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3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用于矿井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孙继平 彭铭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5G,5.5G,WiFi6,WiFi7,UWB,ZigBee等矿井移动通信、人员和车辆定位、无线视频和无线传感等系统的设计、规划和优化,需进行矿井电磁波传播分析。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是预测电磁波传播衰减的有效方法。分析研究了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 5G,5.5G,WiFi6,WiFi7,UWB,ZigBee等矿井移动通信、人员和车辆定位、无线视频和无线传感等系统的设计、规划和优化,需进行矿井电磁波传播分析。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是预测电磁波传播衰减的有效方法。分析研究了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在矿井的适用性:①矿井电磁波传播为有限空间特殊环境中远距离传播,与地面室内长方体简单环境中近距离电磁波传播不同。②矿井巷道四周为较厚的煤岩,对电磁波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巷道支护材料进一步阻挡了电磁波穿透,一般不考虑电磁波穿墙衰减。室内−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中的COST−Multi−Wall模型、Keenan−Motley模型考虑电磁波穿墙衰减,不适用于矿井。③矿井的基站和无线终端均在巷道内,为有限空间内部电磁波传播。室外−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适用于基站在室外开放空间、无线终端在室内有限空间的电磁波传播,不适用于矿井。分析研究了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对矿井不同场景(矿井辅助运输大巷、掘进巷道、拐弯巷道、分支巷道、综采工作面)中电磁波传播衰减的预测误差:利用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中的WINNER II模型、3GPP InH−Office模型、ITU−R P.1238模型、ITU−R M.2412 InH模型预测矿井电磁波传播衰减时,总的误差均值分别为9.3,8.2,9.9,7.7 dB,由于预测误差较大,这些模型不适用于矿井。目前没有专门针对矿井特殊环境建立的矿井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因此,有必要针对矿井有限空间特殊环境,研究建立矿井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指导矿井通信基站和定位分站及其天线的设计和布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通信 电磁波传播 电磁波衰减 统计模型 基站布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灾害情景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优化布局研究
2
作者 王威 庄园园 +3 位作者 张略淼 郭聪 刘朝峰 马东辉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5-385,共11页
为了解决复合灾害情景下应急避难场所选址的不确定性,通过灾后避难人口预测和道路通行能力快速评估,构建了多情景地震-暴雨典型复合灾害影响场景。在此基础上,考虑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在多水准地震-暴雨复合灾害下受损概率影响,以加权... 为了解决复合灾害情景下应急避难场所选址的不确定性,通过灾后避难人口预测和道路通行能力快速评估,构建了多情景地震-暴雨典型复合灾害影响场景。在此基础上,考虑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在多水准地震-暴雨复合灾害下受损概率影响,以加权服务质量期望最大为目标建立了不确定失效情景下应急避难场所覆盖选址模型。以石家庄市为例,通过对应急避难场所覆盖距离、服务质量要求及服务能力等参数优化计算与讨论,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最小临界覆盖距离产生的影响较大,因此应注意最小临界距离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灾害 应急避难场所 服务能力 临界距离 优化布局 选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模拟的社区公园布局基础要素对空间公平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刘志强 诸逸凡 +1 位作者 洪亘伟 余慧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4,共7页
社区公园是与居民联系最为紧密的社区级公共绿色空间,实现其布局空间公平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需求。基于人工智能方法,从整体差异、区域间差异和分配差异选取评价指标,构筑数量、区位和面积的组合模式,量化分析三基础要素及... 社区公园是与居民联系最为紧密的社区级公共绿色空间,实现其布局空间公平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需求。基于人工智能方法,从整体差异、区域间差异和分配差异选取评价指标,构筑数量、区位和面积的组合模式,量化分析三基础要素及其组合对社区公园布局空间公平的影响,经由姑苏区案例验证模拟结果。结果表明,社区公园布局由“少而大”转为“多而小”,3种要素在不同的空间公平层级产生影响:1)数量要素关联社区公园覆盖率以影响整体差异,整体差异共降低57.60%;2)区位要素改变居民与社区公园空间关系以影响区域间差异,区域间差异共降低59.41%;3)面积要素调整供需关系以影响分配差异,分配差异共降低44.32%;4)姑苏区社区公园布局的基础要素对空间公平的影响遵循上述模拟规律,但整体差异与分配差异变化更显著,而区域间差异变化则相对较小。揭示了社区公园布局基础要素对空间公平的影响规律,为落实社区公园布局空间公平理念提供支撑,为其规划优化提供精准化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社区公园布局 基础要素 空间公平 人工智能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线平行盾构隧道任意布置方式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预测模型
4
作者 王超 邹金锋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5,共13页
为探究双线平行盾构隧道任意布置方式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需建立相关理论预测模型。考虑地层土体损失率和收敛模式的影响,以圆形隧道为例,通过引入等效土体损失参数,以求得隧道收敛后的实际埋深,改进经典二维Peck模型。综合考虑... 为探究双线平行盾构隧道任意布置方式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需建立相关理论预测模型。考虑地层土体损失率和收敛模式的影响,以圆形隧道为例,通过引入等效土体损失参数,以求得隧道收敛后的实际埋深,改进经典二维Peck模型。综合考虑隧道轴心连线与水平面夹角α、双线隧道半径(r_(1),r_(2))和隧道轴心间距D等3种主要影响因素,建立双线平行盾构隧道任意布置方式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预测模型,通过实际工程的现场监测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验证预测模型的工程适用性,并对双线平行盾构隧道任意布置方式下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可用于解决双线平行盾构隧道任意布置方式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问题,且满足20%的工程精度要求;地表沉降曲线从“V”形至“W”形间变化的临界参数值[α,r_(2)/r_(1),D/H']为[60°,2.0,1.0],可据此初步判断地表沉降曲线形状并检验地表沉降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为类似隧道工程建设中的地表沉降变形预测及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线平行盾构隧道 布置方式 地表沉降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采区高产能露天煤矿工作线布置及发展方式优化
5
作者 赵景昌 王瀚澍 +2 位作者 侯鹏 白润才 任仕豪 《重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5-62,共18页
以哈尔乌素露天煤矿为工程实例,针对其首采区工作线退回至矿权界内后,工作线长度变短、采区宽度变窄的特殊条件下,如何确保实现35 Mt/a原煤产能的问题,以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为原则,综合考虑工作线长度对生产剥采比、剥离物内排运距... 以哈尔乌素露天煤矿为工程实例,针对其首采区工作线退回至矿权界内后,工作线长度变短、采区宽度变窄的特殊条件下,如何确保实现35 Mt/a原煤产能的问题,以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为原则,综合考虑工作线长度对生产剥采比、剥离物内排运距、原煤产量规模等的影响,建立了以年剥离总费用最低为目标的工作线长度优化数学模型,确定了经济合理工作线长度为1620~2315 m。结合哈尔乌素露天矿现有采掘设备生产能力和设备布置方案,分析确定了当工作线年平均推进度控制在400~515.25 m时,充分发挥采掘设备生产能力的工作线长度为1820 m。采用蒙特卡洛方法设计工作线形态,提出了3种满足工作线长度要求与年推进度限制的工作线布置与发展方式方案,构建了基于各方案平均生产剥采比、剥离加权平均运距、原煤加权平均运距、剥离加权平均提升高差、原煤加权平均提升高差和平均最大推进度等6项关键指标的客观赋权法CRITIC-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对3种方案的评价结果表明,方案二与理想解贴近度最高,能够使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在采区变窄条件下以最佳技术与经济效益实现35 Mt/a的原煤产能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窄采区 高产能 工作线布置与发展方式 蒙特卡洛方法 CRITIC-TOPSIS综合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模式与策略——基于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视角
6
作者 李璐 高书国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5,共13页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是激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动力源效能和发挥“三位一体”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的关键。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网络”(CHANEST...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是激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动力源效能和发挥“三位一体”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的关键。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网络”(CHANEST)模型,揭示三大城市群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领航优势与跨区域协同的互补特性,提出构建“优质引领示范区”“创新驱动试验区”“筑巢引凤磁力区”“数智赋能先行区”四区建设图景,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促进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方案。建议通过设立国家级工作专班、建立跨区域多部门协作委员会、健全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完善宏观统筹体系,优化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战略性校际合作、科研激励评价等微观运行机制,协同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多维统筹和“看不见的手”的激活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 区域协同发展 CHANEST模型 高等教育布局优化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布局及关联特征研究
7
作者 袁国廷 岳增慧 许海云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4,共9页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积极稳妥发展交叉学科,是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我国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名单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自设交叉...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积极稳妥发展交叉学科,是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我国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名单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自设交叉学科及其支撑学科的布局及交叉关联特征进行系统剖析。研究发现:我国自设交叉学科多样性各异,“双一流”建设高校成效显著,支撑自设交叉学科的一级学科存在近缘凝聚效应,学科交叉水平有待提升,不同学科所起的中介作用及其对知识交叉创新模式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应对接国家社会需求,夯实基础学科建设,发挥近缘学科优势,促进远缘学科融合,提升跨学科异质性知识传递深度,根据支撑学科特点促进不同模式的交叉创新,构筑协同共创、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设置交叉学科 布局特征 关联特征 多样性 交叉创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拟物算法的脐带缆截面布局多目标优化设计
8
作者 田庚 杨志勋 +3 位作者 殷旭 阎军 范志瑞 史冬岩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8-335,共8页
为了实现包含多种功能构件的脐带缆截面快速布局,同时保证布局后截面整体性能良好,本文综合考虑紧凑性、平衡性和热源分散性,基于主要目标法建立脐带缆截面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构建对应的物理模型并使用拟物算法结合拟人跳坑策略对脐... 为了实现包含多种功能构件的脐带缆截面快速布局,同时保证布局后截面整体性能良好,本文综合考虑紧凑性、平衡性和热源分散性,基于主要目标法建立脐带缆截面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构建对应的物理模型并使用拟物算法结合拟人跳坑策略对脐带缆截面进行布局设计,得到了3种代表性布局方案。通过有限元仿真进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基于拟物算法优化后的截面布局在紧凑性和平衡性上有显著提升,通过该方法可以得到综合性能较好的截面布局形式,能够避免依赖长期经验进行设计的不确定性,有效提高了脐带缆结构设计效率,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缆 截面布局 多目标 物理模型 拟物下降 拟人跳坑 数值仿真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散乱数据点的舱体布局模型构建
9
作者 王秋璐 杨建宏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70-174,共5页
现有舱体布局建模方法存在灵活性差、计算复杂度高、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因此研究基于空间散乱数据点的舱体布局模型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传统模拟退火算法基础上进行改进,采用非线性降温策略、引入空间拓扑关系约束并增加记忆功能,... 现有舱体布局建模方法存在灵活性差、计算复杂度高、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因此研究基于空间散乱数据点的舱体布局模型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传统模拟退火算法基础上进行改进,采用非线性降温策略、引入空间拓扑关系约束并增加记忆功能,结合深度学习中自动编码器进行数据预处理,运用DBSCAN算法划分功能区域,以空间利用率、通行效率、功能分区合理性为目标函数,考虑船舶重心平衡、设备安装规范等约束条件,构建了基于空间散乱数据点的舱体布局模型。验证改进模拟退火算法在舱体布局中多目标优化中的有效性,构建的模型在空间利用率、通行效率、功能冲突点数等指标上相较于传统方法有显著提升,为船舶舱体布局优化提供了更优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退火算法 舱体布局 聚类算法 模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我国废弃矿山综合开发利用路径思考
10
作者 郗富瑞 石菊松 +4 位作者 张进德 张德强 颜瑞雯 张婉秋 林刚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共15页
废弃矿山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当今世界资源、能源与环境领域的重要议题。通过文献调研和总结归纳法,文章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废弃矿山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废弃矿山综合开发利用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将资源科学理论与生命周期理... 废弃矿山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当今世界资源、能源与环境领域的重要议题。通过文献调研和总结归纳法,文章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废弃矿山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废弃矿山综合开发利用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将资源科学理论与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厘清了新时期阻碍废弃矿山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创新构建了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综合开发利用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解析废弃矿山资源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关系,提出了新时期废弃矿山综合开发利用系统解决方案。研究认为,废弃矿山综合开发利用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依据,以人地耦合系统理论为核心,开展实时动态的废弃矿山多能互补综合开发利用立体监测技术和不同尺度转换技术研究,实现对废弃矿山资源开发全要素、全过程、全覆盖的全方位监测,并综合考量自然要素和空间环境要素之间的多维耦合关系,建立高时空精度能源供给与需求响应协同模拟技术,形成全链条废弃矿山综合开发利用数据孪生技术体系,提升废弃矿山综合开发利用智能决策支持水平,以期为未来长期碳中和目标下的开发利用路径规划和布局优化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山资源 多能互补 关键问题 关键技术 立体监测 精细模拟 布局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通网络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的视角 被引量:2
11
作者 向仙虹 冯浩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44,共15页
城市经济韧性对应对外部冲击、保障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23年我国27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讨流通网络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流通网络... 城市经济韧性对应对外部冲击、保障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23年我国27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讨流通网络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流通网络可以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且表现出显著的资源禀赋、地理条件和区位空间的异质性特征。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内部环境、实现创新驱动和促进绿色发展在流通网络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中发挥着重要桥梁作用。同时,流通网络对周边城市会产生“虹吸效应”,随地理距离阈值增加而呈现出以600千米为界线先抑制后促进的特征,且存在1400千米的空间距离衰减边界。鉴于此,政府应构建灵活、多元且安全的流通网络,定期评估交通需求,注重交通运输设施的弹性规划与动态布局,加强多元化流通渠道和多层级流通网络建设,同时制定严格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安全标准,建立实时动态监测机制,保障流通网络安全并优化流通网络布局;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流通网络建设的灵活性和普适性,因地制宜构建互补型经济格局,建设由“现代流通节点城市+骨干流通走廊”为核心架构的内畅外联现代流通网络,发挥流通节点城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促进商品和资源要素高效流通;加强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减少对节点城市的过度依赖,避免导致城市经济发展两极分化,增强区域经济的自主性和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经济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网络 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 城市经济韧性 双重差分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的智能工厂设计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文明 金炎君 +3 位作者 许丽丽 赵海月 夏明垚 郑于海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2-372,共11页
在传统机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针对中小型制造企业在智能工厂建设、转变生产模式过程中的体系架构设计缺失、车间布局规划不合理、信息集成应用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套应用于中小企业智能工厂建设的设计方法,并对该设计方法进行了... 在传统机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针对中小型制造企业在智能工厂建设、转变生产模式过程中的体系架构设计缺失、车间布局规划不合理、信息集成应用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套应用于中小企业智能工厂建设的设计方法,并对该设计方法进行了实例验证。首先,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特点和发展目标设计了中小型企业智能工厂的体系架构模型,分析了智能工厂体系架构的组成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对工厂布局规划方法进行了阐述,探索了智能工厂建设过程中车间生产布局的设计方法和实施流程,规划了企业信息化应用集成系统的框架与流程,实现了对车间生产数据的采集以及信息系统的集成融合;最后,以某企业为案例,对智能工厂规划设计方法在中小型传统机械制造业的应用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后,与传统制造模式和生产过程相比,产能提高了53.8%,用工成本降低了20%,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水平。这证明该方法对推动中小企业改善传统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工厂 中小型制造企业 智能工厂 架构模型 布局规划 信息集成应用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风力机疲劳载荷限制的风电场布局优化研究
13
作者 刘伟杰 黄国庆 +2 位作者 彭留留 杨庆山 姜言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48-555,共8页
在进行风电场布局优化时,如果目标函数仅考虑年发电量AEP,可能导致优化后风电场的部分风力机疲劳荷载增大,进而增加运维成本,因此优化得到的风电场布局可能不是最优解。针对上述问题,开展考虑风力机疲劳载荷限制的风电场布局优化研究。... 在进行风电场布局优化时,如果目标函数仅考虑年发电量AEP,可能导致优化后风电场的部分风力机疲劳荷载增大,进而增加运维成本,因此优化得到的风电场布局可能不是最优解。针对上述问题,开展考虑风力机疲劳载荷限制的风电场布局优化研究。首先,通过输入每台风力机的有效风速和有效湍流强度至代理模型来预测等效疲劳载荷。然后,使用开源风电场优化平台TOPFARM对风电场进行布局优化,并在优化过程中增加对寿命周期等效疲劳载荷LDEL限制来降低风力机的疲劳载荷。最后,对Horns Rev 1典型风电场进行考虑疲劳限制的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不考虑疲劳限制相比,优化后的风电场会牺牲少量的AEP,但可换来LDEL较大程度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场 布局优化 疲劳载荷 代理模型 TOPFARM Horns Rev 1风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室内布局影响的高频楼盖人致振动舒适度全域评估
14
作者 蒲兴龙 何天虎 朱前坤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0-320,共11页
人群荷载的高阶谐波可能会引起高频楼盖动力响应的增大,导致舒适度或安全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室内物品的不同布局形式对高频楼盖人致振动的影响。结合社会力模型(SFM)和行人荷载模型,建立了高频楼盖随机荷载模型;在考虑行人-结构相互作用... 人群荷载的高阶谐波可能会引起高频楼盖动力响应的增大,导致舒适度或安全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室内物品的不同布局形式对高频楼盖人致振动的影响。结合社会力模型(SFM)和行人荷载模型,建立了高频楼盖随机荷载模型;在考虑行人-结构相互作用(HSI)的基础上,建立了高频楼盖人致振动计算模型;采用基频为10.35 Hz的高频楼盖进行测试,验证了计算模型应用于不同布局形式时的合理性;采用人致振动全域评估方法对不同布局形式的楼盖在人群随机行走下的舒适度进行了评估,并给出了概率结果。结果显示,对于高频楼盖人致振动问题需要考虑楼盖高阶振型的影响。5人随机行走工况下,在考虑HSI后,不同布局形式的楼盖动力响应有所减小,加速度峰值最大减小13.33%,出现舒适度问题的概率值最大减小12%。并且楼盖的舒适度会因室内布局形式的不同呈现不同的结果,研讨室布局的楼盖出现舒适度问题的概率最大,公共教室次之,会议室概率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致振动舒适度 高频楼盖 物品布局形式 人群随机荷载模型 行人-结构相互作用 全域评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动机管路固有振动特性调整的卡箍安装位置优化设计
15
作者 孙圣哲 孙中翰 +2 位作者 董泽光 石岩 张旭方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2-324,共13页
以一阶固有频率最大化为目标、以卡箍安装管段序号(整数变量)与安装位置坐标(连续变量)为设计变量,建立了发动机管路固有振动特性调整的卡箍安装位置优化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xed Integer Nonlinear Programming,MINLP)模型,结合L型... 以一阶固有频率最大化为目标、以卡箍安装管段序号(整数变量)与安装位置坐标(连续变量)为设计变量,建立了发动机管路固有振动特性调整的卡箍安装位置优化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xed Integer Nonlinear Programming,MINLP)模型,结合L型和Z型管路固有振动特性预测的Kriging代理模型和全局高效优化方法(Efficient Global Optimization,EGO)获得了管路卡箍安装位置优化设计结果。计算结果表明:基于代理模型与EGO方法的卡箍安装位置优化方法的模型重分析次数约为传统遗传算法的16.9%和1.8%,优化时长较遗传算法分别缩短80.63%和97.62%;卡箍安装位置优化前后的管路一阶固有频率分别提升132%和145%,能够获得卡箍安装位置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最优解,为发动机管路固有振动特性调整和卡箍安装位置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管路 卡箍安装位置优化 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 固有振动特性 Kriging代理模型 全局高效优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ARPA项目指南的智能情报技术解析与布局启示
16
作者 付芸 刘细文 《情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7-270,共14页
明确智能情报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对情报机构规划和科研人员选题至关重要。本文探索使用美国情报高级研究计划局发布的87个项目指南全文本开展细粒度技术内容分析,从主题-子主题-技术问题-评估指标四个层级维度立体化揭示其围绕智能情报技... 明确智能情报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对情报机构规划和科研人员选题至关重要。本文探索使用美国情报高级研究计划局发布的87个项目指南全文本开展细粒度技术内容分析,从主题-子主题-技术问题-评估指标四个层级维度立体化揭示其围绕智能情报技术的布局内容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智能情报技术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为此,本文提出基于项目指南的技术布局分析框架,设计项目指南描述模型(project description model,PDM),包含研究目标、技术问题和评估指标三类知识元素;研发适用于PDM的项目指南文本解析提示词,在GPT-4o(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4 omni)中应用后三类知识元素平均识别准确率达92.94%;使用TopicGPT依次处理项目指南的概要文本和研究目标文本并构建分层主题(主题-子主题);使用分层主题、技术问题与评估指标揭示技术布局内容和特征。经分析得出智能情报技术是指应用于情报工作的智能技术与升级情报工作流程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涵盖智能数据、智能计算、智能认知和智能系统四个方面,具有四大关键特征和四类评估原则,相关案例佐证了本文结论的可靠性。最后,在大情报观指导下,本文提出面向未来智能情报技术布局的六大任务方向,包括三类关键技术研发问题:情报应用情景的智能解析与认知建模技术、目标驱动的跨时空模态情报数据生产与组织技术、适用于复杂情报情景计算与分析的智能信息技术;三类核心实践应用问题:情报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与自动化、情报工具的易用性与分析结果的可传播性、情报工作评估体系的确定性与可测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情报技术 技术布局 项目指南 项目指南描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测点数量和布局对雨水管网模型校核的影响分析
17
作者 黄源 徐鑫艾 +2 位作者 赵珉 李明宇 郑飞飞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4,共8页
城市雨水管网模型参数复杂,模型校核面临较大挑战,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校核方法,忽略了监测点数量和布局对校核效果的影响,导致模型泛化能力差。以丹麦贝灵厄镇的雨水管网为案例,采用智能优化方法确定不同监测点数量下模型性能最优的监... 城市雨水管网模型参数复杂,模型校核面临较大挑战,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校核方法,忽略了监测点数量和布局对校核效果的影响,导致模型泛化能力差。以丹麦贝灵厄镇的雨水管网为案例,采用智能优化方法确定不同监测点数量下模型性能最优的监测布局方案,并分析监测点数量和布局对模型校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监测点数量并优化其空间布局能显著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如5个水位监测点的优化布局方案相比于空间均匀布局方案校核模型对内涝节点处平均预测精度提升约53%;模型校核存在显著“异参同效”问题,难以准确率定参数,但当监测信息充足时,模型仍能达到满足应用需求的预测性能,如监测点数量由1个增加至5个以上时校核模型的整体预测性能可提升3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管网模型 城市内涝 模型校核 监测点优化布局 监测点数量 粒子群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舱SCR系统设计布置优化
18
作者 王全军 汪瞻纬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6,共6页
为应对日益严格的船用柴油机废气排放要求,提高SCR系统设计流程和排烟管支架布置优化的准确性,以64,000 t散货船为研究对象,结合船东规格书与船级社规范,深入分析机舱内SCR系统的工作原理,详细规划系统设计布置的优化流程。并通过三维... 为应对日益严格的船用柴油机废气排放要求,提高SCR系统设计流程和排烟管支架布置优化的准确性,以64,000 t散货船为研究对象,结合船东规格书与船级社规范,深入分析机舱内SCR系统的工作原理,详细规划系统设计布置的优化流程。并通过三维建模与有限元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SCR系统管路布置进行全面优化,同时融入精益设计理念提升设计效率。经实船试验验证,优化后的SCR系统满足船舶正常航行需求,显著降低NO _(x)等有害物质的排放,确保船舶的环保合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R系统 布置优化 三维建模 有限元仿真 精益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机器人线缆动态特性建模与布局优化
19
作者 李翔 陶友瑞 +2 位作者 王嘉 张扬 杨铖浩 《工程设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3-392,共10页
工业机器人线缆变形特性是影响线缆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描述线缆运动形态,减少线缆布线对线缆寿命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弹簧阻尼链式等效的柔性线缆建模方法。将线缆通过线性弹簧、线性阻尼、扭转弹簧和扭转阻尼进行分割,实现了... 工业机器人线缆变形特性是影响线缆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描述线缆运动形态,减少线缆布线对线缆寿命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弹簧阻尼链式等效的柔性线缆建模方法。将线缆通过线性弹簧、线性阻尼、扭转弹簧和扭转阻尼进行分割,实现了其质点的动力学描述,并基于牛顿法对各质点进行受力分析。将线缆运动过程离散为多个微小时间段内运动的集合,通过动力学分析得到当前时刻的动力学参数,经过一个微小时间内的运动后即可得到下一时刻各质点的位置,迭代上述步骤便可以仿真得到线缆的动态形态,并实现了工业机器人关节处线缆的运动仿真。而后,通过实验确定了线缆动力学模型的最优参数,并将参数优化后的动力学模型仿真形态与工业机器人线缆真实运动形态进行对比,验证了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最后,以线缆模型的最大应力最小为目标,得到了工业机器人线缆布局优化方案。研究结果为提高工业机器人线缆的使用寿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线缆 动力学建模 参数识别 运动仿真 布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SA-Kriging模型的机器人抓取布局优化策略研究
20
作者 常鹏飞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8-95,共8页
针对汽车面板件机器人抓取过程中的变形问题,提出一种基于GSA-Kriging代理模型的两阶段抓取点布局优化设计方法。根据机器人抓取操作的稳定性和不同位置的变形程度,确定机器人手指数量及其可行范围。基于抓取点的位置分布,将抓取点布局... 针对汽车面板件机器人抓取过程中的变形问题,提出一种基于GSA-Kriging代理模型的两阶段抓取点布局优化设计方法。根据机器人抓取操作的稳定性和不同位置的变形程度,确定机器人手指数量及其可行范围。基于抓取点的位置分布,将抓取点布局优化分为优化主抓取点和边缘抓取点两个阶段。采用拉丁超立方体采样和有限元分析生成训练和测试数据集,用于构建和验证模型。使用Kriging代理模型对抓取点布局进行预测,通过重力搜索算法(GSA)优化模型超参数,构建GSA-Kriging代理模型,获得最优抓取点布局。最后,以某汽车车门面板件的抓取点优化布局为例,进行机器人抓取实验,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GSA-Kriging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0.5973,相关系数R 2=0.9666,优于其他模型;优化后的抓取点布局有效减少了曲面板件的变形,最大变形量从0.173 mm降低至0.0873 mm,变形抑制效果提升了4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抓取 抓取点布局 GSA-Kriging代理模型 抓取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