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邬志辉 王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当前我国学龄人口变化总体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总量上先波峰、后波谷的“波浪式”新生人口走势;二是分布上增区少、减区多的“分化式”区域人口态势;三是类型上变化大、问题多的“焦点式”特殊人口形势。学龄人口变化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当前我国学龄人口变化总体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总量上先波峰、后波谷的“波浪式”新生人口走势;二是分布上增区少、减区多的“分化式”区域人口态势;三是类型上变化大、问题多的“焦点式”特殊人口形势。学龄人口变化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产生重要影响,学龄人口总量变动影响了各个阶段公共教育服务,学龄人口空间变动影响了不同区域公共教育服务,学龄人口类型变动影响了各种特殊公共教育服务。要树立战略思维、类型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坚持两点论、重点论和具体论,在辩证统一中确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学龄人口增长区要确立属地供给原则、统筹学位供求矛盾、实施教师优化配置、构建“钱随生走”机制。学龄人口减少区要重塑办学质量提升机制、完善教师配置优化机制、建立特型资源标准机制、厘清经费需求保障机制。学龄人口稳定区要分类型、找定位、强服务、提质量,确保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变化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人口增长区 人口减少区 人口稳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实现方式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颂吉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104,共8页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别、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乡村优质师资配置不足、乡村医疗服...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别、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乡村优质师资配置不足、乡村医疗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乡村公共文化供给存在短板、乡村养老服务亟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依托县域城乡学校共同体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依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提高乡村医疗服务质量,优化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提高乡村养老保障水平,统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视角下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路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琦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6,共7页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意愿、能力和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性均有待提升的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意愿、能力和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性均有待提升的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城乡成员资格与公共服务权益和财产权益高度关联,使得农业转移人口面临多重选择难题;另一方面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成本分担机制有待优化。为此,可通过分离成员资格、公共服务权益和财产权,深化“人地钱”制度及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等措施进一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员资格 公共服务权益 财产权益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城乡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数字化公共服务非均衡性困境的生成机理与破解之道——基于“空间—技术—制度”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
4
作者 曹海军 沈博仟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5,共10页
城乡数字化公共服务的非均衡性困境折射出技术赋能愿景与技术鸿沟现实之间的深层矛盾。空间分异、技术鸿沟与制度排斥的交互作用构成城乡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难以持续推进的内在机理,城乡空间分异引发资源错配并催生技术鸿沟,数字权力运... 城乡数字化公共服务的非均衡性困境折射出技术赋能愿景与技术鸿沟现实之间的深层矛盾。空间分异、技术鸿沟与制度排斥的交互作用构成城乡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难以持续推进的内在机理,城乡空间分异引发资源错配并催生技术鸿沟,数字权力运行失衡反向加剧空间分异程度,制度的结构性排斥与路径依赖固化了城乡在空间资源与技术能力上的差距。破局的关键在于构建系统性治理路径,通过物理空间调适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均衡布局,依托社会空间整合完善数字技术赋权体系,借助制度空间重构打破治理惯性与政策壁垒,实现技术赋能与制度变革的协同演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公共服务 城乡融合发展 空间正义 非均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决策分析——基于中国县域面板数据
5
作者 田祥宇 曲国华 褚靖铭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34,共17页
县域作为数字乡村建设与城乡共同富裕协同推进的关键场域,厘清其驱动路径与作用机制,可为优化数字乡村建设模式及共同富裕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基于2018—2020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构建城乡共同富裕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 县域作为数字乡村建设与城乡共同富裕协同推进的关键场域,厘清其驱动路径与作用机制,可为优化数字乡村建设模式及共同富裕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基于2018—2020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构建城乡共同富裕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旨在揭示其多维驱动路径与空间关联特征。研究发现:(1)数字乡村建设显著提高了城乡共同富裕水平,其中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对共同富裕的提升效应最为明显;(2)机制检验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提升是数字乡村建设驱动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与中部地区以及非贫困地区更为明显;(4)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文为全面提高城乡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视野,对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城乡共同富裕具有明显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城乡共同富裕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 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城市公共中心建设有效性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服务设施与人群活动匹配关系的数据分析视角
6
作者 高文秀 易敏仪 +1 位作者 王洁 刘泉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67,共8页
文章利用手机信令和POI等多源数据分析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区域和人群公共活动集聚区域的空间协同性,甄别深圳市公共中心的建设有效性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深圳市公共中心的建设有效性具有较为显著的地理区位差异,且在服务设施构成、... 文章利用手机信令和POI等多源数据分析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区域和人群公共活动集聚区域的空间协同性,甄别深圳市公共中心的建设有效性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深圳市公共中心的建设有效性具有较为显著的地理区位差异,且在服务设施构成、到访人流规模和实际服务覆盖范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公共中心周边居住人口规模、公共交通可达性、各类服务设施实际服务效用对公共中心建设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中心 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区 公共活动集聚区 建设有效性 多源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基于我国2489个县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7
作者 郭金云 郑艳红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4,共13页
文章基于2008—2022年我国2489个县域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对于东部县域、长江经济带县... 文章基于2008—2022年我国2489个县域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对于东部县域、长江经济带县域和非贫困县县域而言,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促进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在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影响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过程中,政府干预起负向调节作用,金融发展起正向调节作用,且存在政府干预双门槛效应和金融发展单一门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 渐进DID 政府干预 金融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了农村家庭发展韧性吗?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琳 韩继良 朱玉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5,共14页
采用2020年和2022年黄河流域5174个家庭数据,实证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村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发展韧性,其中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与弱有所扶均等化的提升效应更加明显... 采用2020年和2022年黄河流域5174个家庭数据,实证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村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发展韧性,其中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与弱有所扶均等化的提升效应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和消费结构优化效应两条路径来提高农村家庭发展韧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村家庭发展韧性的提升效应在城乡融合试验区更为突出,且着重提高了劳动与收入禀赋较低的农村家庭发展韧性。为此,政府应因地制宜,采取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优势、促进机会均等等手段来提高农村家庭发展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发展韧性 农村家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理论逻辑、现实问题和实践路径 被引量:2
9
作者 魏成龙 袁明硕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0,共9页
贯彻落实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需要解决我国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高质效的公共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公共医疗服务实现上述目标,急需理论... 贯彻落实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需要解决我国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高质效的公共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公共医疗服务实现上述目标,急需理论探索和实践响应。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利用技术嵌入建立底层支撑实现要素创新,通过范式搭建促进管理优化实现质效提升,推动生态构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交互实现数字公共医疗服务和农村经济协同发展,从而持续赋能城乡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基于创新需求驱动力不足的技术突破瓶颈、数字脱钩与数字鸿沟的管理优化堵点、两大领域三链脱嵌的模式升级困境,需要准确把握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的实践路径,以制度激励与治理并举加快数字医疗和数字农业双领域产学研政协同,以补短固强与兼顾少数促进多维度数字应用水平提升,以共同契约与模式推广打造多层次医疗供给体系,实现城乡公共医疗服务的机会均等、水平均等和结果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质生产力 城乡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 理论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提振文化消费吗?——来自东部六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证据
10
作者 王周宏 肖鹏 《图书与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9,共13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客观评价其对于文化消费的影响,有助于充分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外溢作用、激发文化消费活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文章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作为一场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客观评价其对于文化消费的影响,有助于充分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外溢作用、激发文化消费活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文章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作为一场准自然实验,借助双重差分模型对东部六省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居民文化消费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提高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且效应随时间递增,其中居民的收入和支出起到了中介作用。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没有受到政策的显著影响。这一结果揭示了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上激活文化消费、赋能文化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消费 公共文化服务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城乡差异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村流动人口土地流转
11
作者 张岚欣 蒲艳萍 袁柏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67,147,共15页
现阶段中国农村流动人口从“离土”到“易土”转变仍然滞后,缩小非农转移规模与土地流转规模差距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CMDS(2017)数据测度城镇区县层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实证研究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 现阶段中国农村流动人口从“离土”到“易土”转变仍然滞后,缩小非农转移规模与土地流转规模差距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CMDS(2017)数据测度城镇区县层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实证研究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影响农村流动人口的土地流转。研究发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促进了农村流动人口参与土地流转,该作用主要是通过帮助农村流动人口提升城镇相对收入和增强城镇社会认同感实现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在推动农村流动人口流转土地的同时,还推动其土地流转圈层向市场化、匿名化方向发展。长期而言,这些影响随农村流动人口城镇居住时间延长呈现先增强后减弱,总体呈现“倒U型”特征。从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获取视角,本文为推动农村流动人口土地流转提供了新思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应深化以常住地为基础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改革,推动农村流动人口家庭的城镇福利全覆盖和保障农民合法土地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农村流动人口 土地流转 市场化流转 城乡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昕怡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60,共14页
我国人口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城乡融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其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民生保障的基石,是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关键抓手,也是弥合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基... 我国人口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城乡融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其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民生保障的基石,是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关键抓手,也是弥合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基础。基于261个地级市2000—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数理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系统探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通过整合Devarajan财政支出框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出规模与效率正向影响农业转移人口效用,而税负与行政支出则产生了抑制效应;中央转移支付通过平衡地区资源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感知水平,户籍制度改革将转移支付基准从户籍人口转向常住人口继而缓解了流动人口服务缺失;专项资金通过精准激励地方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结构方程结果显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市便利性显著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环境污染则构成阻碍;财政支出和户籍改革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驱动力,专项资金因政策时效性与数据限制效应未达显著;稳健性检验证实结论可靠性,且专项资金关联性初显。研究突破了单一视角局限,融合财政、制度与政策变量构建综合模型,揭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融合的非线性影响,强调“市场政府”协同机制,主张通过结构性改革释放要素流动潜力,为政策设计提供了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财政支持 户籍制度改革 市民化专项资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重塑与双向奔赴:我国新型城乡关系的意涵及其构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曲延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城乡关系不仅表现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间关系,还表现为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城市与乡村是城乡关系的载体,工业与农业、城市居民与农民的利益关系更是城乡关系的实质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不仅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 城乡关系不仅表现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间关系,还表现为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城市与乡村是城乡关系的载体,工业与农业、城市居民与农民的利益关系更是城乡关系的实质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不仅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始终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新型城乡关系的意涵在于对乡村价值的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彰显了乡村社会的独特功能,呈现了乡村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应围绕融合载体、融合切点、融合目标,以夯实城乡融合县域载体为基础,以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乡关系 双向奔赴 新型城镇化 价值重塑 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化中平衡: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框架与推进策略
14
作者 潘辰鸥 樊炳有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6,共10页
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剖析城市群发展战略下极化中平衡的逻辑起点、发展态势、内涵特征、双重目标、机遇挑战,构建“一极两点三驱动”的均等化理论框架,同时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实践要素,阐释极化中平衡的推进障碍及推进策略。... 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剖析城市群发展战略下极化中平衡的逻辑起点、发展态势、内涵特征、双重目标、机遇挑战,构建“一极两点三驱动”的均等化理论框架,同时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实践要素,阐释极化中平衡的推进障碍及推进策略。研究认为,构建以城市群为增长极、以完善区域协调政策、满足流动人口需求为平衡点,以标准、财政和技术驱动的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一极两点三驱动”理论框架,通过差异化的均等化战略、提升城市群均等化供给水平、完善均等化评估监测机制、强化区域协调合作机制、推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以实现各要素的互动共生、良性循环,有利于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长期性、系统性推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 均等化 极化中平衡 城市群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目标下农村社会工作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一伟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期67-70,共4页
农村社会工作在实现农业强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农村基层组织发挥效用的重要内容。基于此,为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该研究运用文献研究... 农村社会工作在实现农业强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农村基层组织发挥效用的重要内容。基于此,为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该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总结归纳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针对农村社会工作进行研究,立足于农村社会工作和乡村振兴,探讨农村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下的发展,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针对存在的效率低下、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等问题,提出完善公共服务、鼓励人才参与和加大政策性资金支持等对策建议,从而推动农村社会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社会工作 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农” 公共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会提升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吗?——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经验证据
16
作者 王楠 盛旻 蒋天朝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127,共14页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是协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聚焦于农民工与迁入地户籍人口权利差距,借助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探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是协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聚焦于农民工与迁入地户籍人口权利差距,借助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探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显著提升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强市民身份认同、提高个体收入水平两条路径提高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异质性分析表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提升作用显著,而子女教育服务均等化和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作用不显著;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促进了市辖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但对县域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提升作用不明显。此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已婚、随迁家属较多的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意愿提升作用更强,对家庭拥有宅基地、新迁移的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意愿提升效果较弱。结合研究结论,本文建议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县域综合承载力,进一步破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农民工市民化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城乡共同富裕的机理与路径
17
作者 汪博 《财经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4,共7页
数字经济作为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引擎,对于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经济通过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助推产业融合,赋能城乡经济增长,夯实城乡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通过促进非农就业、发展数字普惠... 数字经济作为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引擎,对于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经济通过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助推产业融合,赋能城乡经济增长,夯实城乡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通过促进非农就业、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村居民创业,赋能城乡收入分配格局优化,实现城乡共享;通过增强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衡性、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优化生态环境、提高治理效能,赋能城乡全面发展。十五五时期应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引领,聚焦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拓展数字政府应用场景三大关键路径,扎实推进城乡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乡共同富裕 收入差距 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城市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策略——以上海市乡村为例
18
作者 王怡菲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9-46,共8页
立足超大城市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时代特征与需求,针对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从配置标准、空间供给、服务提升、城乡一体化等方面探索超大城市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策略,并以上海市为例,梳理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的实践与策略,旨在为... 立足超大城市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时代特征与需求,针对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从配置标准、空间供给、服务提升、城乡一体化等方面探索超大城市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策略,并以上海市为例,梳理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的实践与策略,旨在为其他超大城市开展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城市 乡村 公共服务设施 提升策略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设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19
作者 李彩平 张守夫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0,共10页
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对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但却鲜有学者聚焦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这一政策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展开分析。基于2011—2022年572个县级区面板数据,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视为... 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对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但却鲜有学者聚焦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这一政策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展开分析。基于2011—2022年572个县级区面板数据,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创新性地实证检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设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设对城乡共同富裕产生正向推动作用,且该结论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发现,相比东、中、东北地区及劳动要素转移程度较高的县级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设对西部、劳动要素转移程度较低的县级区城乡共同富裕驱动作用更为显著。中介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设主要通过调节资本配置扭曲、均衡公共服务供给间接驱动城乡共同富裕。调节效应检验证实,数字普惠金融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设促进城乡共同富裕中发挥调节作用。研究结论既从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设的政策视角为推动城乡共同富裕提供新经验,也从调节资本配置扭曲、均衡公共服务供给、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为更好发挥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设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城乡共同富裕 公共服务供给 资本要素配置 数字普惠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视角下超大城市远郊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20
作者 徐嵩 武彦辰 张戈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1,共11页
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构建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乡村文化振兴的迫切需要,对超大城市远郊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城乡融合为切入点,从经济供给、设施服务、社会需求、文化效应四个维度,分析了2003-2022年超大城市远... 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构建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乡村文化振兴的迫切需要,对超大城市远郊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城乡融合为切入点,从经济供给、设施服务、社会需求、文化效应四个维度,分析了2003-2022年超大城市远郊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评价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探究了县域-乡镇四个维度之间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及协调等级。结果表明:(1)远郊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评价数值逐年提升,均由低等水平发展至当前的良好或优秀水平;(2)近20年来四个维度的评价值呈现上涨态势,其中设施服务维度增长速度明显较快,经济供给维度稳步提升,而社会需求与文化效应维度在不同区域展现出较不均衡的发展倾向;(3)天津远郊区四个维度相互作用明显,区域体系内要素关联性较大,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中等,离“优质协调”尚有一定差距;(4)在乡镇个体层面,除宁河区外,其他区均处于轻度失调等级,各区因素影响有显著差异。据此,提出助推超大城市远郊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耦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超大城市 远郊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