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中丘陵区4个树种人工纯林土壤-微生物-胞外酶C∶N∶P化学计量特征
1
作者 卢巧露 方晰 +4 位作者 范世才 孙龙 孙百慧 梁婷婷 李毅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9-248,共10页
[目的]不同树种人工林因养分吸收利用策略的差异,导致土壤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及其化学计量比的改变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微生物是否通过调整自身生物量和胞外酶化学计量比适应土壤的变化仍不明确。为探究不同树种人工... [目的]不同树种人工林因养分吸收利用策略的差异,导致土壤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及其化学计量比的改变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微生物是否通过调整自身生物量和胞外酶化学计量比适应土壤的变化仍不明确。为探究不同树种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土壤-微生物-胞外酶C∶N∶P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协变性。[方法]以湘中丘陵区土壤发育、经营历史一致,不同生活型的4个树种[针叶树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落叶阔叶树枫香(Liquidaar formosana)、常绿阔叶树木荷(Schima superba)和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0~40 cm土层C、N、P质量分数,微生物生物量碳(C_(mic))、氮(N_(mic))、磷(P_(mic))和微生物获取C(β-1,4-葡萄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BG+CBH)、N(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P(酸性磷酸酶,ACP)资源的相关胞外酶活性(EEA)。[结果]1)不同树种人工林显著影响土壤C、N、P质量分数,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活性及C_(mic)∶N_(mic)∶P_(mic)和EEAC∶N∶P;马尾松林、枫香林C_(mic)∶P_(mic)显著高于木荷林和杜英林,微生物与植物竞争土壤有效P,土壤P利用率低,特别是枫香林;木荷林NAG及EEAN∶P最高,微生物受N限制明显;杜英林ACP较高,且EEAC∶N、EEAC∶P也高于其他树种人工林,而EEAN∶P最低,微生物受C、P限制最为严重。2)土壤C∶N∶P与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C∶N∶P相关性不显著,仅有C_(mic)∶N_(mic)与EEAC∶N、C_(mic)∶P_(mic)与EEAC∶P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C∶N∶P与微生物生物量C∶N∶P不存在协变性;而土壤C∶N∶P与C∶P_(imb)呈显著正相关,C_(mic)∶N_(mic)∶P_(mic)与C∶N∶P_(imb)呈显著负相关,C∶N_(imb)和EEAC∶N呈显著正相关,证实土壤与微生物间C、N、P的差异对胞外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3)凋落物层现存量对土壤C、N、P质量分数及P_(mic)、C_(mic)∶P_(mic)、N_(mic)∶P_(mic)、BG+CBH、NAG、EEAC∶P影响显著。[结论]不同树种人工林通过影响土壤C、N、P质量分数,进而影响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微生物主要通过调整自身生物量C∶N∶P及产生特定胞外酶适应不同养分的限制,验证资源分配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比 微生物生物量 胞外酶活性 针叶树 落叶阔叶树 常绿阔叶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地区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与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5
2
作者 金鹏 徐明 +5 位作者 文春玉 聂坤 杨雪 唐雪娅 魏珊 张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9,176,共9页
为探究黔中地区天然次生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特征,选取典型的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为调查对象,采用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环境异质性对主要树种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树种及径级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研究... 为探究黔中地区天然次生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特征,选取典型的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为调查对象,采用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环境异质性对主要树种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树种及径级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研究。调查共记录91种植物,其中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分别为42种和68种。2个森林群落中乔木总径级整体均呈倒“J”形结构,结构稳定,自然更新良好。结果表明,生境异质性对2种群落类型在小距离上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作用明显。2块样地幼树、中树及总体分布格局相似,均为点距离在0~10 m内呈聚集分布、在10~25 m内呈随机分布,而大树在整个观察尺度内均为随机分布。马尾松纯林中马尾松-甜槠、甜槠-槲栎的空间关联性均以不相关为主,马尾松-槲栎以负相关为主;而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中马尾松与甜槠在10~20 m以负相关为主。2种群落类型不同径级的空间关联性总体为不相关。黔中山地天然次生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马尾松纯林群落结构存在差异,环境异质性、径级结构和空间尺度对两者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针阔混交林 群落结构 林木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4个树种不同器官C、N、P化学计量比及其异速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梁婷婷 方晰 +3 位作者 孙龙 孙百慧 李毅 卢巧露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49-2463,共15页
研究亚热带不同生活型树种碳、氮、磷含量及其计量比器官间和种间差异,揭示不同生活型树种养分分配格局和限制因子及其对环境的潜在适应机制,为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群落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在同质环境下测定针叶树种马尾松、落... 研究亚热带不同生活型树种碳、氮、磷含量及其计量比器官间和种间差异,揭示不同生活型树种养分分配格局和限制因子及其对环境的潜在适应机制,为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群落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在同质环境下测定针叶树种马尾松、落叶阔叶树种枫香和常绿阔叶树种木荷、杜英10个器官的碳含量(C)、氮含量(N)、磷含量(P)及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用变异系数(CV)表达器官间和树种间的差异,用标准主轴回归斜率检验C、N、P两两之间的异速增长关系。结果表明:1)器官间、树种间C、N、P及C/N、C/P(除树种间外)和N/P差异显著,且器官间的差异随树种不同而显著变化;代谢活性强的器官(叶、细根)N、P较高,但C/N、C/P较低,慢速周转器官(边材、心材)则相反;4个树种叶N/P均值高达32.36,显著高于其它器官,表明研究区树种受P限制严重;2)无论种间还是器官间,C的CV均低于6%,是植物体内最稳定的元素,而N、P的CV较高,特别是P;代谢活性强的器官(叶、细根)种间变异小,代谢活性弱的器官(边材、心材)种间变异大;4个树种器官间N、P的CV差异明显,从弱变异到中等变异,其中木荷最大,为中等变异,杜英最小,为弱变异;3)叶、边材N和P为正异速增长,枝、皮、根头、粗根和小根N和P为等速增长;马尾松、木荷N和P为等速增长,而枫香、杜英N和P为正异速增长。综上,不同生活型树种器官间N、P分配特征与器官功能分异密切相关,总体上将受限的P优先分配到叶和细根;不同生活型树种具有不同的环境适应机制;无论是种内还是种间,单一器官C、N、P及其计量特征不能准确地反映整树水平,今后的相关研究不仅考虑种间差异,还应考虑种内器官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间变异 种间变异 异速增长 针叶树 落叶阔叶树 常绿阔叶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4种阔叶树幼苗光合特性对生长温度的响应
4
作者 张非凡 蔡妙莹 +3 位作者 李雪琴 胡丹丹 钟全林 程栋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860-6870,共11页
为探究亚热带地区常见阔叶树幼苗光合特性及其对不同生长温度的响应规律,以南岭栲(Castanopsis fordil)、闽楠(Phoebe bournei)、青冈(Quercus glauca)和木荷(Schima superba)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3个生长温度梯度(20... 为探究亚热带地区常见阔叶树幼苗光合特性及其对不同生长温度的响应规律,以南岭栲(Castanopsis fordil)、闽楠(Phoebe bournei)、青冈(Quercus glauca)和木荷(Schima superba)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3个生长温度梯度(20℃/15℃、25℃/20℃和30℃/25℃;白天/黑夜),测定各生长温度梯度下叶片的光合参数,比较不同生长温度梯度下幼苗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1)闽楠、青冈和木荷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在30℃处理下显著提高(P<0.05);青冈的光饱和点(LSP)在30℃处理下显著提高(P<0.05);南岭栲、青冈和木荷的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_(d,25))均随生长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4个树种的最大羧化速率(V_(cmax))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x))均随生长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青冈和木荷的J_(max)/V_(cmax)在30℃处理下显著提高(P<0.05);(3)南岭栲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IWUE)随生长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南岭栲、青冈和木荷的瞬时碳利用效率(ICUE)均随生长温度的升高而增加;(4)Pnmax、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V_(cmax)、J_(max)以及ICUE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均与R_(d,25)呈极显著负相关;T_(r)和G_(S)与IWUE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闽楠、青冈和木荷在高温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光合潜能,南岭栲在高温条件下具有较强的节水和耐干旱能力。此外,南岭栲、青冈和木荷在高温条件下的耐阴性有所提高,而闽楠则与之不同,其喜光性有所提高。研究可以加强对南岭栲、闽楠、青冈和木荷表现出的不同的适应策略的了解,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全球变暖变化带来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特性 生长温度 阔叶树幼苗 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瞬时碳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日光强下5种植物叶片的UV-B防护 被引量:2
5
作者 孙谷畴 张厚华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6,共4页
通过测定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和荷木(Schimasuperba),及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藜蒴(Castanopsisfissa)和锥树(Castanopsischinensis)叶片中甲醇提取物和细胞壁碱性酚类提取物中UV-B吸收物质的含量,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 通过测定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和荷木(Schimasuperba),及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藜蒴(Castanopsisfissa)和锥树(Castanopsischinensis)叶片中甲醇提取物和细胞壁碱性酚类提取物中UV-B吸收物质的含量,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面积,研究全日光强下植物对UV-B的防护策略。结果表明, 在全日光强下植物叶片甲醇提取物的UV-B吸收能力较遮阴下的高,如藜蒴和锥树分别高出42.6%和32.6%,而马尾松仅高出4.2%。全日光强下的黄果厚壳桂和荷木叶片细胞壁碱性酚类提取物的UV-B吸收能力亦分别比遮阴下的高35%和11.7%,而马尾松、锥树和藜蒴则较遮阴下的低,可能这些树种在全日光下细胞壁UV-B吸收物质有部分转移到细胞质,以增强栅栏组织细胞的保护。全日光强下这几种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较遮阴下的低,但有较高的比叶面积,这可能有利于减少对光的吸收和对深层组织细胞器的保护。可见不同植物是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适应增高的UV-B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日光强 马尾松 亚热带阔叶树 UV-B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无性系‘闽杉1号’与阔叶树混交林早期生长分析
6
作者 陈乘贵 范金妹 +4 位作者 余强 苏顺德 吴日明 张求付 刘美利 《福建林业》 2025年第3期46-48,共3页
以杉木优良无性系‘闽杉1号’为研究对象,与杂交马褂木、闽楠和南酸枣开展混交试验,比较分析了5种3年生混交林分的保存率和树高生长指标。结果表明:在杉木与杂交马褂木、南酸枣以2∶1∶1比例混交的模式下,‘闽杉1号’生长状态最佳,是营... 以杉木优良无性系‘闽杉1号’为研究对象,与杂交马褂木、闽楠和南酸枣开展混交试验,比较分析了5种3年生混交林分的保存率和树高生长指标。结果表明:在杉木与杂交马褂木、南酸枣以2∶1∶1比例混交的模式下,‘闽杉1号’生长状态最佳,是营建杉阔混交林的适宜混交方式;3年生时,该混交模式中各树种的生长表现分别为:杉木平均树高3.75 m、保存率94.66%;杂交马褂木平均树高4.16 m、保存率98.41%;南酸枣平均树高7.69 m、保存率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闽杉1号 混交林 阔叶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落物来源差异与混合比例对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
7
作者 李玥灵 黄向华 《福建林业》 2025年第2期37-41,共5页
采用尼龙分解袋法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格氏栲(Castanopsis fargesii)凋落叶进行为期90 d的分解试验,探究针阔叶凋落物的单一分解及不同比例混合分解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和格氏栲单一凋落叶分解与混合分解质量损失均主... 采用尼龙分解袋法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格氏栲(Castanopsis fargesii)凋落叶进行为期90 d的分解试验,探究针阔叶凋落物的单一分解及不同比例混合分解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和格氏栲单一凋落叶分解与混合分解质量损失均主要发生在前45 d,马尾松和格氏栲单一凋落叶分解失重率均为22%左右,马尾松与格氏栲凋落叶混合比例为1∶1和1∶4时凋落物分解失重率分别为10.5%和21.8%,相对分解速率在后期均呈下降趋势;分解90 d后,不同树种单一凋落物分解、凋落物不同比例混合分解的凋落物质量残留与分解45 d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从高到低依次为:纯格氏栲凋落叶>马尾松凋落叶+格氏栲凋落叶(1∶1)>马尾松凋落叶+格氏栲凋落叶(1∶4)>纯马尾松凋落叶。综上,不同树种单一凋落物分解及不同比例混合分解均存在前期快速分解和后期缓慢分解2个阶段,凋落物混合分解效应受其混合比例差异的影响,提高阔叶树种在生态系统所占比例会促进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针叶树种 阔叶树种 混合比例 Olso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化改培对马尾松林土壤碳氮转化的影响
8
作者 高伟 林国江 +2 位作者 颜耀 郑兆飞 郑清东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2,共10页
深入探究亚热带地区不同阔叶化改培措施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氮转化过程的具体影响及其微观机制,为解决低效马尾松人工林改造及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且精准的理论依据.选取亚热带地区27a生马尾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未间伐... 深入探究亚热带地区不同阔叶化改培措施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氮转化过程的具体影响及其微观机制,为解决低效马尾松人工林改造及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且精准的理论依据.选取亚热带地区27a生马尾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未间伐马尾松林作为对照,以间伐套种木荷、间伐套种毛红椿两种改培模式为处理组,通过对土壤呼吸、氮矿化等指标的测定,系统研究不同阔叶化改培模式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氮转化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3种改培模式的土壤呼吸速率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最高值均出现在12:00—16:00,最低值基本都出现在2:00左右,而在冬季均没有明显的日变化;(2)3种改培模式的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均为夏高冬低,且在不同季节均为间伐套种木荷模式最高,未间伐马尾松纯林最低;(3)3种改培模式的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总矿质氮含量、土壤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和总矿化速率季节变化均为单峰曲线,不同季节中,2种套种模式的氮转化速率均高于对照;(4)3种改培模式的土壤呼吸除受土壤温度变化外,还受到土壤湿度的调控,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系数最高为间伐套种木荷模式.年凋落物量、土壤全碳、土壤全氮、土壤pH和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和总氮矿化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凋落物碳氮比、凋落物木质素/N、土壤容重、细根碳氮比与土壤呼吸速率和总氮矿化速率呈显著负相关.间伐初期的林窗效应和由套种不同阔叶树介导的土壤有机碳输入数量和质量、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差异,导致阔叶化改培提高了马尾松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和土壤氮转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阔叶树 质量提升 土壤呼吸 氮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湖萌芽杉木与地带性阔叶树种混交试验
9
作者 徐邓幸 邵建兵 +3 位作者 蒋科毅 徐高福 毛显锋 王志平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2期64-67,71,共5页
萌芽杉木与地带性阔叶树种混交是解决地力衰退、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千岛湖界首林场于2004年度皆伐一片杉木人工林进行萌芽更新,2005年开展补植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 萌芽杉木与地带性阔叶树种混交是解决地力衰退、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千岛湖界首林场于2004年度皆伐一片杉木人工林进行萌芽更新,2005年开展补植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木荷(Schima superba)和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等地带性阔叶树种混交试验。结果表明:2020年进行间伐,萌芽杉木与阔叶树混交林间伐308株·hm^(-2),间伐蓄积41.3262 m^(3)·hm^(-2),分别比萌芽杉木低29.87%、34.17%。2024年7月调查,萌芽杉木与阔叶树混交林中的地带性阔叶树种重要值高达69.26%,林分密度、林分蓄积分别比萌芽杉木增加45.51%、24.68%;地上部分生物量提高55.20%。萌芽杉木与阔叶树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比萌芽杉木提高13.85%、11.18%、7.14%和137.74%。混交林内气温较萌芽杉木林内低1.1℃,比林外空地低2.1℃;混交林内湿度较萌芽杉木林内高7.2个百分点,比林外空地高11.5个百分点。萌芽杉木引入地带性阔叶树种是杉木人工林结构优化、林分质量提升、实施可持续经营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萌芽杉木 地带性阔叶树种 混交林 千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树木地貌法重建山洪泥石流历史事件--以北京密云区龙潭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佳亮 马超 +2 位作者 王锐 王丽娟 苗绿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3-190,共8页
认识区域山洪泥石流活动史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灾害发展趋势的基础。利用树轮中的生长干扰信息,可以对未知山洪泥石流历史事件准确定年。本文以北京市密云区龙潭沟流域的曹庄子沟和合峪沟两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利用树木地貌学方... 认识区域山洪泥石流活动史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灾害发展趋势的基础。利用树轮中的生长干扰信息,可以对未知山洪泥石流历史事件准确定年。本文以北京市密云区龙潭沟流域的曹庄子沟和合峪沟两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利用树木地貌学方法,在已知灾害年基础上获取阔叶树杨树的树轮生长扰动百分比,再重建未知灾害年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树轮对灾害的响应要滞后一年;2011年曹庄子沟的山洪导致该沟流通区、左岸、右岸和堆积区的树轮生长扰动百分比分别为-30.59%、43.78%、43.47%、-30.44%;2016年曹庄子沟的泥石流导致该沟四个分区的树轮生长扰动百分比分别为-46.08%、-45.15%、-46.64%、-37.32%。根据上述结果,推求并验证了曹庄子沟其他灾害年为2002、2013年,合峪沟灾害年为1997、2002、2011、2013、2016年。研究区1997、2002、2011、2013、2016年的响应树比例分别为35.42%、66.07%、46.43%、32.14%、58.93%,利用响应树比例能够区分灾害严重年份和次严重年份。2010年至今,该流域山洪及泥石流灾害活动频数有所增大,未来该流域再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可能性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地貌法 山洪及泥石流 阔叶树 生长扰动 龙潭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林下套种不同阔叶树种的耐荫性比较
11
作者 刘振华 孙良 +3 位作者 李光强 林峰 程勇 张勰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27-32,共6页
以青冈、赤皮青冈、木荷和闽楠等4种阔叶树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在杉木林下及苗圃地中的生长指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这4种阔叶树的耐荫能力。结果表明:林下套种时,4种阔叶树的树高和地径生长均受到抑制;青冈、木荷... 以青冈、赤皮青冈、木荷和闽楠等4种阔叶树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在杉木林下及苗圃地中的生长指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这4种阔叶树的耐荫能力。结果表明:林下套种时,4种阔叶树的树高和地径生长均受到抑制;青冈、木荷和闽楠的地径在林下和苗圃地之间具有显著差异,青冈、木荷的株高在林下和苗圃地之间具有极显著差异。林下4种阔叶树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均高于苗圃地中的;林下4种阔叶树的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Q_(y))较苗圃地中的均有所下降。林下套种时,4种阔叶树的初始荧光(F_(o))大小排序为赤皮青冈的<青冈的<闽楠的<木荷的,最大荧光(F_(m))和可变荧光(F_(v))均表现为闽楠的<赤皮青冈的<青冈的<木荷的;4种阔叶树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弱光胁迫,其中闽楠受胁迫最为严重;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PSⅡ潜在活性(F_(v)/F_(o))与苗圃地中的相比均下降,均为闽楠的<青冈的<木荷的<赤皮青冈的。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表明,4种阔叶树耐荫能力大小依次为赤皮青冈的>木荷的>青冈的>闽楠的。研究结果为杉木林下套种阔叶树种的选择及光环境的调整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树 杉木 林下套种 耐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阔叶树种幼苗生物量分配特征及模型构建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非凡 李雪琴 +3 位作者 武盼盼 钟全林 胡丹丹 程栋梁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5-402,共8页
以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闽楠、南岭栲、米老排、青冈、云山青冈和木荷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株收获法获取6种树种幼苗根、茎、叶及整株的生物量,比较其分配特征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异速生长关系,建立不同树种幼苗各器官及整株... 以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闽楠、南岭栲、米老排、青冈、云山青冈和木荷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株收获法获取6种树种幼苗根、茎、叶及整株的生物量,比较其分配特征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异速生长关系,建立不同树种幼苗各器官及整株生物量的回归估测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幼苗整株生物量差异显著,依次为青冈>米老排>南岭栲>云山青冈>木荷>闽楠。(2)不同树种幼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差异显著,其中青冈根生物量占比最大(39.9%),米老排茎生物量占比最大(45.0%),闽楠叶生物量占比最大(49.2%)。(3)不同树种幼苗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比值均小于1,表明幼苗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茎和叶。除木荷外,其余树种地上、地下生物量均遵循显著的等速生长关系。(4)不同树种幼苗生物量回归估测模型多为幂函数模型,其次为三次多项式模型。6种树种幼苗整株生物量在不同器官分配上存在差异,同时幼苗地上、地下生物量间呈现出等速生长规律。各树种幼苗生物量回归估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在相同或相似立地条件下估算不同树种幼苗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模型 生物量分配 异速生长 根冠比 阔叶树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亚热带乡土珍贵树种人工幼林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储量及分配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谭长强 申文辉 +2 位作者 郑威 黄志玲 徐大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39,共9页
为了阐明我国南亚热带主要乡土珍贵阔叶造林树种营养元素储量及分配特征,以广西9年生的主要乡土珍贵树种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荷木(Schima superba)、蚬木(Excentroden... 为了阐明我国南亚热带主要乡土珍贵阔叶造林树种营养元素储量及分配特征,以广西9年生的主要乡土珍贵树种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荷木(Schima superba)、蚬木(Excentrodendron tonkinense)、西南桦(Betula alnoides)、任豆(Zenia insignis)、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和柚木(Tectona grandis)为试验对象,分析8种营养元素(N、P、K、Ca、Mg、Fe、Zn、Mn)在各树种的储量及分配特征。结果表明:9个树种单株营养元素总储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大到小顺序为:火力楠、红锥、荷木、柚木、降香黄檀、蚬木、西南桦、格木、任豆,不同树种不同器官之间、不同元素储量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营养元素在9个树种中储量占总储量的比例不同,所有树种排位前三的均为N、K、Ca,占总元素储量比例的85.5%~93.1%。9个树种由于自身的生理特性,对元素的需求和积累能力存在差异,其中,荷木及火力楠对Mn元素的吸收固定能力较强;蚬木对N、Mg、Fe、Zn、Mn营养元素的积累能力较低;降香黄檀对P、Zn、Mn的积累能力较低;格木对K、Ca的积累能力较低。9个树种对N、P、K、Ca、Mg、Zn、Mn营养元素的积累总体表现了茎最大,对Fe元素的存储主要集中于茎和根。9个树种每生产1 t干物质所需营养元素为8.08~25.23 kg,树种的营养总利用效率主要受树种生长特性的影响,速生树种营养利用效率相对较高,而慢生树种则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树种 阔叶树种 营养元素分配 营养元素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iDAR数据与光谱影像融合的单木提取方法 被引量:5
14
作者 孟小前 李俊磊 +3 位作者 胡伟 田茂杰 马春田 王瑞瑞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11,262,共10页
针对现有的机载数据单木分割方法对林型的普适度不高,尤其在高郁闭度阔叶林地带提取精度偏低的问题,选用海南省海口市热带阔叶林地带的光谱影像和LiDAR数据,先采用基于距离阈值的单木分割方法,利用高分光谱影像分割得到的树冠边缘,对初... 针对现有的机载数据单木分割方法对林型的普适度不高,尤其在高郁闭度阔叶林地带提取精度偏低的问题,选用海南省海口市热带阔叶林地带的光谱影像和LiDAR数据,先采用基于距离阈值的单木分割方法,利用高分光谱影像分割得到的树冠边缘,对初始探测树顶点进行位置约束。获得单木顶点的精确定位后,采用基于种子点的单木分割方法分割,完成了阔叶林的单木提取。结果显示,与已有的基于单木间相对间距单木分割方法相比,本研究通过选取最佳分割尺度结合光谱影像进行精确定位,改善了原有单一尺度分割方法导致的过分割现象,将单木识别精确率由0.67提升至0.92。该方法在使用遥感对森林单木进行分割工作中,可以更好地识别单木,对不同林型适用度较高,可以为后续的单木信息提取工作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叶混交林 单木分割 机载LIDAR 光谱影像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阔混交林自疏边界线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柏昌 韩媛媛 +1 位作者 孙洪刚 何功秀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共12页
[目的]正确揭示混交林自然稀疏机制,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利用1991~2016年福建、江西和安徽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随机边界分析和分位数回归分析,研究树种混交、纬度变化和立地条件对杉阔... [目的]正确揭示混交林自然稀疏机制,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利用1991~2016年福建、江西和安徽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随机边界分析和分位数回归分析,研究树种混交、纬度变化和立地条件对杉阔混交林密度和生长之间自疏轨迹的影响规律。[结果]相较于杉木纯林,杉阔混交林自疏线呈上移且趋于平缓的状态。不管采用何种拟合方式,杉阔混交林自疏线与纯林自疏线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未偏离-1.605。混交比例对杉阔混交林自疏斜率具有正向影响,纬度和立地条件具有负向影响。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得到的是混交林的林分平均密度,分位数回归拟合得到的最大林分密度线受分位数值的影响,随机边界分析可以避免主观选择自疏拟合数据的缺陷,是混交林最大密度线的最佳拟合方法。[结论]杉阔混交林自疏轨迹与杉木纯林相一致,主要受混交比例、纬度和立地条件的影响,采用随机边界分析方法可以得到混交林最大林分密度,本研究可为杉阔混交林密度确定和调控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阔混交林 林分自疏 树种混交 纬度 立地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常见绿化树种叶片多酚和叶绿素特征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真敏 彭凌霄 +4 位作者 孙泽 李金仙 张春华 孙永玉 戚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120-124,共5页
以昆明市10种常见阔叶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DUALEX植物多酚-叶绿素测量计测定不同树种叶绿素含量、植物多酚类物质含量,比较不同树种新叶和老叶叶绿素含量、植物多酚类物质,分析叶龄、叶位对不同树种叶绿素含量和植物多酚类物质的影响。... 以昆明市10种常见阔叶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DUALEX植物多酚-叶绿素测量计测定不同树种叶绿素含量、植物多酚类物质含量,比较不同树种新叶和老叶叶绿素含量、植物多酚类物质,分析叶龄、叶位对不同树种叶绿素含量和植物多酚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树种叶绿素含量及植物多酚类物质含量与叶位不显著相关(P>0.05),与叶龄呈显著相关(P<0.05)。证明造成树种间叶绿素、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差异并非来自叶位的不同,而是与树种叶龄有明显相关,同时树种间叶绿素、多酚类物质含量不同也与树种间的差异相关,这可为昆明地区阔叶林选种的判断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树 叶绿素 植物多酚类物质 昆明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纯林阔叶化改造对土壤碳氮固持的短期效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浩东 陈梦 +3 位作者 袁丛军 何爽 丁访军 杨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6-137,共12页
【目的】为了解马尾松纯林补植不同阔叶树种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筛选不同类型的阔叶化改造土壤高效固碳模式。【方法】在贵州省独山县国有林场内选择林分结构相似且具有代表性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纯林,经择伐后补植香樟Cinnamomu... 【目的】为了解马尾松纯林补植不同阔叶树种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筛选不同类型的阔叶化改造土壤高效固碳模式。【方法】在贵州省独山县国有林场内选择林分结构相似且具有代表性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纯林,经择伐后补植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楠木Phoebe zhennan、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阔叶树种8~14 a,以未补植阔叶树的马尾松纯林为对照,分别设置3块样地,共15块,采集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结果】补植不同阔叶树种对土壤碳库影响不同,对0~20 cm影响较为显著,对更深层土壤影响较小,0~60 cm的土壤碳储量变化范围约1.39~12.77 kg·m^(-2),其中,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南酸枣林的土壤碳储量较高,分别达到212.35和203.51 kg·m^(-2),马尾松+香樟林土壤碳储量最低,约为100.78 kg·m^(-2);补植阔叶树种后土壤pH值显著降低,而MBC显著增加;在0~20 cm土层,南酸枣+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显著提升;补植阔叶树种后短期内土壤碳储量降低,但土壤氮储量无显著变化;补植楠木后土壤碳库活度和碳库活度指数提升,补植南酸枣后土壤碳库稳定性显著提升。【结论】优先选择叶片中初始木质素/氮值高的落叶阔叶树种能有效提升马尾松纯林土壤碳氮固持能力。马尾松纯林阔叶化改造短期内对土壤氮储量影响较小,土壤碳库一定程度下降后,可能需要15 a以上的恢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纯林 碳氮固存 补植阔叶树 短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纯林套种阔叶树种后林分空间结构变化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萌蕾 曹小玉 +5 位作者 张泽莲 吴树萍 莫永俊 袁达 黄新华 向雨欣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7-13,共7页
为了解杉木纯林林分空间结构变化,本文采用四株木法构建林分空间结构单元,基于福寿林场不同龄组的杉木纯林6个样地的实测数据,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选取角尺度、混交度、开敞度、大小比数和林层指数等5个林分空间结构指标对幼龄杉木纯... 为了解杉木纯林林分空间结构变化,本文采用四株木法构建林分空间结构单元,基于福寿林场不同龄组的杉木纯林6个样地的实测数据,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选取角尺度、混交度、开敞度、大小比数和林层指数等5个林分空间结构指标对幼龄杉木纯林和中龄杉木纯林在套种阔叶树种前后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变化进行分析,采取乘除法对林分空间结构各个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计算出的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将林分空间结构划分为5个评价等级;等级越高,则表明林分空间结构越合理,林层越丰富。结果表明:(1)套种阔叶树种前,幼、中龄杉木纯林空间结构指标角尺度分别为0.3687、0.3464,混交度分别为0.1507、0.0627,开敞度分别为0.9778、0.4338,大小比数分别为0.4991、0.5225,林层指数分别为0.2495、0.3414。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分布范围是0.1862~0.3876,1级样地数占样地总数的16%,2级样地数占样地总数的84%。(2)套种阔叶树种后,幼、中龄杉木纯林空间结构指标角尺度分别为0.3289、0.2197,混交度分别为0.3857、0.1629,开敞度分别为1.7182、0.7136,大小比数分别为0.4064、0.4377,林层指数分别为0.3063、0.5123。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数值分布范围是0.5921~0.8573,4级、5级样地数各占样地总数的50%。研究结果可为杉木纯林套种阔叶树种这一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经营措施的实践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纯林 林分空间结构 阔叶树种 乘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优势种生态位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冯铭淳 谢惠燕 +4 位作者 邓宁栊 李嘉诚 罗贞 卢德浩 林娜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7-756,共10页
为了解广东省东莞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的生态位特征和演替现状,设置3个1 hm2样地,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对东莞市马山和银瓶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优势种进行生态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解广东省东莞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的生态位特征和演替现状,设置3个1 hm2样地,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对东莞市马山和银瓶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优势种进行生态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马山和银瓶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主要由樟科、芸香科、山茶科、鼠刺科、茜草科等树种组成。群落中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木荷(Shichima superb)、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黄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on)、鼠刺(Itea chinensis)的生态位宽度较大,生态位宽度与频数关系密切。优势种生态位重叠值介于0~0.53,生态位重叠程度低,竞争关系较弱。3个样地所处演替阶段不同,银瓶山样地阳生树种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大,马山样地中生性树种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值更大,体现出常绿阔叶林从阳生树种建群到中生性树种建群的更替过程,为该区次生林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次生林 优势种 生态位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不同杉阔混交林林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20
作者 罗熠 邓厚银 +5 位作者 胡德活 王润辉 黄荣 晏姝 韦如萍 郑会全 《南方林业科学》 2024年第5期45-51,共7页
为了探究不同类型杉阔混交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以广东省北部地区6种人工杉阔混交林(“杉木×木荷”“杉木×红锥”“杉木×乐昌含笑”“杉木×火力楠”“杉木×香樟”“杉木×枫香”)以及杉木纯林为对... 为了探究不同类型杉阔混交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以广东省北部地区6种人工杉阔混交林(“杉木×木荷”“杉木×红锥”“杉木×乐昌含笑”“杉木×火力楠”“杉木×香樟”“杉木×枫香”)以及杉木纯林为对象,对其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组成、植物区系成分及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内共有植物50种,分属33科44属。其中,林下灌木层植物共有25种,分属16科20属;草本层植物共有25种,分属17科24属。区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研究区域林下植物33科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41属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进一步研究还发现,6类杉阔混交林“杉木×香樟”林分的林下植物综合物种多样性指数(SDCI)最高,为0.72“,杉木×枫香”林分(0.67)和“杉木×乐昌含笑”林分(0.67)次之,然后是“杉木×火力楠”林分(0.63)“、杉木×木荷”林分(0.54)和“杉木×红锥”林分(0.48),杉木纯林(0.46)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北 杉阔混交林 物种多样性 灌木层 草本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