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基于机器学习的大气边界层高度预测方法研究 |
白嘉怡
魏伟
张宏昇
车慧正
|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超强台风“莫兰蒂”(1614)边界层结构的风廓线雷达观测分析 |
汪学渊
汪澜
郑陈婷
郭建平
|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3
|
边界层高度的不同诊断方法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
程楠
黄鹤
张文煜
张昕宇
|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中国夏季边界层高度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的分区研究 |
吴雯璐
陈海山
郭建平
许智棋
张潇艳
|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3
|
|
5
|
基于上海高层建筑观测冬季大气CO_(2)/CH_(4)垂直变化 |
陈珑珑
肖薇
杨帆
单萌
王君
胡凝
李若男
程凯
|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6
|
安徽阜阳地区边界层高度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
路传彬
戴秋丹
谢正辉
陈娟
孙向明
张思超
戴铁
|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7
|
基于地基C波段垂直雷达的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湍流特征研究 |
洪岚
王寅钧
阮征
鲍艳松
|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8
|
基于工具变量法的PM_(2.5)浓度对每日死亡影响的效应估计 |
祝贵明
颜豪森
王彤
吕鹏
孙红卫
|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9
|
中纬度中间层顶钠原子密度高度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研究(2010—2021) |
陈峰磊
荀宇畅
王泽龙
杜丽芳
郑浩然
徐亦萌
龚少华
王继红
杨国韬
|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0
|
过去30年北京地区大气对流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赖悦
李林
王辉
张宏文
夏芸洁
韦涛
孟磊
|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1
|
大气边界层高度确定及应用研究进展 |
张宏昇
张小曳
李倩惠
蔡旭晖
范绍佳
宋宇
胡非
车慧正
权建农
康凌
朱彤
|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29
|
|
12
|
极端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厚度时间演变及其与地表能量平衡的关系 |
张杰
张强
唐从国
|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19
|
|
13
|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 |
黄文彦
沈新勇
王卫国
黄伟
|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32
|
|
14
|
基于激光雷达和微波辐射计观测确定混合层高度方法的比较 |
杨富燕
张宁
朱莲芳
朱焱
|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28
|
|
15
|
北冰洋80°~85°N浮冰区对流层大气的垂直结构 |
马永锋
卞林根
周秀骥
逯昌贵
窦挺峰
汤洁
|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11
|
|
16
|
青藏高原中部地区不稳定大气边界层高度的确定与分析 |
宋星灼
张宏升
刘新建
范邵华
刘辉志
胡非
李诗明
周明煜
卞林根
徐祥德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20
|
|
17
|
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湍流特征量分析 |
苗曼倩
曹鸿
季劲钧
|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
1998 |
33
|
|
18
|
利用激光雷达结合数值模式估算兰州远郊榆中地区夏季边界层高度 |
赵世强
张镭
王治厅
王腾蛟
张磊
梁捷宁
|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15
|
|
19
|
北京地区PM_(10)质量浓度与边界层气象要素相关性分析 |
郭利
张艳昆
刘树华
李炬
马雁军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62
|
|
20
|
感热变化对东亚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影响 |
万云霞
张宇
张瑾文
彭艳秋
|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