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f damage behavior and repair effectiveness of patch repaired carbon fiber laminate under quasi-static indentation loading
1
作者 Alok Kumar Chinmaya Kumar Sahoo A.Arockiaraja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9-41,共13页
Damage caused due to low-velocity impacts in composites leads to substantial deterioration in their residual strength and eventually provokes structural failure.This work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 Damage caused due to low-velocity impacts in composites leads to substantial deterioration in their residual strength and eventually provokes structural failure.This work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atch and parent laminate stacking sequences on the enhancement of impact strength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CFRP)composites by utilising the adhesively bonded external patch repair technique.Damage evolution study is also performed with the aid of Acoustic Emission(AE).Two different quasi-isotropic configurations were selected for the parent laminate,viz.,[45°/45°/0°/0°]s and[45°/0°/45°/0°]s.Quasi Static Indentation(QSI)test was performed on both the pristine laminates,and damage areas were detected by using the C-scan inspection technique.Damaged laminates were repaired by using a single-sided patch of two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viz.,[45°/45°/45°/45°]and[45°/0°/0°/45°],and employing a circular plug to fill the damaged hole.Four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repaired laminates with two configurations of each parent and patch laminate were produced,which were further subjected to the QSI test.The results reveal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pair method,as all the repaired laminates show higher impact resistance compared to the respective pristine laminates.Patches of[45°/0°/0°/45°]configuration when repaired by taking[45°/45°/0°/0°]s and[45°/0°/45°/0°]s as parents exhibited 68%and 73%higher peak loads,respectively,than the respective pristine laminates.Furthermore,parent and patch of configuration[45°/0°/45°/0°]s and[45°/0°/0°/45°],respectively,attain the highest peak load,whereas[45°/45°/0°/0°]s and[45°/45°/45°/45°]combinations possess the most gradual decrease in the l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CFRP) Quasi-isotropic laminate Quasi static indentation(QSI) Acoustic emission(AE) Composite repa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rrosion damage evolu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aluminum laminate 被引量:5
2
作者 WU Xin-tong ZHAN Li-hua +3 位作者 HUANG Ming-hui ZHAO Xing WANG Xun ZHAO Guo-q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3期657-668,共12页
Fiber metal laminates(FMLs),a kind of lightweight material with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have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aerospace.FMLs reinforced with carbon fiber have better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an ... Fiber metal laminates(FMLs),a kind of lightweight material with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have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aerospace.FMLs reinforced with carbon fiber have better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an those with glass or aramid fiber.However,carbon fiber binding metal may lead to galvanic corrosion which limits its application.In this paper,electrochemical methods,optical microscope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orrosion evolution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aluminum laminate(CARALL)in corrosive environment and explore anti-corrosion ways to protect CARAL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arbon fiber and aluminum alloy changes electric potential,causing galvanic corrosion.The galvanic corrosion will obviously accelerate CARALL corroded in solution,leading to a 72.1%decrease in interlaminar shear strength,and the crevice corrosion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CARALL resulting in delamination.The reduction of interlaminar shear strength has a similar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rrosion time.In addition,the adhesive layers between carbon fiber and aluminum alloy cannot protect CARALL,while side edge protection can effectively slow down corrosion rate.Therefore,the exposed edges should be coated with anti-corrosion painting.CARALL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used for aerospace compon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aluminum laminate galvanic corrosion ELECTROCHEMISTRY interlaminar shear strength aluminum allo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L增强RC梁的疲劳累积损伤模型 被引量:5
3
作者 牛鹏志 黄培彦 +2 位作者 姚国文 杨怡 赵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26,共4页
通过碳纤维薄板(CFL)增强钢筋混凝土(RC)梁的三点弯曲疲劳试验,得到了构件疲劳寿命曲线及其跨中挠度、抗弯刚度的演化规律;采用增强梁的剩余抗弯刚度来定义损伤变量,建立了描述其损伤、断裂过程的疲劳累积损伤模型,并对CFL增强RC梁的疲... 通过碳纤维薄板(CFL)增强钢筋混凝土(RC)梁的三点弯曲疲劳试验,得到了构件疲劳寿命曲线及其跨中挠度、抗弯刚度的演化规律;采用增强梁的剩余抗弯刚度来定义损伤变量,建立了描述其损伤、断裂过程的疲劳累积损伤模型,并对CFL增强RC梁的疲劳损伤演化历程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疲劳累积损伤模型能够准确地描述包括混凝土开裂、CFL与混凝土剥离、钢筋屈服等破坏模式在内的CFL增强RC梁的疲劳损伤、破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薄板(cfl) 钢筋混凝土(RC)梁 疲劳寿命 累积损伤模型 抗弯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温度对CFL增强RC梁承载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黄培彦 张伯林 +1 位作者 杨怡 周芝林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共5页
对温度场中碳纤维薄板(CFL)增强钢筋混凝土(RC)梁在不同破坏模式下的承载能力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温度的变化对CFL增强RC梁的承载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当环境温度升高30K时,CFL厚度分别为0.1、0.2、0.3和0.4mm的增强RC... 对温度场中碳纤维薄板(CFL)增强钢筋混凝土(RC)梁在不同破坏模式下的承载能力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温度的变化对CFL增强RC梁的承载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当环境温度升高30K时,CFL厚度分别为0.1、0.2、0.3和0.4mm的增强RC梁的开裂载荷分别提高了5.37%、10.46%、15.9%和20.94%;(2)CFL厚度为0.1mm和0.2mm的增强RC梁的破坏模式为CFL拉断,其极限承载力随环境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但降低幅度小于3.5%;(3)CFL厚度为0.3mm和0.4mm的增强RC梁的破坏模式为混凝土压碎,其极限承载力随环境温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但升高幅度小于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薄板(cfl) 温度应力 承载力 开裂载荷 钢筋混凝土(RC)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冰雹撞击载荷作用下T800碳纤维板的损伤特性
5
作者 赵浩川 冯晓伟 +4 位作者 刘瑶璐 李天宇 胡艳辉 谭晓军 聂源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85,共14页
为研究民航客机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冰雹撞击损伤特性,首先,通过试验对冰球在高速冲击下的撞击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冲击力时程曲线以及峰值冲击力与冰球动能的线性增长关系;随后,对T800/3200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单次冰球... 为研究民航客机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冰雹撞击损伤特性,首先,通过试验对冰球在高速冲击下的撞击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冲击力时程曲线以及峰值冲击力与冰球动能的线性增长关系;随后,对T800/3200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单次冰球撞击,发现其损伤形态与碳纤维层合板的铺层方式有关,而损伤程度则与冰球的初速度有关,同时超声C扫描结果表明其内部层间脱粘面积与冰球撞击时的动能呈线性增长关系;最后,对相同厚度的靶板进行了冰球重复撞击试验,结果表明,其宏观损伤程度随撞击次数的增加而加重,且碳纤维板中心点的挠度与冰球累积动能呈二次关系,并最终呈现前后贯穿且伴有大量纤维拔出的损伤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球 高性能碳纤维层合板 撞击力 损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L增强RC梁疲劳寿命的试验推定 被引量:5
6
作者 牛鹏志 黄培彦 +1 位作者 杨怡 林荣伟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共4页
在对5组23根碳纤维薄板(CFL)增强RC粱(1850mm×100mm×200mm)进行常幅弯曲疲劳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增强梁的跨中挠度、载荷循环次数、载荷等级以及疲劳寿命等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一组相应的线性关系式.据此提出了一种... 在对5组23根碳纤维薄板(CFL)增强RC粱(1850mm×100mm×200mm)进行常幅弯曲疲劳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增强梁的跨中挠度、载荷循环次数、载荷等级以及疲劳寿命等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一组相应的线性关系式.据此提出了一种预测CFL增强RC梁疲劳寿命的新方法:在指定的疲劳载荷水平下,只需对CFL增强RC梁实施一些非破坏性的少量循环载荷试验(载荷循环次数推荐值为10~1000),就能够较好地预测该载荷条件下CFL增强RC梁的疲劳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薄板 RC梁 疲劳 寿命预测 跨中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L加固受弯钢板中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术宽 黄培彦 赵传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2-168,共7页
借助ANSYS建立了碳纤维薄板(CFL)加固钢板中半椭圆型三维表面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有限元计算模型,讨论了CFL厚度、裂纹形状比、裂纹面积对CFL加固受弯钢板中三维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FL加固含裂纹的钢结构能够大幅... 借助ANSYS建立了碳纤维薄板(CFL)加固钢板中半椭圆型三维表面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有限元计算模型,讨论了CFL厚度、裂纹形状比、裂纹面积对CFL加固受弯钢板中三维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FL加固含裂纹的钢结构能够大幅度地降低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应力强度因子的降低速率随CFL厚度的增加而减小;裂纹面积越大的表面裂纹,在CFL加固后其应力强度因子降低的幅度越大,加固效果越明显;对于含细长裂纹的受弯钢板,CFL正面加固的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薄板 钢结构 表面裂纹 应力强度因子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冲击位置对复合材料层合板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钱学广 张楠 +2 位作者 蹇越傲 蔡登安 周光明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8-226,共9页
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在不同冲击位置和冲击速度下的高速冲击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高速冲击试验和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分析了层合板在高速冲击下的破坏过程和损伤特性,特别是冲击位置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层合板在高... 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在不同冲击位置和冲击速度下的高速冲击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高速冲击试验和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分析了层合板在高速冲击下的破坏过程和损伤特性,特别是冲击位置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层合板在高速冲击下主要表现为层间分层、纤维拉伸和基体拉伸破坏。对于上下两侧固支的层合板而言,上侧和中心位置表现出较好的抗冲击性能;相比之下,靠近板边缘的位置抗冲击性能显著下降,其能量吸收率仅为上侧位置的50.36%。数值模拟结果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整体抗冲击性能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层合板 高速冲击 损伤 应变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内地板隔声性能优化研究
9
作者 吴鑫 张艳斌 +1 位作者 曹江萍 卢耀辉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9-144,249,共7页
为降低高速列车的车内噪声水平,基于传递矩阵声学模型,对碳纤维层合板进行优化设计;首先,采用Sobol灵敏度方法,研究板的厚度、材料密度、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对层合板隔声量的影响,灵敏度分析表明,厚度对传声损失的影响最大;其次,以层合板... 为降低高速列车的车内噪声水平,基于传递矩阵声学模型,对碳纤维层合板进行优化设计;首先,采用Sobol灵敏度方法,研究板的厚度、材料密度、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对层合板隔声量的影响,灵敏度分析表明,厚度对传声损失的影响最大;其次,以层合板各层厚度作为优化变量,以隔声量和面密度作为优化目标,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NSGA-Ⅱ)对层合板进行双目标优化,pareto解集表明,层合板厚度分别是1.5、61和2.5 mm时,质量和声学性能的平衡状态最佳;最后,建立声固耦合模型,对优化结构进行声学仿真和试验测试,并对比高速列车内地板隔声数据。结果表明,传递矩阵和声固耦合模型的预测精度都满足工程要求;相比于高速列车内地板,碳纤维层合板的计权隔声量提高15.6 dB(A),单位面积质量下降3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碳纤维层合板 隔声量 传递矩阵 灵敏度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RP/钛合金叠层材料高低频复合振动制孔系统设计
10
作者 严嘉文 郑侃 +3 位作者 董松 孙连军 孙振文 邵壮壮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4-432,共9页
针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与钛合金叠层材料传统制孔方式下钻削温度高、断屑难及加工质量差等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高低频复合振动制孔系统。首先,基于低频振动钻削运动学模型对低频振动结构进行设计;其次,根据理论公式计算了超声换... 针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与钛合金叠层材料传统制孔方式下钻削温度高、断屑难及加工质量差等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高低频复合振动制孔系统。首先,基于低频振动钻削运动学模型对低频振动结构进行设计;其次,根据理论公式计算了超声换能器基本尺寸,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完成尺寸修正;最后对高低频复合振动制孔系统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低频振动振幅最高可达180μm;超声换能器的实际谐振频率为21376 Hz,与仿真频率相比偏差仅为0.36%,高频振动振幅为3.8μm;高低频复合振动制孔温度相较于传统制孔方式下降31.73%,验证了该文装备设计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叠层材料 高低频复合振动 制孔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预固化纤维/稀土镁合金层板变形行为研究
11
作者 张新楠 李丙 +2 位作者 刘浩 张伟亮 陈泽豪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9-78,共10页
为研究超声辅助预固化制备工艺中各参数对新型碳纤维稀土镁合金层板变形协调行为的影响,以含有长周期有序堆垛结构的Mg-RE-Zn系稀土镁合金和T700单向碳纤维预浸料为原料,制备了不同类型的预固化碳纤维稀土镁合金层板。通过单轴拉伸实验... 为研究超声辅助预固化制备工艺中各参数对新型碳纤维稀土镁合金层板变形协调行为的影响,以含有长周期有序堆垛结构的Mg-RE-Zn系稀土镁合金和T700单向碳纤维预浸料为原料,制备了不同类型的预固化碳纤维稀土镁合金层板。通过单轴拉伸实验结合数字图像关联技术,观测了预固化层板的变形协调行为,并对实验获得的应变历程、应变云图、真实应力-真实应变曲线、拉伸极限强度、最大断裂应变及断口宏观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预固化温度、预固化压力和超声振幅均对预固化层板的变形协调行为有较大的影响。超声辅助预固化工艺可以提高预固化层板的变形协调性,降低预固化层板屈服强度,提高预固化层板断裂应变,有效改善层板成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稀土镁合金层板 超声辅助预固化 单轴拉伸 变形协调行为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rAl/GF/CFRP层合板制备与电热性能
12
作者 曹泽仁 陈蕾 +2 位作者 魏士博 张晓琼 王涛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181,共10页
飞机结冰是高空飞行时面临的危险问题,对飞机飞行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根据主动电除冰需求,提出一种高电阻不锈钢箔带与碳纤维预浸料复合的新型层合材料,采用真空袋工艺在热压罐内加温加压制备铁铬铝(FeCrAl)/玻璃纤维(GF)/碳纤维(CFRP... 飞机结冰是高空飞行时面临的危险问题,对飞机飞行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根据主动电除冰需求,提出一种高电阻不锈钢箔带与碳纤维预浸料复合的新型层合材料,采用真空袋工艺在热压罐内加温加压制备铁铬铝(FeCrAl)/玻璃纤维(GF)/碳纤维(CFRP)层合板,其拉剪强度达到7.1 MPa。为了验证其电热性能,研究铜箔胶带、导电银浆加铜箔带和铜箔带分别作为电极对接触电阻的影响。在不同功率密度的输入下测试层合板的电热性能。结果表明,该层合板在0.164 W/cm^(2)的较低功率密度输入下,温度可以迅速从室温升高至65℃,同时温度分布均匀,且在30次电热循环测试后电热性能保持不变,具有良好的疲劳性能。电热除冰测试中,层合板在0.164 W/cm^(2)的功率密度输入下,于260 s内将冰层完全融化,该层合板在防/除冰领域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研究表明,纤维金属层合板(FML)的电热除冰性能优秀,制备过程简单,界面结合良好,具有作为飞机机翼蒙皮除冰材料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层合板 结合强度 疲劳测试 焦耳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L增强RC梁抗弯刚度的衰减规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芝林 黄培彦 邓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19,共4页
在对4组共20根碳纤维薄板(CFL)增强钢筋混凝土(RC)梁进行三点弯曲疲劳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增强梁的抗弯刚度与损伤变量、荷载循环次数、荷载等级以及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抗弯刚度的衰减曲线包括初始的快速减... 在对4组共20根碳纤维薄板(CFL)增强钢筋混凝土(RC)梁进行三点弯曲疲劳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增强梁的抗弯刚度与损伤变量、荷载循环次数、荷载等级以及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抗弯刚度的衰减曲线包括初始的快速减小阶段、稳定衰减阶段和构件失稳后的快速减小阶段;(2)增强梁正则化抗弯刚度和循环次数在稳定衰减阶段有较好的线性关系;(3)线性刚度比介于0.55—0.79之间,平均值为0.67;(4)破坏刚度比介于0.53~0.73之间,平均值为0.63;(5)增强梁疲劳破坏时损伤变量约为0.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薄板 钢筋混凝土梁 疲劳 抗弯刚度 衰减规律 损伤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L加固RC梁疲劳寿命预测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琛 黄培彦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8-432,共5页
目的建立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为加固构件的抗疲劳设计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提出了一种可以同时考虑钢筋、混凝土和碳纤维耦合作用下的动态损伤模型.定义加固梁的剩余抗弯刚度为损伤变量,在正截面应力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分段线性原理,分析了碳... 目的建立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为加固构件的抗疲劳设计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提出了一种可以同时考虑钢筋、混凝土和碳纤维耦合作用下的动态损伤模型.定义加固梁的剩余抗弯刚度为损伤变量,在正截面应力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分段线性原理,分析了碳纤维薄板加固梁在疲劳载荷下刚度衰减规律.结果利用动态损伤模型,数值模拟了碳纤维薄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构件疲劳损伤全过程,计算了加固梁的疲劳寿命.结论由于考虑了组成材料损伤机制不同而造成的疲劳损伤过程中的应力重分布现象,动态损伤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CFL增强RC梁的疲劳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寿命 循环载荷 碳纤维薄板 RC梁 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L增强RC梁挠度分析(英文)
15
作者 邓江东 黄培彦 牛鹏志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8年第2期342-346,共5页
碳纤维薄板(CFL)加固RC梁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桥梁工程。该方法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是疲劳荷载下增强梁的变形规律。结合一系列疲劳试验,给出了挠度的发展规律,提出界面疲劳裂缝扩展寿命的预测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构件挠度扩展主要分为三... 碳纤维薄板(CFL)加固RC梁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桥梁工程。该方法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是疲劳荷载下增强梁的变形规律。结合一系列疲劳试验,给出了挠度的发展规律,提出界面疲劳裂缝扩展寿命的预测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构件挠度扩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快速增加、稳定扩展、失稳扩展,其中第二阶段是构件疲劳寿命的主要阶段,在此阶段挠度缓慢增加,增加量与加载次数成线性关系。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给出了疲劳荷载下挠度的计算公式和疲劳寿命的预测公式,可以较好地符合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薄板 钢筋混凝土梁 加固 挠度 疲劳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混杂层合板抗低速冲击性能研究
16
作者 张竹青 吴海宏 +1 位作者 蒋林 宗文波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5-240,246,共7页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受到垂直于纤维方向的冲击时,易发生脆性断裂,导致结构完整性受损,进而产生安全隐患。为提升碳纤维层合板在低速冲击后的结构完整性,研究了不同层间混杂比例的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CF/UHMWPE)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受到垂直于纤维方向的冲击时,易发生脆性断裂,导致结构完整性受损,进而产生安全隐患。为提升碳纤维层合板在低速冲击后的结构完整性,研究了不同层间混杂比例的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CF/UHMWPE)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低速冲击性能。通过[0°/90°]_n铺层方式制备了4种等厚度、不同混杂比的层合板,并对其低速冲击性能及冲击后的破坏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UHMWPE纤维在层合板中的混杂比例增加,层合板的低速冲击性能呈现出先提升后下降的趋势。当CF/UHMWPE层合板的UHMWPE纤维层间混杂比例达到11%时,层合板在冲击后的结构完整性最佳,冲击性能最优,落锤冲击载荷3197N,吸收能量25.47J,冲击后压缩强度(CAI)达到135MPa。与纯碳纤维层合板相比,其冲击载荷、吸收能量和冲击后压缩强度分别提升了10.6%、15.6%和9.7%。冲击后的破坏形貌表明,在碳纤维层合板的层间适量引入UHMWPE纤维插层,能够有效延缓纤维的脆性断裂,抑制裂纹的生成与扩展,从而显著提升层合板的抗冲击性能和冲击后的结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HMWPE纤维 碳纤维 复合材料层合板 层间混杂 冲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量钻孔法测量纤维层压板残余应力与验证分析
17
作者 俞聪 张克明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88,共7页
在汽车行业、航空航天等领域,残余应力在产品设计中日益重要,碳纤维在结构轻量化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建立碳纤维层压板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实验残余应力,并验证了其准确性与经典层合板理论结果的对比。针对复合材料不同铺层方向结构,通... 在汽车行业、航空航天等领域,残余应力在产品设计中日益重要,碳纤维在结构轻量化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建立碳纤维层压板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实验残余应力,并验证了其准确性与经典层合板理论结果的对比。针对复合材料不同铺层方向结构,通过对层合板前四层残余应力实验值与理论值分析,得到其结构的铺层方向最小残余应力层合板,为层合板设计奠定基础。结果表明,[45/90/-45/0/45/90/-45/0]铺层方向层压板层间残余应力最小,应力分量σx的理论值与实验值最大之差为0.421 MPa。最大剪切应力测量值为1.7103 MPa,最大观测误差值为18.8%。发生在第二次钻孔深度增量(方向为90°)。应力分量σy的理论值与实验值的最大差值为0.7306 MPa,验证了增量钻孔法测复合材料残余应力的可靠性,研究成果可为航空航天领域等复合材料铺层结构的设计及制造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量钻孔法 碳纤维层压板 校准系数矩阵 层合板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增强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制备及阻尼性能研究
18
作者 杨铮鑫 刘佳琪 +1 位作者 党鹏飞 李光宣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0-234,共5页
基于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技术制备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的石墨烯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阻尼性能的影响。通过锤击法对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固有特性测试并利用激振器进行振动响应测试。利用... 基于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技术制备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的石墨烯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阻尼性能的影响。通过锤击法对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固有特性测试并利用激振器进行振动响应测试。利用有限元法对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固有特性进行求解,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在不同扫描模式(温度)下对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石墨烯的质量分数在0~0.1%范围时,质量分数为0.1%的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阻尼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石墨烯 碳纤维复合材料 层合板 阻尼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L加固RC梁界面端附近应力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吕勤甲 刘一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75-1378,共4页
基于有限元方法,文章研究了碳纤维板(CFL)加固钢筋混凝土(RC)梁分别受温度变化和集中载荷作用时加固端部界面端附近的奇异应力分布规律。将RC梁等效为具有5层的层合梁,分析了加固长度、CFL的厚度及其端部结合角对界面端附近应力的影响... 基于有限元方法,文章研究了碳纤维板(CFL)加固钢筋混凝土(RC)梁分别受温度变化和集中载荷作用时加固端部界面端附近的奇异应力分布规律。将RC梁等效为具有5层的层合梁,分析了加固长度、CFL的厚度及其端部结合角对界面端附近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界面端附近由集中载荷作用产生的应力与由升温产生的热应力具有相似的分布规律;随着距界面端距离的减小,界面端附近应力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应力奇异性;合理增加加固长度、减小CFL的厚度及其端部结合角均能有效地降低界面端附近的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梁 碳纤维板 界面端 集中载荷 温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层叠带状聚丙烯腈初生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缪顺福 谭晶 +3 位作者 赵儒硕 杨卫民 程礼盛 魏鹤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93,共5页
以聚丙烯腈(PAN)和二甲基亚砜(DMSO)为原料,采用新型微纳层叠挤出技术制备了微纳层叠带状聚丙烯腈(PAN)基初生纤维,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初生纤维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纤维凝固成形过程中空气层高度... 以聚丙烯腈(PAN)和二甲基亚砜(DMSO)为原料,采用新型微纳层叠挤出技术制备了微纳层叠带状聚丙烯腈(PAN)基初生纤维,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初生纤维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纤维凝固成形过程中空气层高度、凝固浴温度、凝固浴浓度对微纳层叠带状PAN初生纤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层叠带状PAN初生纤维相比于传统圆形截面纤维,在纺丝过程中能保持良好的带状截面不变形;并且在空气层高度为30mm,凝固浴温度为45℃,凝固浴浓度为40%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层叠带状PAN初生纤维综合性能较好,获得了结晶度为31.3%,晶粒尺寸为4.53nm,拉伸强度为14.60MPa的层叠带状PAN初生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层叠 聚丙烯腈初生纤维 带状碳纤维 空气层高度 凝固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