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流导向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
1
作者 樵凡原 王飞 张昌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评估使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BB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4例BB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包括基线资料、动脉瘤数据、手术方式、手... 目的评估使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BB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4例BB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包括基线资料、动脉瘤数据、手术方式、手术相关并发症以及随访结果。结果14例患者中,有5例使用Pipeline血液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辅助弹簧圈栓塞,有3例单纯使用PED,有5例使用Tubridge密网支架(TB)辅助弹簧圈栓塞,有1例单纯使用TB。4例单纯使用血流导向支架的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时见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余均未见动脉瘤显影。1例使用TB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后并发迟发性大面积脑梗死导致死亡。1例单纯使用PED的患者出现右侧肢体偏瘫,随访时改良Rankin(mRS)评分为2分;余12例患者在出院时及随访时mRS评分均为0分。13例患者随访时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结论血流导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单纯使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BBA安全有效,但围术期有潜在动脉瘤再出血和脑梗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泡样动脉瘤 血流导向支架 颈内动脉 弹簧圈栓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VIS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疗效 被引量:24
2
作者 诸德源 方亦斌 +4 位作者 杨鹏飞 黄清海 许奕 洪波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75-479,共5页
目的评价LVIS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颈内动脉BB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脑血管造影和随访结果。结果 1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LVIS支架治疗。根据Raym... 目的评价LVIS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颈内动脉BB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脑血管造影和随访结果。结果 1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LVIS支架治疗。根据Raymond分级,即刻栓塞结果分为Ⅰ级4例,Ⅱ级5例,Ⅲ级7例;2例出现缺血性并发症。16例患者中,14例经过6~36个月的临床随访,其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分别为0分5例,1分6例,2分2例,5分1例,预后良好率为13/14,该14例获得3~24个月的影像学随访,其中治愈11例,进一步血栓形成2例,稳定1例,治愈率为11/14;其余2例随访时间不足3个月,仅行术后1周血管造影,造影结果均为RaymondⅠ级,1个月临床随访m RS评分分别为0分和1分。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BBA技术可行,可能有助于降低BBA再出血和复发的风险,但仍需大样本的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血泡样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LVIS支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刚 张国忠 +5 位作者 李明洲 何小艳 刘丹 宋烨 漆松涛 冯文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65-1168,共4页
目的应用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0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单纯采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8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术中根据血管条件,在保证载瘤... 目的应用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0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单纯采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8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术中根据血管条件,在保证载瘤动脉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导引导管位置升高(靠近海绵窦段),提供足够支撑,覆膜支架到位后再予释放栓塞动脉瘤。结果(1)对8例(8个血泡样动脉瘤)患者共置入9枚覆膜支架,其中8枚成功置入载瘤动脉。6例置入Willis支架后即刻造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置人1枚Willis支架后,有少量对比剂漏入动脉瘤(内漏),予再植入1枚覆膜支架,复查造影动脉瘤完全不显影;(2)1例血泡样动脉瘤因颈内动脉迂曲,支架系统到位困难,术中发生医源性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球囊栓塞后予搭桥并载瘤动脉闭塞。术后患者因脑室外引流并发颅内感染,积极抗感染治疗后逐渐恢复;(3)术后6个月对8例患者均行临床随访,m RS评分0分6例,1分2例。术后6个月DSA随访,动脉瘤均无复发,1例载瘤动脉轻度狭窄,但患者无神经功能障碍,搭桥患者桥血管通畅。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是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 Willis覆膜支架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潘奇 刘建民 +1 位作者 许奕 黄清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9期681-683,共3页
起源于颈内动脉床突段前壁的血泡样动脉瘤非常罕见,有其独有的特征及治疗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年与之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合研究了血泡样动脉瘤的形态学、病理学特征、发病原因及治疗策略。关于血泡样动脉的治疗,不同时期选择适合的... 起源于颈内动脉床突段前壁的血泡样动脉瘤非常罕见,有其独有的特征及治疗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年与之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合研究了血泡样动脉瘤的形态学、病理学特征、发病原因及治疗策略。关于血泡样动脉的治疗,不同时期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前壁 床突段 血泡样动脉瘤 形态学 病理学 病因 治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单中心10年经验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进 刘翼 +4 位作者 李浩 马路 孙鸿 贺民 游潮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01-604,共4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BBA)的临床特点、手术技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十年间我科手术治疗的45例BB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手术直接夹闭38例,夹闭...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BBA)的临床特点、手术技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十年间我科手术治疗的45例BB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手术直接夹闭38例,夹闭加包裹3例,孤立4例。手术中发生破裂12例(27%),术后10例发生脑梗死(22%),手术死亡7例(16%)。术后对38例存活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随访6~126个月(平均46月个),改良Rankin(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2分34例(76%),3~5分4例。影像学随访1例复发,给予介入栓塞治疗。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再出血。结论颈内动脉BBA处理困难,手术具有很高的风险及并发症。术前充分的认识以及术中多种手术策略的运用,可以降低手术的风险,取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泡样动脉瘤 颈内动脉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后再出血:病例报道 被引量:10
6
作者 潘奇 刘建民 +1 位作者 许奕 黄清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8期560-563,共4页
目的报道1例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前壁宽颈动脉瘤后发生早期再出血的病例。方法将球囊膨胀型血管内支架跨动脉瘤颈部位置并准确释放后,微导管超选进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结果支架成功置入,完全覆盖瘤颈,动脉瘤得到大部... 目的报道1例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前壁宽颈动脉瘤后发生早期再出血的病例。方法将球囊膨胀型血管内支架跨动脉瘤颈部位置并准确释放后,微导管超选进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结果支架成功置入,完全覆盖瘤颈,动脉瘤得到大部栓塞(90%以上),载瘤动脉及毗邻的侧支血管保持通畅,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但是术后16d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导致死亡。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前壁宽颈动脉瘤是可行的,但应充分认识动脉瘤早期再次破裂出血的风险,短期随访及再治疗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前壁 血管内治疗 再出血 血泡样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背侧壁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7
作者 陈风华 胡坤 +1 位作者 王君宇 黄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93-1196,共4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背侧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8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颈内动脉背侧壁动脉瘤21例,对于囊状真性动脉瘤采用直接手术夹闭的方法,而对于囊状或血泡状的假性动脉瘤采用夹...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背侧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8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颈内动脉背侧壁动脉瘤21例,对于囊状真性动脉瘤采用直接手术夹闭的方法,而对于囊状或血泡状的假性动脉瘤采用夹闭+包裹、缝合+包裹、单纯包裹以及颅内外血管搭桥+动脉瘤孤立术等方法处理。结果:术后死亡1例,再出血放弃治疗1例,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根据颈内动脉背侧壁动脉瘤的真性或假性采用不同的显微外科方法处理,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背侧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假性动脉瘤 血泡状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袁金龙 方兴根 +5 位作者 赵心同 吴德刚 赖年升 刘佳强 吴丹 李真保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8-261,共4页
目的由于血泡样动脉瘤特殊的病理结构,显微手术治疗的再出血及复发率较高,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文中探讨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 目的由于血泡样动脉瘤特殊的病理结构,显微手术治疗的再出血及复发率较高,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文中探讨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15例,其中双Enterprise 5例、三重Enterprise 3例、Enterprise+Lvis 4例、双Lvis支架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分析纳入病例临床特点、即刻栓塞率(采用Raymond分级)、临床随访结果、并发症及影像学随访情况。结果采用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方法成功治疗15例,弹簧圈和支架植入成功率100%。动脉瘤即刻Raymond分级显示:RaymondⅠ级9例、RaymondⅡ级4例、RaymondⅢ级2例。所有患者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术中仅2例出现支架内血栓,1例出现支架少许移位,1例出现颈内动脉岩骨段夹层,无动脉瘤术中破裂、飞圈等术中并发症,术后有迟发型脑梗死2例。术后影像学随访2周~25个月,其中治愈11例、稳定2例、进一步血栓形成2例;临床随访2周~28个月,改良Rankin评分为0~2分者12例、4分1例、5分1例、6分1例。结论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具有一定有效性,可降低BBAs的再出血及复发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血泡样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Enterprise支架 Lvis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血泡样动脉瘤合并右位主动脉弓一例 被引量:3
9
作者 何永福 王武 +1 位作者 李明华 朱悦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07-1008,共2页
一般资料 患者男,44岁。因突发剧烈头痛4 h伴恶心、喷射性呕吐就诊,病程中存在意识障碍。患者既往高血压8年,最高160/100 mmHg,不规则服药。体检不合作,神志模糊,无对答,两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脑膜刺激征(+),两侧病理征(... 一般资料 患者男,44岁。因突发剧烈头痛4 h伴恶心、喷射性呕吐就诊,病程中存在意识障碍。患者既往高血压8年,最高160/100 mmHg,不规则服药。体检不合作,神志模糊,无对答,两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脑膜刺激征(+),两侧病理征(+),血压:160/90 mmHg,心率:95次/min,呼吸:19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穿刺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 血泡样动脉瘤 右位主动脉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血泡样动脉瘤治疗效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闫文涛 李修珍 +5 位作者 周忠清 杨扬 李鹏波 郭姗 甄菊芬 刘加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10-315,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血泡样动脉瘤(BBA)采用适宜治疗方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脑血管病病区颈内动脉床突上段BBA患者6例,经DSA明确诊断,头部CT均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H... 目的初步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血泡样动脉瘤(BBA)采用适宜治疗方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脑血管病病区颈内动脉床突上段BBA患者6例,经DSA明确诊断,头部CT均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1例。根据脑血管造影特点,Hunt-Hess分级Ⅰ~Ⅲ级者选择双支架套叠管腔重建术或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出血急性期同时行动脉瘤腔弹簧圈栓塞,Ⅳ级采用显微外科手术缝合动脉瘤。术后6个月经DSA或MR血管成像或CT血管成像行影像学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结果6例患者中,5例采用血管内治疗,1例采用手术治疗。5例血管内治疗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 Ⅰ级3例,Raymond Ⅱ级1例,Raymond Ⅲ级1例,均未发生术中破裂出血。1例手术患者术后四肢肌力Ⅴ级,无神经功能障碍,术后3个月行颅骨成形术。术后随访3~2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3.6个月。mRS评分0分4例,1分1例,2分1例,均预后良好,影像学随访未见复发,开颅手术者显示载瘤动脉轻度狭窄(狭窄率约20%)。结论颈内动脉床突上段BBA,Hunt-Hess分级Ⅰ~Ⅲ级时可考虑血管内治疗,根据脑血管造影特征选择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或双支架套叠管腔重建术,出血急性期同时行瘤腔弹簧圈致密栓塞;Hunt-Hess分级更高时可首选显微外科手术,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破裂 血泡样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阿西木江·阿西尔 苗统 +3 位作者 迪力木拉提·艾来提 成晓江 苏日青 买买提力·艾沙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3-319,共7页
目的 系统性分析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以及Embases数据库,筛选出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 目的 系统性分析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以及Embases数据库,筛选出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相关文献,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选、评价文献并提取资料,使用STATA 14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16篇非随机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文献被纳入,包括208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Meta分析显示,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最终完全闭塞率为99%[95%CI(0.96,1.00)],存在内漏率3%(手术结束时)[95%CI(0.00,0.07)],载瘤动脉通畅率100%(手术结束时)[95%CI(0.99,1)],术中或术后出血率1%[95%CI(0.00,0.04)],术后大面积脑梗死率0%[95%CI(0.00,0.00)],随访期间出现载瘤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率0%[95%CI(0.00,0.02)],最后随访良好率99%[95%CI(0.97,1.00)]。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完全闭塞率、载瘤动脉通畅率、术后随访恢复良好率很高,术中内漏率、围手术期出血、大面积脑梗死、随访期间载瘤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率很低,安全和有效性很高,具有很好的使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血泡样动脉瘤 Willis覆膜支架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合并胃网膜动脉瘤共同破裂一例并文献复习
12
作者 张明辉 陈岷辉 +2 位作者 丁昊 杨呈浩 罗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46-549,共4页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是一种主要起源于颈内动脉床旁上段非分叉处的特殊类型动脉瘤,其瘤壁菲薄,相对宽颈,临床少见。胃网膜动脉瘤(GAA)是胃网膜动脉发生瘤样扩张形成的,属于内脏动脉瘤的一种,即腹腔内脏器所属动脉及其分支发生的...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是一种主要起源于颈内动脉床旁上段非分叉处的特殊类型动脉瘤,其瘤壁菲薄,相对宽颈,临床少见。胃网膜动脉瘤(GAA)是胃网膜动脉发生瘤样扩张形成的,属于内脏动脉瘤的一种,即腹腔内脏器所属动脉及其分支发生的瘤样病变,临床同样少见。本科近期收治1例BBA合并GAA共同破裂病例,较为罕见,作者结合文献复习探讨BBA及GAA的发病机制及BBA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泡样动脉瘤 胃网膜动脉瘤 发病机制 治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叠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文立利 张鑫 +6 位作者 张庆荣 吴琪 陈姝娟 邓金龙 吕盛银 邵将 王汉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5-238,共4页
目的目前关于重叠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报道较少。文中旨在对应用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其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BBA的效果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 目的目前关于重叠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报道较少。文中旨在对应用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其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BBA的效果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为BBA并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5例患者资料。11例患者采用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患者采用非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根据Raymond分级统计术后即刻、术后1周治疗效果。随访时间2015年4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分析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即刻闭塞情况: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级10例、3级1例;非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级3例、2级1例。术后1周闭塞情况: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级11例;非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级2例、2级2例。影像学随访结果:最后1次DSA随访闭塞情况,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级9例,2级1例;非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级1例、2级2例、3级1例。临床随访结果: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mRS 0分9例、1分2例;非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mRS 0分3例、1分1例;15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BBA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 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