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麻素受体1通过G_(αi/o)/RhoA信号通路促进急性肺损伤小鼠巨噬细胞M1极化
1
作者 马秀珍 周妮 +2 位作者 郭思琪 王源媛 麦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目的·探讨阻断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 receptor 1,CB1)对小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M281(CB1拮抗剂)对照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目的·探讨阻断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 receptor 1,CB1)对小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M281(CB1拮抗剂)对照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LPS+AM281组,每组10只。利用LPS诱导建立小鼠ALI模型。经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表现并计算炎症评分。通过反转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各组小鼠肺巨噬细胞M1型标志物[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12]和M2型标志物[精氨酸酶(arginase,Arg)、甘露糖受体C型2(mannose receptor,C type 2,Mrc2)、巨噬细胞半乳糖型凝集素1(macrophage galactose-type lectin 1,Mgl1)]的mRNA水平。体外培养人髓系白血病单核细胞THP-1,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HP-1细胞中CB1和CB2的表达,并在进一步阻断CB1及抑制G_(αi/o)/RhoA信号通路后,检测M1型标志物的mRNA水平。结果·LPS组小鼠肺组织损伤明显,炎症评分明显升高;阻断CB1后,与LPS组相比,LPS+AM281组小鼠肺损伤得到改善,表现为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改善、肺间质及肺泡腔内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炎症评分下降(P=0.007)。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小鼠肺组织中M1型标志物水平上调,而在阻断CB1后巨噬细胞极性发生改变,M1/M2比例发生反转(均P<0.05)。体外研究发现,巨噬细胞表达CB1和CB2,利用花生四烯基-2-氯乙酰胺(arachidonyl-2-chloroethylamide,ACEA)激活CB1可上调M1型标志物的表达,阻断CB1及选择性抑制G_(αi/o)/RhoA信号通路后,M1型标志物的表达均明显下调(均P<0.05)。结论·CB1在ALI中通过G_(αi/o)/RhoA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向M1极化,阻断CB1可改善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大麻素受体1 巨噬细胞 M1极化 G_(αi/o)/RhoA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素1型受体参与疼痛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婷 李文娟 +2 位作者 刘荣鑫 张杰 薛建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8-651,共4页
大麻素1型受体(CB1R)是近年来研究较为广泛的内源性大麻素受体之一,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均有表达。CB1R位于突触前膜,通过逆行抑制性突触传递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是治疗疼痛的有效靶点。激活CB1R对伤害性、病理性和炎性疼痛均具有镇痛... 大麻素1型受体(CB1R)是近年来研究较为广泛的内源性大麻素受体之一,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均有表达。CB1R位于突触前膜,通过逆行抑制性突触传递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是治疗疼痛的有效靶点。激活CB1R对伤害性、病理性和炎性疼痛均具有镇痛效应,拮抗CB1R可引起疼痛敏化。本文通过对CB1R结构功能、信号转导、镇痛机制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了解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探索更优疼痛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素1型受体 疼痛 镇痛机制 内源性大麻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1 receptor activation on VgluT2-expressing glutamatergic neurons underlies Δ9-tetrahydrocannabinol(Δ9-THC)-induced aversive effects in mice
3
作者 HAN Xiao HE Yi +4 位作者 BI Guo-hua ZHANG Hai-ying SONG Rui LI Jin XI Zheng-xiong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15-716,共2页
OBJECTIVE Cannabis can be rewarding or aversive.Cannabis reward is believed to be mediated by activation of cannabinoid CB1 receptors(CB1 Rs) on GABAergic neurons that disinhibit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the ventral te... OBJECTIVE Cannabis can be rewarding or aversive.Cannabis reward is believed to be mediated by activation of cannabinoid CB1 receptors(CB1 Rs) on GABAergic neurons that disinhibit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the 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cannabis aversion in rodents.Our study aimed at dig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cannabis aversion.METHODS We first created CB1-floxed mice and then generated conditional CB1-knockout mice(VgluT2-CB1-/-) in glutamatergic neurons that express 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 2(VgluT2).We then used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RNAscope in situ hybridization assays to examine whether CB1 Rs are expressed in VTA GABAergic neurons and glutamatergic neurons.We also used Cre-dependent viral vector to express light-sensitive channelrhodopsin-2 into VTA glutamatergic neurons.Next,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and intracranial self-stimulation(ICSS) maintained by optical activation of VTA glutamatergic neurons were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Δ9-THC on brain reward function.RESULTS CB1 Rs are found not only on VTA GABAergic neurons,but also on VTA glutamatergic neurons that express 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 2(VgluT2).Photoactivation of VTA glutamatergic neurons produced robust intracranial self-stimulation(ICSS) behavior,which was dose-dependently blocked by DA receptor antagonists,but enhanced by cocaine.In contrast,Δ9-tetrahydrocannabinol(Δ9-THC),the major psychoactive component of cannabis,produced dose-dependent conditioned place aversion and a reduction in the above optical ICSS in VgluT2-cre control mice,but not in VgluT2-CB1-/-mice.CONCLUSION Activation of CB1 Rs in VgluT2-expressing glutamate neurons produces aversive effects that might explain why cannabinoid is not rewarding in rodents and might also account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hedonic effects of cannabis in hum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NABIS cannabinoid receptor type 1 RNAscope conditioned KNOCK-OUT intracrnialself-st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虚动风证帕金森病异动症大鼠大麻素CB1受体变化及复方地黄方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滕龙 洪芳 何建成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阴虚动风证帕金森病(PD)异动症(LID)大鼠纹状体内大麻素CB1受体的表达及复方地黄方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偏侧损毁黑质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进一步腹腔注射左旋多巴+苄丝肼(50 mg/kg左旋多巴和12.5 mg/kg... 目的探讨阴虚动风证帕金森病(PD)异动症(LID)大鼠纹状体内大麻素CB1受体的表达及复方地黄方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偏侧损毁黑质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进一步腹腔注射左旋多巴+苄丝肼(50 mg/kg左旋多巴和12.5 mg/kg苄丝肼)制备LID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LID组、复方地黄方组,另取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为对照,每组6只。分别在4周、6周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后,处死大鼠并取纹状体,应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纹状体内大麻素CB1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LID大鼠随造模时间延长,AIM评分呈增加趋势(P<0.05),旋转启动时间呈缩短趋势(P>0.05),旋转持续时间呈增加趋势(P<0.01),剂峰旋转圈数呈减少趋势(P>0.05),复方地黄方可改善上述变化。LID大鼠大麻素CB1受体表达增加,且随造模时间延长呈现减少趋势(P<0.01),而复方地黄方干预后大麻素CB1受体的表达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P<0.01)。结论LID模型大鼠大麻素CB1受体的含量明显升高,其变化能够较好的反映阴虚动风证的严重程度,复方地黄方干预LID模型大鼠可能是通过激活纹状体内大麻素CB1受体,抑制兴奋性氨基酸(主要是谷氨酸)的释放和诱导细胞发生级联反应来减弱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起到减轻L-dopa的兴奋毒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异动症 阴虚动风证 大麻素CB1受体 复方地黄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素受体1对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樊大贝 秦贵军 +3 位作者 余勤 贾贺堂 马晓君 闫晓洁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3-645,共3页
目的:探讨大麻素受体1(CB1受体)对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给予高脂鼠饲料喂养8周,制作肥胖大鼠模型。以给予普通鼠饲料喂养的6只大鼠作为正常组。将肥胖大鼠随机分为4组,S(模型组)、AW、W、A组,每组大鼠8只。正... 目的:探讨大麻素受体1(CB1受体)对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给予高脂鼠饲料喂养8周,制作肥胖大鼠模型。以给予普通鼠饲料喂养的6只大鼠作为正常组。将肥胖大鼠随机分为4组,S(模型组)、AW、W、A组,每组大鼠8只。正常组、模型组腹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W、A、AW组分别腹腔内注射CB1受体激动剂WIN55212-2、CB1受体抑制剂AM251、AM251+WIN55212-2;1次/d。2周后,测定大鼠血胰岛素、胰岛素原、C-肽水平,计算胰岛素原/C-肽、胰岛素原/胰岛素;进行高葡萄糖钳夹实验,计算相关参数,包括第1、2时相胰岛素分泌量(1PH和2PH)、胰岛素最大分泌量(MIS)及稳态葡萄糖输注率(GIR60-90)。结果:注药2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胰岛素、胰岛素原、C-肽、胰岛素原/C-肽、胰岛素原/胰岛素及2PH、MIS水平升高,1PH及GIR60-90水平下降(P<0.05)。W组上述指标变化方向与模型组相同,但变化幅度大于模型组(P<0.05);A组上述指标变化方向与模型组相反,各指标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W组上述指标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1受体激动可加重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抑制CB1受体可逆转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素受体1激动剂 大麻素受体1抑制剂 胰岛素抵抗 肥胖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素CB1受体和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参与电针镇痛机制 被引量:7
6
作者 寿崟 赵颖倩 +2 位作者 徐鸣曙 葛林宝 张必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88-392,共5页
目的:研究大麻素CB1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是否参与单次或反复电针镇痛机制。方法:以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造成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分别对单次及反复电针后的大鼠进行痛阈和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检测。... 目的:研究大麻素CB1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是否参与单次或反复电针镇痛机制。方法:以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造成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分别对单次及反复电针后的大鼠进行痛阈和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检测。同时用CB1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干预。结果:①单次和反复电针后痛阈均升高,且关节炎痛+电针+拮抗剂组的镇痛效果弱于关节炎痛+电针组(P<0.01);关节炎痛+激动剂组与关节炎痛+电针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无论是单次或反复电针,关节炎痛+电针+拮抗剂组大鼠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电针组(P<0.01)。③在反复电针观察组中,关节炎痛+激动剂组大鼠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与关节炎痛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著低于关节炎痛+电针组(P<0.01)。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单次和反复电针产生的镇痛作用可能部分通过大麻素受体CB1介导,纹状体D2受体可能也参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镇痛 大麻素CB1受体 多巴胺D2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CB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魏星灿 贾青 +1 位作者 陶隽 胡慧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9-132,共4页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猪和其他21个物种CB1基因CDs序列的系统进化关系和猪CB1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与结构。结果显示,CB1基因同源性较高,且在进化中受到纯化选择的作用。猪CB1蛋白为疏水性跨膜蛋白,包含472个氨基酸残基,不含信...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猪和其他21个物种CB1基因CDs序列的系统进化关系和猪CB1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与结构。结果显示,CB1基因同源性较高,且在进化中受到纯化选择的作用。猪CB1蛋白为疏水性跨膜蛋白,包含472个氨基酸残基,不含信号肽。其一级结构含有23个磷酸化位点、6个糖基化位点;二级结构含有47.67%的α螺旋、39.62%的无规则卷曲、12.71%的延长链;三级结构由7个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研究结果表明,CB1基因可能是哺乳动物的看家基因,7条相连的α螺旋结构是猪CB1的活性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素1型受体基因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含药血清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大麻素受体1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何娟 曹文富 +1 位作者 王海兰 韩仕庆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97-1401,共5页
目的观察川芎含药血清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B)活化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大麻素受体1(CB1)、黏着斑激酶(FAK)及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川芎含药血清,MTT法检测川... 目的观察川芎含药血清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B)活化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大麻素受体1(CB1)、黏着斑激酶(FAK)及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川芎含药血清,MTT法检测川芎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法分析肝星状细胞CB1、FAK、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GF-BB作用24 h能刺激HSCs增殖,上调CB1、FAK、p-Akt蛋白的表达;川芎含药血清、秋水仙碱及大麻素受体1抑制剂AM251均能明显抑制上述效应;且加入AM251后,川芎含药血清对上述效应的抑制效果增强,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川芎含药血清可能通过大麻素相关信号通路抑制HSCs增殖,从而发挥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含药血清 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 大麻素受体1相关信号通路 黏着斑激酶 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1受体通过钾离子通道介导外周镇痛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永丰 任维 刘一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60-666,共7页
目的:探究大麻素1型受体(CB1受体)在外周的镇痛机制。方法: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小鼠模型,测量机械触诱发痛和热敏痛阈值观察痛行为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B1受体的动态变化,记录坐骨神经单纤维放电频率以探究CB1受体激... 目的:探究大麻素1型受体(CB1受体)在外周的镇痛机制。方法: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小鼠模型,测量机械触诱发痛和热敏痛阈值观察痛行为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B1受体的动态变化,记录坐骨神经单纤维放电频率以探究CB1受体激活是否受到钾通道的调节。结果:伴随着疼痛阈值的降低,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区CB1受体表达升高。外周损伤区注射CB1受体特异性激动剂HU210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但预先20 min注射CB1受体特异性拮抗剂AM281或钾通道非特异性阻断剂四乙铵(TEA)之后再注射HU210,其镇痛作用消失。在损伤区灌流槽中加入HU210能够明显使起步点自发电的频率降低,但是提前加入AM281或TEA均能阻碍这个作用。结论:CB1受体在外周的镇痛作用是通过钾通道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大麻素1型受体 钾离子通道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素受体1介导的突触可塑性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其所致抑郁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潘薇 王星明 +1 位作者 张广芬 杨建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0-345,共6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类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的以自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为特征的疼痛,目前认为中枢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和维持的关键机制之一。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大麻素受体1可调控神经递质的释放,改变突触可塑性,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类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的以自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为特征的疼痛,目前认为中枢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和维持的关键机制之一。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大麻素受体1可调控神经递质的释放,改变突触可塑性,进而抑制中枢敏化,可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此外,大麻素受体1激活亦可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致的抑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素受体1 神经病理性疼痛 抑郁 突触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癎诱发后CB1受体在睡眠剥夺大鼠海马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江佩芳 夏哲智 +2 位作者 江克文 杨翠薇 水泉祥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癫癎诱发后大麻素CB1受体在睡眠剥夺大鼠海马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5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癫癎诱发前和癫疴诱发后2组,每组25只。每组大鼠又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C),环境对照组(TC)和睡眠剥夺1 d、3 d、5 d组(SD1d... 目的探讨癫癎诱发后大麻素CB1受体在睡眠剥夺大鼠海马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5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癫癎诱发前和癫疴诱发后2组,每组25只。每组大鼠又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C),环境对照组(TC)和睡眠剥夺1 d、3 d、5 d组(SD1d、SD3d、SD5d)。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建立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剥夺模型,戊四氮诱发癫癎。应用RT-PCR方法检测癫癎诱发前后大麻素CB1受体mRNA表达,并电镜观察其海马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SD1d组神经元轻度固缩,染色质轻度边聚,SD3d组神经元凋亡,SD5d组超微结构改变基本同SD3d组。癫癎诱发后发现CC组与TC组大鼠无抽搐,CB1受体tuRNA表达较癫癎诱发前明显升高(P<0.01)。SD1d、SD3d、SD5d组大鼠抽搐严重,CB1受体mRNA表达与癫癎诱发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睡眠剥夺能够造成神经元凋亡,影响大麻素CB1受体mRNA表达。大麻素CB1受体表达增高可能是一种自身稳定调节的保护机制,能抑制癫癎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睡眠剥夺 大麻素CB1受体 海马 病理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素1型受体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中的动态表达及其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楼之茵 程洁 +5 位作者 李琳 陈伟 王晓蓉 浦政 刘振国 肖保国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4-822,共9页
【目的】观察大麻素1型受体(CB1R)在C57B/L6小鼠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表达及其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方法】取C57B/L6胎鼠的海马培养神经元及新生C57B/L6新生小鼠的... 【目的】观察大麻素1型受体(CB1R)在C57B/L6小鼠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表达及其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方法】取C57B/L6胎鼠的海马培养神经元及新生C57B/L6新生小鼠的皮层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观察CB1R蛋白的表达;观察正常对照、完全弗氏佐剂、EAE和特异性CB1R抑制剂(SR141716A,SR1)干预组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质量变化;用real time PCR检测CB1R m RNA表达;Western blot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B1R蛋白表达;用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1β、IL-4、IL-10、IL-17、IL-6、TNF-α、IFN-γ浓度的变化。【结果】1C57B/L6小鼠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表达CB1R,星形胶质细胞不表达CB1R。2EAE小鼠神经元CB1R的表达显著低于CFA小鼠(P<0.01),小胶质细胞CB1R的表达显著高于CFA小鼠(P<0.01)。EAE小鼠脾脏中CB1R的表达与相同时点CFA小鼠无显著性差异(P>0.05)。3SR1干预促进EAE早发,上调EAE小鼠CNS和脾脏抗原特异性T细胞IL-17,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P<0.05)。【结论】1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表达CB1R。2EAE小鼠脾脏中CB1R显著升高没有疾病特异性,可能与非特异性免疫激活有关。3中枢神经细胞上的CB1R可能兼有神经保护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参与EAE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素1型受体 神经元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腺癌患者外周血CNRI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婷 崔戈 +3 位作者 冯文明 姚韵靓 朱国良 石麒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86-1089,1093,共5页
目的分析结直肠腺癌患者外周血大麻素受体互作蛋白1(cannabinoid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1,CNRI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探讨外周血CNRI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腺癌早期筛查及病程评估中的价... 目的分析结直肠腺癌患者外周血大麻素受体互作蛋白1(cannabinoid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1,CNRI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探讨外周血CNRI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腺癌早期筛查及病程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quantitative methylation-specific PCR,qMSP)检测结直肠腺癌患者(5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20例)、健康志愿者(20例)外周血CNRIP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程度,并通过焦磷酸测序技术确定该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位点。登记结直肠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采用Fisher检验分析CNRIP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与结直肠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腺癌、结直肠腺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NRIP1基因启动子CpG岛的2246位点甲基化程度分别为(85.50±8.24)%、(81.33±5.81)%、(63.66%±3.61)%(P<0.01);结直肠腺癌CNRIP基因启动子CpG岛2246位点甲基化程度分别与肿瘤直径、原发灶浸润深度、TNM分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腺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结论 CNRIP1基因启动子CpG岛2246位点甲基化程度与结直肠腺癌病程进展相对一致,可作为结直肠腺癌早期筛查及病程评估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腺癌 大麻素受体互作蛋白1 甲基化 临床病理学 早期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素受体1参与神经生长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倩倩 韩洪秀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25-1228,共4页
大麻素系统紊乱可导致神经、代谢、免疫、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因此,大麻素受体被认为是多种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近年来,研究发现大麻素受体1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该文从大麻素受体1调控神经生长的分... 大麻素系统紊乱可导致神经、代谢、免疫、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因此,大麻素受体被认为是多种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近年来,研究发现大麻素受体1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该文从大麻素受体1调控神经生长的分子机制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素受体1 神经生长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N55,212-2对培养的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15
作者 明章银 谭艳 +5 位作者 曹雪红 马嵘 汤强 胡本容 刘烈炬 向继洲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89-691,共3页
目的检测WIN55,212-2对培养的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以Fura-2/AM为钙探针,用细胞内双波长钙荧光系统检测细胞[Ca2+]i的变化。结果WIN55,212-2(0.01~10μmol/L)可浓度依赖性地升高三... 目的检测WIN55,212-2对培养的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以Fura-2/AM为钙探针,用细胞内双波长钙荧光系统检测细胞[Ca2+]i的变化。结果WIN55,212-2(0.01~10μmol/L)可浓度依赖性地升高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Ca2+]i,EC50为0.47μmol/L;用大麻素1型受体(CB1受体)阻断剂AM251孵育后,发现10μmol/L的AM251可明显抑制10μmol/L WIN55,212-2对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Ca2+]i的作用(P<0.01)。结论WIN55,212-2可浓度依赖性地升高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Ca2+]i,该作用可能是由CB1受体所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 55 212—2 三叉神经节神经元 大麻素受体 细胞内C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性大麻素2-AG通过电压门控钙通道拮抗大鼠尾核神经元损伤的电生理研究
16
作者 朱时钰 陆永利 +1 位作者 李自成 杨红卫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9-1266,共8页
目的:探讨内源性大麻素2-花生四烯酸甘油(2-arachidonoyl glycerol,2-AG)对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损伤的大鼠尾核(caudate nucleus,CN)神经元电压门控钙通道(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s,VGCCs)电流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 目的:探讨内源性大麻素2-花生四烯酸甘油(2-arachidonoyl glycerol,2-AG)对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损伤的大鼠尾核(caudate nucleus,CN)神经元电压门控钙通道(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s,VGCCs)电流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原代培养的新生SD大鼠CN神经元上,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2-AG对KA诱导的兴奋性毒性及VGCCs电学功能的改变:包括电流密度、通道的电流-电压特性、通道的激活动力学特性和失活动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KA显著增强CN神经元的VGCCs电流密度,且改变VGCCs失活电学特性:降低其半失活电压,使失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移动;但并不影响VGCCs激活电学特性。直接给予2-AG或单酰甘油脂肪酶抑制剂URB602抑制2-AG降解而间接升高胞内2-AG水平,可通过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 receptor 1,CB1R)抑制KA诱导的VGCCs电流密度的增加和失活曲线的去极化方向移动。结论:内源性大麻素2-AG对KA诱导的兴奋性毒性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通过CB1R途径调控CN神经元的VGCCs功能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花生四烯酸甘油 红藻氨酸 电压门控钙通道 尾核 大麻素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R1基因遗传变异对利拉鲁肽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倩 杨广 +1 位作者 曹莉华 于陈宝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82-188,共7页
目的: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大麻素受体1基因(cannabinoid receptor 1,CNR1)在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利拉鲁肽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CNR1基因遗传变异对利拉鲁肽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 目的: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大麻素受体1基因(cannabinoid receptor 1,CNR1)在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利拉鲁肽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CNR1基因遗传变异对利拉鲁肽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从2016年3月到2018年12月收集确诊为早期2型糖尿病的患者23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利拉鲁肽进行治疗,16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另外,收集患者外周血及部分新鲜外周血标本分别用来进行CNR1基因标记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分型及CNR1基因mRNA的表达测定。CNR1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和其他变量的关联分析通过卡方检验或非参检验进行。不同基因型患者的CNR1基因mRNA表达通过非参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230例接受利拉鲁肽治疗的患者均可以进行疗效评价,治疗16周后的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和HbA1c指标均下降明显,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NR1基因多态性分析方面,只发现rs1049353位点的临床意义。rs1049353位点在纳入研究的糖尿病患者中的分布频率为:GG型188例(81.7%),GA型39例(17.0%),AA型3例(1.3%),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10,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551)。由于AA基因型患者相对较少,后期分析将GA和AA基因型患者合并为一组。疗效分析方面,其中GA/AA基因型患者的BMI指数平均下降了(3.4±0.9)kg/m^2,FPG指标平均下降了(5.1±0.9)mmol/L,HbA1c平均下降了(2.7±0.5)%,而GG基因型患者的BMI指数平均下降了(3.0±1.5)kg/m^2,FPG指标平均下降了(4.7±1.3)mmol/L,HbA1c平均下降了(2.6±0.5)%,两种基因型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值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在125例具有合适标本的CNR1基因mRNA表达分析中发现,相对于GA/AA基因型患者,GG基因型患者的mRNA的相对表达明显较高[(4.2±1.3)vs.(2.8±1.2)],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停药后逐渐消失。和CNR1基因rs1049353位点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利拉鲁肽在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安全有效。CNR1基因rs1049353位点可能通过影响该基因mRNA的表达进而影响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拉鲁肽 2型糖尿病 大麻素受体基因 多态性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大麻素受体1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J774A.1的迁移依赖RNA结合蛋白HuR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中新 常娜 +2 位作者 盖菁菁 田蕾 李丽英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82,共7页
目的研究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 receptor 1,CB1)在单核巨噬细胞迁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RNA结合蛋白人抗原R(human antigen R,HuR)参与其中的可能机制。方法选用单核巨噬细胞系J774A.1,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鉴定J774A.1... 目的研究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 receptor 1,CB1)在单核巨噬细胞迁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RNA结合蛋白人抗原R(human antigen R,HuR)参与其中的可能机制。方法选用单核巨噬细胞系J774A.1,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鉴定J774A.1中CB1以及HuR的表达;ACEA和AM281分别为CB1的药理学激动剂和拮抗剂,应用Boyden chamber法检测ACEA和AM281对J774A.1迁移活性的影响。HuR的基因干扰用于确定激活CB1诱导的J774A.1迁移功能是否依赖HuR;胞质蛋白的分离用于探究激活CB1是否能引起J774A.1胞质中HuR的富集;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B1和HuR mRNA和蛋白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该研究证明J774A.1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均表达CB1和HuR;激活CB1能够促进J774A.1的迁移(P<0.01)并且能够被其药理学拮抗剂AM281所抑制;激活CB1诱导的J774A.1的迁移依赖HuR;激活CB1促进了J774A.1胞质中HuR的富集进一步影响了CB1的表达,由此HuR参与了激活CB1诱导的J774A.1的迁移。结论激活CB1能够诱导单核巨噬细胞系J774A.1的迁移,且此过程依赖RNA结合蛋白H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抗原R 大麻素受体1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素受体激动剂WIN55,212-2抑制脑缺血再灌后胶质瘢痕的形成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竞 方吟荃 +2 位作者 宋曙 张陆勇 廖红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7-173,共7页
脑缺血再灌注后出现的胶质瘢痕,主要是由增殖的激活星形胶质细胞构成。研究证实胶质瘢痕不利于神经再生,由其构成的物理化学性屏障一方面会阻碍轴突再生,另一方面由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的神经发育抑制因子也会阻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 脑缺血再灌注后出现的胶质瘢痕,主要是由增殖的激活星形胶质细胞构成。研究证实胶质瘢痕不利于神经再生,由其构成的物理化学性屏障一方面会阻碍轴突再生,另一方面由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的神经发育抑制因子也会阻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研究表明内源性大麻素对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具有调控作用。为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外源性大麻素受体激动剂WIN55,212-2对胶质瘢痕的影响,本文使用大鼠中动脉闭塞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样本中的激活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Vimentin、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标记物Neurocan、以及Notch-1信号通路配体Jagged-1分子的表达进行检测。为研究药物的作用靶点,本文联合使用了大麻素Ⅰ型受体拮抗剂rimonabant。结果表明:WIN55,212-2在大麻素Ⅰ型受体的介导下,通过减少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显著降低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上Jagged-1的表达水平,抑制了胶质瘢痕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55 212-2 激活星形胶质细胞 胶质瘢痕 大麻素Ⅰ型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RIP1启动子区去甲基化对结肠癌细胞糖酵解及增殖、迁移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冯馨园 张婷 +6 位作者 崔戈 王旗春 钱乙 蔡莹 仰舒静 张梦荧 姚嘉诚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探讨CNRIP1启动子区去甲基化对结肠癌细胞糖酵解途径、细胞增殖及迁移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5-氮杂胞苷(5-aza C)降低结肠癌细胞SW620 CNRIP1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以未干预细胞作对照。用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细胞CNRIP1启动子区甲基... 目的:探讨CNRIP1启动子区去甲基化对结肠癌细胞糖酵解途径、细胞增殖及迁移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5-氮杂胞苷(5-aza C)降低结肠癌细胞SW620 CNRIP1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以未干预细胞作对照。用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细胞CNRIP1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分别采用q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CNRIP1、糖酵解途径关键酶HK2、PKM2、LDH-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生化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乳酸水平;分别采用CCK-8比色法、Transwell法检测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结果:与未干预组细胞相比,5-aza C干预组细胞CNRIP1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降低,CNRIP1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HK2、PKM2、LDH-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培养液中乳酸水平均降低,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均减弱(P均<0.05)。结论:CNRIP1去甲基化可抑制糖酵解途径,从而降低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大麻素受体互作蛋白1 去甲基化 糖酵解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