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研究进展、理论根基及未来展望 被引量:5
1
作者 覃宇冰 张勤 吴健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8,共9页
创新是民族进步核心动力,科技则是国家强盛根本支撑。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崛起中扮演着“黏结剂”角色,具有战略层面的影响,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系统梳理和总结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研... 创新是民族进步核心动力,科技则是国家强盛根本支撑。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崛起中扮演着“黏结剂”角色,具有战略层面的影响,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系统梳理和总结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研究进展,涵盖了科创资源内涵、构成要素、产出形式、效率评估、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等内容。从经济学视角出发探讨与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相关的理论框架,包括古典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理论、新增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广义梯度理论及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这为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实践中优化路径提供学理支撑。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多学科融合、资源配置数字化与智能化及跨区域协同等方面出现的新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创资源 配置效率 研究进展 理论根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7
2
作者 曾天山 徐晔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7,共11页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工程。教育强国建设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需求,聚焦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全面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现实状况,进一步...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工程。教育强国建设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需求,聚焦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全面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现实状况,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使命和责任:以思政引领力为方向引领,以人才竞争力为重要使命,以科技支撑力为战略部署,以民生保障力为根本支撑,以社会协同力为基本保障,以国际影响力为显著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育强国 思政引领力 人才竞争力 科技支撑力 民生保障力 社会协同力 国际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测度、时空演化及障碍因子
3
作者 牛继强 程启先 +2 位作者 刘萧倩 许琼珂 陈飞燕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1,共8页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CV-RSR-ARIMA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与障碍度诊断模型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时空演化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整体区域科...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CV-RSR-ARIMA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与障碍度诊断模型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时空演化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整体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各地市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ARIMA预测结果表明预测时段具有较为显著的增长;(2)时空分异结果呈现出由“一主一副”双核心模式的极化效应向扩散和回程效应转变,标准差椭圆整体上椭圆范围增大、重心由郑州市向许昌市迁移,障碍度诊断结果表明技术市场成交额、专利授权数、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是主要的障碍因子;(3)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具备科技创新的综合能力,后续研究应当结合多源数据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科技产出空间溢出以及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等内容展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新质生产力 创新驱动战略 时空演化 CV-RSR-ARIMA模型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主要指标及关联程度测度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可山 孙铭雨 +1 位作者 刘基伟 李群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6,共16页
文章理论阐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政策涵义,构建四维度34个指标的粮食安全根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1年时间序列数据,文章采用牛顿第二定律、灰色关联度等模型,揭示各指标对粮食安全根基的驱动力强弱,测度各指标与粮食... 文章理论阐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政策涵义,构建四维度34个指标的粮食安全根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1年时间序列数据,文章采用牛顿第二定律、灰色关联度等模型,揭示各指标对粮食安全根基的驱动力强弱,测度各指标与粮食安全根基的关联程度及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驱动力作用下,耕地保护和科技支撑起到正向作用,党政同责夯实的作用呈波动趋势,而种粮收益则表现为负向作用。应稳定党政同责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逐步将支持的重点转向农业科技进步,通过科技支撑带动耕地保护程度和种粮收益水平持续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根基综合指数呈“W”形变动,但科技支撑指数呈现的复杂趋势和种粮收益指数相对稳定在较低水平的态势要引起重视。未来耕地质量和科技支撑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将不断增强,要重点防范耕地数量逐渐减少和“谁来种粮”问题带来的粮食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农业科技进步 耕地保护 种粮收益 动量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逻辑: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治彦 代炳垚 王谦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5,共11页
新质生产力是由高素质、懂技术、会创新的新型劳动者所驱动,以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新型劳动资料作为介质,劳动对象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维度空间更为广阔的新型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有效助推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 新质生产力是由高素质、懂技术、会创新的新型劳动者所驱动,以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新型劳动资料作为介质,劳动对象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维度空间更为广阔的新型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有效助推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为人类社会由信息时代迈向智慧时代提供重要支撑。技术进步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管理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保障,二者共同构建起新质生产力的本质逻辑,组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激发创新驱动发展活力、构筑“产学研用”发展链条、筑牢绿色科技创新底色、构建相应新质生产关系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本质逻辑 科技进步 管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及学理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曦辉 丁姝予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24,共16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就以及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提出的新的生产力理论,是中国应对内外环境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学技术进步周期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科学技术创新对...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就以及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提出的新的生产力理论,是中国应对内外环境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学技术进步周期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科学技术创新对生产力要素结构、生产力组织形态、生产力运行机理和经济发展态势,都会产生深刻影响。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通过对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创新运用,探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向和表现形态。通过分析我国对历次科学技术进步周期的把握程度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探寻新质生产力破解挑战的路径与机制,发现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能够突破我国高质量发展瓶颈,开辟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进步周期 新质生产力 唯物史观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技支撑能力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任立肖 傅翌宸 毛文娟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63-1168,共6页
目的:探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技支撑能力的构成及本质,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提供支持。方法:采用扎根理论,通过访谈及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使用Nvivo软件进行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以及理论性编码,解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 目的:探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技支撑能力的构成及本质,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提供支持。方法:采用扎根理论,通过访谈及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使用Nvivo软件进行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以及理论性编码,解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技支撑能力的构成及关系。结果:凝练出718个初始节点、139个概念节点、15个初始范畴及4个核心范畴,并以此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技支撑能力的理论模型。结论:科技支撑能力包括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四个组成部分。进一步将这四种能力划分为基础层、核心层和目的层三个层次,构建了科技支撑能力的金字塔模型,系统性地理解这些能力的重要性、能力的组成及相互间的关联与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科技支撑能力 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曦辉 陈景昭 徐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7,共15页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人类生产力经济和生产力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科学技术进步周期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科学技术创新对生产力要素结构、生产力组织形态、生产力运行机理和经济发展态势,都会产生深刻影响。新质生...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人类生产力经济和生产力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科学技术进步周期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科学技术创新对生产力要素结构、生产力组织形态、生产力运行机理和经济发展态势,都会产生深刻影响。新质生产力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架构之上,对当前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生产力是建立在每一个时代发展背景之上的,其生产力水平与其当时所处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息息相关。代表每一时代的科技水平的生产力就是当时的新质生产力,从历史时间维度和历史空间维度而言,新质生产力都有着对物质资料生产的自身演化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破局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效应对当前国际地缘格局,并在提升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学技术进步周期 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力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孙钰 李泽涛 马瑞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8-85,共18页
获取和开发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一个基本驱动力量,培育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就意味着该城市获取了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的引擎。本文通过构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和模型,计算出我国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分,并与... 获取和开发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一个基本驱动力量,培育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就意味着该城市获取了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的引擎。本文通过构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和模型,计算出我国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分,并与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城市综合竞争力发展方向是一致的,由此给出提高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指标 综合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基于改进的“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法 被引量:30
10
作者 陈国宏 康艺苹 李美娟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23,共7页
基于改进的"纵横向"拉开档次动态综合评价法,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结合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对其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熵值法找出了影响区域科技创... 基于改进的"纵横向"拉开档次动态综合评价法,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结合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对其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熵值法找出了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进步对上海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分行业的视角 被引量:17
11
作者 钟仁耀 刘苇江 +1 位作者 刘晓雪 张熠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8-85,共8页
国内许多学者对科技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证研究上都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从各自得出的结论来看分歧较大。本文试图以分行业的视角来解析科学技术进步对上海就业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一般科... 国内许多学者对科技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证研究上都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从各自得出的结论来看分歧较大。本文试图以分行业的视角来解析科学技术进步对上海就业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一般科技进步对就业的直接影响为负,多数行业表现显著;第二,总体来看,由于科技进步导致了产出的增加,所以科技进步对就业的负面影响有所减弱。但不同行业的表现也存在较大的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进步 就业总量 行业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十五年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8
12
作者 徐洋 杜森 +10 位作者 钟永红 薛彦东 潘晓丽 傅国海 周璇 胡江鹏 李贝 闫湘 沈德龙 张卫峰 张福锁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6-244,共9页
为系统总结测土配方施肥对我国科学施肥工作的重要贡献,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15年的发展进程进行了归纳,划分为启动扩大阶段(2005~2009年)、整建制推进阶段(2010~2014年)、绿色发展阶段(2015~2019年)。利用国家测土配方施肥管理系统... 为系统总结测土配方施肥对我国科学施肥工作的重要贡献,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15年的发展进程进行了归纳,划分为启动扩大阶段(2005~2009年)、整建制推进阶段(2010~2014年)、绿色发展阶段(2015~2019年)。利用国家测土配方施肥管理系统统计数据,研究了项目在构建我国土壤及作物肥效基础数据库、推动土壤肥料技术普及和提升农民科学施肥水平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结果表明,15年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累计采集土壤样品2046.7万个、植株样品152.6万个,分析土壤样品1833.9万个、植株样品129.9万个,开展小区试验40.3万个、大田示范76.7万个,发布肥料配方31.1万个,培训农民3.26亿人次,化肥施用总量和单位面积化肥用量分别较峰值下降10.3%和10.1%,氮肥利用率提升11.7个百分点,2019年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1.38亿hm2。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效显著,但在管理、技术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测试化验、推荐施肥指标体系、技术物化、高效施肥技术推广等方面仍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建议围绕农业绿色发展主线,进一步夯实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性工作,加强高效肥料品种和施肥技术的研发,强化技术推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土配方施肥 进展 科学施肥 技术推广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医院科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7
13
作者 钟生艳 魏巍 +7 位作者 甘华平 力晓蓉 曹勤 郭小林 李文俊 姚霞 李庆华 冯晴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78-380,共3页
目的:研究建立一套适合评价四川省二级和三级医院科技能力的指标体系,便于卫生行政部门了解、考核各医院的科技能力,合理配备医学科技资源。方法:运用文献法、专家会议、专家咨询法和德尔菲法建立指标体系。结果:建立了一套由3个一级指... 目的:研究建立一套适合评价四川省二级和三级医院科技能力的指标体系,便于卫生行政部门了解、考核各医院的科技能力,合理配备医学科技资源。方法:运用文献法、专家会议、专家咨询法和德尔菲法建立指标体系。结果:建立了一套由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三级指标体系。结论:该套指标体系适合评价四川省二三级医院的科技能力,下一步有待于研究指标的权重和进行应用研究[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能力 德尔菲法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姜鑫 余兴厚 罗佳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45,共5页
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非常重视对现代科技的统计与分析,其评价结果对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科技部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国家经济与科技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为进一... 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非常重视对现代科技的统计与分析,其评价结果对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科技部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国家经济与科技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为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很有必要对现行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和修订,增强其宏观决策参考的科学性。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和研究现状,深入剖析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存在的问题,在理论研究、指标设计、评价方法、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评价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指标体系 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产量预测理论、方法与应用Ⅰ.科技进步增产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侯彦林 郑宏艳 +9 位作者 刘书田 米长虹 王农 蔡彦明 黄治平 夏维 王铄今 任军 王新民 侯显达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205-211,共7页
粮食增产趋势及增产原因是国家制定宏观农业政策和措施的依据。科技进步增产理论是指:气候是波动的,科技是持续进步的,它是粮食多年持续增产的主要驱动力;科技进步增产预测模型是多年平均单产移动的回归方程。全国和东北三省粮食增产潜... 粮食增产趋势及增产原因是国家制定宏观农业政策和措施的依据。科技进步增产理论是指:气候是波动的,科技是持续进步的,它是粮食多年持续增产的主要驱动力;科技进步增产预测模型是多年平均单产移动的回归方程。全国和东北三省粮食增产潜力案例分析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单产加速时间最早的是辽宁省,最晚的是黑龙江省;与全国相比,吉林省和辽宁省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最高。本文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科技进步增产理论科学、模型实用、预测结果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预测 科技进步 增产 理论 模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进步对黑龙江省农业产值增长贡献率的测算和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淑艳 葛家麒 赵红杰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89-92,共4页
利用索洛的增长速度测算模型对黑龙江省10年来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从计算结果看,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含量较全国整体状况偏低,说明在农业中对科学技术的利用不够充分,致使在很高的生产要素投入下,总产值增长缓慢甚至有... 利用索洛的增长速度测算模型对黑龙江省10年来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从计算结果看,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含量较全国整体状况偏低,说明在农业中对科学技术的利用不够充分,致使在很高的生产要素投入下,总产值增长缓慢甚至有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进步贡献率 农业科技进步 余值法 生产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约束下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程中华 李廉水 刘军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76,共7页
能源回弹效应的存在使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变得复杂。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存在环境约束下的技术进步及其分解进行测算,并利用中国1998—2013年30个省(区)的统计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环境约束下技术... 能源回弹效应的存在使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变得复杂。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存在环境约束下的技术进步及其分解进行测算,并利用中国1998—2013年30个省(区)的统计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环境约束下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技术进步整体上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且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科技进步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但由于能源回弹效应的存在,使科技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显著;技术效率改善推动技术进步的贡献相对较少,但能显著推动能源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 科技进步 技术效率 能源效率 动态空间面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及预测实证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元地 潘雄峰 刘凤朝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8-31,共4页
从实证角度出发,以大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为样本,分别采用生产函数方法和基于劳动价值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方法对大连市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后者比前者更具有实际操作性、客观性和真实性。在此基础上,采用BP神经网... 从实证角度出发,以大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为样本,分别采用生产函数方法和基于劳动价值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方法对大连市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后者比前者更具有实际操作性、客观性和真实性。在此基础上,采用BP神经网络对大连市未来近20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进步 生产函数 劳动价值论 BP神经网络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庆霞 牛国元 +1 位作者 苗冠军 刘艳华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9-242,共4页
为深入了解宁夏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运用增长速度方程法建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模型,对宁夏2000—2011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00年底宁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32.88%;"十五"期间,宁夏农业科技... 为深入了解宁夏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运用增长速度方程法建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模型,对宁夏2000—2011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00年底宁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32.88%;"十五"期间,宁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为38.32%;"十一五"期间,宁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为47.05%,2011年达51.17%。多渠道筹措农业发展资金对于宁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不断上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劳动力素质、农业机械化程度、耕地面积对其提高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针对影响宁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各投入要素状况,提出了加快科技支撑促进宁夏农业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进步 贡献率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子系统协同度评价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测度--以甘肃省为例 被引量:29
20
作者 杜英 李睆玲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1-99,共9页
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能力与绩效提升依赖于各子系统的有机协同。本研究基于三螺旋理论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综合评价模型对区域科技创新主体及创新要素的交互作用与耦合效应进行分析。运用2010... 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能力与绩效提升依赖于各子系统的有机协同。本研究基于三螺旋理论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综合评价模型对区域科技创新主体及创新要素的交互作用与耦合效应进行分析。运用2010—2017年相关数据对甘肃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该混合评价模型在揭示区域创新系统运行规律的同时,对各相关子系统耦合情况及各内部要素的影响做出判断,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拓宽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 综合评价 交互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