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充灌溉下施肥量及基追比对陕北高粱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赵俊城 曹红霞 +3 位作者 任利宇 张斌 艾玉玉 李志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4,共11页
针对陕北地区高粱生产中灌溉水资源不足和肥料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于2023年在陕西榆林开展施肥量和基追比二因素田间试验,研究补灌条件下3种施肥量(标准施肥量,Z100;80%标准施肥量,Z80;60%标准施肥量,Z60)结合3种基追比(基肥∶拔节肥∶... 针对陕北地区高粱生产中灌溉水资源不足和肥料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于2023年在陕西榆林开展施肥量和基追比二因素田间试验,研究补灌条件下3种施肥量(标准施肥量,Z100;80%标准施肥量,Z80;60%标准施肥量,Z60)结合3种基追比(基肥∶拔节肥∶开花肥=8∶1∶1,F82;基肥∶拔节肥∶开花肥=6∶2∶2,F64;基肥∶拔节肥∶开花肥=4∶3∶3,F46)对高粱干物质积累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和基追比对高粱干物质积累、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显著(P<0.05)。Z80F46处理具有明显干物质积累优势,成熟期Z80F46处理干物质积累量较Z80F82和Z80F64处理分别增加23.47%和11.01%。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发现,Z80F46处理的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较Z80F82和Z80F64处理分别提升了22.81%和7.67%;最大积累速率达到时间分别延长了8.08 d和3.24 d;平均积累速率分别提升了17.46%和43.69%。同时,Z80F46处理促进干物质向籽粒中积累以及花前花后干物质的转运和同化,同一基追比条件下,Z80F46处理成熟期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与Z100F46和Z60F46处理相比,分别增加29.75%和57.12%;同一施肥量下,Z80F46处理与Z80F82和Z80F64处理相比,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率分别增加81.82%和10.90%,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分别增加101.71%和93.34%。此外,Z80施肥量与Z100和Z60施肥量下同一基追比处理相比,籽粒产量分别增加28.25%~54.35%和42.49%~81.50%;同一施肥量下,Z80F46处理与Z80F82和Z80F64处理相比,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5.35%和9.25%。综上,推荐适宜陕北地区高粱种植的滴灌施肥方案为标准施肥量条件下减量20%,基肥∶拔节肥∶开花肥调整为4∶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施肥量 基追比 干物质积累 产量 补充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基追比和种植模式对棉花氮素代谢和叶片衰老以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新龙 张巨松 +5 位作者 代健敏 席亚雯 李雪瑞 王莲 李蔚和 孙华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9-722,共14页
为确定新疆棉区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的合理施肥策略,研究了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种植模式棉花氮素利用效率、叶片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新陆中84号’棉花品种为研究对象,于2022—2023年在新疆沙雅县海楼镇进行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 为确定新疆棉区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的合理施肥策略,研究了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种植模式棉花氮素利用效率、叶片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新陆中84号’棉花品种为研究对象,于2022—2023年在新疆沙雅县海楼镇进行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2种种植模式为主区:一膜六行(66 cm+10 cm宽窄行距、株距12 cm,M6)、一膜三行(76 cm等行距、株距6 cm,M3);以4种氮肥基追比例为副区:0:0(CK,不施氮)、0:10 (N0)、2:8(N2)、4:6(N4);共8个处理。施氮处理总施氮量均为320 kg·hm^(2)。本文测定了棉花不同生育期氮代谢酶及叶片衰老相关酶活性、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2022年和2023年M3N4处理的棉花可获得较高籽棉产量,分别为7342.59和8085.19 kg·hm^(-2),较M6N2处理(M6最优产处理)提高12.05%和6.18%;M3N4处理表现出更好的结铃性,单株铃数较M6N2处理增加10.17%,但单铃重平均减少1.48%。M3N4处理在盛花—盛铃期棉花功能叶可保持较高的酶活性,促进棉花氮代谢,延长叶片功能期;M3模式整体较M6模式的氮素最大积累速率(Vm)有所降低,氮素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T)略有推迟,快速累积持续持续天数(Δt)增加3.85~11.64 d,氮素快速增长期生长特征值(TG)提高4.23%~27.60%。M3模式下各氮肥处理棉株氮素总积累量均高于M6模式对应氮肥处理,M3N4处理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M3N4处理棉花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回收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于M6N2处理分别增加7.77%、10.56%和8.90%,但氮肥生理利用率降低3.03%。合理的氮肥基追比和种植模式可调控棉株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加快棉花氮代谢水平,增加棉株各器官氮素积累转运量,进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通过提高生理代谢酶活性延缓棉花叶片衰老,维持较高棉株单株铃数,从而充分发挥棉花生产潜力。在本试验条件下,选择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氮肥基追比控制在4:6为增产最优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植模式 氮肥基追比 氮素代谢 叶片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用量和基追肥氮比例对稻茬烤烟氮、磷、钾积累和产量、产值的影响
3
作者 刘凌华 谭志鹏 +10 位作者 李思军 吴文信 陈夏晔 马胤华 刘怡璟 宗毅 李旭 于大鹏 谢小丽 成明珠 邓小华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02-1715,共14页
探究烟稻复种区烤烟氮、磷、钾养分积累,烟叶产量、产值对施氮量和基追肥氮比例的响应,为稻茬烤烟制定施肥策略。以云烟87为材料,设计氮用量水平150、165、180 kg/hm^(2)和基追肥氮比例为3∶7、5∶5,采用效应值(η_(p)^(2))分析氮用量... 探究烟稻复种区烤烟氮、磷、钾养分积累,烟叶产量、产值对施氮量和基追肥氮比例的响应,为稻茬烤烟制定施肥策略。以云烟87为材料,设计氮用量水平150、165、180 kg/hm^(2)和基追肥氮比例为3∶7、5∶5,采用效应值(η_(p)^(2))分析氮用量、基追肥氮比例及其互作对氮、磷、钾养分积累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烤烟积累的氮、磷、钾养分主要分配给烟叶,且随着烤烟生长,分配给烟叶的比例也减少。随着氮用量的增加,烤烟的氮积累量、烟叶产量、产值也增加;减少基肥氮比例,可显著提高烟株氮积累量和烟叶产量、产值,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偏生产效益。氮用量、基追肥氮比例及其互作对烤烟氮积累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42.89%、29.63%、27.47%,对磷积累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38.62%、24.12%、37.25%,对钾积累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41.22%、21.24%、37.54%,对产量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62.13%、6.34%、31.53%,产值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47.30%、14.74%、37.95%。整个生育期,施氮量180 kg/hm^(2)和基追肥氮比例3∶7处理的氮积累量相对较多;在团棵期和圆顶期,施氮量180 kg/hm^(2)和基追肥氮比例3∶7处理的磷、钾积累量相对较多;施氮量180 kg/hm^(2)和基追肥氮比例3∶7处理烤烟产量和产值最高。因此,在烟稻复种区,氮用量对烤烟氮、磷、钾养分积累的影响最大,烤烟生产中基肥氮比例由50%减少至30%,可提高烟叶氮积累量,有利于烟叶产量、产值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烤烟 施氮量 基追肥氮比例 养分积累与分配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掺混肥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曹兵 高玮 +8 位作者 李洪杰 杜梦扬 王学霞 陈延华 倪小会 赵萌 谷佳林 董淑祺 李子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3-885,共13页
【目的】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施用量大、氮肥利用率低、氮素损失严重等问题,探讨不同配比的控释掺混肥减氮和一次性施肥对周年作物产量、氨挥发损失和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确立麦玉轮作体系轻简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施肥... 【目的】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施用量大、氮肥利用率低、氮素损失严重等问题,探讨不同配比的控释掺混肥减氮和一次性施肥对周年作物产量、氨挥发损失和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确立麦玉轮作体系轻简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施肥技术。【方法】于2022—2023年,在山东省德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开展田间试验。冬小麦和夏玉米均设不施氮对照(CK)、农户习惯施氮(FFP)、优化施氮(OPT)、CRBF1(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的掺混比例分别为5∶5和3∶7)和CRBF2(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的掺混比例分别为7∶3和5∶5),共5个处理。基施和追施肥后,监测了氨挥发量、强度和损失率。分析了作物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并计算了施肥经济效益。【结果】与FFP处理相比,CRBF1和CRBF2处理的夏玉米、冬小麦和周年产量差异不显著;CRBF1和CRBF2处理夏玉米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8.87~9.86 kg/kg,CRBF2处理玉米氮肥回收率提高了48.4%(P<0.05);CRBF1和CRBF2处理冬小麦季氮肥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30.3%~37.2%、5.22~5.77 kg/kg和6.52~7.06 kg/kg(P<0.05)。与FFP和OPT处理相比,CRBF1和CRBF2处理的肥料+施肥人工投入减少381~960元/hm^(2),周年净收入增加1208~2654元/hm^(2)。CRBF1和CRBF2处理的周年氨挥发损失量、损失强度和损失率较FFP处理分别降低了69.7%~71.9%、72.0%~74.5%和90.0%~94.1%(P<0.05)。【结论】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夏玉米季按照5∶5、3∶7,或者按照7∶3、5∶5的比例掺混一次性基施,均可在减少氮肥用量和施肥劳力投入的条件下,确保周年作物产量稳定,提高生产效益,并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是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高产高效、轻简施肥的有效氮肥施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控释掺混肥 一次性基施 氨挥发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碳基肥减氮施用对植烟土壤总碳、总氮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5
作者 赵纪 李航 +8 位作者 苏梦迪 胡丽涛 敖飞 黄浪平 傅春梅 罗钧钊 陈军华 马啸 张松涛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3-101,共9页
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法,以常规施肥(纯氮111 kg·hm^(-2))为对照(GCK),设置高碳基肥450 kg·hm^(-2)+减氮10%(G3)、高碳基肥750 kg·hm^(-2)+减氮20%(G5)和高碳基肥1050 kg·hm^(-2)+减氮30%(G7)共4个处理,研究其对植烟... 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法,以常规施肥(纯氮111 kg·hm^(-2))为对照(GCK),设置高碳基肥450 kg·hm^(-2)+减氮10%(G3)、高碳基肥750 kg·hm^(-2)+减氮20%(G5)和高碳基肥1050 kg·hm^(-2)+减氮30%(G7)共4个处理,研究其对植烟土壤总碳、总氮含量的影响,并采用ITS测序技术分析烟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总碳和总氮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碳基肥减氮施用处理G7提高植烟土壤总碳含量和碳氮比(移栽后60、90 d),降低土壤总氮含量(移栽后60、90 d)。(2)高碳基肥减氮施用处理G3显著提高土壤真菌丰富度(移栽后30、90 d)。(3)高碳基肥减氮施用改变了真菌的群落结构,在门水平上提高了接合菌门(Zygomycota)相对丰度(移栽后60 d),降低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提高了木霉属(Trichoderma)相对丰度,降低了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移栽后60 d)。(4)高碳基肥减氮施用通过影响土壤总碳、总氮含量和碳氮比改变其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本试验条件下,每公顷施用高碳基肥1050 kg+纯氮77.7 kg(G7)对植烟土壤总碳、总氮、碳氮比以及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碳基肥 减氮施用 总碳 总氮 碳氮比 真菌群落结构 植烟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不同基追比对硃砂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彦鸿 张梅仙 +5 位作者 林云红 徐炜 杨茂松 周有海 熊茜 杜宇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33-37,共5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硃砂烟最适宜的氮肥施用策略,试验在总施氮量不变的情况下,设置了3∶7、4∶6、5∶5、6∶4、7∶3的氮肥基追比,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对烤烟农艺性状、病害发生情况、光合特性、经济性状及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进一步明确硃砂烟最适宜的氮肥施用策略,试验在总施氮量不变的情况下,设置了3∶7、4∶6、5∶5、6∶4、7∶3的氮肥基追比,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对烤烟农艺性状、病害发生情况、光合特性、经济性状及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肥基施比例的增加,烟株叶面积呈增大趋势,光合特性指标呈先增后降趋势,氮肥基追比为6∶4和7∶3时烤烟叶面积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氮肥基追比为5∶5和6∶4时烟叶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田间观察发现,各处理的病害发生程度均较轻;氮肥基追比为6∶4和7∶3时,烤烟各项经济性状指标表现较好;氮肥基追比为6∶4和7∶3时,烟叶的还原糖、总氮、氯含量及糖碱比均处在优质范围内,钾含量只有氮肥基追比7∶3的处理符合优质标准,整体看来氮肥基追比7∶3的处理烟叶常规化学成分最为协调。综上所述,在该试验条件下,硃砂烟最适宜的氮肥基追比为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硃砂烟 氮肥基追比 生长发育 经济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7
7
作者 石玉 于振文 +2 位作者 王东 李延奇 王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60-1866,共7页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施与追施氮肥的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共设7个处理,对照为不施氮肥(N0);在施纯氮量为168和240kg/hm2条件下,各设底肥氮量与追肥氮量比例(底追比例)为1∶1(N1和N4)、1∶2(N...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施与追施氮肥的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共设7个处理,对照为不施氮肥(N0);在施纯氮量为168和240kg/hm2条件下,各设底肥氮量与追肥氮量比例(底追比例)为1∶1(N1和N4)、1∶2(N2和N5)、0∶1(N3和N6)。结果表明,播种至拔节期植株积累的底施氮占植株全生育期积累底施氮总量的78.04%~89.67%;小麦植株对追肥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对底肥氮的利用率,适当增加追施氮肥的比例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其中N2处理的最高。在相同底追比例下,不同施氮量处理相比较,植株与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均无显著差异;施氮量相同,随追施氮肥比例的增加,开花前贮存氮素的转运量和转运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N2和N5的转运量及转运效率最高;开花后氮素的同化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则随追施氮比例的增加而提高;籽粒氮素积累量在N2、N3、N5和N6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N1和N4。适量施氮并增加追施氮肥的比例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N2、N5和N6均效果较好。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68kg/hm2及底追比例为1∶2的处理是兼顾产量、品质和效益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底追比例 15N 氮素吸收 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施用时期及基追比对豫中地区小麦叶片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8
8
作者 姜丽娜 郑冬云 +3 位作者 王言景 姚利娇 邵云 李春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9-153,共5页
为给豫中地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百农矮抗58为试验材料,在全生育期施纯氮27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氮肥基追施比例(分别为3∶7、5∶5和7∶3)及追氮时期(起身期和拔节期)对豫中地区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硝酸还原... 为给豫中地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百农矮抗58为试验材料,在全生育期施纯氮27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氮肥基追施比例(分别为3∶7、5∶5和7∶3)及追氮时期(起身期和拔节期)对豫中地区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对小麦叶片生理及粒重均有显著影响,充足的基氮有利于前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提高。增加氮肥追施比例在拔节期追氮能显著提高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抽穗后叶片丙二醛的含量,籽粒成熟时粒重较高。氮肥施用时期和基追比的互作对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显著,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在豫中地区生态环境下,全生育期施纯氮270 kg.hm-2,以基追比例3∶7在拔节期进行追氮,可延缓叶片衰老,提高穗粒数和粒重,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 施用时期 基追比 叶片生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6
9
作者 朱统泉 袁永刚 +3 位作者 曹建成 赵立尚 蔡春荣 李栋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0-152,共3页
以优质专用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为材料,在豫南地区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及追氮时期对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纯氮量为165 kg/hm2的条件下,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基追比6∶4与4∶6的施肥方式有利于小麦分... 以优质专用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为材料,在豫南地区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及追氮时期对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纯氮量为165 kg/hm2的条件下,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基追比6∶4与4∶6的施肥方式有利于小麦分蘖成穗,增加有效穗数,促进基部节间缩短,从而降低株高和提高抗倒伏性能。另外,追肥比不追肥提高了产量,改善了籽粒和面粉品质。两个基追比相比,基追比4∶6更有利于小麦群体动态的合理发展,以及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尤其在拔节期追肥效果最佳,既可获得小麦籽粒最高产量,面粉品质也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 基追比 群体 籽粒产量 面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用量及其基追施比例对烤烟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0
10
作者 马兴华 梁晓芳 +2 位作者 刘光亮 石屹 张忠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55-1664,共10页
【目的】明确氮肥用量及基追肥比例对烤烟氮素吸收利用及氮素残留与损失的调控效应,提出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氮肥损失的施氮策略。【方法】应用15N示踪技术,设置2个施氮量(90、60 kg/hm^2)和2个基追肥比例(70%∶30%、30%∶70%),共4种... 【目的】明确氮肥用量及基追肥比例对烤烟氮素吸收利用及氮素残留与损失的调控效应,提出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氮肥损失的施氮策略。【方法】应用15N示踪技术,设置2个施氮量(90、60 kg/hm^2)和2个基追肥比例(70%∶30%、30%∶70%),共4种氮肥处理方式。基肥在烟田起垄时施入,追肥于移栽后30天施入。在烤烟伸根期、现蕾期和成熟期采集烟株样品,成熟期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含氮量和15N丰度。成熟期计算烟叶产量和产值。【结果】施氮量由90 kg/hm^2降至60 kg/hm^2,烟株吸收的基肥氮、追肥氮、土壤氮及总氮量均降低,肥料氮占总吸收氮的比例由32.1%降至28.1%,土壤氮的比例由67.9%增至71.9%。基肥氮、追肥氮在土壤中残留量与损失量降低,肥料氮损失率降低26.9%,利用率提高11.3%。追肥比例由30%增至70%,基肥氮的吸收量降低,其占总氮的比例由15.1%降至9.6%,损失率降低52.9%,利用率提高21.7%。追肥氮的吸收量增加,其占总氮的比例由12.7%增至22.8%,残留率提高20.5%,利用率降低20.4%。肥料氮的吸收量增加,其占总氮的比例由27.8%增至32.4%,残留率提高19.9%,损失率降低49.7%,利用率提高20.6%。降低施氮量和增加追肥比例对产量、产值无显著影响。【结论】降低施氮量和增加追肥比例均能够减少肥料氮的损失,提高肥料氮的利用率。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60 kg/hm^2且70%追施是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基追比例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率 氮素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8
11
作者 潘圣刚 黄胜奇 +4 位作者 翟晶 蔡明历 曹凑贵 展茗 唐湘如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29,共7页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大田条什下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试验分别设置3个氮肥水平(0、150和240kg/hm^2N)和两种基追比例(即基肥:蘖肥:穗粒肥分别为40%:30%:30%(A)和30%:20%:50%(B...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大田条什下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试验分别设置3个氮肥水平(0、150和240kg/hm^2N)和两种基追比例(即基肥:蘖肥:穗粒肥分别为40%:30%:30%(A)和30%:20%:50%(B)),共5个处理,依次记作N0、N150A、N150B、N240A、N240B。结果表明,在0—240kg/hm2范围内,提高氮肥水平,显著增加水稻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数量以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成熟期高氮处理(240kg/hm2)水稻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较多,分别为110.25、65.91、32.69kg/hm2,而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下降,氮素损失率增加。在相同的氮肥水平下,采用基肥:蘖肥:秘粒肥比例为30%:20%:50%时,水稻吸收的肥料氮数量显著增加,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戏留率提高,氮素损失率降低。适量施氮并增加穗粒肥的施氮比例,可以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在本实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40kg/hm2及丝肥:蘖肥:穗粒肥为30%:20%:50%的施氮处理是兼顾产量和环境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基追比例 15N 氮素吸收 转运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基追比和追氮时期对超高产冬小麦生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7
12
作者 卜冬宁 李瑞奇 +1 位作者 张晓 李雁鸣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2,共7页
为明确氮肥运筹对超高产冬小麦生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2010-2011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以冬小麦品种‘石新828’为材料,在总施N 240kg/hm2条件下进行了氮肥基追比(3∶7、5∶5和7∶3)和春季追氮叶龄(春4、5和6叶期)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 为明确氮肥运筹对超高产冬小麦生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2010-2011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以冬小麦品种‘石新828’为材料,在总施N 240kg/hm2条件下进行了氮肥基追比(3∶7、5∶5和7∶3)和春季追氮叶龄(春4、5和6叶期)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时期的LAI均随氮肥基追比增大而增大,尤其是拔节期不同基追比的LAI差异显著。随春季追氮时期后延,拔节到开花期的LAI减小,而开花20d以后的LAI显著增大。小麦旗叶总物质生产力在灌浆前期随氮肥基追比的减小和追氮时期的后延而下降,但在灌浆后期却随追氮时期的后延而增大。氮肥基追比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不显著。每公顷穗数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减少,而每穗粒数和千粒重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增加。籽粒产量也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提高。综合研究结果,在总施氮量为240kg/hm2左右的条件下,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9 000kg/hm2以上)的氮肥运筹以基追比5∶5~7∶3,春生6叶期追施氮肥最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基追比 追氮时期 生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量与氮肥基追比对西农979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被引量:38
13
作者 刘凤楼 宋美丽 +5 位作者 冯毅 孙道杰 李学军 李进仓 张睿 王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2-487,共6页
为给小麦品种西农979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高、中两种施肥量(高肥:每公顷施纯氮270kg、P2O5225 kg、K2O 120 kg;中肥:每公顷施纯氮180 kg、P2O5120 kg、K2O 120 kg)和氮肥7∶3、6∶4、5∶3∶2、10∶0四种基追比例(一次追氮在... 为给小麦品种西农979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高、中两种施肥量(高肥:每公顷施纯氮270kg、P2O5225 kg、K2O 120 kg;中肥:每公顷施纯氮180 kg、P2O5120 kg、K2O 120 kg)和氮肥7∶3、6∶4、5∶3∶2、10∶0四种基追比例(一次追氮在拔节期进行,两次追氮分别在拔节期与孕穗期进行)条件下,研究了施肥量和氮肥基追比例对西农97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肥处理产量比中肥处理产量提高9.66%;无论在中肥或高肥条件下,籽粒产量均随氮肥追施比例的增加而提高。施肥量和氮肥基追比例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穗粒数的影响居中,对群体穗数的调控作用较大。氮肥基追并施可显著提高成穗率。随施肥量的提高和氮肥追施比例的加大,群体穗数逐渐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也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但蛋白质含量增幅小,湿面筋含量增幅大。高施肥量下,氮肥基追比例5∶3∶2,西农979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最高,分别达到8 573.5 kg.hm-2、14.97%和32.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西农979 氮肥基追比 产量和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底追比例及施硫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王美 赵广才 +6 位作者 石书兵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郭明明 张红 张兴卫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54-963,共10页
为明确氮肥底追比例与施硫间的互作效应,采用盆栽方式,以京冬8号和济麦20为供试材料,设置氮肥底追比例为3∶7(N_1)、5∶5(N_2)和7∶3(N_3)3个处理水平,每个底追比例下设置2个硫肥施用量:0kg·hm^(-2)(S0)和45kg·hm^(-2)(S_1),... 为明确氮肥底追比例与施硫间的互作效应,采用盆栽方式,以京冬8号和济麦20为供试材料,设置氮肥底追比例为3∶7(N_1)、5∶5(N_2)和7∶3(N_3)3个处理水平,每个底追比例下设置2个硫肥施用量:0kg·hm^(-2)(S0)和45kg·hm^(-2)(S_1),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开花期、成熟期营养器官及籽粒中氮素积累、分配以及对不同来源氮素利用的情况,同时对花后营养器官贮藏氮素的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及氮素利用效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2个小麦品种植株中积累氮素主要来自肥料氮,京冬8号成熟期来自肥料氮的积累量达60%~70%,而济麦20则达70%~80%。氮肥底追比例及硫肥互作对2个品种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京冬8号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贮藏氮素花后的转运量、转运率、对籽粒的贡献率、籽粒产量以及氮肥的利用效率均在N_1S_0时较高;济麦20营养器官贮藏氮素花后的转运量、转运率、对籽粒的贡献率在N1S0时较高,而在N3S1时,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氮肥的利用效率均较高。综上所述,本试验栽培环境下,氮肥底追比例为N1时能够提高花前贮藏氮素的转运量、转运率、对籽粒的贡献率、籽粒蛋白质含量及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底追比例为N3时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氮肥生产效率。综合考虑籽粒产量、氮肥生产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京冬8号最优肥料组合为N_1S_0,济麦20最优肥料组合为N_3S_1。本研究结果为冬小麦大田生产中合理的肥料运筹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底追比例 硫肥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肥配比和拔节期追施氮肥对糯玉米淀粉胶凝和回生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陆大雷 王德成 +4 位作者 景立权 韩晴 郭换粉 赵久然 陆卫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67-874,共8页
以苏玉糯4号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基肥配比(纯N75kghm-2、纯N75kghm-2+K2O70kghm-2、纯N75kghm-2+P2O565kghm-2和纯N75kghm-2+P2O565kghm-2+K2O70kghm-2)和拔节期追氮(0、150和300kghm-2)对糯玉米淀粉胶凝和回生特性的... 以苏玉糯4号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基肥配比(纯N75kghm-2、纯N75kghm-2+K2O70kghm-2、纯N75kghm-2+P2O565kghm-2和纯N75kghm-2+P2O565kghm-2+K2O70kghm-2)和拔节期追氮(0、150和300kghm-2)对糯玉米淀粉胶凝和回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和回生淀粉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值温度虽然受到施肥处理的影响,但总体上变异较小。热焓值受基肥配比影响较小,糊化范围和峰值指数受拔节期追施氮肥量影响较小。在不同基肥配比处理下,糊化范围在基施氮钾时最低,氮磷钾合理配施处理下最高,峰值指数表现和糊化范围相反。在拔节期不同追氮量处理下,热焓值以追氮150kghm-2最高,追氮300kghm-2或不追氮无显著差异。胶凝淀粉冷藏后发生回生,表现为转变温度、热焓值和峰值指数降低,糊化范围变宽。和仅基施氮相比,增施磷或(和)钾都可降低淀粉的回生值和回生淀粉的热焓值,拔节期追氮处理的这两项指标均劣于不追氮处理。回生值与回生淀粉的热焓值和峰值指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P<0.01)和0.41(P<0.05);原淀粉的热焓值与峰值指数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5(P<0.01),与回生淀粉热焓值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4(P<0.05),与终值温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1(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氮磷钾均衡基施并拔节期追氮150kghm-2时,淀粉胶凝和回生特性较为理想,表现为热焓值较高,回生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淀粉 DSC 胶凝 回生 基肥配比 拔节期追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对高温胁迫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6
16
作者 刘永环 贺明荣 +1 位作者 王晓英 张洪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930-5935,共6页
选用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烟农19、藁麦8901做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和籽粒灌浆中后期高温胁迫处理,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对高温胁迫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追氮比例由50%增加到70%,3个品种的千粒重... 选用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烟农19、藁麦8901做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和籽粒灌浆中后期高温胁迫处理,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对高温胁迫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追氮比例由50%增加到70%,3个品种的千粒重、籽粒产量、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醇溶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HMW-GS含量、LMW-GS含量、HMW-GS/LMW-GS比值显著提高。济麦20和烟农19的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谷蛋白大聚合体体积加权平均粒径和表面积加权平均粒径因追氮比例提高而升高,藁麦8901则无显著变化。济麦20和烟农19的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因追氮比例提高而延长,藁麦8901基本不受影响。追氮比例由50%增加到70%,3个品种的籽粒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显著降低,淀粉糊化高峰黏度、低谷黏度、稀懈值、最终黏度和反弹值相应降低。总之,提高氮肥追施比例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小麦粒重和蛋白质质量的不利影响,但对淀粉质量产生负面效应,且品种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 基追比例 高温胁迫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管理措施在华北平原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3
17
作者 赵士诚 沙之敏 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7-524,共8页
在河北省衡水和辛集试验点,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用量和不同基追比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和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衡水试验点的土壤本底供氮量能满足小麦返青前的正常生长,施氮肥对小麦增产无效,但与施基肥处理相比,不施基... 在河北省衡水和辛集试验点,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用量和不同基追比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和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衡水试验点的土壤本底供氮量能满足小麦返青前的正常生长,施氮肥对小麦增产无效,但与施基肥处理相比,不施基肥、仅在拔节和孕穗期2∶1分次追肥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在辛集,不施基肥显著影响小麦返青前的生长,施N 60 kg/hm2能满足小麦拔节前的正常生长,不施基肥、仅在拔节后追肥不能消除前期氮缺乏对小麦生长和高产的影响;N 240 kg/hm2以基追比1∶3施用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冬小麦生育期田间氮肥表观损失主要来源于基肥,但中后期追肥比例过大也增加了收获后土壤的无机氮残留。由于土壤肥力和质地不同,相同氮肥管理方法下两试验点小麦的生长、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差异较大,因此,为达到作物高产和氮肥高效,对氮肥的同步调控应结合作物养分阶段需求、土壤养分供应特征和土壤肥力、质地的区域分异特征分区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管理 基肥 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与基追比例对烟叶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3
18
作者 马兴华 石屹 +4 位作者 张忠锋 王永 杨明峰 管恩森 李剑侠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39,共6页
通过3 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例对烟叶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及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施氮量增加了烟叶的总糖、还原糖含量和糖碱比,降低了总植物碱、总氮、钾含量及钾氯比,改善了烟叶感官质量;降低施氮量显著... 通过3 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例对烟叶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及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施氮量增加了烟叶的总糖、还原糖含量和糖碱比,降低了总植物碱、总氮、钾含量及钾氯比,改善了烟叶感官质量;降低施氮量显著降低了氮素积累量、来自肥料和土壤的氮量,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相同施氮量,随追肥比例增加,2009和2012 年度烟叶的总糖、还原糖含量及糖碱比先增加后降低,总植物碱、总氮含量先降低后增加;2010 年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及糖碱比降低,总植物碱和总氮含量提高.2009、2010 年度感官质量分别以追肥比例为70%和50%的处理最佳;2012年度高施氮量以追肥比例为70%处理最佳,低施氮量以50%处理最好.增加追肥比例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通过3 年研究发现,施氮量从90 kg/hm^2 降至45-60 kg/hm^2,追肥比例增至50%-70%可改善烟叶感官质量及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基追比例 化学成分 感官质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肥配比和拔节期追氮对糯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陆大雷 陆卫平 +1 位作者 赵久然 王德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53-1258,共6页
为明确糯玉米淀粉糊化特性在不同肥料处理下的变化,从而改良淀粉的糊化特性,以糯玉米品种苏玉糯4号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基肥处理(纯N75kghm-2、纯N75kghm-2+K2O70kghm-2、纯N75kghm-2+P2O565kghm-2和纯N75kghm-2+P2O56... 为明确糯玉米淀粉糊化特性在不同肥料处理下的变化,从而改良淀粉的糊化特性,以糯玉米品种苏玉糯4号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基肥处理(纯N75kghm-2、纯N75kghm-2+K2O70kghm-2、纯N75kghm-2+P2O565kghm-2和纯N75kghm-2+P2O565kghm-2+K2O70kghm-2)和拔节期追氮(0、150和300kghm-2)对糯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和仅基施氮相比,增施磷或(和)钾可显著降低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提高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和回复值。随着拔节期追氮量的增加,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逐渐升高,回复值先升后降,而崩解值在追施氮150kghm-2和300kghm-2时无显著差异,但均大于不施追肥处理。峰值黏度与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崩解值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0.87**和0.75**),糊化温度与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和终值黏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5*、-0.62*和-0.60*)。在适宜基肥的基础上,增加拔节期追氮量,可以改良淀粉的糊化特性。在不同肥料处理中,基施氮或氮磷并拔节期追施纯氮300kghm-2及平衡基施氮磷钾并拔节期追施纯氮150kghm-2时,RVA谱特征值较为理想(峰值黏度最高且回复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淀粉 RVA 基肥配比 拔节期追肥 施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魏凤珍 李金才 +1 位作者 王成雨 屈会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3-128,共6页
为给小麦高产、高效、无污染及可持续生产提供合理的氮肥运筹技术和理论依据,以烟农19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例对土壤-小麦系统氮素积累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提高0-100 cm土体内的全氮含量。在小麦越冬... 为给小麦高产、高效、无污染及可持续生产提供合理的氮肥运筹技术和理论依据,以烟农19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例对土壤-小麦系统氮素积累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提高0-100 cm土体内的全氮含量。在小麦越冬前,0-40 cm土层中NO3--N含量随氮肥用量和基肥比例的增加显著增加;起身期到拔节期,施氮量为180和240 kg.hm^-2且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5∶2处理的0-40 cm土层内NO3--N含量下降,而施氮量为240 kg.hm^-2且基肥∶拔节肥为7∶3和5∶5的处理及施氮量为300 kg.hm^-2且基肥∶拔节肥为7∶3的处理则显著增加;拔节期到成熟期,随施氮量的增加,0-60 cm土层速效氮增加幅度有所提高。孕穗肥可明显提高灌浆期的植株全氮含量。因此,在240 kg.hm^-2施氮水平、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5∶2条件下,施氮既能减少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又能有效降低土壤硝态氮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追肥比例 土壤氮素累积 氮素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