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FINITING AND ITS GEOLOGIC MEANING OF SOUTH-NORTH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 IN QIANGTANG BASIN, NORTH PART OF TIBET 被引量:7
1
作者 Liu Chiyang,Yang Xingke,Ren Zhangli,Wang Dingyi,Cheng Gang,Zheng Menli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23-224,共2页
There were more expounding to north—west (west) trend fault and north\|east trend fault within Qiangtang Basin, North Part of Tibet, in the past literature. With increasing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data, nearly eas... There were more expounding to north—west (west) trend fault and north\|east trend fault within Qiangtang Basin, North Part of Tibet, in the past literature. With increasing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data, nearly east\|west trend structure began to be taken note to. Since the year of 1995, by a synthetic study to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data, that south\|north trend faulted structures are well developed. These structures should be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to, because they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meaning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1 Spreading of south\|north faulted structure bel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the six larger scale nearly south\|north faulted structure belt could be distinguished within the scope of east longitude 84°~96° and near Qiangtang Basin. The actual location of the six belts are nearly located in the west of the six meridian of east longitude 85°,87°,89°,91°,93°,95° or located near these meridian. The six south\|north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spread in the same interval with near 2° longitude interval. The more clear and much more significance of south\|north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are the two S—N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of east longitude 87° and 89°. There are S—N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in the west of east longitude 83°,81°, or near the longitudes. The structure belts spreading features,manifestation,geological function and its importance, and inter texture and structure are not exactly so same. The structure belts all different degree caused different region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or gravity field and magnetic field. There is different scale near S—N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 between the be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QIANGTANG Basin southnorth trend STRUCTURE belt transverse transform STRUCTURE strike\|slip adjustment division of east—west region oil & gas prospec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聪 陈旻 +3 位作者 张陵蕾 李嘉 安瑞冬 李永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0,73,共10页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缓解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但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源区的水资源供给和分配,目前对水源区气象特征缺乏整体的认知,其内部气象变化的时空差异和敏感性也需进一步阐明。因此,基于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缓解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但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源区的水资源供给和分配,目前对水源区气象特征缺乏整体的认知,其内部气象变化的时空差异和敏感性也需进一步阐明。因此,基于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对水源区降水和气温进行趋势、突变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从变化趋势来看,水源区气象要素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降水量以16.14 mm/10 a的速度显著增加,接近我国平均速度的3倍;气温上升速度为0.26℃/10 a,与全国平均速度持平。从时空分布来看,水源区多年平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内分布变差系数为0.91,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的72%;多年平均气温为3.62℃,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年内气温介于-16.7与16.4℃之间。同时,水源区内部气候敏感性存在差异,降水变化敏感区为水源区靠近两河口和双江口区域,清水河、石渠和色达为气温变化敏感站;敏感站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气象条件可能同时剧变,配水策略应避免风险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趋势 时空分布特征 变化敏感区 相关性分析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的大震长期平静及中国内地强震危险性研究
3
作者 赵小艳 苏有锦 +1 位作者 孟令媛 臧阳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0,共9页
对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出现的长期地震平静现象及其平静结束后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中国内地当前仍存在的2个大震长期地震平静区域及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①乌什7.1级地震结束了天... 对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出现的长期地震平静现象及其平静结束后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中国内地当前仍存在的2个大震长期地震平静区域及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①乌什7.1级地震结束了天山地震带长达31年的7级以上地震长期平静状态,可能预示着天山地震带将进入一个新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花莲7.3级地震结束了中国台湾地区长达17年的7级以上地震长期平静状态,可能预示着中国台湾地区将进入一个新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②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云南地区自1996年丽江7.0级地震以来地震平静时间超过28年,南北地震带北段的甘肃-宁夏地区自1954年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7.0级地震以来地震平静时间已超过70年,这2个区域当前或未来一个时期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风险较高,尤其是云南地震地区,应引起特别的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7.1级地震 花莲7.3级地震 地震长期平静 南北地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翁波穹隆锂辉石伟晶岩的发现及对喜马拉雅西段锂成矿作用的指示意义
4
作者 邢璐遥 刘小驰 +4 位作者 李雪震 赵向英 胡方泱 杨浩 吴福元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982-2999,共18页
近年来,喜马拉雅稀有金属勘查与研究工作已取得许多突破,然而已发现的锂矿和锂矿化点集中于喜马拉雅东段与中段,对喜马拉雅西段锂等稀有金属的资源潜力尚不清楚。本文报道了喜马拉雅西段翁波穹隆中新发现的锂辉石伟晶岩,其中的稀有金属... 近年来,喜马拉雅稀有金属勘查与研究工作已取得许多突破,然而已发现的锂矿和锂矿化点集中于喜马拉雅东段与中段,对喜马拉雅西段锂等稀有金属的资源潜力尚不清楚。本文报道了喜马拉雅西段翁波穹隆中新发现的锂辉石伟晶岩,其中的稀有金属矿物包括锂辉石、透锂长石、锂蓝闪石、锂霞石、绿柱石、锡石、铌钽铁矿,全岩Li含量范围是1426×10^(-6)~27300×10^(-6),换算为Li 2O最高含量达5.88%,同时Rb(71.9×10^(-6)~1542×10^(-6))、Cs(64.9×10^(-6)~302×10^(-6))、Be(51.4×10^(-6)~195×10^(-6))和Sn(60.1×10^(-6)~196×10^(-6))等稀有金属含量也较高。翁波锂辉石伟晶岩具有极低的K 2O/Na 2O(0.06~1.49)、Nb/Ta(1.82~3.84)和Zr/Hf比值(2.65~9.43)以及低的总稀土含量(∑REE=0.13×10^(-6)~3.59×10^(-6)),较高的Rb/Sr比值(3.31~70.53),表明其经历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锡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锂辉石伟晶岩的形成时代为16~15Ma。结合矿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时代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本文认为翁波锂辉石伟晶岩的形成与喜马拉雅新生代平行造山带的伸展过程密切相关,并经历了岩浆结晶作用、熔流体相互作用与热液交代作用多阶段演化过程。翁波穹隆锂辉石伟晶岩是喜马拉雅西段特提斯喜马拉雅穹隆中首次发现的锂矿化点,也是目前在我国境内喜马拉雅造山带最西部的锂矿化点。这一发现展现了该区具有良好的稀有金属成矿潜力,极大地延伸了喜马拉雅锂成矿带的范围,反映出喜马拉雅造山带不同区域锂成矿机制的差异,表明南北向裂谷及特提斯喜马拉雅穹隆中的淡色花岗岩演化及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值得多加关注,为今后喜马拉雅锂资源提供了新的勘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金属 喜马拉雅西段 翁波穹隆 锂辉石伟晶岩 淡色花岗岩 南北向裂谷 藏南拆离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强震前时变重力水平梯度时空趋势分析
5
作者 于飞 吴桂桔 郝洪涛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2-622,共11页
南北地震带是中国强震频发区之一,分析该区域重力场时空变化趋势对理解强震机理、构造变形具有重要意义。引入二维水平梯度分析方法,基于2016年9月—2021年9月所获取的5期时变重力数据,计算南北地震带时变水平梯度值,结合研究区地震信... 南北地震带是中国强震频发区之一,分析该区域重力场时空变化趋势对理解强震机理、构造变形具有重要意义。引入二维水平梯度分析方法,基于2016年9月—2021年9月所获取的5期时变重力数据,计算南北地震带时变水平梯度值,结合研究区地震信息和地质构造资料,分析2017年以来研究区M S≥5.0震中区域地震震前时变水平梯度与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M S≥5.3地震震中区域震前时变水平梯度特征与震级呈正相关;M S≥6.0地震震中区域震前时变水平梯度高值带逐渐沿块体边界、大型断裂展布,极大值大于1.7μGal/km,区域标准差大于0.4μGal/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时变重力场 二维水平梯度 中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2001—2023年水资源量与用水量变化分析
6
作者 刘万新 刘洋 王瑶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25,153,共9页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主要受水区京津冀地区,应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了海河流域与京津冀三省市2001—2023年水资源量与用水量的变化趋势,应用Spearman秩次检验分析了京津冀三省市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变化与工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指...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主要受水区京津冀地区,应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了海河流域与京津冀三省市2001—2023年水资源量与用水量的变化趋势,应用Spearman秩次检验分析了京津冀三省市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变化与工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指标的相关性,探究了用水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01—2023年海河流域与京津冀三省市水资源总量均为上升趋势,河北省总用水量有显著减少趋势,北京市、天津市总用水量则有显著增加趋势;北京市农业、工业用水均有显著减少趋势,且与多个工农业生产指标呈极强的正相关性,说明北京市工农业用水主要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天津市农业用水有显著减少趋势,与奶类产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工业用水无明显变化趋势;河北省农业用水有显著减少趋势,且与农作物播种面积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工业用水也有显著减少趋势,与第二产业GDP占比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与其他工业生产指标的正相关性较弱;京津冀三省市的生活用水均与人口数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建筑业总产值、第三产业GDP占比呈较强的正相关性,说明京津冀生活用水增加主要源于人口、建筑业、第三产业的同步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量 用水量 用水结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Spearman秩次检验 海河流域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周边地区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特征对地震活动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磊 陈双贵 +3 位作者 闫万生 张瑜 雷光 杨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4-309,共6页
基于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周边地区2020~2022年流动地磁原始矢量资料,获得2期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磁偏角D、总强度F和垂直分量Z均由正异常高梯度带转变为负异常高梯度带,磁倾角I的0值线大致沿地块边界走向线展布。水平... 基于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周边地区2020~2022年流动地磁原始矢量资料,获得2期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磁偏角D、总强度F和垂直分量Z均由正异常高梯度带转变为负异常高梯度带,磁倾角I的0值线大致沿地块边界走向线展布。水平矢量和垂直矢量的幅值局部弱化及方向转变区主要分布在地块边缘和地块交界区域,矢量幅值和方向在地块边界、断裂带及周边区域以及断裂带两侧具有明显差异。历史震中磁异常变化表现为磁场各分量的0值线展布、高梯度带、水平矢量和垂直矢量的局部弱化及方向突变等特征。青藏地块东北缘、阿拉善地块东南缘、鄂尔多斯地块西北缘及以北地区岩石圈磁场异常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岩石圈磁场 磁异常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受水区工业需水量的多方法组合预测
8
作者 毛青 解阳阳 +2 位作者 刘赛艳 席海潮 高峥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8,66,共9页
以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受水区为对象,2020年为现状年,在趋势法、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利用相对误差-反距离权重法构建了一种组合模型。采用该组合模型预测江苏段受水区2030年工业需水量。结果表明:基于趋势法、多元线性回归... 以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受水区为对象,2020年为现状年,在趋势法、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利用相对误差-反距离权重法构建了一种组合模型。采用该组合模型预测江苏段受水区2030年工业需水量。结果表明:基于趋势法、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所得的工业需水量预测值之间的偏差均小于10%,各单一方法与真实值之间的平均误差均小于10%;组合预测模型所得工业需水量的决定系数(R^(2))比单一需水预测模型高0.02~0.09;江苏段受水区2030年工业需水总量预测值为14.68×10^(8) m^(3),相比现状年工业需水总量增加了70.3%。研究成果不仅可为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受水区提供可靠的工业需水量预测数据,也可为其他南水北调受水区工业需水量预测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需水预测 趋势法 回归分析法 BP神经网络 南水北调江苏段受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1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河以北段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9
作者 李景刚 陈晓楠 +1 位作者 乔雨 李天毅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5-174,共10页
为进一步深化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河以北段冬季气温变化规律的认识,选取沿线10个国家气象站1981—2021年的冬季日平均气温数据,借助气候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 为进一步深化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河以北段冬季气温变化规律的认识,选取沿线10个国家气象站1981—2021年的冬季日平均气温数据,借助气候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河以北段近41 a来的冬季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在1981—2021年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河以北段各站冬季平均气温整体上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步降低的趋势,同时时间序列具有明显的同步相关性和冷暖同步特征,尤其是邻近站点之间,相关系数甚至超过0.9;②在近41 a间,各站点冬季季度及月度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现明显的升温趋势,总体上可将1980年代中后期、2000年代初期和2010年代中前期作为沿线区域冬季平均气温突变的节点;③在研究时域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河以北段多数站点以40 a为第一主周期,冬季平均气温先后经历了低→高→低→高的循环交替,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偏高,为冬季实施冰期动态调度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成果可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优化冰期输水调度、提升冬季渠道过流能力和防范各类冰冻灾害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趋势分析 M-K突变检验法 小波分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东段南北向构造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杨德明 李才 王天武 《中国区域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2-397,共6页
西藏冈底斯东段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中段,限定于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和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之间的中生代构造盆地。盆地南北向张性断裂带是板块超碰撞期活动最强烈的构造带。地震、地热和岩浆活动以及控制的线性地... 西藏冈底斯东段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中段,限定于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和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之间的中生代构造盆地。盆地南北向张性断裂带是板块超碰撞期活动最强烈的构造带。地震、地热和岩浆活动以及控制的线性地貌十分明显。南北向构造带的南北向延伸、东西向展布、切割深度、活动强度的规律性和差异性,充分反映了新构造活动期高原隆升过程中地壳褶缩叠覆、物质侧向滑移和弹滞应变的构造活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向构造带 超碰撞 青藏高原 成因 空间分布 西藏 岩浆活动 地震 地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 被引量:86
11
作者 姚永坚 夏斌 +2 位作者 冯志强 王嘹亮 徐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4-128,共5页
南黄海是奠基于下扬子地台前震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一个多旋回盆地的叠覆,在成生发展及其后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作用,盆地原型已不存在,形成现今复杂的地质构造面貌。根据国土资源新一轮大调查项目在南黄海获取的高品质的地球物理资... 南黄海是奠基于下扬子地台前震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一个多旋回盆地的叠覆,在成生发展及其后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作用,盆地原型已不存在,形成现今复杂的地质构造面貌。根据国土资源新一轮大调查项目在南黄海获取的高品质的地球物理资料,结合钻井和相邻陆地的资料以及不同时期动力体系的作用、不同期次构造运动和变形的特点,将南黄海大致划分为4 个大的构造演化阶段:古生代—三叠纪海相盆地稳定演化阶段、中生代陆相盆地演化阶段、古新世—中中新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和晚中新世以来区域沉降阶段。加里东运动使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地台南缘拼贴,形成广阔而稳定的后加里东地台;印支—早燕山运动使下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的东南缘碰撞和挤压,形成了苏鲁造山带,在造山带南侧和中部隆起区之间形成黄北前陆盆地,中部隆起区以南为黄南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褶皱带 扬子地台 华北地台 构造演化 盆地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溪—临沧剖面宽角地震探测——红河断裂带及滇南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49
12
作者 王夫运 潘素珍 +5 位作者 刘兰 刘宝峰 张建狮 邓晓果 马策军 张彩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247-3258,共12页
云南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中小地震几乎遍及云南南部,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滇南地区跨越多个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和多条地震带,其中红河断裂带是跨越该地区的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作... 云南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中小地震几乎遍及云南南部,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滇南地区跨越多个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和多条地震带,其中红河断裂带是跨越该地区的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作为印支地块和华南地块两大地块的分界断裂,对人们认识板块相互运动及其深部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震局于2010年启动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项目,在云南省中西部跨越红河断裂带布设一条近东西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本文利用该东西向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来研究红河断裂带及滇南地区详细的地壳结构及其孕震背景.研究结果表明:沿测线地壳结构呈西薄东厚的特征,以红河断裂带为界,断裂带以西地壳较薄,约34km,以东地壳加厚至44km左右;红河断裂带两侧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断裂带西侧速度较低,东侧速度明显偏高.由震相特征及获取的地壳结构可以看出,红河断裂带两侧由浅至深速度结构的异常特征说明该古缝合带两侧块体地壳结构岩性的巨大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南段 红河断裂带 印支地块 华南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南段川滇黔接壤区电性结构特征和孕震环境 被引量:32
13
作者 程远志 汤吉 +3 位作者 陈小斌 董泽义 肖骑彬 汪利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65-3981,共17页
本文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对穿过兰坪—思茅地块和川滇菱形地块以及进入扬子地块的云南兰坪—贵州贵阳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展开了深部电性结构研究.采用大地电磁数据处理分析以及反演技术,对观测资料进行了由定性到定量全面地分析,通过二... 本文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对穿过兰坪—思茅地块和川滇菱形地块以及进入扬子地块的云南兰坪—贵州贵阳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展开了深部电性结构研究.采用大地电磁数据处理分析以及反演技术,对观测资料进行了由定性到定量全面地分析,通过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得到了沿剖面的较为详细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结合其他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对该剖面的二维电性结构进行解释,确定了主要断裂带和边界带的位置以及深部延伸情况,同时确定了壳内低阻层的分布位置,最后进行了区域动力学和孕震构造环境的探讨.研究表明:剖面壳幔电性结构分块性特征与区域地质构造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不同地块的电性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川滇菱形地块的结构相对复杂,上地壳的电性结构为高低阻相间分布特征,电阻率的突变带与地表断裂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兰坪—思茅地块存在中上地壳低阻层,川滇菱形地块中西部存在下地壳低阻层,川滇菱形地块东部和华南地块西部存在中上地壳的低阻层;川滇菱形地块中部攀枝花附近的低阻层埋深最深,而华南地块西部会泽附近的低阻层埋深则最浅;兰坪—思茅地块和川滇菱形地块的中下地壳的低阻层可能与青藏高原物质的东南逃逸有关;华南块体的宣威以东的下地壳不存在低阻层,华南块体下地壳和上地幔的电阻率较高;攀枝花附近的高阻体可能是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导致底侵作用及幔源物质上侵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低阻层 地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07
14
作者 王晓山 吕坚 +3 位作者 谢祖军 龙锋 赵小艳 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149-4162,共14页
南北地震带作为中国大陆地应力场一级分区的边界,其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对理解大陆强震机理、构造变形和地震应力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南北地震带1970—2014年的震源机制解819条,按照全球应力图的分类标准对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 南北地震带作为中国大陆地应力场一级分区的边界,其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对理解大陆强震机理、构造变形和地震应力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南北地震带1970—2014年的震源机制解819条,按照全球应力图的分类标准对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发现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活动性质比较吻合.P轴水平投影指示了活动块体的运动方向,T轴水平投影在川滇块体及邻近地区空间差异特征最为突出,存在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南北地震带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北段为NE向走滑类型的应力状态,中段为NEE—EW—NWW向的逆冲类型,南段为SE—SSE—NS—NNE向走滑和正断类型,在川滇块体的北部和西边界应力状态为EW—SE—SSE的正断层类型,表明来自印度板块的NNE或NE向的水平挤压应力和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滑移沿大型走滑断裂带向SE向平移的复合作用控制了南北地震带的岩石圈应力场.川滇块体西边界正断层类型应力状态范围与高分辨率地震学观测得到的中下地壳低速带范围基本吻合,青藏高原向东扩张的塑性物质流与横向边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弱化易于应变能的释放,在局部地区使NS向拉张的正断层向EW向拉张正断层转变.反演得到的应力状态基本上与各种类型地震的破裂方式比较吻合,也进一步验证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可为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模拟和活动断层滑动性质的厘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 被引量:68
15
作者 祝意青 梁伟锋 +3 位作者 赵云峰 刘芳 隗寿春 徐云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124-4131,共8页
利用南北地震带2014-2017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西西向塔藏断裂和南北向岷江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了沿控震断... 利用南北地震带2014-2017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西西向塔藏断裂和南北向岷江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了沿控震断裂在2013-2017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②九寨沟地震前,测区内出现了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而震源区附近产生了局部重力异常,沿塔藏断裂带形成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中,甘肃玛曲、迭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四川若尔盖、九寨沟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00×10^(-8)m·s^(-2)以上;这些可能反映九寨沟地震前,区域及震源区附近均产生与该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③九寨沟地震震中位于重力差异运动剧烈的鞍部等值线附近,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零值线上,这一观测事实进一步佐证了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对强震地点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重力观测 重力变化 九寨沟地震 中期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构造带岩石圈结构与地震的研究 被引量:58
16
作者 王椿镛 杨文采 +1 位作者 吴建平 丁志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867-3901,共35页
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东西部大地构造的主要分界,也是大陆内部强烈地震发生的主要地区之一.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后,在南北构造带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野外科学考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流动地震观测,在岩石圈结构与构造、强震发... 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东西部大地构造的主要分界,也是大陆内部强烈地震发生的主要地区之一.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后,在南北构造带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野外科学考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流动地震观测,在岩石圈结构与构造、强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过程等方面获得了重要的进展.本文综述近年来发表的一批研究成果,包括岩石圈结构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成像,地震层析成像,地震各向异性和壳幔变形,与近期发生的强烈地震相关研究,以及与大陆动力学有关的研究等.自2000年以来,我国建成了具有1000多个地震台站的国家和区域地震台网.它们在实时为地震监测服务的同时,其产出的海量数据还提供用于地球科学研究.一批作者在国内外发表了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对南北构造带的认识.我们虽然取得许多共识性的重要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发现不同作者的结论是相互矛盾的.其原因之一可能是,现有台网的数据成像分辨率和精度仍不足以识别在地壳深处的细节,例如在孕震尺度概念下的地震危险区.加强流动地震观测,提高台站分布的密度,取得高可信度的目标模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地震科学台阵观测"计划在南北构造带上实施的大型流动台阵观测,结合固定地震台网的资料,加上高分辨率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以获得高可信度的地壳上地幔三维精细结构及物性成像,是提高地震科学和大陆动力学研究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岩石圈结构 地震各向异性 地震台阵 大陆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和青藏块体东部重力场演化与地震特征 被引量:24
17
作者 祝意青 江在森 +3 位作者 陈兵 李辉 孙少安 项爱民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69,共14页
通过研究南北地震带及青藏块体东部地区多年来的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发现区域重力场变化既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重力变化分区现象 ,同时又具有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并与地震孕育发展有着内在联系的特征。重... 通过研究南北地震带及青藏块体东部地区多年来的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发现区域重力场变化既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重力变化分区现象 ,同时又具有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并与地震孕育发展有着内在联系的特征。重力场变化可能与区域应力 -应变场微动态活动有关 ,地壳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区域应变能积累和释放调整阶段 ,并存在应力传递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重力场演化 地震活动 青藏块体 时空分布 活动断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县—罗家堡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兼论1654年礼县8级地震孕震机制 被引量:34
18
作者 杨晓平 冯希杰 +5 位作者 黄雄南 宋方敏 李高阳 陈献程 张玲 黄伟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04-519,共16页
1654年7月21日甘肃省礼县8级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复杂的构造几何特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和一系列北东向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为一条北东... 1654年7月21日甘肃省礼县8级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复杂的构造几何特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和一系列北东向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为一条北东东向的左旋走滑活动断裂,错断了含有仰韶文化红色陶瓷片的一级阶地堆积物,阶地面上断层陡坎高约1.5m.沿断裂带发现冲沟的左旋位错量为3~10m,晚更新世黄土中残留的断层陡坎高4.5~8m.其中两条冲沟中发现裂点,高3.5~3.9m,距断层陡坎的距离为16m.礼县—盐关—罗家堡—天水镇一带发育大量的滑坡,长轴走向与礼县—罗家堡断裂一致,滑坡体后缘、侧壁陡峭,出露晚第四纪黄土,鲜有植被覆盖.礼县—罗家堡断裂为1654年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综合分析认为,受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被西秦岭北缘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和岷县—宕昌断裂围限的礼县次级地块向南东滑动可能导致了1654年礼县8级地震的发生.断裂北、南两侧地壳电性结构的差异为强震的孕育提供了深部构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县8级地震 活动断裂 地震破裂 发震构造 南北地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据古地磁资料探讨华北和华南块体运动及其对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79
19
作者 吴汉宁 常承法 +1 位作者 刘椿 钟大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01-214,共14页
本文在收集和整理国内外近年来古地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选取了部分数据,经统计分析计算,得到华南和华北块体的古生代至中生代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由此导出两块体的运动形式和北向运动速度分量,估算了两块体... 本文在收集和整理国内外近年来古地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选取了部分数据,经统计分析计算,得到华南和华北块体的古生代至中生代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由此导出两块体的运动形式和北向运动速度分量,估算了两块体间的南北向距离,即秦岭海域的宽度,指出两块体拼合的时限,并根据华北、华南块体的相对位置改变,探讨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对秦岭研究中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和华南块体 秦岭 造山带 古地磁极移曲线 古纬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岩石圈S波速度结构面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40
20
作者 黄忠贤 李红谊 胥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21-1131,共11页
本文利用天然地震面波记录和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了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的岩石圈S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的东边界不但是地壳厚度剧变带,也是地壳速度的显著分界.其西侧中下地壳的S波速度显著低于东侧,强震大多发... 本文利用天然地震面波记录和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了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的岩石圈S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的东边界不但是地壳厚度剧变带,也是地壳速度的显著分界.其西侧中下地壳的S波速度显著低于东侧,强震大多发生在低速区内部和边界.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速度显著低于正常大陆地壳,在松潘甘孜地块和川滇地块西部大约25~45km深度存在壳内低速层;这些低速特征与高原主体的低速区相连,有利于下地壳物质的侧向流动.地壳的各向异性图像与下地壳流动模式相符,即下地壳物质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运动,东向的运动遇到扬子坚硬地壳阻挡而变为向南和向北东的运动.面波层析成像结果支持青藏高原地壳运动的下地壳流动模型.南北地震带的岩石圈厚度与其东侧的扬子和鄂尔多斯地块相似但速度较低.川滇西部地块上地幔顶部(莫霍面至88km左右)异常低速;松潘甘孜地块上地幔盖层中有低速夹层(约90~130km深度).岩石圈上地幔的速度分布图像与地壳显著不同,在高原主体与川滇之间存在北北东向高速带,可能会阻挡地幔物质的东向运动.上地幔各向异性较弱且与地壳的分布图像显然不同.因此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幔的构造运动具有与地壳不同的模式,软弱的下地壳提供了壳幔运动解耦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岩石圈 速度结构 面波 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