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8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背景下中国氢能发展回顾、面临挑战及建议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智 许宝进 +1 位作者 梁斌 赵苑瑾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9-192,共14页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中国能源多元化和清洁化发展步伐加快推进,氢能与低碳能源体系相结合将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动力引擎”。为了推动氢能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基于氢能在“双碳”目标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调研了国内外氢能产业发展现状,...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中国能源多元化和清洁化发展步伐加快推进,氢能与低碳能源体系相结合将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动力引擎”。为了推动氢能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基于氢能在“双碳”目标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调研了国内外氢能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中国氢能国家战略与地区政策,指出了氢能行业发展前景、存在的挑战以及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氢能产业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然而用氢成本依然居高不下,成为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②在氢能产业链中,“制、储、运、用”各环节的底层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影响了产业协同推进的效率。③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顶层设计仍需加码;氢能产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安全监管体系尚不完善。④根据国情提出了4条氢能未来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分别为完善氢能专项政策,加强市场监管机制,落实国家氢能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氢能技术攻关,创新驱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聚焦氢能安全体系,为氢工业全生命周期保驾护航;推动氢能走向全球化,在合作中谋发展。结论认为,“双碳”目标下中国氢能产业未来有望出现星火燎原之势,应多方联动突破氢能产业相关瓶颈,实现从示范应用到商业化的跨越发展,尽快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助力“双碳”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碳达峰 碳中和 氢战略 发展前景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茶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与实践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胡强 唐晏 +4 位作者 朱迪 张优 王志博 陈超 陈富桥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期21-28,共8页
“双碳”目标下,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型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茶业是农业固碳减排的重要领域之一,探索茶产业低碳化发展是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文章从茶叶低碳研究进展、茶叶低碳生产的探索与研究、生... “双碳”目标下,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型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茶业是农业固碳减排的重要领域之一,探索茶产业低碳化发展是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文章从茶叶低碳研究进展、茶叶低碳生产的探索与研究、生态低碳茶的认证与推广、茶园碳汇研究等方面,总结了我国利用茶园生态系统发挥其碳汇功能和推动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双碳”研究与实践经验,分析了我国茶产业践行“双碳”战略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推进我国茶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战略 茶产业 生态低碳茶 生态低碳认证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6
3
作者 杜祥琬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9,共7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科学把控工作节奏,突出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实际情况,把握好能源的安全、经济和绿色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科学把控工作节奏,突出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实际情况,把握好能源的安全、经济和绿色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来支撑和实现“双碳”目标。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妥实现电力行业净零排放;以电气化和深度脱碳技术为支撑,推动工业部门碳排放有序达峰和渐进中和;通过高比例电气化实现交通工具低碳转型,推动交通部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突破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为重点,实现建筑用电用热零碳排放;强化实现碳中和“最后一公里”的碳移除托底技术保障;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战略、规划、政策和行动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能源革命 技术创新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数据中心碳中和路径情景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峰 王芮敏 +1 位作者 马国远 晏祥慧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5,共7页
数据中心低碳转型减排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对全国数据中心总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中国关键年份CO_(2)排放和强度目标,引入能效提高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负排放技术强度3个变量,采用情景分析法分析数据中心CO_... 数据中心低碳转型减排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对全国数据中心总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中国关键年份CO_(2)排放和强度目标,引入能效提高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负排放技术强度3个变量,采用情景分析法分析数据中心CO_(2)排放总量。研究结果表明:数据中心的耗电量逐渐增加,而碳排放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数据中心的电能利用效率(PUE)呈逐渐下降的趋势,3种情景的碳达峰时间均为2030年,碳中和的时间分别为2059、2057、2055年。展望2060年碳中和目标,数据中心行业应进一步提高能效利用率、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加强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创新和提升碳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中心 碳中和 情景分析 减排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价值意蕴、转型路径与实施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周宏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7,共10页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政策导向,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成果,回答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政策导向,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成果,回答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方向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须抓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能源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个重点领域探索转型路径,在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四个方面构建实施机制,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绿色转型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经济思想 碳达峰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背景下高碳排放企业低碳转型会提升真实盈余管理吗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国民 李玉恒 《金融经济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60,共17页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2020年中国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环境监管达到了新的高度,高碳排放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风险,高碳排放企业是否会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来应对转型风险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基于2017—2022年沪...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2020年中国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环境监管达到了新的高度,高碳排放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风险,高碳排放企业是否会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来应对转型风险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基于2017—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双碳目标背景下高碳排放企业低碳转型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双碳”目标提出后,高碳排放企业向上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显著提高。进一步研究表明,经营风险与融资约束是企业低碳转型下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渠道;企业为应对转型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选择向上真实盈余管理的同时也会实施正向的应计盈余管理,呈现互补关系。异质性检验发现,高碳排放企业低碳转型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企业、行业竞争程度高、位于东部地区以及创新水平低的企业中更显著。因此,相关部门应完善政策支持机制,鼓励企业积极探索治理转型升级,提升投资者风险意识和判断能力,谨慎关注“双碳”目标背景下企业管理者的短视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风险 真实盈余管理 低碳转型 双碳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ESGR技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军平 董志强 +5 位作者 鲜学福 旷年杰 徐程浩 彭毅凡 李森圣 薛元杰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06,共12页
在页岩气井开采后期,将CO_(2)注入页岩气藏可在提高页岩气采收率的同时实现CO_(2)地质封存(CO_(2)-ESGR),但目前对于CO_(2)-ESGR技术减碳潜力尚缺乏从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的研究。为此,分别以重庆市双槐电厂、涪陵页岩气田作为CO_(2)源和... 在页岩气井开采后期,将CO_(2)注入页岩气藏可在提高页岩气采收率的同时实现CO_(2)地质封存(CO_(2)-ESGR),但目前对于CO_(2)-ESGR技术减碳潜力尚缺乏从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的研究。为此,分别以重庆市双槐电厂、涪陵页岩气田作为CO_(2)源和汇,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立了CO_(2)-ESGR技术全过程CO_(2)排放量核算模型,进而基于多场耦合作用下CO_(2)、CH_(4)渗流数学模型得到了CO_(2)封存量及页岩气产量,并系统核算了CO_(2)-ESGR全过程CO_(2)排放量,分析了CO_(2)注入压力、页岩中CO_(2)相对CH_(4)的吸附选择性系数(α_(CO_(2)/CH_(4)))等参数对CO_(2)净减排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注入压力和α_(CO_(2)/CH_(4))对于CO_(2)净减排量具有重要影响,α_(CO_(2)/CH_(4))越大,CO_(2)净减排量越大,CO_(2)注入压力增加,CH_(4)累计产量、CO_(2)封存量、CO_(2)净减排量均越大,不同CO_(2)注入压力条件下CO_(2)净减排量为0.85~2.06 tCO_(2)/tCH_(4),而在不同α_(CO_(2)/CH_(4))条件下可达1.59~5.45 tCO_(2)/tCH_(4);②CO_(2)捕集、运输、注入环节是影响CO_(2)-ESGR技术全生命周期CO_(2)净减排量的关键因素,需要考虑不同行业组合、源汇匹配情况对CO_(2)净减排量的影响,进而对全流程CCUS工程实施方案进行优化。结论认为:①该CO_(2)-ESGR工程CO_(2)封存量大于CO_(2)捕集、运输、注入及页岩气生产与利用环节的CO_(2)总排放量,可实现CO_(2)-ESGR全过程CO_(2)负排放,说明CO_(2)-ESGR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②下一步研究应综合考虑CO_(2)注入时机、压力、速率等工程参数以及页岩气储层条件等地质因素对于CO_(2)封存量和净减排量的影响,对CO_(2)-ESGR系统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CCUS CO_(2)封存潜力 碳中和 全生命周期评价 CO_(2)-ESGR CO_(2)净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实融合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平淡 郝时雨 林琳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9,共12页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与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11—2019年中国26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发现,数实融合有效推动了碳排放强度下降,也能有效抑制碳排放总量,发挥了显著的降碳效应...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与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11—2019年中国26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发现,数实融合有效推动了碳排放强度下降,也能有效抑制碳排放总量,发挥了显著的降碳效应。不过,这种效应存在基于工业化和数字化两个维度的异质性。进一步,从要素配置优化、技术创新两个角度揭示了数实融合发挥降碳效应的作用机制,可以观察到数实融合能够强化资本能源投入比、改善能源效率,还能带动研发投入,扩大专利产出,甚至还能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拓展分析发现,政府对节能降碳的关注能有效放大数实融合的降碳效应。因此,应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实融合 “双碳”目标 数字经济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动二氧化碳捕集、输送、应用和封存发展的政策和举措
9
作者 刘克峰 董卫刚 +5 位作者 胡雪生 刘陶然 周华群 时文 万子岸 高飞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879-4897,共19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但从二氧化碳的捕集到利用、封存,各个环节的技术仍不成熟,环境风险、安全风险、生产成本、社会认可度等因素阻碍了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C...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但从二氧化碳的捕集到利用、封存,各个环节的技术仍不成熟,环境风险、安全风险、生产成本、社会认可度等因素阻碍了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CCUS技术的支持政策和措施,详细介绍了推动CCUS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投资资助、市场机制、税收政策以及能力建设等情况。这些政策旨在降低CCUS项目的成本,提高技术成熟度,并为CCUS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具持续性和可行性的市场环境。分析可知,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是推动CCUS技术发展和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关键因素。CCUS技术在经济性和技术上仍存在挑战性问题,政策层面的持续支持对于克服这些挑战至关重要。通过降低技术成本、提升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接受度、建立健全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CCUS技术将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 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及利用 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色金属采选业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金曦 杨敏 王雪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47,共12页
有色金属采选业是支撑我国其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但也是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行业,因此,通过选择有色金属采选业ESG信息披露重要议题,把握该行业的ESG信息披露的重点内容,有利于推动我国有色金属采选业上市公司低碳高质量发... 有色金属采选业是支撑我国其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但也是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行业,因此,通过选择有色金属采选业ESG信息披露重要议题,把握该行业的ESG信息披露的重点内容,有利于推动我国有色金属采选业上市公司低碳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ESG制度体系,从环境(E)、社会(S)、治理(G)一级指标角度,系统选择了气候变化、资源利用、循环经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与发展、绿色创新、乡村振兴与社会贡献、廉洁建设、利益相关方参与共11个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下细分35个定性指标和30个定量指标,探究有色金属采选业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重点议题。以2023年该行业16家企业的ESG信息披露数量、披露形式、编制依据情况为基本面信息,以选择的ESG信息披露重要议题内容为依据,从定性与定量方面分析样本企业ESG内容披露情况并探究其原因。研究发现,有色金属采选业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存在报告形式和披露内容千差万别、定量内容披露力度偏弱、缺乏外部第三方鉴证等问题。为了推动有色金属采选业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以制定具有行业特点的ESG信息披露指南、强化定性与定量指标协同披露、加强ESG报告的鉴证、强化ESG信息披露监管等措施赋能有色金属采选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以期为该行业企业培育ESG竞争力提供借鉴,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促进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G信息披露 有色金属采选业 上市公司 “双碳”目标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数据驱动与启发式算法的煤元素碳含量校验
11
作者 孙栓柱 陆佳慧 +5 位作者 江宇泷 周春蕾 朱洁雯 杨晨琛 汤红健 段伦博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5-194,共10页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燃煤发电行业的减排降碳势在必行。提升碳排放数据的质量水平,强化碳排放监管要求,是保障燃煤发电行业降碳成效的必要举措。入炉煤元素碳含量作为碳排放核算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对于燃煤发电企业上报的入...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燃煤发电行业的减排降碳势在必行。提升碳排放数据的质量水平,强化碳排放监管要求,是保障燃煤发电行业降碳成效的必要举措。入炉煤元素碳含量作为碳排放核算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对于燃煤发电企业上报的入炉煤元素碳含量数据的校核尤为重要。对此,提出了一种针对入炉煤元素碳含量数据的智能校验方法。首先,收集了近1000组国内外典型动力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数据。其次,融合高斯过程回归和启发式优化算法,基于美国煤质数据集建立了入炉煤元素碳含量的回归预测机器学习模型,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回归系数R2分别为0.9898和0.9877,体现出优良的拟合与预测能力,实现了对入炉煤元素碳含量数据的精确预测。然后,以中国标准煤样数据、中国典型燃煤机组的煤质分析数据为案例进一步验证了机器学习模型的泛化能力,模型在中国标准煤样数据上的元素碳含量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68%,在典型燃煤机组数据上的预测回归系数为0.9877,均取得了准确的预测效果,验证了模型对入炉煤元素碳预测的精度与适用性。最后,进一步将该模型部署到了我国某600 MW燃煤发电机组生产过程中,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79%,实现了以班组为频次的入炉煤元素碳含量及时准确监测,助力燃煤发电企业上报的元素碳含量数据校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机器学习 启发式优化算法 入炉煤元素碳 智能校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峰会国家CCS现状与合作展望
12
作者 张鑫刚 刘佳 +2 位作者 方圆 黄文韬 徐晶晶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5-73,共9页
东亚峰会参与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费核心区与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发展前沿区域,在推进碳中和进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文系统梳理东亚峰会成员国CCS技术发展现状与区域合作进展,通过国别案例分析、政策框架比较与跨国项目评估,揭示区... 东亚峰会参与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费核心区与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发展前沿区域,在推进碳中和进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文系统梳理东亚峰会成员国CCS技术发展现状与区域合作进展,通过国别案例分析、政策框架比较与跨国项目评估,揭示区域合作潜力与关键挑战。东亚峰会国家呈现出差异化发展格局,发达国家CCS战略目标明确,财政投入持续稳定,通过系统性开展地质封存潜力评估指导项目部署,注重基础研究到商业转化,并且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美国在CCS技术研发与商业化部署方面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澳大利亚建立了系统化的研发模式,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到商业化应用的完整路径;日本构建了技术研发、政策供给、企业协同的三位一体体系;韩国立法构建CCS全产业链。东盟国家CCS发展水平呈现显著分化,其中,印度尼西亚、越南引领区域进程,政策法规框架初建且不平衡,项目阶段差异大。区域合作聚焦跨境运输网络构建、监测技术联合研发、封存潜力协同评估、政策框架协调等,形成了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等跨国合作模式。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东亚峰会国家间需要深化CCS技术研发合作,完善政策协同机制,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东亚峰会国家有望通过深化技术协同、政策衔接与设施联通,建成全球领先的CCS技术应用示范区,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区域性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峰会 碳捕集与封存(CCS) 能源 碳中和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约束下石化污水污染物溯源分析与过程减排
13
作者 唐安中 邸雪梅 陈佳明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2,共6页
在“双碳”目标下,创造性提出将石化企业工业用水、污水排放、污水收集与输送、污水处理与回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考虑生产装置排污特点、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路径,构建污水系统污染物溯源追踪平台,精准分析各污染物的排放及污染物... 在“双碳”目标下,创造性提出将石化企业工业用水、污水排放、污水收集与输送、污水处理与回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考虑生产装置排污特点、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路径,构建污水系统污染物溯源追踪平台,精准分析各污染物的排放及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污染源定位,实施源头优化与过程减排,并以某石化企业为例,展示该平台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结果表明,应用污染物溯源分析和过程减排技术,可实现对污水排放情况的在线监测、运行分析、污染源溯源及源头削减,有效降低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水量与污染物浓度,为污水处理厂优化运行和节能降碳提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污水处理 溯源分析 过程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止于减碳:空间溢出视角下的低碳转型与城市就业
14
作者 王俊 刘卓菲 +1 位作者 廖寅超 罗荣华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9,共16页
全面理解绿色低碳转型的经济后果,厘清其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方式和途径,对于确保绿色政策有效实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07年至2019年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和空... 全面理解绿色低碳转型的经济后果,厘清其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方式和途径,对于确保绿色政策有效实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07年至2019年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和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试点城市及周边城市就业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对试点城市而言,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本地城市的就业,且主要影响的是试点城市的高质量就业;第二,试点政策具有虹吸效应,即存在空间维度上的负面溢出效应,会降低试点地区周边城市的就业,并且虹吸效应存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的异质性;第三,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加大政府投资促进城市就业。本文从就业维度丰富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经济后果研究,为国家在更广范围内推广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低碳转型 城市就业 城市创新 环境规制 绿色经济 “双碳”目标 空间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碳中和效应的多维评估——来自城市与企业的宏微观证据
15
作者 田时中 王鹏霖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55,共11页
探讨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的碳中和效应,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该研究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试点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宏观和微观数据,利... 探讨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的碳中和效应,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该研究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试点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宏观和微观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多维度评估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的碳中和效应,检验影响机制,并拓展研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对企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探讨该政策实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政策退出效应。结果表明:节能减排财政政策有助于加快碳中和进程,在能源消费端,节能减排财政政策提升了碳排放效率;在能源供给端,节能减排财政政策推动了清洁能源发展,并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节能减排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提高产能利用率等方式加快碳中和进程。异质性分析表明,节能减排财政政策对碳中和的影响,因资源禀赋、城市规模、环境规制的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拓展性分析表明,微观层面,节能减排财政政策有助于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且对大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及高能耗行业企业的作用更加明显;节能减排财政政策对碳中和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政策退出后,示范城市仍表现出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要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放大财政政策的碳中和效应;有效发挥财政和技术创新机制作用,持续提高能源供需效率;充分考虑地区异质性,因地制宜推进碳中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减排 财政政策 碳达峰碳中和 绿色低碳转型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
16
作者 黄宏霞 姚国新 钟亚琴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6期124-126,131,共4页
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作为“双碳”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迫在眉睫。该文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点,结合地方学校特色,以学生为中心,从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 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作为“双碳”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迫在眉睫。该文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点,结合地方学校特色,以学生为中心,从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碳”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其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微生物学 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碳排放因子的电动汽车低碳需求响应机制研究
17
作者 张良 王殿彬 +3 位作者 戚佳金 尹淑淙 龙彦良 张超锐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3-24,共12页
传统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 EV)需求响应模式的相关研究通常以电价激励为核心。从“电”视角展开,EV很难对实际碳排放变化做出响应。为此,综合考虑电网侧的碳排放水平、调峰需求与用户的充电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动态碳排放因子的低... 传统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 EV)需求响应模式的相关研究通常以电价激励为核心。从“电”视角展开,EV很难对实际碳排放变化做出响应。为此,综合考虑电网侧的碳排放水平、调峰需求与用户的充电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动态碳排放因子的低碳需求响应机制。该机制下,EV用户以时变区域碳排放因子为响应信号,实现“碳”视角用电调度优化。首先,对风光出力不确定性进行建模并搭建EV的能量-功率边界模型。然后,构建面向EV分时、分域的碳排放核算模型,并根据需求侧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建立基于动态碳排放因子的低碳需求响应机制模型。最后,将该机制应用于EV有序充放电策略,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机制可以有效减少配电网的碳排放、降低EV车主充电成本、平抑配电网的负荷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动态碳排放因子 碳配额 车-网互动 碳排放流 削峰填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助力工业领域碳中和的机制与关键
18
作者 王灿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4,共9页
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AI)技术为工业脱碳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推动低碳技术要素的升级变革、丰富和强化数据要素的关键作用、促进各类要素的组合优化与协同配置以及变... 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AI)技术为工业脱碳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推动低碳技术要素的升级变革、丰富和强化数据要素的关键作用、促进各类要素的组合优化与协同配置以及变革性提升人力资本质量,AI将深刻影响工业领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助力工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需充分挖掘并发挥工业数据要素的作用,着力提升AI赋能的精准性和系统性,并积极关注可能衍生的公平性问题。当前,应加快建设工业数据要素市场;积极开展研究和示范,提升AI技术与应用场景的适配度;突破“单点赋能”模式,构建以“产业链协同”为核心的AI赋能体系;通过优化转移支付体系、加强反垄断监管、加大教培投资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等方式,着力应对AI赋能工业的“双刃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 碳达峰碳中和 人工智能 公平性问题 数据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碳中和校园:大学校园碳排放计算研究综述
19
作者 王静 严帅 张玥明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40,共11页
大学校园是巨大的碳排放单位,对其进行精确的碳排放计算是迈向碳中和的基础,但当前大学校园碳排放计算在计算体系上还存在诸多不足。研究依托主流数据库,通过文献分析和归纳整理的方法,梳理了大学校园碳排放计算的现有研究成果,并从计... 大学校园是巨大的碳排放单位,对其进行精确的碳排放计算是迈向碳中和的基础,但当前大学校园碳排放计算在计算体系上还存在诸多不足。研究依托主流数据库,通过文献分析和归纳整理的方法,梳理了大学校园碳排放计算的现有研究成果,并从计算体系和计算结果两个维度进行总结分析,揭示了当前研究中大学校园碳排放源统计存在不一致性、不完全性,特别是对碳中和起关键作用的范围3碳排放未被重视,同时指出了计算精度和智能化的提升空间,以及在计算模型构建上的不足。研究建议,大学校园碳排放计算应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计算体系,并提高排放因子的准确性,以规范碳排放信息的披露。此外,大学校园还应积极探索适应不同场景需求的计算方法,并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和工具。研究成果将为大学校园碳排放计算提供宝贵参考,推动大学校园碳中和的建设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 碳排放计算 可视化 碳中和校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规单元尺度碳排放测算方法框架与模型研究
20
作者 刘合林 罗梅 +2 位作者 李文涛 李莹颖 罗文静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93,共11页
准确测定城市控规单元尺度碳排放是建立低碳导向的国土空间控规技术的基础前提。当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尺度的碳排放测算方法较为成熟,但控规单元尺度的测算方法研究相对缺乏。在梳理全球、区域、城市、控规单元等不同尺度碳排放测算方... 准确测定城市控规单元尺度碳排放是建立低碳导向的国土空间控规技术的基础前提。当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尺度的碳排放测算方法较为成熟,但控规单元尺度的测算方法研究相对缺乏。在梳理全球、区域、城市、控规单元等不同尺度碳排放测算方法的优缺点基础上,认为控规单元尺度碳排放测算面临着空间要素规模效应、邻近效应和流动效应等复杂影响的技术挑战。基于此,认为控规单元尺度的碳排放测算需要考虑空间、活动和技术三个逻辑以及建造和运行两个过程,提出了由基础碳排放测算函数、综合影响函数和交叉影响修正函数构成的控规单元碳排放测算框架与模型,以期为构建低碳导向的控规技术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规单元 碳排放 测算框架 碳中和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