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
作者 万鼎铭 金婷 +6 位作者 邵运丽 张素平 石聪聪 张媛 李丽 边志磊 周雪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4-397,共4页
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MICM分型确诊的18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化疗或加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达完全缓解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结果:18例行异基... 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MICM分型确诊的18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化疗或加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达完全缓解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结果:18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均获得造血及免疫功能重建。9例无病存活;1例复发,经治疗后再次达完全缓解;8例死亡,其中因复发死亡3例,移植相关死亡5例。2a无病生存率为(31.6±14.0)%,2a总生存率为(48.0±13.9)%;中位无病生存时间(9.0±3.1)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18.0±8.0)个月。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愈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白血病的惟一有效手段,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有效提高长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bcr/abl融合基因 急性白血病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期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监测慢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cr/abl融合基因 被引量:6
2
作者 钱思轩 李建勇 +6 位作者 张闰 洪鸣 仇海荣 李丽 徐卫 盛瑞兰 吴汉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577-581,共5页
本研究探讨bcr/abl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DD-FISH)的敏感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对19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微小残留病灶(MRD)用DD-FISH进行监测,同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CC)、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 本研究探讨bcr/abl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DD-FISH)的敏感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对19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微小残留病灶(MRD)用DD-FISH进行监测,同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CC)、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相比较。样本取自骨髓,少数来源于骨髓片或外周血。结果表明:14例CML患者在Allo-HSCT后CC显示持续正常供者核型,RT-PCR转为阴性,移植2月后均为完全供者嵌合(DC),DD-FISH检测结果持续为阴性,平均随访11.25月,MRD无增加。1例CC及RT-PCR阴性,而性染色体FISH为混合嵌合,DD-FISH阳性,监测无MRD增加,临床未治疗,疾病稳定。3例骨髓复发患者的DD-FISH及性染色体FISH均提示MRD明显增加,RT-PCR转为阳性,却只有1例CC异常,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及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均为DC,DD-FISH阴性,RT-PCR阴性。1例骨活检证实髓外复发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样本的DD-FISH、CC及PCR均阴性,供受者完全嵌合。结论:间期双色双融合FISH可应用于C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MRD的监测,其操作简易快速,灵敏度高,且骨髓或外周血均可采用。动态监测能及时发现扩大的白血病细胞克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间期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bcr/abl融合基因 微小残留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标记原位杂交法检测间期细胞BCR/ABL融合基因 被引量:5
3
作者 袁长吉 王建伟 +1 位作者 李舜华 易永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37-639,共3页
目的 :应用双标记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BCR/ ABL融合基因。方法 :BCR基因探针用地高辛标记 ,碱性磷酸酶显色 ;ABL基因用3 H- d ATP标记 ,核子乳胶放射自显影。结果 :检测 9例初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CML)病人均为阳性 ,阳性细胞比例为 93... 目的 :应用双标记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BCR/ ABL融合基因。方法 :BCR基因探针用地高辛标记 ,碱性磷酸酶显色 ;ABL基因用3 H- d ATP标记 ,核子乳胶放射自显影。结果 :检测 9例初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CML)病人均为阳性 ,阳性细胞比例为 93% ;检测 CML来源的 K5 62细胞株阳性细胞占 98.8% ;正常人假阳性率为 0 .75 %。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 ,适用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原位杂交 bcr/abl融合基因 基因探针 地高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1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福明 袁长吉 +2 位作者 张淑芹 赖增新 王冠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8-110,共3页
目的 :探讨 Ph1染色体和 bcr/ abl融合基因检测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 9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和 2 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T- PCR法分析 bcr/ abl融合基因。... 目的 :探讨 Ph1染色体和 bcr/ abl融合基因检测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 9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和 2 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T- PCR法分析 bcr/ abl融合基因。结果 :9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 ,Ph1染色体阳性者 83例 (87.4 % ) ,bcr/ abl阳性阳性者 90例 (94 .7% ) ,Ph1和 bcr/ abl均阳性 83例 (94 .7% ) ,Ph1阴性、bcr/ abl阳性 7例 (7.4 % ) ,Ph1 和 bcr/ abl均阴性 5例 (5 .3% )。 2 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 Ph1 和 bcr/ abl均阴性。结论 :Ph1 染色体、 bcr/ abl融合基因的检测有助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性 慢性/诊断 Ph^1染色体 bcr/abl融合基因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形态与免疫表型特点 被引量:4
5
作者 程静 陈少谦 +2 位作者 江晓冰 吴珊慧 刘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4125-4128,共4页
目的:研究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R/ABL+ALL)的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特点,并探讨其在预测疾病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37例ALL患者(除外CML急淋变患者)和阴性的50例ALL患者骨髓细胞... 目的:研究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R/ABL+ALL)的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特点,并探讨其在预测疾病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37例ALL患者(除外CML急淋变患者)和阴性的50例ALL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表达CD19和CD79a,BCR/ABL融合基因阳性与BCR/ABL融合基因阴性ALL表面分子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包括CD34(97.3%与80.0%),CD33(41.7%与16.3%),CD10(100.0%与86.0%),CD20(70.3%与30.0%)及CD56(28.6%与53.1%)。BCR/ABL融合基因阳性与BCR/ABL融合基因阴性ALL患者骨髓涂片检查细胞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ALL可能存在较为特征性的免疫表型,通过检测这些特征性免疫表型将有助于临床对ALL疾病进展迅速、预后差的亚型患者进行预测,并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cr/abl融合基因 免疫表型 细胞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周瑞莲 莫耀禧 +1 位作者 蓝梅 林金盈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283-1288,共6页
本研究探讨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对初诊考虑为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或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的患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行... 本研究探讨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对初诊考虑为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或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的患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并用FISH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结果表明:①46例在初诊时考虑为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或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的患者中,有22例患者诊断为CML,应用FISH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均为阳性(100%),骨髓细胞学检查显示CML者占86.4%(19/22);另24例患者诊断为非CML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及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FISH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均为阴性(100%),而骨髓细胞学检查有3例支持CML诊断、1例支持MDS诊断;②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有3例FISH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为阳性;③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CML患者,应用FISH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可检测到阳性细胞(分别为6.5%及1.2%)。结论:FISH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敏感、可靠,对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及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明确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诊断;在CML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监测微小残留病灶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bcr/abl融合基因 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表达及其与免疫表型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喻新建 薛文韬 +3 位作者 付家瑜 常艳 高晖 陈珊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60-163,共4页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M-bcr/abl和m-bcr/abl两种类型融合基因在4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表达,并且绝大多数病例同时进行了免疫表型和DNA倍体的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表明,25%(12/48)的病例M-bcr/abl或m-b...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M-bcr/abl和m-bcr/abl两种类型融合基因在4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表达,并且绝大多数病例同时进行了免疫表型和DNA倍体的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表明,25%(12/48)的病例M-bcr/abl或m-bcr/abl融合基因阳性,m-bcr/abl阳性率略高。分析bcr/abl阳性病例的免疫表型,发现大多数病例为B系标志阳性,但部分T系标志阳性的病例也检测出M-bcr/abl或m-bcr/abl,说明bcr/abl阳性ALL病例以B系标志阳性者居多,T系标志阳性的ALL病例也可为bcr/abl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cr/abl融合基因 基因表达 免疫表型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期细胞核中abl和bcr基因的三维空间分布在bcr/abl融合基因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青 周淑芸 +3 位作者 刘晓力 牛超 徐岚 陈赛娟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7-199,共3页
目的从生物体视学角度分析bcr/abl融合基因的形成机制。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观察γ-射线对IM9细胞中的bcr和abl基因在间期核内三维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abl和bcr基因在间期核内有其特定的分布区域,且该分... 目的从生物体视学角度分析bcr/abl融合基因的形成机制。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观察γ-射线对IM9细胞中的bcr和abl基因在间期核内三维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abl和bcr基因在间期核内有其特定的分布区域,且该分布区域在细胞周期中呈规律性的动态变化。放射性照射会使abl和bcr基因之间的距离缩短。结论abl和bcr基因在间期细胞核内的易接近性是bcr/abl融合基因形成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r基因 abl基因 三维空间定位 荧光原位杂交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新时期细胞核 bcr/abl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列卫治疗后bcr/abl融合基因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邓兰 刘鲲 +4 位作者 李洁 周雪云 胡亮杉 郭坤元 宋朝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7-119,共3页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格列卫治疗后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的改变。方法:应用双色双融合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2例接受格列卫治疗的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bcr/abl融合基因,对比治疗前后bcr/abl融合基因的改变。结果:所有患...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格列卫治疗后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的改变。方法:应用双色双融合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2例接受格列卫治疗的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bcr/abl融合基因,对比治疗前后bcr/abl融合基因的改变。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均出现融合基因变异,与患者肿瘤负荷、分型和分期无关。结论:格列卫治疗可诱导bcr/abl基因发生融合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bcr/abl融合基因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锁核酸探针的传感器用于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汪红梅 林丽清 +3 位作者 翁少煌 王丽满 刘银环 林新华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0-185,共6页
依据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的碱基序列,设计了一种新型发夹结构锁核酸(locked nu-cleic acids,LNA)探针,将该探针借助Au—S键固定在金电极表面构建了特异的生物传感器.LNA探针与目标链DNA杂交,以本实验室合成的苯甲酸二聚铜... 依据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的碱基序列,设计了一种新型发夹结构锁核酸(locked nu-cleic acids,LNA)探针,将该探针借助Au—S键固定在金电极表面构建了特异的生物传感器.LNA探针与目标链DNA杂交,以本实验室合成的苯甲酸二聚铜配合物([Cu2(C7H5O2)4(C2H6O)2],简称[Cu(R)2]2+)为杂交指示剂,应用差示脉冲伏安法进行检测,表现出良好的响应信号.该新型锁核酸传感器能较好的区分完全互补链DNA、单碱基错配链DNA.互补链DNA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0×10-8~1.0×10-6 mol.L-1,检出限2.0×10-9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夹锁核酸探针 生物传感器 bcr/abl融合基因 苯甲酸二聚铜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L患者循环内皮细胞中BCR/ABL融合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静怡 黄亮 +9 位作者 周剑峰 裴仁治 马俊霞 张丕胜 刘旭辉 杜小红 陈冬 沙科娅 李双月 曹俊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27-931,共5页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有着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不同的特征。这些肿瘤血管内皮系统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分离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研究...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有着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不同的特征。这些肿瘤血管内皮系统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分离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增殖潜能,并测定其CD133及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CEC在CML自然病程中的重要作用。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CML患者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磁珠分选CD45-及CD146+的细胞,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进行体外培养并绘制其生长曲线;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CEC表面CD31、CD34、VWF及CD133的表达情况;利用FISH技术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阳性率。结果表明,CML患者外周血中分离的CEC具有典型血管内皮细胞形态,表达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抗原CD31、CD34、VWF,增殖能力明显强于健康对照组,12名CML患者CEC中CD133表达的阳性率为31.29%,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为10.77%,与疾病进程呈现正性相关的趋势。结论:CML患者的CEC是肿瘤侵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疾病的传播和扩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cr/abl融合基因 循环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PCR方法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类型 被引量:9
12
作者 袁长吉 迟宝荣 +1 位作者 姚程 易永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50-752,共3页
目的 :提高 RT- PCR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敏感性 ,探讨最适逆转录酶用量、最适退火及延伸温度以及 PCR周期数 ,确定 bcr/ abl的融合类型 ,并研究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通过改变 PCR条件 ,将常规用量的逆转录酶... 目的 :提高 RT- PCR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敏感性 ,探讨最适逆转录酶用量、最适退火及延伸温度以及 PCR周期数 ,确定 bcr/ abl的融合类型 ,并研究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通过改变 PCR条件 ,将常规用量的逆转录酶减少到常规的 1/ 4 (5 U) ,退火温度由原来的 5 0℃增加至 6 0℃ ,反应周期数由原来的 30周期增加到 4 5周期 ,检测临床 16 4例 CML 患者标本。结果 :可使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检出率由原来的 10 - 4提高至 10 - 5~10 - 6。 15 5例 Ph染色体阳性的患者中发现 bcr/ abl融合基因类型 ,其中 b3/ a2 型 78例 ,b2 / a2 型 5 4例 ,b3/ a2 和 b2 / a2 两型均有者为 2 3例 ;9例 Ph染色体阴性病例中 ,b3/ a2 型 1例 ,b2 / a2 型 3例 ,两型均有 1例 ,阴性 4例 (即 Ph- bcr-CML )。结论 :几乎所有 CML患者都有 bcr/ abl融合基因 ,并存在不同类型 ,有少部分患者体内同时存在两类不同嵌合体的白血病细胞 ,即两种不同的突变细胞株 ,预示着患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性 慢性 诊断 聚合酶链反应 bcr/abl 原癌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旭平 李承文 +8 位作者 代芸 秦爽 肖继刚 徐方运 贡金英 王四平 于成龙 范婧 王建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961-964,共4页
本研究总结分析1295份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方法(DC-DF-FISH)检测的bcr/abl融合基因结果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结果对比,进一步证实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敏感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应用bcr/abl双色双融合DNA探... 本研究总结分析1295份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方法(DC-DF-FISH)检测的bcr/abl融合基因结果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结果对比,进一步证实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敏感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应用bcr/abl双色双融合DNA探针对骨髓间期细胞行荧光原位杂交,回顾分析FISH和核型检测结果。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539例患者的1295份骨髓标本中FISH阳性结果456份,涉及患者310例,核型正常的18例,核型分析失败的5例。310例FISH阳性病例中典型的DC-DF-FISH信号(2Y1G1R)234例,占75.5%(234/310)。非典型信号患者76例,其中变异信号66例,占FISH阳性病例的21.3%(66/310)。典型变异信号(1Y2G2R)16例,abl/和/或bcr缺失50例。213例多次DC-DF-FISH结果中,治疗后总转阴率为60%(128/213),治疗过程中阴性阳性多次反复的达12例。结论:双色双融合FISH技术可以检测隐匿核型、变异核型、基因序列缺失、微小残留病(MRD),是一个敏感、精确的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工具,有必要同细胞遗传学检查一样作为常规项目,尤其对于治疗后的病例,它在监测微小残留病及监测复发方面更优于常规细胞遗传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bcr/abl 融合基因 微小残留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BCR/ABL融合基因检测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济 李君君 +2 位作者 颜家运 邹礼衡 刘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5-827,共3页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骨髓和外周血细胞的BCR/ABL融合基因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FISH对正常对照组及CML患者骨髓和外周血细胞BCR/ABL融合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慢性期CML患者骨髓和外周血细胞...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骨髓和外周血细胞的BCR/ABL融合基因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FISH对正常对照组及CML患者骨髓和外周血细胞BCR/ABL融合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慢性期CML患者骨髓和外周血细胞该融合基因阳性细胞率分别为(61.9±22.3)%和(68.4±19.8)%,加速期为(77.2±16.7)%和(86.8±12.1)%,急变期为(80.6±17.5)%和(81.4±18.0)%,两者细胞中BCR/ABL基因的阳性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且骨髓和外周血细胞之间融合基因阳性细胞比率呈直线正相关。同时发现在完全临床缓解患者中,经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71.4%)较经干扰素和羟基脲联合治疗者(10.0%)有更高的分子生物学缓解(P<0.05)。结论:通过FISH对CML患者骨髓和(或)外周血细胞融合基因进行监测,有助于CML的诊断、治疗及微小残留白血病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慢性 bcr-abl阳性 荧光原位杂交 bcr/abl 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DNA-PCR方法于基因组水平检测K562细胞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bcr/abl融合基因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栋 胡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84-389,共6页
目的: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细胞系K 562及慢粒患者中尝试基于DNA水平的bcr/ab l融合基因检测方法。方法:以W aller的“L-T DNA PCR”方法为基础,并针对其引物位置设计的缺陷,改进设计了一套DNA-PCR引物,分别提取K 562细胞及慢粒患... 目的: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细胞系K 562及慢粒患者中尝试基于DNA水平的bcr/ab l融合基因检测方法。方法:以W aller的“L-T DNA PCR”方法为基础,并针对其引物位置设计的缺陷,改进设计了一套DNA-PCR引物,分别提取K 562细胞及慢粒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进行bcr/ab l融合基因扩增,并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运用DNA-PCR方法成功地扩增出了K 562细胞及2名CM L患者外周血基因组的bcr/ab l融合基因片段,随后进行的片段测序进一步明确了融合基因的断裂位点。结论:DNA-PCR提供了一种基于基因组DNA水平的新检测手段,结合测序能鉴定融合基因的断裂位点,若结合定量PCR的方法则能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还能检测患者经化疗后的残留微小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融合基因 bcr/abl 聚合酶链反应 K56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移植造血干细胞后bcr/abl融合基因变化的实时定量RT-PCR监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薛梅 王恒湘 +4 位作者 段连宁 闫洪敏 朱玲 刘静 丁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350-1353,共4页
为了探讨Ph阳性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不同时期bcr/abl融合基因水平变化的实时定量PCR监测及其意义,对21例CML患者骨髓移植后不同时期bcr/abl融合基因水平用实时定量PCR技术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表明:21例bcr/... 为了探讨Ph阳性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不同时期bcr/abl融合基因水平变化的实时定量PCR监测及其意义,对21例CML患者骨髓移植后不同时期bcr/abl融合基因水平用实时定量PCR技术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表明:21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CML患者移植后7例未检测出融合基因,14例移植后1-6月仍可检出不同水平bcr/abl融合基因。动态观察发现,9例bcr/abl融合基因处于较低水平,相对数在0.0074%-0.088%,于移植后第3-7月转为阴性。5例符合分子生物学复发标准,融合基因相对数在0.077%-75%。其中1例在骨髓移植后1、2、3个月融合基因相对数分别为0.95%、1.5%、0.16%,于移植后4个月自行转阴性;2例接受同一供者单个核细胞输注后bcr/abl转为阴性;2例发展为临床血液学复发,其中1例经化疗及同供者单个核细胞输注再次缓解,但bcr/abl阳性,另1例不治死亡。结论:对于ph阳性CML患者骨髓移植后连续定量监测bcr/abl融合基因水平可以了解疾病残留状态,预测分子学生物学复发,指导临床治疗,并评价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系白血病 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转逆录聚合酶链反应 融合基因 bcr/ab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源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lk1^+CD31^-CD34^-干细胞体外抗STI571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永平 房佰俊 +1 位作者 魏旭东 郑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1004-1009,共6页
为进一步了解STI571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体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原始及定向白血病干/祖细胞分化及增殖的影响,更深入阐明部分CML患者在经历一段血液学甚至是细胞遗传学水平上的完全缓解后复发及对STI571的耐药机制,利用从... 为进一步了解STI571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体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原始及定向白血病干/祖细胞分化及增殖的影响,更深入阐明部分CML患者在经历一段血液学甚至是细胞遗传学水平上的完全缓解后复发及对STI571的耐药机制,利用从CML患者骨髓分离到的具有血管母细胞特性、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免疫表型为Flk1+CD31-CD34-细胞,体外检测了STI571对其在造血集落培养基中的分化及处于分化阶段时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浓度为5μmol/LSTI571,维持作用96小时(病人体内维持96小时的STI571浓度只可能达到1-2μmol/L),即可有效抑制定向造血祖细胞的增殖。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相对原始的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免疫表型为Flk1+CD31-CD34-细胞的分化及增殖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CML患者体内的原始白血病干/祖细胞对STI571具有一定的抗性,临床上所观察到的CML患者在运用STI571一段时间后出现正常的造血恢复现象,可能仅仅是因为STI571杀死或抑制了定向恶性白血病祖细胞的增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历了短暂的血液学甚至是细胞遗传学水平上的缓解后,对STI571耐药的原始白血病干/祖细胞终究会再次导致CML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I571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cl/abl融合基因 Flk1^+CD31^-CD34^-细胞 肿瘤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bcr/abl融合基因的RNAi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增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潘彦鹏 曹献英 +4 位作者 武昭颖 常志杰 王银银 田博 郝新宝 《热带生物学报》 2014年第1期25-29,共5页
构建含bcr/abl RNAi慢病毒重组质粒载体并包装病毒,转染K562细胞,通过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验证干扰效应。采用CCK-8法、软琼脂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RNAi对K562细胞的增殖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慢病毒介导bcr/abl基因RNAi明显... 构建含bcr/abl RNAi慢病毒重组质粒载体并包装病毒,转染K562细胞,通过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验证干扰效应。采用CCK-8法、软琼脂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RNAi对K562细胞的增殖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慢病毒介导bcr/abl基因RNAi明显下调K562细胞中bcr/abl mRNA及P210bcr/abl融合蛋白,显著抑制了K562细胞的增殖,这说明靶向bcr/abl融合基因的RNAi有望成为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病毒 bcr abl基因 P210bcr abl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4例治疗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卫华 孟凡义 +2 位作者 林榕 宋兰林 易正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2期2033-2034,共2页
目的:分析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其转归。方法:24例患者经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分型、G显带技术核型分析、I-FISH技术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检查确诊为bcr-abl阳性ALL。均予标准剂... 目的:分析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其转归。方法:24例患者经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分型、G显带技术核型分析、I-FISH技术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检查确诊为bcr-abl阳性ALL。均予标准剂量联合化疗,其中7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结果:经过1~2个疗程DOLP方案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为59%,进行allo-HSCT患者和仅用化疗患者的中位缓解期分别为13.8和4.7个月(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1.2和11.8个月(P<0.05)。结论:bcr/abl融合基因阳性ALL患者预后差。与单纯化疗相比,allo-HSCT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bcr/abl融合基因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三色双融合探针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朕豪 王艳芳 +4 位作者 王淼 董菲 万伟 克晓燕 景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5-1122,共8页
目的:分析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在CML和B-ALL所出现的各种异常信号模式的意义,并探讨其在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50例初诊CML患者和50例初诊B-ALL患者采用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进行荧... 目的:分析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在CML和B-ALL所出现的各种异常信号模式的意义,并探讨其在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50例初诊CML患者和50例初诊B-ALL患者采用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同时对所有病例应用24 h短期培养法R显带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50例CML患者中,49例Ph^+,余1例可见5个正常中期核型;通过FISH发现,所有患者(100%)均存在BCR/ABL融合基因,阳性信号特征分别为1R1G2B2F 39例(78%)、2R1G2B1F 2例(4%)、1R1G1B1F 6例(12%)、同时伴有1R1G2B2F和1R1G2B3F 2例(4%)、2R2G2B1F 1例(2%)。伴有ASS1基因缺失(1R1G1B1F)的6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均为单纯t(9;22)易位,无其他异常。50例B-ALL患者中,Ph^+13例,数目畸变及非t(9;22)的结构畸变16例,正常核型20例,无分裂相1例;经FISH检出16例(32%)具有BCR/ABL融合基因,分别为1R1G2B2F 13例(26%)、同时伴有1R1G2B2F和1R1G2B3F 1例(2%)、2R1G1B1F 1例(2%)、1R1G3B3F 1例(2%),FISH额外检出的3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包括1例伴有ASS1基因缺失(2R1G1B1F)、1例经典型t(9;22)易位(1R1G2B2F)和1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拷贝数的增加(1R1G3B3F)。结论:应用三色双融合FISH探针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稳定的特点,能够检测多种形式的分子融合,可很好地避免D-FISH探针及ES-FISH探针因信号随机重叠导致的假阳性结果。该检测方法不但可以直接观察有无ASS1基因的缺失,而且还能提高初诊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结果的可靠性及复诊监测微小残留病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色双融合探针 bcr/abl融合基因 ASS1基因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