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地块西缘乌蒙山地区早白垩世橄榄玄武玢岩的发现及其对陆缘碰撞造山事件陆内响应的启示
1
作者 张宏辉 袁永盛 +9 位作者 李致伟 谢财富 张七道 陈贵仁 吴亮 朱利东 潘江涛 李仕忠 胡关云 张沥元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7-492,共16页
【研究目的】扬子板块西缘燕山期岩浆活动的缺失致使该时期的构造运动缺乏精确的时间记录,本次工作首次在滇东北乌蒙山地区发现了早白垩世的基性侵入岩,探讨其成因及地质意义对于探索扬子西缘燕山期构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扬子板块西缘燕山期岩浆活动的缺失致使该时期的构造运动缺乏精确的时间记录,本次工作首次在滇东北乌蒙山地区发现了早白垩世的基性侵入岩,探讨其成因及地质意义对于探索扬子西缘燕山期构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测、镜下鉴定、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对新发现的侵入岩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早白垩世基性侵入岩的岩性为橄榄玄武玢岩,呈斑状结构,杏仁状构造,斑晶以斜长石及橄榄石为主;其31个锆石测点的U-Pb谐和年龄为134.0±0.4 Ma,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具有富碱、高Ti、高Al、低SiO_(2)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高,重稀土元素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与研究区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具有高度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二者应同源,可能是二叠纪形成的峨眉地幔柱尾部交代富集地幔,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俯冲-碰撞作用的远程挤压效应下引起软流圈部分熔融,上升侵位过程中与地壳发生轻度混染,形成的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结论】早白垩世橄榄玄武岩玢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特提斯构造域与扬子板块西缘的陆缘碰撞造山运动具有巨大的远程效应,其发现也将滇西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的研究扩展到了小江断裂带以东的乌蒙山区一带,填补了四川盆地周缘燕山期岩浆活动的空白,同时,橄榄玄武玢岩的形成也表明,扬子板块西缘大规模陆内挤压造山达到高峰,134 Ma左右是扬子板块西缘陆内造山温压达到高峰的时间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侵入岩 碰撞造山 扬子板块西缘 燕山期 峨眉山地幔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性火山岩核磁共振响应机理及孔隙结构评价方法——以四川盆地西南部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组为例
2
作者 赵艾琳 赖强 +5 位作者 樊睿琦 吴煜宇 陈杰 严双栏 张家伟 廖广志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3-164,共12页
以四川盆地西南部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组基性火山岩为例,基于基性火山岩的岩石学特征及核磁共振弛豫机理,通过内部磁场梯度数值模拟方法及变回波间隔核磁共振实验,分别探讨了内部磁场梯度、顺磁性矿物含量对T_(2)谱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表... 以四川盆地西南部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组基性火山岩为例,基于基性火山岩的岩石学特征及核磁共振弛豫机理,通过内部磁场梯度数值模拟方法及变回波间隔核磁共振实验,分别探讨了内部磁场梯度、顺磁性矿物含量对T_(2)谱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表征基性火山岩孔隙结构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西南部二叠系峨眉山火山岩储层岩性主要为玄武质火山碎屑熔岩、灰质角砾熔岩和玄武岩,灰质角砾熔岩和玄武质火山碎屑熔岩的矿物成分均主要为方解石、石英、斜长石及黏土矿物,黏土矿物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7%和32%,其中绿泥石在黏土矿物中的占比分别为84%和33%。②基性火山岩中顺磁性矿物(绿泥石+含铁矿物)含量较高,在核磁共振测量时会产生较强的内部磁场梯度,在高内部磁场梯度下,随着回波间隔的增大,T_(2)谱主峰向短弛豫位置移动,谱面积不断减小,核磁孔隙度偏小;内部磁场梯度值越大,孔隙的几何形态越扭曲,孔径越小;内部磁场梯度对灰质角砾熔岩影响最大,其次为玄武质火山碎屑熔岩,对辉绿玢岩的影响最小。③通过数据拟合建立基于核磁孔隙度相对误差与顺磁性矿物含量的孔隙度校正公式;利用纵向弛豫时间T_(1)几乎不受内部磁场梯度影响的特点,将T_(1)转化为孔径分布;建立T_(1)与T_(2)谱几何平均值的关系,对T_(2)谱的峰值移动幅度进行校正,再进行孔径分布转换,即可实现T_(2)谱核磁孔隙结构评价。④通过该方法计算的研究区核磁孔隙度与测井孔隙度的相对误差为15%,平均孔喉半径与CT数字岩心实验得出的平均孔喉半径的误差为6%,研究区火山岩孔隙分布非均质性强,以中小孔喉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火山岩 核磁共振 横向弛豫时间 内部磁场梯度 顺磁性矿物 数值模拟 孔隙结构 二叠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和机器学习的岩石基本质量等级分级模型研究
3
作者 李蕴峰 刘智杰 +3 位作者 陈洋 李涛涛 王岑 李超腾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5-894,共10页
精准获取军事地质要素属性信息,可有效支撑战场地质环境保障体系建设,为军事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保障。传统军事地质要素获取以实地调查或遥感图像人工解译方法为主,在陌生地域数据获取方面,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精度无法确定等问题;利用... 精准获取军事地质要素属性信息,可有效支撑战场地质环境保障体系建设,为军事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保障。传统军事地质要素获取以实地调查或遥感图像人工解译方法为主,在陌生地域数据获取方面,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精度无法确定等问题;利用已知地域数据,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方法构建高光谱卫星影像军事地质要素属性模型,成为陌生地域数据获取的有效手段。笔者等提出机器学习支持下的岩石基本质量等级预测方法,对陌生地域岩石基本质量等级预测效果良好。在系统收集研究区岩石基本质量等级数据基础上,创建样本数据集,以资源一号02E高光谱卫星数据为数据源,采用SVC、RF、XGBoost、Stacking、Blending和ResNet50机器学习方法,开展陌生地域岩石基本质量等级的预测模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ResNet50模型为研究区岩石基本质量等级最佳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达65.53%,其次为Stacking模型,预测精度为41.53%,预测精度最低的是Blending模型;模型预测结果反映出研究区岩石基本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异明显,总体呈现出北部岩石基本质量等级较高,以Ⅰ、Ⅱ级为主,西南部岩石基本质量等级较低,以Ⅳ、Ⅴ级为主的空间分布特点;陌生地域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以Ⅲ级及以下为主,东北方向岩石基本质量等级较高。研究以期为军事地质数据获取和数据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高光谱数据 岩石基本质量等级 空间预测 军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晚白垩世煌斑岩岩浆活动:深俯冲流体循环的产物
4
作者 杨娇 温淑女 +4 位作者 王选策 庞崇进 何平 齐重向 梁航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4-738,I0027,共16页
煌斑岩对于理解地球系统深部流体循环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以在海南儋州大王岭地区发现的煌斑岩脉为重点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揭示煌斑岩脉的岩石成因,从而构建煌斑岩岩浆活动与深部流体循环的有机联系... 煌斑岩对于理解地球系统深部流体循环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以在海南儋州大王岭地区发现的煌斑岩脉为重点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揭示煌斑岩脉的岩石成因,从而构建煌斑岩岩浆活动与深部流体循环的有机联系。分析结果表明煌斑岩脉形成于92.2±2.1 Ma,为晚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样品具有低硅(SiO_(2)=45.79%~53.63%)、高镁(MgO=6.24%~19.79%)、高钾(K_(2)O/Na_(2)O=0.71~25.1)的特征,富集流体活动性元素(Rb、Ba、Th等)、亏损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_(N)=22.2~30.5),表明其来源于受流体交代富集的源区。样品具有高(^(87)Sr/^(86)Sr)_(i)(0.70947~0.71042)、低ε_(Nd)(t)(–5.43~–4.25)特征,指示其起源于EMⅡ型地幔源区,为富水含金云母‒角闪石石榴子石相橄榄岩部分熔融的产物。母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单斜辉石和金云母的分离结晶作用。煌斑岩与同期基性岩具有典型的板内基性岩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资料,推测海南岛晚白垩世煌斑岩形成于陆内伸展拉张构造背景,为遭受深俯冲板片析出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因此,海南岛晚白垩世煌斑岩能够有效示踪陆内伸展拉张背景下岩石圈地幔与深俯冲流体循环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 晚白垩世 板内基性岩 交代地幔 深部流体循环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斜锆石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阿尔金造山带红柳沟地区基性岩成因
5
作者 李艳广 霍金晶 +1 位作者 孙国超 李猛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2-368,共17页
诸多证据表明阿尔金地块有可能参与了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过程,然而,该地区此前并未见有关板内性质基性-超基性岩体的报道。阿尔金造山带红柳沟地区出露一套基性-超基性岩体,本文采用LA-ICPMS、XRF、ICP-MS和MC-ICP-MS等技术手段对其中... 诸多证据表明阿尔金地块有可能参与了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过程,然而,该地区此前并未见有关板内性质基性-超基性岩体的报道。阿尔金造山带红柳沟地区出露一套基性-超基性岩体,本文采用LA-ICPMS、XRF、ICP-MS和MC-ICP-MS等技术手段对其中的基性岩组分进行了斜锆石U-Pb定年研究、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及Sr-Nd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基性岩的侵位年龄为748±87Ma,岩石化学属性属于拉班玄武岩。Zr/Sm比值为26~33,Zr/Y比值为3.2~5.5,显示出板内玄武岩的元素特征。La、Ba、Nb、Zr、Th等元素特征显示岩浆源区可能遭受过俯冲流体的改造。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该基性岩浆源于软流圈地幔低程度(<5%)的部分熔融,源区贫石榴石(<1%)。这些地球化学特征指示阿尔金地区的基性-超基性岩体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与前人在华南和塔里木地区发现的与Rodimia超大陆裂解相关的基性岩相比,本次报道的红柳沟基性岩形成时代相近,岩石地球化学属性类似,很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 斜锆石 基性岩 RODINIA LA-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洛扎地区中新世基性岩的发现及其对淡色花岗岩成岩成矿的意义
6
作者 付建刚 李光明 +5 位作者 郭伟康 董随亮 张海 李应栩 张林奎 焦彦杰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0-836,共17页
喜马拉雅成矿带东段的洛扎地区出露大量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基性岩脉,而中新世的基性岩鲜有报道。本文选取出露于洛扎地区拉隆和恰隆穹窿滑脱系中的变基性岩,对其进行岩石学、角闪石Ar-Ar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拉隆... 喜马拉雅成矿带东段的洛扎地区出露大量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基性岩脉,而中新世的基性岩鲜有报道。本文选取出露于洛扎地区拉隆和恰隆穹窿滑脱系中的变基性岩,对其进行岩石学、角闪石Ar-Ar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拉隆穹窿的2个变基性岩样品的角闪石Ar-Ar坪年龄分别为18.02±0.53Ma和18.89±0.72Ma,表明其形成于中新世。变基性岩的主量元素中,SiO_(2)含量为48.23%~50.32%,Al_(2)O_(3)含量为12.14%~15.48%,MgO含量为4.94%~6.72%,K_(2)O含量为0.20%~0.79%,表明其属于低钾拉斑系列岩石。微量元素呈现出Nb、Ta、Ti负异常,具有E-MORB特征,表明变基性岩起源于岩石圈地幔,并在形成和就位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混染。变基性岩和淡色花岗岩具有很好的时空关系,不仅在形成时代方面基本一致,而且均产出于穹窿滑脱系中(对应于藏南拆离系)。此外,二者均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在藏南拆离系(STDS)强烈活动过程中,这些镁铁质和花岗质岩浆沿着STDS构造通道经过了长距离迁移并在穹窿位置就位。中新世变基性岩一方面为喜马拉雅带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提供深部地幔物质参与和热能量,另一方面提供了稀有金属大规模成矿和高度富集所需的热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基性岩 角闪石 AR-AR定年 岩石成因 喜马拉雅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极光优化算法的沿空掘巷煤柱宽度优化及应用
7
作者 赵宝福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4-170,共7页
针对现有沿空掘巷煤柱宽度优化研究流程复杂、耗时冗长等问题,引入极光优化(PLO)算法对沿空掘巷煤柱宽度进行自动寻优。采用理论分析、智能寻优和现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基本顶沿空掘巷侧方断入煤体深度,确定了沿空掘巷内应力场分布范围... 针对现有沿空掘巷煤柱宽度优化研究流程复杂、耗时冗长等问题,引入极光优化(PLO)算法对沿空掘巷煤柱宽度进行自动寻优。采用理论分析、智能寻优和现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基本顶沿空掘巷侧方断入煤体深度,确定了沿空掘巷内应力场分布范围和沿空掘巷的合理布置区域;根据巷道布置原则,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得到煤柱留设宽度范围为1.5~7.0m。提出了基于PLO算法的煤柱宽度优化方法,建立了以沿空掘巷围岩变形为评价指标的适应度函数,经过迭代寻优后,得到最佳煤柱宽度为7.0m。基于最佳煤柱宽度,设计了沿空掘巷锚杆索网联合支护方案。现场实践结果表明,7.0m煤柱及综合控制技术在掘采过程中有效地控制了沿空掘巷围岩变形量,能够维持巷道整体稳定,提高了煤炭资源采出率,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掘巷 围岩变形控制 煤柱宽度 极光优化算法 应力场分布 基本顶破断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Q,a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anisotropic rock mass based on China National Standard 被引量:9
8
作者 GUO Song-feng QI Sheng-wen SAROGLOU Charalampos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3090-3102,共13页
The rock mass in nature is in most cases anisotropic,while the existing classifications are mostly developed with the assumption of isotropic conditions that not always meet the engineering requirements.In this study,... The rock mass in nature is in most cases anisotropic,while the existing classifications are mostly developed with the assumption of isotropic conditions that not always meet the engineering requirements.In this study,an anisotropic system based on China National Standard of BQ,named as A-BQ,is developed to address the classification of anisotropic rock mass incorporating the anisotropy degree as well as the quality of rock mass.Two series of basic rating factors are incorporated including inherent anisotropy and structure anisotropy.The anisotropy degree of rock mas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ratio of maximum to minimum quality score and adjusted by the confining stress.The quality score of rock mass is determined by the key factors of anisotropic structure occurrence and the correction factors of stress state and groundwater condition.The quality of rock mass is characterized by a quality score and classified in five grades.The assessment of stability status and probable failure modes are also suggested for tunnel and slope engineering for different quality grades.Finally,two cases of tunnel and slope are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eveloped classification system into the rock masses under varied stress st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SOTROPY rock mass basic quality classification TUNNEL SLO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深层中-基性火山岩有利相带及储层“甜点”逐级识别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宁 李瑞磊 +2 位作者 苗贺 曹开芳 田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1-815,共15页
松辽盆地深层下白垩统火石岭组中-基性火山岩广泛发育,岩性-岩相复杂,储层横向非均质性强,储层“甜点”识别难,制约了油气勘探和开发。以查干花地区为例,研究了松辽盆地深层中-基性火山岩岩相及储层特征,提出了火山通道、有利岩相、有... 松辽盆地深层下白垩统火石岭组中-基性火山岩广泛发育,岩性-岩相复杂,储层横向非均质性强,储层“甜点”识别难,制约了油气勘探和开发。以查干花地区为例,研究了松辽盆地深层中-基性火山岩岩相及储层特征,提出了火山通道、有利岩相、有利岩性及储层甜点识别方法。研究表明:①火山岩岩相主要为3相6亚相,优质储层岩性主要为粗粒、细粒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在近-中源相带中火山爆发相储层最为发育,相带控制了有利岩性凝灰岩的分布区域,物性和含气性是火山岩“甜点”的主要控制因素。②通过分析每个喷发期次的裂缝密度,结合蚂蚁体与地震数据的叠合剖面,识别出了不同喷发期次的火山通道,以判断火山近源相带,再结合火山机构厚度和能量半衰时属性划分中源与远源相带的边界,实现储层“甜点”发育区的定性刻画。③为降低地震反演定量预测中-基性火山岩储层的多解性,优选出低波阻抗表征沉凝灰岩,低密度表征高核磁孔隙度储层,低拉梅常数表征气层,基于此,在叠前反演密度预测孔隙度数据体的基础上,逐级剔除干扰沉凝灰岩、低孔隙度层及非气层,得到较为可靠的火山岩储层“甜点”空间分布预测结果。经验证,预测结果符合有利相带分布规律,且与已钻井气层解释结论吻合。应用有利相带定性认识及逐级定量刻画“甜点”空间分布,部署井取得较好效果,该方法可在深层火山岩“甜点”分布地震预测中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级识别 火山通道 有利相带 储层“甜点” 中-基性火山岩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宽甸钴矿勘查区变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研究
10
作者 廉涛 孙莉 +2 位作者 王舫 刘福来 邓文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1-1301,共21页
以辽东宽甸钴矿勘查区南辽河群里尔峪组变基性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岩地球化学组成和锆石年代学研究,讨论了里尔峪组变基性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以及钴的来源。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钻孔中变基性岩为正斜长角闪岩,具有一致的稀土元素配分模... 以辽东宽甸钴矿勘查区南辽河群里尔峪组变基性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岩地球化学组成和锆石年代学研究,讨论了里尔峪组变基性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以及钴的来源。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钻孔中变基性岩为正斜长角闪岩,具有一致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弱Eu负异常,显示E-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详细的矿物化学分析和地质温压计算结果表明,含辉石斜长角闪岩(ZK2-1)记录了峰期高角闪岩相变质温压条件,p=0.82~1.00 GPa和t=712~751℃;(含辉石)斜长角闪岩(ZK1-1和ZK3-1)记录了峰后退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分别为p=0.42~0.81 GPa和t=688~759℃、p=0.59~0.85 GPa和t=703~739℃。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变基性岩中变质锆石记录的年龄为1857~1850 Ma。综合宽甸地区变基性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结果,推测其原岩为古元古代中期拉斑玄武岩,形成于伸展环境,并且在其形成过程中岩浆经历了显著的地壳物质混染,暗示古元古代中期打开的洋盆规模可能有限。通过与南、北辽河群变基性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认为宽甸地区变基性岩不是钴矿化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有关钴矿化的物质来源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基性岩 宽甸 里尔峪组 古元古代 变质事件 钴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层位开采基础原理与灾害防治应用研究综述
11
作者 王志强 李廷照 +5 位作者 林陆 耿新胜 王兆瑞 于峰 陈屿泫 ANDRIAN Batugin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47,共8页
为改善综放开采中存在的煤炭采出率低、围岩支护困难、瓦斯排放高和冲击地压频繁等问题,从错层位开采的基础原理、错层位开采灾害防治模型和工程应用等3个方面综述了错层位开采研究进展。总结了综放开采引发矿井灾害的原因为顶煤大范围... 为改善综放开采中存在的煤炭采出率低、围岩支护困难、瓦斯排放高和冲击地压频繁等问题,从错层位开采的基础原理、错层位开采灾害防治模型和工程应用等3个方面综述了错层位开采研究进展。总结了综放开采引发矿井灾害的原因为顶煤大范围、高强度垮落使得煤层和顶板中积聚的能量快速释放,连锁引发一系列围岩大变形、瓦斯超限和冲击地压等矿井灾害。阐述了3种基于错层位开采的矿井灾害防治模型,分别从围岩环境与塑性发育的角度阐述了错层位双巷联合支护机制;从孔隙率与流场浓度的角度阐述了错层位开采与综放开采的瓦斯浓度分布特性;从弹性应变能与耗散能的角度阐述了错层位开采与综放开采的能量分布特性。阐述了错层位开采技术实际工程应用,分别以华丰煤矿1411工作面、镇城底煤矿18111工作面和老公营子煤矿5(9)工作面为工程案例进行了分析,现场实测数据表明错层位开采技术能够明显降低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的超前支承压力和上隅角瓦斯浓度,能够有效防止矿井灾害的发生。未来,基于错层位开采的矿井灾害防治还需要在基础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研究错层位采空区充填条件下岩层移动和能量演化规律,实现对地表沉陷灾害的治理,研发错层位工作面的全面智能化开采技术,达到安全开采、绿色开采和智能开采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层位开采 基础原理 瓦斯治理 冲击地压防治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辽-吉造山带辽河群含钴层位里尔峪组变火成岩成因机制及其对复杂构造演化过程的制约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同宇 刘福来 +3 位作者 王舫 廉涛 邓文婷 孙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55-3089,共35页
辽河群里尔峪组变基性岩与变长英质粒状岩石记录了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复杂演化过程的重要信息。该组不仅是辽东钴富集成矿的关键层位,也是深入探讨胶-辽-吉造山带古元古代起始构造背景及其演化过程的关键研究对象。本文通过野外地... 辽河群里尔峪组变基性岩与变长英质粒状岩石记录了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复杂演化过程的重要信息。该组不仅是辽东钴富集成矿的关键层位,也是深入探讨胶-辽-吉造山带古元古代起始构造背景及其演化过程的关键研究对象。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以及Lu-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对里尔峪组中变基性岩与变长英质粒状岩石的原岩属性、成因机制、年代格架及构造背景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胶-辽-吉带古元古代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与Co元素的初始来源的内在成因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里尔峪组变基性岩岩石主要由斜长角闪岩与变角闪石岩组成,变长英质粒状岩石包括浅粒岩和变粒岩。野外观察发现大量变基性岩侵入到变长英质粒状岩石中。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变基性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为2160~2130Ma,变长英质粒状岩石原岩的形成时代为2200~2160Ma,两者共同经历了1950~1850Ma古元古代变质事件的改造。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变基性岩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斜长角闪岩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轻微富集LREE,类似E-MORB特征,Nb、Ta、Ti、Zr和Hf轻微亏损,暗示有限的流体交代和地壳混染,变质锆石ε_(Hf)(t)值为-2.3~5.9,t DM1集中在2200~2100Ma,表明其原岩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指示古元古代新生地壳生长事件;第二类斜长角闪岩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右倾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Nb、Ta和Ti元素明显亏损,Zr、Hf正异常,表明其原始岩浆在离开源区后可能经历了地壳混染;第三类变角闪石岩属于超基性岩,REE总量相对偏高,LREE相对富集,Nb、Ta、Ti、Zr和Hf明显亏损,显示出有限的地壳混染和大量流体交代,岩浆锆石ε_(Hf)(t)值为-2.3~6.7,t DM1集中在2500~2200Ma;变质锆石ε_(Hf)(t)值为-5.9~-0.4,t DM1集中在2500~2300Ma,其原岩应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在变长英质粒状岩石中,变粒岩的SiO 2含量低于浅粒岩的,二者原岩均属于钙碱性系列并具有相似地球化学属性,暗示原岩来源于相同的岩浆源区。变长英质岩LREE富集而HREE相对亏损;Zr、Hf正异常,而Nb、Ta和Ti元素明显亏损,与弧源陆壳岩石特征相似;岩浆锆石的ε_(Hf)(t)值集中在-2~4,变质锆石ε_(Hf)(t)值则集中在-7~-1,两者t DM2集中在2900~2600Ma之间,表明其原岩为大陆下地壳太古宙TTG的部分熔融的产物。变长英质粒状岩石与变基性岩均指示其原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的构造环境,并经历了弧后盆地持续张裂至碰撞造山的演变过程,该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2200~2160Ma期间,狼林陆块与北澳大利亚克拉通之间的大洋板块由西南向东北俯冲,随着俯冲的大洋岩石圈板块后撤,岩石圈开始伸展导致弧后盆地初始张裂;这一伸展作用导致软流圈地幔上涌,加热上覆太古宙大陆地壳;而由于持续的加热,大陆地壳开始部分熔融,形成了大量酸性火山岩(里尔峪组)及酸性侵入岩(条痕状花岗岩)。(2)2160~2130Ma期间,随着俯冲的大洋岩石圈板块后撤,导致上覆岩石圈进一步伸展减薄,弧后盆地继续拉张,软流圈地幔进一步上涌,减压熔融形成2160~2130Ma的基性岩浆;与此同时,软流圈上涌加热上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少量富集型基性岩浆。(3)1950~1850Ma期间,狼林陆块与龙岗陆块发生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并发生区域内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里尔峪组钴的来源可能与基性岩浆作用密切相关,火山喷发过程中沿裂隙的流体从基性岩中萃取了Co元素,进而在里尔峪组沉淀形成富钴层位,并经历了古元古代变质-变形事件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辽-吉造山带 里尔峪组 变基性岩和变长英质粒状岩石 年代学 地球化学 弧后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东帕米尔塔什库尔干晚奥陶世辉石闪长岩:原特提斯南向俯冲的新证据
13
作者 王泓然 张传林 +4 位作者 Masumeh SARGAZI 宋志豪 景妍 叶现韬 刘晓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42-2160,共19页
帕米尔构造结位于特提斯构造域中部,它记录了完整的特提斯演化过程。然而,对于该区原特提斯洋俯冲极性、过程及原特提斯到古特提斯的转换,还存在很大争议。在北东帕米尔地区,我们识别出晚奥陶世辉石闪长岩,顺层侵入于布伦阔勒岩群石榴... 帕米尔构造结位于特提斯构造域中部,它记录了完整的特提斯演化过程。然而,对于该区原特提斯洋俯冲极性、过程及原特提斯到古特提斯的转换,还存在很大争议。在北东帕米尔地区,我们识别出晚奥陶世辉石闪长岩,顺层侵入于布伦阔勒岩群石榴黑云片麻岩中。笔者等对岩体的岩相学、锆石U-Pb年龄、全岩地球化学、矿物学、全岩Sr—Nd及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进行测试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塔什库尔干辉石闪长岩主要由角闪石(40%~45%)、斜长石(35%~40%)、黑云母(6%~10%)、未交代完全的单斜辉石(15%~20%)组成。锆石U-Pb谐和年龄为457.6±2.6 Ma。岩石的Al_(2)O_(3)(13.17%~18.79%),SiO_(2)(49.85%~55.85%)、MgO(3.52%~9.12%)和全碱含量(Na_(2)O+K_(2)O=2.93%~4.92%)变化大,显示拉斑系列特征。在微量元素方面,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La_(N)/Yb_(N)=2.47~5.87),亏损高场强元素,(Nb/La=0.31~0.81),显示岛弧玄武岩特征。岩石具有不均一且解耦的Nd—Hf同位素组成,(ε_(Nd)(t)=-8.79~-2.24,ε_(Hf)(t)=-2.1~+4.5),表明其原始岩浆来源于主要受到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并有亏损的软流圈物质加入。其原始岩浆具有高的氧逸度lgfO_(2)(-15.71~-11.98)和含水量(4.35%~5.24%)。结合前人研究,表明帕米尔地区原特提斯洋为南向俯冲,从寒武纪早期持续到奥陶纪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 中基性侵入岩 北东帕米尔 塔什库尔干 原特提斯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性岩斜锆石U-Pb同位素定年3种方法之比较 被引量:33
14
作者 李惠民 李怀坤 +4 位作者 陈志宏 相振群 陆松年 周红英 宋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8-135,共8页
根据新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文献报道的资料,对利用3种方法,即同位素稀释-热电离质谱(ID-TIMS)法、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离子探针质谱(SHRIMP)法、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法做基性岩斜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的优点和局限性进... 根据新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文献报道的资料,对利用3种方法,即同位素稀释-热电离质谱(ID-TIMS)法、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离子探针质谱(SHRIMP)法、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法做基性岩斜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比较,并讨论了针对具体样品选择定年方法的基本原则。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基性岩斜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的3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及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从具体样品中分选得到的斜锆石的数量、粒度大小、年龄范围、U-Pb含量、测年精度要求等因素,灵活地选择测年方法,对于获得比较理想的测年结果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 斜锆石 U-PB同位素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喜马拉雅北坡色龙地区二叠系基性火山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8
15
作者 朱同兴 潘桂棠 +2 位作者 冯心涛 邹光富 李建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17-722,共6页
藏南喜马拉雅北坡二叠系基性火山岩位于聂拉木县色龙东山。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无论是基龙组火山岩还是色龙群火山岩,都具有大陆拉伸-大陆裂谷环境火山岩系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据此,判断两套基性火山岩的性质和喷发构造环境... 藏南喜马拉雅北坡二叠系基性火山岩位于聂拉木县色龙东山。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无论是基龙组火山岩还是色龙群火山岩,都具有大陆拉伸-大陆裂谷环境火山岩系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据此,判断两套基性火山岩的性质和喷发构造环境相同。该区二叠纪大陆拉伸-裂谷火山活动标志着冈瓦纳超级古大陆开始裂离、解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二叠系 基性火山岩 地球化学 喷发构造环境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三叠纪中基性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8
16
作者 唐立梅 陈汉林 +3 位作者 董传万 沈忠悦 程晓敢 付璐露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39-1155,共17页
辉长岩大多为地幔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辉绿岩脉及碱性正长岩的形成通常与伸展构造有关,本文对海南岛万宁辉长岩及辉绿岩脉和分界洲正长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并以此来讨论其构造意义。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 辉长岩大多为地幔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辉绿岩脉及碱性正长岩的形成通常与伸展构造有关,本文对海南岛万宁辉长岩及辉绿岩脉和分界洲正长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并以此来讨论其构造意义。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万宁辉长岩及辉绿岩脉形成约在240 Ma,分界洲正长岩形成约在231 Ma,主量元素特征表明万宁辉长岩和辉绿岩分别属碱性系列和亚碱性系列,分界洲正长岩属于典型的碱性岩浆岩。万宁辉长岩及辉绿岩脉的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富集的特点(LREE/HREE=7.22~8.50和8.11~11.10),微量元素具有岛弧型火山岩的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Th,贫高场强元素Nb、Ta和Zr、Hf;分界洲正长岩的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出与A型花岗岩类似的特征。海南岛三叠纪中基性岩如分界洲正长岩和万宁辉长岩及辉绿岩脉形成的构造背景为陆内伸展环境,指示海南岛在240~230 Ma处于印支造山运动的应力松弛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基性岩 三叠纪 年代学 地球化学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二叠纪—白垩纪中—基性火山岩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7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3 位作者 莫宣学 廖忠礼 江新胜 王立全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12,共7页
介绍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基性火山岩的研究进展,报道了新近在该带中部地区二叠系到白垩系地层中发现的11个层位的中—基性火山岩,讨论了在特提斯喜马拉雅火山岩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在反演印度大陆北缘大地构造属性方面的意义。... 介绍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基性火山岩的研究进展,报道了新近在该带中部地区二叠系到白垩系地层中发现的11个层位的中—基性火山岩,讨论了在特提斯喜马拉雅火山岩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在反演印度大陆北缘大地构造属性方面的意义。据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的二叠纪火山活动可能与新特提斯洋的开启有成生联系,中生代火山事件则主要与印度大陆北缘不同时期的伸展活动有关。新近发现的中—基性火山岩的科学意义体现在3个方面:查明印度大陆北缘二叠纪—白垩纪长达225Ma时间跨度范围内的大地构造属性;了解印度大陆北缘构造活动的时空演化规律,重建特提斯的构造演化格架,为全球对比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 中-基性火山岩 二叠系 白垩系 大地构造 火山活动 新特提斯洋 中生代 火山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中、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形成环境 被引量:66
18
作者 赵霞 贾承造 +4 位作者 张光亚 卫延召 赖绍聪 方向 张丽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2-279,共8页
准噶尔盆地是发育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与古生代褶皱基底双重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东北缘陆东—五彩湾地区发育大量的石炭系中、基性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岩、熔结玄武岩、气孔-杏仁玄武岩与辉绿岩组成。其中、基性火山岩具有... 准噶尔盆地是发育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与古生代褶皱基底双重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东北缘陆东—五彩湾地区发育大量的石炭系中、基性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岩、熔结玄武岩、气孔-杏仁玄武岩与辉绿岩组成。其中、基性火山岩具有低钾高钛、高∑REE的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的REE配分曲线表现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异的谱线特征,微量元素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Ta、Nb亏损的现象,可能与板内拉张环境下地壳混染或地幔源区有富Ta、Nb的残留体有关,微量元素环境判别图解中大部分样品点落入板内玄武岩区域,少量漂向岛弧火山岩区,表现出主体为板内构造环境;高场强元素Th/Nb、Nb/Zr比值进一步表现出火山岩具有板内火山岩的特征。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及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中、基性火山岩应属造山期后伸展背景下的火山作用产物,但岩浆源区可能受到古洋壳板片俯冲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陆东—五彩湾地区 石炭系 基性火山岩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化隆基性-超基性岩带铜镍矿成矿条件与找矿潜力 被引量:24
19
作者 张照伟 李文渊 +4 位作者 高永宝 郭周平 张江伟 李侃 张利忠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40-148,共9页
青海化隆基性-超基性岩带是南祁连山一条重要岩带,其内产出若干基性-超基性岩体。通过对化隆基性-超基性岩带的基本地质特征及化隆群结晶基底的综合研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及其相关其他地质信息,发现该基性-超基性岩带中的岩体都不同程... 青海化隆基性-超基性岩带是南祁连山一条重要岩带,其内产出若干基性-超基性岩体。通过对化隆基性-超基性岩带的基本地质特征及化隆群结晶基底的综合研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及其相关其他地质信息,发现该基性-超基性岩带中的岩体都不同程度侵位于化隆群中,并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加之带内几处典型的铜镍成矿表现,可见青海化隆基性-超基性岩带具有较好的铜镍成矿条件与找矿潜力。现有的野外工作及找矿实践亦表明了在巨厚红层覆盖下所发育的基性-超基性岩体表现了重要的铜镍矿化显示,同时提示在化隆基性-超基性岩带还有发现新的同类型岩体和铜镍矿床的潜在条件,其资源潜力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超基性岩 成矿条件 找矿潜力 化隆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前寒纪岩石圈演化的记录:基性岩类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9
20
作者 许德如 林舸 +2 位作者 梁新权 陈广浩 唐红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98-608,共11页
海南岛前寒武纪基性岩类具有的不同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海南岛前寒武纪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石圈的演化史。古中元古代时,琼中屯昌变基性-超基性岩,为大洋型火山岛弧低钾拉斑玄武岩,明显具有镁铁质-玄武质科马提岩特征,来源于高度亏... 海南岛前寒武纪基性岩类具有的不同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海南岛前寒武纪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石圈的演化史。古中元古代时,琼中屯昌变基性-超基性岩,为大洋型火山岛弧低钾拉斑玄武岩,明显具有镁铁质-玄武质科马提岩特征,来源于高度亏损的地幔;与之同时代的琼西,则为一套具洋底玄武岩和岛弧拉斑玄武岩的过渡型玄武岩,是古俯冲带上部地幔楔和自消减带卷入地幔楔地壳物质所组成的混合端元部分熔融产物,具低亏损地幔特征,产生于弧后(或弧间)盆地环境;中新元古代的琼西变基性-超基性岩和古中元古代琼中屯昌变基性-超基性岩具有不同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为两套具不同时代、源区相异、构造环境不同的岩石类型,中新元古代的琼西变基性-超基性岩具铁镁质-超铁镁质科马提岩特征,来源于较高亏损的地幔,产于大洋板块边缘的构造环境。据此,可以推测,海南岛前寒武纪岩石圈演化至少经历了古中元古代的古板块俯冲、中新元古代的裂解二次事件,并伴随洋盆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岩石圈演化 岩石地球化学 基性岩 海南岛 元古代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