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混合群体分离分析筛选中华按蚊无锡株溴氰菊酯抗性关联SNP位点及基因
1
作者 张玉娟 孙亚雯 +4 位作者 孟晨 叶鸣昕 何东林 闫振天 陈斌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6-637,共12页
【目的】探究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无锡株溴氰菊酯的抗性关联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和基因。【方法】对中华按蚊无锡株溴氰菊酯抗性品系(WX-LR)和敏感品系(WX-LS)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0.04%溴... 【目的】探究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无锡株溴氰菊酯的抗性关联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和基因。【方法】对中华按蚊无锡株溴氰菊酯抗性品系(WX-LR)和敏感品系(WX-LS)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0.04%溴氰菊酯处理,测定击倒时间;采用混合群体分离分析(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和全基因组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中华按蚊极端抗性个体和极端敏感个体混池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筛选与溴氰菊酯抗性关联的SNP位点;采用SNP-index(SNP基因型频率)计算和候选区域定位以筛选与溴氰菊酯抗性关联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并对候选QTL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筛选溴氰菊酯抗性关联的关键基因。【结果】与中华按蚊溴氰菊酯抗性关联的SNP位点主要集中在2号和3号染色体上。99%置信区间ΔSNP-index全部分布在2号染色体上,包括12个与溴氰菊酯类抗性关联的QTL和672个功能注释的基因。最终筛选到12个溴氰菊酯抗性关联的关键基因,包括6个Trypsin基因,4个锌指蛋白基因,OAT基因和CYP4J5基因,其涉及杀虫剂代谢解毒酶和有机阴离子转运等。【结论】基于BSA测序(BSA sequencing, BSA-seq)鉴定中华按蚊无锡株溴氰菊酯抗性直接关联的基因,为深入了解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按蚊 混合群体分离分析法 bsa-seq 抗药性 溴氰菊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A-SSR技术初步筛选与叶用芥菜莱菔硫烷含量相关的分子标记 被引量:4
2
作者 兰梅 张丽琴 +3 位作者 胡靖锋 徐学忠 杨红丽 和江明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3-38,共6页
为获得与叶用芥菜莱菔硫烷含量相关的分子标记,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80个叶用芥菜F2单株的莱菔硫烷含量,构建F2混合分离群体(BSA)基因池,利用50对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得到2个显性标记SF12和SF28,SF12在低莱菔硫烷含... 为获得与叶用芥菜莱菔硫烷含量相关的分子标记,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80个叶用芥菜F2单株的莱菔硫烷含量,构建F2混合分离群体(BSA)基因池,利用50对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得到2个显性标记SF12和SF28,SF12在低莱菔硫烷含量亲本圆叶春菜、低莱菔硫烷含量池(L)和低莱菔硫烷含量池单株中扩增出大小约250 bp的条带,而SF28在高莱菔硫烷含量亲本太乐四季青、高莱菔硫烷含量池(H)和高莱菔硫烷含量池单株中扩增出大小约250 bp的条带;并且通过F2部分单株验证了SF12、SF28与叶用芥菜莱菔硫烷含量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芥菜 莱菔硫烷 混合群体分离法 SSR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东乡普通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定位水稻苗期耐盐性QTL
3
作者 程怡冰 黄倩 +4 位作者 韩冰 崔迪 邱先进 马小定 韩龙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45-1253,共9页
本实验室前期以东乡普通野生稻和日本晴为亲本创制了强耐盐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91,本研究将其与日本晴和强耐盐种质Pokkati比较,结果显示CSSL91耐盐性与Pokkali相当。以CSSL91与日本晴构建的F2:3群体为试验材料,日本晴和CSSL91为对照,... 本实验室前期以东乡普通野生稻和日本晴为亲本创制了强耐盐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91,本研究将其与日本晴和强耐盐种质Pokkati比较,结果显示CSSL91耐盐性与Pokkali相当。以CSSL91与日本晴构建的F2:3群体为试验材料,日本晴和CSSL91为对照,以耐盐等级和幼苗存活率为指标。结果表明2个指标均成正态分布,QTL连锁定位分析共检测到5个耐盐相关QTL,分别分布于第4、9、10号染色体上,LOD值介于2.95~3.97,表型贡献率为9.83%~18.48%;其中耐盐等级QTL-q ST4的表型贡献率最高,其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DX-C4-1~DX-S4-16标记间。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分析检测到第4号染色体0~5.0 Mb区间有一个超过阈值的QTL,该区间与QTL-q ST4重合,QTL连锁分析方法和BSA方法均在第4号染色体的0~5.0 Mb区间定位到耐盐等级QTL,说明QTL-qST4是可靠的耐盐位点;耐盐等级QTL-qST4-1和幼苗存活率QTLqSSR4均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DX-C4-12和DX-C4-13标记间,LOD值分别为3.36和3.92,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3.97%和9.49%;在第9号、10号染色体还定位到两个耐盐等级QTL-qST9和QTL-qST10;其中QTL-qST4-1、QTL-qSSR4和QTL-qST10是本研究新定位的耐盐性QTL。本研究结果将为水稻耐盐性相关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改良水稻品种的耐盐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等级 幼苗存活率 分离群体分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籽粒发育突变体emp35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
4
作者 刘津 汤艳芳 +1 位作者 杜何为 张祖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2,共8页
为解析玉米籽粒形成的遗传基础,探究Emp35基因在玉米籽粒发育中的作用,对籽粒缺陷突变体empty pericarp35(emp35)进行表型鉴定、胚乳细胞显微观察、胚乳贮藏物质含量测定及图位克隆。结果显示:突变体籽粒发育缓慢,明显小于同期发育的正... 为解析玉米籽粒形成的遗传基础,探究Emp35基因在玉米籽粒发育中的作用,对籽粒缺陷突变体empty pericarp35(emp35)进行表型鉴定、胚乳细胞显微观察、胚乳贮藏物质含量测定及图位克隆。结果显示:突变体籽粒发育缓慢,明显小于同期发育的正常籽粒,成熟籽粒干瘪呈空皮状;胚乳细胞显微观察发现emp35的胚和胚乳发育严重滞后,胚乳细胞中线粒体结构异常;淀粉和蛋白质积累减少;F_(2)代分离果穗上正常籽粒与发育缺陷籽粒呈3∶1分离,表明籽粒缺陷表型由单个隐性核基因突变所致。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将Emp35定位于第8染色体127.90~163.36 Mb区间,在该区间内开发了4个InDel标记,连锁作图将Emp35精细定位于139571117~146176858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 L.) 籽粒发育 集团分离分析法 基因定位 表型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倍体小麦成株抗白粉病基因定位
5
作者 闫贵云 古春霞 +4 位作者 王敏 谭丹 刘晓宇 卢成达 左静静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7-193,共7页
四倍体小麦是普通小麦的祖先种,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发掘四倍体小麦抗病种质并鉴定其携带的抗病基因,旨在为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新抗源。TDI-1是栽培二粒小麦,在多年的田间种植过程中表现出对白粉病免疫的表型。为了确定TDI-1携带的抗... 四倍体小麦是普通小麦的祖先种,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发掘四倍体小麦抗病种质并鉴定其携带的抗病基因,旨在为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新抗源。TDI-1是栽培二粒小麦,在多年的田间种植过程中表现出对白粉病免疫的表型。为了确定TDI-1携带的抗病基因,为小麦白粉病抗性遗传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将其与表现为感白粉病表型的硬粒小麦TDU-1进行杂交并构建了遗传群体,然后对亲本及其杂交F_(1)、F_(2)、F_(2:3)群体进行了白粉菌小种E09接种试验和抗病性分析,最后利用混合分离群体分析法(BSA)对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TDI-1在苗期对E09表现为感病,在成株期对E09表现为抗病;TDI-1和TDU-1的F_(1)植株在成株期对E09表现为抗病;F_(2)群体中,表现为抗病的单株数和感病的单株数的比例符合3∶1(χ^(2)_(3∶1)=0.11,P=0.74);F_(2∶3)家系中,纯合抗病、抗病性分离、纯合感病的家系数目之比符合1∶2∶1(χ^(2)_(1∶2∶1)=0.47,P=0.79),表明TDI-1成株期白粉病抗性由1个显性基因控制,暂将其命名为PmTDI-1。对TDI-1和TDU-1及其杂交后代F_(2)群体进行分子标记筛选,发现4个位于2A染色体短臂上的分子标记Xwmc407、NRM-2AS29、NRM-2AS45和NRM-2AS84与PmTDI-1紧密连锁,其中,NRM-2AS45和NRM-2AS84位于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1.8,4.6 cM。由此,将成株期抗白粉病基因PmTDI-1初步定位于2A染色体短臂上。研究结果显示,从四倍体小麦TDI-1中鉴定到1个新的显性成株抗白粉病基因PmTDI-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倍体小麦 白粉病 抗病基因 混合分离群体分析法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岛棉抗黄萎病基因SSR标记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甄瑞 王省芬 +2 位作者 马峙英 张桂寅 王雪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69-272,共4页
以高抗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Pima 90-53和高感黄萎病的陆地棉品种中棉所8号的182个F2单株为标记群体,在田间病圃中鉴定F2单株,并通过培养室人工接菌法鉴定F2:3家系,以进一步确定相应F2单株的抗病性,经χ2c适合性测验,抗病、感病植株比例符... 以高抗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Pima 90-53和高感黄萎病的陆地棉品种中棉所8号的182个F2单株为标记群体,在田间病圃中鉴定F2单株,并通过培养室人工接菌法鉴定F2:3家系,以进一步确定相应F2单株的抗病性,经χ2c适合性测验,抗病、感病植株比例符合3∶1。采用混合分组分析法(BSA)对768对SSR引物进行筛选,发现引物BNL2440和BNL3255在抗、感DNA池呈现多态性,其中BNL3255在抗、感DNA池之间扩增出一条大小为208bp的多态性片段,定名为BNL3255-208。以Mapmaker/Exp(Version3.0b)软件分析F2单株检测结果,BNL3255-208标记与棉花黄萎病抗性位点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3.7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 混合分组分析法(bsa) 分子标记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相关基因的cDNA-SRAP差异显示 被引量:23
7
作者 马爱芬 李加纳 +3 位作者 谌利 钱伟 付福友 刘列钊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26-529,共4页
为探寻甘蓝型油菜黄黑籽之间的种皮色泽表达差异的分子基础,探索cDNA-SRAP差异显示的可行性,选用培育7年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根据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构建了种子的RNA混合池,利用cDNA-SRAP法进行了差异显... 为探寻甘蓝型油菜黄黑籽之间的种皮色泽表达差异的分子基础,探索cDNA-SRAP差异显示的可行性,选用培育7年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根据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构建了种子的RNA混合池,利用cDNA-SRAP法进行了差异显示研究。996对SRAP引物组合扩增出2100条带,2次扩增重复率为65.2%,其中在黄黑籽材料之间重复稳定出现的差异片段有12条,长度在100~300bp之间。选择其中7条差异片段,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发现2个片段分别与拟南芥的NAD+ADP核糖转移酶及小肽转移蛋白3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结果表明,利用SRAP方法可以对甘蓝型油菜cDNA混合池进行差异显示研究,2条差异片段可能与甘蓝型油菜的种皮色泽基因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cDNA-SRAP 群体分离分析法 差异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玉米叶夹角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晓娟 何海军 +5 位作者 刘忠祥 杨彦忠 寇思荣 连晓荣 周玉乾 周文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26-1231,共6页
玉米叶夹角是高密度育种的重要影响因子,与株型育种及产量高度相关;叶夹角相关QTL/基因的鉴定不仅有助于剖析叶夹角的遗传基础,也为玉米叶夹角及株型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分子靶点。以自交系‘LY8405’自然突变获得的突变体‘FU1603’... 玉米叶夹角是高密度育种的重要影响因子,与株型育种及产量高度相关;叶夹角相关QTL/基因的鉴定不仅有助于剖析叶夹角的遗传基础,也为玉米叶夹角及株型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分子靶点。以自交系‘LY8405’自然突变获得的突变体‘FU1603’为主要研究材料,开展叶夹角性状的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及定位等试验。结果表明,与‘LY8405’相比,‘FU1603’穗三叶的叶夹角显著降低(P<0.05),而且伴随有叶片卷曲等表型;且在植株的株型、穗部性状及籽粒性状上均发生了显著的改变(P<0.05)。遗传分析表明‘FU1603’为一个单隐性核基因控制的突变体(χ^2值>0.5)。采用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方法筛选到与突变位点紧密连锁的3个SSR标记C1-2、C1-16和C1-18,利用‘FU1603’与‘B73’自交系杂交产生的160个F2单株开展了上述3个连锁标记的共分离分析;进一步利用此3个标记筛选后代重组交换单株,最终将控制叶夹角的突变位点定位在玉米第一染色体1.02 bin标记C1-18和C1-2之间9 Mb范围之内,为后续该位点的精细定位及克隆奠定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夹角 突变体 bsa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分子标记定位普通菜豆抗炭疽病基因 被引量:7
9
作者 陈明丽 王兰芬 +2 位作者 王晓鸣 张晓艳 王述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130-2135,共6页
为了定位中国普通菜豆的抗炭疽病基因,选取抗炭疽病地方品种红芸豆(国家库编号F2322)与高感菜豆品种京豆(国家库编号F0777)配制杂交组合,构建F2抗感分离群体和F2:3家系,用菜豆炭疽菌81号生理小种鉴定抗病性并分析遗传性。结果表明,红芸... 为了定位中国普通菜豆的抗炭疽病基因,选取抗炭疽病地方品种红芸豆(国家库编号F2322)与高感菜豆品种京豆(国家库编号F0777)配制杂交组合,构建F2抗感分离群体和F2:3家系,用菜豆炭疽菌81号生理小种鉴定抗病性并分析遗传性。结果表明,红芸豆对菜豆炭疽菌81号小种的抗性是由一显性单基因控制的,暂将该基因命名为Co-F2322。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和SSR、CAPs分子标记技术,将该基因定位在B1连锁群上,利用软件Mapmaker 3.0和Mapchart 3.0计算标记与目的基因间的遗传距离,检测到3个SSR标记BMc32、C871、Pvm98和2个CAPs标记g1224、g683与抗炭疽病基因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26.06、3.58、13.56、3.81和12.75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菜豆 炭疽病 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 抗炭疽病基因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毛白杨性别相关的RAPD标记 被引量:5
10
作者 侯万伟 樊军锋 +1 位作者 周飞梅 赵淑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0-83,共4页
应用RAPD技术筛选与毛白杨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对毛白杨雌雄株的基因组DNA进行混合分组分析(BSA).结果表明:在88条随机引物中有12条引物能够在雌雄DNA反应池间形成多态性条带,应用这12条引物分别对毛白杨雌雄个体(雌雄个体各选取5个)进... 应用RAPD技术筛选与毛白杨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对毛白杨雌雄株的基因组DNA进行混合分组分析(BSA).结果表明:在88条随机引物中有12条引物能够在雌雄DNA反应池间形成多态性条带,应用这12条引物分别对毛白杨雌雄个体(雌雄个体各选取5个)进行RAPD分析,其中引物S60扩增得到1个约为1 800 bp的与雄性相关的RAPD标记.该标记的获得进一步表明毛白杨雌雄株间存在基因水平的差异,为毛白杨的性别研究提供了分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技术 RAPD 混合分组分析 毛白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SSR分子标记定位普通小麦品种正科1号中的抗麦蚜基因 被引量:5
11
作者 付晶 张树华 +1 位作者 温树敏 杨学举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共4页
通过对抗蚜小麦品种正科1号×感蚜品种石4185的F2分离群体(495株)进行田间自然抗蚜调查,发现正科1号的抗蚜虫性状受显性单基因控制,鉴定出的这个显性抗蚜基因,暂定名为dnY。运用分离群体分组法(BSA)筛选到3个在抗感亲本间表现多态性... 通过对抗蚜小麦品种正科1号×感蚜品种石4185的F2分离群体(495株)进行田间自然抗蚜调查,发现正科1号的抗蚜虫性状受显性单基因控制,鉴定出的这个显性抗蚜基因,暂定名为dnY。运用分离群体分组法(BSA)筛选到3个在抗感亲本间表现多态性的SSR标记(Xwms350、Xgwm437、Xgwm44);进一步将该基因定位于7DS上,距离该基因最近的标记为Xgwm44,遗传距离3.29 c M。同时讨论了基因dnY在小麦遗传改良以桨标记在抗蚜基因标记辅助选择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蚜性 微卫星分子标记(SSR) 分离群体分组法(bsa)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瞬发伽马中子活化分析技术的金属样品检测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程璨 黑大千 +3 位作者 贾文宝 单卿 凌永生 赵冬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28-1933,共6页
在合金材料的生产过程中,不同金属元素的含量改变对产品的性能以及可靠性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在线检测技术能够对产品中不同元素含量进行实时分析,从而指导其工业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目前常规的无损检测方法受限于分析深度,无法对样... 在合金材料的生产过程中,不同金属元素的含量改变对产品的性能以及可靠性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在线检测技术能够对产品中不同元素含量进行实时分析,从而指导其工业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目前常规的无损检测方法受限于分析深度,无法对样品内部成分进行分析,从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瞬发伽马中子活化分析(PGNAA)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度、多元素同时分析的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对大块样品进行快速分析。针对PGNAA技术在大体积金属样品检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通过测量快中子与样品发生非弹性散射反应激发的伽马射线对样品成分进行分析。搭建了一套测量系统,包括D-T中子发生器,中子反射体,中子准直体,高纯锗(HPGe)探测器及探测器屏蔽防护。首先,对Fe,Ti,Cr,Ni和Cu等5种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不同质量下的样品进行测量,通过伽马能谱处理软件GAMMAFIT对HPGe探测器测量到的特征伽马峰进行拟合,获得全能峰的净面积。分析全能峰净面积与样品质量之间的响应,对探测器的探测效率变化造成的非线性响应进行修正,得到不同元素的校准曲线,结果显示各元素修正后的校准曲线均具有良好的线型关系。对不同元素的质量检测限进行分析,不同金属元素的质量检测限分别为Fe(44 g),Ti(25 g),Cr(33 g),Ni(108 g)和Cu(72 g)。利用测量系统对不锈钢合金样品中的Fe和Cr元素含量测量开展了研究,通过测量标准样品建立了Fe和Cr元素的定标曲线,并对未知样品进行了测量分析。同时与X射线荧光光谱(XRF)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Fe元素和Cr元素测量值偏差分别为4.08%和2.97%。研究结果表明,利用PGNAA技术可以对多种金属元素和合金样品进行测量分析,为后续其他金属样品的检测奠定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发伽马中子活化分析 大块金属样品 元素分析 中子发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籽粒饲草性状遗传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新春 赖运平 +3 位作者 余毅 袁金娥 巴桑玉珍 冯宗云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425-1434,共10页
为了解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nudum Hook.f.)的饲草性状的遗传特征并选育具有优质饲草品质和高产的青稞新品种,对60份来源于中国青藏高原的青稞籽粒饲草性状进行研究,利用TASSEL软件的混合线性模型对其进行非条件和条件关联分析,同... 为了解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nudum Hook.f.)的饲草性状的遗传特征并选育具有优质饲草品质和高产的青稞新品种,对60份来源于中国青藏高原的青稞籽粒饲草性状进行研究,利用TASSEL软件的混合线性模型对其进行非条件和条件关联分析,同时结合分离群体群分离法对影响籽粒饲草性状的分子标记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青稞品种间存在丰富的籽粒饲草性状变异;群体结构分析显示该群体可以分成3个亚群,群体的分类结果与品种的来源地有密切的相关性;在非条件关联分析中共发现23个SRAP分子标记和籽粒饲草品质性状(包括粗蛋白含量、淀粉含量、灰分含量)显著关联,而在条件关联分析中20和24个SRAP分子标记分别和籽粒粗蛋白含量、淀粉含量显著关联。同时利用分离群体群分离法,检测到37个SRAP标记与籽粒的饲草性状相关,其中2个影响籽粒粗蛋白含量,4个影响淀粉含量SRAP标记在非条件关联分析中检测到。该研究结果为青稞的籽粒饲草品质性状的改良和高产优质饲草青稞育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籽粒饲草性状 非条件与条件关联分析 分离群体群分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宝占抗稻瘟病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江平 陈雨 +5 位作者 汪文娟 潘大建 曲延英 陈全家 朱小源 李晨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20,共6页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解决这一问题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是选育、推广抗病品种。源宝占是一份新育水稻材料,经鉴定,源宝占对来自广东各稻作区的25个菌株中23个表现为抗性,抗频达92%,为广谱抗性材料。以源宝占与...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解决这一问题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是选育、推广抗病品种。源宝占是一份新育水稻材料,经鉴定,源宝占对来自广东各稻作区的25个菌株中23个表现为抗性,抗频达92%,为广谱抗性材料。以源宝占与粤香占进行杂交,构建F1、F2群体,选用GD00-193a菌株对亲本及世代群体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F2代单株抗感分离比符合3∶1,这说明源宝占对菌株GD00-193a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或一个主效QTL控制。利用群体分离分析法(BSA)结合隐性群体分析法(RCA)将此基因定位于标记RM136与RM549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生理小种 基因定位 群体分离分析法(bsa) 隐性群体分析法(R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羊茅单株耐热性相关分子标记的筛选及其与越夏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群 袁晓君 何亚丽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95,共12页
筛选与高羊茅单株耐热性和越夏性相关的分子标记有利于建立高效育种体系。以来自于耐热性不同的12个高羊茅种质资源的216个单株为耐热性分子标记筛选的基础群体,在人工高温(40℃/35℃,昼/夜各12h)和夏季田间自然条件下分别进行了耐热性... 筛选与高羊茅单株耐热性和越夏性相关的分子标记有利于建立高效育种体系。以来自于耐热性不同的12个高羊茅种质资源的216个单株为耐热性分子标记筛选的基础群体,在人工高温(40℃/35℃,昼/夜各12h)和夏季田间自然条件下分别进行了耐热性和越夏性鉴定。运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分子标记技术,采用改良的集团分离分析法(modified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从800个RAPD和100个ISSR分子标记中筛选与耐热性相关分子标记,并研究其与单株越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的耐热性与越夏性的相关程度较低(决定系数为3.4%);引物351扩增的750bp条带(351-T750)与耐热性显著相关,而引物138扩增的950bp条带(138-T950)则与耐热性和越夏性均显著相关。可以推论,耐热性强和/或越夏性强单株材料需要分别在人工高温和夏季田间自然条件下加以鉴定筛选;351-T750可应用于耐热性强单株的辅助选择,而138-T950则可以用于耐热性强与越夏性强单株的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羊茅 耐热性 越夏性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分子标记(ISSR)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集团分离分析法(b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豆荚色及粒重性状的RAPD分子标记初探 被引量:4
16
作者 白璐 金文林 +1 位作者 赵波 濮绍京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8-22,共5页
将JN5×HB801杂交组合F2世代单株及其双亲按荚色及籽粒大小进行分组,荚色分为黑荚、褐荚和白荚3组;籽粒分为相对大粒型组和相对小粒型组,每组随机抽取12个单株DNA组成其BSA池,利用520条RAPD随机引物对BSA池及其亲本进行多态性检测... 将JN5×HB801杂交组合F2世代单株及其双亲按荚色及籽粒大小进行分组,荚色分为黑荚、褐荚和白荚3组;籽粒分为相对大粒型组和相对小粒型组,每组随机抽取12个单株DNA组成其BSA池,利用520条RAPD随机引物对BSA池及其亲本进行多态性检测。初步研究结果表明:S91在亲本及粒重基因池之间表现多态性;而引物S136在亲本及不同荚色基因池之间表现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RAPD 荚色性状 粒重性状 bsa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主效抽穗期QTL 被引量:9
17
作者 邵迪 李秋萍 +1 位作者 吴比 邢永忠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4-347,共4页
从日本晴/明恢63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中筛选到1个抽穗期分离家系BC3F2,调查该家系327个单株,发现单株抽穗期呈明显双峰分布,晚抽穗和早抽穗单株比例符合3∶1的分离比,表明抽穗期受1个主效QTLqHd-3控制.利用极端集团混合法筛选到标记RM416在... 从日本晴/明恢63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中筛选到1个抽穗期分离家系BC3F2,调查该家系327个单株,发现单株抽穗期呈明显双峰分布,晚抽穗和早抽穗单株比例符合3∶1的分离比,表明抽穗期受1个主效QTLqHd-3控制.利用极端集团混合法筛选到标记RM416在2个DNA混合池中有多态性,单因子方差分析证明了标记RM416和qHd-3连锁.在引物RM416附近20cM继续筛选多态性标记,对BC3F2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构建局部连锁图.通过QTL分析,qHd-3被定位在IDL01—RM5995,与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3cM和1.5cM,它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62.9%.在同一区间内还检测到控制每穗颖花数微效QTLqSpp-3和分蘖数微效QTLqTn-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双峰分布 抽穗期 极端集团混合法 数量性状座位(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测序和集团分离分析鉴定水稻中胚轴延长相关染色体区域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亚南 严明 +4 位作者 冯芳君 吴金红 徐小艳 范佩清 梅捍卫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7年第4期10-15,共6页
水稻幼苗的中胚轴延长特性是影响旱直播出苗和早期幼苗活力的重要性状。水稻品种‘扎西马’与‘旱恢3号’杂交产生F_(2:3)家系群体,黑暗条件发芽幼苗的中胚轴长度呈连续分布,存在双向超亲。从具有极端表型的家系中各选1-2株中胚轴最长... 水稻幼苗的中胚轴延长特性是影响旱直播出苗和早期幼苗活力的重要性状。水稻品种‘扎西马’与‘旱恢3号’杂交产生F_(2:3)家系群体,黑暗条件发芽幼苗的中胚轴长度呈连续分布,存在双向超亲。从具有极端表型的家系中各选1-2株中胚轴最长或最短的幼苗移植大田,分别提取DNA样品,各70个个体DNA等量混合构成2个混合DNA池。采用二代测序平台对混合DNA池进行约70×深度的全基因组重测序,集团分离分析检测到水稻第1、3、6、7、8、9、11、12染色体上18个染色体区域。根据亲本间以及长中胚轴品种光照处理的差异表达模式,推测LOC_OsO1g08220和LOC_Os08g15296等2个呈负调控模式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胚轴延长 集团分离分析 数量性状基因座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红叶耳基因的SSR标记定位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池慧芳 张立平 +4 位作者 赵昌平 韩冰 单福华 田再民 王为先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7-380,共4页
为明确小麦红叶耳基因的染色体位置,以小麦BS210(红叶耳)/O201(绿叶耳)的DH群体为材料,于2005~2006和2006~2007年度分别将120个DH株系及亲本在北京种植,并对该群体进行叶耳颜色的鉴定。遗传和方差分析表明,红叶耳由一对主效... 为明确小麦红叶耳基因的染色体位置,以小麦BS210(红叶耳)/O201(绿叶耳)的DH群体为材料,于2005~2006和2006~2007年度分别将120个DH株系及亲本在北京种植,并对该群体进行叶耳颜色的鉴定。遗传和方差分析表明,红叶耳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受环境影响,并存在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根据DH群体叶耳颜色分别构建红叶耳池和绿叶耳池,利用BSA法和SSR引物筛选与红叶耳基因连锁的标记,将红叶耳相关基因定位于3B染色体长臂上,QTL分析表明,红叶耳主效QTL位于WMC182和WMC54之间,贡献率为24.1%,与最近标记WMC182的距离为7.1cM,红叶耳基因来自母本BS210。本研究结果还表明,BSA与QTL方法相结合,有利于提高简单性状基因定位的效率和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红叶耳 bsa SSR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与烟草TMV抗性基因N紧密连锁的共显性SSR标记 被引量:3
20
作者 粟阳萌 童治军 +3 位作者 李梅云 焦芳婵 耿素祥 李永平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2-96,共5页
烟草普通花叶病(Tobacco Mosaic Virus,TMV)是烟叶生产的主要病害,为建立烟草抗TMV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本研究以高抗TMV烤烟品种Coker176和易感TMV烤烟品种Y3以及它们的BC1F1群体为试材,采用分离集团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tion An... 烟草普通花叶病(Tobacco Mosaic Virus,TMV)是烟叶生产的主要病害,为建立烟草抗TMV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本研究以高抗TMV烤烟品种Coker176和易感TMV烤烟品种Y3以及它们的BC1F1群体为试材,采用分离集团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BSA)和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技术,筛选与TMV抗性基因N紧密连锁的共显性SSR标记。通过对18764对SSR引物的分析表明,有396对SSR引物在两亲本间有多态,选出1对SSR引物TM508-007扩增出的标记与TMV抗性的N基因紧密连锁,遗传连锁距离为0.41 c M,证实获得的与TMV抗性基因N紧密连锁的共显性SSR标记稳定可靠,可用于烟草抗TMV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烟草花叶病 分离集团分组分析法 共显性SS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