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瓜果实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1
作者 徐彬其 李炯 +3 位作者 梁梓兴 洪宇 程蛟文 崔竣杰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34-1445,共12页
苦瓜果实相关性状显著影响其商品的产量和品质。为解析苦瓜果实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以果实性状差异的苦瓜自交系‘S022’和‘PG’为亲本,构建包括P1、P2、F1、F2、B1、B2的6个世代遗传群体,利用卡方检验和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 苦瓜果实相关性状显著影响其商品的产量和品质。为解析苦瓜果实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以果实性状差异的苦瓜自交系‘S022’和‘PG’为亲本,构建包括P1、P2、F1、F2、B1、B2的6个世代遗传群体,利用卡方检验和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对苦瓜果皮颜色、果瘤形状、果长、果径、果形指数、果质量、色差值L共7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苦瓜果皮绿色对白色、刺瘤对平瘤均由单显性基因控制;果长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模型(2MG-ADI),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F23个世代分别为47.61%、64.08%、73.27%;果形指数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MX2-ADI-AD),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F23个世代分别为65.50%、71.21%、81.17%;色差值L遗传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MX1-AD-ADI),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F23个世代分别为0、83.99%、84.63%;果径和果质量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PG-ADI),无明显多基因遗传率。试验结果说明苦瓜果长、果形指数、色差值L的遗传主要由主基因控制,适宜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果径和果质量主要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受环境影响较大,适宜在高世代进行选择。综上,研究结果为苦瓜果实相关性状选育策略的制定和亲本组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果实性状 遗传分析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种质资源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汪自松 李兆佳 +4 位作者 罗厚仟 沈伟 王涛涛 杨静 刘正鲁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10,共7页
以48份苦瓜种质资源为试材,对与果实相关的10个农艺性状和5个品质性状进行变异性和相关性研究,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33.9%,瓜棱变异系数最大,瓜长最小,变异范围为18.0%~49.6%,表明苦瓜的遗传基... 以48份苦瓜种质资源为试材,对与果实相关的10个农艺性状和5个品质性状进行变异性和相关性研究,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33.9%,瓜棱变异系数最大,瓜长最小,变异范围为18.0%~49.6%,表明苦瓜的遗传基础较宽。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表明,与果实相关的10个农艺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不高,且品质性状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明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遗传选择相对独立。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中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5.51%,单瓜鲜质量与单瓜干质量、瓜上径粗和瓜下径粗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选育瓜径粗较大的材料有利于配制单瓜鲜质量适中的高产杂交组合。聚类分析在D2=5时,将48份苦瓜材料分为特征不同的三大类,并筛选出早熟材料131-1、2101-2、2116,晚熟材料2106-4,综合性状较好的材料46-1-1、67-1、80-1,以及雌性系168-1,这8份苦瓜种质可作为优异目标亲本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品质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效应分析
3
作者 汪自松 罗厚仟 +3 位作者 陆小云 沈伟 王涛涛 杨静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91-96,101,共7页
开展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干物质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硝酸盐含量的品质性状研究,分析其遗传机制。以苦瓜雌性系Z-1-4为母本,优质苦瓜高世代自交系2538、5325和5321为父本,构建3个组合的4个世代[P_(1)(亲本)、P_(2)、F_(1)... 开展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干物质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硝酸盐含量的品质性状研究,分析其遗传机制。以苦瓜雌性系Z-1-4为母本,优质苦瓜高世代自交系2538、5325和5321为父本,构建3个组合的4个世代[P_(1)(亲本)、P_(2)、F_(1)、F_(2)]遗传群体,并结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苦瓜干物质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硝酸盐含量进行遗传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苦瓜干物质含量最适遗传模型为等加性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模型,且遗传率较高;苦瓜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适遗传模型为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遗传率较低,适合在早期世代进行遗传选择。商品瓜硝酸盐含量最适遗传模型为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遗传率也较低。可溶性蛋白质与硝酸盐的遗传率均相对不高,适合在高世代进行表型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 品质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和通径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政国 龙明华 +1 位作者 秦荣耀 王先裕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6-430,共5页
对23份苦瓜材料的10个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苦瓜维生素C、还原糖、有机酸、果瘤、果色、果刺和苦味遗传变异系数大,遗传力高;水分含量遗传变异系数很小;风味遗传变异系数较小,遗传力低。苦瓜4个内在营养品质之间相关性小,而4... 对23份苦瓜材料的10个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苦瓜维生素C、还原糖、有机酸、果瘤、果色、果刺和苦味遗传变异系数大,遗传力高;水分含量遗传变异系数很小;风味遗传变异系数较小,遗传力低。苦瓜4个内在营养品质之间相关性小,而4个外观品质性状之间关系密切。两个味觉品质与4个内在营养品质之间相关性小,但与4个外观品质之间关系密切。内在营养品质与外观品质之间有一定关系。通径分析提出通过降低果实的苦味和有机酸含量来提高风味品质;通过水分含量和果瘤两性状的直接选择来实现对维生素C的间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品质性状 遗传变异 遗传相关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主要植物学性状的遗传分析(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政国 王先裕 +1 位作者 刘志敏 肖喜祝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9-392,共4页
以绿苦瓜自交系P1做母本,野生苦瓜P2做父本配制出F1代,然后进行自交和回交获得F2,B1,B2世代.通过田间试验,对叶长、茎粗和节间长的基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茎粗和节间长两个性状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而叶长不符合加性—显性遗... 以绿苦瓜自交系P1做母本,野生苦瓜P2做父本配制出F1代,然后进行自交和回交获得F2,B1,B2世代.通过田间试验,对叶长、茎粗和节间长的基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茎粗和节间长两个性状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而叶长不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叶长的加性效应比显性效应重要,节间长的加性效应也高于显性效应,茎粗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同样重要,三者的狭义遗传率分别为0.1694,0.6418和0.36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植物学性状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枯萎病抗性材料Thai4-6的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子记 朱婕 +1 位作者 牛玉 杨衍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01-1506,共6页
苦瓜枯萎病是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引起的真菌病害,探明苦瓜枯萎病的抗性遗传机制对制定抗病育种策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抗枯萎病苦瓜材料Thai4-6和感病材料CN19-1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基于该组合6世代遗传群体(P_1、P_2、F_1、F_2... 苦瓜枯萎病是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引起的真菌病害,探明苦瓜枯萎病的抗性遗传机制对制定抗病育种策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抗枯萎病苦瓜材料Thai4-6和感病材料CN19-1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基于该组合6世代遗传群体(P_1、P_2、F_1、F_2、BCP_1和BCP_2),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枯萎病抗性遗传特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杂交组合的枯萎病抗性呈连续分布,最适模型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E-1),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13.85,显性效应值分别是25.58和34.26,主基因遗传率在BCP_1、BCP_2和F_2中分别是86.03%、80.34%和94.25%,表明该组合枯萎病抗性主要受2对主基因控制。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在3个分离世代群体中分别占13.97%、14.06%和5.75%。本研究可为抗枯萎病苦瓜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混合遗传模型 枯萎病抗性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抗枯萎病种质筛选 被引量:5
7
作者 关峰 万新建 +3 位作者 张景云 石博 张会国 黄国东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85-595,共11页
【目的】分析江西地方苦瓜种质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苦瓜抗枯萎病品种选育及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2018-2020年分别在江西不同地点开展苦瓜表型性状和枯萎病抗性鉴定,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筛选出商... 【目的】分析江西地方苦瓜种质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苦瓜抗枯萎病品种选育及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2018-2020年分别在江西不同地点开展苦瓜表型性状和枯萎病抗性鉴定,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筛选出商品性佳且抗枯萎病种质。【结果】多年多地表型性状和病害的综合鉴定表明,55份苦瓜种质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变异,遗传多样性指数(H’)的变幅为0.091~2.122,其中第一雌花节位的H’最高,商品瓜横径和商品瓜纵径的H’次之。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资源分成四大类群,第Ⅰ类群种质早熟且综合农艺性状优异,可用于苦瓜品种早熟、高产改良;第Ⅱ类群多为江西地方古老种质;第Ⅲ类群瓜形美观,符合江西省消费习惯,可用作改良苦瓜商品性的亲本材料;第Ⅳ类群多为野生型苦瓜,果实较小,可用作观赏和提取功能性物质。在16个表型性状中,除瓜面光泽外,其他性状间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同)相关,其中单瓜重与瓜横径和瓜纵径均呈极显著强相关,说明提高苦瓜产量可从改良瓜横径等性状着手。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主成分因子对表型变异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7.544%。枯萎病抗性试验鉴定出高抗材料4份,抗病材料18份,中抗材料5份,感病材料10份,以及高感材料18份。【结论】江西地方苦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育种潜力巨大,可将单瓜重、瓜纵横径、肉厚和瓜瘤大小等性状作为产量性状进行改良,以第一雌花节位和雌花数作为早熟性状进行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枯萎病抗性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苗期耐热性遗传规律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陈中钐 许端祥 +3 位作者 杜文丽 徐同伟 林碧英 高山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31-738,共8页
【目的】研究苦瓜苗期耐热性遗传规律,为耐热苦瓜育种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份苦瓜自交系进行苗期耐热性评价,以耐热苦瓜自交系‘0974’、不耐热苦瓜自交系‘1590’为亲本,构建P1、P2、F1、F2、B1和B2共6个世... 【目的】研究苦瓜苗期耐热性遗传规律,为耐热苦瓜育种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份苦瓜自交系进行苗期耐热性评价,以耐热苦瓜自交系‘0974’、不耐热苦瓜自交系‘1590’为亲本,构建P1、P2、F1、F2、B1和B2共6个世代遗传群体,运用植物数量性状分离分析软件研究苦瓜苗期耐热性遗传规律。【结果】苦瓜苗期耐热性的遗传是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B-1模型),控制苦瓜苗期耐热性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分别为-0.846 8、-0.503 3,显性效应分别为0.099 2和-0.451 7,上位性效应以显性×显性互作效应为主,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F2世代中分别为65.71%、61.20%、71.58%。【结论】分离材料应在早期世代进行人工定向选择,选择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小区环境的一致性,降低环境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耐热性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陈虹容 商桑 +1 位作者 田丽波 朱国鹏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72-1578,共7页
为探究苦瓜叶片叶绿素含量遗传特点,加快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进程,以苦瓜高代自交系?04-17-6和?25-6配组产生的6个世代P_(1)、P_(2)、F_(1)、B_(1)、B_(2)和F_(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ABC尺度测验2种方法,对苦瓜叶片... 为探究苦瓜叶片叶绿素含量遗传特点,加快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进程,以苦瓜高代自交系?04-17-6和?25-6配组产生的6个世代P_(1)、P_(2)、F_(1)、B_(1)、B_(2)和F_(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ABC尺度测验2种方法,对苦瓜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遗传分析。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遗传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且高叶绿素含量对低叶绿素含量为不完全显性。3个分离世代B_(1)、B_(2)、F_(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86%、75.35%、79.7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7.81%、0%、0%,环境变异为9.33%~24.65%,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_(a)和显性效应h_(a)分别为17.739和17.682,显性度h_(a)/d_(a)小于1。ABC尺度测验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2种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苦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由1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受微效多基因及环境影响,适合进行早代选择。B_(2)、F_(2)世代应重点进行主基因选择,多基因在B_(1)选择效率高,提高品系叶绿素含量应注重对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利用。该研究结果为苦瓜产量及品质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叶绿素含量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种子大小和单粒质量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邹一超 钟建 +3 位作者 胡芳 董骥驰 胡开林 程蛟文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66,共6页
以苦瓜自交系K7-359(P_1)和K7-422(P_2)分别作为母本和父本,通过杂交获得F_1,F_1自交获得F_2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苦瓜种子长度、宽度和单粒质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苦瓜种子长度和单粒质量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 以苦瓜自交系K7-359(P_1)和K7-422(P_2)分别作为母本和父本,通过杂交获得F_1,F_1自交获得F_2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苦瓜种子长度、宽度和单粒质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苦瓜种子长度和单粒质量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C-0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4.91%和76.55%,说明对苦瓜种子长度和单粒质量的选择宜在高世代进行;苦瓜种子宽度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模型),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9.30%和3.86%,主基因遗传效应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说明对种子宽度的改良可以采用组合育种的策略,且适宜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种子长度 种子宽度 单粒质量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白菜型冬油菜的春化率、抗寒性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路晓明 武军艳 +10 位作者 王新发 徐爱遐 李学才 刘丽君 马骊 蒲媛媛 牛早霞 王会文 朱明川 范军强 孙万仓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以26份北方白菜型冬油菜为材料,通过观察记载冬前植物学性状、测定半致死温度(LT 50),分析冬油菜春播后的春化率与抗寒性的关系,并利用筛选出的SRAP、SSR和InDel标记对参试材料进行聚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白菜型冬油菜植物学... 以26份北方白菜型冬油菜为材料,通过观察记载冬前植物学性状、测定半致死温度(LT 50),分析冬油菜春播后的春化率与抗寒性的关系,并利用筛选出的SRAP、SSR和InDel标记对参试材料进行聚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白菜型冬油菜植物学性状具有丰富变异,遗传多样性指数Simpson(D)变化范围为0.011~0.847,Shannon-Weaver(H)变化范围0.035~2.046,其中数值型性状叶柄长度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非数值型性状生长习性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参试材料春化率为6.59%~69.88%,半致死温度-3.52~-9.93℃。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化率与LT 50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生长习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叶色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26份白菜型冬油菜共筛选出27对引物,共检测总等位基因数130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3.14,香农指数(I)平均为1.207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6168,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为0.5681。聚类和主坐标分析将参试材料分为6大类,类群Ⅰ和类群Ⅱ主要是天水育成材料,类群Ⅲ、Ⅳ、Ⅴ和Ⅵ主要是在兰州育成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春化率 半致死温度 植物学性状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植株卷须发生的初始节位及其分叉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钟建 胡芳 +3 位作者 董骥驰 程蛟文 崔竣杰 胡开林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33,共5页
以栽培苦瓜自交系佛沥112和野生苦瓜自交系THMC170为亲本,构建4个世代(P_1、P_2、F_1、F_2)遗传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苦瓜植株卷须发生的初始节位进行遗传分析;以栽培苦瓜自交系佛沥734和半野生苦瓜自交系AVBG1602为亲... 以栽培苦瓜自交系佛沥112和野生苦瓜自交系THMC170为亲本,构建4个世代(P_1、P_2、F_1、F_2)遗传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苦瓜植株卷须发生的初始节位进行遗传分析;以栽培苦瓜自交系佛沥734和半野生苦瓜自交系AVBG1602为亲本,构建4个世代(P_1、P_2、F_1、F_2)遗传群体,对苦瓜植株卷须的分叉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苦瓜植株卷须发生的初始节位遗传符合2对等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E-6模型),其中主基因遗传率为15.81%,多基因遗传率为7.83%。苦瓜植株卷须的分叉对不分叉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其中卷须分叉表现为显性,卷须不分叉表现为隐性。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苦瓜植株卷须发生及发育的遗传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卷须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梦弟 朱香妹 +4 位作者 张红艳 庄何镇 金一帆 胡开林 程蛟文 《湖南农业科学》 2019年第7期9-14,共6页
以栽培苦瓜自交系佛沥112(M.charantia var.charantia)为母本(P1),野生苦瓜自交系THMC170(M.charantia ssp.macroloba)为父本(P2),通过杂交和自交构建4个遗传世代(P1、P2、F1、F2)群体,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 以栽培苦瓜自交系佛沥112(M.charantia var.charantia)为母本(P1),野生苦瓜自交系THMC170(M.charantia ssp.macroloba)为父本(P2),通过杂交和自交构建4个遗传世代(P1、P2、F1、F2)群体,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法,分别对苦瓜的节位数、叶长、叶宽、茎粗和节间长5个株型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苦瓜节位数、叶长和叶宽的遗传均符合2对等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模型(E-6模型),茎粗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C-0模型),节间长符合2对等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4模型);苦瓜茎粗和节位数的遗传率分别为20.08%和39.28%,表明茎粗和节位数易受环境影响;苦瓜叶长、叶宽和节间长的遗传率均较高,分别为51.50%、52.16%和64.36%;其中,叶长的遗传主要受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40.75%),表明对叶长可以进行早期世代选择;而叶宽和节间长的遗传主要受多基因控制(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8.26%和59.46%),表明对叶宽和节间长的选择宜在高世代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株型性状 数量性状分离分析法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标记技术的苦瓜育种材料遗传多样性快速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国莉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5-136,共12页
为了进一步缩短苦瓜分子标记技术的操作流程,最大限度促进其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利用一管式植物DNAout试剂盒法,从苦瓜种子中快速提取基因组DNA,采用11对SSR引物和13对SRAP引物分别对10份苦瓜材料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并对苦... 为了进一步缩短苦瓜分子标记技术的操作流程,最大限度促进其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利用一管式植物DNAout试剂盒法,从苦瓜种子中快速提取基因组DNA,采用11对SSR引物和13对SRAP引物分别对10份苦瓜材料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并对苦瓜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建立的SSR和SRAP快速扩增反应体系可以获得清晰、数量稳定以及多态性丰富的条带,11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95条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64条,多态性条带比率85.7%。UPMGA聚类分析表明,10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533~0.845,平均值为0.690,在阈值0.69处,可将供试苦瓜分为2大类群。13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231条条带,其中多样性条带201条,多态性条带比率87.5%。UPMGA聚类分析表明,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554~0.775,平均值0.662,在阈值0.66处可将供试苦瓜分为2大类群。综合2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分类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SSR SRAP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物学性状分析蝴蝶豆种质遗传多样性
15
作者 王燕茹 袁秉琛 +3 位作者 孙郁婷 李承臻 王志勇 虞道耿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92-2308,共17页
对75份蝴蝶豆(Centrosemapubescens)种质的38个植物学性状进行观测,通过植物学性状的频率分布和变异性分析、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得到蝴蝶豆种质遗传多样性特点并筛选优质材料。结果表明,38个植物学性状中旗瓣颜色(79.68%)、... 对75份蝴蝶豆(Centrosemapubescens)种质的38个植物学性状进行观测,通过植物学性状的频率分布和变异性分析、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得到蝴蝶豆种质遗传多样性特点并筛选优质材料。结果表明,38个植物学性状中旗瓣颜色(79.68%)、茎的毛况(46.03%)、叶背面毛况(42.18%),变异系数较大,表明其在遗传多样性中起着关键作用;对27个标准差不为0的蝴蝶豆植物学性状指标分析发现,多组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其中茎毛况、叶片腹毛况、叶的大小与自然高度呈极显著关系,说明自然高度是决定茎、叶性状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表明,在欧氏距离10处可将75份蝴蝶豆种质资源分为11类,第7类为叶片较大、叶片柔毛少、自然高度较高,其中050319012距瓣豆、CIAT25118草地蝴蝶豆、060301016蝴蝶豆表现最优。本研究表明蝴蝶豆种质遗传多样性丰富,并筛选出3份优质材料,为蝴蝶豆种质营养价值评价和筛选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豆 植物学性状 遗传多样性 变异分析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育种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