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horizontal splitter plates on the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and aerost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win separated parallel decks for a rail-cum-road bridge
1
作者 HE Xu-hui YANG Jia-feng +2 位作者 LIU Lu-lu ZOU Yun-feng HE J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3期1024-1043,共20页
Installing the splitter plates is a passive aerodynamic solution for eliminating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VIV). However, the influences of splitter plates on the VIV and aerostatic performances are more complicated d... Installing the splitter plates is a passive aerodynamic solution for eliminating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VIV). However, the influences of splitter plates on the VIV and aerostatic performances are more complicated due to aerodynamic interference between highway and railway deck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plitter plates,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for measuring VIV and aerostatic forces of twin decks under two opposite flow directions were conducted, while the surrounding flow and wind pressure of static twin decks with and without splitter plates are numerically simul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oming flow direction affects the VIV response and aerostatic coefficients. The highway deck has poor vertical and torsional VIV, and the VIV region and amplitude are different under different directions. While the railway deck only has vertical VIV when located upstream. The splitter plates can impede the process of vortex generation, shedding and impinging at the gap between twin deck, and significantly reducing the surface fluctuating pressure coefficient, thus effectively suppressing the VIV of twin decks. While, the splitter plates hurt the upstream deck regarding static wind stability and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downstream deck. The splitter plates of appropriate width are recommended to improve VIV performances in twin parallel brid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litter plates vortex-induced vibration(VIV) aerostatic characteristic wind tunnel test twin parallel decks the rail-cum-road bridges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绳牵引并联支撑的风洞复杂动态试验技术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晓光 林麒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24,276,共13页
[背景]新一代先进战斗机的研制更加强调高机动性、高敏捷性,要求飞行器具有良好的大迎角过失速机动能力,需要掌握复杂机动过程伴随的飞行器机体的大面积流动非对称性/分离、旋涡破裂、多涡系结构等复杂现象和规律,这对风洞复杂动态试验... [背景]新一代先进战斗机的研制更加强调高机动性、高敏捷性,要求飞行器具有良好的大迎角过失速机动能力,需要掌握复杂机动过程伴随的飞行器机体的大面积流动非对称性/分离、旋涡破裂、多涡系结构等复杂现象和规律,这对风洞复杂动态试验能力提出了高的要求.绳牵引并联支撑是基于机器人技术的一种新型机构,具有刚度较大,动态性能良好等优点,为风洞试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进展]本文首先简要论述已有基于传统硬式支撑方式的动态风洞试验能力;然后针对新型的绳牵引并联支撑,分析国外在风洞试验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并通过梳理关键技术问题,重点阐述本研究团队近年来在组合动导数、大迎角、旋转弹箭、多自由度耦合等复杂动态气动力风洞试验研究中取得的相关进展.[展望]最后指出绳牵引并联支撑可以通过加强布局优化设计和智能化控制,进一步提高支撑系统的综合性能;并结合流场测量等手段,进一步提升其在风洞动态试验中的能力.上述总结与分析可为绳牵引并联支撑技术在风洞试验中的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试验 绳牵引并联支撑 大迎角 动态 多自由度耦合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幅钢箱梁竖弯涡振气动力演变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徐胜乙 方根深 +2 位作者 赵林 宋神友 葛耀君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39-1150,共12页
双幅钢箱梁桥是工程实践中一种常用的大跨度连续梁桥型式,但并列双箱复杂的旋涡脱落和交互作用可能引发显著的涡激振动现象,影响结构的疲劳性能和行车舒适性。本文以某六边形双幅钢箱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对大比例节段模型开展了测振、... 双幅钢箱梁桥是工程实践中一种常用的大跨度连续梁桥型式,但并列双箱复杂的旋涡脱落和交互作用可能引发显著的涡激振动现象,影响结构的疲劳性能和行车舒适性。本文以某六边形双幅钢箱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对大比例节段模型开展了测振、测压风洞试验,对比了双幅钢箱梁在不同间距下竖弯涡振全过程(涡振前、上升区、振幅极值点、下降区及涡振结束)的分布气动力演变特点,提出了有效控制双幅钢箱梁桥涡振的气动措施。研究表明,双幅钢箱梁桥涡振锁定区间长、振幅大,+3°为最不利攻角,涡激力的倍频效应与间距和双幅箱梁涡振的振幅均有关。在小间距及低风速时,上、下游梁背风侧的分布气动力对涡激振动起到增强作用;在大间距或较小间距且高风速时,开槽附近上表面和下游梁斜腹板位置的分布气动力对涡激力起主要增强作用,也是双幅钢箱梁产生大幅涡激振动的诱因。提出了槽间裙板与两端风嘴组合的综合气动控制措施,通过切断槽间涡的传播途径从而降低桥面处分布气动力对涡激力的贡献,该措施可有效减弱双幅钢箱梁桥的竖弯涡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抗风 双幅钢箱梁 涡激振动 风洞试验 分布气动力 气动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距对公铁双幅主梁气动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路路 何旭辉 +1 位作者 邹云峰 杨甲锋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2-1494,共13页
为研究间距对非对称公铁双幅主梁气动特性的影响,以某大跨度公铁双幅斜拉桥主梁断面为背景进行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在间距L/Br=0.2~2.0范围内,测试了2种不同来流方向下双幅主梁的气动特性,分析非对称双幅主梁气动力系数、表面风压分布并... 为研究间距对非对称公铁双幅主梁气动特性的影响,以某大跨度公铁双幅斜拉桥主梁断面为背景进行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在间距L/Br=0.2~2.0范围内,测试了2种不同来流方向下双幅主梁的气动特性,分析非对称双幅主梁气动力系数、表面风压分布并推断主梁周围绕流特征,明确间距对非对称公铁双幅主梁气动干扰规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无论风向角α=0°或α=180°,上游主梁气动力系数、表面风压分布和绕流方式受间距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与单幅主梁气动特性和绕流方式相似;但下游主梁气动特性受间距影响较大,且完全不同于单幅主梁,间隙处的绕流形式随间距的增大而发生变化,下游主梁气动力系数、平均风压系数曲线和脉动风压曲线也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规律;且间距越大,下游主梁气动特性和绕流方式越接近于单幅主梁。公路主梁的流线性相比于铁路主梁更强,这种气动外形差异导致2种来流方向下非对称双幅主梁气动特性和绕流形式不同,间距在L/Br=0.2~2.0范围内,气动干扰对其影响规律也完全不同。如α=0°时,双主梁上表面始终为“单一钝体流态”;但α=180°时,双主梁上表面属于“剪切层附着流态”,间距不同,上游公路主梁尾流附着于下游铁路主梁的位置不同,据此可再细分为2种不同的绕流方式。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非对称双幅桥梁间隙距离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距效应 双幅桥 公铁平层桥 气动干扰 风压系数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幅Π型叠合梁桥涡振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秦川 周强 +3 位作者 武维宏 徐明阳 李明水 张春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0-87,108,共9页
采用弹簧悬挂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研究了不同间距比和来流风攻角下双幅Π型叠合梁桥的涡激振动性能。通过对上、下游断面的涡激振动振幅、锁定区间、相位差等特性的详细分析,探究了双幅Π型叠合梁的涡激振动特性。结果表明:在各个攻角(α=... 采用弹簧悬挂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研究了不同间距比和来流风攻角下双幅Π型叠合梁桥的涡激振动性能。通过对上、下游断面的涡激振动振幅、锁定区间、相位差等特性的详细分析,探究了双幅Π型叠合梁的涡激振动特性。结果表明:在各个攻角(α=±5°,±3°,0°)和间距比(L/D=6~8)下,双幅Π型叠合梁下游断面的涡激振动振幅因气动干扰的作用而被显著放大,而上游受干扰较小,其振幅较之单幅Π型叠合梁略小或接近;上、下游断面的涡激振动风速锁定区间以及涡脱频率几乎不受气动干扰效应的影响,与单幅桥基本一致,然而上、下游断面间的涡激振动存在显著的振动相位差,且其值随着振幅和风速的增大呈近似线性减小趋势。此外,与单幅Π型叠合梁涡激振动性能最不利发生在负攻角的特性不同,双幅Π型叠合梁的涡激振动振幅在正攻角下较大,导致其涡激振动最不利攻角发生在α=+5°。该文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双幅桥梁的抗风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幅Π型叠合梁 涡激振动 气动干扰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仿生形态布局的仿鸽扑翼飞行机器人系统设计
6
作者 王久斌 贺威 +2 位作者 孟亭亭 邹尧 付强 《自动化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8-319,共12页
针对现有扑翼飞行机器人存在的飞行形态与实际鸟类相差较大,以及翅膀、尾翼布局和俯仰、转向控制方式仿生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形态布局与鸽子相仿的扑翼飞行机器人系统设计及实现方案.通过设计弧面-折翼-后掠翅膀、仿鸟扇形尾翼以及... 针对现有扑翼飞行机器人存在的飞行形态与实际鸟类相差较大,以及翅膀、尾翼布局和俯仰、转向控制方式仿生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形态布局与鸽子相仿的扑翼飞行机器人系统设计及实现方案.通过设计弧面-折翼-后掠翅膀、仿鸟扇形尾翼以及尾翼挨近翅膀后缘布置的布局方式,使扑翼机器人飞行形态更加接近真实鸟类,提高扑翼机器人的形态仿生度.在此基础上,设计结合下扑角调控无需尾翼大角度上翘的俯仰控制方式,以及不依赖于尾翼的翅膀收缩转向控制方式,在提高仿生度的同时保证飞行控制的有效性.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首先参考鸽子翅膀型式选择不同类型翅膀并进行风洞测试,确定出下扑角变化时仍能保持较优升推力性能的翅膀设计方案;其次,对各种尾翼型式进行分析和比较,结合鸽子尾翼特点进行仿鸽尾翼及俯仰、转向控制机构设计,并通过风洞测试验证;最后,设计飞控系统并装配整机,进行外场飞行测试,验证仿鸽扑翼飞行机器人平台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仿生形态布局 仿鸽扑翼飞行机器人 折翼翅膀 扇形尾翼 风洞实验 俯仰控制 转向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洞6_PUS并联支撑机器人运动误差建模与补偿 被引量:16
7
作者 谭兴强 张键 谢志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4-340,346,共8页
针对风洞6自由度并联支撑机器人,利用单支链D-H参数方法和摄动法建立了其运动误差模型,编写了误差模型仿真程序。根据风洞实验所需的6种典型运动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下并联支撑机器人输出运动位姿的误差,得到了典型运动模式的误差变化... 针对风洞6自由度并联支撑机器人,利用单支链D-H参数方法和摄动法建立了其运动误差模型,编写了误差模型仿真程序。根据风洞实验所需的6种典型运动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下并联支撑机器人输出运动位姿的误差,得到了典型运动模式的误差变化规律。在风洞并联支撑机器人的构件设计和装配过程进行了针对性的误差控制,使设计和制造的并联支撑机器人精度达到了风洞实验的要求,并通过在风洞实验中嵌入与运动误差仿真类似的误差估算程序,再对风洞实验中被试模型的位姿误差进行补偿,实验证明这种方法提高了风洞实验数据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并联机构 风洞 支撑机构 误差建模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缆索承重桥并列索尾流激振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杜晓庆 蒋本建 +2 位作者 代钦 王国砚 孙雅慧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2-850,共9页
近距离并列索(并列吊索和并列斜拉索)在大跨度缆索承重桥中应用广泛,下游索常会发生尾流致涡激共振、尾流驰振和尾流颤振等尾流激振。以间距为4 D(D为圆柱直径)的串列和错列双圆柱的尾流致涡激共振和尾流驰振为研究对象,在风攻角为0... 近距离并列索(并列吊索和并列斜拉索)在大跨度缆索承重桥中应用广泛,下游索常会发生尾流致涡激共振、尾流驰振和尾流颤振等尾流激振。以间距为4 D(D为圆柱直径)的串列和错列双圆柱的尾流致涡激共振和尾流驰振为研究对象,在风攻角为0°~20°的条件下,主要通过风洞试验研究了下游圆柱发生尾流激振的起振条件、振动幅度和运动轨迹,研究了提高结构阻尼比的减振效果,讨论了尾流驰振的雷诺数效应,结合静止双圆柱绕流场的大涡模拟结果对尾流干扰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在某些风攻角下,下游圆柱的尾流致涡激共振振幅远大于单圆柱涡激共振振幅;在0°以外的其他风攻角下,下游圆柱均发生大幅尾流驰振,但小攻角(5°和10°)与大攻角(20°)下的尾流驰振现象有明显差别,很可能存在不同的流场激励机理;风攻角为15°时,下游圆柱的尾流驰振有明显的雷诺数效应,其动力响应特性与经典驰振不同,下游圆柱起振后的振幅和运动轨迹随雷诺数(风速)的增大呈现复杂的变化形态;提高结构阻尼比可有效抑制下游圆柱的尾流致涡激共振,但对尾流驰振的减振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列索 尾流激振 风洞试验 雷诺数效应 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速风洞绳牵引并联机器人支撑系统的模型姿态与振荡控制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林麒 梁斌 郑亚青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5-79,共5页
介绍了基于机器人技术的绳牵引并联机构的特点;设计并建造了适用于低速风洞试验的八绳六自由度绳牵引并联支撑机构样机(WDPSS-8),给出其具体的结构参数,分析了该机构的特点及可行性;建立了该系统的运动学位姿逆解模型和静力学模型,完成... 介绍了基于机器人技术的绳牵引并联机构的特点;设计并建造了适用于低速风洞试验的八绳六自由度绳牵引并联支撑机构样机(WDPSS-8),给出其具体的结构参数,分析了该机构的特点及可行性;建立了该系统的运动学位姿逆解模型和静力学模型,完成了运动学逆解的推导,得到已知缩比模型位姿求绳长变化的公式;搭建了相应的绳牵引并联机构的控制实验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静力学工作空间的分析,通过Matlab编程仿真得到了缩比模型在主位姿处3个姿态角的工作空间;并在此实验平台上进行了缩比模型的三转动自由度姿态变化运动控制,实现了缩比模型运动到指定角度的控制;在此基础上按指定振幅和频率进行了三转动单自由度振荡的运动控制;对运动控制试验结果进行了初步的误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姿态控制 单自由度振荡 绳牵引机构 并联机器人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绳牵引并联机器人弹性变形对动平台位姿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晓光 马少宇 +1 位作者 彭苗娇 林麒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6-312,共7页
针对六自由度绳牵引并联机器人在风洞试验中的应用,分析了牵引绳弹性变形对动平台位姿精度的影响,其实质是运动学正解问题。鉴于牵引绳只能受拉力的特点,以及风洞试验的目的,须考虑系统的刚度和绳拉力的优化。基于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方... 针对六自由度绳牵引并联机器人在风洞试验中的应用,分析了牵引绳弹性变形对动平台位姿精度的影响,其实质是运动学正解问题。鉴于牵引绳只能受拉力的特点,以及风洞试验的目的,须考虑系统的刚度和绳拉力的优化。基于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推导了系统刚度矩阵;以提高系统主方向刚度为目标函数,对绳拉力进行了动态优化分布,以求解弹性变形;采用L-M数值方法进行运动学正解,量化分析了两种不同弹性模量的牵引绳对系统刚度的影响,以及弹性变形引起的动平台位姿误差。研究结果表明,以刚度增强为优化目标,有利于提高系统稳定性;采用弹性模量较大的牵引绳,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刚度,减小绳长变形引起的飞行器模型位姿误差,满足风洞试验的精度要求。上述结果可为后续机构的改善和系统高精度的力位混合控制提供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绳牵引并联机器人 风洞试验 运动学正解 系统刚度 弹性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动干扰对平行双幅断面气动导纳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奇 朱乐东 +1 位作者 任鹏杰 刘文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25-131,共7页
针对平行双幅桥梁存在的气动干扰现象,采用节段模型测力风洞方法研究气动干扰效应对双幅断面气动导纳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气动干扰作用,双幅断面气动导纳与单幅断面气动导纳存在一定差别,尤其阻力气动导纳;相同外形断面产生的气动干扰... 针对平行双幅桥梁存在的气动干扰现象,采用节段模型测力风洞方法研究气动干扰效应对双幅断面气动导纳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气动干扰作用,双幅断面气动导纳与单幅断面气动导纳存在一定差别,尤其阻力气动导纳;相同外形断面产生的气动干扰效应相似,不同外形断面产生的气动干扰效应不同;由于下游断面对上游断面气动干扰影响较弱,不同间距引起的气动干扰对上游断面气动导纳影响无明显规律;随间距的增大气动干扰对下游断面气动导纳影响逐渐减弱,间距足够大时,此影响可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风工程 等效气动导纳 风洞试验 平行双幅断面 气动干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风洞天平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姚裕 吴洪涛 张召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4-87,共4页
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并联风洞天平,首先依据并联天平的空间力变换关系推导出六维感测力雅可比矩阵,然后以该雅可比矩阵条件数最小原则即各向同性准则,将其条件数为目标函数对天平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应用数值算法优化出8种满足精度要求的并... 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并联风洞天平,首先依据并联天平的空间力变换关系推导出六维感测力雅可比矩阵,然后以该雅可比矩阵条件数最小原则即各向同性准则,将其条件数为目标函数对天平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应用数值算法优化出8种满足精度要求的并联天平结构,据此设计并制造出并联天平的物理样机。最后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低速风洞中以建筑标模为试验模型检验并联天平的设计性能,结果证明本天平的研制是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天平 优化设计 雅可比矩阵 风洞实验 机械天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洞试验WDPR支撑牵引绳与模型耦合振动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彭苗娇 王晓光 林麒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0-148,共9页
针对应用于风洞试验的飞行器模型支撑的绳牵引并联机器人WDPR-8,研究牵引绳振动与模型位姿之间的耦合关系。首先,建立WDPR-8机器人支撑系统的等效模型,并通过运动学的正解和逆解验证该等效模型的有效性;其次,分析了绳索的涡激振动问题;... 针对应用于风洞试验的飞行器模型支撑的绳牵引并联机器人WDPR-8,研究牵引绳振动与模型位姿之间的耦合关系。首先,建立WDPR-8机器人支撑系统的等效模型,并通过运动学的正解和逆解验证该等效模型的有效性;其次,分析了绳索的涡激振动问题;然后,对牵引绳施加模拟吹风来流引起绳振动的正弦激励信号,求得整个系统的共振频率,讨论了提高系统刚度的可行方法;最后,研究了牵引绳与飞机模型的耦合振动问题,给出了基于风洞试验的牵引绳振动引起的WDPR-8支撑的模型位姿偏差,以及模型失速发生振动时牵引绳张力的变化。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WDPR-8系统的运动控制补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绳牵引并联支撑 绳振动激励 耦合振动 风洞试验 共振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洞实验中多通道测压管路系统的参数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晅毅 顾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01-1006,共6页
为了掌握风洞实验中多通道测压管路系统的特性,基于耗散模型,分析了影响系统频率响应函数的各个参数,总结了多通道管路系统频响函数的定性规律,并指出在常用的几何尺寸范围内,影响频响函数的因素主要有PVC管的长度、内径和限制器的尺寸... 为了掌握风洞实验中多通道测压管路系统的特性,基于耗散模型,分析了影响系统频率响应函数的各个参数,总结了多通道管路系统频响函数的定性规律,并指出在常用的几何尺寸范围内,影响频响函数的因素主要有PVC管的长度、内径和限制器的尺寸及位置,为设计多通道测压管路系统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实验 测压管路系统 耗散模型 频率响应函数 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风洞试验环境的轨迹捕获系统设计 被引量:2
15
作者 贺云 张飞龙 +1 位作者 徐志刚 刘哲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480-2487,共8页
为了对投放物(以下称外挂物)相对飞机的分离特性进行考察,设计了一种用于跨声速风洞试验的轨迹捕获系统,来模拟外挂物从飞机上释放时的运动轨迹。针对外挂物轨迹的捕获问题,设计出一种6自由度串联机械臂,并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其受气动... 为了对投放物(以下称外挂物)相对飞机的分离特性进行考察,设计了一种用于跨声速风洞试验的轨迹捕获系统,来模拟外挂物从飞机上释放时的运动轨迹。针对外挂物轨迹的捕获问题,设计出一种6自由度串联机械臂,并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其受气动载荷时的位置精度;对机械臂进行运动学分析,根据外挂物动力学方程设计出机械臂捕获外挂物轨迹的控制器,并对机械臂运动空间进行了仿真分析;对某外挂物运动轨迹和机械臂对该投放物的捕获轨迹进行了仿真模拟。结果表明:该试验系统的允许试验时间大于0. 8 s,机械臂对外挂物各方向上运动轨迹的捕获误差不超过1 mm,满足试验精度要求,从理论上验证了所设计的风洞试验轨迹捕获系统对外挂物轨迹模拟的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试验 外挂物 轨迹捕获系统 机械臂 外挂物轨迹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缆索承重桥并列索尾流致气弹失稳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杜晓庆 吴葛菲 +1 位作者 林伟群 代钦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7-63,共7页
为了研究表面粗糙度和雷诺数对并列索尾流致气弹失稳的影响规律,以圆心间距为4D(D为圆柱直径)的双圆柱为研究对象,通过风洞试验,在风向角α=0°~20°、雷诺数Re=18000~168800,研究下游圆柱发生尾流失稳的起振条件、振动幅度及... 为了研究表面粗糙度和雷诺数对并列索尾流致气弹失稳的影响规律,以圆心间距为4D(D为圆柱直径)的双圆柱为研究对象,通过风洞试验,在风向角α=0°~20°、雷诺数Re=18000~168800,研究下游圆柱发生尾流失稳的起振条件、振动幅度及运动轨迹等振动特性,分析增大阻尼比对尾流失稳的减振效果,探讨了圆柱表面粗糙度和雷诺数对尾流失稳的作用效应。研究表明,下游圆柱在不同的风向角及风速条件下会出现尾流驰振和尾流颤振2种气弹失稳形式;增大阻尼比对尾流驰振有明显的减振效果,但对尾流颤振的影响较小。尾流致气弹失稳有明显的雷诺数效应,随着雷诺数的增大,下游圆柱的振动形式会由尾流驰振转变为尾流颤振。增加上游圆柱表面粗糙度对下游圆柱气弹失稳的影响较小;而增大下游圆柱表面粗糙度,则会明显降低下游圆柱出现尾流失稳的可能性,并会使发散性振动转变为"限幅限速"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缆索承重桥 并列索 风洞试验 气弹失稳 粗糙圆柱 雷诺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运动影响系数的并联机器人动力学仿真
17
作者 谭兴强 刘川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4,14,共5页
为了优化风洞6_PUS并联支撑机器的动力学设计参数,基于运动影响系数和拉格朗日动力学方法,推导了一种6_PUS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并基于ARMSTRONG摩擦模型,分析了这种高耗散能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特性。通过仿真发现:摩擦功耗是该机... 为了优化风洞6_PUS并联支撑机器的动力学设计参数,基于运动影响系数和拉格朗日动力学方法,推导了一种6_PUS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并基于ARMSTRONG摩擦模型,分析了这种高耗散能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特性。通过仿真发现:摩擦功耗是该机构动力的主要部分,且力具有峰值特性,滑块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具有对称性。仿真结果为该并联支撑机器人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影响系数法 风洞支撑系统 动力学 耗散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行四幅连续钢箱梁桥风致振动气弹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夏伟 罗祎 +2 位作者 黄智文 温青 华旭刚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51-2560,共10页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多幅大跨连续钢箱梁桥应用日益广泛,多幅主梁间复杂的气动干扰效应引起的风致振动及其减振是桥梁设计和运营必须解决的问题。以某主跨180 m平行4幅连续钢箱梁桥为工程背景,设计制作4幅连续梁桥气弹模型,开展...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多幅大跨连续钢箱梁桥应用日益广泛,多幅主梁间复杂的气动干扰效应引起的风致振动及其减振是桥梁设计和运营必须解决的问题。以某主跨180 m平行4幅连续钢箱梁桥为工程背景,设计制作4幅连续梁桥气弹模型,开展全桥气弹模型风洞试验,研究2幅和4幅梁桥的气动干扰效应,分析桥幅数量、主梁间距、并列和错列布置等因素对桥梁风致振动特性的影响。风洞试验结果表明:多幅桥梁的风致振动特性与桥幅数量、主梁间距和主梁布置方式密切相关。单幅桥梁在试验风速内发生了极小振幅涡振、没有发生驰振。并列双幅桥在小间距工况(D=0.75 m,D/B=0.06)条件下,下游桥会发生明显的尾流致涡振,增大主梁间距至大间距工况(D=13 m,D/B=0.98)后,下游桥驰振临界风速减小到40 m/s,但涡振消失。并列4幅桥在小间距条件下,下游第3幅和第4幅桥梁在30 m/s风速左右发生尾流致涡振,在大间距条件下,下游第3幅和第4幅桥风致振动幅值随着风速增大而迅速增大,发生软驰振。错列布置的小间距4幅桥在试验风速范围内没有发生明显的涡振和驰振现象,抗风性能优于小间距并列布置4幅桥。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桥梁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4幅钢箱梁桥 气动干扰 气弹模型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铁同层双幅非对称主梁气动干扰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路路 杨皓然 +3 位作者 邹云峰 何旭辉 韩艳 陈志强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861-3872,共12页
为研究公铁同层非对称双幅桥主梁间的气动干扰效应,对某大跨度公铁双幅斜拉桥进行节段模型风洞试验,测试不同风向条件下单、双幅主梁的气动特性,并辅以数值模拟研究,在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准确性的基础上,分析单、双幅主梁周围流场的分布特... 为研究公铁同层非对称双幅桥主梁间的气动干扰效应,对某大跨度公铁双幅斜拉桥进行节段模型风洞试验,测试不同风向条件下单、双幅主梁的气动特性,并辅以数值模拟研究,在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准确性的基础上,分析单、双幅主梁周围流场的分布特征,研究双幅主梁间气动干扰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幅主梁中的上游主梁和单幅主梁气动特性相似,但双幅主梁中的下游主梁气动特性发生明显变化,且下游公路主梁和下游铁路主梁气动特性的变化形式不同,由于双幅主梁的非对称性,上游主梁对下游主梁的气动影响特性并不相同。当铁路主梁迎风时,下游公路主梁上表面迎风侧所受正压减小,但下表面迎风侧所受正压增大,此时铁路主梁和公路主梁尾部均有交替旋涡脱落,双幅主梁处于双涡脱流态;当公路主梁迎风时,下游铁路主梁迎风侧风压的绝对值均减小,气流分离后再附位置向迎风侧移动,此时交替涡脱现象仅在铁路主梁的尾流区形成,双幅主梁处于剪切层再附流态。下游主梁气动特性的差异来源于双幅主梁非对称引起的气动干扰规律变化,不同来流方向下空气的绕流特征和主梁周围旋涡的脱落—附着行为存在明显区别,故必须综合考虑不同风向下双幅主梁的气动特性差异。研究成果可为考虑气动干扰效应的大跨公铁同层双幅桥气动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干扰效应 公铁同层 平行双幅桥 风压系数 风洞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等间距并列双钝体箱梁气动干扰效应试验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小兵 李少杰 +2 位作者 张胜斌 杨群 刘庆宽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46-1051,共6页
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研究了中等间距并列双钝体箱梁的气动干扰效应,分析了气动干扰对上下游箱梁三分力系数和涡振的影响。三分力系数试验风攻角的变化范围为-10~10°,双箱梁模型的净间距与单箱梁模型宽之比D/B的变化范围为0.4~1.0... 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研究了中等间距并列双钝体箱梁的气动干扰效应,分析了气动干扰对上下游箱梁三分力系数和涡振的影响。三分力系数试验风攻角的变化范围为-10~10°,双箱梁模型的净间距与单箱梁模型宽之比D/B的变化范围为0.4~1.0。涡振试验风攻角的变化范围为-4~4°,D/B为0.8。研究结果显示:气动干扰对三分力系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下游箱梁的影响,且体现为减小效应;在水平与负攻角来流条件下,气动干扰对上游箱梁涡振的影响较小,对下游箱梁涡振有显著的放大效应;在正攻角来流条件下,气动干扰效应对下游箱梁涡振的影响较小,对上游箱梁涡振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列双钝体箱梁 气动干扰 风洞试验 中等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