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黔交界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铜矿化蚀变特征 被引量:27
1
作者 李厚民 毛景文 +3 位作者 徐章宝 陈毓川 张长青 许虹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95-502,共8页
滇黔交界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铜矿化具层控特征 ,主要发育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第四岩性段下部。矿化主岩为玄武岩流顶部的淬碎玄武质角砾岩和玄武岩流之间的含炭沉积岩 ;矿石矿物主要为自然铜及其表生氧化产物黑铜矿、赤铜矿、孔雀石... 滇黔交界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铜矿化具层控特征 ,主要发育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第四岩性段下部。矿化主岩为玄武岩流顶部的淬碎玄武质角砾岩和玄武岩流之间的含炭沉积岩 ;矿石矿物主要为自然铜及其表生氧化产物黑铜矿、赤铜矿、孔雀石等 ;脉石矿物主要有沥青、炭质物、石英、沸石、方解石、绿帘石等 ,此外还有少量绿泥石、钠长石、铁阳起石、榍石、辉铜矿、硅孔雀石、铜蓝、褐铁矿等。以玄武岩为主岩的铜矿石典型矿物组合为自然铜 +沥青 +石英及不含沥青等有机质的自然铜 +石英 +绿帘石 ,以含炭沉积岩为主岩的铜矿石典型矿物组合为自然铜 +炭质物 +沸石 +石英 (+辉铜矿 ) ;原生铜矿化有 2个期次 :早期铜矿化发生于有机质流体贯入之前 ,晚期铜矿化发生于有机质流体贯入之后。该类铜矿化的同生火山热液特征不明显 ,以后生热液矿化为主。淬碎玄武质角砾岩不仅是有机流体的良好储层 ,也为成矿流体提供了就位空间 ,是铜矿化层控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机流体及含碳沉积岩中碳质为成矿物质以自然铜形式沉淀提供了还原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铜矿 矿化 成矿作用 沥青 炭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桂交界处古特提斯的洋岛和岛弧火山岩 被引量:62
2
作者 吴根耀 吴浩若 +2 位作者 钟大赉 邝国敦 季建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93-400,共8页
基于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系统的岩石化学工作 ,探讨了滇桂交界处二叠纪—中三叠世火山岩的大地构造背景。洋岛玄武岩以弄槐枕状熔岩为代表性火山岩 ,原为古特提斯洋盆中的夏威夷型洋岛 ,现保存在印支期前陆褶皱冲断带的一个外来岩席中。采... 基于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系统的岩石化学工作 ,探讨了滇桂交界处二叠纪—中三叠世火山岩的大地构造背景。洋岛玄武岩以弄槐枕状熔岩为代表性火山岩 ,原为古特提斯洋盆中的夏威夷型洋岛 ,现保存在印支期前陆褶皱冲断带的一个外来岩席中。采自鱼塘—那塘、羊加山和甫听河的安山岩—玄武岩指示洋盆从二叠纪至中三叠世一直处于消减中 ,反映了与滇西南古特提斯演化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以上认识为中、越交界地区构造上属古特提斯造山带提供了新证据 ,为重塑该地的古特提斯演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洋岛 岛弧 古特提斯 滇桂交界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桂交界区印支期增生弧型造山带:兼论与造山作用耦合的盆地演化 被引量:61
3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4 位作者 钟大赉 吴浩若 季建清 邝国敦 徐克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8-18,共11页
简要介绍了中越交界处古特提斯缝合线的展布 ,首次报道了八布 -PhuNgu洋壳形成的Sm -Nd等时线年龄 32 8.3Ma。该洋盆自早二叠世至中三叠世一直处于向南西的消减中 ,不同时期的火山弧和被动大陆边缘的位置指示它为后退式消减 ,被刮削下... 简要介绍了中越交界处古特提斯缝合线的展布 ,首次报道了八布 -PhuNgu洋壳形成的Sm -Nd等时线年龄 32 8.3Ma。该洋盆自早二叠世至中三叠世一直处于向南西的消减中 ,不同时期的火山弧和被动大陆边缘的位置指示它为后退式消减 ,被刮削下来的海台碳酸盐岩和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 -沉积岩增生在越北地块上使后者不断向北东成长。晚三叠世时华南次大陆与增生了的越北地块碰撞 ,增生的火山 -沉积楔仰冲超叠在前者上。讨论了增生弧型造山带的主要特点 ,以贵州为主要实例探讨了与造山作用耦合的盆地演化 ,提出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是因下插而掩埋的华南次大陆的海相上古生界和三叠纪前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弧型造山带 古特提斯 陆-弧碰撞 滇桂交界区 盆地演化 造山作用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里东运动构造古地理及滇黔桂盆地的形成——兼论滇黔桂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55
4
作者 梅冥相 马永生 +2 位作者 邓军 李浩 郑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7-236,共10页
中国南方的滇黔桂地区,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之交曾经发生过较为强烈的加里东运动,包括三个幕:寒武纪末期的郁南运动,中、奥陶世末期的都匀运动以及志留纪末期的广西运动;奥陶系与志留系的残留不全和晚奥陶世至志留纪大片古陆———滇黔... 中国南方的滇黔桂地区,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之交曾经发生过较为强烈的加里东运动,包括三个幕:寒武纪末期的郁南运动,中、奥陶世末期的都匀运动以及志留纪末期的广西运动;奥陶系与志留系的残留不全和晚奥陶世至志留纪大片古陆———滇黔桂古陆的展布是加里东运动的重要体现。志留纪末期的广西运动之后,在大致相当于早古生代“滇黔桂古陆”分布的地区形成一个特殊的“滇黔桂盆地”,而且在滇黔桂盆地的主体部位常常是泥盆系直接覆盖在寒武系之上。寒武系,特别是下寒武统,由于寒武纪初期的快速海侵作用而在研究区域普遍发育烃源岩系;研究区域的泥盆系,特别是中泥盆统,在台间盆地中发育优质烃源岩。因此,巨大的构造古地理演变和海陆变迁,形成了一个晚古生代的泥盆系优质烃源岩与早古生代的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的空间叠合区域,该叠合区域的加里东运动不整合面上、下的储集体即成为该地区的深层油气勘探对象,预示着滇黔桂盆地的深层存在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运动 构造古地理 油气勘探潜力 滇黔桂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含砷黄铁矿和毒砂的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85
5
作者 陈懋弘 毛景文 +1 位作者 陈振宇 章伟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9-557,共19页
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不同矿床亚类的典型矿床硫化物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表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是主要的载金矿物。载金黄铁矿主要以环带状含砷黄铁矿、细粒自形含砷黄铁矿为主。环带状黄铁矿核部贫As... 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不同矿床亚类的典型矿床硫化物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表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是主要的载金矿物。载金黄铁矿主要以环带状含砷黄铁矿、细粒自形含砷黄铁矿为主。环带状黄铁矿核部贫As、Au,富S、Fe,而环带则相反,且Au与As具有正相关关系。核部贫As的黄铁矿成因复杂,既有成矿早阶段的热液成因,又有受热液蚀变交代的沉积成因。核部和环带是不同成矿阶段的产物。元素的相关关系表明环带中As主要取代S的位置。多环带的特点还表明,热液活动是脉动式的,含矿流体化学成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论是核部还是环带,均有Au含量高出检出限的测点,但环带是主要的载金部位。细粒含砷黄铁矿为均质结构,具有高As、Au,低S、Fe的特点,类似环带状黄铁矿的环带特征,推测与富砷环带是同期热液活动形成的。毒砂-黄铁矿集合体中的黄铁矿分为环带结构和均质结构2种,并分别具有上述2种黄铁矿的特点。载金毒砂可以细分为3个世代,具均质结构,热液成因。各世代毒砂Au含量均有高出检出限的测点,同时Au、As、S、Fe的含量变化不大,均为主成矿阶段的产物。载金矿物的结晶顺序为:贫砷的沉积成因或早阶段热液成因黄铁矿→富砷的细粒黄铁矿颗粒和富砷黄铁矿环带→毒砂。黄铁矿和毒砂中的Au在EPMA微束的分辨率下均显示分布是不均匀的,环带状黄铁矿中Au元素图出现的均匀结构可能为一种假象,说明金主要以"不可见"的纳米级超显微包裹金形式存在,少量为"不可见"晶格金和微米级显微"可见金"。整个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不同亚类矿床之间的载金矿物特征和金的赋存状态没有本质区别,说明它们具有相同的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含砷黄铁矿 毒砂 金的赋存状态 卡林型金矿 滇黔桂“金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黔邻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23
6
作者 汪正江 余谦 +6 位作者 杨平 刘伟 杨菲 刘家洪 熊国庆 何江林 邓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8年第3期1-15,共15页
中国的页岩气资源评价必须立足于中国主要陆块的地质条件与构造演化特点之上,对于不同层系、不同地区的页岩气选区评价,也必须抓住关键因素。川滇黔邻区的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发育,但保存条件较渝东南地区更为复杂。印支期以来... 中国的页岩气资源评价必须立足于中国主要陆块的地质条件与构造演化特点之上,对于不同层系、不同地区的页岩气选区评价,也必须抓住关键因素。川滇黔邻区的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发育,但保存条件较渝东南地区更为复杂。印支期以来,该区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应力场转换,断裂、褶皱发育,因此,建立针对性的页岩气选区评价参数体系是该区页岩气勘探走出困局的当务之急。本文在分析该区已有页岩气钻井成效的基础上,立足于扬子海相层系页岩气勘探应是基于保存条件的"连续型甜点区"的选区评价基本思路,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5大因素(区域盖层、直接盖层、底板条件、页岩层自身条件、构造改造强度)、4个等级、17个选区评价参数。另外,根据已有相关钻井数据,总结提出了5个页岩气层评价表征参数(含气量、孔隙度、电阻率、氮气组分含量和压力系数)。根据该指标体系,对川滇黔邻区的主要构造单元进行了梳理分析,优选出5个有利区,提出了各有利区的首选可能突破点。本研究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有利区带优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黔邻区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气 主控因素 构造保存 有利区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黔交界地区铅锌矿床含矿角砾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7
作者 韩奎 罗金海 +4 位作者 王宗起 闫全人 武昱东 张国锋 年秀青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29-641,共13页
川滇黔交界地区的铅锌矿床中普遍发育含矿角砾岩。文章综述了角砾岩的成因分类,在重点矿床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之上,对川滇黔交界地区的铅锌矿床含矿角砾岩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含矿角砾岩显示张性角砾岩的特点,仅个别矿床同... 川滇黔交界地区的铅锌矿床中普遍发育含矿角砾岩。文章综述了角砾岩的成因分类,在重点矿床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之上,对川滇黔交界地区的铅锌矿床含矿角砾岩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含矿角砾岩显示张性角砾岩的特点,仅个别矿床同时出现挤压角砾岩。综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和典型铅锌矿床的同位素测年数据,可大致推断出,从中二叠世茅口期以来该铅锌成矿区伸展构造至少有2期:一期发生在铅锌矿化之前或同时,即早二叠世/晚二叠世的升降运动(东吴运动)与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期间,此次伸展作用形成的角砾岩为成矿流体提供了大量的容矿空间,并最终导致成矿流体沿断裂运移并充填沉淀而形成角砾状或网脉状-脉状构造的矿石;另一期发生在铅锌矿化之后,即白垩纪—古近纪,发育一系列正断层,并有可能破坏了铅锌矿体的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铅锌矿床 含矿角砾岩 构造意义 伸展作用 川滇黔交界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整合界面及其后期转化在金矿成矿中的意义──以滇黔桂毗邻区金矿为例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志伟 钱祥贵 刘和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52-57,共6页
滇黔桂"金三角"地区,自古生代以来,存在着5个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面。角度不整合是板内褶皱造山变形,平行不整合是板内造陆变形的重要记录。它们是一种容易失稳的界面。在强烈构造变动背景中,其后期转化的重要型式是... 滇黔桂"金三角"地区,自古生代以来,存在着5个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面。角度不整合是板内褶皱造山变形,平行不整合是板内造陆变形的重要记录。它们是一种容易失稳的界面。在强烈构造变动背景中,其后期转化的重要型式是形成脆性拆离断层带(中浅构造层次)、韧性剪切带(中深构造层次)及其它们之间的韧-脆性转换带。这些后期转化的演化对此区金矿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表现在:①强化流体-岩石间相互作用;②促进金成矿流体的再次运移和聚集,③为金成矿提供定位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后期转化 金矿 滇黔桂毗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桂三角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热液一种可能的演化途径: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88
9
作者 胡瑞忠 苏文超 +1 位作者 毕献武 李泽琴 《矿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44-149,共6页
本文主要根据年代学资料和金活化迁移的地球化学属性,探讨了滇黔桂三角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热液的演化途径。多种定年方法揭示,该区金成矿初始流体(古流体)的年龄为260Ma左右;金成矿年龄约为140~75Ma。考虑到该区燕山晚期岩浆... 本文主要根据年代学资料和金活化迁移的地球化学属性,探讨了滇黔桂三角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热液的演化途径。多种定年方法揭示,该区金成矿初始流体(古流体)的年龄为260Ma左右;金成矿年龄约为140~75Ma。考虑到该区燕山晚期岩浆岩富含Cl,本文认为古流体(260~140Ma)向成矿流体(140~75Ma)的转化,可能主要是通过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产生的富氯流体加入原已存在的贫氯古流体,从而使这种新的混合流体具有浸取金的能力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浸染型 金矿床 成矿年龄 热液 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桂三角地区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蔡华君 张宝贵 李院生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27-434,共8页
通过对滇黔桂三角地区四个代表性锑矿床中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相变行为的系统观察和测定,以及对包裹体气液相成分的分析,获得了本区两种类型锑矿床成矿过程中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密度、流体成分、成矿压力、矿化深度及pH、fo2、... 通过对滇黔桂三角地区四个代表性锑矿床中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相变行为的系统观察和测定,以及对包裹体气液相成分的分析,获得了本区两种类型锑矿床成矿过程中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密度、流体成分、成矿压力、矿化深度及pH、fo2、还原参数等成矿的物理化学参数。结果表明:本区锑矿床成矿流体以NaCl-H2O体系为主,中—弱碱性,中—低盐度,主成矿期成矿温度峰值为150~2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锑矿床 液包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桂地区海相地层油气宏观保存条件评价 被引量:7
11
作者 汤济广 梅廉夫 +2 位作者 沈传波 周锋 凡元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11,共5页
滇黔桂地区海相地层经历过多旋回构造运动的叠加,油气保存的分割性强。基于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对海相地层整体叠加改造格局的影响,针对滇黔桂地区海相地层的油气保存条件评价提出了整体构造框架区宏观保存体系评价思路,强调构造运动是... 滇黔桂地区海相地层经历过多旋回构造运动的叠加,油气保存的分割性强。基于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对海相地层整体叠加改造格局的影响,针对滇黔桂地区海相地层的油气保存条件评价提出了整体构造框架区宏观保存体系评价思路,强调构造运动是影响油气保存的根本原因。运用模糊数学的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判法,对影响油气保存的断裂作用、盖层有效性、上覆层剥蚀厚度和岩浆活动强度等直接因素进行了宏观保存条件评价。根据综合评判结果,将滇黔桂地区的海相地层划分为3类油气保存区块:十万大山断褶带和楚雄断褶带两个构造区为A类保存区块;南盘江坳陷等6个构造区为B类保存区块;宜山构造带等4个构造区为C类保存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地层 整体构造框架区 宏观保存条件 模糊数学 滇黔桂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滇黔桂及周邻区卡林型金矿构造蚀变体判别指标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建中 王泽鹏 +12 位作者 杨成富 李俊海 郑禄林 陈发恩 谭亲平 谢卓君 宋威方 徐良易 李松涛 王大福 覃永军 杨毓红 汪小勇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2年第4期532-539,共8页
滇黔桂及周邻区为卡林型金矿集中产出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资源产地之一。基于贵州西南部地区金矿研究和找矿实践,拓展了构造蚀变体(SBT)的内涵,建立了其判别指标,并简述了区域成矿与找矿空间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构造蚀变体是成矿作... 滇黔桂及周邻区为卡林型金矿集中产出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资源产地之一。基于贵州西南部地区金矿研究和找矿实践,拓展了构造蚀变体(SBT)的内涵,建立了其判别指标,并简述了区域成矿与找矿空间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构造蚀变体是成矿作用的产物,产出于岩石能干性差异大的地层不整合面和岩性层界面之间。基于区域多层次产出的构造蚀变体,构建了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多层次构造滑脱成矿系统,为系统研究区域卡林型金矿成矿奠定了基础;建立构造蚀变体判别指标并准确识别,对开展滇黔桂及周邻区卡林型金矿成矿预测,指导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蚀变体(SBT) 卡林型金矿 成矿系统 判别指标 滇黔桂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贵川交界地氟病区晚二叠世煤的酸度分布 被引量:4
13
作者 洪秀萍 梁汉东 +1 位作者 张玉法 徐德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64-973,共10页
为探讨云贵川交界处晚二叠世煤的酸度分布规律及其对地氟病的可能影响,在云南威信、镇雄,贵州赫章、大方、金沙及四川古蔺、叙永8个县区共采集龙潭组煤样83件,分别用p H计、重量法、高温燃烧-热水解法对其酸度、硫酸根及氟含量进行了测... 为探讨云贵川交界处晚二叠世煤的酸度分布规律及其对地氟病的可能影响,在云南威信、镇雄,贵州赫章、大方、金沙及四川古蔺、叙永8个县区共采集龙潭组煤样83件,分别用p H计、重量法、高温燃烧-热水解法对其酸度、硫酸根及氟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晚二叠世龙潭组煤的表观酸度p H值为1.86-8.62(均值5.70,n=83),酸性煤(p H≤5.6)与正常煤(p H〉5.6)所占比例分别为41%,59%,且97.1%的酸性煤为露头煤;露头煤样的p H总分布范围为1.86-8.62,均值达到4.86(n=55),其中33件酸性露头煤p H均值低至3.39(1.82-5.50,n=33);矿井煤的p H为4.45-7.94,均值7.34(n=28),指示露头煤的酸性显著强于矿井煤。实测煤样硫酸根含量为249-64 706μg/g(均值7 070μg/g,n=83)。煤中氟含量为44-382μg/g,均值120μg/g(n=83),接近于中国煤中氟的背景值(130μg/g)。酸性煤的p H与其硫酸根含量的负对数p(SO4^2-)成正相关(相关系数:0.62),表明煤中酸的存在形式可能为酸性硫酸盐如KHSO4或Na HSO4。推论是当这种酸性露头煤与当地高氟黏土混合使用,在燃烧或加热条件下,两者必将发生化学反应而释放出氟化氢(H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度 氟化氢 地氟病 云贵川交界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桂矿集区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陈懋弘 毛景文 +1 位作者 吴六灵 郑建民 《桂林工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4-340,共7页
近10多年来,许多研究者对滇黔桂矿集区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年代学进行了研究,采用的同位素定年方法有蚀变矿物及流体包裹体Rb-Sr法,硫化物Pb-Pb法,石英裂变径迹法等,获得了276~259、206、157-82Ma等3组数据.文中对这些测年方法及... 近10多年来,许多研究者对滇黔桂矿集区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年代学进行了研究,采用的同位素定年方法有蚀变矿物及流体包裹体Rb-Sr法,硫化物Pb-Pb法,石英裂变径迹法等,获得了276~259、206、157-82Ma等3组数据.文中对这些测年方法及所获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初步探讨了这些测年数据与右江盆地发展演化历史和相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关系,认为伴随盆地裂解的二叠纪玄武岩岩浆活动主要起提供部分矿源层的作用,而110-80Ma华南岩石圈大规模伸展及相关岩浆活动可能是该区大规模成矿的动力学背景.提出了利用硫化物Re-Os法,热液绢云母^40Ar-^39Ar法等直接精确测定热液矿物年龄以获得成矿年龄的方法和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年代学 微细浸染型金矿 滇黔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地区与滇黔桂接壤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韦龙明 谭运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20-427,共8页
秦岭地区和滇黔桂接壤区均是中国微细浸染型金矿最重要的分布区之一,两地金矿的某些特征相似,均属沉积改造型金矿床,但由于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地质构造演化历程不同,在地质地球化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差异。滇黔桂接壤区的金矿床具有典... 秦岭地区和滇黔桂接壤区均是中国微细浸染型金矿最重要的分布区之一,两地金矿的某些特征相似,均属沉积改造型金矿床,但由于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地质构造演化历程不同,在地质地球化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差异。滇黔桂接壤区的金矿床具有典型的低温矿物共生组合和围岩蚀变以及相应的元素异常组合,以次显微级包裹金为主,成矿温度低,属卡林型金矿;南秦岭区与之相似;中秦岭区则与之不同,具有中(低)温的矿物共生组合和围岩蚀变,不发育典型的As-Sb-Hg元素异常组合,以可见的粒间金和裂隙金为主,成矿温度较高,容矿岩石为浅变质岩,应该不属于卡林型金矿。在现阶段,秦岭地区的微细浸染型金矿更具勘探开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差异性 微细浸染型 成矿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贵川交界区晚二叠世煤系地层出露风化土的酸性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洪秀萍 梁汉东 +1 位作者 张玉法 徐德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31-1841,共11页
云贵川交界区农村流行地氟病且曾以"土"拌煤作为生活燃料的现象普遍,煤系地层广泛出露且前人观察指出当地拌煤"土"常取自煤系地层风化土.本文以采自该区7个县域的71件煤系地层出露风化土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2... 云贵川交界区农村流行地氟病且曾以"土"拌煤作为生活燃料的现象普遍,煤系地层广泛出露且前人观察指出当地拌煤"土"常取自煤系地层风化土.本文以采自该区7个县域的71件煤系地层出露风化土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2%的风化土呈酸性,pH均值为4.62(2.39—5.54,n=37);硫酸根含量显著偏高,均值达到1778μg·g^(-1)(295—13086μg·g^(-1),n=71);氟含量总体偏高,均值达到751μg·g^(-1)(237—1764μg·g^(-1),n=71).酸性风化土的pH与其硫酸根含量的负对数-lg C[SO2-4]成正相关(r=0.75),表明风化土中酸的存在形式可能为酸性硫酸盐如KHSO4或Na HSO4,而后者可能源自煤系地层中黄铁矿的风化.在一定条件下(燃烧),风化土内部的酸与氟在燃烧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氟化氢释放,且风化土中氟与高硫煤在燃烧条件下相互作用可能加剧氟化氢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土 酸度 氟化氢 地氟病 云贵川交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床及其组合是地壳演化的标志物──右江幔隆的发生、发展与滇黔桂卡林型金矿关系探讨 被引量:10
17
作者 范军 肖荣阁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57-462,共6页
现代金成矿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揭示了矿床及其组合与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一样,是地壳变革的一个事件,因此从成矿环境地质方面可反演矿床及其组合的形成史,正确划分出与区域地壳演化阶段相适应的矿化类型;滇黔桂卡林型金矿的形成与右... 现代金成矿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揭示了矿床及其组合与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一样,是地壳变革的一个事件,因此从成矿环境地质方面可反演矿床及其组合的形成史,正确划分出与区域地壳演化阶段相适应的矿化类型;滇黔桂卡林型金矿的形成与右江幔隆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借用金成矿地球动力学的一些思想,用地幔隆起的观点分析了本区卡林型金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 地壳演化 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桂岩溶区NDVI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靖娟利 王永锋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6-153,共8页
利用1998—2012年SPOT 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的温度和降水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系数法,研究了滇黔桂岩溶NDVI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1)近15年来,滇黔桂岩溶区NDVI年际和季节变化均呈增加趋势;(2)从年... 利用1998—2012年SPOT 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的温度和降水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系数法,研究了滇黔桂岩溶NDVI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1)近15年来,滇黔桂岩溶区NDVI年际和季节变化均呈增加趋势;(2)从年际变化来看,NDVI与温度呈正相关的站点略多于负相关的;而NDVI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和负相关的站点基本相当,说明温度对研究区植被生长的影响略大于降水量;(3)从年内变化来看,春季和秋季NDVI变化受降水量影响较大,而冬季受温度影响较显著;不同季节温度和降水量对植被NDVI变化的综合作用具有差异性;生长季NDVI受当月水热因子的影响较大,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黔桂岩溶区 NDVI 气候因子 相关分析 耦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桂交界区印支期前陆褶皱冲断带 被引量:29
19
作者 吴根耀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4-71,共8页
最近发现的蛇绿岩指示中、越交界区发育一条古特提斯的地缝合线 ,分开了越北地块和华南次大陆。滇桂交界处的印支期前陆褶皱冲断带为古特提斯造山带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本文讨论了冲断 -推覆构造的特征 ,提出该地的古特提斯洋具复杂的... 最近发现的蛇绿岩指示中、越交界区发育一条古特提斯的地缝合线 ,分开了越北地块和华南次大陆。滇桂交界处的印支期前陆褶皱冲断带为古特提斯造山带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本文讨论了冲断 -推覆构造的特征 ,提出该地的古特提斯洋具复杂的大陆边缘 ,沿北西走向段先发生碰撞 ,之后沿北东东向段发生碰撞 ,北西向断裂则发生右行的走滑 (或右行斜冲 )活动。冲断作用是向北或北东扩展的 ,仰冲的增生杂岩可能掩埋了大部分磨拉石沉积 ,造成了磨拉石不发育的假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断-推覆构造 前陆褶皱冲断带 古特提斯造山带 滇桂交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桂边境地区跨境婚姻的现状、特征与原因 被引量:2
20
作者 梁海艳 代燕 骆华松 《热带地理》 2017年第2期193-202,共10页
利用宏观县区政府统计资料和定性个案访谈资料,对滇桂边境地区跨境通婚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滇桂边境地区跨境通婚数量在不断增长,地理通婚圈由边境向内地延伸,通婚辐射范围越来越广,一部分跨境婚姻即将演变为内地跨国婚姻;婚入人口... 利用宏观县区政府统计资料和定性个案访谈资料,对滇桂边境地区跨境通婚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滇桂边境地区跨境通婚数量在不断增长,地理通婚圈由边境向内地延伸,通婚辐射范围越来越广,一部分跨境婚姻即将演变为内地跨国婚姻;婚入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边境国家女性嫁入中国的数量远远多于中国边境女性嫁到邻国;跨境婚姻中夫妇双方整体教育文化素质偏低,多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呈现出教育资源的弱弱结合;跨境通婚的结婚登记率较低,大多以"事实婚姻"的方式在中国组成家庭,并且这些家庭早婚多育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中国计划生育的有序执行;夫妇年龄差偏大以及跨境通婚具有代际传承等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滇桂边境地区的跨境通婚不断增长的原因与地理空间的邻近性、跨境民族文化圈子的同源性、等级通婚圈的封闭性、边境邻国→中国边境→中国内地的二级经济阶梯推动性、中越两国人口性别结构的互补性、不同国家婚姻制度"错位性"和边境地区政治形势的不稳定性存在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婚姻 跨境通婚 滇桂边境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