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优化客运枢纽标识系统设计,解决其指引功效评估的难题,以寻路理论为基础,利用建筑信息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搭建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场景,通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完成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沉浸式寻路实...为优化客运枢纽标识系统设计,解决其指引功效评估的难题,以寻路理论为基础,利用建筑信息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搭建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场景,通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完成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沉浸式寻路实验,从而获取以寻路时间、转错弯次数及停驻观望次数为指标的被试寻路特征,进而采用灰色近优综合评价方法,实现基于BIM+VR技术的多指标条件下综合客运枢纽标识系统评估及优化.结果表明,标识系统设计对被试寻路行为有显著影响.相较于旧版标识系统,被试在新版标识系统环境下流线1中的寻路时间及停驻观望次数显著性降低,转错弯次数无明显差异.同时,被试在新版标识系统环境下流线2中的寻路时间及转错弯次数显著性降低,停驻观望次数无明显差异.新版标识系统近优度大于旧版标识系统,即新版标识系统综合指引功效优于旧版.研究形成以BIM+VR技术为基础、以乘客空间认知为导向的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标识系统一般性评估方法,为其他封闭空间标识系统优化设计研究提供基础.展开更多
以北京市四惠枢纽为研究对象,探索以数据驱动为导向满足乘客需求的枢纽动态导向标识方案评估及优化设计方法。首先,搭建KANO乘客需求模型,通过桌面实验,形成动态导向标识在内容、样式及空间位置上的优化设计方案,与四惠枢纽现有方案形...以北京市四惠枢纽为研究对象,探索以数据驱动为导向满足乘客需求的枢纽动态导向标识方案评估及优化设计方法。首先,搭建KANO乘客需求模型,通过桌面实验,形成动态导向标识在内容、样式及空间位置上的优化设计方案,与四惠枢纽现有方案形成对比。其次,基于寻路理论通过建筑信息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仿真技术,实现人与枢纽的信息交互,提取新旧导向标识方案作用下乘客寻路过程的特征参数。最后,通过对寻路实验中主客观指标分析可知,被试在新版动态导向标识方案中寻路时间、犯错误点数及迷茫点数显著降低,且新版动态导向标识方案在内容、样式及空间位置上满意度均优于旧版。结果表明:研究搭建BIM+VR的虚拟仿真平台,形成以数据驱动为导向的枢纽动态导向标识方案综合评估及优化设计方法,为枢纽动态导向标识方案设计及合理应用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撑。展开更多
文摘为优化客运枢纽标识系统设计,解决其指引功效评估的难题,以寻路理论为基础,利用建筑信息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搭建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场景,通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完成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沉浸式寻路实验,从而获取以寻路时间、转错弯次数及停驻观望次数为指标的被试寻路特征,进而采用灰色近优综合评价方法,实现基于BIM+VR技术的多指标条件下综合客运枢纽标识系统评估及优化.结果表明,标识系统设计对被试寻路行为有显著影响.相较于旧版标识系统,被试在新版标识系统环境下流线1中的寻路时间及停驻观望次数显著性降低,转错弯次数无明显差异.同时,被试在新版标识系统环境下流线2中的寻路时间及转错弯次数显著性降低,停驻观望次数无明显差异.新版标识系统近优度大于旧版标识系统,即新版标识系统综合指引功效优于旧版.研究形成以BIM+VR技术为基础、以乘客空间认知为导向的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标识系统一般性评估方法,为其他封闭空间标识系统优化设计研究提供基础.
文摘以北京市四惠枢纽为研究对象,探索以数据驱动为导向满足乘客需求的枢纽动态导向标识方案评估及优化设计方法。首先,搭建KANO乘客需求模型,通过桌面实验,形成动态导向标识在内容、样式及空间位置上的优化设计方案,与四惠枢纽现有方案形成对比。其次,基于寻路理论通过建筑信息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仿真技术,实现人与枢纽的信息交互,提取新旧导向标识方案作用下乘客寻路过程的特征参数。最后,通过对寻路实验中主客观指标分析可知,被试在新版动态导向标识方案中寻路时间、犯错误点数及迷茫点数显著降低,且新版动态导向标识方案在内容、样式及空间位置上满意度均优于旧版。结果表明:研究搭建BIM+VR的虚拟仿真平台,形成以数据驱动为导向的枢纽动态导向标识方案综合评估及优化设计方法,为枢纽动态导向标识方案设计及合理应用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