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基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治华 赵红葵 +6 位作者 刘禧 韩美仪 刘婧 房韬文 黄普誉 甘志权 谢彩锋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3-1063,共11页
受传统养殖技术水体污染加剧、药物滥用及水产品质量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集约化陆基水产养殖技术正快速发展。然而,高密度陆基养殖会产生大量含高浓度污染物的尾水,需要净化处理才能循环使用或达标排放,因此开发高效节本的尾水处理技... 受传统养殖技术水体污染加剧、药物滥用及水产品质量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集约化陆基水产养殖技术正快速发展。然而,高密度陆基养殖会产生大量含高浓度污染物的尾水,需要净化处理才能循环使用或达标排放,因此开发高效节本的尾水处理技术对陆基养殖技术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介绍目前国内外陆基养殖尾水主要处理技术种类、工作原理、处理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各自优缺点,认为生物絮团技术是最有发展前景的陆基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并分析了其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基水产养殖 尾水处理技术 循环利用 生物絮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团技术强化及联用方法研究进展
2
作者 赵相烁 刘超 +1 位作者 徐爱玲 宋志文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4,共11页
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 BFT)在实际应用中易受养殖环境影响产生波动,水处理效率相对较低,后期产生大量的悬浮颗粒物会影响养殖生物健康。因此,采用多种技术方法提升生物絮团系统水质净化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结合BFT原... 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 BFT)在实际应用中易受养殖环境影响产生波动,水处理效率相对较低,后期产生大量的悬浮颗粒物会影响养殖生物健康。因此,采用多种技术方法提升生物絮团系统水质净化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结合BFT原理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综述了各种BFT强化及联用方法、原理、应用效果和适用范围。结果表明,培养硝化型生物絮团能够降低养殖系统对有机碳源和溶氧的需求,减少悬浮固体含量;构建生物絮团反应器能够培养高浓度生物絮团,提高含氮化合物去除效率;添加益生菌、藻类和基质可以提高养殖生物生长性能和免疫能力,增加微生物多样性,提高氮磷和有机物的去除效率;BFT联合综合多营养级水产养殖系统、循环水养殖系统、鱼菜共生系统可以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率,提高养殖生物产量,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展望了BFT强化及联用方法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认为BFT强化及联用是提高水产养殖系统效率、降低环境风险的关键,随着研究深入,必将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强化方法 水产养殖 水质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萍-生物絮团多营养级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
3
作者 洪博扬 李欣垚 +3 位作者 郭衍硕 罗国芝 谭洪新 刘文畅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91,共10页
为评估浮萍(Lemna minor)协同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technology,BFT)在凡纳滨对虾(Penaeusvannamei)养殖中的综合效益,本研究构建了浮萍组(DG)与对照组(CG)的45d对比试验。DG组于网箱内接种40g鲜重浮萍(不再补充),并以其作为补充饵料。... 为评估浮萍(Lemna minor)协同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technology,BFT)在凡纳滨对虾(Penaeusvannamei)养殖中的综合效益,本研究构建了浮萍组(DG)与对照组(CG)的45d对比试验。DG组于网箱内接种40g鲜重浮萍(不再补充),并以其作为补充饵料。结果显示:DG组硝酸盐氮(NO_(3)^(-)-N)、总氮(TN)、磷酸盐(PO_(4)^(3-)-P)及总磷(TP)浓度较CG组显著降低(P<0.05);DG组虾的终末均重、增重率、饲料系数和特定增长率分别为(8.19±0.14)g、(291.69±19.94)%、(1.23±0.03)和(0.030±0.001)%/d,均显著高于CG组(P<0.05);DG组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9.63±0.64)%、(2.48±0.35)%均显著高于CG组(P<0.05);DG组虾肌肉的硬度、咀嚼度和系水力均显著高于CG组(P<0.05),同时必需氨基酸(蛋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含量较CG组虾显著增加9.0%、11.9%和13.1%(P<0.05);DG组虾的抗氧化能力和消化能力显著增强(P<0.05)。研究认为,浮萍-生物絮团养殖模式可以净化水质,改善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肌肉营养与品质、抗氧化能力和消化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萍 凡纳滨对虾 生物絮团技术 生长性能 肌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团系统(BFT)中PHBV为碳源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水质及硝化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邵李娜 Abakari Godwin +2 位作者 罗国芝 谭洪新 杨逸遵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90,共8页
为了研究生物絮团系统(BFT)中以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物(PHBV)为碳源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养殖水质及对硝化过程反应速率及硝化酶的影响,设置不添加PHBV组(CL组)和挂袋300 g PHBV颗粒组(PHBV组)进行29 d的... 为了研究生物絮团系统(BFT)中以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物(PHBV)为碳源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养殖水质及对硝化过程反应速率及硝化酶的影响,设置不添加PHBV组(CL组)和挂袋300 g PHBV颗粒组(PHBV组)进行29 d的养殖实验,每4 d检测水质、絮团指标。实验结束检测鱼体生长指标,取实验末养殖水进行10 mg/L NH+4降解连续监测,取特征点总氨氮(TAN)最高(A),亚硝酸盐(NO2^--N)最高(B1/B2)及硝酸盐(NO3^--N)最高(C)时的絮团样检测氨单加氧酶(AMO)、羟氨氧化还原酶(HAO)及亚硝酸氧化还原酶(NOR)含量。结果显示:两组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增长率以及饲料系数均无显著差异,PHBV对斑点叉尾鮰鱼苗生长促进不显著。整个养殖过程中两组TAN、NO2^--N均处于安全范围,硝酸盐、磷酸盐、总氮、总磷及总固体悬浮物与絮团体积均呈现不断积累的趋势,且两组将10 mg/L NH4^+转化为NO3^--N均需约28 h,表明两组生物絮团性能良好。硝化酶结果显示,PHBV组的AMO、HAO及NOR含量均显著大于CL组,但其硝化速率并未显著提高。两组游离菌的AMO、HAO、NOR含量均显著低于固着菌,且CL组游离菌中AMO、HAO及NOR含量与PHBV组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物(PHBV) 硝化酶 生物絮团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氮比对生物絮凝技术(BFT)养殖水体中土腥味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5
作者 崔佳勤 章海鑫 +1 位作者 罗国芝 谭洪新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3年第6期9-16,共8页
为探究生物絮凝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中不同碳氮比对水体中土腥味物质积累量的影响,以养虾排放的生物絮团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同的初始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溶解性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为探究生物絮凝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中不同碳氮比对水体中土腥味物质积累量的影响,以养虾排放的生物絮团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同的初始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溶解性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梯度,分别为A组(不添加葡萄糖组,C/N为6)、B组(C/N为10)和C组(C/N为20),进行为期7 d的试验,每日进行一次水质监测,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检测BFT水体中土臭素(Geosmin,GSM)和二甲基异莰醇(2-Methylisoborneol,2-MIB)的含量,取生物絮团进行营养指标检测。结果显示:B组的GSM和2-MIB积累量分别为22.41 ng/L和-0.19 ng/L,显著低于A组(76.4 ng/L和4.43 ng/L)和C组(50.98 ng/L和3.52 ng/L,P<0.05);试验期间,各组水体中总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低于0.10 mg/L和0.15 mg/L;B组生物絮团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31.64%±0.22%。研究表明,添加葡萄糖能有效减少GSM和2-MIB的生成积累量,调控BFT水体中的C/N为10时,减少GSM和2-MIB生成积累量的效果最明显,同时有水质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凝技术 碳氮比 土臭素 二甲基异莰醇 循环水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的发展瓶颈及建议 被引量:1
6
作者 朱燕 任文玲 +4 位作者 金沁 刘晓东 黄薇 朱建明 施永海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6期396-402,共7页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具有节约水土资源、养殖密度高、生产控制能力强、自动化程度高以及生态绿色环保等优点,是现阶段我国养殖产业主推的绿色养殖模式之一。文章对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内涵、国内外发展历程和水平等进行了概述,通过...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具有节约水土资源、养殖密度高、生产控制能力强、自动化程度高以及生态绿色环保等优点,是现阶段我国养殖产业主推的绿色养殖模式之一。文章对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内涵、国内外发展历程和水平等进行了概述,通过调研分析上海实施工厂化养虾的典型案例,发现目前上海地区工厂化养虾存在前期投资较大、运营成本较高、技术支撑体系不够完备、技术和管理类复合型人才缺乏、市场不稳定等瓶颈问题,并提出了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基础应用研究、开展技术培训指导、重视品牌战略建设等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可为上海工厂化养虾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工厂化养殖 循环水养殖 生物絮团技术 绿色水产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团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14
7
作者 龙丽娜 李源 +3 位作者 管崇武 张海耿 宋红桥 杨菁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33,共6页
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是解决当前集约化水产养殖资源和环境问题而产生的可持续水产养殖技术之一,通过调节水体中的碳氮比(C/N),进而实现净化水质,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利用率及养殖对象抗病力的功能。该文从BFT的概念、... 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是解决当前集约化水产养殖资源和环境问题而产生的可持续水产养殖技术之一,通过调节水体中的碳氮比(C/N),进而实现净化水质,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利用率及养殖对象抗病力的功能。该文从BFT的概念、组成及形成条件等方面,对BFT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总结了BFT对养殖对象的生物防治作用,并展望了BFT未来的发展及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技术 生物防治 水产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凝技术在池塘养虾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文畅 罗国芝 谭洪新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18,共5页
基于生物絮凝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的水产养殖模式能够有效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利用率,净化养殖水体,被认为是解决当前集约化水产养殖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分析了碳源投加在生物絮凝养虾与传统养虾中的区别... 基于生物絮凝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的水产养殖模式能够有效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利用率,净化养殖水体,被认为是解决当前集约化水产养殖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分析了碳源投加在生物絮凝养虾与传统养虾中的区别,总结了BFT池塘养虾具有降低饲料成本、减少水处理费用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优点,指出BFT碳源消耗量大、能耗较高的局限性,并结合南美白对虾生物絮凝池塘养殖技术,对生物絮凝技术在中国虾类养殖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凝 虾类养殖 池塘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源对水产养殖固体颗粒物生物絮凝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8
9
作者 潘云峰 罗国芝 +1 位作者 谭洪新 孙大川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25,共6页
通过添加葡萄糖和醋酸钠2种碳源进行生物絮凝的培养,比较了2种碳源生物絮凝效果的差异。试验设添加葡萄糖碳源,添加醋酸钠碳源和不添加碳源3个反应器,分别将10 g饲料溶解于10 L水中,培养过程中添加碳源反应器维持碳氮比大于10。经过33 ... 通过添加葡萄糖和醋酸钠2种碳源进行生物絮凝的培养,比较了2种碳源生物絮凝效果的差异。试验设添加葡萄糖碳源,添加醋酸钠碳源和不添加碳源3个反应器,分别将10 g饲料溶解于10 L水中,培养过程中添加碳源反应器维持碳氮比大于10。经过33 d培养,葡萄糖碳源反应器絮体蛋白含量为30.4%,累积氨氮质量浓度在第5天达到最大值104.25 mg.L-1。醋酸钠碳源反应器絮体蛋白含量为34.6%,累积氨氮质量浓度在第6天达到最大值112.15 mg.L-1。无添加碳源反应器絮体蛋白含量为26.3%,累积氨氮质量浓度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117.89 mg.L-1。试验表明葡萄糖碳源生物絮凝反应器对水质的处理效果要优于醋酸钠,但在形成絮体的蛋白质含量上要小于醋酸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生物絮凝 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源供给策略对水产养殖废水生物絮团处理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史明明 刘晃 +3 位作者 龙丽娜 阮贇杰 郭希山 朱松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7-323,共7页
为探究碳源供给策略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废水生物絮团处理的影响,以水产养殖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以蔗糖、乙酸钠和甘油为碳源,分别设置不同C/N比梯度(5、10和15)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均存在硝化作用和同化作用,在较低C/... 为探究碳源供给策略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废水生物絮团处理的影响,以水产养殖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以蔗糖、乙酸钠和甘油为碳源,分别设置不同C/N比梯度(5、10和15)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均存在硝化作用和同化作用,在较低C/N比(C/N比为5)时,不同碳源硝化作用强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各系统稳定阶段,氨氮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其中,乙酸钠为碳源时,系统达到稳定所需时间较短(4 d),并不受C/N比的影响,而另外2组随着C/N比增加,系统达到稳定所需时间逐渐减少(均由24 d减少至12 d),且氨氮去除效率逐渐提高。其次,不同碳源和C/N比对生物絮团系统碱度的影响不同,在系统稳定阶段,乙酸钠随着C/N比增加,碱度逐渐升高,且均保持较高的浓度,不适宜水产重复利用,而蔗糖和甘油相对稳定,且均低于200 mg/L。另外,结合生物絮团沉积指数可知,生物絮团的沉降性能对絮团氨氮去除效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低C/N比时,不同碳源其EPS多糖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随着C/N比增加,不同碳源EPS多糖含量的多少及变化趋势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生物絮团 碳源 碳氮比 水质 细胞胞外多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在生物絮团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欢欢 王秀华 +1 位作者 李晨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1-118,共8页
从对虾养殖池中分离到1株细菌(编号2013042402,简称菌株02),分别用16S r DNA序列比对法和细菌全细胞脂肪酸气相色谱法对该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菌株02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为探讨该芽孢杆菌在生物絮团对虾养殖中的使用效果,实验... 从对虾养殖池中分离到1株细菌(编号2013042402,简称菌株02),分别用16S r DNA序列比对法和细菌全细胞脂肪酸气相色谱法对该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菌株02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为探讨该芽孢杆菌在生物絮团对虾养殖中的使用效果,实验分别设置加菌加糖组(菌株02的量为2.0×104 CFU/ml,蔗糖量为饵料的70%)、加菌组、加糖组(生物絮团组)及空白对照组,研究了菌株02对养殖水质(温度、盐度、溶氧、pH、氨氮及亚硝酸氮)、对虾存活率及水体中主要菌群组成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加菌加糖组能显著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提高对虾存活率。生物絮团对虾养殖系统中添加菌株02,能够改善菌群结构,抑制弧菌生长。研究结果可为生物絮团对虾养殖中定向培养有益微生物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杆菌 凡纳滨对虾 生物絮团技术 氨氮 亚硝酸氮 存活率 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团技术对彭泽鲫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罗文 王广军 +3 位作者 龚望宝 谢骏 余德光 李志斐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8-322,共5页
【目的】研究生物絮团技术对彭泽鲫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为生物絮团技术在鲫鱼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设生物絮团组和对照组,生物絮团组通过添加葡萄糖控制碳氮比(C/N)为20∶1,对照组仅投喂配合饲料。试验周期60 d,期... 【目的】研究生物絮团技术对彭泽鲫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为生物絮团技术在鲫鱼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设生物絮团组和对照组,生物絮团组通过添加葡萄糖控制碳氮比(C/N)为20∶1,对照组仅投喂配合饲料。试验周期60 d,期间每隔6 d测定一次水质指标(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试验结束后测定彭泽鲫的生长指标。【结果】生物絮团组彭泽鲫的终末均重、个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蛋白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饵料系数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养殖水质方面,从整个养殖周期来看,生物絮团组的氨氮浓度相对较稳定,维持在1.00 mg/L左右;亚硝酸盐氮浓度变化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硝酸盐氮浓度也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10.00 mg/L以下。【结论】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彭泽鲫养殖中可有效改善水质,并可促进彭泽鲫生长和提高饵料利用效率,实现饵料蛋白的二次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泽鲫 生物絮团技术 生长指标 养殖水质 碳氮比(C/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循环生物絮团系统养殖池固相分布均匀性评价 被引量:15
13
作者 史明明 阮贇杰 +4 位作者 刘晃 郭希山 叶章颖 韩志英 朱松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2-258,共7页
为探索循环生物絮团系统相对原位生物絮团系统在生物絮团分布均匀性方面的改善,以欧拉-欧拉多相湍流模型为理论框架,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技术,对两种系统养殖池固液气三相三维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两... 为探索循环生物絮团系统相对原位生物絮团系统在生物絮团分布均匀性方面的改善,以欧拉-欧拉多相湍流模型为理论框架,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技术,对两种系统养殖池固液气三相三维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两种养殖池的液相速度云图、液相流线图以及固相分布特性。模拟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0.90 h时,循环养殖池流场相对复杂,流向变化较乱且分布于整个空间,紊流相对剧烈,流场速度大小分布更均匀,死区相对较少,固相主要分布在中心大范围区域,便于循环,在底部未出现沉积现象,能够避免生产中由于生物絮团在桶底角处的沉积造成厌氧病菌的滋生。另外,循环养殖池生物絮团固相体积分数约为0.1,比较适宜罗非鱼等养殖对象的生长。通过与实测数据对比,模型的模拟值误差均在20%之内,模拟结果可信,该研究说明循环生物絮团系统能够解决原位生物絮团系统中生物絮团分布不均匀以及流场死角多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流体力学 流场 循环生物絮团系统 养殖池 水力停留时间 多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团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林 车轩 +2 位作者 刘兴国 刘晃 王小冬 《山西农业科学》 2019年第9期1680-1682,共3页
生物絮团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对抗水产养殖病原菌和减少水产养殖污染的有效方法,尤其是硝化型生物絮团养殖模式。生物絮团由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及其胞外物等构成,其通过同化、硝化及光合作用可快速降低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还可实现水体中... 生物絮团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对抗水产养殖病原菌和减少水产养殖污染的有效方法,尤其是硝化型生物絮团养殖模式。生物絮团由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及其胞外物等构成,其通过同化、硝化及光合作用可快速降低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还可实现水体中营养物质再利用和养殖对象的生物防治。介绍了生物絮团技术的概念、组成、分类、主要功能及水处理优点,以期为水产养殖污染控制及废物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技术 水产养殖 细菌 氨氮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凝技术在罗非鱼养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楠 罗国芝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35,共6页
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生物絮凝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可以提高饲料蛋白的利用率,降低养殖用水排放量,被认为是解决集约化养殖所面临问题的有效替代技术之一。罗非鱼是我国淡水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国内外对BFT养殖罗非鱼进行了大量... 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生物絮凝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可以提高饲料蛋白的利用率,降低养殖用水排放量,被认为是解决集约化养殖所面临问题的有效替代技术之一。罗非鱼是我国淡水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国内外对BFT养殖罗非鱼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广,已经在罗非鱼养成、越冬、繁育、混养等方面有所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根据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总结了水产养殖系统中生物絮体的形成条件、营养组成,提出了实际生产中应用BFT的注意事项;分析了BFT养殖罗非鱼的可行性、必要性,并概述了BFT养殖罗非鱼的研究和实践现状:同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凝技术 罗非鱼 水产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换水条件下饲料蛋白水平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盛明 戈贤平 +2 位作者 朱健 张武肖 苏艳莉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74,共7页
为探究零换水养殖水体中饲料蛋白水平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计投喂4个不同蛋白水平的生物絮团试验组(BF-20%、BF-25%、BF-30%、BF-35%)以及1个投喂35%蛋白的循环水对照组... 为探究零换水养殖水体中饲料蛋白水平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计投喂4个不同蛋白水平的生物絮团试验组(BF-20%、BF-25%、BF-30%、BF-35%)以及1个投喂35%蛋白的循环水对照组,每个处理组设置3重复,每个养殖桶放养初始体重为(6.06±0.01)g团头鲂幼鱼25尾,养殖周期为6周。结果表明:(1)形成的生物絮团可以有效地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水平;(2)BF-30%和BF-35%组和对照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其显著高于BF-20%组(P<0.05),各处理组间的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BF-25%组、BF-30%组和BF-35%组的肠道、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BF-20%组(P<0.05),而BF-20%组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BF-25%组、BF-30%组和BF-35%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BF-20%组(P<0.05),而其血清中总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零换水条件下饲料中35%蛋白水平减少至25%并不影响团头鲂幼鱼的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生物絮团 蛋白水平 生长 血液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悬浮生长水处理系统在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文畅 谭洪新 +1 位作者 罗国芝 杜欣泽 《渔业现代化》 CSCD 2019年第6期1-7,共7页
微生物悬浮生长是水产养殖重要的水处理方式之一,是指进行水处理的微生物悬浮式地生长在水体中。回顾了微生物悬浮生长水处理在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历程,总结其应用进展。通过文献分析,生物絮团原位养殖技术的养殖动物和水处理微生... 微生物悬浮生长是水产养殖重要的水处理方式之一,是指进行水处理的微生物悬浮式地生长在水体中。回顾了微生物悬浮生长水处理在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历程,总结其应用进展。通过文献分析,生物絮团原位养殖技术的养殖动物和水处理微生物生长在同一空间,是当前微生物悬浮生长被广泛应用的主要形式,具有调控水质和提供饵料等优点,但是仍有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过高等缺点;为此,养殖动物和水处理微生物在空间上是分开的异位反应器被用于污染物的处理和循环水养殖系统(RAS)的核心水处理装置。研究认为,异位反应器用作RAS的核心水处理装置可以简化RAS的装备组成,资源化地处理多种污染物,下一步仍需不断优化其工艺,研究氮磷以外的物质在养殖用水长期重复使用过程中的积累和流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悬浮生长 水产养殖 水处理 生物絮团 循环水养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循环生物絮团系统涡旋分离器结构参数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史明明 朱松明 +3 位作者 叶章颖 韩志英 李建平 阮贇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87-294,278,共9页
为提高循环生物絮团系统涡旋分离器分离效率,以欧拉-欧拉多相湍流模型为理论框架,运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对3种不同筒径比α涡旋分离器内固液两相三维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相关速度云图、速度矢量云图、流体迹线云图、内部固相分... 为提高循环生物絮团系统涡旋分离器分离效率,以欧拉-欧拉多相湍流模型为理论框架,运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对3种不同筒径比α涡旋分离器内固液两相三维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相关速度云图、速度矢量云图、流体迹线云图、内部固相分布以及出口处固相体积分数变化等。模拟结果表明:在进水口进水速度为0.36 m/s时,随着筒径比α的增大,3种涡旋分离器套筒外侧以及进水口以下部分速度流场差别较小,但套筒内流场湍流逐渐加剧,同时,套筒外侧附近和套筒内部,涡旋逐渐加剧,增加能耗,且不利于固体颗粒的沉积,总体而言,涡旋分离器在α为1.5之后分离效率下降,并保持相对稳定,具体表现为,当涡旋分离器α为1.5时,内部固相体积分数相对较高,而出口处固相体积分数较低,随着α增大,其分离效率由α为1.5时的27%降至α为2.0时的17%,并随着α再次增至2.5时,分离效率保持基本不变。涡旋分离器流场速度的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而分离效率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变化规律相同,表明数值模拟在优化涡旋分离器结构方面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生物絮团系统 涡旋分离器 计算流体力学 多相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专利分析的生物絮团技术现状和趋势 被引量:1
19
作者 龙丽娜 刘晃 +1 位作者 徐琰斐 缪苗 《渔业现代化》 CSCD 2019年第5期55-61,共7页
生物絮团技术具有净化养殖水质、提高饵料蛋白利用率和养殖对象存活率及抗病性等优势。为分析该技术的研发态势,采用PatSnap平台和文献计量法,对其专利概况、申请趋势、专利技术构成、创新主体分布、特殊专利和专利价值进行了系统分析... 生物絮团技术具有净化养殖水质、提高饵料蛋白利用率和养殖对象存活率及抗病性等优势。为分析该技术的研发态势,采用PatSnap平台和文献计量法,对其专利概况、申请趋势、专利技术构成、创新主体分布、特殊专利和专利价值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该专利技术发展迅速,专利类型以发明专利为主,部分专利的质量和估值较高;主要技术构成是A01K(畜牧业;禽类、鱼类、昆虫的管理;捕鱼;饲养或养殖其他类不包含的动物;动物的新品种)、C02F(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C12N(微生物或酶;其组合物)和A23K(专门适用于动物的喂养饲料;其生产方法)等,研究热点领域为对虾及鱼类的养殖、生物絮团饲料和循环水养殖等;申请人以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主,其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较强;沿海地区专利优势明显,广东省为该专利技术分布最多的省份。建议今后重视生物絮团专利技术分析的作用,加强产学研和区域层面的合作,突破技术短板,促进生物絮团技术向市场化与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技术 PatSnap平台 专利分析 文献计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凡纳滨对虾生产性育苗实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正良 张哲 +6 位作者 杨章武 梁其旭 葛辉 林克冰 郑雅友 杜秀萍 吴丽云 《渔业研究》 2018年第5期380-385,共6页
为提高凡纳滨对虾人工育苗生产的生态化和健康化水平,本文在育苗生产中应用生物絮团技术,添加红糖为碳源以提高育苗水体的碳氮比(C/N)。在蔗糖添加量为投饵量的55%、实验池减少50%换水量的情况下,至P5发育期时实验池的总投饵量比对照池... 为提高凡纳滨对虾人工育苗生产的生态化和健康化水平,本文在育苗生产中应用生物絮团技术,添加红糖为碳源以提高育苗水体的碳氮比(C/N)。在蔗糖添加量为投饵量的55%、实验池减少50%换水量的情况下,至P5发育期时实验池的总投饵量比对照池平均减少15. 9%,虾苗平均体长提高8. 1%、存活率提高28. 2%,而氨氮、总无机氮等水质指标分别升高32. 0%和24. 1%。表明利用生物絮团技术育苗时,对不同发育阶段换水量的减少要灵活掌控,并且后期要适当增加换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技术 凡纳滨对虾 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