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响应面法优化UV/O_(3)催化氧化RO浓水处理工艺参数
1
作者
朱晓岩
《净水技术》
2025年第2期139-147,165,共10页
【目的】该研究将紫外(UV)与臭氧(O_(3))催化氧化工艺相耦合,以上海某化工厂生产废水处理工艺产生的二级反渗透(RO)浓水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探究不同温度、初始pH和O_(3)投加量对二级RO浓水COD_(Cr)、UV_(254)去除率的影响,并进一步优...
【目的】该研究将紫外(UV)与臭氧(O_(3))催化氧化工艺相耦合,以上海某化工厂生产废水处理工艺产生的二级反渗透(RO)浓水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探究不同温度、初始pH和O_(3)投加量对二级RO浓水COD_(Cr)、UV_(254)去除率的影响,并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得到最佳的处理效果。【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优化法(RSM)分析温度、初始pH和O_(3)投加量3种主要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二级RO浓水COD_(Cr)、UV_(254)去除率的影响,并对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初始pH和O_(3)投加量这3种因素对UV/O_(3)催化氧化耦合工艺的影响程度为:温度>初始pH>O_(3)投加量。对于COD_(Cr)去除率,各因素两两之间交互作用的显著强弱顺序为:温度与O_(3)投加量>初始pH与O_(3)投加量>温度与初始pH。对于UV_(254)去除率,各因素两两之间交互作用的显著强弱顺序为:温度与O_(3)投加量>温度与初始pH>初始pH与O_(3)投加量。在O_(3)催化剂为20mg/L,UV光照强度为50μW/cm^(2),反应时间为60min的反应条件下,温度为23.2℃、初始pH值为10.6、O_(3)投加量为14g/h时RO浓水处理效果最佳,COD_(Cr)、UV_(254)去除率分别能达到63.27%、73.01%。【结论】通过模型验证,证实了box-behnken设计(BBD)响应面模型可有效优化UV/O_(3)催化氧化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渗透(RO)浓水
响应面法
紫外(UV)/臭氧(O_(3))
催化氧化
box-behnken
设计(
bbd
)优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旋风分离器内置导流叶片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2
作者
曾云
陈宓
+4 位作者
魏轲
李美求
李银银
李伟伟
董吉宁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100,共9页
为研究旋风分离器内置导流叶片各个结构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CFD数值模拟方法和BBD试验设计,采用二阶多项式基函数建立了Stairmand旋风分离器的叶片轴向位置、叶片长度及叶片偏转角度与分离效率及压降间的数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响...
为研究旋风分离器内置导流叶片各个结构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CFD数值模拟方法和BBD试验设计,采用二阶多项式基函数建立了Stairmand旋风分离器的叶片轴向位置、叶片长度及叶片偏转角度与分离效率及压降间的数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响应目标的决定系数均在0.99以上,表明相关性和回归模型效果较好。使用Design Expert软件处理数据后选择了最佳推荐点,对分离器结构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模型与原结构对比结果如下:优化模型的压降略有上升;颗粒直径在1~20μm范围内时,优化前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变化明显,尤其在1~15μm范围内时,优化前分离效率为6.8%~31.0%,优化后则达到了17.0%~54.0%,提升约20个百分点;而当粒径在15~40μm区间时,优化前后的分离效率变化不明显,尤其是在粒径20~40μm时,优化前的分离效率为71.0%~98.0%,而优化后的分离效率只有77%~99%,提升约10个百分点;优化后的模型性能符合“高效低阻”的设计目标。所得结论可为旋风分离器内置叶片的改进提供设计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FLUENT
结构优化
响应面法
bbd
试验设计
分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响应面法优化UV/O_(3)催化氧化RO浓水处理工艺参数
1
作者
朱晓岩
机构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处
《净水技术》
2025年第2期139-147,165,共10页
文摘
【目的】该研究将紫外(UV)与臭氧(O_(3))催化氧化工艺相耦合,以上海某化工厂生产废水处理工艺产生的二级反渗透(RO)浓水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探究不同温度、初始pH和O_(3)投加量对二级RO浓水COD_(Cr)、UV_(254)去除率的影响,并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得到最佳的处理效果。【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优化法(RSM)分析温度、初始pH和O_(3)投加量3种主要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二级RO浓水COD_(Cr)、UV_(254)去除率的影响,并对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初始pH和O_(3)投加量这3种因素对UV/O_(3)催化氧化耦合工艺的影响程度为:温度>初始pH>O_(3)投加量。对于COD_(Cr)去除率,各因素两两之间交互作用的显著强弱顺序为:温度与O_(3)投加量>初始pH与O_(3)投加量>温度与初始pH。对于UV_(254)去除率,各因素两两之间交互作用的显著强弱顺序为:温度与O_(3)投加量>温度与初始pH>初始pH与O_(3)投加量。在O_(3)催化剂为20mg/L,UV光照强度为50μW/cm^(2),反应时间为60min的反应条件下,温度为23.2℃、初始pH值为10.6、O_(3)投加量为14g/h时RO浓水处理效果最佳,COD_(Cr)、UV_(254)去除率分别能达到63.27%、73.01%。【结论】通过模型验证,证实了box-behnken设计(BBD)响应面模型可有效优化UV/O_(3)催化氧化工艺参数。
关键词
反渗透(RO)浓水
响应面法
紫外(UV)/臭氧(O_(3))
催化氧化
box-behnken
设计(
bbd
)优化法
Keywords
reverse osmosis(RO)concentrated water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ology(RSM)
ultraviolet(UV)/ozone(O_(3))
catalytic oxidation
box-behnken
design
(
bbd
)
optimization
method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旋风分离器内置导流叶片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2
作者
曾云
陈宓
魏轲
李美求
李银银
李伟伟
董吉宁
机构
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天然气管道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省微远科技有限公司
出处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100,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000 m级深海油气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之“超深水特殊钻井配套工具装备应用及海试”(2022YFC2806505)。
文摘
为研究旋风分离器内置导流叶片各个结构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CFD数值模拟方法和BBD试验设计,采用二阶多项式基函数建立了Stairmand旋风分离器的叶片轴向位置、叶片长度及叶片偏转角度与分离效率及压降间的数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响应目标的决定系数均在0.99以上,表明相关性和回归模型效果较好。使用Design Expert软件处理数据后选择了最佳推荐点,对分离器结构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模型与原结构对比结果如下:优化模型的压降略有上升;颗粒直径在1~20μm范围内时,优化前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变化明显,尤其在1~15μm范围内时,优化前分离效率为6.8%~31.0%,优化后则达到了17.0%~54.0%,提升约20个百分点;而当粒径在15~40μm区间时,优化前后的分离效率变化不明显,尤其是在粒径20~40μm时,优化前的分离效率为71.0%~98.0%,而优化后的分离效率只有77%~99%,提升约10个百分点;优化后的模型性能符合“高效低阻”的设计目标。所得结论可为旋风分离器内置叶片的改进提供设计指导。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FLUENT
结构优化
响应面法
bbd
试验设计
分离效率
Keywords
cyclone separator
Fluent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bbd
test
design
separation efficiency
分类号
TE926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石油机械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响应面法优化UV/O_(3)催化氧化RO浓水处理工艺参数
朱晓岩
《净水技术》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旋风分离器内置导流叶片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曾云
陈宓
魏轲
李美求
李银银
李伟伟
董吉宁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