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使用TDLAS系统的低浓度CO检测
1
作者 王国水 张超峰 +4 位作者 栗佩康 裴彦军 李彬 朱旺旺 赵明阳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8-373,共6页
目前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已经可以实现许多种类气体浓度的高精度检测。但在实际的工程应用和仪器的批量生产当中,囿于一些激光器本身性能以及检测仪器体积的限制(无法使用更大的反射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给低... 目前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已经可以实现许多种类气体浓度的高精度检测。但在实际的工程应用和仪器的批量生产当中,囿于一些激光器本身性能以及检测仪器体积的限制(无法使用更大的反射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给低浓度气体分辨造成困难或者使检测精度受到影响。为改善这一问题,本文将主要介绍一种采用固定波门和差值的计算方法,来实现对低浓度的一氧化碳有效分辨,并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对低浓度一氧化碳进行实测。检测结果表明,在恒定的温度条件下,检测10.01 ppm的CO的误差为2.2%,在12℃的温差范围内,检测最大误差为-1.72 ppm。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采用这种处理方式,能够有效地进行低浓度一氧化碳检测,测试结果能够满足工程实际使用需求,一定程度上抵消器件性能造成的影响。在批量较大或器件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时,本文对于仪器研制设计和生产制造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DLAS 一氧化碳检测 浓度反演 FP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沉积物中一氧化碳的微生物产生及消耗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孟倪 关宇飞 +2 位作者 陈思阳 李爽 庄光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90,共8页
本研究通过测定一氧化碳(CO)原位浓度和地球化学参数并结合实验室培养实验,系统地探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CO的产生及消耗过程。本文首次测定胶州湾沉积物孔隙水中CO的浓度在46.8~189.9 nmol·L^(-1),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三甲胺及甜菜碱... 本研究通过测定一氧化碳(CO)原位浓度和地球化学参数并结合实验室培养实验,系统地探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CO的产生及消耗过程。本文首次测定胶州湾沉积物孔隙水中CO的浓度在46.8~189.9 nmol·L^(-1),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三甲胺及甜菜碱的添加明显促进了CO的生物产生,2-溴乙烷磺酸钠(Sodium 2-Bromoethanesulfonate,BES)及钼酸钠等抑制剂的添加对CO消耗没有明显影响,表明产甲烷过程和硫酸盐还原过程不是消耗CO的主要微生物过程。硝酸盐浓度的增加对CO消耗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深化海洋沉积物中CO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微生物介导的碳循环过程认知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海洋沉积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浓度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程序升温的煤自燃临界温度测试方法 被引量:87
3
作者 仲晓星 王德明 尹晓丹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28-131,共4页
针对绝热氧化法测试临界温度周期长的不足,以缩短测试时间为切入点,建立了利用CO浓度与温度的变化求解临界温度的计算模型,提出了基于程序升温条件下的煤自燃临界温度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课题组研制的实验设备对3种不同变质程度... 针对绝热氧化法测试临界温度周期长的不足,以缩短测试时间为切入点,建立了利用CO浓度与温度的变化求解临界温度的计算模型,提出了基于程序升温条件下的煤自燃临界温度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课题组研制的实验设备对3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进行了实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绝热条件下所得的临界温度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基于程序升温方法得到的煤自燃临界温度与绝热方法的测试结果基本一致,且测试周期短,单个煤样测试时间不超过3.5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升温 煤自燃 临界温度 CO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燃料气中CO和CO2对PEMFC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沈猛 杨代军 +2 位作者 汪吉辉 周伟 马建新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42-445,共4页
采用耐受性曲线、极化曲线及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测试手段,分别考察了氢燃料气中含有0.2×10-6、0.4×10-6、0.7×10-6、1.0×10-6、5.0×10-6(体积比)CO或0.2%、3%、10%、20%CO2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性能的... 采用耐受性曲线、极化曲线及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测试手段,分别考察了氢燃料气中含有0.2×10-6、0.4×10-6、0.7×10-6、1.0×10-6、5.0×10-6(体积比)CO或0.2%、3%、10%、20%CO2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性能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CO的存在会导致电池电压下降,并最终稳定在某值,通过分析电压下降程度与CO浓度的关系,认为使用含CO浓度≤0.4×10-6的氢燃料气运行PEMFC时,电压下降不超过10%,且能保持稳定运行。采用循环伏安法等手段研究了CO2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机理,认为CO2的存在导致局部H2供应不足,电池出现反极和碳蚀现象,使Pt/C催化剂中C载体含量减少,故在中止通入CO2后电池性能不可恢复至初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氢气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浓度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CO监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14
5
作者 郑德忠 韩昭明 +1 位作者 王聪 王会颖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25-928,共4页
空气中低浓度一氧化碳的监测及如何将监测信号实时、低成本的传输到监测点是关心的问题,针对问题,研究了采用LED为光源,用调制加在法布里-珀罗腔上的驱动电压和单波长双光路差分吸收法相结合的方法来测量低浓度一氧化碳气体的光谱吸收... 空气中低浓度一氧化碳的监测及如何将监测信号实时、低成本的传输到监测点是关心的问题,针对问题,研究了采用LED为光源,用调制加在法布里-珀罗腔上的驱动电压和单波长双光路差分吸收法相结合的方法来测量低浓度一氧化碳气体的光谱吸收型气体传感器.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的一氧化碳浓度,利用CDMA网络实现远程监控.实现在线,实时监测,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检测 光谱吸收 一氧化碳 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部开口的城市公路隧道自然通风现场实测与潜力预测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广丽 童艳 +1 位作者 龚延风 郑浩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69,共7页
本文采用单点测试和连续测试2种方法,针对3条自然通风和2条机械通风公路隧道使用TSI7575-X型空气品质仪和KIMO-VT200型风速测试仪开展现场实测,获取隧道内温度、风速、CO和CO2浓度分布状况,并采用实测结果与已有的理论模型进行对比验证... 本文采用单点测试和连续测试2种方法,针对3条自然通风和2条机械通风公路隧道使用TSI7575-X型空气品质仪和KIMO-VT200型风速测试仪开展现场实测,获取隧道内温度、风速、CO和CO2浓度分布状况,并采用实测结果与已有的理论模型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活塞风存在于所有隧道内,但机械通风隧道的活塞效应优于自然通风隧道;从入口到出口,所有隧道的温度、CO和CO2浓度均上升;隧道内风速主要依赖于车速(vt)和开口率(Rf),最大CO浓度随车速的降低和隧道长度的延长而增大,但受开口率的影响较小;CO的安全浓度标准依赖于人员暴露时间,在20 km/h和1 700辆/h车道条件下,所允许的隧道长度可达到3 0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自然通风 开口率 CO浓度 理论模型 现场实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水中葡萄糖气化制氢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闫秋会 郭烈锦 +2 位作者 张西民 吕友军 梁兴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916-1920,共5页
The conversion of biomass into hydrogen-rich gas provides a competitive means for producing clean energy and chemicals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Gibbs free energy minimization, a new method wa... The conversion of biomass into hydrogen-rich gas provides a competitive means for producing clean energy and chemicals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Gibbs free energy minimization, a new method was presented with better effectiveness and simplicity to be used for the prediction of chemical equilibrium composition of hydrogen production by biomass gasification in supercritical water(SCW).Applying this method to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glucose gasification in SCW,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oduct gas consisted primarily of hydrogen and carbon dioxide as well as a small amount of methane and carbon monoxide.The gas yield was strongly affected by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feedstock concentration and less affected by reaction pressure in the following range:temperature 623—1073 K,pressure 22.5—35 MPa,and concentration 0.1—0.8 mol·L -1 .The hydrogen production in product ga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cen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 制氢 化学平衡 葡萄糖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DLAS技术的低浓度CO检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4
8
作者 王金明 李传宝 李忠虎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3-76,共4页
采用光谱法进行低浓度CO(ppm量级)检测时,由于信号强度低,噪声强,很难真实有效的将信号将测出来。针对这一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的低浓度CO气体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TDLAS技术,可以获得精细的CO... 采用光谱法进行低浓度CO(ppm量级)检测时,由于信号强度低,噪声强,很难真实有效的将信号将测出来。针对这一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的低浓度CO气体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TDLAS技术,可以获得精细的CO吸收光谱信息,因此可以降低其他成分吸收的干扰。同时采用放大一滤波一再放大过程实现系统降噪,能够很好的获得低浓度CO的光吸收信息。经测试,该系统还具有较好的实时性、灵敏度和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光谱 APD 低浓度 一氧化碳 实时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CO来源辨识与浓度超限原因研究——以内蒙古串草圪旦煤矿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周效志 桑树勋 +2 位作者 谷德忠 于海秋 张泽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8-144,共7页
为准确辨识井下CO来源,查明CO异常涌出与浓度超限原因,更好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以内蒙古串草圪旦煤矿为研究实例,统计了该矿井下6103、6104和6106工作面1059个气样组分测试数据,分析了采煤工作面、密闭采空区CO浓度变化特征,确定了井... 为准确辨识井下CO来源,查明CO异常涌出与浓度超限原因,更好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以内蒙古串草圪旦煤矿为研究实例,统计了该矿井下6103、6104和6106工作面1059个气样组分测试数据,分析了采煤工作面、密闭采空区CO浓度变化特征,确定了井下CO主、次要来源,探讨了地质因素、工程因素对CO浓度超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统计气样中,CO与O_(2)浓度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CO浓度超限主要在工作面上隅角、支架、密闭采空区等通风条件较差的位置;CO主要来源于煤炭开采氧化自燃,局部存在煤天然氧化次生CO;开采煤层埋藏浅、小型逆断层发育及煤变质程度低是CO浓度超限的地质原因;工作面长度过大,通风方式不合理是CO浓度超限的工程原因;地质与工程因素共同作用下,煤炭开采氧化自燃CO与天然次生CO叠加涌出,导致在风流速度低的位置CO积聚而引起井下CO浓度超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来源辨识 浓度超限 低温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自燃过程中自由基变化规律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朱令起 刘聪 王福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4-47,共4页
为了研究在煤低温氧化过程中自由基的变化特性,选取了4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进行电子顺磁共振和升温氧化模拟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煤种的自由基数量和CO产量存在很大的差距,褐煤CO产量最高,自由基浓度最低,贫煤反之。说明煤变质程度... 为了研究在煤低温氧化过程中自由基的变化特性,选取了4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进行电子顺磁共振和升温氧化模拟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煤种的自由基数量和CO产量存在很大的差距,褐煤CO产量最高,自由基浓度最低,贫煤反之。说明煤变质程度越低自由基数量越少,氧化过程中CO产量越大,临界温度越低,越容易自燃。因此自由基浓度也可以作为判定煤变质程度和氧化进程的指标,从微观反应揭示煤自燃氧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氧化 CO 自由基浓度 临界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O-1脱氧催化剂的开发及工业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华伟 刘应杰 +4 位作者 胡典明 王先厚 孔渝华 张爱清 范畴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55,共3页
开发了一种用于一氧化碳气源的CTO-1脱氧催化剂,该催化剂采用浸渍法以γ-Al2O3负载过渡金属盐和助剂,经高温焙烧制得。催化剂使用前需活化,使用空速可达4000h-1左右,反应温度可低至40℃,可将φ(O2)为0.002%~2.0%的原料气中的氧脱除至φ... 开发了一种用于一氧化碳气源的CTO-1脱氧催化剂,该催化剂采用浸渍法以γ-Al2O3负载过渡金属盐和助剂,经高温焙烧制得。催化剂使用前需活化,使用空速可达4000h-1左右,反应温度可低至40℃,可将φ(O2)为0.002%~2.0%的原料气中的氧脱除至φ(O2)在1×10-6~10×10-6以下。工业应用表明CTO-1脱氧催化剂性能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 CTO-1催化剂 高浓度一氧化碳 工业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CO_2气体释放法研究煤的燃烧特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熊友辉 邹显宏 孙学信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14-119,共6页
利用自制的仪器检测了4种煤样在着火以及燃烧直至燃尽期间CO2气体浓度的变化情况,获得了CO2气体浓度和温度的t CO2气体和Dt CO2气体曲线图.并基于t CO2气体和Dt CO2气体曲线图研究了4种煤样及混煤样的非常规燃烧特征点(着火点、燃尽点等... 利用自制的仪器检测了4种煤样在着火以及燃烧直至燃尽期间CO2气体浓度的变化情况,获得了CO2气体浓度和温度的t CO2气体和Dt CO2气体曲线图.并基于t CO2气体和Dt CO2气体曲线图研究了4种煤样及混煤样的非常规燃烧特征点(着火点、燃尽点等)的变化规律.通过研究发现,仅凭检测CO2气体浓度变化的方法就可以评价动力煤的品质,且方法简单、直观,设备成本比热重分析低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着火点 燃尽点 燃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隧道中一氧化碳浓度控制限值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高建平 谢攀 唐敏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0-194,共5页
隧道内CO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CO浓度控制是隧道污染物控制的关键参数。我国现行的CO浓度控制标准主要针对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制定,目前尚无城市道路隧道的CO浓度控制标准。通过分析血液血红蛋白中碳氧血红蛋白(COHb)比例对人体健康的... 隧道内CO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CO浓度控制是隧道污染物控制的关键参数。我国现行的CO浓度控制标准主要针对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制定,目前尚无城市道路隧道的CO浓度控制标准。通过分析血液血红蛋白中碳氧血红蛋白(COHb)比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规律,将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占血红蛋白的2.0%设定为隧道内CO浓度控制限值的制定依据。根据人体在一定环境和CO浓度下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与暴露时间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人车混行和汽车专用隧道CO浓度限值模型,提出了城市人车混行隧道最大长度限制值和适用于城市隧道的CO体积比精细化控制推荐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安全工程 隧道 城市 一氧化碳浓度 控制限值 暴露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波长CO浓度检测技术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洁 严高师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1-173,共3页
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CO浓度检测系统,根据光谱吸收原理,采用双光束气体浓度检测技术。系统选用近红外光源和探测器,与传统的中红外波长工作器件相比,成本得以降低。近红外波长光信号利用光纤传输,替代了传统的复杂光路系统,使器件结构小... 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CO浓度检测系统,根据光谱吸收原理,采用双光束气体浓度检测技术。系统选用近红外光源和探测器,与传统的中红外波长工作器件相比,成本得以降低。近红外波长光信号利用光纤传输,替代了传统的复杂光路系统,使器件结构小型化。文章介绍了这项技术的原理及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 浓度检测 CO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对氧化锆氧传感器的电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宗璋 李素芳 +1 位作者 王昌贵 张仲生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2年第6期71-76,88,共7页
本文用Lissajous图形法和DC电压降测阻法,分别测量了氧化锆氧传感器长时间处于700℃的CO气体中固体电解质的电导率和电极电导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CO气体使固体电解质的电导率和电极电导,率降低,但其变化在高温下具有可逆性.固体电解... 本文用Lissajous图形法和DC电压降测阻法,分别测量了氧化锆氧传感器长时间处于700℃的CO气体中固体电解质的电导率和电极电导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CO气体使固体电解质的电导率和电极电导,率降低,但其变化在高温下具有可逆性.固体电解质的导电活化能增大,电极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偏离Arrhenius方程.CO影响后传感器的内壁铂和内壁锆的物相发生了变化,本文研究了CO气体影响传感器的机理,指出CO与ZrO_2基体及其电极Pt发生了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氧敏传感器 一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碳浓度智能分析仪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施德恒 黄国庆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25-27,32,共4页
一氧化碳浓度智能分析仪主要由探测系统、信号放大与处理及显示打印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探测器系统主要由红外面光源、红外窗口、气路、取样泵、斩波器、窄带滤光片及红外传感器等部分组成;信号放大与处理系统主要由电压跟随放大电... 一氧化碳浓度智能分析仪主要由探测系统、信号放大与处理及显示打印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探测器系统主要由红外面光源、红外窗口、气路、取样泵、斩波器、窄带滤光片及红外传感器等部分组成;信号放大与处理系统主要由电压跟随放大电路、线性补偿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及8031单片计算机等组成;显示打印系统则主要由显示器、打印机及声报警器部分组成。文中详细介绍了该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及性能指标,还介绍了硬件电路的实现及软件设计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浓度测量 红外探测 智能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腔衰荡技术的光纤双环路一氧化碳浓度监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志全 朱国芳 +4 位作者 陈曦 杨秋霞 刘世元 闫聚兵 李文超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1-484,共4页
对光纤环形腔技术的传感原理进行了理论推导,并设计了一种双环路一氧化碳浓度测量系统.分析了掺铒光纤放大器在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增益波动对系统的影响,通过对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增益进行反馈控制,进一步了提高了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和精确性... 对光纤环形腔技术的传感原理进行了理论推导,并设计了一种双环路一氧化碳浓度测量系统.分析了掺铒光纤放大器在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增益波动对系统的影响,通过对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增益进行反馈控制,进一步了提高了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和精确性.通过实验,得出了不同浓度的一氧化碳所对应的衰荡曲线.分析了不同浓度的气体对光的吸收特性及衰荡时间与浓度的关系,为实现气体浓度的高准确度在线测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环形腔 衰荡时间 掺铒光纤放大器 增益控制 一氧化碳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交通排放污染物浓度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晓春 丘建栋 +2 位作者 屈新明 徐炜铃 丁卉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8-186,共9页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尾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为掌握中国深圳市交通排放所带来的路边空气污染状况,探索交通与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典型道路交通排放的路边监测实验,以研究空气污染中的交通排放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实验监测了...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尾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为掌握中国深圳市交通排放所带来的路边空气污染状况,探索交通与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典型道路交通排放的路边监测实验,以研究空气污染中的交通排放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实验监测了典型道路的交通流、气象数据和空气污染物质量浓度,通过对比监测点与空气质量监测国家控制点的数据,分析道路移动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当交通流量较小时,路边监测点与空气质量监测国家控制点数据一致;当交通流量(特别是货运量)大时,路边监测点的数据显著高于空气质量监测国家控制点的;通过对NOx和CO的质量浓度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揭示了交通流量和气象对交通排放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影响,排放污染物质量浓度整体趋势与总交通量较为一致.结果表明,深圳市各区NOx和CO质量浓度主要受到机动车(尤其是货车)排放的影响,光照强度、风向和风速对污染物的排放扩散有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尾气污染 污染物质量浓度 路边监测实验 关联分析 道路移动源 交通排放扩散 交通流量 光照强度 氮氧化物 一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加尔湖地区2003年-2005年间CO时空动态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可 江洪 +1 位作者 张秀英 施成艳 《遥感信息》 CSCD 2011年第3期19-26,共8页
主要基于搭载在Envisat卫星上的SCIAMACHY传感器反演的2003年-2005年间CO柱浓度数据产品,并结合生物质燃烧和土壤等辅助数据对贝加尔湖区域上空CO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来源进行了分析,发现贝加尔湖区域2003年到2005年间的CO年均值浓度为2.28... 主要基于搭载在Envisat卫星上的SCIAMACHY传感器反演的2003年-2005年间CO柱浓度数据产品,并结合生物质燃烧和土壤等辅助数据对贝加尔湖区域上空CO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来源进行了分析,发现贝加尔湖区域2003年到2005年间的CO年均值浓度为2.28×1018molecule.cm-2,远高于欧亚大陆的本底浓度1.6×1018molecule.cm-2;CO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2003年的3月高达2.92×1018molecule.cm-2;CO的月均值变化和生物质燃烧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贝加尔湖地区4个大城市中赤塔(Chita)的年均值浓度是最高的;各土壤类型上空CO月均值季节变化显著,其中薄层栗钙土(Kh24-2b)类型土壤的振幅达2.91×1018molecule.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柱浓度 卫星遥感 时空分析 贝加尔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自燃早期预报指标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晓坤 于志金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17,111,共6页
为得到出实用性和可靠性更强的现场煤自燃早期预报方法,选取鸳鸯湖矿区典型煤样,通过煤自然发火试验获得了煤自燃过程主要指标气体的产生规律与特征参数,确定了以CO、C2H4作为主要的早期预报指标。结合CO的主要来源和工作面干扰气体浓... 为得到出实用性和可靠性更强的现场煤自燃早期预报方法,选取鸳鸯湖矿区典型煤样,通过煤自然发火试验获得了煤自燃过程主要指标气体的产生规律与特征参数,确定了以CO、C2H4作为主要的早期预报指标。结合CO的主要来源和工作面干扰气体浓度的因素,提出了上隅角CO浓度理论模型,并计算得出了体积分数为0.04%的极限指标,来预报采空区遗煤的氧化程度。基于鸳鸯湖矿区典型工作面回采期间上隅角CO浓度的观测数据,分析了上隅角CO浓度动态波动的主要原因以及与灌浆、注氮、提高推进度等防治措施的关联性。同时验证了建立的极限预报指标体系能够满足煤自燃早期预报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发火 上隅角 CO浓度 极限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