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liminary study on active features of Fenghuangshan-Tianshui fault, West Qinling north boundary fault zone since the late of Late Pleistocene 被引量:6
1
作者 韩竹君 向宏发 虢顺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7-220,共4页
关键词 活动断裂 滑动速率 地表破裂带 凤凰山-天水断裂 更新世 活动速率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locene activities of the Taigu fault zone, Shanxi Province,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1303 Hongdong M=8 earthquake 被引量:22
2
作者 谢新生 江娃利 +1 位作者 王焕贞 冯西英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1-293,共13页
The Taigu fault zone is one of the major 12 active boundary faults of the Shanxi fault-depression system, located on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Jinzhong basin. As the latest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e fault zone ha... The Taigu fault zone is one of the major 12 active boundary faults of the Shanxi fault-depression system, located on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Jinzhong basin. As the latest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e fault zone had dislocated gully terrace of the first order, forming fault-scarp in front of the loess mesa. It has been discovered in many places in ground surface and trenches that Holocene deposits were dislocated. The latest activity was the 1303 Hongdong earthquake M=8, the fault appeared as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with normal faulting. During that earthquake, the Taigu fault together with the Mianshan western-side fault on the Lingshi upheaval and the Huoshan pediment fault on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Linfen basin was being active, forming a surface rupture belt of 160 km in length. Moreover, the Taigu fault were active in the mid-stage of Holocene and near 7 700 aB.P. From these we learnt that, in Shanxi fault-depression system, the run-through activity of two boundary faults of depression-basins might generate great earthquake with M=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断裂 全新世活动 1303年洪洞地震 地表破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的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分析
3
作者 张伟恒 张东升 +2 位作者 陈杰 田勤俭 何万通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5-366,共22页
基于大量震例的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是确定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最客观的方法,能够为重大工程的活动断层避让原则和距离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文中收集了75例文献记录的地表破裂带宽度和49例地表破裂矢量数据,对文献记录的地表破裂带宽度... 基于大量震例的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是确定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最客观的方法,能够为重大工程的活动断层避让原则和距离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文中收集了75例文献记录的地表破裂带宽度和49例地表破裂矢量数据,对文献记录的地表破裂带宽度进行了汇总,并对地表破裂矢量数据进行了空间分析,在考虑断层性质及几何结构的情况下,获得各类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和分布式破裂密集分布区。根据文献记录数据统计,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在几何复杂段的地表破裂带宽度分别为8100m、3700m、10100m,在平直段分别为160m、120m、400m。根据矢量数据分析,正断层上盘、下盘,逆断层上盘、下盘,走滑断层在主破裂两侧连续分布地表破裂的最大范围分别约为14000m、7000m,6400m、4300m,17700m,其中地表破裂密集分布区域边界与主断层的距离分别为700~800m、200~300m,1000~1100m、400~500m,500~600m。综合确定活动断层变形区范围边缘在正断层上盘、下盘,逆断层上盘、下盘,走滑断层两盘到主断层的距离分别为400~500m、200~300m,500~600m、200~300m,400~500m。考虑断层定位、地表破裂的新生性并排除特殊震例影响,确定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边缘在边界清晰的断层平直段距主断层破裂带外围边缘的最小距离为400~500m。在断层的阶区、端部、拐折等几何复杂段及薄皮状逆断层上盘等特殊构造位置,还应针对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进行专门研究。利用丰富详细的地表破裂数据能够得到更全面的认识,文中的研究方法及结果可作为在活动断层附近选址的重大工程对活动断层避让的参考,未来仍需要不断补充地震地表破裂数据完善文中的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 分布式破裂密集分布区 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 活动断层避让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断层地震地表破裂“避让带”宽度确定的依据与方法 被引量:124
4
作者 徐锡伟 于贵华 +5 位作者 马文涛 冉永康 陈桂华 韩竹军 张兰凤 尤惠川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0-483,共14页
基于不同类型活断层产生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和跨断层探槽地质剖面的地层强变形带宽度等观测事实 ,结合地面建筑设施毁坏带与活断层密切的空间位置关系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确定了活断层“避让带”宽度为 30m。各活断层更为准确的避让... 基于不同类型活断层产生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和跨断层探槽地质剖面的地层强变形带宽度等观测事实 ,结合地面建筑设施毁坏带与活断层密切的空间位置关系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确定了活断层“避让带”宽度为 30m。各活断层更为准确的避让带宽度可通过分析跨断层探槽地质剖面上地层的变形特征加以验证或修订 ;活断层斜列阶区、平行次级断层围限区、走向弯曲区等特殊地域的避让带宽度为这些地域宽度与两外侧各 15m之和。建议有关部门进行活断层“避让带”立法与执法管理 ,并加强活断层鉴定及其地表活动线几何结构形态的准确定位工作 ,积极而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断层 地震地表破裂带 避让带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断层避让相关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61
5
作者 徐锡伟 郭婷婷 +3 位作者 刘少卓 于贵华 陈桂华 吴熙彦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7-502,共26页
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4年鲁甸地震等大量震例研究表明,严重的地震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源于发震断层的同震地表破裂、近断层的强地面运动和地基失效引起的建(构)筑物倒塌。因此,避让活动断层是有效减轻可能遭遇的地震... 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4年鲁甸地震等大量震例研究表明,严重的地震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源于发震断层的同震地表破裂、近断层的强地面运动和地基失效引起的建(构)筑物倒塌。因此,避让活动断层是有效减轻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损失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如何避让活动断层和避让多少距离能够保证地面建(构)筑物不受活动断层同震错动引起的直接毁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科学问题。1)首先基于历史地震地表破裂资料,定量分析了活动断层同震地表破裂的局部化特征、同震地表破裂与建(构)筑物的破坏关系,得出了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直接严重地震灾害带宽度的平均统计值约为30m的认识。2)通过1999年集集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等地表破裂带宽度资料和地震灾害空间分布关系的分析,指出了倾滑断层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断层上、下盘地表破裂带或严重地震灾害带宽度之比为2︰1至3︰1。3)基于上述分析获得的最新认识,进一步讨论了避让对象、活动断层定位要求、不同类型活动断层最小避让距离、特殊建(构)筑物避让和"抗断"设计理念等问题。最后,呼吁立法机构加强活动断层避让和活动断层探测的立法工作,规范活动断层上及其邻近地段土地利用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合理避让活动断层的行为,防患于未然,提高中国防震减灾的基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地震地表破裂带 活动断层避让 最小避让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伏活断层未来地表破裂带宽度与位错量初步研究 被引量:48
6
作者 韩竹军 冉勇康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4-494,共11页
采用Okada(1992 )有关地震断层地表位移的计算方法和程序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 0 0 11- 2 0 0 1) ,推导了隐伏活断层突然错动产生地表破裂带的临界值 ,即在相隔 5m的水平上 ,位移差超过 0 1m。初步讨论了隐伏活断层地表破... 采用Okada(1992 )有关地震断层地表位移的计算方法和程序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 0 0 11- 2 0 0 1) ,推导了隐伏活断层突然错动产生地表破裂带的临界值 ,即在相隔 5m的水平上 ,位移差超过 0 1m。初步讨论了隐伏活断层地表破裂带随埋深、倾角、断裂力学性质和断面位错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 :对于隐伏正断层 ,地表破裂带宽度随覆盖层埋深的增加表现出非线性特点 ,具有从小到大 ,再变小的特点 ;地表破裂带位错量峰值随埋深线性递减。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隐伏正断层倾角越小 ,地表破裂带越偏向下盘 ,并且 ,地表破裂带的宽度也变小。与隐伏正断层相比 ,隐伏走滑断层地表位移差随埋深衰减更快。随着隐伏活断层断面上位错量的增加 ,地表破裂带宽度会显著变宽 ,位错量也随之增大。这些认识和计算结果为城市规划、各种生命线工程和建 (构 )筑物的跨断层设防 ,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活断层 地表破裂带 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分支断裂--阿万仓断裂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 被引量:27
7
作者 李陈侠 袁道阳 +1 位作者 杨虎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4-64,共21页
文中从几何结构特征、断裂长期滑动速率和古地震复发特征3个方面对阿万仓断裂进行了研究。详细的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1)阿万仓断裂作为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沁—玛曲段)的分支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一样也是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性质... 文中从几何结构特征、断裂长期滑动速率和古地震复发特征3个方面对阿万仓断裂进行了研究。详细的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1)阿万仓断裂作为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沁—玛曲段)的分支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一样也是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性质为左旋走滑兼逆断,总长约200km。西北段由2条总体走向310°,相距约16km近平行的次级断层组成,向SE方向合为1条断裂。2)在阿万仓断裂上发现大约15km长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带,表现为断层陡坎、断塞塘、地裂缝、断层沟槽等典型断错微地貌现象。3)经航、卫片解译,野外现场调查,断错地貌测量和样品测试,得到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左旋水平滑动速率为3mm/a,垂直滑动速率约0.07mm/a。4)通过对断错最新地貌面的测年和探槽剖面分析,认为阿万仓断裂带存在4次古地震事件,属原地复发型,最新1次事件是在(850±30)a BP以后发生的。5)阿万仓断裂左旋滑动速率与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递减的滑动速率量值相当,它的存在和发现可以很好地解释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沁—玛曲段)滑动速率递减的特征。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中东段滑动速率逐渐递减,与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中东段帚状散开的几何结构有关,其中的阿万仓断裂是东昆仑断裂带东延过程中的重要分支断裂,吸收了东昆仑断裂带东延的应变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阿万仓断裂 活动特征 滑动速率 古地震 地表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造活动历史的活断层工程避让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雷启云 柴炽章 +2 位作者 孟广魁 杜鹏 王银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1-169,共9页
活断层工程避让在本质上属于工程抗断问题,其目的是减少活断层未来发生地表破裂时对建筑物的破坏。不是所有活断层都能产生地表破裂,只有地震活断层才是工程避让的对象。各种研究方法确定的活断层工程避让安全距离,是否适用于某一具体... 活断层工程避让在本质上属于工程抗断问题,其目的是减少活断层未来发生地表破裂时对建筑物的破坏。不是所有活断层都能产生地表破裂,只有地震活断层才是工程避让的对象。各种研究方法确定的活断层工程避让安全距离,是否适用于某一具体的活断层,尚需对活断层本身开展相关研究。本文基于活断层研究的基本方法,分别以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银川隐伏断裂为例,通过对活断层构造活动历史的分析,以活断层的"过去"预测"未来",为裸露和隐伏活断层的工程避让提供依据。对裸露活断层而言,采用地震地质填图、槽探、断层陡坎地貌调查的方法,鉴定其是否为地震活断层,古地震和断层陡坎地貌的原地复发特征是确定工程避让位置的依据,探槽剖面断层带宽度及断层陡坎宽度可作为避让距离的参考。对隐伏活动断裂而言,首先应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断层定位,槽探和钻探是鉴定地震活断层并进行构造活动历史分析的基础。古地震事件的原地复发、以及钻探剖面不同深度不同沉积时期的地层界线的断距变化是分析未来地表破裂位置的主要依据,已有断层面在地表延伸的位置是下次地震地表破裂发生的位置,是工程避让的参照。通过分析,认为前人统计的15m避让距离适用于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银川隐伏断裂,银川隐伏断裂考虑最大定位误差后的避让距离为4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断层 工程避让距离 构造活动历史 地表破裂 隐伏活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大震的科学思考 被引量:27
9
作者 彭建兵 马润勇 +3 位作者 范文 门玉明 林鸿州 邓亚虹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1-29,共29页
在野外地震地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围绕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特征、发震机制、地表破裂带的分段性与分带性、南北构造带地震危险性、地震地质灾害的多发性及链生性、工程建(构)筑物的破坏特征与安全性、地震烈度区划问题及极端自然灾害的... 在野外地震地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围绕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特征、发震机制、地表破裂带的分段性与分带性、南北构造带地震危险性、地震地质灾害的多发性及链生性、工程建(构)筑物的破坏特征与安全性、地震烈度区划问题及极端自然灾害的预测与应对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结果表明,低速滑动断层、晚更新世断层或中央活动断裂也可以发生强震;汶川地震同时具有深部构造的控震作用;地表破裂沿走向可分为映秀—安县段、北川—关口段及青川段;地表破裂可分为主破裂、牵动破裂与感应破裂3种类型;青川段的深部破裂与浅部破裂没有几何上的连续关系或继承关系;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强震多发带,尤其是其北段的六盘山—天水—武都—青川一带未来的强震危险性不容忽视;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具有灾害类型多、成因机理复杂、灾害链长、规模大、范围广、灾害程度深、危害对象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高烈度区和活断层沿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与预测评价对防灾减灾极为重要;活动断裂沿线应注意破裂影响带宽度与建筑物安全避让距离;应对地震等极端自然灾害,应以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地震烈度区划应同时考虑活动断层的复发周期、地震的离逝时间乃至地形地貌条件;重大工程应提高设防烈度;应当加强极端自然灾害预测评估,完善应对对策和提高应对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地震 活动断裂 地表破裂带 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 地质灾害 建(构)筑物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标志及其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跃华 吴中海 +5 位作者 叶培盛 马丹 刘艳辉 蒋瑶 李家存 周春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10-1422,共13页
玉树断裂带位于甘孜一玉树断裂带北西段,是一条总体呈NWW向展布的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沿断裂带发育错断水系与冲沟、拉分盆地、地震地表破裂与断裂破碎带等一系列反映玉树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的典型地质一地貌标志。在室内遥感解译的... 玉树断裂带位于甘孜一玉树断裂带北西段,是一条总体呈NWW向展布的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沿断裂带发育错断水系与冲沟、拉分盆地、地震地表破裂与断裂破碎带等一系列反映玉树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的典型地质一地貌标志。在室内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结舍最新的野外实地调查成果,对沿玉树断裂带上反映其左旋走滑活动的地质一地貌标志进行了总结,并对断裂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玉树断裂带总长约150kin,总体走向120-130°,自西向东可划分为呈左阶雁列分布的陇蒙达一结隆段、结隆一结古段和结古一查那扣段3段。沿该断裂带发育的串殊状拉分断陷盆地规模的大小反映出玉树断裂带自西向东拉张效应逐渐减弱、挤压效应逐渐增强的特点。玉树2010年7.1级地震的宏观震中处于晚第四纪活动性最为显著的中段,而仪器震中恰好处于该断裂带的不连续部位,进一步证明雁列走滑活动断裂带上的不连续部位通常是强震活动的初始破裂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活动断裂 玉树断裂带 左旋走滑标志 同震地表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全新世活动性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56
11
作者 熊探宇 姚鑫 张永双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0年第2期176-188,共13页
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西南山区一条现今活动强烈的大型地震断裂。本文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综述了鲜水河断裂带空间展布特征、活动性质及强度、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地震危险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前人研究... 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西南山区一条现今活动强烈的大型地震断裂。本文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综述了鲜水河断裂带空间展布特征、活动性质及强度、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地震危险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前人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以惠远寺为界可分为两段,进一步可细分为八段;断裂带全新世以来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性质;整条断裂现今走滑活动速率约为10mm/a左右,垂向变形在2mm/a以内;其中断裂带北西段活动速率为10~20mm/a,南东段则小于10mm/a,一般为5mm/a左右;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地震活动性北西段明显高于南东段,强震迁移呈明显的跳跃式特征并具有原地复发性质;断裂带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特征与玉树地震所报道的地表破裂特征一致;断裂带地震危险性评价具很多不确定因素,研究程度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 活动速率 地震活动 地震危险性 地表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山前疑似汶川M_S 8.0地震地表破裂的浅层地震反射调查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保金 杨晓平 +1 位作者 酆少英 寇昆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06-916,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的汶川MS8.0大地震是映秀-北川断裂突发错动的结果。此次地震不但使NE向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发生了地表破裂,而且,在成都平原区的什邡、绵竹等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裂缝、公路拱曲以及...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的汶川MS8.0大地震是映秀-北川断裂突发错动的结果。此次地震不但使NE向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发生了地表破裂,而且,在成都平原区的什邡、绵竹等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裂缝、公路拱曲以及带状的喷砂冒水现象。此项探测研究以出现在什邡市师古镇附近的疑似地震地表破裂带为切入点,通过采用可控震源以及高精度的浅层地震反射勘探方法,获得了深度15~800m范围内高分辨率的地下结构和构造图像。结果表明,在地表破裂之下存在向平原区逆冲的隐伏断层和反向的逆冲断层,地震过程中隐伏逆断层的活动可能是近地表地层出现褶皱变形和地表破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地表破裂带 浅层地震反射剖面 隐伏逆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冲型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与活断层“避让带”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婷婷 徐锡伟 于贵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2-357,共6页
综合分析大量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资料与其它逆冲型断层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得出逆冲型活断层“避让带”的有效宽度约为30m,并给出活断层上盘的避让宽度约20—22.5m,下盘的避让宽度约为7.5—10m... 综合分析大量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资料与其它逆冲型断层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得出逆冲型活断层“避让带”的有效宽度约为30m,并给出活断层上盘的避让宽度约20—22.5m,下盘的避让宽度约为7.5—10m。研究结果可为建筑工程避让逆冲型断层和其他类型断层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型地震 地表破裂带宽度 活断层 “避让带”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 8.0地震断层与地震灾害初步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赵伯明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39-854,共16页
对于特大地震近断层地震场的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学术界一直很关注,由于样本地震数量和资料的不足,至今还没有非常清晰的结论。通过参加汶川MS8.0地震的应急科学考察,对震中区和高烈度区断层破裂带附近的地震灾害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文中... 对于特大地震近断层地震场的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学术界一直很关注,由于样本地震数量和资料的不足,至今还没有非常清晰的结论。通过参加汶川MS8.0地震的应急科学考察,对震中区和高烈度区断层破裂带附近的地震灾害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文中以典型事例为主线介绍了现场考察的结果,结合既往的研究成果和汶川地震的震源特性,分析讨论了地表破裂带、地震动以及建筑物震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震断层发生强变形和地表破裂对建筑物的损害现象非常明显,对具有大震级发震危险的断裂带,今后应该考虑进行一定宽度的破裂避让或采取针对性的必要措施。2)初步探讨了紧邻断裂带的建筑物没有倒塌的可能机理,第一,出现地表破裂的大部分区域为基岩或坚硬的场地,场地条件相对较好;第二,存在导致地表破裂的浅部有效应力降和破裂速率相对较低,导致了1s附近的地震动相对低下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地表破裂带 地震断层 地震灾害 地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隐伏活动断裂工程避让问题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雷启云 孟广魁 +3 位作者 柴炽章 杜鹏 王银 谢晓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4-321,共8页
基于多手段多层次综合探测的结果,评估了银川隐伏活动断裂及其分支断裂未来产生地震地表破裂的可能性;通过对多种勘探剖面深浅部的衔接性分析,讨论了未来地表破裂发生的原地重复性。考虑勘探精度和前人对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的统计资料,... 基于多手段多层次综合探测的结果,评估了银川隐伏活动断裂及其分支断裂未来产生地震地表破裂的可能性;通过对多种勘探剖面深浅部的衔接性分析,讨论了未来地表破裂发生的原地重复性。考虑勘探精度和前人对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的统计资料,确定了银川隐伏活动断裂未来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可能范围,划分了断裂附近的危险地带和不利地带,并给出了不同类型建筑物避让危险地带的建议距离,可供城市规划和建设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活动断裂 地表破裂 工程避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强震地表破裂分段特征 被引量:14
16
作者 江娃利 谢新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132-139,共8页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内部一条长度达到1000km以上的活动断裂带。在近100年期间,沿该断裂带曾发生过4次MS7.0以上地震。最新一次强震是2001年昆仑山口MS8.1地震。本文综合前人资料,通过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展布、活动速率、历...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内部一条长度达到1000km以上的活动断裂带。在近100年期间,沿该断裂带曾发生过4次MS7.0以上地震。最新一次强震是2001年昆仑山口MS8.1地震。本文综合前人资料,通过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展布、活动速率、历史强震及古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讨论了该断裂带的强震破裂分段特征、强震破裂端点障碍体的稳定性,强调了从断裂带演化过程认识断裂带的几何展布与现今强震地表破裂分段的异同,并讨论了该断裂带未来的强震破裂危险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地表破裂带 破裂分段 构造演化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7
作者 张桂芳 屈春燕 +2 位作者 单新建 刘云华 宋小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断裂带上,总体走向约为300°,断层近乎直立.根据相干性强弱将Ⅰ区地表破裂划分为三段:北段长22 km,中段长5 km,南段长6 km,破裂带总长度约33 km.Ⅱ区内非相干带长约10 km.同震形变场分布在78 km×55 km范围内,主震所在的形变Ⅰ区断层两侧视线向相对位错约为0.78 m,转换成水平位错约为1.5 m;余震所在的Ⅱ区形变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差分干涉测量 地表破裂带 同震形变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伏正断层错动致地表破裂变形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齐剑峰 郝文拯 +1 位作者 王晓明 张江伟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28-639,共12页
通过建立三维计算模型,对隐伏正断层在均匀错动、倾斜错动和翘倾错动方式下地表土体的应力路径、破裂和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地表破裂临界值,分析了工程建设"避让带"的宽度和起始位置的变化特征。根据行业规范,提出工程建... 通过建立三维计算模型,对隐伏正断层在均匀错动、倾斜错动和翘倾错动方式下地表土体的应力路径、破裂和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地表破裂临界值,分析了工程建设"避让带"的宽度和起始位置的变化特征。根据行业规范,提出工程建设"关注带"的确定方法,分析了"关注带"的宽度和起始位置的变化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在断层错动过程中,位于两侧的地表土体应力路径变化明显不同,下盘一侧和上盘一侧分别以三轴拉伸和三轴压缩为主;②地表强变形带与地表破裂带的分布并不一致,需要综合考虑等效塑性应变和总位移比2个指标来评价同震地表错动对建筑物的影响;③当隐伏断层错动的垂直位移达到3m时,工程建设"避让带"的宽度在10-90m范围内变化,受上覆土体厚度和断层倾角的影响最大,而工程建设"关注带"的宽度在150-400m范围内变化,受上覆土体的性质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正断层 地表破裂 应力路径 避让带 关注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断层避让距离确定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实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魏雷鸣 徐锡伟 +7 位作者 李峰 曹筠 任俊杰 程佳 张宪兵 贾启超 陈桂华 吴熙彦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9-82,共14页
活动断层避让是活动断层探测走向减灾应用的最后“1公里”,也是地震链生灾害风险源的阻断技术。地震现场考察和实验研究表明,只要离开活动断层迹线一定的有限距离就能够保证建(构)筑物免遭活动断层同震破裂和错动引起的灾难性毁坏。因此... 活动断层避让是活动断层探测走向减灾应用的最后“1公里”,也是地震链生灾害风险源的阻断技术。地震现场考察和实验研究表明,只要离开活动断层迹线一定的有限距离就能够保证建(构)筑物免遭活动断层同震破裂和错动引起的灾难性毁坏。因此,活动断层的避让工作是活动断层探测和准确定位的最终目标之一。从活动断层避让相关定义和术语出发,系统论述不同类型活动断层地震破裂局部化宽度特征、倾滑断层地表破裂/灾害的上盘效应及其同震破裂和错动对建(构)筑物的剪切和撕裂作用控制了毁坏带空间展布等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活动断层避让理论;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活动断层避让标准的适用范围、活动断层管制区划定依据和范围,建设场址区避让活动断层所需的定位精度要求,活动断层管制区内一般建(构)筑物避让活动断层距离基本值(D0),可以作为近于直立走滑断层和倾滑断层下盘避让的最小距离;倾滑断层中倾角约60°正断层上盘的避让距离为避让距离基本值(D0)的2倍左右,而倾角约为30°的逆断层上盘避让距离为避让距离基本值(D0)的3~4倍;特殊建(构)筑物有别于一般建(构)筑物,它们的安全直接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的兴衰,因此,专门给出了分类避让距离,保证这些建(构)筑物在地震期间不会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最后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国内外活动断层避让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避让实例。活动断层避让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地震灾害阻断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建(构)筑物的抗断问题:如何避让?避让多少?还可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地震安全提供创新性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地震地表破裂带 变形/破裂局部化特征 活动断层管制区 避让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研究综述
20
作者 谭鑫 梁宽 马保起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7-772,共16页
小江断裂带是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边界断裂,是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小江断裂带空间展布、滑动速率、地震活动特征、强震地表破裂特征、地震危险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小江断裂带可分为... 小江断裂带是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边界断裂,是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小江断裂带空间展布、滑动速率、地震活动特征、强震地表破裂特征、地震危险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小江断裂带可分为北段、中段、南段,其中中段又可分为东支和西支。整条断裂带全新世的滑动速率为10 mm/a左右,其中北段和中段滑动速率为8~12 mm/a,南段滑动速率小于8 mm/a。小江断裂带沿线及周边地区地震频发,北段、中段地震活动性明显高于南段,强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时空不均匀性,南段和巧家-东川段为地震空区,具有较高的强震危险性。通过对小江断裂带的论述,认为小江断裂带南段穿过红河断裂并向南延伸,但小江断裂带向南延伸模式及小江断裂带南段速度亏损是否由曲江断裂、石屏-建水断裂和红河断裂吸收,小江断裂带古地震是否与曲江断裂、石屏-建水断裂古地震相互影响,“Y”字形构造带吸收和调节模式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滑动速率 地震活动 地表破裂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