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多羧酸分子标志物揭示不同来源有机质稠环芳香碳组成与性质
1
作者 李宇轩 谭智诚 +3 位作者 李炎 梁妮 周丹丹 李芳芳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42-1948,共7页
苯多羧酸(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s,BPCAs)分子标志物技术作为表征土壤中缩合芳香碳含量及结构特征的重要技术手段被广为应用,然而,关于BPCAs是否仅产生于热源性缩合芳香碳仍然不够明确.本研究分别用超纯水和氢氟酸对微生物来源的... 苯多羧酸(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s,BPCAs)分子标志物技术作为表征土壤中缩合芳香碳含量及结构特征的重要技术手段被广为应用,然而,关于BPCAs是否仅产生于热源性缩合芳香碳仍然不够明确.本研究分别用超纯水和氢氟酸对微生物来源的市政活性污泥及植物来源的滇池泥炭土进行处理,并收集处理过程中的上清液,结合BPCAs分子生物标志物技术、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以上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活性污泥相比于泥炭土有着更高比例的δ^(13)C组分,这与微生物在碳循环过程中倾向于对δ^(13)C的富集是一致的.尽管活性污泥中检测到BPCAs,但其含量仅为泥炭土BPCAs的2%—3%.此外,活性污泥中苯六羧酸/苯多羧酸(B6CA/BPCA)的比值低于泥炭土,并主要以苯三羧酸(B3CAs)和苯四羧酸(B4CAs)为主,表明活性污泥中微生物能产生少量的低缩合芳香碳.在氢氟酸处理后,泥炭土和活性污泥中的BPCAs含量变化不大,且处理过程中收集的上清液BPCAs含量极低,比固体样品低2—3个数量级,这表明缩合芳香碳在氢氟酸处理过程中损失非常少,并且缩合芳香碳与活性矿物相互作用不强.在酸处理后,活性污泥B6CA/BPCAs的比值有所增大,而泥炭土的该比值变化不大,说明高缩合芳香碳稳定性更强,受活性矿物影响更小.本研究证明微生物来源的有机质能够产生少量的缩合芳香碳,且缩合度相对较低.此外,缩合芳香碳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自身缩合度有关,缩合度越高,保存时间可能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炭黑 苯多羧酸(BPCAs) 分子标志物法 氢氟酸处理 稳定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中北部水体DOM的同位素和荧光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指示意义
2
作者 陈玥 赵青峰 +2 位作者 张灿 李祥忠 何毓新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1-495,I0008,共16页
洱海作为一个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典型湖泊,经历了富营养化和人为生态修复的过程,其碳库特征和碳循环模式可能随之改变。溶解性有机质(DOM)是湖泊有机碳循环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不同来源DOM具有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归宿。因此,研究... 洱海作为一个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典型湖泊,经历了富营养化和人为生态修复的过程,其碳库特征和碳循环模式可能随之改变。溶解性有机质(DOM)是湖泊有机碳循环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不同来源DOM具有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归宿。因此,研究洱海水体DOM的组成和来源特征,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湖泊富营养化和环境修复过程的有机碳循环模式。本研究以洱海中北部4个区域的水柱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碳同位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解析洱海中北部水体DOM浓度、组成和来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其地球化学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洱海中北部水体DOM浓度整体稳定,变化范围为4.21~4.66 mg/L(均值为(4.37±0.12)mg/L)。对比洱海早期DOM浓度结果发现,周期性的富营养化对DOM表现出季节性波动但长期不断积蓄的特征;与云南其他高原湖泊相比,洱海DOM浓度处于中等水平,DOM浓度记录了湖泊生产力的强度并与营养类型有一定的响应关系。洱海中北部水体稳定碳同位素变化范围为-26.8‰~-26.2‰(均值为-26.4‰±0.2‰),吸光系数a 355值、紫外吸光度SUVA 254值、荧光指数FI值和自生源指数BIX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36~2.58 m^(-1)(均值为(1.78±0.33)m^(-1))、3.10~3.38 L/(mg·m)均值为(3.20±0.08)L/(mg·m)、1.57~1.69(均值为1.64±0.03)和1.13~1.34(均值为1.19±0.06)。稳定碳同位素和光谱参数结果表明有色溶解性有机质、荧光溶解性有机质和总DOM在来源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受到浮游藻类等内源物质和陆源腐殖类有机物输入的共同影响;对比其他湖泊发现光谱参数的绝对值主要用于判断水体DOM的整体背景特征,参数波动则可能表征了水体DOM的变化。空间分布上,近岸区域具有较高的新鲜内源DOM输入,与北部农业活动导致的近岸初级生产力提升有关;湖心区域内源DOM对水体的贡献逐渐减弱,水体更多体现为腐殖化更强的残留DOM特征。水柱变化上,近岸区域的水柱有机碳降解较快,表层富营养化产生的内源DOM在水柱过程会被一定程度地消弭,最终导致近岸区域深层水的DOC浓度和其他点位的差异相对于表层水变小;湖心区域受控于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但DOM特征总体变化不大。因此,洱海富营养化导致的初级生产力对水体DOM碳库有直接贡献,但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表层水体,对湖泊水体长期碳汇的影响可能并不显著,而DOM的性质除了受到初级生产力和有机质来源的影响之外,地理、水文、生态环境等属性对DOM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溶解性有机质 碳同位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对短期植被更替的响应 被引量:5
3
作者 沈亚婷 张巍 何霄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520-4529,共10页
采集我国北京和云南地区约10a植被更替的0~110cm典型土壤剖面样品,分析土壤中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_(org))、有机碳含量、有机碳碳密度、土壤有机质O/C和土壤有机质C/N等指标的垂向分布特征,探究了不同深度土壤对植被更替的... 采集我国北京和云南地区约10a植被更替的0~110cm典型土壤剖面样品,分析土壤中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_(org))、有机碳含量、有机碳碳密度、土壤有机质O/C和土壤有机质C/N等指标的垂向分布特征,探究了不同深度土壤对植被更替的响应,以揭示土壤有机质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稳定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δ^(13)C_(org)在不同地区和深度之间存在差异,北京和云南的深层土壤剖面中的土壤δ^(13)C_(org)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相反,植被更替影响不同深度土壤的δ^(13)C_(org)改变率,北京地区土壤剖面在发生植被更替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δ^(13)C_(org)改变率逐渐减小;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有机碳碳密度、土壤有机质极性和土壤有机质C/N的垂直分布的特征及其对植被更替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典型剖面表现出植被更替可增加深层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质极性的特征.表明在我国不同纬度、不同覆盖植被、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下,土壤有机质特性呈现出与分布深度和短期植被更替密切相关的规律性,或可为揭示植被更替与碳循环间的动态变化模型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更替 土壤有机质 稳定碳同位素比值 土壤剖面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沿海沉积物有机磷含量、总有机碳、总氮与同位素特征及有机质来源解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严维兵 饶文波 +3 位作者 栗天宁 徐祖阳 杨宇航 茅昌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80,共14页
沉积物有机质分布与来源是海陆过渡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沿海生态环境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选择江苏沿海为研究区域,于2016年采集6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查明其中的有机磷(OP)含量、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有机碳... 沉积物有机质分布与来源是海陆过渡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沿海生态环境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选择江苏沿海为研究区域,于2016年采集6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查明其中的有机磷(OP)含量、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有机碳和总氮同位素(δ^(13)C_(org)、δ^(15)N_(tot))特征,试图阐明江苏沿海沉积物有机质来源。结果表明:沉积物有机磷含量、总有机碳、总氮与粒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明显受水动力作用的影响。元素比值与同位素的定性分析表明,沉积物有机质主要由海洋生物提供,也受陆源输入的影响。同位素混合模型计算结果进一步发现,海源对沿海沉积物有机质平均贡献比例达到56.9%,其次为陆源C3植物、土壤以及农业肥料,平均贡献比例为38.5%,生活污水的贡献比例仅为4.6%。海源有机质通过洋流和潮波输送至江苏沿海,而河流输入和沿海养殖可能是陆源输入的重要方式。尽管陆源输入不是江苏沿海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贡献来源,但可能是沿海水体富营养化的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有机质 有机磷 有机碳 总氮 稳定同位素 物质来源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文昌组有机质碳同位素异常成因 被引量:2
5
作者 何智同 尹相东 +5 位作者 陈世加 雷明珠 朱必清 刘杨 赵荣茜 刘宇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6-279,共14页
部分中国近海湖盆和大西洋裂谷盆地发现了腐泥型有机质碳同位素偏重的现象,并伴随异常高总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力。本文依据泥岩有机碳测试、孢粉分析、主微量元素、泥岩和原油碳同位素及饱和烃色质色谱资料,并结合现代湖泊盘星藻发育特... 部分中国近海湖盆和大西洋裂谷盆地发现了腐泥型有机质碳同位素偏重的现象,并伴随异常高总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力。本文依据泥岩有机碳测试、孢粉分析、主微量元素、泥岩和原油碳同位素及饱和烃色质色谱资料,并结合现代湖泊盘星藻发育特征,从有机质来源、古环境条件和有机质保存改造三个方面探讨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古近系文昌组碳同位素正偏移的成因机制。珠三坳陷文昌组碳同位素异常与气候、古生产力、古水深和藻类勃发等古环境因素有关。然而,从三级层序尺度看,古水深可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指示水深的Rb/K比值随深度加深而增加,与碳同位素和TOC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同时现代湖泊研究也证实了盘星藻分布于不同水深范围,因此“深水型盘星藻”的繁盛很可能是珠三坳陷文昌组二段烃源岩碳同位素偏重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泥型有机质 碳同位素 古环境 盘星藻 珠三坳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典型湖沼沉积物溶解态有机质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以库里泡为例
6
作者 黄晏宇 刘婷婷 +4 位作者 王桂燕 储昭升 高思佳 潘云凤 郑丙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5-176,I0002,I0003,共14页
溶解态有机质(DOM)是湖泊沉积物的重要组分,解析DOM的组成和来源对于深入理解湖泊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5月和8月采集了大庆市库里泡表层及柱状沉积物、泡内水生物(浮游藻类、挺水植物... 溶解态有机质(DOM)是湖泊沉积物的重要组分,解析DOM的组成和来源对于深入理解湖泊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5月和8月采集了大庆市库里泡表层及柱状沉积物、泡内水生物(浮游藻类、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岸边土壤、陆生C3和C4植物、禽畜粪便以及城镇污水等样品,分析了样品DOM的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组成及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并利用IsoSource软件计算了不同来源样品对沉积物DOM的贡献率。结果显示:(1)库里泡内表层沉积物DOM的δ13C和δ15N组成存在季节性差异,5月δ^(13)C和δ^(15)N均值分别为-25.54‰和9.02‰,8月分别为-26.81‰和8.40‰。(2)库里泡内柱状沉积物DOM的δ^(13)C和δ^(15)N组成在垂直方向存在差异,表层(0~3 cm)δ^(13)C和δ^(15)N均值分别为-26.58‰和9.04‰,深层(3~30 cm)均值分别为-25.40‰和10.61‰。(3)表层沉积物DOM的三维荧光组分存在季节性差异。5月以类腐殖质荧光组分为主,占比为87.89%,HIX和BIX分别为6.27和0.67;8月蛋白类荧光组分占比为49.58%,HIX和BIX指数均值分别为1.72和0.87。(4)5月表层沉积物DOM外源输入占比为61%,以土壤(21.40%)和城镇污水(18.08%)为主;而8月内源贡献占比稍高(55.10%),且以挺水植物为主(48.68%)。(5)柱状沉积物(0~30 cm)不同深度DOM来源组成相近,主要为城镇污水、沉水植物/藻和挺水植物,贡献率均值分别为42.13%、25.07%和18.53%。整体上,库里泡沉积物DOM来源主要受到流域内人类活动及气候特征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有利于加深对我国东北地区湖泊沉积物有机质迁移转化及累积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里泡 沉积物 溶解态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 碳氮稳定同位素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草海颗粒物和沉积物有机碳氮同位素特征及来源研究
7
作者 廖敏 姜鑫 +1 位作者 黄先飞 夏品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7,共8页
探究湖泊有机质来源,为从源头上控制草海营养盐负荷提供参考。在草海湖泊及入湖河流上设置13个采样点,于2023年3月采集并测定湖泊和河流中颗粒物和沉积物的有机碳同位素(δ^(13)C)、有机氮同位素(δ^(15)N)、C/N及总有机碳(POC、TOC)和... 探究湖泊有机质来源,为从源头上控制草海营养盐负荷提供参考。在草海湖泊及入湖河流上设置13个采样点,于2023年3月采集并测定湖泊和河流中颗粒物和沉积物的有机碳同位素(δ^(13)C)、有机氮同位素(δ^(15)N)、C/N及总有机碳(POC、TOC)和总氮(PON、TON),结合MixSIAR同位素模型分析颗粒物和沉积物的有机碳氮来源及贡献率。结果表明:颗粒物δ^(13)C为-27.56‰~-23.64‰,δ^(15)N为3.12‰~10.93‰,颗粒物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21.1%)和水生植物(20.7%),氮来源主要为土壤有机质(25.6%)和水生植物(25.3%);沉积物δ^(13)C为-28.18‰~-20.53‰,δ^(15)N为1.70‰~6.58‰,沉积物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34.4%)和水生植物(33%),氮主要来源于化肥(24%)。颗粒物和沉积物之间有机氮来源的差异反映出土壤有机质和水生植物来源的有机氮易降解,而化肥来源的氮则易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沉积物 MixSIAR同位素模型 有机碳氮来源 草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活动下矿物对凋落物分解及腐殖化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邱柏淞 宋鑫 +2 位作者 谭智诚 严秋玲 李芳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50-2059,共10页
凋落物分解是植物向土壤输入有机碳的主要途径,蚯蚓和矿物的存在会改变凋落物的分解及其腐殖化。为探究培养后蚯蚓和矿物对玉米秸秆的有机元素组成、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以及腐殖化程度的变化,本研究以玉米秸秆(CS0)为原料,分别通过添加蒙... 凋落物分解是植物向土壤输入有机碳的主要途径,蚯蚓和矿物的存在会改变凋落物的分解及其腐殖化。为探究培养后蚯蚓和矿物对玉米秸秆的有机元素组成、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以及腐殖化程度的变化,本研究以玉米秸秆(CS0)为原料,分别通过添加蒙脱石和赤铁矿(原料∶矿物=7∶3,m∶m),在蚯蚓活动下进行135 d培养,标记为:玉米秸秆(CS)、玉米秸秆+蒙脱石(CSM)、玉米秸秆+赤铁矿(CSF)、玉米秸秆+蚯蚓(CSE)、玉米秸秆+蒙脱石+蚯蚓(CSME)、玉米秸秆+赤铁矿+蚯蚓(CSFE)。研究结果表明,分解后各处理组碳含量均有所减少。其中,与CS相比,CSM和CSF的碳含量平均减少46.01%,表明矿物加快了凋落物的分解。蚯蚓活动没有显著改变矿物对凋落物的分解。同时,凋落物培养后碳同位素比值(δ^(13)C)降低,表明^(12)C较^(13)C相对富集保留,尤其矿物添加下更为明显。但蚯蚓活动减弱^(13)C的损失,在CSME中最明显。这表明矿物和蚯蚓会影响凋落物不同组分的优先分解。从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成和性质可知,培养后与CS相比,CSM和CSF的DOM的腐殖化指数(HIX)和生物指数(BIX)增大,表明矿物提高凋落物的腐殖化程度和生物可利用性。在蚯蚓活动下凋落物的腐殖化会进一步增强。此外,蚯蚓和矿物存在下其SUVA254、SUVA260和SUVA280增大,表明矿物/蚯蚓提高了其芳香化、疏水性和分子量,尤其是CSME最为显著。因此,蒙脱石和蚯蚓的添加更能显著增加DOM的腐殖化程度、疏水性和芳香性,提高土壤有机质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矿物 凋落物分解 稳定碳同位素 溶解性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锡矿山高锑地下水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富锑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贺凯凯 朱峰 +1 位作者 王彦堂 郝春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672-9680,共9页
溶解性有机碳是地下水中Sb富集的关键因素,为探明湖南锡矿山高Sb地下水稳定碳同位素特征,揭示有机质氧化分解过程对地下水中Sb富集的影响,对湖南锡矿山高Sb地下水选用碳稳定同位素分馏和水化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锡矿... 溶解性有机碳是地下水中Sb富集的关键因素,为探明湖南锡矿山高Sb地下水稳定碳同位素特征,揭示有机质氧化分解过程对地下水中Sb富集的影响,对湖南锡矿山高Sb地下水选用碳稳定同位素分馏和水化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锡矿山高Sb地下水δ^(13)C_(DIC)值在-17.84‰~-2.30‰,δ^(13)C_(DOC)值在-26.87‰~-16.70‰。高Sb地下水中Sb与DOC、HCO_(3)^(-)均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微生物作用对高Sb地下水中Sb的富集具有较大的贡献。高Sb地下水溶解性有机碳相对于溶解性无机碳具有更负的δ^(13)C值,DOC主要受内源有机质的影响;随着δ^(13)C_(DIC)-δ^(13)C_(DOC)差值的减小,Sb浓度逐渐升高,表明由于微生物的存在,有机质的氧化分解明显促进了高Sb地下水中Sb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Sb 碳稳定同位素 溶解性有机碳DOC 有机质氧化 Sb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2 kaBP以来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记录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被引量:38
10
作者 刘强 顾兆炎 +7 位作者 刘嘉麒 游海涛 吕厚远 储国强 祁向雷 Jorg F W Negendank Jens Mingram Georg Schettler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5-126,共12页
湖光岩玛珥湖HUG B孔岩心记录了62kaBP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信息。全岩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TOC)分析表明,62kaBP以来δ13CTOC值变化比较明显,其变化范围为-28.5‰~-15.5‰。结合孢粉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湖光岩玛珥... 湖光岩玛珥湖HUG B孔岩心记录了62kaBP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信息。全岩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TOC)分析表明,62kaBP以来δ13CTOC值变化比较明显,其变化范围为-28.5‰~-15.5‰。结合孢粉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湖光岩玛珥湖δ13CTOC变化曲线可划分为6个演化阶段:62~58和48~40.5kaBP两个时段的δ13CTOC值偏负,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陆生C3森林植被,反映了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58~48和40.5~17.2kaBP期间δ13CTOC值明显偏正,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源自C4草本植物,反映了湖光岩地区有效降水量减少、干旱程度增加导致湖光岩玛珥湖湖面下降,大量C4草本植物生长在暴露的湖滨岸;17.2~4kaBP时段内δ13CTOC值尽管存在更加频繁的波动,但总体呈现逐渐偏负的趋势,反映了暖湿和冷干气候多次交替但总体上逐渐变暖、变湿的气候环境;4kaBP以来δ13CTOC值存在逐渐偏正的趋势,虽然不排除人类活动的影响,但很可能反映了干旱程度的再次增加。综合分析表明,有效降水量(降水量-蒸发量)是控制湖光岩玛珥湖地区C3/C4植物相对生物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湖光岩玛珥湖有机碳同位素的研究结果支持区域气候环境而不是大气CO2浓度变化是末期冰期以来热带低纬度地区C3/C4植被相对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光岩玛珥湖 碳同位素记录 沉积物 古气候 环境意义 δ^13C TOC值 有效降水量 碳同位素组成 地球化学指标 气候环境 有机碳同位素 干旱程度 亚热带地区 低纬度地区 大气CO2 变化信息 综合分析 演化阶段 变化曲线 森林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湖泊有机质碳同位素记录——以石羊河流域三角城为例 被引量:29
11
作者 张成君 陈发虎 +2 位作者 施祺 孙维贞 唐富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93-97,共5页
对我国河西走廊东端西北内陆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交汇带的石羊河流域三角城古湖泊剖面进行了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有机碳和碳酸盐含量分析 ,重建了西北干旱区全新世古气候高分辨变化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能灵敏地反映该... 对我国河西走廊东端西北内陆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交汇带的石羊河流域三角城古湖泊剖面进行了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有机碳和碳酸盐含量分析 ,重建了西北干旱区全新世古气候高分辨变化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能灵敏地反映该区湖相地层记录的古气候特征 ,是一个较好的古气候替代指标。在温湿期 ,湖泊水体扩大 ,生产力高 ,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是沉水植物供给 ,δ1 3Corg偏重 ;在干冷期 ,湖泊水体减小 ,沉积物中有机质以挺水植物为主 ,植被不发育 ,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低 ,δ1 3Corg偏轻。全新世气候演化主要分为 4个主要阶段 :暖湿期(约 10 0 0 0~ 5 0 0 0 a B.P.)、温湿期 (约 5 0 0 0~ 3 80 0 a B.P.)、凉湿期 (约 3 80 0~ 2 6 0 0 a B.P.)、干旱期 (约 2 6 0 0 a B.P.至今 ) ,各阶段中气候快速变化明显。该区的古气候演化与同处于我国东部季风西北边缘的相邻地区有一定的可比性 ,也具有自身的区域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碳同位素 有机碳 碳酸盐 全新世 中国 西北地区 干旱区 古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氮同位素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被引量:48
12
作者 王毛兰 赖建平 +2 位作者 胡珂图 张丁苓 赖劲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9-1025,共7页
通过对鄱阳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及饶河)1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有机碳(TOC)、氮(TN)、C/N值、δ13C及δ15N含量的测定,分析探讨了鄱阳湖及其主支流沉积物有机质和氮素来源.结果表明:鄱阳湖湖区表层沉积物中TOC的含... 通过对鄱阳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及饶河)1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有机碳(TOC)、氮(TN)、C/N值、δ13C及δ15N含量的测定,分析探讨了鄱阳湖及其主支流沉积物有机质和氮素来源.结果表明:鄱阳湖湖区表层沉积物中TOC的含量(干重)在0.63%~1.86%之间,平均值为(1.15±0.35)%(n=9),比其主支流TOC含量高;TN含量变化范围为0.06%~0.16%,平均值为(0.10±0.03)%(n=9),各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有机质TN含量处在0.03%~0.08%之间,平均值为(0.06±0.02)%(n=6).鄱阳湖湖区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变化范围分别为-25.66‰^-12.56‰和3.51‰~6.27‰,平均值分别为(-22.48±4.10)‰和(4.71±0.95)‰(n=9).各入湖河流沉积物δ13C和δ15N值含量范围分别为-25.24‰^-19.55‰和0.94‰~4.64‰,平均值分别为(-23.27±2.42)‰和(3.19±1.30)‰(n=6).有机质来源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水生维管束植物和浮游植物是鄱阳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沉积有机质主要的3种来源,其中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最大;土壤有机质和人工合成肥料是其沉积物氮素主要来源,对于入湖河流来说,人工合成肥料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氮同位素 有机质 鄱阳湖 沉积物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有机质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55
13
作者 张小龙 李艳芳 +3 位作者 吕海刚 闫建萍 妥进才 张同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1-856,共6页
选择四川盆地长宁县双河镇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新鲜露头剖面,对124个样品进行碳硫含量、Rock-Eval热解分析和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约20 m段TOC含量较高,达3.04%~7.28%,向上残余有机质含... 选择四川盆地长宁县双河镇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新鲜露头剖面,对124个样品进行碳硫含量、Rock-Eval热解分析和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约20 m段TOC含量较高,达3.04%~7.28%,向上残余有机质含量变低(0.81%~1.83%)并趋于稳定。硫含量在0.02%~4.69%,平均为0.95%。龙马溪组页岩δ13Corg值在-31.2‰^-29.4‰,平均-30.1‰,显示有机质以Ⅰ,Ⅱ型为主。TOC与硫含量、δ13Corg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结合龙马溪页岩的岩石学和化石特征,认为控制龙马溪组烃源岩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原因是海平面升高、气候变暖和深水还原环境,导致有机质产率高且保存好。奥陶系五峰组和志留系龙马溪组底部高有机质海相泥岩是页岩气富集的最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马溪组 有机质 沉积环境 碳同位素 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及近海表层沉积有机质的特征和来源 被引量:25
14
作者 张凌 陈繁荣 +3 位作者 殷克东 吕莹 杨永强 张德荣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8-103,共6页
测定了珠江口及近海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和几类主要有机化合物(水解氨基酸THAA、糖类TCHO、脂类lipid、酸不溶有机物AIOC),并分析了沉积有机质及化合物的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珠江口表层沉积... 测定了珠江口及近海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和几类主要有机化合物(水解氨基酸THAA、糖类TCHO、脂类lipid、酸不溶有机物AIOC),并分析了沉积有机质及化合物的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珠江口表层沉积有机质主要为陆源和水生混合来源,而近海有机质主要为当地水生来源。大量的陆源高等植物(含有较多的木质素、纤维素等)输入珠江口,使得珠江口个别站位沉积物中糖类物质含量大幅高于近海样品;而珠江口与近海沉积物中水生来源有机质的含量相当。氨基酸和糖类占TOC的份额在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中分别为56%和48%,在表层沉积物中为19%,说明珠江口和近海的有机质从水柱到达沉积物-水界面的过程中经历了较充分的降解。珠江口样品中活性组分氨基酸和糖类占TOC的份额低于近海,可能说明珠江口沉积有机质的降解程度高于近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来源 碳同位素 珠江口 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鲁甸地区二叠纪玄武岩中铜矿床的碳氧同位素对成矿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85
15
作者 毛景文 王志良 +2 位作者 李厚民 王成玉 陈毓川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0-615,共6页
过去已知在峨眉山玄武岩顶部气孔状熔岩中含有杏仁状自然铜,但很少构成连续的铜矿体。虽然先后探明了几十个小型铜矿或矿化点,但始终未取得找矿突破。最近,在该熔岩层上下的凝灰岩中鉴别出难识别矿化类型,即与沥青和有机质碳紧密伴生的... 过去已知在峨眉山玄武岩顶部气孔状熔岩中含有杏仁状自然铜,但很少构成连续的铜矿体。虽然先后探明了几十个小型铜矿或矿化点,但始终未取得找矿突破。最近,在该熔岩层上下的凝灰岩中鉴别出难识别矿化类型,即与沥青和有机质碳紧密伴生的富铜矿石,甚至在气孔状熔岩中发现呈杏仁体含铜沥青,因而可能构成大规模矿化。在矿体中还见到葡萄石—绿泥石—方解石杏仁体和细网脉,与沥青团块抑或共生抑或稍晚于后者。通过对沥青和方解石的碳和碳氧同位素的测定,前者的δ^(13)C_(PDE)值变化在-32.6‰~-30.9‰之间,后者的δ^(18)O_(SMOW)和δ^(13)C_(PDB)值分别为19.0‰~23.0‰和-18.4‰~-13.5‰。初步认为这些沥青为火山喷发后异地石油贯入及挥发的结果。与矿石密切相伴的葡萄石—绿泥石一方解石为矿化过程的蚀变产物。表明含铜流体流经沥青和有机碳富集这些地球化学障时卸载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鲁甸铜矿 有机质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成矿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铜矿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及成因 被引量:32
16
作者 李厚民 毛景文 +2 位作者 张长青 许虹 陈毓川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9-526,共8页
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型铜矿有两种产出状态 ,一类产于玄武岩中 ,另一类产于玄武岩喷发旋回之间的沉积夹层中。两类铜矿石中均发育有机质。本文通过反射率测定、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碳同位素组成测定等方法对该区玄武岩铜矿有机质的成熟... 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型铜矿有两种产出状态 ,一类产于玄武岩中 ,另一类产于玄武岩喷发旋回之间的沉积夹层中。两类铜矿石中均发育有机质。本文通过反射率测定、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碳同位素组成测定等方法对该区玄武岩铜矿有机质的成熟度、组成、结构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铜矿石有机质的反射率为1.0 4 %~ 2 .172 % ;除个别样品外 ,n H/ n C值平均 0 .4 9,n O/ n C 值平均 0 .0 6 2 ,表明其有机质的成熟度均较高 ,有机质的物理性质及红外光谱特征也显示了这一点。 2有机质的组成以 C为主 ,其次为 H、O、N,两种铜矿石中有机质的 C、H、O元素含量类似 ,仅 N元素含量有一定差异。 3有机质的结构中以羟基、烷烃、芳烃官能团为主 ,有时有 C=O官能团 ;羟基红外吸收峰强度大 ,表明有机质经历了强烈的热液流体交代作用。 4玄武岩中铜矿石沥青的δ1 3CV- PDB为- 2 7.3‰~ - 33.2‰ ,平均 - 31.97‰ ,沉积岩中铜矿石碳质的 δ1 3CV- PDB为 - 2 0 .2‰~ - 2 3.2‰ ,平均 - 2 2 .11‰ ,表明二者无明显成因联系 ,前者属腐泥型 ,为石油的遗迹 ,来自下部地层 ;后者为腐植型 ,来自原地沉积的陆生高等植物。两种铜矿石中不同来源有机质成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铜矿 有机质 沉积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有机质与MVT铅锌矿床的成矿——以四川赤普铅锌矿为例 被引量:26
17
作者 吴越 张长青 +2 位作者 毛景文 张望生 魏成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5-436,共12页
四川赤普MVT铅锌矿床成矿与古老油气藏关系密切。通过对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硫化物硫同位素和热液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系统研究,结合沥青有机质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油气参与金属成矿的详细过程。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油气系统中先存的H2... 四川赤普MVT铅锌矿床成矿与古老油气藏关系密切。通过对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硫化物硫同位素和热液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系统研究,结合沥青有机质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油气参与金属成矿的详细过程。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油气系统中先存的H2S是成矿早阶段主要的硫源,TSR作用启动后还原硫酸盐,为成矿提供另一硫源。Mg2+可能是控制成矿过程中TSR作用的一个因素;(2)热液碳酸盐矿物碳(氧)同位素组成指示了TSR作用氧化的有机碳与流体溶解围岩碳酸盐岩中碳的不均匀混合作用;(3)矿床中与成矿作用有关的有机质(沥青)具有高-过成熟度特征和低芳烃含量,或是其参与了TSR作用的一个标志;(4)川滇黔地区油气成藏-破坏和赤普铅锌成矿可能是盆山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或是同一阶段不同时代的产物,铅锌矿床形成与古老油气藏破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普MVT铅锌矿 硫碳氧同位素 有机质TSR作用 成矿与油气破坏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不同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及相对含量 被引量:18
18
作者 胡建芳 彭平安 +2 位作者 麦碧娴 张干 殷克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20,共6页
通过分析珠江口表层沉积物的C、N元素及 C、N稳定同位素,发现其总有机碳(TOC,干重%)含量为0.06%—1.02%,其中深圳湾—内伶仃岛—澳门和珠海附近海域及香港、大亚湾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 TOC含量较高。总氮(TN,干重%)含量为 0.03%—0.1... 通过分析珠江口表层沉积物的C、N元素及 C、N稳定同位素,发现其总有机碳(TOC,干重%)含量为0.06%—1.02%,其中深圳湾—内伶仃岛—澳门和珠海附近海域及香港、大亚湾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 TOC含量较高。总氮(TN,干重%)含量为 0.03%—0.19%,TOC和TN的比值范围为1.36—7.84,反映了沉积有机质的混合来源。沉积物的δ15 N值为3.86‰—6.39‰,δ13 Corg值为-24.76‰—-21.98‰,表明珠江口的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有机质和陆源有机物。从河口向西,δ13 Corg值偏轻,表明由河流带入的陆源有机质受科氏力作用主要在珠江西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沉积有机质 δ^13Corg δ^15N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富集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迁移和累积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李林森 程淑兰 +5 位作者 方华军 于贵瑞 徐敏杰 王永生 党旭升 李英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3-193,共11页
为深入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机理,基于海北高寒草甸多形态(NH4Cl、(NH4)2SO4、KNO3)、低剂量(N 0、10、20、40 kg hm-2a-1)的增氮控制试验平台,采集各处理水平下不同深度土壤样品,利用颗粒分组法分离测定总土... 为深入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机理,基于海北高寒草甸多形态(NH4Cl、(NH4)2SO4、KNO3)、低剂量(N 0、10、20、40 kg hm-2a-1)的增氮控制试验平台,采集各处理水平下不同深度土壤样品,利用颗粒分组法分离测定总土壤有机碳(SOC)以及各粒径组分的碳含量和δ13C值。研究结果表明:低氮显著增加了土壤粗颗粒态有机碳(Macro POC)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AOC)的含量,而高氮处理正好相反。施氮一致降低土壤细颗粒态有机碳(Micro POC)含量。此外,添加硝态氮肥对SOC各组分含量和δ13C值的影响显著高于铵态氮肥。总体而言,低氮导致地表30 cm层SOC储量增加了4.5%,而中氮和高氮导致SOC储量分别下降了5.4%和8.8%。低氮处理时新增的碳以Macro POC为主,而高氮处理时损失的碳主要是Micro POC。连续5 a施氮促进了颗粒态有机碳(POC)组分的分解,进而导致SOC稳定组分的比例增加。可以认为,大气氮沉降或低剂量施氮(10 kg hm-2a-1)短期内有利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碳截留,硝态氮较铵态氮输入对土壤碳储量增加更为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颗粒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稳定性 稳定性碳同位素丰度 高寒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条件对样品有机碳同位素测定的影响因素讨论 被引量:8
20
作者 曹蕴宁 刘卫国 +2 位作者 宁有丰 张庆乐 王政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55-56,共2页
有机碳同位素在全球变化、古气候和古环境恢复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在高温下过量的氧气中将样品有机物氧化为CO2,通过分离纯化得到纯净的CO2气体送入质谱测定其δ^13C值。
关键词 碳同位素 土壤有机质 氧化条件 条件实验 有机碳同位素 同位素测定 样品 CO2气体 碳同位素分析 δ^13C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