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4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ongqing on carbon emissions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沁 刘猛 钱发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S1期214-218,共5页
Carbon emissions mainly result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inevitably will increase to some extent with economic expansion and rising energy consumption. We introduce a gray theory of quantitative analys... Carbon emissions mainly result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inevitably will increase to some extent with economic expansion and rising energy consumption. We introduce a gray theory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Chongqing,China,on the impact of carbon emission factors. Three impacts are analyzed,namely per capita residential housing area,domestic water consumption and the rate of air conditioner ownership per 100 urban households. The gray prediction model established using the Chongqing carbon emission-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forecast model is sufficiently accurate to achieve a measure of feasi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emissions FACTOR analysis GRAY prediction model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静 王坤 +4 位作者 陈奕伶 李佳音 曹永强 崔铁军 陈睿山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2,共9页
为核算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2019年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数据,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计算方法,测算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并采用MK趋势法和突变点法分析碳排放量的变化特征,采用卡亚模型和... 为核算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2019年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数据,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计算方法,测算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并采用MK趋势法和突变点法分析碳排放量的变化特征,采用卡亚模型和LMDI算法分析各区域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贡献的差异.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长速率明显变缓,自2011年起,碳排放增长率控制在3.72%以下.②2000—2019年,能源结构整体上得到优化,电力和天然气的占比分别从8%和1%提高到13%和10%,煤炭和石油的占比分别从67%和24%下降到57%和20%.③北京、天津和河北处于“双碳”目标的不同阶段,北京碳排放量已经到达峰值并呈下降趋势,天津接近“碳达峰”目标,而河北碳排放量尚未“达峰”,但增速显著放缓.④整体上,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起到拉动作用.未来要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并实施京津冀各区差异化CO_(2)减排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碳排放 能源消费 能源结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花粉算法的多能联供系统多目标实时调度优化
3
作者 李蔚 肖颖 +2 位作者 冯宏 洪钦 胡一鸣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01-1808,共8页
针对多能联供系统负荷需求变动频繁、实时调度困难的情况,本文以某热-电-压缩空气联产机组为研究对象,建立多能联供系统实时优化调度模型,模型满足高、低压压缩空气和中、低压蒸汽供热需求的约束条件。实时优化调度兼顾经济性与环保性,... 针对多能联供系统负荷需求变动频繁、实时调度困难的情况,本文以某热-电-压缩空气联产机组为研究对象,建立多能联供系统实时优化调度模型,模型满足高、低压压缩空气和中、低压蒸汽供热需求的约束条件。实时优化调度兼顾经济性与环保性,基于层次分析法将煤耗成本、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多目标融合作为寻优目标。考虑到花粉算法后期收敛速度慢,提出一种花粉算法分别改进种群初始化方式、切换概率设置、自花授粉变异机制。最后完成实时数据的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改进的花粉算法更容易快速搜索到较好的解。典型日计算结果预估:采用优化调度可节约煤量约6900 t/a,CO_(2)减排量约13700 t/a,污染物减排量约3 t/a,这表明依照本文算法调度有利于机组清洁高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花粉算法 多目标 实时优化调度 多能联供系统 碳排放 层次分析法 煤耗成本 EBSILO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影响因素识别与数智化策略研究
4
作者 杜明军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117,共9页
基于XGBoost模型及对接SHAP算法,2003—2022年区域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影响因素作用价值存在异质性。绿色金融、经济基础条件及政策环境类变量,对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总量和强度等目标变量的影响,具有多元作... 基于XGBoost模型及对接SHAP算法,2003—2022年区域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影响因素作用价值存在异质性。绿色金融、经济基础条件及政策环境类变量,对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总量和强度等目标变量的影响,具有多元作用共性,也表现出多元差异性。新能源发展与能源送储系统的统筹衔接矛盾突出,政府补贴激励新能源发展的模式有待改善,新能源产业链发展面临着抢占战略竞争制高点与突破技术缺陷及破解收益不佳等多重瓶颈,绿色金融规制亟须满足区域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投融资需求。要紧抓数智化赋能区域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新机遇,推进数智化赋能政府引领新能源发展的激励新模式,推进数智化赋能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多元目标间的和谐共进,推进数智化赋能绿色金融规制区域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投融资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耗“双控” 碳排放“双控” 影响因素识别 数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吸收法捕集CO_(2)的研究进展、性能对比与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振 李玥 李胜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39,共20页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温室气体减排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唯一手段。化学吸收法因其适应性广、工艺成熟等优势是当前碳捕集的主流技术之一,但仍然面临着能耗和成本较高的难题,高性能吸收剂的研发是解决...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温室气体减排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唯一手段。化学吸收法因其适应性广、工艺成熟等优势是当前碳捕集的主流技术之一,但仍然面临着能耗和成本较高的难题,高性能吸收剂的研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基于化学吸收剂代际演进与多性能评价视角,系统性地分析了各代吸收剂的优缺点、研发现状、存在的问题,解析了各代吸收剂发展的驱动力及研发趋势;其次,全面量化对比了各代吸收剂在吸收容量、黏度、挥发性、降解性、再生能耗等关键指标的代际差异性,研判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与趋势;最后,对化学吸收法捕集CO_(2)亟需突破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并给出了相关发展建议。整体而言,经过多代发展,吸收剂已经在降能耗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着高负载-低能耗-低黏性-低降解难协同、解吸温度较高等难题,建议从吸收剂量化评价及数据库建立、人工智能模型开发、低温再生吸收剂研发、再生与低品位热能利用工艺结合、外场-催化协同工艺、多代技术融合方面进行研发突破,协同提升捕集效率与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二氧化碳捕集 化学吸收法 吸收剂 性能 再生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碳排放管理研究——基于CSMAR数字化转型指标的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平 吕雁琴 朱智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23,共12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数据,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碳排放管理水平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不仅降低了企业碳排... 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数据,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碳排放管理水平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不仅降低了企业碳排放量,也改善了企业碳绩效,从“量”和“效率”两个方面同时促进了企业碳排放管理水平的提升。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碳排放管理水平的提升作用在东部地区企业、国有企业和非重污染企业中更加明显。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能源消耗量、优化能源结构以及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来提升企业碳排放管理水平。本文对数字化转型如何赋能企业碳排放管理提供了经验证据,为在双碳背景下加强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减排增效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企业碳排放管理 能源消耗 绿色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6Al-4V钛合金清洁切削过程的碳排放分析
7
作者 胡珏 赵威 +1 位作者 何宁 谢炎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6,共7页
为研究清洁切削过程的碳排放,讨论加工系统碳排放的边界。以铣削Ti-6Al-4V钛合金为研究对象,量化其切削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对比不同清洁切削方式和切削参数对碳排放和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只考虑机械加工过程,LN_(2)冷却产... 为研究清洁切削过程的碳排放,讨论加工系统碳排放的边界。以铣削Ti-6Al-4V钛合金为研究对象,量化其切削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对比不同清洁切削方式和切削参数对碳排放和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只考虑机械加工过程,LN_(2)冷却产生的碳排放最少,其次是低温CO_(2)冷却、微量润滑、浇注冷却,但在整个加工系统的碳排放中,低温CO_(2)冷却产生的碳排放最少,其次是微量润滑、LN_(2)冷却、浇注冷却。对比浇注冷却,低温CO_(2)冷却、LN_(2)冷却、微量润滑都能提升工件表面质量和刀具寿命。另外,提高切削速度能降低加工过程的比碳排放,但过高的切削速度会加剧刀具磨损而产生更大的碳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清洁切削 能耗 冷却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的非线性驱动机制
8
作者 岳文慧 张丽君 +2 位作者 秦耀辰 王玉香 刘秀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052-7064,共13页
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是城市低碳转型的关键,然而城市形态对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的作用机制尚存争议,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规划层面应对低碳转型的潜力。因此,利用长时序遥感影像与统计数据,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以黄河流域为例,探讨城市空... 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是城市低碳转型的关键,然而城市形态对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的作用机制尚存争议,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规划层面应对低碳转型的潜力。因此,利用长时序遥感影像与统计数据,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以黄河流域为例,探讨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用电、用气、供暖、交通和直接碳排放的异质性影响和非线性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导致不同类型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增加,但最大斑块占比在4%以内扩张时导致居民直接、用电和供暖碳排放先减排后增排,用气和交通碳排放呈波动变化。(2)城市建成区周长面积比在7—10左右使不同类型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均达到最低,面积加权平均形状因子在7以内增大,城市形态更为复杂,导致居民直接、用电、供暖和交通碳排放增加,用气碳排放先增加后减少。(3)城市紧凑度超过96%时,居民直接碳排放持续增加,用气碳排放经历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用电、供暖及交通碳排放则相反。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城市空间规划的角度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低碳生活方式转型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形态 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 梯度提升决策树 生活方式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增材制造能耗与碳排放研究进展
9
作者 毛华恺 高森奥 +1 位作者 张国栋 杨兵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8,共18页
激光增材制造是一类先进的增材制造技术,具有加工自由、工序简单、成本低等诸多优势。目前,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受到学者们的青睐,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生物医学等领域。随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加,大量温室气体... 激光增材制造是一类先进的增材制造技术,具有加工自由、工序简单、成本低等诸多优势。目前,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受到学者们的青睐,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生物医学等领域。随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加,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环境问题愈发严重。介绍了激光增材制造的主要类型和工艺特点,基于激光金属沉积和激光粉末床熔融2类技术分支,分析了该技术的先进性和发展潜力。总结了激光增材制造能耗建模的主要方法,基于生产系统和能量类型,综述了能耗建模与工艺参数优化的研究进展。对比了现有工业碳排放的测算与建模方式,指出生命周期法在增材制造碳排放研究中的优势,重点分析了运用该方法建立激光增材制造碳排放模型的基本步骤。从模型准确性和工艺参数优化效果等方面出发,介绍了激光增材制造及相关碳排放技术的研究案例。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目前激光增材制造及相关能耗与碳排放研究内容,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激光增材制造的节能、低碳、绿色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增材制造 能耗 碳排放 建模 生命周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绿证-碳交易和热电灵活输出的HIES优化调度
10
作者 樊帅志 张靖 +3 位作者 严儒井 何宇 刘影 叶永春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6,共11页
为提升综合能源系统的低碳性与经济性,充分挖掘灵活需求,提出一种基于绿证-碳交易和热电灵活输出的含氢综合能源系统(hydrogen-containing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HIES)。首先,将传统热电联产(combined heat and power,CHP)耦合有机... 为提升综合能源系统的低碳性与经济性,充分挖掘灵活需求,提出一种基于绿证-碳交易和热电灵活输出的含氢综合能源系统(hydrogen-containing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HIES)。首先,将传统热电联产(combined heat and power,CHP)耦合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与电锅炉(electric boiler,EB)灵活运行,使燃气轮机(gas turbine,GT)产生的电力可以同时供应给电力网络和EB,其释放的热能则可以同时用于ORC和EB,以此缓解热电耦合限制。其次,融合绿证交易和阶梯式碳交易构建绿证-碳交易模型,以降低系统的碳排放、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同时分析绿证单价和可再生能源配额系数对于系统优化调度的影响。然后,将电解槽、氢燃料电池等纳入模型中,充分考虑氢能的多元化利用,提升系统的低碳性。最后,以系统总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构建日前优化调度模型。算例结果表明:该策略可提高系统的可再生能源消纳,同时降低系统碳排放和总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证交易 碳交易 热电灵活响应 氢能利用 低碳经济调度 可再生能源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石灰石加绿氢制备CaO的低碳水泥生产系统模拟
11
作者 邓雨萌 伍嘉文 +1 位作者 曹洪杰 李英杰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共12页
水泥生产是全球CO_(2)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广泛研究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面临高能耗的问题。在传统水泥生产过程中,大量CO_(2)的排放主要来自石灰石的分解。通过将绿氢引入分解炉,不仅可以还原石灰石制备CaO,还能显著降低分解炉温... 水泥生产是全球CO_(2)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广泛研究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面临高能耗的问题。在传统水泥生产过程中,大量CO_(2)的排放主要来自石灰石的分解。通过将绿氢引入分解炉,不仅可以还原石灰石制备CaO,还能显著降低分解炉温度,并把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CO,从而实现低碳和低能耗的水泥生产。为了探究用石灰石中温加氢分解替代石灰石高温煅烧分解对水泥生产系统能耗、CO_(2)排放量、㶲效率及成本的影响,采用Aspen Plus软件对基于石灰石加氢制备CaO的低碳水泥生产系统进行模拟,并与采用单乙醇胺捕集CO_(2)的传统水泥生产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采用单乙醇胺碳捕集技术的传统水泥生产系统相比,基于石灰石加氢制备CaO的水泥生产系统通过将生料源CO_(2)转化为CO,显著减少了后续单乙醇胺碳捕集单元处理的CO_(2)量,从而在能耗、CO_(2)排放量和CO_(2)生成量(包括封存的CO_(2))方面分别降低了19.42%、52.91%、37.55%。㶲分析表明,由于发生热力学不可逆的化学反应,系统㶲损主要集中在预热分解单元和回转窑;换热器的㶲损则主要源于冷热两侧的大温差。此外,基于石灰石加氢制备CaO的水泥生产系统不仅能够生产水泥熟料还可以产出合成气,从而提升了系统的有效输出㶲,使㶲效率从传统系统的31.11%增加到75.63%。成本分析表明,与采用单乙醇胺碳捕集技术的传统水泥生产系统相比,绿氢使基于石灰石加氢制备CaO的低碳水泥生产系统成本增加了122.66%。然而合成气的高利润抵消了这部分成本,并实现了430.15元/t熟料的净利润。基于石灰石加氢制备CaO的水泥生产系统在能耗、CO_(2)排放量、㶲效率和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展现出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生产 碳减排 石灰石加氢 热力学模拟 能耗 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碳审计的理论框架构建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博英 《审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2,146,共7页
建筑行业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超过全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半。控制建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对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以及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碳审计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进行查证... 建筑行业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超过全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半。控制建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对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以及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碳审计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进行查证、鉴证与评价,在我国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本文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理论,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视角,提出了建筑碳审计的概念,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的建筑碳审计核算与评价体系,提出了“委托方—代理方—审计对象—审计信息使用方”四方关系的理论框架,为我国发展建筑碳审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碳审计 碳排放 能源消耗 理论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生命周期分析的中国煤制天然气工业能耗、水足迹与碳排放研究
13
作者 曹颖 姜俣竹 +4 位作者 张擎昊 刘慧玲 李俊杰 闫雨龙 彭林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5-114,共10页
发展煤制天然气工业是保障中国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的战略性工程,但在美丽中国建设下面临着高资源消耗和高碳排放的挑战。准确评估中国煤制天然气工业的能耗、水足迹与碳排放对于推动其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 发展煤制天然气工业是保障中国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的战略性工程,但在美丽中国建设下面临着高资源消耗和高碳排放的挑战。准确评估中国煤制天然气工业的能耗、水足迹与碳排放对于推动其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立了煤制天然气能耗、水足迹与碳排放的综合评估框架,通过调研中国已投产的煤制天然气项目的生产运行数据编制了本土化的工厂级数据清单,识别出中国煤制天然气工业能耗、水足迹与碳排放的总量和结构特征,并揭示了工厂尺度的异质性。结果表明,2023年中国煤制天然气工业能耗、水足迹与碳排放总量(以CO_(2)当量计)分别为3.78×10^(11) MJ、1.92×10~8 m^(3)和3.46×10^(10) kg,不同煤制天然气项目的能耗、水足迹与碳排放强度分别在36.60~78.40 MJ/Nm^(3)、0.017 2~0.038 9 m^(3)/Nm^(3)、3.77~7.16 kg/Nm^(3)之间变化,且不同过程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煤制天然气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天然气 生命周期评价 能耗 水足迹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问题研究——以江西为例
14
作者 李中传 潘久荣 钟亮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44,共9页
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以下简称“双转”)是国家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而提出的重大制度变革。伴随着制度的变革,管理机制、战略方向等均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能耗管控机制... 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以下简称“双转”)是国家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而提出的重大制度变革。伴随着制度的变革,管理机制、战略方向等均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能耗管控机制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效入手,以江西为例,阐述能耗管控机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以及管控政策发展转变的历程,分析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为实现“双碳”目标,在推动“双转”方面国家和地方的总体部署情况;深入分析基于当前政策发展情况下,给能源发展、新质生产力、新产业新业态、新市场、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要全面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整体和局部、市场和政府“三方面”关系,加快优化能源结构,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高度注重创新引领,打好政策组合拳等建议措施,助力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耗双控 碳排放双控“双碳”目标 绿色低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A的不同路面结构建设期碳排放和能耗评价研究
15
作者 董俊杰 李鹏 +1 位作者 魏艳萍 王涵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28-132,共5页
为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有效降低能耗并减少碳排放量,本研究基于全寿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方案,将沥青路面建设周期分为材料物化、运输和施工三个阶段,分别建立了各阶段的能耗与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四种不同类型的路... 为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有效降低能耗并减少碳排放量,本研究基于全寿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方案,将沥青路面建设周期分为材料物化、运输和施工三个阶段,分别建立了各阶段的能耗与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四种不同类型的路面结构(典型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和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进行详尽的量化分析,揭示其在能耗与碳排放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在建设周期间,柔性基层路面整体能耗高于半刚性基层,其中施工阶段能耗尤为显著,占总能耗的比例达到45%~62%。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碳排放量均小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其中材料物化阶段产生的碳排放量最大,占比为59%~77.2%。通过结构设计、减少运输距离、优化改进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机械的燃油利用率等方式,可以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量,加快沥青路面绿色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全寿命周期评价 能耗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辆齿轮箱油量调节装置节能减排计算分析
16
作者 高利华 李欣 +1 位作者 王东道 李明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0-168,共9页
近年来,绿色低碳技术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地铁车辆由于载客量大、人员密集、起停频繁,齿轮箱等关键设备运行能耗较高,具有较大的节能减排空间。文中基于地铁车辆齿轮箱油量调节装置工作原理,建立了地铁车辆齿轮箱能耗计... 近年来,绿色低碳技术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地铁车辆由于载客量大、人员密集、起停频繁,齿轮箱等关键设备运行能耗较高,具有较大的节能减排空间。文中基于地铁车辆齿轮箱油量调节装置工作原理,建立了地铁车辆齿轮箱能耗计算模型、润滑油油温计算模型、能耗损失碳排放计算模型,并根据运用试验获得的齿轮箱油温数据对计算模型和关键参数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以北京某实际地铁线路的速度—时间历程曲线作为输入,计算分析齿轮箱调油装置对能耗和碳排放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加装齿轮箱油量调节装置后,润滑油温度降低约8℃,能耗降低13.7%,该线路每年可以减少上千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研究表明,齿轮箱油量调节装置能够有效提高地铁车辆的能效并减少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城轨 油量调节 能耗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重油高效催化裂解(RTC)装置设计优化
17
作者 华仲炯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94,共5页
重油高效催化裂解(RTC)技术是以劣质重油为原料的催化裂解多产低碳烯烃的新工艺,在“油转化”和“双碳”的大背景下,对炼油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低碳转型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已投产的一套3.0 Mt/a RTC装置的运行数据和某企业两套在建的RT... 重油高效催化裂解(RTC)技术是以劣质重油为原料的催化裂解多产低碳烯烃的新工艺,在“油转化”和“双碳”的大背景下,对炼油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低碳转型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已投产的一套3.0 Mt/a RTC装置的运行数据和某企业两套在建的RTC装置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建议RTC装置的反应压力设定在130~160 kPa,并使用干气作为稀释蒸汽,注入稀释蒸汽的比例应控制在20%以下;应根据下游装置利用C 4资源的经济性,合理设置第二提升管的原料类型和回炼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催化裂解 第二提升管 设计优化 灵活性 碳排放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制造业企业出海与碳排放效率
18
作者 谢慧敏 李春顶 李董林 《财经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65,共11页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从微观企业视角研究碳排放效率已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作为制造业大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转型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07-201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样本,利...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从微观企业视角研究碳排放效率已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作为制造业大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转型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07-201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出海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海会显著降低碳排放效率,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海对碳排放效率的负向影响在大规模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电力消耗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打破市场分割有助于改善中国制造业企业出海对碳排放效率的负向影响,尤其能够提高东部地区电力消耗企业的碳排放效率。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更好发挥国内统一大市场作用、推动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也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企业出海 碳排放效率 市场分割 能源消费结构 电力脱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变动与技术创新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19
作者 柳如眉 唐璐 柳清瑞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1-150,共10页
中国加快能源消费转型升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它不仅取决于生产部门和居民部门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也取决于能源技术创新。本文构建PVAR模型,利用2000~2023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口变动与技术创新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结果... 中国加快能源消费转型升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它不仅取决于生产部门和居民部门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也取决于能源技术创新。本文构建PVAR模型,利用2000~2023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口变动与技术创新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结果发现:人口变动是能源消费以及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与能源消费正相关,老年抚养比与能源消费负相关,但前者比后者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更大;技术创新对能源消费具有双向效应,呈现跨期异质性,有利于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人口变动与技术创新对能源消费的叠加效应主要取决于技术创新的溢出和替代效应及人口与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建议促进人口适度均衡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能源革命以及技术创新,实现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以尽快达成“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变动 技术创新 能源消费 PVAR 模型 碳达峰 碳中和 双向效应 叠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泥行业2011-2022年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鑫 李玉华 +4 位作者 何立环 张震 王桂勋 金玲仁 贾曼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共11页
2011—2021年,熟料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水泥行业整体生产运行水平不断提高,熟料单条生产线平均规模由43.8万t/条提升至115.3万t/条,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14.4%,熟料单位产品CO_(2)排放强度下降6.3%,但CO_(2)排放总量增加了13.8%,... 2011—2021年,熟料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水泥行业整体生产运行水平不断提高,熟料单条生产线平均规模由43.8万t/条提升至115.3万t/条,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14.4%,熟料单位产品CO_(2)排放强度下降6.3%,但CO_(2)排放总量增加了13.8%,与氮氧化物减排趋势形成较大反差,碳污治理水平差距明显。熟料生产中石灰石分解和煤炭燃烧过程的CO_(2)排放合计占比为92.9%~93.8%,是CO_(2)排放的主要来源。由于熟料系数偏高、非碳酸盐原料替代不足、综合能耗仍然较高等原因,安徽等7个熟料产量大的省份的CO_(2)排放强度高于全国。建议实行碳酸盐熟料产量总量控制,逐步降低熟料应用比例,加快建材市场熟料产品和非碳酸盐原料替代,降低高标号水泥使用比例。应大力推广水泥行业节能降耗增效技术,加快熟料落后产能淘汰。对熟料产量大、碳排放强度高的地区,应结合当地碳排放特点,实行差别化降碳策略。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应因地施策推进水泥行业减污降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水泥行业 减污降碳 综合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