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64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bogen气体对大鼠前部脉络膜血流量的影响
1
作者 周强 仇宜解 高春锦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3-506,共4页
目的 观察纯氧和carbogen( 95 %O2 +5 %CO2 )对正常大鼠前部脉络膜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使大鼠吸入不同的气体 ,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量其前部脉络膜血流灌注量 ,并同步分析动脉血气变化。结果  ( 1)大鼠前部脉络膜血流量在呼吸carb... 目的 观察纯氧和carbogen( 95 %O2 +5 %CO2 )对正常大鼠前部脉络膜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使大鼠吸入不同的气体 ,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量其前部脉络膜血流灌注量 ,并同步分析动脉血气变化。结果  ( 1)大鼠前部脉络膜血流量在呼吸carbogen时较呼吸空气时显著性升高 (P <0 0 1) ;呼吸纯氧时与呼吸空气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 2 )呼吸纯氧或carbogen的大鼠动脉血氧分压 (PO2 )、血氧饱和度 (SaO2 )均比呼吸空气组明显提高 (P <0 0 5 ) ,且 2组相比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 1)carbogen气体可增加大鼠前部脉络膜血流灌注 ,较呼吸纯氧更有利于组织供氧。 (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血流量 激光多普勒 二氧化碳 大鼠 carbogen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bogen气体与视网膜微循环
2
作者 周强 仇宜解 《眼科新进展》 CAS 2002年第2期136-138,共3页
目的 呼吸纯氧可增加组织氧供 ,但同时使血管收缩 ,造成组织相对缺血。 Carbogen气体 (95 0 m L· L- 1 O2 +5 0 m L· L- 1 CO2 )是为解决氧供和血供矛盾而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混合气体。早期人们注意到 ,carbogen气体可加快视... 目的 呼吸纯氧可增加组织氧供 ,但同时使血管收缩 ,造成组织相对缺血。 Carbogen气体 (95 0 m L· L- 1 O2 +5 0 m L· L- 1 CO2 )是为解决氧供和血供矛盾而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混合气体。早期人们注意到 ,carbogen气体可加快视网膜血流速度。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于 carbogen气体对视网膜微循环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就 carbogen气体对视网膜组织氧含量、血流量、血管管径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gen气体 视网膜微循环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有气体示踪地质流体及氦气富集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高宇 刘全有 +2 位作者 朱东亚 吴小奇 李朋朋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4-95,共12页
【背景】稀有气体因其化学惰性和在不同储库中同位素组成的差异性,成为示踪地质流体来源与演化过程的重要工具。氦气在作为稀有气体示踪剂的同时也是稀缺资源,其富集机制与勘探潜力备受关注。【方法】通过总结国内外典型气藏、火山喷气... 【背景】稀有气体因其化学惰性和在不同储库中同位素组成的差异性,成为示踪地质流体来源与演化过程的重要工具。氦气在作为稀有气体示踪剂的同时也是稀缺资源,其富集机制与勘探潜力备受关注。【方法】通过总结国内外典型气藏、火山喷气、地表热泉的地球化学数据,分析稀有气体来源解析中的干扰因素与端元值选择问题,总结稀有气体同位素在构建成藏模型、还原流体分配等多场景中的应用,并基于氦气生成潜力与运聚机理,凝练氦气成藏理论。【进展和展望】结合实例分析,提出3类氦气富集类型,分别为构造活动提升氦通量型(如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深埋高压页岩自封闭富集型(如四川盆地寒武、志留系页岩气藏)与水溶氦脱溶与烷烃气耦合富集成藏型(如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拉萨地块理论壳源氦通量为全球平均氦通量的221~78056倍,数值模拟结果为6392~9284倍,认为拉萨地块是理想的氦气聚集区;根据高压纳米孔隙系统显著抑制氦气扩散性,较早的生烃高峰期增加氦气“持续富集阶段”时间,认为埋藏较深的古老页岩气藏是理想的氦气聚集类型;晚期成藏的烷烃气在向圈闭运移时,能够提取广泛分布的古老地层水中氦气使其富集,认为这类气藏也是理想的氦气聚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气体 地质流体示踪 稀有气体分馏 氦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NN-SVM的混合气体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孙超 胡润泽 +2 位作者 吴中旭 刘年松 丁建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4,共8页
当今混合气体检测的研究中,针对多组分气体数据进行分类预测的数学算法百花齐放,如何快速且准确的检测出气体的成分和浓度逐渐成为当今研究的热门。然而在一些研究中,气体数据特征难以捕捉和判断,泛化能力不足,对气体数据进行分类预测... 当今混合气体检测的研究中,针对多组分气体数据进行分类预测的数学算法百花齐放,如何快速且准确的检测出气体的成分和浓度逐渐成为当今研究的热门。然而在一些研究中,气体数据特征难以捕捉和判断,泛化能力不足,对气体数据进行分类预测的精度和效率表现较差。为此,针对一些数据偏差和泛化误差无界的问题,提出了一种K最近邻-支持向量机(KNN-SVM)算法,对一些难以作出分类的模糊气体数据进行二次分类,采用KNN和SVM两种算法共同抉择,更加全面的捕捉数据特征,根据实验确定各自算法的权重比从而提高判别气体类别的准确率,两种算法的集成也能提高算法的效率,对于不同种类的气体也能有良好的适应性的稳定性。该实验气体组分由12 mg·L^(-1)的C_(2)H_(2)、NO_(2)、SF_(6),10 mg·L^(-1)的NO_(2)、SF_(6)和5 mg·L^(-1)的C_(2)H_(2)(背景气体皆为N_(2))以及两瓶纯N_(2)的气瓶组成;通过互相混合和与N_(2)配比制备出实验设定的气体浓度。实验过程通过单一气体的检测可分别对三种气体获得60组训练集,并通过这60组数据可进行线性拟合得到每种气体的拟合线,得到气体浓度与气体吸收峰值的关系,通过实验检测得到的三种气体拟合线,其中C_(2)H_(2)拟合线的调整后R^(2)为0.991,NO_(2)拟合线的调整后R^(2)为0.981,SF_(6)拟合线的调整后R^(2)为0.987,可得气体检测的准确性。再通过互相混合进行检测可分别获得40组训练集,采用KNN-SVM算法对混合气体进行分类和预测,后通过拟合线即可反演出混合气体中每种气体的浓度。将该算法与传统SVM算法进行各种分类指标对比均可显示出该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实验结果表明,KNN-SVM算法在气体分类预测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性能,准确率高达99.167%,AUC(area under curve)值达99.375%。这一算法不仅提高了气体检测的准确性,还增强了泛化能力可适应多样化的气体组分,为实时气体检测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声光谱 气体检测 KNN-SVM 分类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分离膜材料从空气中分离氙气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占营 刘蜀疆 +3 位作者 常印忠 盛毓强 王建龙 黑东炜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5,共9页
大气放射性氙监测对于核试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以从空气中分离浓缩氙为应用背景,实验测试了N_(2)、O_(2)、CO_(2)和Xe 4种气体在不同类别膜材料中的渗透性,评价了不同膜材料对4种气体之间的分离性能;考察了温度、压力等操作条件变化对... 大气放射性氙监测对于核试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以从空气中分离浓缩氙为应用背景,实验测试了N_(2)、O_(2)、CO_(2)和Xe 4种气体在不同类别膜材料中的渗透性,评价了不同膜材料对4种气体之间的分离性能;考察了温度、压力等操作条件变化对氙气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聚酰亚胺(PI)、聚苯醚(PPO)和聚砜(PSf)3类材料中,PI具有明显优于其他两类材料的氙气分离性能;温度和压力变化对氙气分离性能的影响均不明显.上述研究工作对于气体分离膜从空气中分离氙气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分离膜 放射性氙 渗透性能 分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建龙 樊佳乐 +1 位作者 王雪婷 秦昊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7-1104,共8页
生物滞留设施是应用较广泛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之一,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对雨水径流水量、水质的控制,而关于其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等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尚缺乏系统研究。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实验室柱状模拟... 生物滞留设施是应用较广泛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之一,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对雨水径流水量、水质的控制,而关于其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等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尚缺乏系统研究。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实验室柱状模拟实验的方法,人工配置雨水模拟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水量水质,以普通绿地作为参照,研究了传统生物滞留、倒置生物滞留与无植物生物滞留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和碳减排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生物滞留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倒置生物滞留设施的CO_(2)、N_(2)O平均排放通量均较低,分别为66.18 mg/(m^(2)·h)、2.98μg/(m^(2)·h),显著低于传统生物滞留和无植物生物滞留设施。倒置生物滞留设施的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总量最低,全球增温潜势为224.18 kg/hm^(2),较其他类型设施具有明显的碳减排优势,其在场次降雨事件中可减少CO_(2)排放量0.40 kg,表明其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实际工程应用中可优先选择倒置生物滞留设施,从而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研究结果可为“双碳”背景下的生物滞留设施优化设计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设施 全球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 碳减排 雨水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动力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行为与气体燃爆危险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娟 牛江昊 +3 位作者 魏陟珣 胡佳宁 包防卫 张青松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102,共18页
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是制约电动航空器运行与适航取证的技术瓶颈问题,影响全球电动航空的发展。由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燃烧、爆炸等失效事件会造成机毁人亡的灾难性后果。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介绍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爆炸特性的研... 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是制约电动航空器运行与适航取证的技术瓶颈问题,影响全球电动航空的发展。由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燃烧、爆炸等失效事件会造成机毁人亡的灾难性后果。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介绍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爆炸特性的研究现状,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燃爆行为、热失控气体爆炸极限和热失控气体爆炸危险性评估3个方面进行阐述: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燃爆行为方面,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发展过程,分析了热失控冲击特征参数测定方法,总结了热射流演变机制及射流火焰的模拟仿真与实验方法;针对热失控气体的爆炸极限,对比国内外气体爆炸极限测试标准,总结了热失控气体爆炸极限理论计算方法,并介绍了原位检测爆炸极限的创新方法;在热失控气体爆炸危险性评估方面,介绍了老化锂离子电池危险性评估方法,以及爆炸危险性参数指标。提出未来的研究将侧重于先进诊断技术、增强电解质稳定性、多尺度建模、先进抑制技术以及建立标准化测试流程和技术法规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动力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气体燃爆 爆炸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水径流碳氮比对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建龙 李慧莹 +2 位作者 王雪婷 秦昊辰 李涵菊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2-1118,共7页
生物滞留设施作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去除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二氧化碳(CO_(2))、一氧化二氮(N_(2)O)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具有固碳的作用,但目前关于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碳氮... 生物滞留设施作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去除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二氧化碳(CO_(2))、一氧化二氮(N_(2)O)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具有固碳的作用,但目前关于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碳氮比(C/N)对其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采用实验室柱状模拟的方法,人工配置雨水径流模拟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水量和水质,系统研究了雨水径流中C/N对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并对水量水质控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N对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全球增温潜势(GWP)具有明显影响,其中C/N对N_(2)O气体排放影响较大。当C/N为15时,N_(2)O平均排放通量最大,为166.32μg/(m^(2)·h);当C/N<1时,N_(2)O平均排放通量最小,为31.26μg/(m^(2)·h)。生物滞留设施GWP随C/N增大呈升高趋势,C/N为15时GWP约是C/N<1的4倍;C/N<1时,生物滞留设施碳减排潜力最大且对雨水径流中水质水量控制效果最好。研究可为生物滞留设施碳减排潜力评估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 温室气体 碳氮比(C/N) 雨水径流 海绵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异常数据识别与含量预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杜江 范志远 +2 位作者 范仲华 王庆凯 李佩贤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4-853,I0116,共11页
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对油中溶解气体含量进行预测是目前评估电力变压器运行状态的重要方法,数据质量是影响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变压器复杂的运行环境,使得采集到的气体数据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多种类型的异常数据,进而... 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对油中溶解气体含量进行预测是目前评估电力变压器运行状态的重要方法,数据质量是影响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变压器复杂的运行环境,使得采集到的气体数据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多种类型的异常数据,进而造成数据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模型的预测精度。此外,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是否匹配也是影响其预测性能的重要因素,然而,传统依据人工经验选择参数存在主观性、低效性和不可扩展性等缺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模型的预测性能。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文通过对最近邻集成隔离法(isolation using nearest neighbor ensemble,iNNE)进行修正,提出了修正最近邻集成隔离法(modified isolation using nearest neighbor ensemble,MiNNE),利用MiNNE综合考虑局部度量与全局度量的特性实现气体异常数据的准确识别,有效提升数据质量。同时,对鹈鹕优化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改进鹈鹕优化算法(improved pelican optimization algorithm,IPOA),并利用IPOA对影响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有效克服了传统依据经验选参而导致模型预测精度低与传统POA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提高了模型的预测性能。采用电力变压器实际运行数据对所提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模型,所提模型在7种特征气体预测中均取得了最佳的预测效果,充分证明了所提模型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变压器 油中溶解气体 异常数据识别 气体含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料对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及减污降碳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建龙 苏笑冰 +2 位作者 王雪婷 秦昊辰 樊佳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5-1111,共7页
生物滞留设施作为广泛应用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之一,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对雨水径流水质净化和水量调控效果,而关于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的排放特性及其填料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采用实验室柱状模拟的方法,系统研究了... 生物滞留设施作为广泛应用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之一,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对雨水径流水质净化和水量调控效果,而关于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的排放特性及其填料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采用实验室柱状模拟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沸石、中砂、细砂填料对生物滞留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累积排放量、全球增温潜势(GWP)和碳减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填料类型对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存在显著影响,以细砂为填料的生物滞留设施的CO_(2)和CH_(4)平均排放通量最低,分别为254.85 mg/(m^(2)·h)、9.06μg/(m^(2)·h),以沸石为填料的生物滞留设施的N_(2)O平均排放通量最低,为7.72μg/(m^(2)·h)。以沸石、中砂、细砂为填料的生物滞留设施的GWP分别为472.83、213.96、137.60 kg/hm^(2)(以CO_(2)计)。生物滞留设施可通过对雨水径流中COD削减实现碳减排,以沸石、中砂、细砂为填料的生物滞留在场次降雨中可减少CO_(2)排放量分别为0.0517、0.0506、0.0506 kg。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削减径流流量和径流污染控制方面综合考虑,生物滞留设施可优先选择细砂作为填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设施 全球增温潜势 填料 温室气体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涡轮泵动静压混合式气体隔离密封扰动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双喜 刘安 +2 位作者 刘志远 张江腾 李世聪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1-323,共13页
隔离密封对高速涡轮泵燃料密封极为重要,但其在工作时存在供气压力波动、外界振动强烈等问题,会严重影响密封性能。对动静压隔离密封气膜扰动工况,基于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建立了动态变化扰动分析模型,采用Fluent动网格技术和MATLAB求解... 隔离密封对高速涡轮泵燃料密封极为重要,但其在工作时存在供气压力波动、外界振动强烈等问题,会严重影响密封性能。对动静压隔离密封气膜扰动工况,基于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建立了动态变化扰动分析模型,采用Fluent动网格技术和MATLAB求解端面气膜扰动刚度及扰动阻尼,对比静压式与动静压混合式气体隔离密封的扰动性能,讨论气膜厚度、工作压力及扰动幅值等参数对扰动性能的影响,得到其变化规律,并试验验证了动静压密封的抗扰动性能。结果表明:扰动频率的增加使得扰动刚度整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扰动阻尼随扰动频率的增加迅速降低,在10~100 Hz时逐渐趋于平稳。供气压力与扰动刚度、扰动阻尼呈正相关。工作转速增大,扰动刚度在低频段增大、在中高频段减小,扰动阻尼全频减小。扰动幅值增大,扰动刚度在中低频段几乎不变、在高频段减小,扰动阻尼略有增大。工作膜厚与扰动刚度、扰动阻尼呈负相关。动静压式混合密封有效提升了密封装置中低频下的稳定性能,避免了密封处于低压、低转速时抗扰动能力不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密封 气体 动静压 扰动刚度 扰动阻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控释氮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王飞飞 陈春 +3 位作者 李凡 郭新亚 史玉良 陈卫军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845,共7页
为探究控释氮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以苏北地区稻田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常规氮肥、硫包衣控释尿素、树脂包衣尿素、聚氨酯包衣尿素和脲甲醛缓释氮共5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及水稻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各处... 为探究控释氮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以苏北地区稻田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常规氮肥、硫包衣控释尿素、树脂包衣尿素、聚氨酯包衣尿素和脲甲醛缓释氮共5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及水稻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各处理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变化趋势总体相似,与常规氮肥处理相比,控释氮肥处理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均显著减少(P<0.05),以聚氨酯包衣尿素处理效果最好,其CO_(2)、CH_(4)和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17.8%、49.5%和49.4%。控释氮肥处理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较常规氮肥处理显著降低(P<0.05),以聚氨酯包衣尿素处理最低。稻米产量和品质方面,与常规氮肥处理相比,控释氮肥处理均提高了每穗总粒数、糙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其中聚氨酯包衣尿素与常规氮肥处理间具有显著差异。综上,控释氮肥处理显著降低了CO_(2)、CH_(4)和N_(2)O的排放,以聚氨酯包衣尿素处理的GWP、GHGI最低,水稻产量最高。本研究结果为控释氮肥在协调水稻产量和减排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控释氮肥 水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种与混播对不同株型玉米根系竞争区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书萍 赵海岩 +1 位作者 刘晶 肖万欣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5-11,共7页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区为2种播种方式:一是清种平展型玉米农大108(SP1)和紧凑型玉米郑单958(SP2),另一是两个不同株型玉米品种按1∶1混播(MP),副区为根系竞争的2个不同区域,即0~20 cm土层的根系重叠区(CD)和非重叠区...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区为2种播种方式:一是清种平展型玉米农大108(SP1)和紧凑型玉米郑单958(SP2),另一是两个不同株型玉米品种按1∶1混播(MP),副区为根系竞争的2个不同区域,即0~20 cm土层的根系重叠区(CD)和非重叠区(CK)。在种植密度90 000株/hm^(2)条件下,通过动态测定土壤温湿度、全氮含量、温室气体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MP处理下土壤温度总体上较SP2处理高2.9%、土壤湿度较SP2处理低3.1%;CK区域土壤湿度较CD区域高18.3%。与其他播种方式相比,SP2处理下土壤全氮含量比MP处理显著提高8.5%。整个生育期不同处理下N_(2)O和CO_(2)排放量顺序依次均表现是SP2处理>SP1处理>MP处理,且CD区域下的N_(2)O和CO_(2)排放量较CK区域分别减少7.3%和5.9%。SP2处理粒重、收获指数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该处理下产量与其他处理产量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上,在密植条件下,与清种平展型品种和两个不同株型品种混播相比,清种紧凑型玉米品种可获得较高产量,同时,该处理根系竞争区域附近土壤全氮含量相对较高,根系重叠区与非重叠区土壤湿度差较大,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方式 春玉米 株型 增密种植 根系重叠区 温室气体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醇吸附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的气敏机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海燕 李琦 +2 位作者 王梓臻 文豪 刘丹凤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4,共10页
化学电阻气体传感器对于空气质量、食品检测和人体呼吸有着重要作用.传感器上修饰物硫醇与待测的VOCs之间吸附的气敏机理分析是选择硫醇、预测吸附能力与特异性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了11-巯基-1-十一醇(MUD)和4-甲氧基苄硫醇(MTT)两种常... 化学电阻气体传感器对于空气质量、食品检测和人体呼吸有着重要作用.传感器上修饰物硫醇与待测的VOCs之间吸附的气敏机理分析是选择硫醇、预测吸附能力与特异性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了11-巯基-1-十一醇(MUD)和4-甲氧基苄硫醇(MTT)两种常见的硫醇与六种典型的VOCs(乙醇ETN、异丙醇IPA、丙酮ACN、正己烷HXN、甲苯TLN、苯甲醛BND),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其表面静电势(ESP)并建立气体吸附模型.在气体吸附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其吸附能,并分析其弱相互作用,从微观角度解释气体吸附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具有羟基的MUD分子对同样有羟基的气体(如ETN、IPA)能够以氢键的方式吸附,具有较强的选择效果;具有苯环的MTT分子与具有苯环结构的气体分子(如TLN、BND)吸附时会在苯环之间形成π-π堆积,基于色散作用进行吸附,这表明MTT分子对具有苯环结构的气体有着较强的吸附作用.研究发现其色散作用吸附的强弱与分子的表面ESP绝对值有关.本文对于传感器表面修饰物吸附气体的气敏机理进行了探究,并对表面修饰物的选择和实验结果预测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醇 VOCS DFT 表面静电势 气体吸附模型 弱相互作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微小气体流量的临界流喷嘴校准方法实验研究
15
作者 祝晓轶 高山 +1 位作者 曹鹏 崔骊水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80,共6页
临界流喷嘴具有结构单一、无可拆卸部件、性能稳定、准确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气体流量计量,通常作为标准表对其他流量计进行量值传递。近年来微小气体流量计量的需求日益增多,以小喉径临界流喷嘴作为计量标准实现量传可以保证微小气... 临界流喷嘴具有结构单一、无可拆卸部件、性能稳定、准确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气体流量计量,通常作为标准表对其他流量计进行量值传递。近年来微小气体流量计量的需求日益增多,以小喉径临界流喷嘴作为计量标准实现量传可以保证微小气体流量计量的准确度水平,应用微小临界流喷嘴独具优势。但目前微小临界流喷嘴的溯源方法有所欠缺,无法有效保证微小气体流量的量值传递能力。该文提出基于活塞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的小喉径临界流喷嘴的校准方法,并对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和验证。选取4支微小临界流喷嘴作为传递标准,基于活塞装置和pVTt装置对其进行校准。校准结果的一致性验证了基于活塞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的临界流喷嘴校准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气体流量 临界流喷嘴 校准方法 活塞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CuO修饰MoTe_(2)传感器对变压器故障气体检测
16
作者 董翔 戴瑞成 +2 位作者 赵璧 杨林 郭祥阳 《电网与清洁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4,43,共10页
提出采用CuO修饰MoTe_(2)传感器对变压器内部的故障气体进行在线监测,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新型掺杂材料和不同表面反应模型开展优化计算,通过计算能带结构、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深入揭示变压器中故障气体的吸附和传感机理。研究结果... 提出采用CuO修饰MoTe_(2)传感器对变压器内部的故障气体进行在线监测,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新型掺杂材料和不同表面反应模型开展优化计算,通过计算能带结构、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深入揭示变压器中故障气体的吸附和传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uO对改善MoTe_(2)的电子活性具有正向作用,并大幅增强MoTe_(2)材料对变压器故障气体的气敏响应能力,实现变压器的高精度在线监测;在CuO颗粒的修饰下,目标气体分子的吸附由弱物理吸附转变为物理化学吸附,吸附强弱的排序为C_(2)H_(2)>H_(2)>CH_(4),电子性能以及几何结构变化使得吸附后的系统产生不同的电信号,大大提高了监测灵敏度。所提计算结果为研发CuO修饰MoTe_(2)传感器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撑,以期实现对变压器的智能化在线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故障气体 CuO修饰MoTe_(2) 表面改性 气体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核能系统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17
作者 姜子英 刘森林 +3 位作者 龙腾 夏芸 衣英华 张燕齐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372,共9页
采用生命周期分析(LCA)方法,基于我国核能产业代表性设施和典型技术工艺,调查一批新的基础数据和评价参数,计算现阶段核能系统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归一化排放量,结果为5.31 g CO_(2)/(kW.h),其中核电站占27%、核燃料循环设施占73%(前段占... 采用生命周期分析(LCA)方法,基于我国核能产业代表性设施和典型技术工艺,调查一批新的基础数据和评价参数,计算现阶段核能系统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归一化排放量,结果为5.31 g CO_(2)/(kW.h),其中核电站占27%、核燃料循环设施占73%(前段占41%、后段占32%)。“碳中和”目标下核能系统有进一步“脱碳”的愿景,建议加强核燃料循环设施减碳路径的顶层设计研究,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等减碳技术路径研究,逐步完善核能产业链的碳足迹核算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能系统 核电 生命周期 温室气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18
作者 王飞飞 陈春 +3 位作者 李凡 郭新亚 史玉良 陈卫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5-260,共6页
水稻低碳种植意义重大,为研究控释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为控释肥在水稻减排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以苏北地区稻田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6个处理,(1)CK:不施肥;(2)ZC:常规氮肥;(3)F1:控释氮肥;(4)F2:控释氮肥减氮10%;(5)F3:控释... 水稻低碳种植意义重大,为研究控释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为控释肥在水稻减排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以苏北地区稻田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6个处理,(1)CK:不施肥;(2)ZC:常规氮肥;(3)F1:控释氮肥;(4)F2:控释氮肥减氮10%;(5)F3:控释氮肥减氮20%;(6)F4:控释氮肥减氮30%。控释氮肥为聚氨酯包衣尿素(N含量≥44%)。结果表明,各处理CO_(2)、CH4和N2O排放通量变化趋势总体相似。各处理CO_(2)的排放总量为ZC>F2>F1>F3>F4>CK,F1、F2、F3和F4处理较ZC分别减少了15.2%、11.9%、18.7%、26.0%(P<0.05);各处理CH4的通量值呈双峰变化,分蘖期和抽穗期排放较高,各处理CH4排放总量为ZC>F1>F2>F3>F4>CK,F1、F2、F3和F4处理较ZC分别减少24.3%、40.5%、48.0%、59.1%(P<0.05);各处理N2O排放总量为ZC>F1>F2>F3>F4>CK,F1、F2、F3和F4处理较ZC分别减少了34.2%、45.6%、59.5%和70.9%(P<0.05)。F1、F2、F3和F4处理水稻产量较ZC处理增产幅度分别为-11.7%、-5.2%、1.7%、0.1%。与CK相比,ZC、F1、F2、F3和F4处理综合增温潜势分别增加99.9%、72.0%、46.4%、29.8%和39.9%。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ZC>F1>CK>F2>F4>F3。总体而言,施肥处理显著增加了CO_(2)、CH4和N2O的排放,控释肥减氮20%处理下全球增温潜势、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低,水稻产量最高,有利于水稻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 控释肥 综合增温潜势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FTIR气体分析仪检测微量氟化物的评价
19
作者 胡树国 尹冬梅 +2 位作者 杜秋芳 方梦醒 张体强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6-701,共6页
利用气体稀释装置发生(5~100)μmol·mol^(-1)的氮中四氟化碳、六氟乙烷、八氟丙烷、三氟甲烷和六氟丙烯气体标准,考察了其在高温傅里叶红外气体分析仪上的重复性和线性;通过两种方法计算了的5种氟化物在仪器上的检出限和不确定度... 利用气体稀释装置发生(5~100)μmol·mol^(-1)的氮中四氟化碳、六氟乙烷、八氟丙烷、三氟甲烷和六氟丙烯气体标准,考察了其在高温傅里叶红外气体分析仪上的重复性和线性;通过两种方法计算了的5种氟化物在仪器上的检出限和不确定度。实验结果表明含量为(5~100)μmol·mol^(-1)的5种氟化物在仪器上单独测量的重复性均小于0.1%,线性系数接近0.9999,检出限小于0.1μmol·mol^(-1)。通过对四氟化碳、六氟乙烷和八氟丙烷混合气的测量发现,三种化合物之间存在一定干扰,对混合的氟化物定量时需要重新进行方法确认。检出限的测量与使用标准物质的含量、仪器噪声和仪器线性均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傅里叶红外 气体分析仪 氟化物 检出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离子改性氨基硅橡胶膜的制备及其气体分离性能研究
20
作者 张莹 郭猛 +2 位作者 潘阳 任秀秀 钟璟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9-195,共7页
选取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和聚{3-[(2-氨乙基)氨基]丙基}甲基(二甲基)硅氧烷(NH_(2)-PDMS)两种不同的硅橡胶材料分别与1,4-双(三乙氧基硅基)苯(BTESB)交联,制备铸膜液,采用刮涂法将铸膜液刮涂于聚丙烯腈(PAN)支撑体上制备成膜,并将其应... 选取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和聚{3-[(2-氨乙基)氨基]丙基}甲基(二甲基)硅氧烷(NH_(2)-PDMS)两种不同的硅橡胶材料分别与1,4-双(三乙氧基硅基)苯(BTESB)交联,制备铸膜液,采用刮涂法将铸膜液刮涂于聚丙烯腈(PAN)支撑体上制备成膜,并将其应用于气体分离。探究硅橡胶材料种类和铸膜液质量分数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通过金属掺杂对NH_(2)-PDMS进行改性研究,探究不同金属元素对材料结构及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质量分数下,NH_(2)-PDMS膜表现出更大的CO_(2)渗透速率;随着铸膜液质量分数的降低,NH_(2)-PDMS膜的CO_(2)渗透速率逐渐升高;随着金属元素的加入,改性NH_(2)-PDMS膜的CO_(2)渗透速率均增大。当NH_(2)-PDMS铸膜液质量分数为1.0%、加入金属Co时,膜的分离性能最佳,此时CO_(2)的渗透速率达到3.71×10^(-6) mol/(m^(2)·s·Pa),CO_(2)/N_(2)选择性为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离子改性 氨基 硅橡胶膜 气体分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