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隋唐长安城永乐坊、靖安坊坊墙及第九横街遗址迁移保护技术研究
1
作者 刘成 安新宇 曲祥楠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140,共13页
为了配合项目建设,对隋唐长安城永乐坊、靖安坊坊墙及第九横街遗址等部分文物进行迁移保护。采用清理及预保护、隔离包装与加固、底切处理与整体固形、吊装运输等步骤进行迁移保护。本次遗址迁移保护工作能为今后同类型的工作提供一些... 为了配合项目建设,对隋唐长安城永乐坊、靖安坊坊墙及第九横街遗址等部分文物进行迁移保护。采用清理及预保护、隔离包装与加固、底切处理与整体固形、吊装运输等步骤进行迁移保护。本次遗址迁移保护工作能为今后同类型的工作提供一些思路、方法及借鉴。此外本次遗址迁移保护的成功实施也能为未来城市发展中民生改善工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权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迁移保护 隋唐长安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朝隋唐时期佛教金铜造像窖藏现象研究
2
作者 李佳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2-324,332,共14页
以北朝隋唐时期佛教金铜造像窖藏为考察对象,对其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和历史成因等展开系统研究。研究发现,金铜造像窖藏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北魏至北齐时期以邺城为中心,隋唐时期则以长安为中心。这些窖藏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 以北朝隋唐时期佛教金铜造像窖藏为考察对象,对其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和历史成因等展开系统研究。研究发现,金铜造像窖藏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北魏至北齐时期以邺城为中心,隋唐时期则以长安为中心。这些窖藏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格局以及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北周和唐代的灭佛运动,促使佛教徒为保护造像而进行窖藏。此外,部分窖藏中出现佛教与道教造像混合的现象,反映隋唐时期佛道合流思想的深远影响以及宗教仪式的并行实践。通过对家族供养型金铜造像窖藏的考察,揭示隋唐时期佛教供养方式从集体社邑向家族供养转变,这一现象展现了造像供奉模式的变迁。金铜造像的经济价值在窖藏现象中亦起到重要作用。相关研究为理解佛教艺术的传播与地域差异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探讨宗教艺术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隋唐时期 佛教 金铜造像 窖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及唐初敦煌艺术对外来影响的吸收与创新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声良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敦煌隋代彩塑受到印度笈多艺术风格的影响,及至唐代,彩塑已形成了中国式的表现手法与风格,既保持了雕塑的写实性,又体现出气韵生动的精神。壁画也同样,隋至唐初的人物造型中,常常出现典型的印度风格晕染法,比起北朝壁画更接近印度绘画... 敦煌隋代彩塑受到印度笈多艺术风格的影响,及至唐代,彩塑已形成了中国式的表现手法与风格,既保持了雕塑的写实性,又体现出气韵生动的精神。壁画也同样,隋至唐初的人物造型中,常常出现典型的印度风格晕染法,比起北朝壁画更接近印度绘画的特点,表明当时确有一部分画家擅长画外来风格。但随着唐前期艺术的发展,画家们对外来晕染法不断改造,使之与传统的线描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从壁画的装饰图案中,我们也可看到对外来艺术的改造,如隋至唐初流行的联珠纹、石榴纹、葡萄纹等纹样在不断地被吸收改造,最后都融入了形态更为丰富的卷草纹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艺术 隋唐 印度 中原 晕染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河子大学博物馆馆藏汉唐TL12经锦饰物残件鉴定研究与考辨
4
作者 杭航 曹亚红 +1 位作者 张素虹 王亚蓉 《服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0-424,共5页
丝绸之路上出土了很多织锦文物,其中一些并无明确的考古记载,通过织物的组织结构、织造工艺、纹样风格来判别其出土年代和地点,是纺织考古学的重要课题。以石河子大学博物馆馆藏汉唐时期TL12经锦饰物残片为例,分析其织物组织结构和工艺... 丝绸之路上出土了很多织锦文物,其中一些并无明确的考古记载,通过织物的组织结构、织造工艺、纹样风格来判别其出土年代和地点,是纺织考古学的重要课题。以石河子大学博物馆馆藏汉唐时期TL12经锦饰物残片为例,分析其织物组织结构和工艺,基于纺织考古学和艺术学的研究方法推演出其原本纹样,并结合织物图案特征和出土文物进行对比,认为该织物应是源自汉晋时期西域地区的云气动物纹经锦。结果表明,针对没有明确出处甚至磨损严重的织锦文物,可以通过组织结构研究、反面纹样推演复原、相似文物对比考证等方法来对其所属时代以及出土区域进行鉴定研究与考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丝绸 经锦 结构工艺 纹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造像记图版著录源流述略
5
作者 黄志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I0002,共9页
隋唐造像记的图版著录与印刷、摄影等技术的革新息息相关。早在唐代,隋唐造像记已经具备图版著录的条件,但今人对隋唐造像记图录的关注,多集中于清人杨守敬《寰宇贞石图》刊行以后的资料。故本文从技术革新的角度梳理隋唐造像记历代图... 隋唐造像记的图版著录与印刷、摄影等技术的革新息息相关。早在唐代,隋唐造像记已经具备图版著录的条件,但今人对隋唐造像记图录的关注,多集中于清人杨守敬《寰宇贞石图》刊行以后的资料。故本文从技术革新的角度梳理隋唐造像记历代图版著录状况,并对涉及隋唐造像记图录的现代资料作系统的分类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造像记 图录 拓本 印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2023年度发掘简报
6
作者 辛龙 +5 位作者 王桐 陈波 关琳(整理) 唐世玉锦(绘图) 王晓静(绘图) 荣洁(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共5页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隋唐长安城遗址东北部。2023年5月至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区域内外郭城北城墙、十王宅北坊墙、北坊墙外的排水沟、北坊墙与外郭城北城墙之间的唐代地面、十王宅内院落院墙墙基进...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隋唐长安城遗址东北部。2023年5月至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区域内外郭城北城墙、十王宅北坊墙、北坊墙外的排水沟、北坊墙与外郭城北城墙之间的唐代地面、十王宅内院落院墙墙基进行了主动性发掘,清理了坊墙、院墙、路面、排水沟等遗迹,并解剖了外郭城北城墙、十王宅北坊墙、北坊墙外排水沟、十王宅院墙墙基。本文即是对2023年度发掘工作主要收获的简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 外郭城北城墙 十王宅北坊墙 十王宅院墙墙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五代时期苜蓿栽培利用刍考 被引量:9
7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2 位作者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3-193,共11页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296个陆驿的设置,带动了唐苜蓿的发展。《陇右监牧颂德碑》记载:时在陇右牧区,"莳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茭蓄禦冬"。考查发现,唐时期陇右、关内、河东三道、安西都、毗沙都和渭河与黄河下游流域乃至郢州等皆有苜蓿分布。《新唐书》记载:"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根据《唐六典》记载的驿站马匹数量,最大的都亭驿站有驿马75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00hm2,最小的驿站有驿马8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1.33hm2。驿田之性质与牧田同,这些驿田,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马饲料问题。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在隋朝设有掌管种植苜蓿的部门,唐有苜蓿丁掌管苜蓿种植,并以律令制度对苜蓿种植进行了规定,建立了以苜蓿为主的饲草基地,解决了冬季饲草这个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关键问题;唐代仍沿用着汉代苜蓿分期播种技术,加强了苜蓿秋冬季的管理,苜蓿在饲用、食用、药用和香料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隋唐五代苜蓿的管理经验和种植利用技术,对今天我国苜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鉴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隋唐 栽培利用 苜蓿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蜀锦的红花染色工艺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崔岩 刘元风 郑嵘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3-27,共5页
通过对中国四大名锦之一蜀锦的色彩研究,分析其使用红花染色工艺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优势。依据文献材料和染色实践,探究红花染色工艺的步骤,还原古代蜀锦染制红色丝线的工艺技法,并从濯锦于江的历史角度证明了蜀锦中红花染色工艺的应用传... 通过对中国四大名锦之一蜀锦的色彩研究,分析其使用红花染色工艺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优势。依据文献材料和染色实践,探究红花染色工艺的步骤,还原古代蜀锦染制红色丝线的工艺技法,并从濯锦于江的历史角度证明了蜀锦中红花染色工艺的应用传统,为研究蜀锦传统色彩与工艺提供染色理论与实践支撑。研究认为,蜀锦艺人在唐代就已经能熟练利用红花色素的性质,从红花中先分离出黄色素,再以提取的红色素进行染色。以红花染料染制丝线织造而成的红色调织锦,是蜀锦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锦 真红 红花 染色工艺 唐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与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王维坤 张小丽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4期127-131,共5页
以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为依据,并结合隋唐长安城的布局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为五点:以京师长安为摹本;加强军事防御性;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仓城的设立;规整里坊以繁荣经济;水陆畅通,交通便利。隋唐洛阳城是一座具... 以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为依据,并结合隋唐长安城的布局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为五点:以京师长安为摹本;加强军事防御性;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仓城的设立;规整里坊以繁荣经济;水陆畅通,交通便利。隋唐洛阳城是一座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都城,对唐以后的都城及邻近国家,尤其对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的设计也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洛阳城 隋唐长安城 设计思想 影响 考古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时期民族共同体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文光 胡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72,共7页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学术研究中,必须要有历史维度。隋唐时期是多民族中国发展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时期,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了巨大发展,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同样在孕育中得到了发展。因为隋唐两朝开明的民...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学术研究中,必须要有历史维度。隋唐时期是多民族中国发展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时期,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了巨大发展,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同样在孕育中得到了发展。因为隋唐两朝开明的民族共同体思想与民族政策,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隋朝君臣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提出了“混一戎夏”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唐太宗等皇帝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形成了“天下一家”“华夷一家”的民族共同体思想,这些民族共同体思想就是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时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文化共同体的学术自觉——陆德明《经典释文》与隋唐文化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4
11
作者 雷恩海 曹志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8-148,共11页
陆德明《经典释文》针对魏晋以来经学之讹误、义疏之歧出,以科学的方法,辩证经学之源流,明其传授之次第,諟正音读、文字、义训。陆德明以个人之力而推行了一项国家语言文字规划和思想统一行动,既是学术自身发展的自觉要求,也是实现天下... 陆德明《经典释文》针对魏晋以来经学之讹误、义疏之歧出,以科学的方法,辩证经学之源流,明其传授之次第,諟正音读、文字、义训。陆德明以个人之力而推行了一项国家语言文字规划和思想统一行动,既是学术自身发展的自觉要求,也是实现天下一统的儒学治世的现实需求;是文化行为,也是思想统一行动,而且援道入儒,以开放的学术理性,开启了一个思想文化统一的新时代,成为唐代重建文化共同体的蓝本,直接启迪了《五经正义》官方意识形态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德明 《经典释文》 隋唐 文化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织锦中含绶鸟纹的设计因子提取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彭国华 刘凯雄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1-118,共8页
唐代织锦中的含绶鸟纹作为唐文化交融发展的产物,浓缩了传统纹样的精华,极具审美属性与学术研究价值,有必要将其文化传承并进行设计应用。文章通过对文献的挖掘、书籍资料的整理,结合图文互证的方式,对其进行文化上的梳理;通过用户感知... 唐代织锦中的含绶鸟纹作为唐文化交融发展的产物,浓缩了传统纹样的精华,极具审美属性与学术研究价值,有必要将其文化传承并进行设计应用。文章通过对文献的挖掘、书籍资料的整理,结合图文互证的方式,对其进行文化上的梳理;通过用户感知,提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设计因子,以形状文法进行推敲,设计出既具有唐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图形;最后运用到丝巾设计案例中,已验证其可行性。唐代织锦中的含绶鸟纹在造型与审美上达到了一个特别高的程度,不仅可以为现代丝巾设计提供灵感与素材,还可以通过自身的特点展现唐文化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织锦 含绶鸟 设计因子 形状文法 丝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长安城六爻地形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李令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0-128,共9页
唐代学者普遍认为隋文帝初建大兴城时,将横贯城际的六道黄土梁附会成乾卦六爻之象,并从北向南按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的顺序排列下来,以卦辞含义来布置各类建筑,显示出特殊的功能分区。宇文恺初建大兴城时利用了六爻地形... 唐代学者普遍认为隋文帝初建大兴城时,将横贯城际的六道黄土梁附会成乾卦六爻之象,并从北向南按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的顺序排列下来,以卦辞含义来布置各类建筑,显示出特殊的功能分区。宇文恺初建大兴城时利用了六爻地形进行规划布局,合理利用地形;在城市景观上达到错落有致,给城市建置赋予一种文化内涵,实现了心理上的天人合一。用梁洼相间分布的现代测绘地图对六爻的具体走向进行了准确复原,并给予各自的名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卦 六爻 隋都大兴城 唐都长安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宫廷女装中披帛的流行特色探析——以唐墓壁画图像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石历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2-119,共8页
从着装的文化环境看,唐代披帛并非偶然出现、单一来源,作为世俗宫廷女装的必备饰品和舞蹈服装的重要道具,披帛代表了唐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流行特色和创新精神。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先进的纺织技术与机械、体系化的染料与织物奠定了披帛... 从着装的文化环境看,唐代披帛并非偶然出现、单一来源,作为世俗宫廷女装的必备饰品和舞蹈服装的重要道具,披帛代表了唐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流行特色和创新精神。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先进的纺织技术与机械、体系化的染料与织物奠定了披帛的流行色调和多元化质料。在女装造型的衍变中,披帛以其丰富造型与领型及衣襟搭配而调节整体服饰形象,至盛唐呈现出丰富新颖的披着方式而日臻成熟,成为中西方与本土服饰文化交融的佳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文化 唐代服饰 披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之际的气候变化与边境战争——兼论突厥社会生态韧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唐尚书 郑炳林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9-144,共6页
隋唐时期,突厥时常制造边界冲突和发动战争,一度对中原产生严重威胁。吊诡的是,突厥与中原政权斗争过程中发生的多次盛衰转折都与当时境内发生的气候异常突变和自然灾难有极大关连,凸显其面临危机干扰时社会生态韧性脆弱的一面。本文试... 隋唐时期,突厥时常制造边界冲突和发动战争,一度对中原产生严重威胁。吊诡的是,突厥与中原政权斗争过程中发生的多次盛衰转折都与当时境内发生的气候异常突变和自然灾难有极大关连,凸显其面临危机干扰时社会生态韧性脆弱的一面。本文试图通过探讨隋唐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突厥战争成败和社会发展兴衰之间的互动关系,重新审视突厥社会发展变迁中的社会生态韧性与适应性等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突厥 气候变化 边境战争 社会生态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长安商业市场的繁荣及其原因 被引量:12
16
作者 薛平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9-95,共7页
隋唐长安商业市场的繁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市场内部店、肆、铺、邸空前增多;二、来长安经商的各地商人很多;三、市场上商品品种比前代大为增加;四、商业内部的行业分工更加细密,行业显著增多;五、商业活动逐渐冲破传统坊市制的束... 隋唐长安商业市场的繁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市场内部店、肆、铺、邸空前增多;二、来长安经商的各地商人很多;三、市场上商品品种比前代大为增加;四、商业内部的行业分工更加细密,行业显著增多;五、商业活动逐渐冲破传统坊市制的束缚。这些都标志着当时长安商业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隋唐长安商业市场的繁荣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有利因素:隋唐两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币制统一;水陆交通发达及西域商路通畅;长安及关中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长安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独特地位。正是在上述诸种有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隋唐长安商业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长安 商业市场 唐代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宋词与燕乐之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胡遂 习毅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71-76,共6页
文章阐明了三个观点 :1 )唐宋词是一种曲牌体声乐艺术形式 ,其曲牌的音乐定式产生于“隋唐燕乐”。也可以说 ,由于“燕乐”曲子的程式化而产生了唐宋词这一艺术形式 ;2 )由于“唐宋词”是声乐艺术的一部分 ,所以其声辞配合的方式决定着... 文章阐明了三个观点 :1 )唐宋词是一种曲牌体声乐艺术形式 ,其曲牌的音乐定式产生于“隋唐燕乐”。也可以说 ,由于“燕乐”曲子的程式化而产生了唐宋词这一艺术形式 ;2 )由于“唐宋词”是声乐艺术的一部分 ,所以其声辞配合的方式决定着词体的形式 ;3 )“词体”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词乐的衰亡与新兴乐种的繁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子词 声辞配合 隋唐燕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死亡观研究--以葬具图像的解读为主 被引量:8
18
作者 孙武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9-97,共9页
Miho、青州和史君墓围屏石榻或石椁上直接表现丧葬仪式的图像,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入华粟特人葬俗和死亡观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和图像资料。结合粟特故地、丝绸之路及其它入华粟特人墓葬的考古资料与中外历史、宗教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入华... Miho、青州和史君墓围屏石榻或石椁上直接表现丧葬仪式的图像,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入华粟特人葬俗和死亡观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和图像资料。结合粟特故地、丝绸之路及其它入华粟特人墓葬的考古资料与中外历史、宗教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入华粟特人死亡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犬视尸毒到事死如生;从善恶二元观到钦瓦特桥审判;圣火与善神崇拜;灵魂不死与天国享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隋唐 入华粟特人 葬具图像 死亡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墓志所见隋炀帝亲征高句丽——兼论唐初君臣对隋亡事件的诠释 被引量:5
19
作者 拜根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8-155,共8页
学界历来将隋朝速亡的导火线归结为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唐人编撰的《隋书》,五代以及北宋出现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均是如此记载。显然,树立反面教材,印证新王朝的正当性,这些颇具倾向性的记载,对于继隋而立的唐朝来... 学界历来将隋朝速亡的导火线归结为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唐人编撰的《隋书》,五代以及北宋出现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均是如此记载。显然,树立反面教材,印证新王朝的正当性,这些颇具倾向性的记载,对于继隋而立的唐朝来说,无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翻检甄别批判千百年来深埋地下不为人知,现存36位战争亲历者墓志史料,重温战争的萧杀氛围和征战者为国捐躯事迹,或许对自唐初以来固有的看法能有所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炀帝 高句丽 墓志铭 唐初君臣 隋亡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寅恪先生“胡化”、“汉化”说的启示 被引量:19
20
作者 林悟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2-47,共6页
陈寅恪先生把胡化、汉化的问题视为中国中古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他抓住这一关键环节,解释了历史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胡化”、“汉化”说,是陈先生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系列精辟论述,对于我们研究... 陈寅恪先生把胡化、汉化的问题视为中国中古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他抓住这一关键环节,解释了历史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胡化”、“汉化”说,是陈先生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系列精辟论述,对于我们研究中国中古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甚至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这一学说在50年代曾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今天重新学习、研究他这一学说,吸取其精华,对于我们匡正形而上学。教条主义、浅薄浮躁的学风,尤有特别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史学思想 胡化说 汉化说 种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