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CUS地质封存井筒完整性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1
1
作者 郭少坤 李军 +1 位作者 连威 曹伟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4,共11页
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的实施过程中气体泄漏与逃逸问题不仅影响工程效果,还会威胁人员和环境安全。井筒是CO_(2)泄漏的高风险途径,井筒完整性对保障CO_(2)长期稳定封存意义重大。针对CO_(2)地质封存中井筒密封失效可能引发的气体泄漏问... 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的实施过程中气体泄漏与逃逸问题不仅影响工程效果,还会威胁人员和环境安全。井筒是CO_(2)泄漏的高风险途径,井筒完整性对保障CO_(2)长期稳定封存意义重大。针对CO_(2)地质封存中井筒密封失效可能引发的气体泄漏问题,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CO_(2)注入和封存条件下井筒完整性失效机理与影响因素,讨论了不同封存地质体条件下可能出现的井筒完整性问题。基于国内CO_(2)地质封存技术现状,提出了井筒完整性技术对策及建议:优化设计水泥浆体系与施工参数,优选封存地层与管柱材料,加强CO_(2)泄漏监测技术研究,将预防措施与应对手段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二氧化碳 井筒完整性 地质封存 泄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煤制氢电厂CCUS改造的规划方法及碳足迹评估
2
作者 轩昂 刘骏 +2 位作者 彭维珂 沈欣炜 陈衡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431-5442,I0009,共13页
氢能是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约2/3的氢气通过煤制氢生产。然而,这种“灰氢”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碳排放,极大制约“双碳”目标的实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 氢能是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约2/3的氢气通过煤制氢生产。然而,这种“灰氢”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碳排放,极大制约“双碳”目标的实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作为实现快速减碳的有效途径,被国际能源署指出为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技术路线。该研究首先以最小化平准制氢成本为优化目标,提出煤制氢电厂CCUS改造规划模型;其次,结合煤制氢化工过程,分析其全流程碳足迹,探究改造路线的关键部门;最后,针对改造规划中的关键不确定因素进行敏感度分析,讨论模型的有效边界。结果表明,在电碳联合盈利模式下,两者收益基本可以覆盖CCUS改造额外的投资与运维成本;在运输距离为50 km时,CCUS改造后全流程碳足迹仅为原先27.95%,低于“蓝氢”标准,可以实现“灰氢”变“蓝氢”。该研究可为我国煤制氢产业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助力新型电力系统下煤-氢-电项目落地与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煤制氢 改造规划 过程模拟 碳足迹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CCUS和P2G的综合能源系统分布式鲁棒优化调度 被引量:8
3
作者 骆钊 黎博文 +3 位作者 毕贵红 王华 张涛 沈鑫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486-3496,I0009-I0011,共14页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综合能源系统成为探索可再生能源低碳高效利用及多能耦合的主要途径。为兼顾综合能源系统在低碳优化时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提出了一种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电转气协同运行的综合能源系统分布式鲁棒低碳优化策略。首先...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综合能源系统成为探索可再生能源低碳高效利用及多能耦合的主要途径。为兼顾综合能源系统在低碳优化时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提出了一种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电转气协同运行的综合能源系统分布式鲁棒低碳优化策略。首先,对电转气过程精细化建模,研究氢能的多方面效益,建立CHP-CCUS-P2G耦合模型,并引入阶梯式碳交易机制,提出一种基于阶梯式碳交易机制的CHP-CCUS-P2G低碳经济调度方法;其次,考虑风光出力的不确定性,以调度系统中可用的历史数据为基础,构建数据驱动下min-max-min的两阶段鲁棒调度模型,采用1-范数和∞-范数约束场景概率分布模糊集;最后,基于列约束生成算法对模型反复迭代求解。算例仿真结果表明,上述模型提高了IES的风光消纳率和经济性,并降低了系统碳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电转气 阶梯式碳交易 分布鲁棒 综合范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现碳中和目标的CCUS产业发展展望 被引量:7
4
作者 康佳宁 张云龙 +7 位作者 彭凇 崔鸿堃 田晓曦 纪一卓 戴敏 李小裕 谢鹏禛 刘兰翠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5,共8页
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对CCUS技术需求巨大,亟须加快培育CCUS产业,赋能中国碳中和时代高质量发展。CCUS技术全链条产业体系建设将牵引制造业、采矿业、金融业等七大产业门类、25个大类和64个小类国民经济行业的技术、设备、材料、服务、... 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对CCUS技术需求巨大,亟须加快培育CCUS产业,赋能中国碳中和时代高质量发展。CCUS技术全链条产业体系建设将牵引制造业、采矿业、金融业等七大产业门类、25个大类和64个小类国民经济行业的技术、设备、材料、服务、市场及政策等创新需求,培植碳核查、碳金融、碳资产管理等新产业。围绕中国CCUS产业化现存的技术基础薄弱、市场被国外厂商主导、政策体系不完善等挑战,建议未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搭建CCUS产业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加大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投入,打造CCUS产业孵化基地,探索创新产业商业模式及市场机制,重视CCUS专业人才培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封存与利用 产业化 技术需求 市场建设 新兴业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油区CCUS-EOR项目全成本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强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5-270,共6页
将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与提高原油采收率(EOR)技术相结合,将捕集的CO_(2)注入地下驱油,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实现碳封存。CCUS-EOR项目的完整流程包括捕集压缩、运输、驱油、回注等多个环节。本文将CCUS-EOR全流程视为一个整... 将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与提高原油采收率(EOR)技术相结合,将捕集的CO_(2)注入地下驱油,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实现碳封存。CCUS-EOR项目的完整流程包括捕集压缩、运输、驱油、回注等多个环节。本文将CCUS-EOR全流程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剖析CO_(2)驱与常规水驱开发成本构成差异,建立适宜的CCUS-EOR项目全成本经济评价体系,确定捕集成本、运输成本、驱油成本的取值依据,推导出考虑碳减排收益的盈亏平衡模型,满足CCUS-EOR项目快速评价、辅助决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提高原油采收率(EOR) 成本 碳减排量 盈亏平衡经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P2G的综合能源系统CCUS容量规划 被引量:2
6
作者 陈仕龙 李崇绪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118,共10页
考虑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对电转气(P2G)过程中二氧化碳(CO_(2))来源的细化,文中提出对综合能源系统(IES)进行电-氢-氧-甲烷-二氧化碳和虚拟二氧化碳等P2G过程的定性定量建模,以及对风-光-电动汽车-负荷等随机源荷进行时空聚类以... 考虑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对电转气(P2G)过程中二氧化碳(CO_(2))来源的细化,文中提出对综合能源系统(IES)进行电-氢-氧-甲烷-二氧化碳和虚拟二氧化碳等P2G过程的定性定量建模,以及对风-光-电动汽车-负荷等随机源荷进行时空聚类以深度挖掘IES氢源碳源潜力的CCUS设备容量规划模型。以阶梯正负碳交易、弃风弃光惩罚和年设备投资成本等的年综合成本最低为目标,以碳捕集、碳存储和甲烷化等CCUS设备功率容量限值为全局变量对电气平衡和能量耦合进行二次约束,经过混合整数线性化处理后利用Cplex求解。算例分析表明,源荷时空聚类可在典型日场景缩减时保留IES廉价碳源氢源特征,合理规划后的CCUS设备可兼具弃风消纳和碳减排功能,使P2G制取的天然气更具市场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综合能源系统 P2G 场景聚类 容量规划 源荷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力电厂大规模全流程CCUS技术研究进展与前瞻
7
作者 桑树勋 滕卫卫 +5 位作者 刘世奇 樊玉新 陆诗建 李鑫钢 漆志文 徐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7-198,共12页
燃气电厂在未来火力电厂的占比有望加大,但燃煤电厂目前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工业碳排放源之一。为了助力“双碳”目标下的CCUS技术提升及去碳产业发展,聚焦了燃煤电厂大规模高效碳捕集、地质利用与地质封存以及全流程CCUS技术,评述了相... 燃气电厂在未来火力电厂的占比有望加大,但燃煤电厂目前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工业碳排放源之一。为了助力“双碳”目标下的CCUS技术提升及去碳产业发展,聚焦了燃煤电厂大规模高效碳捕集、地质利用与地质封存以及全流程CCUS技术,评述了相关研究进展,预测了可能的技术突破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燃煤电厂碳捕集技术发展迅速,燃煤烟气低浓度CO_(2)吸收剂性能显著提升、大型捕集设备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电力系统与CO_(2)捕集系统耦合关系得到重视与强化,但技术瓶颈依然存在,低能耗、低损耗、低成本吸收剂的研发,高通量—低压降塔内件和超大型—紧凑型捕集分离设备的研制,以及大规模碳捕集系统耦合发电系统的优化控制是当务之急;②中国有大规模CO_(2)驱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长期积累,CO_(2)地质封存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均取得显著进展,但大型盆地低渗透储层高效CO_(2)地质利用封存理论与技术尚不能满足规模化工程部署应用的要求,大型盆地多类型封存地质体适配性CO_(2)地质利用封存模式与高效CO_(2)地质利用封存机理、一体化的安全高效CO_(2)地质利用封存技术体系亟待构建;③源汇匹配、技术适配、系统优化是形成燃煤电厂大规模CCUS全流程技术的三大关键机制,燃煤电厂大规模全流程CCUS一体化去碳技术模式、技术集成的科学基础和工艺方法、复杂工程多模块一体化设计与建设运维技术等亟待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大规模全流程ccus技术 碳捕集 地质利用封存 全流程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CCUS技术发展与政策体系对比 被引量:7
8
作者 史明威 高仕康 +3 位作者 吕昊东 马乔 张贤 李佳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31,共13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指能够将二氧化碳从能源利用、工业生产等排放源或生物质利用尾气、空气中等不同碳源捕集分离,并输送到适宜的场地加以利用或封存,最终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技术组合,是各国实现气候目标所不可或缺的重要...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指能够将二氧化碳从能源利用、工业生产等排放源或生物质利用尾气、空气中等不同碳源捕集分离,并输送到适宜的场地加以利用或封存,最终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技术组合,是各国实现气候目标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中国已初步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体系,积极推进各行业深度技术创新和系统性变革。CCUS技术既是可以实现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低碳利用的重要技术选择,又是推进钢铁、水泥等难减排工业行业深度脱碳的可行技术方案,更是未来抵消剩余温室气体排放的托底技术手段。为实现中美两国气候目标,两国最终需要通过CCUS技术实现每年数十亿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美国是全球CCUS技术的先行者之一,在政策法规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工程运营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为支撑净零排放目标,美国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财税激励机制加快了CCUS项目大规模部署进展,相关经验值得借鉴。文章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在CCUS技术领域的潜力需求、政策法规、研发示范等情况,为我国CCUS技术及配套政策环境发展提供参考,并提出中美在CCUS技术领域开展合作的潜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碳中和 CO_(2)减排 直接空气捕集技术 生物质耦合碳捕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展望 被引量:37
9
作者 阳平坚 彭栓 +3 位作者 王静 王强 任妮 宋维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416,共13页
梳理了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各关键环节的发展概况,阐述了全球和我国现阶段CCUS技术应用进展和挑战.结果表明,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CCUS项目难以实现成本效益的平衡,因此必须转变思路,将CO_(2)视为一种基础工业原料,加快CO_... 梳理了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各关键环节的发展概况,阐述了全球和我国现阶段CCUS技术应用进展和挑战.结果表明,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CCUS项目难以实现成本效益的平衡,因此必须转变思路,将CO_(2)视为一种基础工业原料,加快CO_(2)资源化利用布局.基于此,提出CO_(2)转化利用金字塔模型,通过优化组合高附加值碳基材料、化工利用、生物合成等CO_(2)转化利用路径,形成兼具减排和商业价值的新型碳经济.最后,根据我国未来在能源领域的领先性和电网的灵活度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加快我国CCUS技术布局和应用的政策建议,以期助力CCUS技术产业化落地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 碳经济 CO_(2)利用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不确定性条件下长三角地区多行业CCUS源汇匹配模型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吉喆 樊静丽 +3 位作者 李凯 王雅先 王智 张贤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8-137,共10页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长三角地区面临一定的减排压力。合理布局规划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对保障长三角地区能源安全,平稳实现区域“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CCUS技术的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对CCUS未来时空部署形成巨大...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长三角地区面临一定的减排压力。合理布局规划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对保障长三角地区能源安全,平稳实现区域“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CCUS技术的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对CCUS未来时空部署形成巨大挑战。然而,现有CCUS源汇匹配研究多采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等方法,未充分考虑排放源、技术和政策等因素变化对CCUS减排潜力、宏观布局及成本效益的影响,导致规划结果与实际情况相比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给CCUS大规模部署带来较大挑战。为解决复杂不确定条件下CCUS源汇匹配问题,通过模糊可能性、随机机会约束和区间线性规划等方法,构建基于区间模糊机会约束规划方法的CCUS源汇匹配模型,应用在中国长三角地区CCUS源汇匹配的实际问题中,探究风险管理和决策支持方案。研究发现:若考虑不确定性,长三角地区CCUS项目总成本将高于确定性模型的评估结果;在违约风险为40%的情况下,长三角CCUS项目源汇匹配总成本最低,平准化减排成本低于30美元/t的排放源占筛选出排放源总数的38.5%,累计厂级碳捕集潜力56.9亿t。因此,将多重不确定性纳入模型综合考虑,探究不确定性条件下的CCUS源汇匹配部署方案,在提高项目经济性、可行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长三角地区 模糊机会约束 源汇匹配 时空布局 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CCUS技术发展、趋势与建议 被引量:2
11
作者 常鼎钧 唐淑玲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0-75,共6页
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是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全球碳达峰和碳中和愿景下,CCUS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从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碳捕... 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是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全球碳达峰和碳中和愿景下,CCUS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从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到CCUS技术的发展历程、CCUS传统技术方法以及在新的应用场景下,不断丰富和拓展的CCUS新技术,重点对我国CCUS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指出CCUS目前面临的技术难点主要体现在CO_(2)捕集技术发展存在明显代际差异、CO_(2)海底管道运输技术存在缺乏实际经验、CO_(2)强化天然气开采技术及置换水合物等方面,在规模化产业集群建设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应从技术体系构建、重点技术攻关、法规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国际合作等方面加强攻关。最终提出了在中国实现CCUS大规模发展与推广“三步走”路径建议,即按照行业试点期(2021—2030年)、地区推广期(2031—2040年)、全国应用期(2040年以后)3个阶段有序推动CCUS在全国的规模化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 利用 封存 产业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泥行业点源层面CCUS技术减排潜力与优化部署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罗茜 雷涯邻 +5 位作者 支树洁 陈文会 柴冲 邵振权 刘志晓 刘传望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67,共12页
高能耗、高排放的水泥行业是中国减碳工作中重点关注的行业。目前水泥行业总CO_(2)排放约13.75亿吨,占全国总排放的12%,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能对水泥行业深度减排,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 高能耗、高排放的水泥行业是中国减碳工作中重点关注的行业。目前水泥行业总CO_(2)排放约13.75亿吨,占全国总排放的12%,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能对水泥行业深度减排,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技术。为精准测算水泥行业开展CCUS的减排潜力和优化部署方案,基于生产线尺度数据测算水泥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CO_(2)排放量以及适合开展CO_(2)捕集的规模。构建全流程成本核算模型和CCUS源汇匹配模型,得到水泥行业开展CCUS技术各环节的成本、源汇匹配优化方案和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泥行业与过程相关的CO_(2)排放约占60%,该环节的捕集规模为6.18亿吨CO_(2)/年。华北地区的河北、华东地区的山东和中南地区的湖北、河南的水泥熟料生产线CO_(2)捕集潜力大并且成本低,与渤海湾盆地、江汉—洞庭盆地和临汾盆地形成良好的源汇匹配关系,适合优先开展CCUS技术减排,形成示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行业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源汇匹配模型 技术经济分析 减排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研究进展与体系构建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龙妍 李小姗 +3 位作者 丁晴 熊卓 徐祖伟 赵永椿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8,共12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化石能源低碳零碳甚至负碳利用、工业深度脱碳的主要技术手段,对我国能源安全和工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国家出台《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要求研...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化石能源低碳零碳甚至负碳利用、工业深度脱碳的主要技术手段,对我国能源安全和工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国家出台《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要求研究制定CCUS标准,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以助力CCUS等关键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协同推进。围绕CCUS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系统梳理国内外CCUS标准现状,完善标准体系以支撑CCUS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迫在眉睫。然而,CCUS标准体系的缺失导致CCUS项目边界不清、产业发展不规范,科技创新链条受阻,配套政策缺乏规范指引。综合考虑CCUS行业特性、技术门类及功能序列,初步构建了CCUS标准体系框架。针对当下CCUS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应对措施,并围绕亟需建设的4个重点方面展开讨论。结合已有科研基础,提出将标准体系布局、CCUS技术标准、CCUS量化标准和CCUS管理标准等作为重点方向,推动我国CCUS标准化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技术 标准体系 碳捕集 碳利用 碳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捕集技术经济性评价综述与展望
14
作者 杜强 李琦 +3 位作者 黄馨 吴琴 李士栋 李毅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9-227,共9页
中国作为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积极响应国际碳减排号召,力求实现碳中和。碳捕集技术作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关键环节,对于碳中和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论文基于WOS和CNKI数据库,通过VOSviewer分析碳捕集相关文献的文... 中国作为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积极响应国际碳减排号召,力求实现碳中和。碳捕集技术作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关键环节,对于碳中和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论文基于WOS和CNKI数据库,通过VOSviewer分析碳捕集相关文献的文章数量、发文期刊等指标数据,得到当下主流的碳捕集方法,梳理其技术特点及发展现状,并结合碳捕集技术经济性评价相关研究,分析我国碳捕集技术经济性评价现状与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表明,燃烧前捕集系统累计投资6870×10^(8)元,到2060年燃烧前捕集技术的成本有望降低至40~80元/吨CO_(2);燃烧后捕集技术累计投资为5290×10~8元,到2060年燃烧后捕集技术的成本可降低至70~120元/吨CO_(2);富氧燃烧技术累计投资为5570×10^(8)元,该技术捕集成本较高,接近500元/吨C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经济性分析 ccus VOSviewer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碳封存环境风险的监测监管进展及对策分析
15
作者 杨正先 韩建波 +1 位作者 陈虹 杨文超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0,共5页
系统分析了海底碳封存潜在的泄漏途径及其可能引发的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并在回顾国际典型案例潜在风险问题及项目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梳理了“岸碳入海”项目的环境监管需求。结合国内外海底碳封存环境风险监测监管进展,提出了开展海底碳... 系统分析了海底碳封存潜在的泄漏途径及其可能引发的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并在回顾国际典型案例潜在风险问题及项目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梳理了“岸碳入海”项目的环境监管需求。结合国内外海底碳封存环境风险监测监管进展,提出了开展海底碳封存环境风险监测监管的关键技术攻关、系统构建环境监管法规标准体系,以及通过示范项目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碳封存 环境风险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监管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管道多级节流放空特性研究
16
作者 范振宁 梁海宁 +5 位作者 房茂立 赫一凡 于帅 闫兴清 赵坤 喻健良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61-1769,共9页
基于工业规模CO_(2)管道节流试验装置,开展了两组不同节流阀门开度的二级管道节流试验。利用等焓节流模型和GERG—2008状态方程绘制等焓曲线,用以探究CO_(2)管道多级节流放空特性并为实际管道节流放空操作提供相关建议。结果表明:在靠... 基于工业规模CO_(2)管道节流试验装置,开展了两组不同节流阀门开度的二级管道节流试验。利用等焓节流模型和GERG—2008状态方程绘制等焓曲线,用以探究CO_(2)管道多级节流放空特性并为实际管道节流放空操作提供相关建议。结果表明:在靠近三相点附近,等焓节流下游温度会随下游压力的微小变化而有明显下降,定义该区为快速温降区;节流阀开度的减小可以提升一级节流阀下游最低温度(阀门开度均为100%时为-32.01℃,开度均为50%时为-12.75℃),但会使二级节流阀下游温度降低(100%阀门开度时为-35.96℃,50%阀门开度时为-44.58℃);阀门开度的减小可使一级节流管内CO_(2)相变过程远离三相点附近的快速温降区,但会使二级节流管内CO_(2)相变过程靠近快速温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CO_(2)管道 二级节流 等焓模型 放空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岸碳入海”发展前景及路径分析
17
作者 杨正先 魏树运 韩建波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岸碳入海”是近年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领域备受关注且发展迅速的应用场景,明确我国“岸碳入海”在碳中和目标下的发展定位、应用前景、实施路径等,兼有前瞻性和迫切性。本文从工艺特点及发展潜力、国际项目布局、我国规划研究... “岸碳入海”是近年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领域备受关注且发展迅速的应用场景,明确我国“岸碳入海”在碳中和目标下的发展定位、应用前景、实施路径等,兼有前瞻性和迫切性。本文从工艺特点及发展潜力、国际项目布局、我国规划研究等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岸碳入海”相关进展;在辨识我国“岸碳入海”发展前景的基础上,从经济成本、泄漏风险、封存效率、政策管理、国际形势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我国“岸碳入海”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思路。研究认为,我国“岸碳入海”可分为项目规划研究、小规模示范、大规模商业化应用3个阶段,据此预判了面向2060年的“岸碳入海”发展时间线。为此建议,把握关键发展节点、适时制定扶持政策,系统构建监管制度、增强风险防控能力,以小规模项目为先导、稳健推动产业化发展,发挥市场的关键作用、由企业主导推进商业化应用,以科学布局并稳健推进“岸碳入海”工作,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岸碳入海 碳中和 ccus 海底碳封存 陆海协同降碳 示范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市场实施现状与制度路径
18
作者 白洋 赵艺芳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6,共8页
在“双碳”背景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作为绿色负排放技术,对于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价值。通过厘清CCUS与碳市场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对CCUS碳市场实施的国内外现状进行检视,提出了CCUS碳市场价值实现的制度路径。研究... 在“双碳”背景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作为绿色负排放技术,对于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价值。通过厘清CCUS与碳市场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对CCUS碳市场实施的国内外现状进行检视,提出了CCUS碳市场价值实现的制度路径。研究认为,碳市场是支持CCUS发展的有效政策手段,可通过履约市场或自愿市场对CCUS进行支持。目前CCUS的碳市场实施面临核算标准不明、法律法规缺失、政策支持不足等多方面阻碍。国际上已有较为成熟的制度经验,如欧盟通过发放免费碳配额、美国通过低碳燃料标准支持CCUS发展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CCUS碳市场实施的制度路径,即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市场监管、健全司法保障、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和开展国际合作等举措,以此推动我国CCUS在碳市场中的价值转化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碳市场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美国低碳燃料标准制度 碳市场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工业氧-燃料燃烧碳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19
作者 周月桂 王玉亭 +1 位作者 黄冠硕 陈涛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3-180,共18页
水泥工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的主要工业领域之一,其二氧化碳(CO_(2))排放控制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热点。氧-燃料燃烧技术是水泥工业高效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重要技术之一,对减少CO_(2)排放和提升水泥熟料产量具... 水泥工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的主要工业领域之一,其二氧化碳(CO_(2))排放控制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热点。氧-燃料燃烧技术是水泥工业高效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重要技术之一,对减少CO_(2)排放和提升水泥熟料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系统综述了水泥工业增氧燃烧、部分氧-燃料燃烧以及全氧-燃料燃烧技术在试验研究、数值模拟、流程优化和工业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增氧燃烧技术通过提高燃烧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来提高燃烧温度、热效率和增加熟料产量,其最佳氧气体积分数一般在27%~30%,该技术已在国内外多个水泥生产线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节省燃料和增产效果。部分氧-燃料燃烧是在分解炉中采用氧-燃料燃烧的碳捕集技术,该技术能够提高CO_(2)体积分数并减少NO_(x)排放,但需要适当提高分解炉温度以维持相同的石灰石分解率,燃料消耗量也会有所增加。全氧-燃料燃烧技术是在分解炉和回转窑中均采用氧-燃料燃烧的碳捕集技术,可获得高CO_(2)体积分数的烟气,是水泥工业碳捕集技术的未来方向。为了实现与空气气氛相同的炉内温度和产品质量,全氧-燃料燃烧的总体氧气体积分数一般在27%~29%,需要进一步优化以确定分解炉和回转窑氧-燃料燃烧器一二三次风氧气体积分数的合理分配。通过对水泥工业氧-燃料燃烧改造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分析,其CO_(2)捕集成本一般在200~250元/t,低于燃烧后化学吸收碳捕集技术的成本,表明水泥工业氧-燃料燃烧碳捕集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性。未来水泥工业氧-燃料燃烧碳捕集技术将进一步向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方向发展,聚焦全氧-燃料燃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低成本制氧技术以及与可再生能源电转气和可再生合成燃料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水泥工业CCUS和净零CO_(2)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工业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氧-燃料燃烧 增氧燃烧 部分氧-燃料燃烧 全氧-燃料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被引量:3
20
作者 章月华 刘彦 +2 位作者 吕庆田 陈召曦 严加永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79,共21页
【研究目的】全球升温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应运而生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降碳减排的有效途径,但该过程对储层和盖层都可能带来一系列影响,存在二氧化碳泄露的风险。二氧化碳注入前后储层物性参数的改变为测井、地震、电磁及... 【研究目的】全球升温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应运而生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降碳减排的有效途径,但该过程对储层和盖层都可能带来一系列影响,存在二氧化碳泄露的风险。二氧化碳注入前后储层物性参数的改变为测井、地震、电磁及重力等地球物理监测方法奠定了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首先概述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可能面临的风险及相应的地球物理监测方法,接着探讨了各种地球物理监测技术在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当前地球物理监测技术面临的技术挑战和应用限制,同时也展望了其发展前景。【研究结果】面对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地质力学问题,可以针对性地采用各种地球物理监测方法。如地表变形问题,可采用InSAR、微震及时延重力方法;诱发地震问题,可采用微震方法;破坏井筒完整性问题,可采用测井方法。而在追踪二氧化碳羽流运移及潜在泄露情况时,时延重力/地震、微震及电阻率层析成像等多种方法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给实际应用带来了很大信心,但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数据处理的复杂性以及现场环境制约等因素依然是不容忽视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地球物理监测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此外,综合利用多源信息也将进一步推动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结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双碳目标为地球物理行业带来的新机遇,大力发展相适应的长期稳定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监测体系,是地球物理开拓新市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借助人工智能浪潮、综合运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来监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地质力学风险 地球物理监测 人工智能 多源信息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