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9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of foraminiferan from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ediment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o late Quaternary hydrate decomposition 被引量:5
1
作者 雷怀彦 曹超 +2 位作者 欧文佳 龚楚君 史春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1728-1740,共13页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d dating analyses of foraminiferan in sediment cores collected from three different areas of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conducted,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records of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d dating analyses of foraminiferan in sediment cores collected from three different areas of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conducted,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records of the gas hydrate decomposition events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ethane seep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δ13C values of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n Uvigerina spp. (size range of 0.25-0.35 ram) are from -0.212% to -0.021% and the δ180 values of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n Globigerinoides ruber (size range of 0.25-0.35 ram) are from -0.311% to -0.060%; 2) three cores (ZD2, ZD3 and ZS5) from the bottom of a hole are aged for 11 814, 26 616 and 64 090 a corresponding to the early oxygen isotope stage (MIS) Ⅰ, Ⅲ and Ⅳ final period, respectively; 3) a negative-skewed layer of carbon isotope corresponds to that of MIS II (cold period), whose degree of negative bias is -0.2%0; and 4) the δ13C compositions of foraminiferan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Blake Ridge and the Gulf of Mexico sediments of the late Quaternar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reasons for these results are that the studied area is a typical area of methane seep environment in the area during MIS II due to the global sea-level fall and sea pressure decrease. Gas hydrate is decomposed and released, and a large number of light carbon isotopes of methane are released into the ocean, dissolved to inorganic carbon (DIC) pool and recorded in the foraminiferan shells. A pyrite layer developed in the negative bias layers of the foraminiferans confirms that the δ13C of foraminiferans is more affected by methane and less by the reduction of marine productivity and early diagenesis. The use of foraminiferan δ13C could accurately determine late Quaternary hydrate release events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both reconstructing the geological history of methane release events and exploring natural gas hyd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foraminiferan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natural gas hyd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esis of Qujiashan manganese deposit, Shaanxi Province: constraints from ge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evidences 被引量:3
2
作者 WANG Zi-yong HAN Run-sheng +2 位作者 REN Tao WU Yong-tao LI Hu-ji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3516-3533,共18页
The Qujiashan manganese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Longmen-Daba fold belt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The layered ore bodies are distributed within the purple-red calcareous shale. Qujiashan is a hi... The Qujiashan manganese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Longmen-Daba fold belt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The layered ore bodies are distributed within the purple-red calcareous shale. Qujiashan is a high-grade w(MnO)=8.92% to 18.76%) manganese deposit with low-phosphorus w(P2O5)=0.08% to 0.16%) content. It also has a low total REEs contents(with an average of 101.3×10-6), and has inconspicuous Ce(0.81 to 1.29) and Eu(1.00 to 1.25) anomalies. lg(Ce/Ce*) values are from-0.02 to 0.11. The ores have high SiO2/Al2O3 and Al/(Al + Fe + Mn) ratios. In figures of Fe–Mn–[(Ni+Cu+Co)×10] and lgU–lgTh, all samples show that hydrothermal exhalative fluid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mineralisation. The δ13CPDB and δ18OSMOW values of eight ore samples are from-20.7‰ to-8.2‰(with an average of-12.4‰) and from 14.3‰ to 18.7‰(with an average of 17.0‰), respectively. Thes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features indicate that hydrothermal fluids derived from deep earth are participation in the metallogenic process, which is also supported by high paleo-seawater temperatures varying from 47.08 to 73.98 °C. Therefore, the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s show that the Qujiashan deposit formed from submarine exhalative hydrothermal sedime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ganese deposit element geochemistry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GENESIS Qujiashan manganese depos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Implications for the Sources and Types of Uranium Deposits in South China
3
作者 LUO Jin-cheng1,2(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re Deposit Geochemistry,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Guizhou 550002,China 2.Graduate school,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77-277,共1页
Uranium ore is an essential material in the preparation of nuclear fuel for civilian and military uses.Uranium deposits are also important sources of energy for countries which depend heavily on nuclear power(e.g.Fran... Uranium ore is an essential material in the preparation of nuclear fuel for civilian and military uses.Uranium deposits are also important sources of energy for countries which depend heavily on nuclear power(e.g.Fr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蓬莱坝组白云石化特征及储集层主控因素
4
作者 闫博 罗富文 +1 位作者 曹阳 程林峰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9-428,共10页
塔里木盆地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白云岩经历了复杂的成岩演化过程,具有多期次、多成因的特征,为了系统研究蓬莱坝组白云岩的岩石学特征、白云石化机理及储集层主控因素,基于露头、岩心、薄片及地球化学测试开展分析。研究表明,蓬莱坝组主要... 塔里木盆地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白云岩经历了复杂的成岩演化过程,具有多期次、多成因的特征,为了系统研究蓬莱坝组白云岩的岩石学特征、白云石化机理及储集层主控因素,基于露头、岩心、薄片及地球化学测试开展分析。研究表明,蓬莱坝组主要发育粉晶白云岩、细—中晶白云岩、粗晶白云岩及斑状白云岩,其形成受控于准同生—浅埋藏及埋藏环境下的白云石化作用;细—中晶白云岩晶间孔发育,自形程度高,粗晶白云岩保留部分晶间孔,抗压实能力强;白云岩普遍为埋藏条件下的交代或重结晶成因,白云石化流体主要为早奥陶世海水,部分受深部热液及蒸发岩层间热卤水影响;颗粒滩相为储集层发育最有利的沉积相类型,其早期粒间孔系统为白云石化流体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促进了白云石化作用的进行;海平面变化通过改变水动力条件、流体运移特征以及影响岩溶作用发生,影响了白云石化的物理、化学条件;古地貌高点区域白云石化程度高,顺层溶蚀孔洞发育为优质储集层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成果为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深层白云岩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揭示了白云石化机理及储集层主控因素,对进一步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蓬莱坝组 白云岩 白云石化 碳氧同位素 锶同位素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中莫西庄地区侏罗系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分布关系
5
作者 赵一极 金爱民 +5 位作者 孙光远 刘惠民 张学才 任新成 朱蓉 楼章华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1-525,共15页
油田地下水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其成因及水化学特征反映了油气分布和富集规律。莫西庄地区侏罗系地层水总体为越流泄水浓缩高矿化特征,但部分测试产量较高单井的地层水反而呈现矿化度较低和钠氯系数、脱硫系数较高的情况,而矿化度异常... 油田地下水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其成因及水化学特征反映了油气分布和富集规律。莫西庄地区侏罗系地层水总体为越流泄水浓缩高矿化特征,但部分测试产量较高单井的地层水反而呈现矿化度较低和钠氯系数、脱硫系数较高的情况,而矿化度异常高的单井无测试产量。论文通过地层水化学特征分析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等进一步揭示地层水成因及与油气运聚分布的关系。莫西庄地区侏罗系地层水矿化度分布在0.71~78.62 g/L,平均值21.07 g/L,NaHCO3型为主。地层水特征及生产动态表明,凝析水导致部分测试产量较高井的地层水矿化度偏低。凝析水是含气的重要标志。碳酸盐胶结物δ^(13)C值分布在-20.13‰~2.40‰,δ^(18)O值分布在-26.11‰~-17.50‰。地化特征表明,深部流体上涌导致局部地区矿化度异常高,如庄2井最高达78.62 g/L,大量的胶结物充填导致储层致密,不利于油气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凝析水 碳氧同位素 油气分布 莫西庄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天山阿希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碳酸盐矿物形成过程及其成矿启示
6
作者 杨虹 彭义伟 +6 位作者 顾雪祥 韩建民 魏征 刘俊平 宋明伟 张焱 陈曦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8-327,共20页
新疆西天山阿希金矿床是赋存于陆相火山岩中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该矿床成矿过程分为石英-绢云母-黄铁矿(Ⅰ)、石英-黄铁矿(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碳酸盐(Ⅲ)、碳酸盐-石英(Ⅳ)和碳酸盐(Ⅴ)5个阶段。碳酸盐矿物是金矿石中除... 新疆西天山阿希金矿床是赋存于陆相火山岩中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该矿床成矿过程分为石英-绢云母-黄铁矿(Ⅰ)、石英-黄铁矿(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碳酸盐(Ⅲ)、碳酸盐-石英(Ⅳ)和碳酸盐(Ⅴ)5个阶段。碳酸盐矿物是金矿石中除石英外最主要的非金属矿物,其组构与成分特征记录了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流体演化信息。笔者对阶段Ⅱ皮壳状石英中自形粗粒白云石(Dol-Ⅰ)、阶段Ⅲ叶片状白云石(Dol-Ⅱ)、阶段Ⅳ脉状白云石(Dol-Ⅲ)和阶段V脉状方解石(Cal-Ⅳ)开展了岩相学观察、阴极发光拍摄、电子探针和C-O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Dol-Ⅰ由白云石(Dol-Ⅰa)和铁白云石(Dol-Ⅰb)组成,二者的FeO含量(0.31%~0.68%、14.17%~14.66%)差异显著;Dol-II和Dol-III的Fe O含量(0.63%~1.48%、1.57%~3.89%)相似,均属含铁白云石。DolⅢ和Cal-Ⅳ的δ^(13)C_(V-PDB)均值分别为3.05‰、2.48‰,与海相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相似,表明流体中碳可能源自矿区基底灰岩;二者的δ^(18)O_(SMOW)均值为15.72‰和15.68‰,呈负向飘移,可能是循环大气降水萃取赋矿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所致。阶段Ⅱ皮壳状矿石从脉壁向中心分别形成平行的含载金硫化物的石英微条带、梳状石英、胶状结构“球状”石英和Dol-Ⅰ,表明它是成矿流体经历多次流体沸腾作用后,酸性气体逸失和硫化物大量沉淀的碱性条件下的产物。阶段Ⅲ中Dol-Ⅱ呈叶片状发育在烟灰色隐晶质石英中,表明它是流体初始沸腾过程中从非平衡过饱和热液体系中直接析出的产物。阶段Ⅳ中Dol-Ⅲ呈自形粗粒的白云石脉穿切早期矿脉,它是在浅地表成矿环境稳定的条件下缓慢结晶形成的。阶段Ⅴ中Cal-Ⅳ呈自形粗粒分布于成矿系统边缘,在温压降低的条件下,由热液中CO_(2)、_(H2)S逸失以及HCO^(3-)解离产生的CO_(3)^(2-)与Ca^(2+)结合所形成。综合碳酸盐矿物组构学、主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笔者认为流体沸腾是阿希金矿床阶段Ⅱ、阶段Ⅲ矿质富集沉淀的关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矿物 组构学特征 主量元素 碳氧同位素 阿希金矿床 新疆西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LESSER HIMALAYAN CALC-SILICATES ON THE ^(87)Sr/^(86)Sr OF THE BHOTE KOSI RIVER OF NEPAL—IMPLICATIONS FOR HIMALAYAN WEATHERING, THE MARINE ^(87)Sr/^(86)Sr RECORD AND GLOBAL CLIMATE 被引量:1
7
作者 Lee Oliver 1,Nigel Harris 1, Nancy Dise 1,Mike Bickle 2 2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Cambridge CB2 3EQ, UK)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96-397,共2页
During the last 40Ma the marine 87 Sr/ 86 Sr record shows a rapid rise (from 0 7078 to 0 7092) [1] , a trend which has been linked to the Himalayan Orogeny [2] . Indeed, many Himalayan rivers, principally those of the... During the last 40Ma the marine 87 Sr/ 86 Sr record shows a rapid rise (from 0 7078 to 0 7092) [1] , a trend which has been linked to the Himalayan Orogeny [2] . Indeed, many Himalayan rivers, principally those of the Ganges\|Brahmaputra system, display high 87 Sr/ 86 Sr relative to [Sr] [3] .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cause of this radiogenic Sr enrichment are diverse, but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Lesser Himalayan carbonate\|rich lithologies play a vital role [4,5] .The Bhote Kosi originates in Tibet at ca.5km elevation from Tibetan Sedimentary Series (TSS) bedrock, before traversing the High Himalayan Crystalline Series (HHCS) and Lesser Himalaya (LH) of eastern Nepal, joining the Indrawati (at ca.0 6km elevation) to form the Sun Kosi, part of the Ganges system. Carbonates, calc\|silicates and silicates have been identified from the TSS, HHCS and LH, and the Bhote Kosi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se upon fluvial chemistry. Interest is focused on the cause of a rapid rise in riverine Sr\|isotope ratios immediately downstream of the Main Central Thrust (MCT) and the role of carbonate\|rich lithologies exposed in this section. Similar lithologies are lacking in the catchment of a second Nepalese river system, the Lantang Khola—Trisuli, sampled during the same period, and used as a baseline indicator for the effect of LH carbonates on the dissolved load of the Bhote Ko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ATHERING strontium isotopes HIMALAYAN rivers carbonAT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碳气体自动进样装置及其同位素测试方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尹希杰 杨海丽 陈培宇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3-350,共8页
在测试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CO)的碳和氧同位素时,样品中的CO_(2)和N_(2)会严重影响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本文研制了CO气体自动分离纯化进样装置,并与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IRMS)联用,利用色谱柱分离和阀切换技术将混合样品气体中N_(2)... 在测试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CO)的碳和氧同位素时,样品中的CO_(2)和N_(2)会严重影响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本文研制了CO气体自动分离纯化进样装置,并与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IRMS)联用,利用色谱柱分离和阀切换技术将混合样品气体中N_(2)、CO_(2)和水分子等杂质组分排空,仅纯化后的CO在线进入IRMS进行测试。采用本方法测试CO气体浓度在300~20 000μL/L之间的标准气体,其浓度值与m/z 28、29和30离子峰面积之和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9。当CO浓度高于1 000μL/L时,其碳氧同位素值的标准偏差均小于0.4‰。当CO的碳和氧同位素差值在0.5‰以内,采用移动平均值法计算其浓度检出限分别为1500和2 000μL/L。利用该装置和方法长期(6个月)测试CO标准气体(4 000μL/L),δ^(13)C和δ^(18)O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26‰和0.47‰(n=20)。使用本方法测试实际样品煤层气CO的δ^(13)C和δ^(18)O标准偏差均小于0.5‰,表明该自动进样装置和方法的精密度和稳定性能够满足实验测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全自动进样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始新世—中新世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与古环境意义
9
作者 石柱 夏国清 +2 位作者 郝夏炜 李高杰 迪力夏提·艾海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48,共16页
沱沱河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感应高原隆升过程及环境变化效应的核心地带,其内部新生代沉积地层记录了高原地形地貌演化过程及环境、气候变迁的信息。原生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与区域环境变化关系密切,它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及组合是研究古... 沱沱河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感应高原隆升过程及环境变化效应的核心地带,其内部新生代沉积地层记录了高原地形地貌演化过程及环境、气候变迁的信息。原生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与区域环境变化关系密切,它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及组合是研究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在青藏高原北部沱沱河盆地新生代湖相碳酸盐岩岩石学和矿物学分析基础上,开展了碳氧同位素特征研究,并探讨了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沱沱河盆地新生代湖相碳酸盐岩主要为泥微晶灰岩,以及少量白云岩和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垂向上,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揭示该区古环境存在四个演化阶段:第一阶段对应于38.5~30.5 Ma时期,该时期湖相碳酸盐岩形成于气候相对湿润的开放型湖泊,是冲积扇—河流相干旱气候背景下短暂性雨水输入至洪泛平原内部湖盆所致;第二阶段对应于30.5~23.6 Ma,且该阶段26.5 Ma前后的古环境存在明显变化,30.5~26.5 Ma时期,气候相对湿润,但区域降水量减少,蒸发作用加强,与高原北部局部隆升及湖盆水文状态发生改变有关,26.5~23.6 Ma时期蒸发作用相对增加,气候干冷,是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貌格局发生转变、西风带降水输入减少所致;第三阶段(23.6~22.3 Ma)盆地蒸发作用相对降低,气候相对湿润,与青藏高原腹地发育古大湖有关;第四阶段(22.3~19.7 Ma)气候更加干冷,湖泊类型转变为封闭型咸水湖,为可可西里地区进入高原系统和亚洲内陆干旱化导致。沱沱河盆地始新世—中新世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所揭示的湖泊水文状态和气候背景的转变与高原北部古地理格局和地貌演化存在极大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新世—中新世 湖相碳酸盐岩 碳氧同位素 古环境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雾迷山组和高于庄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
10
作者 张庆莲 朱喜 +1 位作者 马宝军 马晓静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5-812,共18页
雄安新区雾迷山组和高于庄组碳酸盐岩对探讨华北平原北部蓟县系古沉积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对雄安新区雾迷山组和高于庄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碳酸盐岩的主量元素以CaO和MgO为主,微量元素Ba和Sr... 雄安新区雾迷山组和高于庄组碳酸盐岩对探讨华北平原北部蓟县系古沉积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对雄安新区雾迷山组和高于庄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碳酸盐岩的主量元素以CaO和MgO为主,微量元素Ba和Sr含量较高,氧化还原敏感元素U、V和Cr含量较低,反映了缺氧的环境;稀土元素总体含量较低,轻稀土元素略显富集,Ce微负异常,Eu呈负异常;δ^(13)C显示低负值,δ^(18)O有较高的负值,δ^(13)C和δ^(18)O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保持了碳酸盐岩沉积时海水的原始碳氧同位素组分。根据古气候、古盐度、氧化还原环境和海平面变化等特征元素指标综合分析,认为高于庄组和雾迷山组经历了一定规模的海侵—海退旋回,其沉积环境经历了从潮间带—潮下带—潮间带的韵律式变化过程,总体上表现出沉积于温暖潮湿的古气候环境、深缓坡—潮坪为主的陆表海贫氧—缺氧的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热储层 沉积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主量元素 微量元素 碳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Significances of Dripwater and Modern Speleothems in Xueyu Cave,Chongqing,China
11
作者 Aoyu Wang~1,Licheng Shen~1,Junbing Pu~1,Yuchuan Sun~1,Qiong Xiao~1,Yan Yang~1, Chengcheng Yi~1,Yang He~2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2.Longhe Tourism Exploitation Co.Ltd,Fengdu 648200,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17-118,共2页
Based on the continuous monthly monitoring works of the dripwater and modem speleothems in Xueyu Cave,we measured a high deposit rate of the secondary sediments.Impressively,the mean deposit rate of calcite is 5.33 mg... Based on the continuous monthly monitoring works of the dripwater and modem speleothems in Xueyu Cave,we measured a high deposit rate of the secondary sediments.Impressively,the mean deposit rate of calcite is 5.33 mg/day,but the variation amplitude is significant during the year.Besides,the monthly variation does not coincide with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levant dripwater, and a preliminary test of some hydrophilic 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ueyu CAVE dripwater MODERN SPELEOTHEMS deposit rat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carbon and oxygen stable isotop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丽水凹陷L气田富CO_(2)流体来源及对储层的影响
12
作者 肖晓光 李帅 +2 位作者 张武 姜雪 马文睿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7,共14页
富CO_(2)流体-砂岩相互作用是砂岩储层次生孔隙主要形成机制之一。L气田作为丽水凹陷已发现的商业性气田,其主要产层不仅CO_(2)气体含量高,而且片钠铝石富集。为了揭示CO_(2)来源、形成时间、充注强度,及其对储层的影响,对L气田的岩矿... 富CO_(2)流体-砂岩相互作用是砂岩储层次生孔隙主要形成机制之一。L气田作为丽水凹陷已发现的商业性气田,其主要产层不仅CO_(2)气体含量高,而且片钠铝石富集。为了揭示CO_(2)来源、形成时间、充注强度,及其对储层的影响,对L气田的岩矿、物性、碳氧同位素和相关地球化学特征展开了系统分析。研究区储层中自生碳酸盐矿物主要为铁白云石、片钠铝石和铁方解石,其次为白云石、菱铁矿和方解石,片钠铝石纵向上集中分布于明下段的中下部(CO_(2)高含量段)。CO_(2)主要为无机来源,幔源与壳源成因各半,其充注有2期,第一期CO_(2)充注时间为晚古新世,约57 Ma;第二期CO_(2)充注时间为早中新世,约18 Ma,以第一期为主。CO_(2)充注的时间、强度是决定其对储层影响是否有利的关键因素,L气田储层刚性颗粒含量不高,容易被压实致密,溶蚀也不强烈,加上地温梯度高有机酸生成的窗口窄,有机酸对储层的改善有限,而早期CO_(2)的充注不仅会生成碳酸产生溶蚀孔,而且会增强砂体的抗压实能力,能够保存一定量的原生孔,从而有利优质储层的发育。研究成果可为气田发育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水凹陷 片钠铝石 CO_(2)充注 碳氧同位素 优质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晚更新世以来火山玻璃分布特征与物源分析
13
作者 李学杰 田成静 +2 位作者 钟和贤 张江勇 廖志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南海东缘吕宋岛弧和南缘巽他—爪哇岛弧是重要的地震火山活动带,其大量火山玻璃成为南海主要沉积物来源之一。本文利用南海大量的柱状样,鉴定并统计火山玻璃体积分数,结合^(14)C测年和氧碳稳定同位素测定,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柱... 南海东缘吕宋岛弧和南缘巽他—爪哇岛弧是重要的地震火山活动带,其大量火山玻璃成为南海主要沉积物来源之一。本文利用南海大量的柱状样,鉴定并统计火山玻璃体积分数,结合^(14)C测年和氧碳稳定同位素测定,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柱状样火山玻璃分布特征与表层沉积物样品类似,最高体积分数出现南海东部,并呈现往外扩散的特征;南海柱状样火山玻璃来源以菲律宾群岛为主,但晚更新世以来南海南缘的苏门答腊—爪哇岛弧火山地震带的影响比表层沉积大;南海东北部MIS1期火山玻璃体积分数比MIS2期高,可能表明吕宋岛弧北部MIS1期火山活动有所增强;南海北部陆架和陆坡区基本不含火山玻璃,表明北部的华南大陆近期缺乏强烈的火山活动,对南海近表层沉积基本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火山玻璃 沉积作用 物源 火山地震带 ^(14)C测年 氧碳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分馏效应对GasBench-IRMS测定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的影响
14
作者 王楠 赵彦彦 田有荣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1-411,I0004,共12页
本文利用在线制样装置(GasBench)和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IRMS)测试一系列碳酸盐标准物质和现代海洋浮游有孔虫样品,在不同测试条件下,分析不同性状碳酸盐矿物的氧同位素分馏程度,计算氧同位素酸分馏系数,探讨酸分馏效应对不同碳酸盐矿物... 本文利用在线制样装置(GasBench)和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IRMS)测试一系列碳酸盐标准物质和现代海洋浮游有孔虫样品,在不同测试条件下,分析不同性状碳酸盐矿物的氧同位素分馏程度,计算氧同位素酸分馏系数,探讨酸分馏效应对不同碳酸盐矿物氧同位素测定的影响机制和控制因素,以及对氧同位素测试值(δ^(18)O_(m))的校正方法。结果表明,酸分馏效应对氧同位素值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生成的CO_(2)气体与顶空瓶中气态水(高温时主要影响)或酸中游离态自由水(低温时主要影响)之间发生氧同位素交换引起的。不同性状碳酸盐标准物质的氧同位素酸分馏系数具有显著差异,且与氧同位素组成相关。δ^(18)O_(m)值发生偏移的程度与反应温度、样品量、磷酸含水量以及酸中游离态和气态水的氧同位素组成与样品氧同位素组成之间的差异等因素有关。氧同位素酸分馏效应与信号强度具有显著相关性。建议精确称量相同质量的标准物质和样品,遵循信号强度匹配的原则,并采用多种标准物质线性校正的方法有效校正氧同位素分馏现象。在较低的反应温度(25℃)下,氧同位素分馏程度较轻微,δ^(18)O分析精度更高,优于0.05‰。本方法为精确测定碳酸盐中碳、氧同位素组成提供了参考,可有效提高相关的测试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制样装置-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GasBench-IRMS) 磷酸法 碳酸盐 氧同位素 酸分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对浅水碳酸盐岩高频层序及有利储层的控制——以川中地区龙王庙组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玉茹 高达 +3 位作者 胡明毅 郑超 李佳 谢武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7-591,共15页
【研究目的】阐明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对浅水碳酸盐岩高频层序及有利储层的控制机制,对明确储层成因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川中地区龙王庙组为例,在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全井段取心的碳氧同位素、主量和... 【研究目的】阐明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对浅水碳酸盐岩高频层序及有利储层的控制机制,对明确储层成因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川中地区龙王庙组为例,在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全井段取心的碳氧同位素、主量和微量元素测试,恢复了海平面和古气候变化并开展了综合讨论。【研究结果】龙王庙组主要发育云质潟湖、滩间海、颗粒滩和云坪4种沉积微相,可清晰识别可区域对比的两个四级层序。龙王庙组的δ^(13)C具有两个变化周期,指示两次海平面升降,这与Al_(2)O_(3)、TiO_(2)、B和V元素变化所反映的古水深变化一致。碳和氧同位素估算的古海水Z值和温度,以及Mg、Ca良好的相关性,共同反映干旱炎热气候和亚热带海洋环境;MgO/CaO、MnO_(2)、Fe_(2)O_(3)/MnO_(2)和Al_(2)O_(3)/MgO的规律性变化,指示两个层序早期的气候短暂过渡为温暖潮湿;Sr/Ba值反映沉积晚期海水盐度明显增高。【结论】气候温暖潮湿和海平面快速上升期形成海侵体系域;气候炎热干旱时,颗粒滩和云坪快速沉积构成高位体系域。高位域上部的滩—坪体系是优质储层的物质基础,在海平面下降和干热气候控制下发生的早期溶蚀和白云化作用是储层改善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层序 元素地球化学 碳、氧同位素 海平面变化 古气候 龙王庙组 油气勘查工程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组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以贵州吼滩剖面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笑天 郭艳波 +4 位作者 梁金同 罗鑫 刘四兵 徐姁 叶朝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0-221,246,共13页
川东南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组碳酸盐岩普遍发生白云石化,且缺乏生物化石,长期以来在地层对比与划分方面未形成统一认识。本研究在野外剖面和岩石学特征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对川东南地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组41个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碳、氧同... 川东南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组碳酸盐岩普遍发生白云石化,且缺乏生物化石,长期以来在地层对比与划分方面未形成统一认识。本研究在野外剖面和岩石学特征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对川东南地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组41个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洗象池组以泥晶—细粉晶白云岩为主,含少量残余砂屑白云岩、粗粉—细晶白云岩;样品的δ18 O值分布在-11.05‰~-8.29‰范围,平均为-9.67‰,δ13 C值介于-2.29‰~1.36‰之间,平均为-0.73‰,且δ18 O值和δ13 C值无明显正相关性,基本保留了同期海水的原生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中—晚寒武世洗象池期川东南地区整体处于海相环境,其中中—晚期盐度相对早期盐度整体略微升高,海水温度分布在15.2℃~27.5℃,属于温暖或炎热的亚热带气候。SPICE(steptoean posi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事件在吼滩剖面有很好的可对比性,可与全球其他地区进行对比,反映一次全球范围的海退事件。此外,通过对比川东南地区吼滩剖面与太和1井和渝东北地区利1井的碳同位素特征,认为渝东北地区盐度相对川东南地区较高,洗象池期盐盆地由川东南向渝东北演化,对于寻找盐类矿床和油气地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地区 洗象池组 碳、氧同位素 古环境 地层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成矿带老硐沟金多金属矿床S-Pb-C-O同位素特征及其对矿床成因的约束 被引量:1
17
作者 唐卫东 魏立勇 +6 位作者 高永宝 刘天航 吴欢欢 葛战林 何佳乐 杨冰 孙强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1-1126,共16页
老硐沟金多金属矿床是北山成矿带内蒙古段最为典型的金矿床之一,其矿床成因存在较多争议,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方面的研究几近空白。文章基于详细的野外实地调查,选取不同成矿阶段的硫化物和方解石,开展原位S-Pb同位素和C-O同位素测试。研... 老硐沟金多金属矿床是北山成矿带内蒙古段最为典型的金矿床之一,其矿床成因存在较多争议,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方面的研究几近空白。文章基于详细的野外实地调查,选取不同成矿阶段的硫化物和方解石,开展原位S-Pb同位素和C-O同位素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老硐沟金多金属矿床δ34S值为-0.56‰~5.54‰,^(206)Pb/^(204)Pb比值为18.326~18.390,207Pb/^(204)Pb比值为15.563~15.645,^(208)Pb/^(204)Pb比值为38.226~38.390,铅同位素μ值变化范围为9.40~9.55,ω值变化范围为35.77~36.85,方铅矿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32~270 Ma,δ^(13)C值介于-0.04‰~2.93‰之间,表明老硐沟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岩浆和地层混合来源性质,成矿流体以岩浆来源为主,成矿作用晚期流体中混入了地层变质水。文章从矿床稳定同位素研究方面,结合前人对北山造山带构造演化的认识,提出老硐沟金多金属矿床成因为岩浆热液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S-Pb同位素 C-O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老硐沟金多金属矿床 北山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AMF对西部煤矿区紫穗槐根系分布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毕银丽 杨伟 +2 位作者 柯增鸣 武超 李明超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1-322,共12页
西部干旱半干旱煤矿区井工开采导致了大面积采煤沉陷区的出现,矿区生态复垦难度较大,利用菌根微生物技术进行生态修复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为探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紫穗槐根系分布特征和水分利... 西部干旱半干旱煤矿区井工开采导致了大面积采煤沉陷区的出现,矿区生态复垦难度较大,利用菌根微生物技术进行生态修复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为探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紫穗槐根系分布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影响,研究通过室内土柱试验,设置了对照不种植紫穗槐幼苗(CK1)、种植紫穗槐幼苗(CK)、种植紫穗槐幼苗并接种AMF(+AM)3组试验处理,并对植物生长指标和土壤水分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①接种AMF有效促进了紫穗槐的生长,其株高、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值、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相较CK处理分别提升38.5%、27.5%、11.1%、69.4%;②接菌改变了紫穗槐的根系分布,使总根系长度和根尖数分别增加329.0%和586.1%,平均根直径显著减小22.9%,2 mm以下细根根长比例提升370.1%。同时,接菌影响了土壤水分分布和紫穗槐的水分利用模式,使0~20 cm的土壤含水率较CK处理分别提高8.9%、7.8%,20~50 cm的含水率又分别降低16.8%、4.0%、11.6%;接菌增加了紫穗槐对表层5 cm以下土壤的水分利用比例,在5~30、30~50 cm分别提升15.4%、9.9%;③接菌使紫穗槐植株的WUE增加了27.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紫穗槐根系中的细根长(0.50~1.00 mm)和根尖数是干旱胁迫下接种AMF对土壤水分高效利用的关键根系特征。综上,接菌可对紫穗槐幼苗有明显的促生作用,通过对紫穗槐细根根系特征参数的显著改善,促进了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及再分配能力,进而使紫穗槐植株表现出较高的WUE,该研究结果可为西部采煤沉陷区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根系分布 土壤水分分布 碳氢氧同位素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奇格布拉克组古环境研究
19
作者 冯琳 杨欢 +3 位作者 李乐 彭丽 杨果 王晓雪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2-809,共8页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地层因缺乏岩浆岩和可靠的年代学数据,导致地层划分与对比存在争议。文中以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的奇格布拉克组地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塔西北什艾日克露头采样,精细分析岩石学特征,对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采样数据进行...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地层因缺乏岩浆岩和可靠的年代学数据,导致地层划分与对比存在争议。文中以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的奇格布拉克组地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塔西北什艾日克露头采样,精细分析岩石学特征,对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采样数据进行有效性评估,开展古海水盐度和古海水温度的研究,并讨论该组地层的碳同位素正异常的原因,为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的奇格布拉克组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奇格布拉克组下部以混合沉积为主,表现为微生物白云岩、混积岩、碎屑岩的薄互层;中上部主要发育中—厚层状微生物碳酸盐岩;2)奇格布拉克组沉积期海水呈现出温度逐渐升高、盐度逐渐降低的规律,且盐度变化趋势相比温度更加显著;3)奇格布拉克组下部的碳同位素正异常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陆源输入促进初级生产力的提升,贫氧条件则进一步使有机碳埋藏量增大,海水中的δ^(13)C升高,形成奇格布拉克组下部的正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古海洋环境 奇格布拉克组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早始新世短暂海侵演化史:来自锶同位素的证据
20
作者 曾锡泽 徐洋 +1 位作者 张华 黄振宁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9-897,共9页
塔里木盆地在白垩纪-古近纪主要识别出5次海侵-海退旋回,其中晚古新世-早始新世海侵事件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目前对于库车坳陷早始新世海侵演化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是通过碳酸盐岩锶同位素手段对其开展研究还尚未涉及。本文通过对库... 塔里木盆地在白垩纪-古近纪主要识别出5次海侵-海退旋回,其中晚古新世-早始新世海侵事件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目前对于库车坳陷早始新世海侵演化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是通过碳酸盐岩锶同位素手段对其开展研究还尚未涉及。本文通过对库车坳陷西部小库孜拜剖面下始新统蒸发岩段进行岩相学特征分析和碳酸盐岩锶同位素组成研究,以期探讨该地区早始新世海侵演化历史。根据岩相学特征和蒸发岩沉积序列变化,认为早始新世库车坳陷气候炎热干燥,主要发育障壁潟湖相。研究表明小库孜拜剖面下始新统灰岩锶同位素组成介于0.708627~0.708909之间,略高于同时期海水锶同位素值(0.7077~0.7078),远低于同期陆源锶同位素值,结合泥晶灰岩镜下特征和锶同位素特征,本文认为该时期主要以海水沉积为主,伴有少量陆源物质输入。对比小库孜拜组灰岩和西藏岗巴地区碳酸盐岩锶同位素组成演化曲线和硫同位素组成变化,推测早始新世库车坳陷发生一次短暂的海侵事件,海平面变化原因可能是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同位素 碳酸盐岩 海平面变化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