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麝源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毒力基因分析
1
作者 廖慧群 赵美 +2 位作者 曾国辉 苏仁伟 邓衔柏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1-421,共11页
[目的]对广东地区某规模化林麝养殖场易导致成年林麝肺炎等疾病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耐药性及毒力基因分析,为有效防控由肺炎克雷伯菌引发的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广东某林麝场成年林麝粪便共81份,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 [目的]对广东地区某规模化林麝养殖场易导致成年林麝肺炎等疾病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耐药性及毒力基因分析,为有效防控由肺炎克雷伯菌引发的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广东某林麝场成年林麝粪便共81份,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分析和PCR扩增16S rRNA和溶血酵素基因的方法分离纯化肺炎克雷伯菌。通过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和PCR扩增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等方法研究分离菌株特性。[结果]分离菌在麦康凯平板上形成粉红色、光滑、湿润的单菌落;革兰染色镜检显示,菌体呈红色的短杆状,可判断为革兰阴性杆菌。通过生化试验选取与肺炎克雷伯菌生化特性一致的菌株进行PCR扩增。16S rRNA基因PCR扩增结果显示,获得大小约为1 542 bp的条带。共33株分离株与GenBank数据库肺炎克雷伯菌16S 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98%,且特异性基因khe检测为阳性,即本研究从81份样品中成功分离鉴定出33株肺炎克雷伯菌。血清型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中优势血清型是K5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氯霉素类、喹诺酮类、单环β-内酰胺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检测的12种耐药基因中,bla_(SHV)和oqxA基因检出率均为96.97%;aac(6′)-Ⅰb-cr、rmtB、tetA、tetM、sul1、sul2、oqxB和floR基因检出率分别为57.58%、51.52%、78.79%、84.85%、72.73%、66.67%、87.88%和51.52%;未检测出bla_(KPC)和bla_(NDM)基因。检测的9种毒力基因中,wabG、uge、mrkD、entB和ureA基因检出率较高,分别为90.91%、96.97%、96.97%、100%和100%;aerobactin和allS基因检出率较低,分别为6.06%和18.18%;未检出ybtA基因。[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出33株林麝源肺炎克雷伯菌,优势血清型是K57,存在多重耐药情况,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率高。本研究结果可为林麝源肺炎克雷伯菌所致疾病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性 毒力基因 抗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Chen系统预测靶向林麝(Moschusberezovskii)FASN、HMGCR和CYP11A1基因miRNAs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谌颖莲 曾德军 +4 位作者 赵贵军 封孝兰 张承露 吴佳勇 竭航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0-890,共11页
【目的】预测靶向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FASN、HMGCR和CYP11A1基因的miRNAs,为麝香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林麝麝香的代谢组学测序,获取麝香中的主要化学组分,确定相应化学组分合成的关键酶;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取... 【目的】预测靶向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FASN、HMGCR和CYP11A1基因的miRNAs,为麝香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林麝麝香的代谢组学测序,获取麝香中的主要化学组分,确定相应化学组分合成的关键酶;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取林麝基因mRNA序列及miRNAs序列,利用自主编写的离线SWChen系统对调控关键酶基因表达的miRNA进行预测,并以人FSAN基因对系统准确性进行验证,同时以牛(Bos taurus)、山羊(Capra hircus)和绵羊(Ovis aries)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和集合论分析,获取调控林麝基因的候选miRNAs。【结果】麝香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脂肪酸碳链类衍生物、芳香族、固醇类和甾类等衍生物质;预测调控FASN基因表达的miRNA主要为miR-24-3p和miR-30b-3p,调控HMGCR基因表达的为miR-29b、miR-146a、miR-181b-3p和miR-429家族,调控CYP11A1基因表达的为miR-532-3p和let-7家族,共同调控3个基因表达的主要为miR-205家族和miR-143家族。【结论】上述miRNAs为靶向调控林麝FASN、HMGCR和CYP11A1基因表达的候选miRNAs,对解析林麝麝香的生物合成机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FASN HMGCR CYP11A1 MI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麝源蜡样芽孢杆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
3
作者 吕妮 李颖 +6 位作者 李蔚 胡清霞 陈雪梅 张琰杰 马永华 王玉龙 王兴龙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144,共4页
陕西省某林麝养殖基地林麝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等症状,病死率10%左右。为分析林麝死亡原因,采集死亡林麝肺脏、肝脏等病变组织进行病原分离纯化,进行PCR检测、生化试验、16S rRNA测序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致... 陕西省某林麝养殖基地林麝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等症状,病死率10%左右。为分析林麝死亡原因,采集死亡林麝肺脏、肝脏等病变组织进行病原分离纯化,进行PCR检测、生化试验、16S rRNA测序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致病菌为蜡样芽孢杆菌。生化鉴定试验显示,该菌能分解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但不分解甘露醇、硫化氢、尿素等;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该菌对哌拉西林、头孢氨苄、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等抗菌药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耐药;致病性试验表明,该菌对小鼠有较强致病力。论文从林麝体内分离出蜡样芽孢杆菌,为进一步了解蜡样芽孢杆菌病在林麝养殖中的危害并对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蜡样芽孢杆菌 生化试验 药物敏感性试验 致病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密度 被引量:13
4
作者 胡忠军 王淯 +2 位作者 薛文杰 姜海瑞 徐宏发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5-71,共7页
2003年和2004年冬季,采用粪堆计数法对陕西省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总密度为(0.48±0.7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差)。以针阔混交林的林麝种群密度... 2003年和2004年冬季,采用粪堆计数法对陕西省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总密度为(0.48±0.7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差)。以针阔混交林的林麝种群密度最高,为(0.94±0.0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误),阔叶林和灌木林次之,分别为(0.28±0.02)和(0.13±0.02)头.km-2(平均密度±标准误),草地(包括荒地)以及山顶草地+灌木+低矮乔木镶嵌景观中林麝密度均为0。在北坡,林麝主要分布在中山地带(海拔为1 700-2 100 m),南坡则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带(海拔2 100-2 450 m),这种分布的差异可能与坡向和人为干扰有关。总之,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密度极低,迫切需要加强保护,恢复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林麝 种群密度 垂直分布 生境 紫柏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凤县林麝生境破碎化及其景观指数评估 被引量:4
5
作者 肖宇 姜海瑞 +3 位作者 薛文杰 王淯 胡忠军 徐宏发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1-335,共5页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大尺度上分析陕西凤县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生境相关因子的重要性。通过对景观连接度进行模糊相对赋值,建立景观连接度评价模型,分析该地区林麝生境的景观连接度水平,评价生境的适宜性,并组建林麝生境...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大尺度上分析陕西凤县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生境相关因子的重要性。通过对景观连接度进行模糊相对赋值,建立景观连接度评价模型,分析该地区林麝生境的景观连接度水平,评价生境的适宜性,并组建林麝生境模型。结果表明:在被研究的陕西西南部山区3 187 km2面积中,林麝最适宜生境的总面积仅有168 km2,占研究地区的5.28%,且在空间分布上处于极度破碎化状态。从景观指数上看,最适宜生境的斑块面积小,形状狭长复杂,呈孤立分布状态,对林麝的繁衍十分不利。提出了相应的生境恢复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生态学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林麝 生境破碎化 景观连接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麝源屎肠球菌LS170308株多重耐药基因岛PRI1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龚永平 陈珍容 +3 位作者 阴文奇 文继峰 易可可 颜其贵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75-1283,共9页
屎肠球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在临床上报道的越来越多,主要引起宿主心内膜炎、败血症等,目前关于屎肠球菌的耐药性研究已日益突出,其原因主要在于该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天然耐药及对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生素耐药性不断增强,但该菌耐药性传播... 屎肠球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在临床上报道的越来越多,主要引起宿主心内膜炎、败血症等,目前关于屎肠球菌的耐药性研究已日益突出,其原因主要在于该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天然耐药及对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生素耐药性不断增强,但该菌耐药性传播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本研究拟描述1株林麝源屎肠球菌多重耐药基因岛的特征,显示出该基因岛在不同属细菌中的传播。采用单分子测序技术对这株林麝心源屎肠球菌进行从头测序,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工具对该基因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株屎肠球菌染色体上携带多个耐药基因,其中携带ANT(9)、ErmA的Tn554转座酶和携带AAC(6′)-le-APH(2″)-la的一对插入元件IS256共同构成的一个多重耐药基因岛来自金黄色葡萄球菌,该基因岛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抗性。结果表明从死亡林麝内脏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屎肠球菌,该菌株携带有一个多重耐药基因组岛PRI1,该类型基因岛目前在屎肠球菌中并未有相关报道,同时这株菌来自野生动物,可为野生动物源细菌耐药性传播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屎肠球菌 耐药基因岛 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对麝香产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程建国 罗燕 +2 位作者 蔡永华 王大中 王洪永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6期12579-12581,共3页
[目的]探索利用中药提高麝香产量的可行性。[方法]以中兽医理论为指导,设计一组中药配方,对人工饲养的雄性林麝进行饲喂试验。[结果]试验中老年林麝的平均鲜香产量为13.93 g,试验中药配方对恢复中老年林麝的产香能力具有良好效果。泌香... [目的]探索利用中药提高麝香产量的可行性。[方法]以中兽医理论为指导,设计一组中药配方,对人工饲养的雄性林麝进行饲喂试验。[结果]试验中老年林麝的平均鲜香产量为13.93 g,试验中药配方对恢复中老年林麝的产香能力具有良好效果。泌香前饲喂组的平均产香量比对照组下降38%。全程饲喂组的平均产香量比对照组下降32%。泌香前饲喂组的平均鲜香产量比全程饲喂组低39.6%。试验组的泌香时间及泌香持续时间与对照组基本一致。试验中药配方极显著地提高了中老年林麝的产香量,但对泌香盛期健康林麝产香量的影响不显著。[结论]该中药配方对中老年雄性林麝具有保健作用,但对健康林麝的泌香机能有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方中药 林麝 平均产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麝胚胎移植研究初报 被引量:4
8
作者 韩增胜 杨长锁 李青旺 《中国草食动物》 2004年第4期27-28,共2页
用獐子作受体进行林麝的胚胎移植试验。应用PMSG和PGF2a诱导供体林麝和受体獐进行同期发情试验 ,供体林麝在发情配种后 8~ 10天 ,手术法进行胚胎收集 ,结果表明 ,单独应用PMSG或PGF2a使供体林麝与受体獐达到了预期同期发情效果 ,对 2... 用獐子作受体进行林麝的胚胎移植试验。应用PMSG和PGF2a诱导供体林麝和受体獐进行同期发情试验 ,供体林麝在发情配种后 8~ 10天 ,手术法进行胚胎收集 ,结果表明 ,单独应用PMSG或PGF2a使供体林麝与受体獐达到了预期同期发情效果 ,对 2头林麝进行手术 ,发现卵巢上各有数枚黄体存在 ,在冲卵液中未检到胚胎。研究揭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胚胎移植 獐子 同期发情 胚胎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养林麝替代饲料白三叶的栽培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洪永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4期21031-21031,21071,共2页
[目的]研究白三叶作为家养林麝替代饲料的田间生产条件。[方法]在满足林麝采食习性的基础上,采用3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L9(34)试验,研究栽培密度与氮、磷钾肥施用量不同组合对白三叶产草量的影响。[结果]白三叶的可利用刈割次数为9次,年产... [目的]研究白三叶作为家养林麝替代饲料的田间生产条件。[方法]在满足林麝采食习性的基础上,采用3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L9(34)试验,研究栽培密度与氮、磷钾肥施用量不同组合对白三叶产草量的影响。[结果]白三叶的可利用刈割次数为9次,年产草量6.20万~9.10万kg/hm2,3因素不同组合间产草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白三叶最佳栽培方案为栽培密度20 cm×30 cm,于第一次刈割后施磷肥120 kg/hm2,钾肥30 kg/hm2;每次刈割后施氮肥一次,每次施肥量递增50%,共15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养林麝 替代饲料 白三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麝躯干骨的解剖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朝富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28-431,共4页
运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3头林麝的躯干骨进行了研究,并与牛羊躯干骨作了比较。林麝躯干骨的主要特征是:胸椎为13~14个,第2~10胸椎棘突高度比较接近。腰椎为6~7个,腰椎的横突朝向前腹外侧。腰椎的棘突宽,前后棘突顶端相互重叠。荐椎为5... 运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3头林麝的躯干骨进行了研究,并与牛羊躯干骨作了比较。林麝躯干骨的主要特征是:胸椎为13~14个,第2~10胸椎棘突高度比较接近。腰椎为6~7个,腰椎的横突朝向前腹外侧。腰椎的棘突宽,前后棘突顶端相互重叠。荐椎为5个,愈合成荐骨。荐骨后端显著变宽。荐骨翼发达。尾椎为7个,无脉管沟。肋为13~14对,其中,胸骨肋为8对。胸骨由7个节片构成,均呈上下压扁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躯干骨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林麝泌香期的行为多样性及与麝香分泌的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白瑞丹 蔡永华 +4 位作者 郑程莉 程建国 付文龙 盛岩 孟秀祥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3-348,共6页
行为多样性可综合量化动物行为特征。根据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摄食量和生理反应,泌香期划分为不同时期。为阐明圈养林麝泌香期行为多样性与泌香量的关系, 2016年5月1日至7月31日,综合采用焦点取样和所有事件记录法,对四川马尔康林... 行为多样性可综合量化动物行为特征。根据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摄食量和生理反应,泌香期划分为不同时期。为阐明圈养林麝泌香期行为多样性与泌香量的关系, 2016年5月1日至7月31日,综合采用焦点取样和所有事件记录法,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中心的57头雄性林麝进行了行为取样和记录,计算了行为多样性指数,并根据年龄将林麝分为亚成体、成体和老年麝,结合个体的摄食量计测,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系数法,分析了林麝各泌香时期的行为多样性及与年龄和麝香分泌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尔康圈养林麝亚成体雄麝麝香分泌前的行为多样性指数(n=38)显著高于老年麝(n=14, P<0.05),后者与成体麝行为多样性指数(n=7)间无显著差异(P>0.05);泌香后期老年麝行为多样性指数(n=49)显著低于亚成体(n=84, P<0.05),并极显著地低于成体林麝(n=73, P<0.01)。麝香分泌不同阶段的行为多样性与其泌香量间的相关不显著(r=-0.016, n=57, P>0.05)。老年林麝的行为多样性指数在麝香分泌前期(n=14)及后期(n=49)均显著低于同期的亚成体行为多样性(n=38, n=84,P<0.05), 2个时期行为多样性居中个体的麝香分泌(n=4, n=28)相对更多;麝在泌香中期的行为多样性(n=71)随年龄增加呈攀升趋势,而且行为多样性低的个体泌香量(n=3)更高。圈养林麝泌香期的行为多样性可作为其泌香量的预测指标,可应用于麝类动物驯养及麝香生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林麝 圈养 麝香分泌 行为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麝IL-1β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活性检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邹丹丹 杨东 +1 位作者 姜立春 邹方东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34-1738,共5页
旨在克隆和表达林麝IL-1β,为其用于林麝疾病的防治奠定基础。从林麝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提取总RNA,RT-PCR扩增IL-1β(Interleukin-1β)基因。将IL-1β成熟肽编码序列连接到pET32a(+)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表达,纯化目的蛋白并检测其生物学活性... 旨在克隆和表达林麝IL-1β,为其用于林麝疾病的防治奠定基础。从林麝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提取总RNA,RT-PCR扩增IL-1β(Interleukin-1β)基因。将IL-1β成熟肽编码序列连接到pET32a(+)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表达,纯化目的蛋白并检测其生物学活性。序列分析表明,林麝IL-1β开放阅读框(ORF)长801bp,编码266个氨基酸,且在反刍动物中高度保守。IPTG诱导林麝IL-1β融合蛋白(MB-rIL-1β)表达,得到约35ku的目标带,且大部分以可溶形式存在。对上清蛋白分离纯化得到约35ku的单一条带。细胞增殖试验结果显示,林麝IL-1β融合蛋白能明显促进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增殖,表明其具有生物学活性。运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可高效可溶性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MB-rIL-1β融合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IL-1Β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活性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凤县林麝不同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熊小倩 胡德夫 +1 位作者 刘宝庆 李凯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1-112,共12页
【目的】 基于我国林麝养殖业行业标准未定、人工养麝效益问题计量不清的现状,以成本收益法分析林麝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经济效益水平。【方法】 通过对我国最大林麝养殖县——陕西凤县各类典型麝场的实地调查,从规模、雌雄性比、经营目的... 【目的】 基于我国林麝养殖业行业标准未定、人工养麝效益问题计量不清的现状,以成本收益法分析林麝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经济效益水平。【方法】 通过对我国最大林麝养殖县——陕西凤县各类典型麝场的实地调查,从规模、雌雄性比、经营目的、发展阶段的麝场养殖成本构成及收益水平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麝场有仅生产麝香、仅出售幼麝、麝香+幼麝兼营3种经营目的;根据生产成本构成特点可划分为大(100只以上)、中(40~100只)、小(40只以下)型3种规模;根据经营年限不同有起步、加速发展、成熟3种阶段。2)麝场有多种养殖模式: 药企投资建设的养麝公司为龙头企业,规模最大,以生产麝香为唯一目的;私人投资建设的养麝公司为专业大户,基于投入资金的多少既有中型、也有大型,以兼营麝香和幼麝为目的;家庭农场经营的中型麝场,兼营麝香和幼麝;家庭散户经营的小型麝场,起步阶段时通常以出售幼麝为主要目的。3)大、中、小型麝场平均每麝饲养成本分别为每年3 963.58、2 798.55、3 296.29元,大型麝场的单位饲养成本普遍高于中小型麝场,规模优势体现不足。4)收益水平依麝场规模、经营目的、雌雄性比和发展阶段的差异而有所区别,中小规模、雌多雄少、兼营出售麝香+幼麝、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时的单位成本收益相对更高。5)龙头企业由于单位生产成本高、养殖种群偏雄、专营麝香生产的特点,是经济效益相对最低的一种模式,但其生产的麝香在下游制药环节将创造更高的附加值。6)专业大户的生产经营特点在养麝环节中最具优势: 相对于仅生产麝香的龙头企业,兼营麝香+幼麝收益更高;相对于小型麝场,抵御风险能力更强;能灵活调整养殖种群结构,以创造更大的盈利空间。【结论】 基于对典型麝场麝资源结构和经营策略的分析,我国林麝养殖产业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宏观上看,虽近年来麝香产量的增长仍落后于林麝养殖种群规模的增长,但经营者由“繁殖炒种”向“驯养取香”转变的趋势已有显现,表明林麝养殖业正在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微观上看,麝场的经营是可持续的,长期经营的麝场并没有因林麝老龄化而进入衰退期。针对一些案例暴露出的问题,建议: 发展濒危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与利用须坚持保护优先原则,科学的人工繁育应同时实现保护野外种群资源和满足市场需求2个目标;龙头企业在起步阶段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以平稳度过效益水平低的困难时期;政府及行业协会应引导养殖大户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减少扰乱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养殖模式 成本核算 收益 陕西凤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tDNA Cytb基因和D-loop区序列的陕西林麝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晓玮 李瑞香 +1 位作者 王兴龙 李晓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52-1363,共12页
【目的】探究陕西林麝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了解林麝的遗传信息。【方法】采集林麝毛发提取DNA,测定43只林麝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和非编码序列置换环(D-loop)区序列,统计碱基组成,使用ClustalX 2.0软... 【目的】探究陕西林麝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了解林麝的遗传信息。【方法】采集林麝毛发提取DNA,测定43只林麝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和非编码序列置换环(D-loop)区序列,统计碱基组成,使用ClustalX 2.0软件对所有序列进行整合比对,以获得群体中的核苷酸多态位点(SNP);利用DNASP 5.10软件统计种群核苷酸多样性(Pi)、序列的单倍型数(H)、单倍型多样度(Hd)、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等参数;利用Mega 7.0软件计算Cytb基因和D-loop区序列不同单倍型间遗传距离,并构建Neighbor-Joining(NJ)系统进化树。【结果】Cytb基因和D-loop区序列中AT含量均高于GC含量,显示碱基组成具有偏好性;在Cytb基因和D-loop区内分别发现241和383个SNPs位点。其中,Cytb基因和D-loop区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28343和0.07707,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983和0.975,表明其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Cytb基因35个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831,D-loop区29个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6~1.342。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林麝存在2个线粒体支系,表明其具有2个线粒体母系来源;D-loop区的进化分析也支持这一结论。【结论】林麝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较高,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同时进一步支持了林麝和原麝属于一个分支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线粒体DNA CYTB基因 D-LOOP区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林麝秋季日常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阳 侯超 +1 位作者 李琦华 王绍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1期116-117,123,共3页
为探索圈养林麝的秋季日常行为,2020年8—9月,每月定期10 d,采用行为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在云南昆明麝达林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林麝养殖基地观察并记录9只林麝(6只成体雌麝,3只成体雄麝)的日常行为。共记录林麝24种行为,可归纳成7种行为... 为探索圈养林麝的秋季日常行为,2020年8—9月,每月定期10 d,采用行为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在云南昆明麝达林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林麝养殖基地观察并记录9只林麝(6只成体雌麝,3只成体雄麝)的日常行为。共记录林麝24种行为,可归纳成7种行为型,即摄食、运动、反刍、卧息、站立、排遗及嗅闻行为。通过对秋季林麝各行为类型的统计与比较发现,雄性林麝的活跃度高于雌麝,不同性别间卧息、嗅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P<0.05),排遗和站立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这可能与性别、圈养方式和雄性林麝刚结束产麝周期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行为 性别 昼夜节律 时间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麝野外食源植物叶片营养价值分析
16
作者 苏宇 王雪 +4 位作者 吴世磊 蔡永华 龚杭 郑程莉 程建国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1-185,共5页
为研究圈养林麝营养需求,补充林麝天然食物来源,对四川马尔康麝场林麝10种野外食源植物叶片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价值分析。结果表明:10种植物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脂肪等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单一饲喂喜食植物叶片不能满足全年龄... 为研究圈养林麝营养需求,补充林麝天然食物来源,对四川马尔康麝场林麝10种野外食源植物叶片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价值分析。结果表明:10种植物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脂肪等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单一饲喂喜食植物叶片不能满足全年龄、全周期林麝营养需求;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40%~43%,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比为0.67~0.74,皆高于WHO/FAO提出的蛋白质参考模式;采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从氨基酸平衡角度分析10种植物所含必需氨基酸偏离WHO/FAO氨基酸模式的程度,胱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含量相对不足,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胱氨酸+蛋氨酸。建议针对性补充胱氨酸+蛋氨酸含量较高的饲料,提高食源植物氨基酸营养平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食源植物 氨基酸 营养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凯氏丝状线虫(Setaria Kabargi Kadenazzi)在我国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永华 简世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1期43-45,共3页
本文首次报道寄生于我国野生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腹腔中的凯丝状线虫(Setaria kabargj).
关键词 凯氏丝状线虫 野生动物 林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