采用红外光谱(FTIR)分析、拉伸性能、弯曲性能和吸湿率等测试方法,对CF/VE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VE在不同介质中浸泡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水解,且NaOH溶液影响最大。VE在去离子水、H_(2)SO_(4)溶液和NaCl溶液中的吸湿率符合Fick扩散定律,而VE在NaOH溶液吸湿率在60 d之前符合Fick扩散定律,60 d之后吸湿率显著增长。CF显著提高了CF/VE的力学性能,CF/VE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是纯VE的18和7倍。不同介质浸泡后,纯VE和CF/VE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都逐渐下降。不同介质对弯曲强度的不利影响高于拉伸强度,且浸泡120 d后,NaOH溶液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大。NaOH中浸泡120 d后CF/VE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降低7.2%和39.9%,但是CF/VE的力学性能仍远高于纯VE。总体来说,CF显著提高了CF/VE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耐久性能 拉伸强度 弯曲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氧化物/碳活化过硫酸盐选择性生成单线态氧降解水中氟苯尼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庄玲玲 姜瑞瑾 +5 位作者 陈斯 黄连杨 张梦露 刘常青 郑育毅 张伟芳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2-720,共9页
为实现养殖废水中的新污染物氟苯尼考(FLO)的高效降解,本研究制备了锰氧化物/碳材料(MnO/C)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去除FLO.首先,考察了PMS用量、MnO/C用量、溶液pH值等对水中FLO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MS浓度为0.3 mmol·L^(-1)... 为实现养殖废水中的新污染物氟苯尼考(FLO)的高效降解,本研究制备了锰氧化物/碳材料(MnO/C)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去除FLO.首先,考察了PMS用量、MnO/C用量、溶液pH值等对水中FLO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MS浓度为0.3 mmol·L^(-1)、MnO/C用量为0.2 g·L^(-1)、FLO浓度为10 mg·L^(-1),pH值为7时,15 min内降解了8.5 mg·g^(-1)(kvalue=23.83 min^(−1)·mol·L^(-1))的FLO.并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及电子顺磁共振测试(EPR)分析表明,MnO/C-PMS体系中主要以单线态氧(^(1)O_(2))的非自由基路径催化降解FLO,液质分析结果可知,MnO/C-PMS对FLO的降解机理主要包括脱卤和氧化.且该体系对磺胺类的磺胺甲氧嘧啶(SDM)、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ERY)和喹诺酮类的氧氟沙星(OFL)等典型新污染物均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均>83%).因此,MnO/C在活化PMS上表现出对新污染物良好的降解能力,具有潜在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苯尼考 锰氧化物/碳复合材料 过一硫酸盐 非自由基路径 高级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W-Nb_(2)O_(5)/C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亚婷 李黎兵 +3 位作者 李欣欣 苗永霞 陈俊利 杨新丽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170,共8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W-Nb_(2)O_(5)/C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技术对该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最后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证明,5%W-Nb_(2)O_(...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W-Nb_(2)O_(5)/C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技术对该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最后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证明,5%W-Nb_(2)O_(5)/C-9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最佳,在0.01~3 V的电压区间、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100周循环以后放电比容量仍有191.0 mA·h/g,容量保持率为70.2%;在500 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周后放电比容量仍有130.7 mA·h/g。W6+掺杂可以提升电极材料的比容量,碳复合可以增强Nb_(2)O_(5)纳米片材料的电子电导率,使得该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_(2)O_(5) 钨掺杂碳复合材料 钠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混凝土修补用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影响机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勒德亮 吴启民 +1 位作者 林忠华 裴克梅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21,共5页
水下混凝土修补用材料是一种专门用于修复水下混凝土结构的材料,环氧树脂因其水下快速固化、高强度和良好黏结性能成为水下混凝土结构的快速修复材料。本文以环氧树脂为基体材料制备了可在水下进行固化的胶黏剂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其... 水下混凝土修补用材料是一种专门用于修复水下混凝土结构的材料,环氧树脂因其水下快速固化、高强度和良好黏结性能成为水下混凝土结构的快速修复材料。本文以环氧树脂为基体材料制备了可在水下进行固化的胶黏剂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其修补性能的影响因素和机理,探究了组分配比、固化条件、界面粗糙度、混凝土强度和混凝土表面环境等因素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粘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具有不错的水泥修补性能,粘接强度最高可达4.0 MPa左右,且具有一定的耐干湿性能。对比25℃水下固化7 d后的粘接强度和40℃水下固化3 d的结果,粘接性能测试宜在25℃水下固化7 d后进行;本文材料配比方案中树脂组分与固化剂组分的最佳配比为3.5∶1;界面粗糙度高和表面易渗透的混凝土结构有助于提高界面粘接性能;修补界面浸出物或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状况对界面粘接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混凝土 修补 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 界面粘接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缠绕中碳纤维与芯模材料间摩擦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轶城 廖英强 张弛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5,124,共8页
在复合材料缠绕成型过程中,纤维与芯模之间的摩擦滑移行为会导致发生滑线。纤维稳定缠绕的条件为设计线型的最大滑线系数小于等于纤维与芯模之间的摩擦系数,因此碳纤维与芯模之间的摩擦系数是线型设计中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平面摩擦原... 在复合材料缠绕成型过程中,纤维与芯模之间的摩擦滑移行为会导致发生滑线。纤维稳定缠绕的条件为设计线型的最大滑线系数小于等于纤维与芯模之间的摩擦系数,因此碳纤维与芯模之间的摩擦系数是线型设计中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平面摩擦原理,通过滑块法,对纤维与芯模材料之间的摩擦系数进行了试验表征,并得到了压力、速率、粗糙度、树脂黏度、接触材料、纤维与运动方向所成的角度以及纤维种类对摩擦系数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压力增大、速度减小及表面粗糙度降低均会使得摩擦系数减小,黏度改变和纤维方向对摩擦系数有双重影响,会随压力与速率的改变而展现出不同的影响,而不同接触材料和纤维种类则由于表面情况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摩擦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碳纤维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基吸波和隐身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甜甜 李威 +3 位作者 孟育 童树华 徐婷 司传领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67,共9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磁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能更好的吸收电磁波,提升战斗机等军事设备的隐身性能,吸波材料的发展越发重要。纤维素基吸波材料具有轻质柔韧、吸收频带宽、吸收强度高等优点,能够同时满足材料轻量化和对有效吸收电磁波的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磁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能更好的吸收电磁波,提升战斗机等军事设备的隐身性能,吸波材料的发展越发重要。纤维素基吸波材料具有轻质柔韧、吸收频带宽、吸收强度高等优点,能够同时满足材料轻量化和对有效吸收电磁波的需求,是隐身材料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纤维素基碳质吸波材料和纤维素基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纤维素衍生碳材料、纤维素基不同维度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特点及其吸波性能。同时,探讨了如何通过材料设计提升其吸波效率和阻抗匹配性能的方法,以满足现代军事装备对隐身材料轻量化、高性能的需求,最后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纤维素基碳材料 复合材料 吸波和隐身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高温溶液型聚芳醚酮上浆剂的制备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雨佳 谢鑫淋 +4 位作者 裴维兵 李奇 郭家铭 袁尧 刘宇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5,共8页
由于碳纤维(CF)表面呈现化学惰性且润湿性差,显著影响了碳纤维/聚醚醚酮复合材料(CF/PEEK)的界面性能,上浆法作为一种简单高效的方式可以改善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其中聚芳醚酮(PAEK)作为CF上浆剂具有耐高温和机械强度高等优点。以双酚A(... 由于碳纤维(CF)表面呈现化学惰性且润湿性差,显著影响了碳纤维/聚醚醚酮复合材料(CF/PEEK)的界面性能,上浆法作为一种简单高效的方式可以改善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其中聚芳醚酮(PAEK)作为CF上浆剂具有耐高温和机械强度高等优点。以双酚A(BPA)和双酚芴(BHPF)为单体,环丁砜为溶剂,180℃下合成了耐高温PAEK,并以该树脂为主浆料制备出上浆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PAEK的官能团结构、上浆后的CF单丝表面及复合材料断裂面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同时也对不同浓度的聚芳醚酮上浆剂对CF/PEEK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随着上浆剂中BHPF质量分数的增加,PAEK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及5%热分解温度(T5%)逐渐升高,最终用BHPF单体全部替代了有毒的双酚A单体,制备出绿色环保的PAEK。与未经上浆处理的CF/PEEK相比,使用质量分数1.5%的PAEK-3上浆剂使其层间剪切强度(ILSS)提升了31.43%,而弯曲强度提高了22.1%,弯曲模量提高了26.8%。因此,使用质量分数1.5%的PAEK-3上浆剂能有效提高CF/PEEK复合材料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聚芳醚酮 复合材料 上浆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物料对草甸土理化性质、有机碳组分及腐殖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卓云 贺婉莹 +4 位作者 佟师师 王庆阳 曹殿云 陈温福 兰宇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0,共8页
分析不同有机物料对草甸土理化性质、有机碳及腐殖质的影响,为防止草甸土肥力退化、提高草甸土生产力做理论支撑。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单施化肥(CK)、生物炭与化肥配施(BF)、秸秆与化肥配施(SF)、有机肥与化肥配施(OF),各处理等量肥料添... 分析不同有机物料对草甸土理化性质、有机碳及腐殖质的影响,为防止草甸土肥力退化、提高草甸土生产力做理论支撑。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单施化肥(CK)、生物炭与化肥配施(BF)、秸秆与化肥配施(SF)、有机肥与化肥配施(OF),各处理等量肥料添加,BF、SF、OF处理等碳量添加。结果表明:(1)3种有机物料添加均可增加土壤速效钾、碱解氮及土壤pH,其中生物炭添加对于土壤速效钾和碱解氮增加较多,分别可达17.53%与30.54%,秸秆添加对土壤pH提高最多,为16.96%;生物炭添加还使土壤有效磷提高27.39%。(2)生物炭和有机肥添加下土壤腐殖质各组分含量均增加,秸秆添加下土壤富里酸和胡敏素含量增加,而胡敏酸却降低,总之,有机肥提高土壤胡敏酸更有优势,可达37.37%,生物炭提高土壤胡敏素较多,可达148.12%。(3)3种有机物料添加均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有机物料对草甸土有机碳、理化性质及腐殖质有显著影响,且与碳源类型密切相关。生物炭对于改善土壤速效养分更有优势,生物炭与有机肥提高腐殖质能力较强,而秸秆降低胡敏酸,3种有机物料均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生物炭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腐殖质 有机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发动机壳体湿法缠绕用树脂的研制及其界面性能
19
作者 王志增 陈艳 +4 位作者 张昊 孟祥武 王明 肖亚超 郑志才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1,共7页
为满足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动机壳体的制备需求,本文以多官能团环氧树脂为基体,以自制混合胺类为固化剂,研制出一种黏度低、适应期长、耐热性能好以及界面性能优异的环氧树脂体系。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全自... 为满足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动机壳体的制备需求,本文以多官能团环氧树脂为基体,以自制混合胺类为固化剂,研制出一种黏度低、适应期长、耐热性能好以及界面性能优异的环氧树脂体系。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全自动光学接触角测量仪以及界面性能测试仪对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以及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树脂体系在室温下8 h黏度为800 mPa·s左右,浇铸体力学性能优异,玻璃化转变温度达到190℃。界面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树脂基体对碳纤维具有良好的浸润性,能够较好地发挥出碳纤维的高强度特性。T700碳纤维NOL环拉伸强度为2358 MPa,满足了树脂复合材料缠绕构件在复合材料发动机壳体上的工艺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缠绕 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发动机壳体 碳纤维复合材料 界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轴向叶片预制体三维织造成形工艺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边金帅 王尧尧 +3 位作者 孙正 郭子桐 檀晨晨 郭科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8,共9页
为实现复合材料多轴向叶片预制体三维织造成形,开展多轴向复合材料预制体微观结构研究,发现正交纱线与斜向纱线单层织造厚度存在差异,提出三维模型非等厚度分层准则,基于Python开发三维模型非等厚度切片测试程序,对叶片模型进行切片测试... 为实现复合材料多轴向叶片预制体三维织造成形,开展多轴向复合材料预制体微观结构研究,发现正交纱线与斜向纱线单层织造厚度存在差异,提出三维模型非等厚度分层准则,基于Python开发三维模型非等厚度切片测试程序,对叶片模型进行切片测试,获取每层纱线织造范围,根据切片结果进行分层织造。试验结果表明,根据非等厚度切片算法对三维模型进行切片所得到的各层织造轮廓进行织造可以实现样件预制体的近净成形,对于多轴向异形构件近净成形具有重要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织造 多轴向叶片 碳纤维复合材料 近净成形 预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