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 density LaB_(6) polycrystalline with(100) preferred orient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YU Yi-ping WANG Song LI W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118-1123,共6页
High density lanthanum hexaboride(LaB_(6))polycrystalline with(100)preferred orientation was prepared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using LaB_(6) nanocubes as raw materials in this work.Microstructure and thermionic e... High density lanthanum hexaboride(LaB_(6))polycrystalline with(100)preferred orientation was prepared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using LaB_(6) nanocubes as raw materials in this work.Microstructure and thermionic electron emission property of LaB_(6) polycrystalline were investigated detailed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B_(6) polycrystalline had a relative density of 95.8%,and there was a(100)preferred orientation on its surface normal to SPS pressing direction.The work function of LaB_(6) polycrystalline normal surface was only 2.73 eV,which was almost close to the theoretical work function of LaB_(6)(100)single crystal surface.The reasons for preferential orientation of LaB_(6) polycrystalline were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thanum hexaboride spark plasma sintering MICROSTRUCTURE preferred orientation work fun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溅射层对铜铟镓硒薄膜择优取向调控研究
2
作者 戴万雷 高泽冉 +3 位作者 孙亚利 蒋昭毅 王英龙 于威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6-703,共8页
采用高温直接溅射Cu-In-Ga-Se四元合金靶材工艺制备光吸收层,通过对预溅射层温度和厚度的调控,研究铜铟镓硒(CIGS)预溅射层对直接溅射法制备CIGS薄膜的(220)择优取向调控机理。结果表明,预溅射层沉积温度逐渐降低时,CIGS薄膜X射线衍射(X... 采用高温直接溅射Cu-In-Ga-Se四元合金靶材工艺制备光吸收层,通过对预溅射层温度和厚度的调控,研究铜铟镓硒(CIGS)预溅射层对直接溅射法制备CIGS薄膜的(220)择优取向调控机理。结果表明,预溅射层沉积温度逐渐降低时,CIGS薄膜X射线衍射(XRD)I_((220))/I_((112))比值从0.43增大到1.05,晶粒尺寸逐渐变大且均匀。预溅射层厚度从0增加到120 nm时,I_((220))/I_((112))比值从0.48增大到1.12。在溅射温度为室温,预溅射层厚度为80 nm时,最终获得单点10.94%的器件效率。分析预溅射层表面AFM和XPS以及器件HRETM,发现低温预溅射层引入能够显著降低衬底表面电位,电压的振幅只有25 m V,较低的表面电位促进了高温沉积CIGS(220)择优取向,同时(220)择优取向促进了化学水浴工艺时Cd离子的掺杂,最终提升了CIGS器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铟镓硒 四元靶材 磁控溅射 择优取向 表面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内酰脲碱性无氰镀铜工艺的研究
3
作者 陈耀 任骊 +3 位作者 余云丹 张中泉 常菲帆 卫国英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49,共7页
目的目前比较成熟的电镀铜工艺大多涉及氰化物,但相关工艺存在环保等问题,因此开发新型的无氰镀铜工艺,替代传统的氰化镀铜工艺,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方法以氯化亚铜为铜源,选用乙内酰脲作为镀液配位剂,结合其他成分,并优化乙内... 目的目前比较成熟的电镀铜工艺大多涉及氰化物,但相关工艺存在环保等问题,因此开发新型的无氰镀铜工艺,替代传统的氰化镀铜工艺,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方法以氯化亚铜为铜源,选用乙内酰脲作为镀液配位剂,结合其他成分,并优化乙内酰脲浓度、镀液温度以及pH值等工艺参数,在Q235低碳钢片上实现铜的电沉积。通过极化曲线和循环伏安曲线讨论镀液的极化度和成膜机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金相显微镜观察镀层的微观形貌,并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仪研究乙内酰脲添加剂对镀层中铜的成核及生长所起到的作用。计算了乙内酰脲体系电沉积铜的电流效率,通过在完整镀液中加入Q235钢片静置24h,验证是否发生置换反应。结果研究表明,铜的电沉积符合连续成核生长模式,循环伏安曲线表明加入乙内酰脲后在-0.73V附近出现了铜的阴极还原峰;加入乙内酰脲和三乙烯四胺的复合添加剂使沉积电位负移,增大了极化;乙内酰脲体系所得铜镀层更为平整,结晶粒更为细小,XRD测试表明乙内酰脲体系镀铜层沿(200)晶面择优生长,相关体系的电流效率可高达91%,验证了镀液体系没有发生置换反应。该配方及工艺条件为:氯化亚铜10.0 g/L,乙内酰脲34.7 g/L,无水Na_(2)SO_(4)20 g/L,三乙烯四胺0.1 g/L,NaCl 10.0g/L,pH值9~10,温度45℃,电流密度2.0A/dm^(2)。结论相关镀液用于无氰镀铜工艺,镀层平整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铜 乙内酰脲 有机添加剂 循环伏安 择优取向 电流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变形冰的晶体优选定向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钦宇 綦超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50,I0003,共15页
对于全球气候系统而言,冰川和冰盖流动速率对气候变化的反馈至关重要。冰流蠕变是多晶冰中形成晶体优选定向(CPO)的主要原因。然而,将CPO的发展与冰流历史和冰流的演变联系起来需要正确理解多晶冰的微观结构对变形的响应。过去的研究对... 对于全球气候系统而言,冰川和冰盖流动速率对气候变化的反馈至关重要。冰流蠕变是多晶冰中形成晶体优选定向(CPO)的主要原因。然而,将CPO的发展与冰流历史和冰流的演变联系起来需要正确理解多晶冰的微观结构对变形的响应。过去的研究对冰的实验室变形样品和冰芯样品的微观结构的分析,探索了冰中CPO的演化机制和影响因素。本文结合近些年来的进展,对冰中的CPO的演化机制进行了总结和凝练,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冰 晶体优选定向 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择优取向P型Bi_(2)Te_(3)基材料制备及性能
5
作者 苏紫珊 蔡新志 +2 位作者 熊平尚 童培云 朱刘 《粉末冶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5,共7页
以Bi_(0.4)Sb_(1.6)Te_(3)+3%Te(质量分数)熔炼晶棒为原料,利用水冷铜坩埚磁悬浮熔炼技术制备出取向性非常好的合金铸锭,将合金铸锭锤磨破碎筛分,得到P型Bi_(2)Te_(3)基合金粉体,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技术制备沿(00l)晶面择优取向的P型Bi_(2... 以Bi_(0.4)Sb_(1.6)Te_(3)+3%Te(质量分数)熔炼晶棒为原料,利用水冷铜坩埚磁悬浮熔炼技术制备出取向性非常好的合金铸锭,将合金铸锭锤磨破碎筛分,得到P型Bi_(2)Te_(3)基合金粉体,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技术制备沿(00l)晶面择优取向的P型Bi_(2)Te_(3)基热电材料,研究铸锭、合金粉体和热压烧结块体的微观形貌和择优取向,以及粉体粒径对烧结块体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急冷破碎筛分后的粉体沿(00l)晶面具有高择优取向。使用100~200目粒度的粉体在500℃、40 MPa烧结条件下制备样品,其功率因子达到44.5μW·cm^(−1)·K^(−2),可切割厚度为0.3 mm的薄片,合格率超过90%。与区熔N型匹配常规127对4 cm×4 cm半导体致冷器,型号为TEC1-12706器件的最大温差可达70℃,为高性能Bi_(2)Te_(3)基热电材料制备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2)Te_(3) 择优取向 磁悬浮熔炼 水冷铜 热电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掺杂增强CuCrO_(2)陶瓷的电传导及各向异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孟佳源 李毅 +4 位作者 赵裕春 武浩荣 汪雪松 骆婉君 虞澜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69,共7页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具有c轴择优的CuCr_(1-x)Mg_(x)O_(2)(x=0、0.005、0.010、0.020、0.030、0.040、0.050)系列多晶,分别从垂直和平行于压力的宏观面内方向和厚度方向研究Mg掺杂对CuCrO_(2)多晶微结构取向和电性能及各向异性的影响,...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具有c轴择优的CuCr_(1-x)Mg_(x)O_(2)(x=0、0.005、0.010、0.020、0.030、0.040、0.050)系列多晶,分别从垂直和平行于压力的宏观面内方向和厚度方向研究Mg掺杂对CuCrO_(2)多晶微结构取向和电性能及各向异性的影响,探讨了Mg掺杂增强CuCrO_(2)陶瓷电导率各向异性的机制。当x≤0.030时,多晶为菱方R3m单相结构,随着掺杂量的增加,晶粒在面内充分长大,气孔和晶界减少,致密度逐渐提高,多晶呈现热激活半导体电输运行为;当x=0.030时,面内取向因子F((00l))达到最高值0.912,面内c轴择优取向远优于厚度方向,面内和厚度方向的CuCr_(1-x)Mg_(x)O_(2)多晶室温电阻率分别显著下降至1.80×10^(-3)和3.16×10^(-3)Ω·m,这是由于其结构各向异性的差异,热激活能均减小至0.03 eV,c轴择优取向对热激活能影响并不明显,最大载流子浓度比母相均增加3个量级,晶界缺陷更少,平均自由程增大,输运能力更强,电导率更高。实验表明最优掺杂量为x=0.030,当掺杂量x高于0.030时,出现MgCr_(2)O_(4)尖晶石杂相,样品的微观结构和电输运性能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轴择优 CuCr_(1-x)Mg_(x)O_(2)多晶 各向异性 电阻率 晶界缺陷 电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掺杂对TiAlN涂层的择优取向和摩擦性能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而耕 刘江 +4 位作者 蔡远飞 梁丹丹 陈强 周琼 黄彪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02-207,共6页
为了改善TiAlN涂层力学性能和耐磨损性能,本工作利用阴极电弧技术在316 L不锈钢表面制备了不同Cr含量的TiAlCrN涂层,并探讨Cr掺杂对涂层的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揭示了涂层的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TiAlCrN涂层均呈立方结构且沿(2... 为了改善TiAlN涂层力学性能和耐磨损性能,本工作利用阴极电弧技术在316 L不锈钢表面制备了不同Cr含量的TiAlCrN涂层,并探讨Cr掺杂对涂层的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揭示了涂层的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TiAlCrN涂层均呈立方结构且沿(200)、(111)、(220)、(311)晶面生长;随着Cr靶电流增加,涂层晶粒沿(111)晶面生长的织构系数增大,即Cr掺杂有利于涂层沿(111)晶面择优生长;TiAlCrN涂层的硬度和结合力均随Cr靶电流的升高而增大,Cr靶电流为150 A时,涂层表现出最大的硬度(25.50 GPa)和结合力(26.97 N);TiAlCrN涂层的摩擦系数及磨损率随Cr靶电流的增大而减小,Cr靶电流为150 A时,涂层表现出最低的摩擦系数(0.26)和磨损率(1.87×10^(-5)mm 3·N^(-1)·m^(-1));TiAlCrN涂层的主要磨损机理为磨粒、氧化及黏着磨损;对于高Cr靶电流制备的TiAlCrN涂层,其在摩擦磨损过程中具备较好润滑性的CrO_(x)优先于TiO_(x)、AlO_(x)形成,从而表现出低的磨损率;Cr掺杂能够有效改善TiAlN涂层在摩擦中的剥落现象,进一步提高涂层力学及摩擦磨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CrN涂层 CR掺杂 择优取向 力学性能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MoO_(3)/SiO_(2)催化合成季戊四醇异辛酸酯
8
作者 谭益凤 曹平 +2 位作者 马楷 李金桐 王雨恒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55-2162,共8页
采用固相研磨法,制备了一系列h-MoO_(3)/SiO_(2)催化剂,这些催化剂用于季戊四醇(PER)和异辛酸(i-EHA)反应,合成季戊四醇异辛酸酯(POE),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N2吸附-脱附、扫描电镜(SEM)... 采用固相研磨法,制备了一系列h-MoO_(3)/SiO_(2)催化剂,这些催化剂用于季戊四醇(PER)和异辛酸(i-EHA)反应,合成季戊四醇异辛酸酯(POE),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N2吸附-脱附、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对催化剂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h-MoO_(3)负载量为15%的(200)晶面择优取向的h-MoO_(3)/SiO_(2)是合成POE的优良催化剂。适宜的反应工艺条件(ni-EHA/nPER=4.3,mh-MoO_(3)/SiO_(2)/mPER=0.003,T=220℃,t=4 h)下,酯化率可达90.83%,POE的选择性可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oO_(3)/SiO_(2) 晶面择优取向 季戊四醇 异辛酸 季戊四醇异辛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岩石圈地幔变形特征及各向异性分析——来自橄榄岩包体的约束
9
作者 商咏梅 周永胜 马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5-1298,共14页
SKS测量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快波方向分布较为复杂,由于缺乏深部岩石变形资料约束,制约了地震波各向异性成因解释。本文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双辽地区橄榄岩包体进行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显微结构、各向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双辽地区橄榄岩... SKS测量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快波方向分布较为复杂,由于缺乏深部岩石变形资料约束,制约了地震波各向异性成因解释。本文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双辽地区橄榄岩包体进行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显微结构、各向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双辽地区橄榄岩包体的平衡温度为893~1152℃,来源于岩石圈地幔。橄榄岩中橄榄石的晶格优选方位(CPO)类型主要为A型、D型和AG型,其中,AG型和D型CPO可能形成于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回撤导致的岩石圈变形,AG型橄榄石CPO也可能形成于熔体存在下的橄榄石变形。基于CPO计算获得的橄榄岩包体全岩VP各向异性(AVP)为4.79%~11.80%,最大剪切波各向异性(AVSmax)为3.13%~7.93%。结合地球物理测量结果,推断松辽盆地南部复杂的SKS各向异性的主要贡献可能来源于面理陡倾或直立的岩石圈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各向异性 橄榄岩包体 晶格优选方位 岩石圈变形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内核各向异性结构成因:矿物学模型和动力学机制
10
作者 何宇 孙士川 +1 位作者 徐云帆 李和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2-291,I0002,共11页
地震学观测表明,地球内核具有复杂的不均一性和各向异性结构,认知内核结构的关键在于研究内核各向异性结构的矿物学组成和动力学机制。本文将介绍内核各向异性结构特征,并探讨其矿物模型和动力学机制。在内核温压下,六方相(hcp)和体心立... 地震学观测表明,地球内核具有复杂的不均一性和各向异性结构,认知内核结构的关键在于研究内核各向异性结构的矿物学组成和动力学机制。本文将介绍内核各向异性结构特征,并探讨其矿物模型和动力学机制。在内核温压下,六方相(hcp)和体心立方(bcc)相铁合金都表现出各向异性,若其快轴沿自转轴产生定向排布,则可以解释内核南北方向快、赤道方向慢的各向异性特征。轻元素的加入将显著改变铁合金的各向异性,特别是超离子态铁-氢合金的快轴方向随氢含量的增加而发生倒转。内核各向异性的动力学机制可分为3种:(1)凝固时晶体的定向生长。凝固时的组构在内核温度下会很快消失,因此该机制不是导致内核各向异性结构的主要原因;(2)外应力驱动。外应力驱动的定向排列需要考虑内核物质的流变机制,目前的模型主要基于刚性内核假设,要求内核主要发生位错蠕变且黏度大于1018Pa·s;(3)扩散内应力驱动。若内核处于超离子态,地磁场驱动轻元素定向扩散所产生的内应力可驱动晶格的定向排布。上述机制的驱动力(化学对流、热对流、地磁场)均来自外核,因此了解外核动力学与内核动力学的相互作用是认知内核组成和结构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核 各向异性 高温高压 铁合金 定向排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云山岩体韧性走滑剪切带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
11
作者 熊言洁 许德如 +2 位作者 向必伟 叶挺威 张子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2-337,共16页
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岩石圈经历了从挤压到伸展的构造转变,这一过程反映了古太平洋板片活动方式的变化。连云山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发育E-W向和NE-SW向走滑剪切带。E-W向走滑剪切带(F1)弥散地发育于二云母花岗岩中,而NE... 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岩石圈经历了从挤压到伸展的构造转变,这一过程反映了古太平洋板片活动方式的变化。连云山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发育E-W向和NE-SW向走滑剪切带。E-W向走滑剪切带(F1)弥散地发育于二云母花岗岩中,而NE-SW向走滑剪切带(F2)以应变集中带形式切过黑云母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岩株,叠加在F1之上。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连云山岩体中剪切变形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的侵位年龄分别150±2 Ma和138±5 Ma。从F2剪切带斑状花岗岩中心向边缘,石英C轴组构揭示糜棱岩中石英滑移系从柱面<c>到底面,表明从岩体中心向边缘变形温度从500℃降至约300℃。据此可以确定F1变形时间为150 Ma之后,F2变形时间为斑状花岗岩冷却至中心温度约400~500℃时,接近138 Ma。应力分析揭示两条剪切带发育的最大主应力(σ1)为NEE-SWW向,指示早白垩世早期古太平洋板块向扬子板块低角度俯冲方向为NEE-SWW向,深俯冲板片“回绕”时间略晚于138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云山岩体 走滑剪切带 挤压构造 石英C轴组构 古太平洋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真空阴极弧管状内壁制备TiN涂层性能研究
12
作者 吕玲 华程 +1 位作者 梁鑫 廖广其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0-387,共8页
采用直流真空阴极弧沉积技术在管状内壁上制备了TiN涂层。用光学显微镜、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台阶仪、X射线衍射能谱(XRD)、显微硬度计检测了涂层的结构和力学等相关特性。结果表明:管状内壁表面涂层厚度在2.7~3.0μm,厚度均匀性为94.... 采用直流真空阴极弧沉积技术在管状内壁上制备了TiN涂层。用光学显微镜、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台阶仪、X射线衍射能谱(XRD)、显微硬度计检测了涂层的结构和力学等相关特性。结果表明:管状内壁表面涂层厚度在2.7~3.0μm,厚度均匀性为94.7%;涂层表面粗糙,均存在着大量微米级的颗粒分布,表面粗糙度Ra较未处理的样品增幅约为0.2~0.3μm,涂层由立方相的TiN(111)、Ti N(102)、TiN(200)、TiN(220)、TiN(311)、TiN(222)组成。相同沉积温度条件下,氮气气压越高,涂层表面的颗粒度越细,表面显微硬度越高,TiN (111)的择优取向越明显;相同氮气气压下,沉积温度越高,涂层的表面显微硬度越高,TiN(111)的择优取向也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状内壁 直流真空阴极弧 TIN涂层 显微硬度 择优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异常SKS分裂成因的初步探讨——被熔体强化的岩石圈各向异性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杨晓松 金振民 +2 位作者 马瑾 E. Huenges F. Schilling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21-831,共11页
当人们试图解释青藏高原异常的剪切波分裂成因时 ,以下的问题让人们感到困惑 :( 1 )为什么异常大的SKS分裂延时 ( 1 .91— 2 .4s)出现在青藏高原北部Sn波缺失区 ;( 2 )为什么分裂延时突变 ( 1 .47s和 1 .0 9s)出现在Sn波缺失区的边缘 ;(... 当人们试图解释青藏高原异常的剪切波分裂成因时 ,以下的问题让人们感到困惑 :( 1 )为什么异常大的SKS分裂延时 ( 1 .91— 2 .4s)出现在青藏高原北部Sn波缺失区 ;( 2 )为什么分裂延时突变 ( 1 .47s和 1 .0 9s)出现在Sn波缺失区的边缘 ;( 3)为什么快波极化方向(FPD)与地表大规模的构造走向之间存在约 2 0°— 30°的偏差 .本文在综合分析流变学实验和岩石物理学实验研究成果、青藏高原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 ,提出青藏高原北部地震波各向异性受岩石圈地幔主要矿物的晶格优选方位 (LPO)和熔体的定向分布 (MPO)的双重控制 ,并模拟计算了MPO对青藏高原北部岩石圈地幔各向异性强度的贡献 .研究结果表明 ,由MPO强化的青藏高原北部岩石圈地幔各向异性强度可达 1 0 % ,相应的各向异性层厚度平均为 94km .该结果为研究区SKS分裂的成因解释以及造山带深部地质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约束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SKS分裂 熔体定向分布 晶格优选方位 各向异性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N基碳纤维连续石墨化过程中的取向性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李东风 王浩静 +1 位作者 薛林兵 王心葵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01-1104,1109,共5页
利用XRD研究了PAN基碳纤维在连续高温石墨化和热牵伸石墨化过程中纤维内石墨微晶沿纤维轴择优取向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碳纤维中石墨微晶的择优取向性随石墨化温度的提高和热牵伸的增大而增加。两种工艺中纤维的拉伸模量均随微晶取向性... 利用XRD研究了PAN基碳纤维在连续高温石墨化和热牵伸石墨化过程中纤维内石墨微晶沿纤维轴择优取向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碳纤维中石墨微晶的择优取向性随石墨化温度的提高和热牵伸的增大而增加。两种工艺中纤维的拉伸模量均随微晶取向性的增加而增大,但在获得相同的模量下其取向参数却不同;碳纤维的拉伸模量不仅仅取决于石墨微晶的择优取向,而且与晶体的大小有关。另外,经过3000℃的高温处理后,纤维的择优取向参数Z仅为14.71°,说明纤维中乱层石墨的层面仍没有高度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石墨化 取向性 XR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场作用下铝合金的微观结构 被引量:27
15
作者 班春燕 巴启先 +1 位作者 崔建忠 曾桂仪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779-782,共4页
研究了铝锌、铝镁、铝铜二元合金分别在直流磁场、交流磁场或脉冲磁场中凝固后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 ,在各种磁场中凝固的试样与未经磁场处理的试样相比 ,X射线衍射谱中的(111)晶面的衍射峰一般得到增强·在磁场中凝固的试样 ,... 研究了铝锌、铝镁、铝铜二元合金分别在直流磁场、交流磁场或脉冲磁场中凝固后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 ,在各种磁场中凝固的试样与未经磁场处理的试样相比 ,X射线衍射谱中的(111)晶面的衍射峰一般得到增强·在磁场中凝固的试样 ,其晶格常数均有明显变化 ,溶质元素在α Al中的固溶度均有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结构 铝合金 磁场 择优取向 晶格常数 固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南丹东地区中生代金成矿的FIP证据 被引量:16
16
作者 倪培 范建国 +1 位作者 田京辉 周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06-512,共7页
辽南丹东地区产出有五龙、四道沟两个大型金矿床。两矿床与中生代燕山期三股流花岗岩体存在密切的空间伴生关系。长期以来 ,对这一地区金的成矿作用时代存在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金的成矿作用只有一期 ,即中生代 (燕山期 ) ;另一... 辽南丹东地区产出有五龙、四道沟两个大型金矿床。两矿床与中生代燕山期三股流花岗岩体存在密切的空间伴生关系。长期以来 ,对这一地区金的成矿作用时代存在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金的成矿作用只有一期 ,即中生代 (燕山期 ) ;另一种观点认为金的成矿作用有两期 ,即元古代和中生代 (燕山期 ) ,分别以四道沟金矿和五龙金矿为代表。作者利用流体包裹体面 (FIP)研究的新方法对金矿床及伴生花岗岩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三股流花岗岩的 FIP最优势定向方位与五龙金矿、四道沟金矿床含金石英脉的 FIP最优势定向方位一致 ;FIP中的流体是自下而上运移的 ;FIP中的流体是捕获于花岗岩成岩期和金矿床成矿期的流体 ;花岗岩的成岩与金矿床成矿流体形成于相同的区域应力场下 ,其捕获时间基本一致 ,与丹东地区的中生代构造热事件相吻合。 FIP的研究结果支持了丹东地区统一的中生代金成矿模式。实践证明 ,FIP是研究成矿作用的一种新的、有效的手段 ,在成岩、成脉 (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P优势定向 区域应力场 金矿床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榴辉岩组构运动学与大陆深俯冲——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榴辉岩的EBSD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许志琴 王勤 +2 位作者 陈方远 梁凤华 唐哲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799-1809,共11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位于苏鲁超高压带南部的东海县毛北榴辉岩体之上。主孔0~600米深度的榴辉岩的塑性变形以具中等倾角的东倾面理,近南北向的水平拉伸线理、“A”型剪切褶皱和一系列平行面理的微型韧性剪切带为特征。使用电子背散射(...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位于苏鲁超高压带南部的东海县毛北榴辉岩体之上。主孔0~600米深度的榴辉岩的塑性变形以具中等倾角的东倾面理,近南北向的水平拉伸线理、“A”型剪切褶皱和一系列平行面理的微型韧性剪切带为特征。使用电子背散射(EBSD)技术测量的主孔7个榴辉岩样品的石榴石和绿辉石的晶格优选定向(LPO)表明:石榴石基本上无序排列,而绿辉石表现出强烈的LPO。绿辉石的[001]轴近平行于拉伸线理方向,(010)面的法线和[100]轴垂直面理分布,{110}的法线形成垂直面理的环带,反映绿辉石的位错蠕变由[001](100)和1/2<110>滑移系控制,其不对称的LPO指示了由北向南的剪切指向。根据单斜辉石的高温实验结果,毛北榴辉岩经历了800-900℃的超高压变质作用。通过构造重塑,揭示毛北榴辉岩体为剪切流变褶皱,形成于扬子板块深俯冲时的超高压变质过程。因此榴辉岩中保留的早期岩石组构特征可以为板块的深俯冲运动学和俯冲极性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晶格优选定向 电子背散射 运动学 苏鲁 大陆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温度对溅射铝膜结构与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程丙勋 吴卫东 +3 位作者 何智兵 许华 唐永建 卢铁城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5-158,共4页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Al膜,研究了退火温度对Al膜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应力、择优取向及反射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退火温度的薄膜晶粒排布致密而光滑,均方根粗糙度小。XRD测试表明:不同温度退火的铝膜均成多晶状态,晶体...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Al膜,研究了退火温度对Al膜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应力、择优取向及反射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退火温度的薄膜晶粒排布致密而光滑,均方根粗糙度小。XRD测试表明:不同温度退火的铝膜均成多晶状态,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退火温度升高到400℃时,Al膜的应力最小达0.78 GPa,薄膜平均晶粒尺寸由18.3 nm增加到25.9 nm;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200)晶面择优取向特性变好。薄膜紫外-红外反射率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火温度 应力 择优取向 反射率 铝膜 膜结构 电性能 直流磁控溅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酸对酸性硫酸盐体系铜电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令 张睿 +3 位作者 辜敏 杨防祖 许书楷 周绍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65-668,共4页
对溶液A:0.8mol·L-1硫酸铜,0.6mol·L-1硫酸,5.0×10-5mol·L-1氯离子,1.0×10-4mol·L-1聚乙二醇的溶液,溶液B:在溶液A中加入2.0×10-2mol·L-1烟酸,pH为0.5,运用循环伏安和计时安培法研究玻碳电极... 对溶液A:0.8mol·L-1硫酸铜,0.6mol·L-1硫酸,5.0×10-5mol·L-1氯离子,1.0×10-4mol·L-1聚乙二醇的溶液,溶液B:在溶液A中加入2.0×10-2mol·L-1烟酸,pH为0.5,运用循环伏安和计时安培法研究玻碳电极上铜的电沉积行为.结果表明,铜的电沉积过程经历了晶核形成过程,其电结晶按瞬时成核和三维生长方式进行.烟酸的加入对铜的电沉积具有阻化作用,但不改变铜的电结晶机理.沉积层的X射线衍射表明Cu为面心立方结构,在烟酸存在下沉积层出现(220)高择优取向,这可能是烟酸在Cu(220)晶面上发生强烈吸附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硫酸盐体系 电沉积 电结晶 烟酸 积层 结构 择优取向 镀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苏鲁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中橄榄石的“C”类组构及其形成条件探讨 被引量:15
20
作者 许志琴 陈晶 +5 位作者 王勤 曾令森 杨经绥 陈方远 李天福 梁凤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89-397,共9页
上地幔地震的各向异性主要归因于橄榄石的优选方位,不同的橄榄石优选方位模式可以作为上地幔不同动力学作用的指示剂。不同应力和含水量条件下的高温变形实验已经确定出五类橄榄石组构模式(“A”型、“B”型、“C”型、“D”型和“E”型... 上地幔地震的各向异性主要归因于橄榄石的优选方位,不同的橄榄石优选方位模式可以作为上地幔不同动力学作用的指示剂。不同应力和含水量条件下的高温变形实验已经确定出五类橄榄石组构模式(“A”型、“B”型、“C”型、“D”型和“E”型)。本文运用电子背散射(EBSD)技术对来自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的橄榄石进行了优选方位测定,不同变形程度的橄榄石均显示了[100]轴近垂直于面理和[001]轴近平行于线理的特征,为“C”类组构模式,可见组构类型与变形程度没有关系,并且橄榄石组构所显示的NW向SE的剪切指向,与围岩-正、副片麻岩中形成于折返过程的石英优选方位所显示的SE向NW的剪切指向完全不同,说明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中橄榄石的“C”类组构是折返前形成的。结合橄榄石结构水的测量和已有的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形成的温压条件,推测该组构形成于含水俯冲带中,认为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的原岩来自于高含水的上部地幔楔碎块,与俯冲的陆壳物质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并最终折返至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石 优选方位 俯冲带 超高压变质作用 苏鲁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