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蓝绿基础设施多尺度增汇减碳能效测度研究进展和规划策略
1
作者 刘颂 白钊成 +1 位作者 柳迪子 沈培宇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2,共9页
[目的]城市是最大的碳源,城市蓝绿基础设施(urban blue-green infrastructure,UBGI)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系统梳理当前UBGI增汇减碳研究的进展和不足,提出规划策略和重点论题,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关键意义。[方法]通过文献归纳... [目的]城市是最大的碳源,城市蓝绿基础设施(urban blue-green infrastructure,UBGI)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系统梳理当前UBGI增汇减碳研究的进展和不足,提出规划策略和重点论题,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关键意义。[方法]通过文献归纳与演绎,梳理多尺度UBGI增汇减碳能效的测度方法,解析对应尺度下的影响因素,依据“测度方法—影响因素—规划策略”的逻辑框架,构建多尺度UBGI增汇减碳规划策略。[结果]UBGI增汇减碳的测度方法和影响因素具有尺度差异性,因此面向场地、社区、城区3个空间尺度,从固碳增汇、降(保)温减碳、出行减碳3个方面构建了UBGI增汇减碳规划策略,并基于当前研究不足和规划需求,提出了面向增汇减碳的UBGI规划研究的五大重点论题:如何构建尺度合一的UBGI增汇减碳测度方法、如何测度独立场所UBGI(separate-sited UBGI,SSU)降(保)温减碳能效、如何实现融合碳汇测度与减碳测度的UBGI全生命周期评估、如何权衡UBGI增汇减碳与其他功能以获得综合效益最优的布局、如何布局UBGI以实现低碳正义。[结论]策略框架的碳汇路径要求“源头碳汇—精准落位—格局管控”,减碳路径要求“共生共融—共建共享—有机疏解”,权衡这2条路径在3个空间尺度上的策略,能为UBGI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五大重点论题能够为UBGI建设和未来研究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基础设施 碳汇 减碳 能效测度 规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发展带建设用地和蓝绿空间时空演替特征研究——以沈大城市发展带为例
2
作者 马驰骋 杨东峰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8,共9页
选取沈大城市发展带为研究区,按照“渗透效应—用地扩张—生态胁迫—空间演替”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01—2021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描述建设用地与蓝绿空间演替特征,研判模式区域分异。研究发现:沈大城市发展带建设用地与蓝绿空间... 选取沈大城市发展带为研究区,按照“渗透效应—用地扩张—生态胁迫—空间演替”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01—2021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描述建设用地与蓝绿空间演替特征,研判模式区域分异。研究发现:沈大城市发展带建设用地与蓝绿空间演替存在3种模式差异,城乡渗透效应在不同城市间的作用方式具有多样性;研究区建设用地以海陆双向扩张的方式实现对蓝绿空间的侵占,城乡渗透效应通过刺激土地利用需求驱动建设用地扩张并逐渐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压力;研究区在增长秩序趋于稳定的背景下面临的蓝绿空间景观格局破碎压力大于发展机遇,城乡渗透效应与城镇发展阶段存在复杂的影响关系。基于以上研究,对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逻辑进行重新认识,为东北地区在存量规划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科学参考与准确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带 蓝绿空间 景观格局 演替特征 区域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恢复性感知的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要素对公众健康行为影响
3
作者 吴逸 裘鸿菲 +1 位作者 罗心玥 胡亚萍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6,共8页
【目的】城市滨水绿地内部空间景观要素与健康行为之间的复杂关联亟待深入剖析,恢复性感知作为自然环境中影响个体行为决策的关键因素,为探究二者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方法】以武汉市沙湖公园93个景观节点为研究对象,结合计算机视觉技... 【目的】城市滨水绿地内部空间景观要素与健康行为之间的复杂关联亟待深入剖析,恢复性感知作为自然环境中影响个体行为决策的关键因素,为探究二者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方法】以武汉市沙湖公园93个景观节点为研究对象,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问卷调查和行为观测等方法,深入探究滨水绿地景观要素、恢复性感知对公众健康行为(恢复、体力及社交活动)的影响。【结果】自然景观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恢复性感知,而高比例的人工要素则产生相反效果;不同健康行为存在空间分布差异且显著影响要素各不相同;恢复性感知与恢复活动、社交活动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揭示了3类健康行为对节点景观要素的偏好差异,并证实了恢复性感知对促进健康行为的积极作用。未来可通过强化自然景观建设、合理规划空间色彩及实施节点差异化设计等措施,有效促进公众健康行为开展,进而提升滨水绿地健康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蓝绿空间 景观要素 景观感知 健康行为 计算机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蓝水、绿水足迹和PLS-SEM模型的长江流域粮食生产用水解析及驱动力分析
4
作者 秦雅琴 吴楠 +2 位作者 吴梦洋 张金鹏 操信春 《灌溉排水学报》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目的】明晰长江流域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消耗量及类型,揭示区域粮食水足迹的时空演变趋势,探讨作物水足迹的驱动机制。【方法】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作物需水量法量化了2000—2020年粮食作物对区域水资源的占用及其时空特征... 【目的】明晰长江流域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消耗量及类型,揭示区域粮食水足迹的时空演变趋势,探讨作物水足迹的驱动机制。【方法】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作物需水量法量化了2000—2020年粮食作物对区域水资源的占用及其时空特征,并借助路径分析探讨了影响单位面积上蓝水、绿水足迹的驱动因素。【结果】(1)长江流域粮食水足迹的年均值为205.25×10^(9)m^(3),绿水足迹占比为66%;(2)由于种植规模差异,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分别贡献了整个流域水足迹的36.5%、46.8%、16.7%。此外,中游和下游地区对绿水的依赖度增加;(3)气象因素对绿水足迹密度起正面影响作用,对蓝水足迹密度则起负面作用,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对蓝水足迹密度作用显著。【结论】综上可知,在长江流域中游地区,粮食作物生产对灌溉用水的需求很大,未来中游地区将会面临用于粮食生产水资源短缺的压力,特别是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建议在这些地区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如灌溉系统建设和水管理技术的应用。在长期受到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威胁的甘肃、青海、河南等省份,采用薄膜覆盖、雨水收集和蓄存等技术,有助于提高绿水利用率从而缓解地区水资源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蓝水足迹 绿水足迹 路径分析 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人水共生”式生活空间雨洪韧性优化策略研究——基于新加坡经验
5
作者 屠正伟 陈彦祺 赵妮娜 《住区》 2025年第1期147-158,共12页
城市洪涝是我国社会长期关注的重点城市灾害类型,7·20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事件激起了社会对城市生活空间雨洪风险防控的广泛反思。该研究顺应《“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对健康宜居安全城市的建设要求,以7·20郑州特大暴雨... 城市洪涝是我国社会长期关注的重点城市灾害类型,7·20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事件激起了社会对城市生活空间雨洪风险防控的广泛反思。该研究顺应《“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对健康宜居安全城市的建设要求,以7·20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中的洪灾现状为研究背景,结合城市蓝绿空间网络数据、居民居住空间数据和现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内容等,分析在面对特大暴雨时,郑州市中心城区生活空间雨洪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现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对居民生活空间雨洪安全的实际保障效用及弱点问题,并基于新加坡多年“人水共生”式城市治水经验,归纳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基于蓝绿空间网络的城市居住空间雨洪韧性提升策略:1.完善多层级、多尺度的雨洪韧性规划体系,加快“人水共生”理念的多层级融合;2.完善生活空间尺度的雨洪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积极推进示范建设项目;3.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建设动态评估体系,完善规划实施层级的“多方参与”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城市 海绵城市 蓝绿空间 生活空间 城市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延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
6
作者 夏帆 闫安 +2 位作者 樊新颖 景来红 邱慧阳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基于SWAT模型和水足迹理论,模拟延河流域蓝绿水量,评价其水资源可持续性。结果表明:1980—2020年,延河流域多年平均蓝绿水量为45.68亿m3,蓝绿水系数分别为30.6%和69.4%,水资源构成以绿水为主;退耕还林缓解了流域水资源紧张状态,水资源... 基于SWAT模型和水足迹理论,模拟延河流域蓝绿水量,评价其水资源可持续性。结果表明:1980—2020年,延河流域多年平均蓝绿水量为45.68亿m3,蓝绿水系数分别为30.6%和69.4%,水资源构成以绿水为主;退耕还林缓解了流域水资源紧张状态,水资源短缺指数从0.40降至0.36;退耕还林对缓解流域水资源压力具有积极作用,使水资源压力指数平均降低了33.89%;流域多年平均灰水足迹为8.62亿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理论 延河流域 水资源可持续性 SWAT模型 蓝水 绿水 退耕还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涝防治的半干旱城市绿-灰-蓝设施空间分布研究
7
作者 阳烨 王琦 孙晨 《建筑与文化》 2025年第2期245-249,共5页
基于城市雨洪管理,剖析半干旱城市的降雨特征与内涝问题,科学分析绿-灰-蓝设施在半干旱城市的作用与意义,梳理蓝绿空间载体与城市排水系统的衔接对应关系,探索流域尺度雨洪安全格局、城市尺度绿-灰-蓝网络布局、社区尺度绿-灰-蓝设施组... 基于城市雨洪管理,剖析半干旱城市的降雨特征与内涝问题,科学分析绿-灰-蓝设施在半干旱城市的作用与意义,梳理蓝绿空间载体与城市排水系统的衔接对应关系,探索流域尺度雨洪安全格局、城市尺度绿-灰-蓝网络布局、社区尺度绿-灰-蓝设施组合的空间模式,以期为半干旱城市安全韧性提升提供思路,为绿-灰-蓝融合的雨洪管理理念的广泛应用推广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半干旱城市 绿-灰-蓝设施融合 空间模式 内涝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Y型延迟荧光分子及其蓝光和绿光OLED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孙静 樊志杰 +2 位作者 杜纪宽 董海亮 王华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5,共8页
以噻吨酮作为受体、3,6-(二咔唑基)三咔唑作为给体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延迟荧光特性的Y型分子(TX-TCz)。模拟计算表明化合物HOMO和LUMO能级完全分离且在苯环上存在较小的重叠,有助于获得小的S1和T1的能级差ΔEST。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化... 以噻吨酮作为受体、3,6-(二咔唑基)三咔唑作为给体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延迟荧光特性的Y型分子(TX-TCz)。模拟计算表明化合物HOMO和LUMO能级完全分离且在苯环上存在较小的重叠,有助于获得小的S1和T1的能级差ΔEST。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化合物发射峰发生明显的红移且由于电荷转移态和局域激发态的共存产生了双峰发射。在纯膜中TX-TCz的发射峰位于513 nm,量子产率为11.5%。基于低温下荧光和磷光发射峰,计算得到化合物的ΔEST为0.03 eV,并且检测到µs级的寿命,说明化合物具有延迟荧光发射。与此同时,化合物展示了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和电化学性能,有助于制备高性能OLED器件。其在掺杂浓度为5%(wt)的器件中展示了良好的蓝光性能,发射峰位于463 nm,最大外量子效率为1.53%;在非掺杂器件中展示了良好的绿光发射(522 nm),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1.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ED Y型分子 蓝光/绿光 延迟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蓝绿基础设施的大运河四女寺枢纽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1
9
作者 宋凤 戴永菲 +1 位作者 吴兆敏 赵亮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5期105-111,共7页
大运河长期参与并影响沿线人居环境建设活动,由此衍生的水利枢纽工程影响着区域生态安全的维持。文中以大运河关键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四女寺枢纽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23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景观连通性评价和最... 大运河长期参与并影响沿线人居环境建设活动,由此衍生的水利枢纽工程影响着区域生态安全的维持。文中以大运河关键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四女寺枢纽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23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景观连通性评价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区域蓝绿基础设施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结果共识别出16个生态源地、15条重点潜在生态廊道与105条一般潜在生态廊道;构建“一核两心,三带四轴,多节点,多廊道”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最后,基于区域上位规划与景观空间特点提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建议,即蓝绿整合的韧性优化、多样保护的体系优化和突破边界的协同优化。研究结果可为大运河枢纽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循证依据,并为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四女寺枢纽区域 蓝绿基础设施 生态安全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水网地区蓝绿空间格局多情景模拟预测
10
作者 丁金华 孙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210,共9页
【目的】模拟预测苏南水网地区蓝绿空间格局多情景发展趋势,探究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情景方案。【方法】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南片区为例,设置自然发展、生态保护优先和城镇发展优先等3种情景,借助CA-Markov模型,对2030年蓝绿空间格局变... 【目的】模拟预测苏南水网地区蓝绿空间格局多情景发展趋势,探究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情景方案。【方法】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南片区为例,设置自然发展、生态保护优先和城镇发展优先等3种情景,借助CA-Markov模型,对2030年蓝绿空间格局变化趋势进行多情景模拟分析,并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性评价解读蓝绿空间景观生态结构与生态格局特征。【结果】不同发展情景下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变化差异显著。自然发展和城镇发展优先情景下,蓝绿空间面积呈现加速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3626.37、7145.74 hm^(2)。蓝绿空间核心区、孔隙等形态类型负向变化剧烈,蓝绿空间破碎度增加,连通性降低。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与自然发展和城镇发展优先情景相比,蓝绿空间面积分别增加了2904.30、6423.67 hm^(2),蓝绿空间核心区等形态类型增幅明显,孔隙率显著降低,蓝绿空间破碎度降低,连通性增强。【结论】自然发展和城镇发展优先情景对水网地区蓝绿空间呈现负向影响趋势,生态保护优先情景在维持蓝绿空间面积与格局稳定,改善蓝绿空间连通性方面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CA-Markov模型 多情景模拟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水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湖筑底——公园社区理念下的天嘉湖住区更新设计策略
11
作者 陈磐 蔡新冬 +1 位作者 郝阿娜 黄勇 《华中建筑》 2024年第12期70-75,共6页
当下城市建设由增量时代转变到存量时代,城市住区需要在新的理念和手段上进行更新,天嘉湖住区位于城乡结合地区,由于之前的过度开发、楼盘烂尾闲置导致周围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基于公园社区的理念,以蓝绿空间为基底、住区绿地空间开... 当下城市建设由增量时代转变到存量时代,城市住区需要在新的理念和手段上进行更新,天嘉湖住区位于城乡结合地区,由于之前的过度开发、楼盘烂尾闲置导致周围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基于公园社区的理念,以蓝绿空间为基底、住区绿地空间开放、服务设施等业态多元分散,提出了更新设计策略,即内外衔接—开放共享、结构聚核—多元治理、蓝绿闭环—生态筑底,住区环境得到改善,公园社区的形态特征逐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公园社区 蓝绿筑底 开放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材气凝胶负载纳米零价铁的绿色合成及应用研究
12
作者 杨昆 齐华春 +2 位作者 王岩 李冰 庞久寅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24,31,共6页
植物提取物还原制备绿色纳米零价铁因环境友好、反应条件温和、形貌可控等优势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以生物质资源木材气凝胶为载体,以落叶松单宁为多功能反应平台,成功制备了一种可高效去除亚甲基蓝的木材气凝胶负载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 植物提取物还原制备绿色纳米零价铁因环境友好、反应条件温和、形貌可控等优势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以生物质资源木材气凝胶为载体,以落叶松单宁为多功能反应平台,成功制备了一种可高效去除亚甲基蓝的木材气凝胶负载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并探究了铁盐种类、pH值等对亚甲基蓝去除效果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木材气凝胶负载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在4次重复使用后对亚甲基蓝仍具有85%以上的去除率,且该方法在多种农林废弃物基材上都具有适用性,是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的通用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气凝胶 落叶松单宁 纳米零价铁 亚甲基蓝 绿色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河口-龙门区间蓝绿水资源对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怡婷 杨肖丽 +2 位作者 吴凡 王宇航 张晗硕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33,共10页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会改变蓝绿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量化二者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黄河中游的河龙区间(河口镇至龙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流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蓝绿水资源时空分...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会改变蓝绿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量化二者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黄河中游的河龙区间(河口镇至龙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流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蓝绿水资源时空分布受到影响。研究基于遥感数据,分析河龙区间近4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结合VIC模型和四种情景设置,定量分析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内蓝绿水的时空影响。进一步分析了生产性绿水流及非生产性绿水流对气候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规律,以便开发绿水资源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1)河龙区间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在1997年发生突变,变化趋势由减小转为增大;降水量在2006年发生突变,变化趋势由减少转为增加。草地和耕地是河龙区间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1980-2020年间耕地减少了3 407 km^(2),林地、草地和灌木林的面积均呈现增加趋势,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密切相关。(2)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蓝水流的贡献率分别为90.89%和9.11%,对绿水流的贡献率分别为103.13%、-3.13%,对绿水储的贡献率分别为89.07%、10.93%,气候变化对河龙区间蓝绿水变化起主导作用。4种情景下,河龙区间的蓝水流、绿水流、绿水储均呈现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增加的趋势。(3)植被恢复下,植被蒸腾作为生产性绿水流占总绿水流的比例由71.63%增大到72.93%。4种情景下,植被冠层截留蒸发量、植被蒸腾量的空间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地区增加的趋势,而裸土蒸发量呈现相反的空间分布格局。气候变化下,植被冠层截留蒸发量、植被蒸腾量呈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对裸土蒸发量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蓝绿水 VIC模型 河龙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蓝绿水短缺指数计算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程琰 左其亭 邱曦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97,共7页
为了降低沁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风险,以沁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所构建SWAT模型的输出结果,估算2010—2016年沁河流域蓝绿水资源量,利用蓝绿水足迹和可利用蓝绿水资源量计算蓝绿水短缺指数,并划分4个蓝绿水短缺风险等级,定量评估沁河流域... 为了降低沁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风险,以沁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所构建SWAT模型的输出结果,估算2010—2016年沁河流域蓝绿水资源量,利用蓝绿水足迹和可利用蓝绿水资源量计算蓝绿水短缺指数,并划分4个蓝绿水短缺风险等级,定量评估沁河流域蓝绿水短缺状况。结果显示:1)沁河流域多年平均蓝水资源量为9.1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12.0%;多年平均绿水资源量为66.9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88.0%,说明沁河流域水资源大部分为绿水资源;2)年尺度下沁河大部分子流域的蓝水短缺指数大于1.0,蓝水短缺风险等级为较大风险,其中下游地区的焦作市蓝水短缺问题尤为严重;3)年尺度下沁河各子流域的绿水短缺指数呈现一定差异性,大部分子流域多年平均绿水短缺指数在0.5~1.0范围内,绿水短缺面临中度风险,总体而言,绿水短缺风险低于蓝水短缺风险。基于蓝绿水短缺指数分析,提出应对沁河流域水安全风险的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水 SWAT模型 水短缺指数 风险评价 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蓝绿空间对热岛的温度影响分析
15
作者 李泓伯 吴宗霖 +2 位作者 刘帅 宁静 王蕾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第8期5-9,共5页
为研究蓝绿空间与城市热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以哈尔滨主城区为研究区,以城市热岛作为研究对象,从降温幅度及降温范围两个方面探究蓝绿空间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构建了蓝绿空间热环境拟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蓝绿空间对四周... 为研究蓝绿空间与城市热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以哈尔滨主城区为研究区,以城市热岛作为研究对象,从降温幅度及降温范围两个方面探究蓝绿空间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构建了蓝绿空间热环境拟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蓝绿空间对四周温度的影响可通过六次多项式进行表示;(2)蓝绿空间的下垫面类型、面积、景观指数等指标会在不同程度影响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热岛效应 温度影响 景观格局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疗愈型环境营造的校园蓝绿空间提升策略 被引量:3
16
作者 董玉国 《山西建筑》 2024年第11期6-9,共4页
校园蓝绿空间对于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其营造建设潜能尚未完全被激活。基于对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蓝绿空间运维状况的实证调研,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疗愈校园环境营造的提升策略。针对目前校园蓝绿... 校园蓝绿空间对于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其营造建设潜能尚未完全被激活。基于对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蓝绿空间运维状况的实证调研,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疗愈校园环境营造的提升策略。针对目前校园蓝绿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植物、特色设施、亲水平台,相互串联多层次的室外滨河景观空间设计策略,将校园文化与景观设计相融合,营造舒适、疗愈、体验性与趣味性强的景观环境,切实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基于疗愈型环境营造的大学校园蓝绿空间提升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有效尝试,对营造丰富活动类型、有疗愈效益的校园环境具有积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 蓝绿空间 疗愈环境 环境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街区蓝绿空间对热环境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炜豪 曾穗平 艾合麦提·那麦提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8-105,共8页
【目的】蓝绿空间对热环境优化的积极效应已获得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对蓝绿空间指标影响热环境作用的空间异质性探究不深入,挖掘多维度蓝绿空间对热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方法】将蓝绿空间破碎化、热环境恶化的天津市... 【目的】蓝绿空间对热环境优化的积极效应已获得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对蓝绿空间指标影响热环境作用的空间异质性探究不深入,挖掘多维度蓝绿空间对热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方法】将蓝绿空间破碎化、热环境恶化的天津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域,以地表温度作为热环境表征指标,借助Fragstats 4.2与Guidos Toolbox 2.9软件计算蓝绿空间规模、形态、布局3个方面的表征指标,引入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MGWR)模型开展统计分析。【结果】1)天津市中心城区蓝绿空间分布呈现“四廊多点”的特征,而地表温度分布则呈现明显的“中心高外围低”的特征;2)各蓝绿空间指标对热环境的作用尺度存在一定分异,平均形状指数、边缘布局占比的作用尺度较小,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绿色空间占比与核心布局占比的作用尺度较大,影响程度在空间上变化平缓;3)各蓝绿空间指标中,绿色空间占比、核心布局占比、斑块内聚度指数(COHESION)对热环境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分支布局占比和边缘布局占比对热环境有显著正向作用。【结论】全面挖掘了街区蓝绿空间中影响热环境的指标,探索了它们对热环境的多尺度空间异质性影响并提出蓝绿空间调控建议,为高密度城区的气候适应及城市街区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绿地规划 街区蓝绿空间 热环境优化 地表温度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水华蓝藻汲取装备水力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18
作者 李章超 杨正军 王苗苗 《中国港湾建设》 2024年第3期98-102,共5页
蓝藻汲取盘是一种利用水动力对水华蓝藻进行打捞的设备,通过数值试验可以实现检验其水力性能,评价富藻水的汲取收集效果。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蓝藻汲取盘汲取头内部流动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了设计流量... 蓝藻汲取盘是一种利用水动力对水华蓝藻进行打捞的设备,通过数值试验可以实现检验其水力性能,评价富藻水的汲取收集效果。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蓝藻汲取盘汲取头内部流动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了设计流量工况和大流量工况条件下,藻汲取盘内部的整体流动特性、不同截面的流动情况、内部流动水头损失及不同过流断面的流动均匀性。经过数值试验的验证,蓝藻汲取盘整体流动基本无扰动,没有出现明显的旋涡、回流等紊乱流动形态,内部流动性能良好,汲取蓝藻水的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疏浚 水华蓝藻 蓝藻汲取盘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姆斯特丹蓝绿屋顶项目对我国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协作治理的启示
19
作者 潘泽强 张佳蕾 袁媛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29,共8页
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洪涝风险管理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不同于美国、英国等国家强调个人责任的策略,荷兰与我国类似,强调政府主导应对城市洪涝灾害。近年来,荷兰地方政府通过与非政府主体协作,有效地防御了社... 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洪涝风险管理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不同于美国、英国等国家强调个人责任的策略,荷兰与我国类似,强调政府主导应对城市洪涝灾害。近年来,荷兰地方政府通过与非政府主体协作,有效地防御了社区尺度的城市洪涝,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首先介绍规划与复杂性的相互依存视角,通过政策与文献分析,梳理了荷兰洪涝风险管理政策与规划建设演变,以阿姆斯特丹的“RESILIO”(Resilience n Etwork of Smart Innovative c LImate-adapative r Ooftops)蓝绿屋顶项目为例进行实地调研与访谈,分析总结荷兰社区尺度的城市洪涝风险管理经验。研究发现:尽管国家政府在洪水灾害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荷兰的城市洪涝风险管理因其复杂性而纳入地方议程。地方政府通过设立资金激励,与市场、社会、社区等多元主体协作制定地方策略。地方策略强调政府与多元主体的相互依存关系,建立适应社区背景的制度设计,并以提升社会韧性为目标,其政府部门间协作、鼓励社会资本及公众参与等,为我国社区规划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洪涝风险管理 相互依存 多元主体参与 社区规划 蓝绿屋顶 海绵城市 荷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ZnOS:Bi^(3+)荧光粉的制备及光学性能研究
20
作者 罗娟 陈世碧 +5 位作者 李孝斌 郑小州 王昶 岳励 徐慢 戴武斌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62-166,共5页
以碳酸钡、硫化锌和氧化铋为原料,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铋(Bi)掺杂BaZnOS的蓝绿色荧光粉。研究了BaZnOS中Bi的位点占据、晶胞变化及其发光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在BaZnOS中,根据离子配位相同及半径相似原理,Ba位点是Bi最适合和稳定... 以碳酸钡、硫化锌和氧化铋为原料,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铋(Bi)掺杂BaZnOS的蓝绿色荧光粉。研究了BaZnOS中Bi的位点占据、晶胞变化及其发光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在BaZnOS中,根据离子配位相同及半径相似原理,Ba位点是Bi最适合和稳定占据的位点。由于Bi^(3+)的半径略小于Ba^(2+)的半径,导致掺杂过后的晶胞参数有所缩小。在波长为372 nm的紫外光激发下,BaZnOS和BaZnOS:Bi^(3+)在400~600 nm处都显示出非常宽的发射带。其中未掺杂的BaZnOS发光归因于合成过程中的氧空位缺陷,掺杂Bi^(3+)后,Bi^(3+)结合到BaZnOS的晶格中,由于Bi^(3+)的^(3)P_(1,0)→^(1)S_(0)跃迁,最终使位于400~600 nm处的光致发光进一步增强2~3倍。通过色坐标计算,所制备的BaZnOS:Bi^(3+)荧光粉色坐标均位于蓝绿色区域,可作为与红光协调发射白光的潜力荧光粉,用于白光发光二极管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元硫氧化物 蓝绿色荧光粉 光致发光激发光谱 光致发光光谱 能级跃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