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tudy of transient pressure wave in the behind armor blunt trauma induced by different rifle bullets 被引量:6
1
作者 Rui-guo Han Yong-jie Qu +3 位作者 Wen-min Yan Bin Qin Shu Wang Jian-zhong W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4期900-909,共10页
Pressure wav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of behind armor blunt trauma(BABT),and ballistic gelatin is widely used as a surrogate of biological tissue in the research of BABT.Comparison of pressure wave i... Pressure wav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of behind armor blunt trauma(BABT),and ballistic gelatin is widely used as a surrogate of biological tissue in the research of BABT.Comparison of pressure wave in the gelatin behind armor for different rifle bullets is lacking.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observe dynamic changes in pressure wave induced by ballistic blunt impact on the armored gelatin block and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bullet type on the parameters of the transient pressure wave.The gelatin blocks protected with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NIJ) class III bulletproof armor were shot by three types of rifle bullet with the same level of impact energy.The transient pressure signals at five locations were recorded with pressure sensors and three parameters(maximum pressure,maximum pressure impulse,and the duration of the first positive phase) were determined and discuss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waveform and the twin peak of transient pressure wave were not related to the bullet type.However,the values of pressure wave's parameter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bullet type.Additionally,the attenuation of pressure amplitude followed the similar law for the three ammunitions.These findings may be helpful to get some insight in the BABT and improve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bull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hind armor blunt trauma Ballistic gelatin Pressure wave Body arm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Xene的复合织物多功能设计与实验表征
2
作者 陈婧 于馨茗 +3 位作者 刘宇航 周宏元 黄广炎 张宏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52-363,共12页
现代战场环境复杂多变,人员与装备面临高寒、电磁辐射、子弹冲击等威胁,亟需研发轻质便携的多功能防护材料。目前虽有织物多功能研究,但单功能材料物理叠加会增加质量成本。因此,采用MXene材料作为功能层,芳纶织物(Twaron)作为基础材料... 现代战场环境复杂多变,人员与装备面临高寒、电磁辐射、子弹冲击等威胁,亟需研发轻质便携的多功能防护材料。目前虽有织物多功能研究,但单功能材料物理叠加会增加质量成本。因此,采用MXene材料作为功能层,芳纶织物(Twaron)作为基础材料,有机硅胶作为表面防水层,制作多功能一体化材料MS-Twaron,进行接触角测试、电磁屏蔽测试、阻燃测试、弹道实验和光热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相比于亲水材料Twaron(接触角为29.7°),MS-Twaron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接触角为112.3°);2)相比于完全不具有电磁屏蔽性能的Twaron,MXene质量分数为8.61%的MS-Twaron在X波段总电磁屏蔽效能提升至13.490~14.969 dB;3)对比Twaron,MS-Twaron的余焰时间增加5.0 s,但阴燃时间缩短3.5 s,平均损坏长度减小5.3 mm;4)MS-Twaron具有抗钝伤的性能(弹道冲击的凹陷深度比Twaron小6.12 mm);5)对比没有光热性能的Twaron,自然光(光强100.3×10^(3) LUX)照射后,MS-Twaron表面温度高达50.22℃;白炽灯(100 W,30 cm)照射后,MS-Twaron温度上升至39.58℃;红外灯(375 W,40 cm)照射后,MS-Twaron能达到97.18℃的高温。MS-Twaron凭借轻质、光发热、电磁屏蔽等多功能一体化,可为新一代多功能防护装备的发展提供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Xene 光发热 钝伤效应 电磁屏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枪弹射击致防弹衣后长白猪远达脑组织损伤特点及其机制 被引量:9
3
作者 苏正林 许民辉 +3 位作者 赖西南 张波 黄艺峰 王丽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995-1999,共5页
目的观察防弹衣后远达脑组织的损伤特点及探讨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 18只雄性长白猪分成假致伤组(n=4),子弹速度910 m/s组(n=6),740 m/s组(n=4)和590 m/s组(n=4)。致伤模型为麻醉后长白猪右侧卧位,胸前包裹外层为防护等级NIJⅢ级陶... 目的观察防弹衣后远达脑组织的损伤特点及探讨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 18只雄性长白猪分成假致伤组(n=4),子弹速度910 m/s组(n=6),740 m/s组(n=4)和590 m/s组(n=4)。致伤模型为麻醉后长白猪右侧卧位,胸前包裹外层为防护等级NIJⅢ级陶瓷硬式防弹衣,内层为警用Ⅱ级超高分子聚乙烯软式防弹衣,小口径弹道枪以25 m射距、3种不同弹速瞄准左锁骨中线4、5肋间(心脏窗)射击,假致伤组行空爆弹射击。持续监测致伤前后脑电图、心电图、有创动脉血压、心率、呼吸变化。取伤前,伤后1、2、3 h血浆进行脑损伤标志物检测,伤前及伤后3 h脑脊液进行特异性脑损伤蛋白检测。伤后3 h深麻醉后放血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另取4只雄性长白猪行生物力学测试,在上述模型基础上于弹着点心前区皮下、心包腔、左侧胸腔、左侧颈总动脉及颅内布放压力传感器,心前区锁骨中线第6肋骨布放加速度传感器及力传感器,测试命中时各部位生物力学参数及持续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3种不同速度组致伤后2 min内脑电图低频Delta、Theta波定量分析频谱强度幅值与致伤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降幅约10%,伤后5 min后回升恢复到伤前水平,3种速度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伤后3 h光镜下尼氏染色海马存在急性损伤改变,910 m/s组海马神经元胞体萎缩,细胞核大小不等;740 m/s组神经元胞体萎缩,细胞核偏位;590 m/s组神经元轻度肿胀,损伤分级910 m/s组>740 m/s组>590 m/s组>假致伤组。3种速度子弹击中心前区防弹衣时心包腔、胸腔、颈内动脉及颅内压力瞬间急速上升,590 m/s组(23.32±4.41)kPa,740 m/s组(45.52±27.38)kPa,910 m/s组(88.27±8.81)kPa,两两比较3组压力有显著差异(P<0.01)。在外层NIJⅢ内层为警用Ⅱ级防护下,随着子弹速度的增加,长白猪出现中枢神经脑电抑制,在海马区出现中枢神经元变性、脱髓鞘改变,可能产生早期症状及中晚期效应。生物力学检测提示在硬质防弹衣防护下,子弹高速打击长白猪心前区防弹板,使动物产生了较小的位移,瞬间子弹动能由极高降为0。结论子弹制动所释放出的能量通过防弹衣的变形传递给生物体,通过对空腔脏器(肺脏、心脏)冲击及通过骨性传递可以到达远端中枢神经,可能是产生远达损伤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弹衣后钝性损伤 脑损伤 脑电图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枪弹对带UHMWPE软防护明胶靶标冲击效应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孙非 马力 +1 位作者 朱一辉 徐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0-26,共7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防弹衣可以有效地阻止手枪弹的侵彻作用,但仍会对有生目标的机体产生非贯穿钝击伤,其详细机理尚不清楚。非贯穿钝击伤机理可以采用带防护的明胶模拟靶标进行研究,建立了手枪弹高速撞击带UHMWPE软防护明胶...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防弹衣可以有效地阻止手枪弹的侵彻作用,但仍会对有生目标的机体产生非贯穿钝击伤,其详细机理尚不清楚。非贯穿钝击伤机理可以采用带防护的明胶模拟靶标进行研究,建立了手枪弹高速撞击带UHMWPE软防护明胶模拟靶标有限元计算模型,数值模拟了某7.62 mm手枪弹对带纤维软防护明胶靶标冲击响应过程,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掲示了在该7.62 mm手枪弹侵彻过程中,弹体速度、加速度变化规律、软纤维防护层的吸能比例和破坏特征;获得了明胶内瞬时空腔和压力波形成与发展规律,更进一步掲示了手枪弹非贯穿钝击作用力学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防弹衣 明胶 钝性撞击 非贯穿钝击伤 瞬时空腔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枪弹钝性冲击下人体躯干的力学响应 被引量:2
5
作者 郭泽荣 唐帆 +2 位作者 袁梦琦 钱新明 杜志明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84-891,共8页
为了研究防弹衣后钝性伤的产生机制和人体躯干的力学响应,建立了由皮肤、肌肉、横膈膜、内脏器官和骨骼组成的人体躯干模型。基于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初速度为515 m/s的手枪弹对带复合防弹结构的人体躯干的钝性损伤过程,... 为了研究防弹衣后钝性伤的产生机制和人体躯干的力学响应,建立了由皮肤、肌肉、横膈膜、内脏器官和骨骼组成的人体躯干模型。基于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初速度为515 m/s的手枪弹对带复合防弹结构的人体躯干的钝性损伤过程,并验证防弹衣后钝性伤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复合防弹结构能抵抗手枪弹的射击而不被击穿,但手枪弹能量仍通过复合防弹结构传递给人体躯干,从而造成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并且组织器官与弹着点之间的距离决定了组织器官的力学响应参数。皮肤凹陷深度为4. 98 mm,胸壁最大向内运动速度为6. 42 m/s,基于《警用防弹衣》标准和Axelsson损伤模型得到人体躯干的损伤分别为无伤和轻伤-中伤,则现有防弹衣性能评价标准无法准确评估防弹衣的防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人体躯干 复合防弹结构 防弹衣后钝性伤 力学响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弹体结构步枪弹致长白猪防弹衣后损伤特点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凌青 赖西南 +3 位作者 张波 苏正林 黄艺峰 王丽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01-604,共4页
目的研究弹体结构对防弹衣后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长白猪10只,按所用枪弹类型的不同随机分为56式7.62mm步枪弹组(n=5)及SS109 5.56mm步枪弹组(n=5)。通过减装药的方式将两种步枪弹动能调整至基本一致(约1880J),射击NIJⅢ级陶瓷防弹... 目的研究弹体结构对防弹衣后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长白猪10只,按所用枪弹类型的不同随机分为56式7.62mm步枪弹组(n=5)及SS109 5.56mm步枪弹组(n=5)。通过减装药的方式将两种步枪弹动能调整至基本一致(约1880J),射击NIJⅢ级陶瓷防弹板+软Ⅱ级警用防弹衣防护下的长白猪左锁骨中线4~5肋间,射击距离25m,观察动物损伤情况。另取2只健康雄性长白猪,于心前区皮下软组织内及颅内放置生物力学传感器,测试防弹衣保护下两种步枪弹命中瞬间各部位压力变化,分析压力与损伤的关系。结果伤后两组动物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呼吸、心率加快,股动脉收缩压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体解剖可见局部脏器损伤以心、肺钝性挫伤为主。肺脏出血面积7.62mm组为6.00%±3.18%,明显高于5.56mm组(3.59%±2.11%,P<0.05)。镜下观察可见肺组织、心肌组织及脑皮质神经元急性损伤。伤后3h两组动物血浆肌钙蛋白T(TnT)含量、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均上升,且7.62mm组上升幅度高于5.56mm组(P<0.05)。生物力学测试显示命中瞬间心前区软组织及颅内压力升高,且7.62mm组高于5.56mm组(P<0.05)。结论不同弹体结构步枪弹击中有防护的长白猪心前区时生物力学响应及致伤特点不同。研究弹体结构对防弹衣后钝性伤的影响对战场针对性救治、武器及防具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弹衣 钝性损伤 弹体结构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枪弹对带软硬复合防护明胶靶标的侵彻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韩瑞国 金永喜 +2 位作者 卢海涛 王舒 王建中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95-2004,共10页
为研究步枪弹对带软硬复合防护明胶靶标的侵彻机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建立步枪弹侵彻复合靶标的数值模型。通过该模型模拟了侵彻过程中的钝性冲击现象和明胶瞬态响应,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步枪弹侵彻陶瓷板过... 为研究步枪弹对带软硬复合防护明胶靶标的侵彻机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建立步枪弹侵彻复合靶标的数值模型。通过该模型模拟了侵彻过程中的钝性冲击现象和明胶瞬态响应,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步枪弹侵彻陶瓷板过程中消耗了弹头大部分能量;明胶内瞬时空腔呈现椭球形基本形态,空腔最大凹陷深度和膨胀速度分别为25.6mm和35.7m/s;压力波在明胶内以球面波形式向外传播,在弹着点处峰值压力最大,且压力幅值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而不断减小;弹头速度先有一段明显的下降过程,而加速度绝对值则先增大,随后它们都逐渐衰减至0m/s和0m/s2;陶瓷板的破坏主要是由拉应力和压应力的反复作用造成的;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一致性较好,验证了数值模拟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枪弹 侵彻 软硬复合防护 钝性损伤 明胶靶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防弹衣背面动态变形的钝击伤评估 被引量:5
8
作者 郑浩 温垚珂 +3 位作者 闫文敏 张俊斌 董方栋 刘飞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9-132,共4页
为研究在非贯穿侵彻情况下,防弹衣的钝击效应。运用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对SS109步枪弹侵彻NIJ Ⅲ级Si C/UHMWPE防弹衣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防弹衣背面变形的全场三维数据。并结合粘性准则和简明等级损伤准则讨论了枪弹侵彻防弹衣后胸... 为研究在非贯穿侵彻情况下,防弹衣的钝击效应。运用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对SS109步枪弹侵彻NIJ Ⅲ级Si C/UHMWPE防弹衣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防弹衣背面变形的全场三维数据。并结合粘性准则和简明等级损伤准则讨论了枪弹侵彻防弹衣后胸部的钝性损伤程度。结果表明:防弹衣背面鼓包的形态类似一个圆锥形,在侵彻过程中平均最大鼓包高度为19.2 mm,平均剩余鼓包高度为16 mm,平均最大变形速度为108.7 m/s。根据试验得到的速度和位移数据,计算得到的VC平均值为4.35 m/s,对应的AIS损伤等级为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枪弹 3D-DIC 防弹衣 防弹衣后钝性损伤 粘性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体解剖结构的单兵防护后损伤评估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子轩 温垚珂 +3 位作者 董方栋 夏海龙 彭磊 郑浩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190-2199,共10页
为评估人体靶标在穿戴防弹衣情况下,枪弹钝击或穿透防弹衣时对人体造成的损伤严重度,基于真实人体切片数据构建了穿戴防弹衣的数字化人体模型,采用高速摄影机拍摄枪弹侵彻有防护明胶靶标过程,获得明胶靶标内部瞬时空腔的演化数据,并建... 为评估人体靶标在穿戴防弹衣情况下,枪弹钝击或穿透防弹衣时对人体造成的损伤严重度,基于真实人体切片数据构建了穿戴防弹衣的数字化人体模型,采用高速摄影机拍摄枪弹侵彻有防护明胶靶标过程,获得明胶靶标内部瞬时空腔的演化数据,并建立瞬时空腔简化模型。采用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评价单个组织器官的损伤情况,分别基于最大简明损伤评分(MAIS)和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损伤评估算法给出钝击和穿透防弹衣情况下人体相应部位的损伤评分结果,并进行死亡率预测。开发了人体易损性评估软件,获得了某枪弹以不同速度钝击和穿透穿防弹衣人体时,对人体造成的损伤严重度评分值。研究结果表明:当某枪弹以速度638 m/s射击穿防弹衣人体胸部时产生钝击损伤,人体损伤评分结果为MAIS=3、NISS=27,死亡率预测结果为12.88%;当某枪弹以速度714 m/s射击穿防弹衣人体胸部时,枪弹穿透防弹衣直接侵彻人体组织,人体损伤评分结果为MAIS=5、NISS=75,死亡率预测结果为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击损伤 侵彻 人体易损性 防弹衣 损伤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