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葡萄AFLP技术体系建立及其在超藤与藤稔葡萄品种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
作者 鲍露 徐昌杰 +2 位作者 江文彬 陈履荣 陈昆松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2-425,共4页
超藤葡萄是藤稔葡萄的一个芽变品种,由于2者亲缘关系十分接近,应用形态学手段以及RAPD分子标记不易区分。针对葡萄叶片富含多糖和多酚类等杂质的特点,从基因组DNA纯化入手,对AFLP流程进行了优化改进,建立了葡萄AFLP体系,并成功地对此2... 超藤葡萄是藤稔葡萄的一个芽变品种,由于2者亲缘关系十分接近,应用形态学手段以及RAPD分子标记不易区分。针对葡萄叶片富含多糖和多酚类等杂质的特点,从基因组DNA纯化入手,对AFLP流程进行了优化改进,建立了葡萄AFLP体系,并成功地对此2个品种进行了区分。采用引物组合M-CAT+E-ACG进行AFLP扩增,超藤葡萄出现167bp特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AFlP 品种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BiSeNet的葡萄黑麻疹病害程度分级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白春晖 陈健 郜鲁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87-193,222,共8页
为了准确对葡萄(Vitis vinifera L.)黑麻疹病害程度进行分级预测,通过语义分割模型将叶片部分和病斑部分分割出来,以同一叶片上病斑面积与总叶面积的比值作为疾病严重程度分级的依据,对葡萄黑麻疹病害程度进行分级预测。精确标注了Plant... 为了准确对葡萄(Vitis vinifera L.)黑麻疹病害程度进行分级预测,通过语义分割模型将叶片部分和病斑部分分割出来,以同一叶片上病斑面积与总叶面积的比值作为疾病严重程度分级的依据,对葡萄黑麻疹病害程度进行分级预测。精确标注了PlantVillage公开数据库中的419张葡萄疾病图像,细分为背景、叶片和病斑3个类别,并应用了数据增强技术增加样本多样性。以BiSeNet作为基准模型,引入GhostNet作为上下文路径的主干提取网络,不仅保持了较小的模型参数量,而且在精度上实现了明显提升,满足病害程度分级预测的需求。提出了累加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CASPP)模块,用来替换BiSeNet模型中单一的上下文嵌入模块,以增强BiSeNet模型的多尺度上下文信息提取能力,提高了模型的分割精度。经过测试,本研究模型在测试集中的平均交并比为94.11%,在对葡萄黑麻疹病害程度进行分级预测时,准确率达98.21%,能够精确地对葡萄黑麻疹病害程度进行分级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SeNet 深度学习 语义分割 病害程度 分级预测 葡萄(vitis vinifera l.) 黑麻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种葡萄花色素苷的积累及UFGT基因的RT-PCR表达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程建徽 雷鸣 +2 位作者 杨夫臣 吴永华 吴江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8-812,共5页
以欧亚种葡萄为试材,研究南方设施栽培条件下果实中花色素苷的积累与着色。结果表明,转熟期花色素苷开始积累,果实颜色由绿转红直至成熟,其积累的花色素苷以单糖苷类为主,不同于欧美杂交种,品种间花色素苷组分也存在差异。设施条件下与... 以欧亚种葡萄为试材,研究南方设施栽培条件下果实中花色素苷的积累与着色。结果表明,转熟期花色素苷开始积累,果实颜色由绿转红直至成熟,其积累的花色素苷以单糖苷类为主,不同于欧美杂交种,品种间花色素苷组分也存在差异。设施条件下与离体培养结果均表明外源应用ABA和鼠李糖能够促进欧亚种葡萄红地球果实花色素苷的积累,芍药色素糖苷含量增加显著,蔗糖则起抑制作用。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葡萄糖类黄酮转移酶RGufgt基因(GenBank:DQ513314)在葡萄幼叶中表达,在绿果时不表达,果实转熟着色后即开始表达,直至果实成熟,同花色素苷积累过程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种葡萄 花色素苷 积累 UFGT基因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纳斯地区不同树龄赤霞珠葡萄根系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凯 宋文彩 +1 位作者 罗宇晨 房玉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8-144,共7页
【目的】研究新疆昌吉州玛纳斯不同树龄赤霞珠葡萄根系的分布,为确定各个树龄葡萄树所适用的栽培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以玛纳斯地区树龄1,3,4,6,7,12和13年的赤霞珠葡萄植株为试验材料,采用挖掘法进行调查:以葡萄树干为起点,在距葡... 【目的】研究新疆昌吉州玛纳斯不同树龄赤霞珠葡萄根系的分布,为确定各个树龄葡萄树所适用的栽培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以玛纳斯地区树龄1,3,4,6,7,12和13年的赤霞珠葡萄植株为试验材料,采用挖掘法进行调查:以葡萄树干为起点,在距葡萄主干南北侧0~60cm以及距主干东侧0~120cm区域顺行挖深120cm的取样区,将此边长为120cm立方体的取样区再划分为边长30cm的小区域,将每个小区域葡萄根系慢慢抖落除去附着土壤后,对该区域内的根系进行观察、分类和计数。【结果】赤霞珠葡萄根系水平分布范围一般为距主干两侧90cm内,垂直方向分布深度一般为60cm,集中分布土层深度为0~30cm。从根系类型来看,其根系主要以直径〈2mm的吸收根和2mm≤直径〈5mm的侧根为主,5mm≤直径〈10mm的根量较少。从不同树龄来看,4年树龄以下时根系延伸幅度较大,而树龄超过4年后,垂直方向上根系缓慢延伸甚至停止延伸,主要与水分和养分等生长条件有关。【结论】葡萄植株的根系分布情况与土壤质地和树龄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葡萄 赤霞珠 树龄 根系分布 玛纳斯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欧亚种葡萄引种评价和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吴江 程建徽 +3 位作者 谢鸣 王华新 陈俊伟 杨治元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1-195,共5页
评价了35个欧亚种葡萄品种,认为适合南方栽培的欧亚种葡萄基因型有9个,以其中2个表现优良的主栽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南方欧亚种葡萄优质稳产栽培的几个主要技术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矢富罗莎、红地球分别选择SO4、巨峰作砧木,生长结果最优... 评价了35个欧亚种葡萄品种,认为适合南方栽培的欧亚种葡萄基因型有9个,以其中2个表现优良的主栽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南方欧亚种葡萄优质稳产栽培的几个主要技术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矢富罗莎、红地球分别选择SO4、巨峰作砧木,生长结果最优,平均粒重较自根苗分别增加21.6%、10.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14.8%、2.8%;2个品种采用单十字飞鸟型架式较双十字V型架产量分别提高20.7%、15.0%;2个品种采用5-4-3-2-1摘心法较常规方法结果枝率分别提高51.9%、28.6%;使用细胞酶制剂叶面肥粒重增加1.2 ̄1.6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1%,对降低果实酸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明显改善红色品种果实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种葡萄 南方 评价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个葡萄品系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 被引量:17
6
作者 周鹏 郭安平 +1 位作者 王跃进 黎小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52-57,共6页
进行了无核白、红地球2个葡萄品系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研究。通过葡萄品系无核白、红地球叶片和叶柄外植体的愈伤组织的诱导、再分化,以器官发生途径实现植株再生。结果表明:(1)愈伤组织诱导以MS+BA5mg/L+NAA0.5mg/L+蔗糖40... 进行了无核白、红地球2个葡萄品系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研究。通过葡萄品系无核白、红地球叶片和叶柄外植体的愈伤组织的诱导、再分化,以器官发生途径实现植株再生。结果表明:(1)愈伤组织诱导以MS+BA5mg/L+NAA0.5mg/L+蔗糖40g/L培养基最佳,诱导率为35%;同一葡萄品种的叶片与叶柄诱导愈伤组织的频率基本相同,而红地球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频率高于无核白;(2)不定芽的诱导再生以1/2MS+BA0.5mg/L+NAA0.05mg/L+CH500mg/L+蔗糖30g/L培养基最佳,平均诱导率达35.4%;叶柄来源的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的频率高于叶片愈伤组织;(3)根系的诱导以1/2MS+KT0.5mg/L+IBA1.0mg/L+AC2g/L+蔗糖15g/L培养基最佳,无核白和红地球来源的不定芽诱导生根频率基本相同,都在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愈伤组织 不定芽 再生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R预处理对盐胁迫下葡萄幼苗叶片抗氧化物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周亚丽 栾雪涛 +2 位作者 王利廷 张振文 惠竹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1-297,共7页
以2年生葡萄(Vitis vinifera L.)酿酒品种赤霞珠扦插苗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分别用0、0.05、0.10和0.20mg/L 24-表油菜素内酯(EBR)预处理幼苗,然后进行50mmol/L NaCl胁迫,分别在胁迫6d和12d测定幼苗叶片中超氧阴离子(O_2~)、丙二醛(M... 以2年生葡萄(Vitis vinifera L.)酿酒品种赤霞珠扦插苗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分别用0、0.05、0.10和0.20mg/L 24-表油菜素内酯(EBR)预处理幼苗,然后进行50mmol/L NaCl胁迫,分别在胁迫6d和12d测定幼苗叶片中超氧阴离子(O_2~)、丙二醛(MDA)、抗氧化物质含量以及相关酶活性,探讨EBR预处理对葡萄幼苗耐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独盐胁迫处理相比,不同浓度的EBR预处理使盐胁迫葡萄幼苗叶片O_2~和MDA含量显著降低,同时使其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AsA)、脱氢抗坏血酸(DH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以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其中,0.10mg/L EBR预处理的表现最佳,在盐胁迫12d时,其葡萄叶O_2~和MDA含量比单独盐胁迫处理分别显著降低30.5%和22.0%,其叶片相应AsA和GSH的含量较单独盐胁迫处理分别显著提高82.8%和27.9%,且GR、APX和SOD活性分别显著提高7.2%、8.5%和24.0%。研究发现,在盐胁迫条件下,适宜浓度的外源BRs预处理能够显著降低葡萄叶片中活性氧含量,提高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以促进AsA-GSH循环的快速有效运转,有效减轻植株的过氧化伤害,缓解盐胁迫对葡萄幼苗的伤害,提高葡萄的耐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赤霞珠 24-表油菜素内酯 AsA-GSH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处理方式对提子类葡萄贮藏期间质地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张群 叶纯 +2 位作者 唐鼐 杨慧敏 周文化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2-136,共5页
质地是鲜食型水果重要指标之一,为探讨不同预处理方式对鲜食型提子类葡萄贮藏期间质地的变化,采用5种预处理方式对红白两种不同欧亚种提子类葡萄进行处理,然后在(4±1)℃下冷藏,分别在0,10,20,30,40d利用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法测定... 质地是鲜食型水果重要指标之一,为探讨不同预处理方式对鲜食型提子类葡萄贮藏期间质地的变化,采用5种预处理方式对红白两种不同欧亚种提子类葡萄进行处理,然后在(4±1)℃下冷藏,分别在0,10,20,30,40d利用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法测定红白提子类葡萄果实的质地,得到红白提子类葡萄贮藏期间果实质地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果实硬度与胶着性、弹性、断裂性均呈很好正相关(r=0.943~1.00),与内聚性呈负相关(r=-0.722^-0.708);果实断裂性与弹性、胶着性和咀嚼性呈较好的正相关(r=0.846~0.996);弹性与胶着性、咀嚼性呈正相关(r=0.961~0.968),胶着性与咀嚼性呈显著正相关(r=0.954~0.944)。果实的硬度与胶着性和咀嚼性呈正相关(r=0.846~0.996),确定以提子类葡萄果实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用于比较提子类葡萄质地变化的参数。5种预处理后冷藏的提子类葡萄各项质地参数变化规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不同的预处理表现出的质地下降趋势不同,其中B处理(抗菌保鲜处理)下降趋势最明显。试验证明:贮藏前预处理技术是影响产品贮藏期间质地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预处理改变了提子类葡萄的质地,增大了果实的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地多面分析 欧亚种 提子类葡萄 预处理 质地 抗菌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野生葡萄松散型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继代保持 被引量:5
9
作者 范丽华 赖呈纯 +1 位作者 谢鸿根 余亚白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7期711-716,共6页
以福建野生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带节茎段为外植体,建立无菌株系,并以此无菌株系小苗的茎段或叶片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增殖和长期保持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愈伤组织诱导以MS+BA 2.0mg·L-1+NAA 0.... 以福建野生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带节茎段为外植体,建立无菌株系,并以此无菌株系小苗的茎段或叶片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增殖和长期保持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愈伤组织诱导以MS+BA 2.0mg·L-1+NAA 0.2mg·L-1+蔗糖30g.L-1培养基最佳,诱导率可达100%;愈伤组织的继代增殖以MS+2,4-D 1.0mg·L-1+蔗糖30g.L-1培养基最佳,可以获得生长状态良好的松散型愈伤组织;采用MS+2,4-D 1.0mg·L-1+蔗糖30g.L-1培养基继代培养几代后转到MS+2,4-D 1.0mg·L-1+KT 0.5mg·L-1+AgNO35.0mg·L-1+蔗糖30g.L-1培养基上培养1代,如此交替进行,同时在光照条件下,可长期继代保持野生葡萄愈伤组织,并可保持其旺盛的生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外植体 愈伤组织 诱导 继代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不同摘心处理下qRT-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被引量:4
10
作者 赖呈纯 潘红 +4 位作者 张静 王琦 高慧颖 陈源 黄贤贵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90-900,共11页
摘心处理是保证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栽培技术之一,选择稳定可靠的内参基因,有利于葡萄摘心响应分子机制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本研究以不同摘心处理的葡萄叶片和茎杆为材料,利用qRT-PCR分析15个候选内参基因Actin、AP-2、Cyclophilin、E... 摘心处理是保证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栽培技术之一,选择稳定可靠的内参基因,有利于葡萄摘心响应分子机制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本研究以不同摘心处理的葡萄叶片和茎杆为材料,利用qRT-PCR分析15个候选内参基因Actin、AP-2、Cyclophilin、EF1-α、GAPDH、VAG、SAND、α-Tubulin、β-Tubulin、UBQ-L40、NAD5、ADH2、60SRP、18S rRNA、UBQ等在所供材料中的转录水平,并用RefFinder软件对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葡萄叶片为材料的试验体系的最稳定内参基因为SAND和VAG,而葡萄茎杆为材料的试验体系以AP-2和Actin为最稳定的内参基因,且采用双内参基因组合,可以进一步提高试验结果的精确度;通过目的基因VvSS4转录水平数据标准化的验证,所获得的2组内参基因在各自的试验体系中可靠性高,可用于后续相关目的基因定量表达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摘心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内参基因 表达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欧亚种酿酒葡萄种植分布的主要气候影响因子与气候适宜性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静 周广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418-2427,共10页
开展酿酒葡萄气候适宜性研究对于优化酿酒葡萄布局、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欧亚种酿酒葡萄(Vitis vinifera L.)分布数据和影响其分布的气候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研究影响欧亚种酿酒葡萄种... 开展酿酒葡萄气候适宜性研究对于优化酿酒葡萄布局、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欧亚种酿酒葡萄(Vitis vinifera L.)分布数据和影响其分布的气候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研究影响欧亚种酿酒葡萄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及其气候适宜性。结果表明:MaxEnt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我国欧亚种酿酒葡萄的潜在分布,模拟效果达到"非常好"(AUC平均值0.936)的水平。基于气候因子对欧亚种酿酒葡萄地理分布影响的贡献确定了主导气候因子,即无霜期、干燥度、极端最低气温、年降水量、生长季日照时数、≥10℃活动积温。当前,我国欧亚种酿酒葡萄种植分布的气候高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分别占次适宜及以上区域总面积的2.9%、20.4%和76.7%。欧亚种酿酒葡萄气候高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宁夏、山西、陕西、内蒙古、山东、河北、新疆、甘肃等省,只考虑气候因子,陕西、山西、内蒙古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葡萄 气候适宜性 最大熵模型 气候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基因转化葡萄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周鹏 王跃进 贺普超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54-61,共8页
以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技术将huIGF-I基因转入葡萄组织细胞,并通过既成的再生-转化体系诱导筛选huIGF-I转基因葡萄植株,在抗性筛选中使用卡那霉素浓度为(Kan.)40mg/L,使用的根癌农杆菌工程菌株为EHA105/pBIGF-I、EHA105/pCIGF-I... 以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技术将huIGF-I基因转入葡萄组织细胞,并通过既成的再生-转化体系诱导筛选huIGF-I转基因葡萄植株,在抗性筛选中使用卡那霉素浓度为(Kan.)40mg/L,使用的根癌农杆菌工程菌株为EHA105/pBIGF-I、EHA105/pCIGF-I。最后用PCR技术、Southernblot对转基因植株作分子鉴定,其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0%和6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基因转化 葡萄 根癌农杆菌 转基因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调节剂对葡萄扦插苗水分代谢和碳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吕英忠 代永欣 +2 位作者 张鹏云 史静儒 王林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1-519,共9页
【目的】探究水分平衡和碳平衡在葡萄扦插成苗过程中的作用,并揭示生长素浓度对葡萄扦插苗水分代谢和碳平衡的影响。【方法】设置IAA 250 mg·kg-1IBA 250 mg·kg-1、IAA 750 mg·kg-1+IBA 750 mg·kg-1处理和对照(IAA ... 【目的】探究水分平衡和碳平衡在葡萄扦插成苗过程中的作用,并揭示生长素浓度对葡萄扦插苗水分代谢和碳平衡的影响。【方法】设置IAA 250 mg·kg-1IBA 250 mg·kg-1、IAA 750 mg·kg-1+IBA 750 mg·kg-1处理和对照(IAA 0mg·kg-1+IBA 0 mg·kg-1)处理插穗,测定成苗过程中的生长情况、水势、茎导水损失率(PLC)和最大导水率、叶片光合作用、可溶性糖、淀粉及非结构性碳(NSC)浓度等指标。【结果】IAA 250 mg·kg-1+IBA 250 mg·kg-1处理苗木生长情况好于IAA 750 mg·kg-1+IBA 750 mg·kg-1处理和对照。葡萄在扦插成苗过程中,凌晨水势无显著变化,正午水势呈降低趋势,在7月,IAA 250 mg·kg-1+IBA 250 mg·kg-1处理的正午水势显著低于IAA 750 mg·kg-1+IBA 750 mg·kg-1处理,也略低于对照,但6月不同处理间在正午水势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导水损失率(PLC)在扦插成苗过程中不断增大,由原来的约20%增加到接近50%,IAA 250 mg·kg-1+IBA 250 mg·kg-1处理的正午PLC在3个处理中最大。最大导水率除末期(7月)有少量上升外,其余时间均不断降低。扦插成苗过程中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均为前期不断下降,末期持平或略有上升,下降程度接近65%。IAA 250 mg·kg-1+IBA 250 mg·kg-1处理苗木正午水势更低,PLC更大,NSC浓度前期下降更快,末期浓度高于IAA 750 mg·kg-1+IBA 750 mg·kg-1处理和对照。【结论】葡萄扦插成苗过程中未受到水分输导障碍的胁迫,但受到一定程度的碳失衡影响。合适的生长素浓度能够促进苗木生长,降低胁迫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扦插 水力结构 碳平衡 生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酒葡萄赤霞珠避雨栽培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敏 任瑞 +1 位作者 赵旗峰 马小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5期41-42,共2页
[目的]降低雨水对酿酒葡萄生长的影响,提高酿酒葡萄品质。[方法]2011—2012年在赤霞珠葡萄上开展避雨栽培试验,研究避雨栽培对赤霞珠葡萄病害发生与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避雨栽培能够有效降低赤霞珠霜霉病、灰霉病等病害的发生;在葡... [目的]降低雨水对酿酒葡萄生长的影响,提高酿酒葡萄品质。[方法]2011—2012年在赤霞珠葡萄上开展避雨栽培试验,研究避雨栽培对赤霞珠葡萄病害发生与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避雨栽培能够有效降低赤霞珠霜霉病、灰霉病等病害的发生;在葡萄生长后期降雨较多的年份,避雨栽培可确保葡萄顺利通过成熟期;在葡萄生长后期降雨较少的年份,避雨栽培赤霞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有机酸等指标相比露地栽培差异不明显;在同等酿造条件下,避雨栽培赤霞珠酿造的葡萄酒在口感、色泽等方面明显优于露地栽培。[结论]避雨栽培能够有效降低雨水对酿酒葡萄生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葡萄 赤霞珠 避雨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地球葡萄延后栽培成熟期水分运输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娟 张坤 王玉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76-1784,共9页
以3年生延后栽培的红地球葡萄为材料,在生育后期设置土壤水分处理控制在0.20(T1)、0.25(T2)和0.30 m^3·m^-3(T3)左右,以果农常用的管理方法为对照(CK),在果实成熟期采用切片和田间树体茎流测定方法,研究果实水分运输结构变化和树... 以3年生延后栽培的红地球葡萄为材料,在生育后期设置土壤水分处理控制在0.20(T1)、0.25(T2)和0.30 m^3·m^-3(T3)左右,以果农常用的管理方法为对照(CK),在果实成熟期采用切片和田间树体茎流测定方法,研究果实水分运输结构变化和树体耗水状况。结果表明:(1)葡萄果实转色初期,果梗维管束的木质部结构完整且导管壁清晰可见;转色中期,果梗木质部部分导管壁变模糊,果刷中央维管束横切面积较转色前期变小;转色后期,果刷和果梗木质部导管壁模糊且破裂。(2)当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为7%时,果梗表皮细胞排列紧密且细胞间隙小,果刷维管束导管清晰可见;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11%时,果刷中央维管束导管数量大于胚珠维管束,且分布不同;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至15%时,果梗表皮细胞排列疏松,表皮细胞拉长,部分细胞发生破裂,果刷中央维管束和胚珠维管束的导管均出现解体。(3)9月11日左右,不同土壤水分处理(CK、T1、T2和T3)茎液流达到最大值,峰值分别为3.51、3.95、4.37和4.59 d·L^-1;葡萄转色中期,在低温影响下T1的茎液流量整体显著低于T2、T3(P<0.05),但与CK无显著差异;10月15日至10月26日无明显极端低温发生,不同处理树体茎液流量均呈下降趋势;11月下旬随着温度持续降低,树体各处理茎液流量迅速下降。研究发现,土壤含水量过高,低温发生时会造成树体茎液流量降低,增加土壤供水能够延缓葡萄可溶性固形物的积累,从而延缓葡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地球葡萄 延后栽培 水分运输 维管束 成熟期 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眠剂单氰胺对葡萄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董华芳 任海 +2 位作者 许延波 张旭东 刘永碧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17期59-61,69,共4页
葡萄(Vitis vinifera L.)萌芽前用主要成分为单氰胺的破眠剂涂抹葡萄品种红提、巨峰和红光结果母枝,研究单氰胺对葡萄物候期、发芽数、结果位、节间长、叶长、叶宽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破眠剂单氰胺药液涂抹葡萄结果母枝... 葡萄(Vitis vinifera L.)萌芽前用主要成分为单氰胺的破眠剂涂抹葡萄品种红提、巨峰和红光结果母枝,研究单氰胺对葡萄物候期、发芽数、结果位、节间长、叶长、叶宽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破眠剂单氰胺药液涂抹葡萄结果母枝的每个芽眼,物候期都提前了,萌芽率明显提高,结果位、节间长、叶长、叶宽和叶绿素含量因品种不同而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眠剂 单氰胺 葡萄(vitis vinifera l.)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糖与葡萄抗寒性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吕春晶 孙凌俊 +1 位作者 魏潇 高圣华 《辽宁农业科学》 2017年第4期50-53,共4页
综述了葡萄抗寒生理机制,低温胁迫下可溶性糖的积累和相互转化,可溶性糖提高抗寒性的作用机理,糖代谢相关酶在葡萄抗寒生理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为葡萄抗寒性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葡萄 可溶性糖 抗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种质资源鉴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朱磊 武欣 +4 位作者 刘云清 于昕楚 李新月 臧延青 汤华成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45-52,92,共9页
葡萄种质资源的鉴别和评价是葡萄育种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该论文简要介绍了葡萄种质资源的分类,系统综述了葡萄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品质特征、抗寒性和抗病性的评价项目和相关方法,并重点分析了葡萄种质资源果实... 葡萄种质资源的鉴别和评价是葡萄育种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该论文简要介绍了葡萄种质资源的分类,系统综述了葡萄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品质特征、抗寒性和抗病性的评价项目和相关方法,并重点分析了葡萄种质资源果实的酚类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方法,以期为今后葡萄种质资源的鉴评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种质资源 鉴定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果实始熟期前后糖和pH值及ABA变化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春丽 董清华 +1 位作者 冯永庆 沈元月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4-17,共4页
以玫瑰香(Vitis vinifera L. cv. Muscat Hamburg)葡萄为试材,研究果实纵横径,始熟期前后pH值、可溶性糖、总酸和脱落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玫瑰香葡萄果实纵横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第一个快速生长期、缓慢生长期、第二个快速生长期... 以玫瑰香(Vitis vinifera L. cv. Muscat Hamburg)葡萄为试材,研究果实纵横径,始熟期前后pH值、可溶性糖、总酸和脱落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玫瑰香葡萄果实纵横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第一个快速生长期、缓慢生长期、第二个快速生长期三个时期,果实内可溶性糖主要为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含量很少。可溶性糖含量在始熟期开始快速上升,三种糖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始熟期前平均日增量分别为0.29,0.23,0.01 mg/g,始熟期后三者平均日增量分别为1.35,1.67,0.12 mg/g。始熟期前果实内葡萄糖∶果糖为12∶1,始熟期后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开始快速升高,果糖升高速率高于葡萄糖,到花后77 d,二者差距逐渐缩至葡萄糖∶果糖为1∶1。pH值在始熟期开始快速升高,总酸含量和pH值呈吻合相反变化趋势。脱落酸含量伴随始熟的发生而迅速增加,果实成熟阶段有一个高峰,完熟前下降。总之,随着花后56 d葡萄果实成熟的启动,可溶性糖含量(主要葡萄糖和果糖)、pH值和ABA水平开始快速上升。葡萄果实成熟的启动依赖于ABA峰出现,而果实完熟过程不依赖于ABA的积累。葡萄果实始熟期前后可溶性糖含量、pH值和ABA水平之间平行关系调控的生理机制,即ABA持续积累的生理机制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香葡萄 生长发育 可溶性糖 PH值 总酸 脱落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赤霞珠葡萄着色期含糖量变化及其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绍杰 陈恢彪 +2 位作者 李铭 李鹏程 苏学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2期7012-7012,7049,共2页
[目的]研究干旱区赤霞珠葡萄(Vitis vinifera L.cv.‘Cabernet Sauvignon’)着色期含糖量的变化规律,并拟合其数学模型。[方法]对干旱区栽培的赤霞珠葡萄,在着色期进行定期多点测定含糖量。[结果]赤霞珠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有2... [目的]研究干旱区赤霞珠葡萄(Vitis vinifera L.cv.‘Cabernet Sauvignon’)着色期含糖量的变化规律,并拟合其数学模型。[方法]对干旱区栽培的赤霞珠葡萄,在着色期进行定期多点测定含糖量。[结果]赤霞珠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有2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其中以第1阶段增长最快,可溶性固形物增量占采收时总含糖量的27.1%,日均增糖量为0.32%,为葡萄果实快速增糖期。而且U型架比篱架含糖量增加0.20~1.50个百分点。数学模型验证表明,赤霞珠葡萄含糖量增加的规律符合直线回归方程。[结论]该研究可为确定葡萄适宜的采收期,为酿酒葡萄的优质高效丰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葡萄 着色期 可溶性固形物 直线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