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ASIN-RANGE TRANSITION AND GENETIC TYPES OF SEQUENCE BOUNDARY OF THE QIANGTANG BASIN IN NORTHERN TIBET
1
作者 Yin Fuguang, Xu Xiaosong (Centre for Tethyan Geology,CAGS)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41-142,共2页
The surface of sequence boundary is a negative record. Its recognition largely depends on the physics of the sediments below and above the boundaries, or on the different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re synthetic marks for... The surface of sequence boundary is a negative record. Its recognition largely depends on the physics of the sediments below and above the boundaries, or on the different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re synthetic marks for the sedimentation and tectonic movements in the sedimentary basin. The Qiangtang Basin that is in 5000m above the sea level is located in Northern Tibet. The Lazhulung—Jinshajiang suture zone now bound it to the north and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 to the south. Three second\|order tectonic unit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i.e. North Qiangtang depression, Central rise and South Qiangtang depression from north to south.The Upper Permian Riejuichaka Formation is built up of mudstone and mud\|limestone,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sediments in seamarsh. The Lower Triassic Kuanglu Formation, which exhibits the structure unconformable contact with the overlying Upper Permian strata, is characterized by terrigenous clastic rocks in the lower area and is carbonate rocks in the upwarding area and the Middle Triassic Kuangnan Formation. The Upper Triassic Xiachaka Formation consisting of terrigenous clastic rocks, carbonates rocks and mixed sediments, is confined to the uplift zones. The lower Jurassic volcanic rocks are deposited in continental rift. The middle and Upper Jurassic Yangshiping Group are conformable contact and assembled by the gypsum\|bearing terrigenous clastic rock formations and carbonate rock formation. The Middle Cretaceous and the Paleocene strata is built up of the terrigenous clastic rock form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in\\|range transition genetic types sequence boundar y QIANGTANG basin Northern TIB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yrite Morphology Variation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Unit 1 in Songliao Basin,Northeast China:Evidence for Excursions of the O2-H2S Redox Transition
2
作者 Pingkang Wang,Chengshan Wang,Yongjian Hua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93-94,共2页
Pyrite is a ubiquitous authigenic mineral in modern anoxic sediments and occurs in ancient sedimentary rocks.Study of sedimentary pyrite morphology, which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n deposition environments and ... Pyrite is a ubiquitous authigenic mineral in modern anoxic sediments and occurs in ancient sedimentary rocks.Study of sedimentary pyrite morphology, which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n deposition environments and early diagenetic processes,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spect for reconstruction of palaeoenviroment.The Upper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Unit 1(K<sub>2</sub>qn<sup>1</sup>)lithology,which occured in the south well of the SLCORE I for Continental Cretaceous Scientific Drilling Proj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RITE MORPHOLOGY O2-H2S redox transition Songliao basin Qingshankou Formation UNIT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及低碳转型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斯琴 田雪岐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4,41,共8页
为了探究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培育及城市低碳转型的现实路径、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在对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与低碳转型互促机制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宽带中国”试点城市这一准自然实验,以低... 为了探究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培育及城市低碳转型的现实路径、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在对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与低碳转型互促机制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宽带中国”试点城市这一准自然实验,以低碳转型程度为被解释变量,以数字经济的代理变量“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核心解释变量,把能源效率、产业结构、消费低碳转型水平作为表征新质生产力的中介变量,利用2011—2022年黄河流域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推进黄河流域城市低碳转型;2)数字经济的低碳转型效应在黄河流域具有城市等级与城市规模异质性,在中心城市其效应更显著,在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效应依次递增;3)新质生产力对数字经济低碳转型效应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供给侧能源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其显著助力黄河流域城市低碳转型的两条具体路径。提出了全面推动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着力点、多措并举持续推进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字经济 低碳转型 现实路径 双重差分模型 实证分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页岩层系总有机碳含量地震定量预测:以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区块为例
4
作者 吴勇 王旭旭 +3 位作者 周路 李树新 李永洲 吴丰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367,共14页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作为非常规油气的重要接替资源,明确其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简称TOC)含量的空间分布对页岩气“甜点”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海陆过渡相页岩w(TOC)与岩石弹性参数无有效表征关系,导致海相页岩气评价中常用...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作为非常规油气的重要接替资源,明确其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简称TOC)含量的空间分布对页岩气“甜点”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海陆过渡相页岩w(TOC)与岩石弹性参数无有效表征关系,导致海相页岩气评价中常用的基于敏感弹性参数预测w(TOC)的方法难以适用。针对这一难题,在测井参数拟合法实现w(TOC)测井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基于相控的波形指示模拟地震预测方法实现了海陆过渡相页岩地层w(TOC)的空间预测。结果表明,海陆过渡相页岩具有单层厚度薄、有机质含量高、纵向分布不规律的特点;基于储层特征参数的井震高频模拟有效预测了海陆过渡相页岩w(TOC),反演结果纵、横向分辨率较高,与测井参数建模解释的w(TOC)曲线吻合度高,符合率达84.4%,能够反映页岩储层w(TOC)空间变化规律。本研究有效解决了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关键评价参数(w(TOC))无法利用岩石弹性参数定量预测的难题,为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海陆过渡相 页岩气 总有机碳含量 波形指示模拟 地震定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湖盆转换面与规模圈闭发育特征
5
作者 杨占龙 李相博 +1 位作者 沙雪梅 郝彬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7,共12页
通过对陆相湖盆填充的控制因素分析,并对不同阶段湖盆填充特征及演化过程的研究,梳理了转换面类型及其与规模圈闭的发育关系,明确了有利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双重因素控制下,根据潜在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水供... 通过对陆相湖盆填充的控制因素分析,并对不同阶段湖盆填充特征及演化过程的研究,梳理了转换面类型及其与规模圈闭的发育关系,明确了有利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双重因素控制下,根据潜在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水供给的相对平衡关系,湖盆可划分为过填充、平衡填充与欠填充3种类型,各类湖盆具有典型的生储盖组合特征。②陆相湖盆主要发育以下几种类型的转换面:在构造活动性质变化下形成的以不整合面为代表的构造转换面、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变化导致岩性差异为主的沉积转换面、不同层系生物群种属和丰度变化形成的生物转换面及湖盆水化学性质差异形成的地球化学转换面等。各类转换面之间具有一定依附隶属关系,构造转换面必然是沉积、生物与地球化学转换面;生物、地球化学转换面往往对应一定级别的沉积转换面,甚至是构造转换面,但沉积转换面并不一定是生物和地球化学转换面。③构造转换面主要反映不同湖盆填充阶段构造、地层规模圈闭的发育特征;沉积转换面控制的岩性、成岩及物性等圈闭主要反映单一湖盆填充阶段规模圈闭的发育特征;生物与地球化学转换面主要通过控制湖盆烃源岩的发育背景及其特征来影响湖盆内规模圈闭的发育。④发育不同类型规模圈闭的近岸水下扇、异重流、重力流等沉积体系为陆相湖盆的有利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面 沉积转换面 地球化学转换面 规模圈闭 构造活动 气候变化 可容纳空间 沉积物+水供给 陆相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集线性台阵地震被动源成像的渭河盆地西缘精细沉积结构研究
6
作者 徐勇 邓宝 +4 位作者 田晓峰 倪红玉 段永红 肖本夫 李俊伦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8-1522,共15页
为研究渭河盆地西缘强震风险重点区域的地下精细结构和沉积特征,本研究布设了一条由平均台站间距200 m、共254个短周期三分量节点式地震仪组成的密集线性台阵,进行了为期30天的连续地震数据采集。我们首先计算了背景噪声垂直分量的互相... 为研究渭河盆地西缘强震风险重点区域的地下精细结构和沉积特征,本研究布设了一条由平均台站间距200 m、共254个短周期三分量节点式地震仪组成的密集线性台阵,进行了为期30天的连续地震数据采集。我们首先计算了背景噪声垂直分量的互相关,应用近期发展的拓距相移法提取了3 Hz~3.3 s的基阶瑞利面波频散曲线,进而反演得到测线下方2.5 km以浅的高分辨率横波速度结构。此外,利用采集到的三分量背景噪声数据,采用单台噪声谱比法(HVSR)计算峰值频率,根据经验公式估计了渭河盆地沉积层厚度。背景噪声成像获得的二维横波速度剖面呈现出高速—低速—高速的横向变化特征,与典型沉积盆地隆起—坳陷—隆起的地质结构吻合,清晰刻画了区域内3条主控断裂和2个地质构造单元,与地震主动源反射剖面结果一致;HVSR成像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域内沉积层较厚,层序明显,新生界的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的地层层序发育完整;结合背景噪声成像、HVSR和已有主动源地震反射剖面等资料,综合研究表明测线下方存在的3条主控断裂在该区域均未穿透第四系。本研究表明背景噪声拓距相移法和HVSR方法结合在沉积盆地结构探测中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为沉积盆地结构探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盆地 沉积结构 背景噪声成像 拓距相移法 场地放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辫状河−曲流河及转换中煤沉积特征——以澳洲Surat盆地F8区块Walloon组为例
7
作者 崔泽宏 赵一波 +2 位作者 李志华 李胜利 李伟茹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目的】澳大利亚是全球第四大煤炭生产国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Bowen-Surat盆地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产煤盆地,Surat盆地发育中侏罗统Walloon组含煤层系,沉积环境为河流相沉积,需厘清煤层在辫状河和曲流河及转换中的差异沉积特点和规律。【... 【目的】澳大利亚是全球第四大煤炭生产国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Bowen-Surat盆地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产煤盆地,Surat盆地发育中侏罗统Walloon组含煤层系,沉积环境为河流相沉积,需厘清煤层在辫状河和曲流河及转换中的差异沉积特点和规律。【方法】运用综合地质分析方法,结合地震、测井、岩心资料,建立沉积模式。利用地震地层追踪和基准面旋回划分,把研究区划分为6个四级地层旋回;依据37口井测井曲线的形态特征、接触关系等分为5种组合类型;通过研究区14口取心井岩心资料分析,识别出6种岩相;结合测井曲线和岩相特征,划分出曲流河和辫状河2种沉积相,4种亚相,8种微相。选取横向和纵向2条连井剖面,刻画煤剖面展布样式,分析煤在辫状河−曲流河及转换过程中的差异沉积特征。【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当基准面位于高处时,为曲流河环境,煤发育好,多层叠置。当基准面下降,曲流河慢慢转换为辫状河沉积,岩性由细到粗,层理构造幅度变大,高能水流冲刷先期煤层,辫状河道内零星残留煤沉积。当基准面位于最低附近时,为辫状河沉积,煤发育最差,漫溢砂内少有发育;随着基准面回升,由辫状河转为曲流河的过程中,水体能量变小,岩相依次发生变化Gm-St-Sp-Sh-Fr/C,煤层沉积趋好。曲流河−转换带−辫状河相变过程中,煤在三维空间上的展布表现为,平面上煤的连片性、范围变差;剖面上煤的横向连续性,垂向叠置状及厚度都变差。基准面变化过程中,最有利的聚煤环境为泛滥泥中的煤沼泽,其次河漫砂和漫溢砂有少量煤发育。研究成果可用来指导分析煤层分布范围,在Surat区块井位部署时,有助于煤层气开发目的层“甜点”的识别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辫状河−曲流河转换 沉积特征 Surat盆地 Walloon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转型特征与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美景 白中科 +3 位作者 于潇 王庆日 张冰松 曾爽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81,共13页
研究目的:分析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转型时空特征并探索其影响机制,为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治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熵值法,空间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期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发生了较为强烈的国土空间转型,占总... 研究目的:分析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转型时空特征并探索其影响机制,为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治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熵值法,空间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期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发生了较为强烈的国土空间转型,占总面积22.27%的国土空间发生了类型转换,反映出研究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剧烈矛盾冲突以及协调过程;(2)国土空间显性转型指数显著下降,隐性转型指数平稳增长,综合转型指数总体下降,表明研究区国土空间整体形态水平出现变差趋势;(3)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转型受内部本底条件和外部发展环境的双重影响,社会发展能力的强力驱动、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支撑、人力资本聚集的积极效应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共同推动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转型。研究结论: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治理应持续优化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积极引导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资源型地区全面协调发展,系统性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转型 影响机制 资源型城市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MIKE BASIN实现流域水资源三次供需平衡 被引量:36
9
作者 顾世祥 李远华 +1 位作者 何大明 崔远来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7年第1期5-10,28,共7页
三次供需平衡是现代水资源配置理论的核心,在系列年水资源供需平衡中,利用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工具MIKE BASIN,建立在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各个水平年流域水资源系统网络模型,及包括径流、蒸发、需水及水源工程调度特征的数据管... 三次供需平衡是现代水资源配置理论的核心,在系列年水资源供需平衡中,利用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工具MIKE BASIN,建立在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各个水平年流域水资源系统网络模型,及包括径流、蒸发、需水及水源工程调度特征的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模拟运算得到各种情景下的水资源配置结果。利用云南省境内元江-红河流域的1956-2000年系列径流、需水,结合节水挖潜、污水处理回用及水源工程建设规划方案,分析得到2000年、2010年、2020年、2030年4个水平年的三次平衡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配置 模拟 元江-红河流域 MIKE basin 纵向岭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接驳交通辐射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影响范围实证研究
10
作者 郑翔 王治 +2 位作者 叶霞飞 石宏凯 农兴中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17,共8页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影响范围难以通过纯理论方法进行精确计算。有必要从工程应用角度,通过乘客不同接驳方式下的接驳数据,对车站的影响范围进行研究。[方法]选取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交通的研究参数,确定了车站影响范围的计算方法...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影响范围难以通过纯理论方法进行精确计算。有必要从工程应用角度,通过乘客不同接驳方式下的接驳数据,对车站的影响范围进行研究。[方法]选取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交通的研究参数,确定了车站影响范围的计算方法。以日本大阪市典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为研究对象,计算3种接驳方式(步行、自行车、道路公交)下车站的接驳范围及接驳分担率,并分析这些数据的分布规律。选取大阪市2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进一步研究郊区车站的影响范围,分析最大站间距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影响范围的相关性。[结果及结论]采用车站客流的90%分位数对应的接驳范围来表示车站影响范围,可有效反映车站的实际交通辐射能力。步行、自行车接驳方式下,接驳分担率和接驳范围均呈由核心区向郊区递减的趋势。道路公交接驳方式下,接驳范围和接驳分担率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交通枢纽站、线路终点站的接驳分担率相对其他车站高。郊区车站中,终点站和换乘站的影响范围均较大,若车站周边用地开发各向均匀,车站的影响范围与最大站间距呈现比较明显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 影响范围 接驳分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二叠系海陆过渡相层系全油气系统--以QDC-1井为例
11
作者 施辉 杨元元 +5 位作者 胡俊杰 陈程 马立成 方欣欣 彭博 张浩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42,共13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二叠系海陆过渡相层系烃源岩和储层发育,油气勘探潜力大。为深入认识该区烃源岩成因、油气藏类型与成藏过程,进而明确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综合利用QDC-1井(区)地震、测井、录井、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储层物...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二叠系海陆过渡相层系烃源岩和储层发育,油气勘探潜力大。为深入认识该区烃源岩成因、油气藏类型与成藏过程,进而明确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综合利用QDC-1井(区)地震、测井、录井、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储层物性以及单井测试等资料,系统分析了石炭系—二叠系油气成藏基础地质条件,厘定了油气成藏关键过程,并建立了该区海陆过渡相层系全油气系统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QDC-1井区发育下二叠统碳质页岩和中石炭统克鲁克组煤系2套主要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典型海陆过渡相混合型,处于过成熟热演化阶段,生排烃充分;②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混积岩储层普遍已经致密化,但经构造裂缝改造有效改善了储集性能,具备一定储集能力;③区域性盖层缺乏,下二叠统下部发育的巨厚暗色页岩作为局部盖层起封盖作用;④现今气藏天然气为石油高温裂解气和煤系腐殖干酪根热降解气的混合成因气,围绕上述2套烃源岩的常规气—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形成了该区的全油气系统;⑤古油气藏形成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印支—燕山期构造活动导致古油气藏至少发生两次显著调整,晚燕山期逆冲推覆及滑脱断层影响了气藏封堵性并最终控制了残余气藏的分布与富集。结论认为,研究成果深化了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二叠系油气地质条件的认识,揭示了多源供烃、裂缝控储、局部盖层封盖及控藏关键机制,建立了该区全油气系统成藏模式,为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有效推动了该区油气勘探开发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部 全油气系统 海陆过渡相 石炭系—二叠系 QDC-1井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径递减规律定量预测的冲积扇沉积体系展布——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喀拉扎组为例
12
作者 王洋 张昌民 +6 位作者 冀冬生 唐雪颖 袁波 付文俊 刘家乐 娄林 张祥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0,共11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气勘探近年来取得了新的突破,但储层沉积体系展布仍不明确,制约了勘探的整体进程。基于沉积物粒径沿程递减规律,通过露头和岩心对比,分析南安集海河剖面和天安1井喀拉扎组砾岩的粒度变化规律,筛选能够表征研究区砾石... 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气勘探近年来取得了新的突破,但储层沉积体系展布仍不明确,制约了勘探的整体进程。基于沉积物粒径沿程递减规律,通过露头和岩心对比,分析南安集海河剖面和天安1井喀拉扎组砾岩的粒度变化规律,筛选能够表征研究区砾石粒径沿程变化的定量关系模型,并基于露头、岩心及地震数据进行调整,建立符合南缘喀拉扎组的定量关系模型,预测出冲积扇沉积体系的延伸范围。结果表明:天安1井喀拉扎组的砾石粒径整体上较南安集海河剖面更小、频率分布更集中且靠前,结合粒度参数等分析,认为天安1井砾石相比南安集海河剖面离物源区更远;指数函数较一元线性函数和幂函数更适合表征喀拉扎组砾石粒径搬运距离的关系,通过适应性分析认为基于疏勒河扇的指数定量关系与喀拉扎组砾石粒径变化规律最为相近;通过对疏勒河扇定量关系调整,建立了符合喀拉扎组的砾石粒径变化规律的定量关系,由此预测出喀拉扎组沉积期本区冲积扇的顶点位于现今南安集海河剖面以南27.66 km,冲积扇末端位于天安1井以北54.59 km。研究结果为准噶尔盆地南缘粗粒碎屑岩储层分布定量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扇 沉积体系 展布范围 定量预测 指数函数 准噶尔盆地南缘 喀拉扎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山西-太原组海陆过渡相页岩孔缝结构及其主控因素
13
作者 薛纯琦 白晓虎 +5 位作者 常笃 李生楠 达引朋 苏良银 钟建华 邱隆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10628-10643,共16页
目前研究认为海陆过渡相页岩整体孔隙体积较小,有机质孔欠发育,储集性较低。然而多尺度镜下观察结果表明海陆过渡相页岩中发育大尺度有机质孔,具备一定的生烃潜力,但对这类储集空间的研究程度较低。此外,受到孔隙结构表征实验设备精度... 目前研究认为海陆过渡相页岩整体孔隙体积较小,有机质孔欠发育,储集性较低。然而多尺度镜下观察结果表明海陆过渡相页岩中发育大尺度有机质孔,具备一定的生烃潜力,但对这类储集空间的研究程度较低。此外,受到孔隙结构表征实验设备精度的限制,中-大孔定量表征的准确性较低,从而低估了海陆过渡相页岩的产气能力。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山西-太原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明确不同尺度同步辐射纳米扫描计算机断层(computed tomography,CT)图像三维重构数据处理方法,定量表征页岩样品的大孔孔隙体积和形态特征,提高大孔表征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结合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氮气吸附和二氧化碳吸附实验定性和定量表征海陆过渡相页岩的多尺度孔缝发育特征,并通过总有机碳和X射线全岩衍射实验分析中-大孔孔缝大小、结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西-太原组时期页岩孔隙体积贡献主要为中孔和大孔。其中,太原组页岩的孔隙体积小于山西组页岩,其孔隙体积均值为5.9×10^(-3) cm^(3)/g,其中中孔占比47%,大孔占比45%,黏土矿物含量相对较高,有机质孔相对欠发育,伴随黏土矿物之间转化,形成扁平状微米级褶皱缝。山西组页岩的总孔隙体积为12.5×10^(-3) cm^(3)/g,其中中孔占比52%,有机质中-大孔发育,受到石英含量相对较高,抗压实性强的影响,有机质孔、球状和形状较为规则的粒间孔得以有效保存,具有较好储集性,为指导海陆过渡相页岩勘探开发提供有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页岩 同步辐射纳米扫描CT 多尺度孔隙结构表征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中游植被动态及其对干湿转换的响应
14
作者 程泳铭 刘浏 +3 位作者 程湫雅 徐宗学 安强 王宣宣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88-1798,共11页
利用改进帕尔默干旱指数和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表征气象干旱,采用土壤水分亏缺指数表征农业干旱,采用线性回归、变点检验以及最大相关系数等方法,明确了黄河上中游不同地理分区植被动态及干旱演变特征,深入探讨了植被对区域干旱演变的响... 利用改进帕尔默干旱指数和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表征气象干旱,采用土壤水分亏缺指数表征农业干旱,采用线性回归、变点检验以及最大相关系数等方法,明确了黄河上中游不同地理分区植被动态及干旱演变特征,深入探讨了植被对区域干旱演变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1982—2015年流域整体趋于变湿,植被演变和研究区干湿特征于2006年存在突变,表现为由趋于变干转变为趋于变湿;2)2006年后退耕还林力度降低,而年均归一化植被指数由0.006/10a的速率增至0.021/10a(P<0.05),强调了除人类活动外暖湿化进程对黄河上中游植被的加速绿化的重要作用;3)植被对不同干旱类型的响应存在空间异质性,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北部和黄土高原北部地区,植被受干旱影响较大,NDVI与干旱指数呈现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干旱 干湿转换 气候变化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层应力敏感实验
15
作者 李兵 甯冼逸 +4 位作者 朱卫平 陈明君 何朋勃 康毅力 赖哲涵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0,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层致密,孔缝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导致应力敏感具有特殊性。选取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海陆过渡相页岩样品,开展了不同有效应力下的岩心应力敏感实验,明确了储层应力敏感程度,并结合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揭...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层致密,孔缝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导致应力敏感具有特殊性。选取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海陆过渡相页岩样品,开展了不同有效应力下的岩心应力敏感实验,明确了储层应力敏感程度,并结合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揭示了研究区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层应力敏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有效应力从3 MPa增大至35 MPa时,人工裂缝、天然裂缝和基块岩心的渗透率分别降低了97.1%、86.8%和50.5%。有效应力卸载过程中,渗透率恢复率分别为21.4%、19.0%和11.6%,表现出显著的应力敏感滞后效应。人工裂缝、天然裂缝和基块页岩的应力敏感系数分别为0.65、0.58和0.19,应力敏感程度分别为强~中等偏强、强~中等偏弱和弱,表明研究区页岩多尺度孔缝结构的应力敏感显著。海陆过渡相页岩矿物组分、裂缝发育程度和孔隙结构是应力敏感损害的主控因素,建议制定保护储层的采气工艺制度,通过控压生产,保障气井高产和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海陆过渡相 应力敏感 渗透率 裂缝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页岩地球化学及生烃演化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例
16
作者 张洋洋 李勇 +13 位作者 张雪莹 罗力元 何清波 李树新 刘向君 李翔 李星涛 杨强 陈世加 路俊刚 张楠 刘喆 余锐阳 马海川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7-871,共15页
为明确海陆过渡相页岩地球化学和生烃演化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总有机碳(TOC)、岩石热解、干酪根碳同位素、有机显微组分、古生物、镜质体反射率(R_(o))、生烃热模拟等分析测试,开... 为明确海陆过渡相页岩地球化学和生烃演化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总有机碳(TOC)、岩石热解、干酪根碳同位素、有机显微组分、古生物、镜质体反射率(R_(o))、生烃热模拟等分析测试,开展了山西组页岩矿物组成、成烃母质、生烃潜力、生烃动力学过程和累计产气率计算模型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大宁—吉县地区山西组页岩矿物组成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平均TOC含量为4.06%,有机显微组分以腐殖无定形体和镜质组为主,平均R_(o)为2.61%,整体上表现为高有机质丰度、腐殖型有机质、过成熟演化阶段的特征,具有较高的生气潜力。(2)封闭体系下,山西组页岩气态烃C_(1)和C_(1-5)最大产率分别为138.74和139.22 mg/g;半封闭体系下,山西组页岩气态烃C_(1)和C_(1-5)的最大产率分别为86.51和102.59 mg/g,远低于封闭条件下气态烃最大产率。(3)山西组页岩气态烃产物C_(1)和C_(1-5)的活化能均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高峰,分别代表了干酪根降解和重烃二次裂解,C_(1)活化能两个高峰分别为56 kcal/mol(26.53%)和61 kcal/mol(30.10%),频率因子为2.0×10^(11) S^(-1),C_(1-5)活化能两个高峰分别为56 kcal/mol(28.45%)和61 kcal/mol(19.18%),频率因子为2.2×10^(11) S^(-1)。(4)山西组海陆过渡相页岩累积产气率与R_(o)的变化趋势具有y=1/(1+e^(-x))的函数特征,并建立了两种体系下的累计产气率计算模型。研究成果为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资源量计算和有利区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页岩气 地球化学特征 生烃演化特征 山西组 下二叠统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光伏场站送出线路的改进距离保护方案
17
作者 许浩千 张今 +3 位作者 王英英 陈祥文 黎钊 林湘宁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8-90,共13页
为解决大规模光伏并网导致传统距离保护适应性下降问题,利用相继速动的思想对传统距离保护方案进行改进。针对大电网侧的保护,基于故障下的负序、零序网络,利用光伏场站侧的负序电流抑制策略所构建的序电流条件,以及零序电流分支系数不... 为解决大规模光伏并网导致传统距离保护适应性下降问题,利用相继速动的思想对传统距离保护方案进行改进。针对大电网侧的保护,基于故障下的负序、零序网络,利用光伏场站侧的负序电流抑制策略所构建的序电流条件,以及零序电流分支系数不受光伏逆变器控制策略影响的特征,构造一种与过渡电阻大小无关的短路阻抗算法,以求解故障距离;在系统侧的保护判别故障发生于区内并跳开断路器后,光伏侧保护可不受馈流影响,通过求解阻抗继电器构成的短路阻抗三角形,实现对短路阻抗的准确计算。利用基于PSCAD/EMTDC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消除过渡电阻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测距准确度,可以保护线路全长,并兼具故障测距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序电流抑制 虚拟同步机 距离保护 过渡电阻 改进距离保护 故障测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18
作者 陈虹 陈英 +2 位作者 裴婷婷 谢保鹏 祁沛昕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6-717,共12页
渭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研究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子流域为研究单元,构建了包含土地利用结构、功能及动态3个维度的转型分析框架,并结合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VORE)框架构建生态系... 渭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研究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子流域为研究单元,构建了包含土地利用结构、功能及动态3个维度的转型分析框架,并结合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VORE)框架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通过局部二元空间自相关和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系统探究了2002~2022年渭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与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关联。结果表明:(1)2002~2022年,渭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EHI)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演变趋势;(2)2002~2012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IELUS)对流域北部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土地利用强度(LUI)在流域西部和东南部分别呈现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2012~2022年,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对流域西部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LUDD)为正向影响,土地利用强度则表现为负向影响;(3)土地利用强度对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均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健康 VORE框架 转型特征 时空关联 渭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与海相页岩气“甜点段”差异特征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琴 邱振 +9 位作者 赵群 董大忠 刘雯 孔维亮 庞正炼 高万里 蔡光银 李永洲 李星涛 林文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00-1416,共17页
为了指导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二叠系山西组2段3亚段(山2^(3)亚段)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与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一段1亚段(龙一1亚段)1小层海相页岩气甜点段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系... 为了指导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二叠系山西组2段3亚段(山2^(3)亚段)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与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一段1亚段(龙一1亚段)1小层海相页岩气甜点段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全岩-黏土X射线衍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扫描电镜观察、N2低温吸附、CH_(4)等温吸附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实验,系统对比研究了海-陆过渡相与海相页岩气甜点段的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海相页岩气甜点段稳定分布与发育;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横向不连续,纵向多层段发育。②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总有机碳含量(TOC)高,处于中-高成熟阶段,有机质以Ⅱ_(2)-Ⅲ型为主;海相页岩气甜点段TOC较高,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有机质以Ⅰ-Ⅱ_(1)型为主。③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为主,黏土矿物孔隙以介孔和宏孔为主,它们控制游离气的赋存;有机质以发育微孔为主,它是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控制吸附气的赋存。海相页岩气甜点段以石英矿物为主;页岩有机质同时发育微孔和介孔,它们是页岩气赋存的主要储存空间。④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以吸附气为主,平均占66.06%;海相页岩气以游离气为主,吸附气占11.15%~43.75%。⑤海-陆过渡相和海相页岩气甜点段有机质富集均受到古气候、古环境以及地质事件控制,但陆源碎屑输入对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有机质富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⑥鄂尔多斯盆地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单井最高产量达到7.9×10^(4)m^(3)/d,研究和勘探表明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性 海-陆过渡相 海相 甜点段 页岩气 四川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坳陷南部中—新生代构造转换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琦 孙永河 +4 位作者 付晓飞 张万福 李熹微 王有功 彭贤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7-460,共14页
为了分析冀中坳陷南部中—新生代构造转换机制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基于地震解释资料,对该区地质结构特征、构造演化及构造转换过程进行研究,并对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冀中坳陷南部衡水调节带两侧地质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为了分析冀中坳陷南部中—新生代构造转换机制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基于地震解释资料,对该区地质结构特征、构造演化及构造转换过程进行研究,并对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冀中坳陷南部衡水调节带两侧地质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北部为“双断-双向滑脱-背倾半地堑”结构,南部为“多断-单向滑脱-复式半地堑”结构;冀中坳陷南部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大致分为基底演化(中生代)、初始裂陷演化(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时期)、强裂陷演化(沙三段—沙二段沉积时期)、弱裂陷演化(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时期)及后裂陷演化(馆陶组沉积时期以来)5个阶段;冀中坳陷南部经历了基底NNE向构造体系向新生代NE向构造体系的转换,区域中—新生代以来应力场变化是冀中坳陷多方位复杂构造形成的原因;冀中坳陷南部构造转换作用通过影响洼槽迁移进而影响有效烃源岩分布,通过控制砂体入盆通道影响储层砂体展布,构造变换过程中主干断层位移梯度变化导致横向背斜形成指示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构造体制转换形成的不同规模变换构造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冀中坳陷 断层活动性 构造转换 构造演化 油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