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ximum useful energy rate and efficiency of a recuperative Brayton cogeneration plant
1
作者 郝小礼 张国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156-163,共8页
A thermodynamic model was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of cogeneration plant based on irreversible recuperative Brayton cycle. A parameter, dimensionless total useful energy rate (DTUER), was used as the crite... A thermodynamic model was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of cogeneration plant based on irreversible recuperative Brayton cycle. A parameter, dimensionless total useful energy rate (DTUER), was used as the criterion for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cogeneration plant. The effects of cycle parameters, internal irreversibilities, and recuperator efficiency on maximum DTUER and on the efficiency at maximum DTUER were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DTUER and cogeneration efficiency was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s an optimal compressor pressure ratio which maximizes the DTUER.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re exists an optimal power-to-heat ratio which results in a dual-maximum DTU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uperative Brayton cycle cogeneration OPTIMIZATION THERMODYNAM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熔盐储热设备的热电联产系统性能分析及运行调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蔚 毛静宇 +3 位作者 李翱 胡一鸣 李明 肖颖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增加了电力系统的负荷波动性和不确定性,需要热电联产系统具备更强的灵活性,熔盐储热设备的应用能够提升热电联产系统的此性能。针对某耦合熔盐储热设备的“4炉2机”母管制热电联产系统,基于EBSILON仿真软件建立供电、...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增加了电力系统的负荷波动性和不确定性,需要热电联产系统具备更强的灵活性,熔盐储热设备的应用能够提升热电联产系统的此性能。针对某耦合熔盐储热设备的“4炉2机”母管制热电联产系统,基于EBSILON仿真软件建立供电、供热的机理模型,分析熔盐储热设备对热电联产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耦合系统的优化调度方式。研究结果表明:热电联产系统耦合熔盐储热设备可以增加系统调峰容量,扩大系统运行范围,拓宽机组运行区域;经过估算,一天内煤量可节省约4.16 t,碳排放量下降约8.25 t,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约1.76 kg,熔盐储热设备提高了系统的经济性和环保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储热 EBSILON建模 热电联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电联产机组灵活性提升方法研究综述
3
作者 孙健 吴宝钢 +2 位作者 王国顺 秦宇 杨勇平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6-634,644,共10页
2022年,我国火力发电量占全年总发电量的58.4%,其中火电机组中超过40%为热电联产机组;而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的发电占比逐年上升,其波动性对热电联产机组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对灵活性的改造技术主要分为运行方式、系统结构及设... 2022年,我国火力发电量占全年总发电量的58.4%,其中火电机组中超过40%为热电联产机组;而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的发电占比逐年上升,其波动性对热电联产机组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对灵活性的改造技术主要分为运行方式、系统结构及设备改造,对其中高中压旁路改造、储热改造、热泵改造和低压缸零出力方案等改造方案及应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种灵活性改造方案联用相比于单一改造方案的整体能源利用率高,更易实现深度调峰;后续应对多种改造方案联用的运行策略进行优化研究,进而提升热电机组灵活性以实现低碳化和灵活性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 灵活性 深度调峰 热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区间宽度广义预测控制的供热机组灵活协调控制策略
4
作者 王玮 谢欣言 +2 位作者 蔚伟 胡勇 曾德良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173-5184,I0020,共13页
充分利用热网蓄热实施供热抽汽调节是提升供热机组(cogeneration,combined heat and power,CHP)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调节性能的有效方案,为克服供热抽汽调节对机组热负荷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变区间广义预测... 充分利用热网蓄热实施供热抽汽调节是提升供热机组(cogeneration,combined heat and power,CHP)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调节性能的有效方案,为克服供热抽汽调节对机组热负荷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变区间广义预测控制的供热机组灵活协调控制策略,该策略通过引入热负荷柔性区间控制,实现了基于电负荷快速响应和热负荷自适应恢复的电热协同优化。首先,通过模型仿真数据建立了直流炉供热机组的受控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controlled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CARIMA)模型;进一步,引入了双曲正切函数,设计了基于机组电热负荷的动态区间优化函数,并采用粒子群算法寻优确定被控量权重系数,构建了基于热负荷柔性区间控制的滚动优化目标;采用带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算法进行预测模型在线辨识实现反馈校正,与所设计的滚动优化目标,协调配合求取最优控制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在保障热负荷供应的同时,使机组AGC综合指标提升了62%,满足电网的调峰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热机组(CHP) 广义预测控制 变区间宽度 灵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蒸汽压缩与储热的燃煤热电联产机组调峰性能研究
5
作者 周霞 李建锋 +1 位作者 周宏 高云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5,I0016,共13页
为降低调峰期间的能耗水平,该文提出热电联产机组与蒸汽压缩储热系统耦合的技术方案,该方案是从汽轮机中压缸排汽中抽出部分蒸汽,利用多级压缩机对抽汽进行压缩,利用储热装置对压缩过程中蒸汽进行冷却,储热装置所储存的热量可用于加热... 为降低调峰期间的能耗水平,该文提出热电联产机组与蒸汽压缩储热系统耦合的技术方案,该方案是从汽轮机中压缸排汽中抽出部分蒸汽,利用多级压缩机对抽汽进行压缩,利用储热装置对压缩过程中蒸汽进行冷却,储热装置所储存的热量可用于加热再热蒸汽或锅炉给水。该文建立热电联产机组耦合蒸汽压缩储热系统以及耦合电锅炉储热系统的调峰性能计算模型,并以某350 MW超临界燃煤热电联产机组为例进行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在机组本身负荷保持在50%额定负荷甚至更高情况下,耦合两种系统的机组供电功率均可大幅降低,能够低于35%额定负荷;在机组耦合蒸汽压缩储热系统后,相比较机组50%额定负荷的能效指标,综合热效率提高7.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机组 热电联产 蒸汽压缩 灵活性改造 深度调峰 储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光伏接入的热电联产型供电所低碳经济运行策略
6
作者 孙亮 岳国荣 +2 位作者 许皓 魏然 张新鹤 《电气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0-289,共10页
“双碳”目标的提出促使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能源革命持续深化。为提高供电所经济运行水平,适应能源系统形态发展的新变革,提出含光伏接入的热电联产型供电所低碳经济运行策略。构建含光伏、热泵、电储能装置、柔性负荷等供电所低碳经济... “双碳”目标的提出促使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能源革命持续深化。为提高供电所经济运行水平,适应能源系统形态发展的新变革,提出含光伏接入的热电联产型供电所低碳经济运行策略。构建含光伏、热泵、电储能装置、柔性负荷等供电所低碳经济运行策略模型,以供电所日运行总成本及碳排放量日治理成本最低为目标,在Matlab环境下采用Yalmip工具箱和Cplex求解器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求解。以北京市某供电所为例,分析不同场景下的运行情况,结果表明,所提策略降低了供电所日运行成本与碳排放量,有助于促进供电所削峰填谷及光伏消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接入 热电联产 供电所 低碳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电联产型S-CO_(2)布雷顿循环火用效率分析与优化
7
作者 陈建利 夏少军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2,共7页
为解决燃气轮机高温烟气直接排放大气环境导致的能量损耗大问题,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热电联产装置回收高温烟气余热。首先,基于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考虑有限温差传热、不可逆压缩、不可逆膨胀等因素,建立热电联产型超临界二氧... 为解决燃气轮机高温烟气直接排放大气环境导致的能量损耗大问题,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热电联产装置回收高温烟气余热。首先,基于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考虑有限温差传热、不可逆压缩、不可逆膨胀等因素,建立热电联产型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O_(2),S-CO_(2))布雷顿循环模型;然后,以火用效率最大为目标,分析工质质量流率、压比、压缩机效率、透平效率、热导率分配比等参数变化对装置火用效率的影响;最后,在换热器总热导率一定的条件下,以热电联产循环火用效率最大为目标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相比于初始设计点,火用效率提高了14.43%,可通过减小压比,增加回热器和冷却器的热导率分配比,降低加热器和热水换热器的热导率分配比,使得装置火用效率达到最佳。该研究可为燃气轮机高温烟气余热的深度利用提供一种新型解决方案,还可为燃气轮机高温烟气余热驱动的S-CO_(2)布雷顿循环热电联产装置的最优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型 超临界二氧化碳 布雷顿循环 火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用甲醇水蒸气重整反应器研究进展
8
作者 胡洋 韩传军 +5 位作者 胡强 李汶颖 安全成 苏洋 武洪松 袁果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83,共15页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技术是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源消费安全的重要途径。氢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最主要且最适合的燃料,然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技术的应用受...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技术是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源消费安全的重要途径。氢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最主要且最适合的燃料,然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技术的应用受限于氢储运技术的发展。采用液态甲醇作为储氢载体现场重整制氢,有望在氢源供应问题上实现突破。为研究国内外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用甲醇水蒸气重整反应器进展,本文概述了氢源供应方式,着重总结了现场重整制氢的核心设备——甲醇水蒸气重整反应器的结构功能和供热方式,分析了影响反应器重整性能的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并介绍了甲醇水蒸气重整反应器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集成发电的特点,提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用甲醇水蒸气重整反应器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大功率甲醇水蒸气重整反应器的设计、大功率甲醇水蒸气重整反应器制氢机理及传热传质特性研究,以及采用甲醇水蒸气重整反应器直接为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供氢发电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化学反应器 甲醇水蒸气重整 分布式热电联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0MW供热汽轮机热力计算优化与灵活出力挖掘分析
9
作者 余秀月 陈灵 +6 位作者 范润生 周泽友 姚晔 徐振华 曹丽华 王瑶俐 司和勇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6,共4页
为提高供热汽轮机电出力调节能力提供指导,基于优化的变工况热力计算方法建立供热汽轮机电出力的快速计算模型。耦合热负荷动态计算模型建立灵活调节潜力挖掘评价方法,实现出力的实时监测和运行指导。结果表明:基于优化的变工况计算方... 为提高供热汽轮机电出力调节能力提供指导,基于优化的变工况热力计算方法建立供热汽轮机电出力的快速计算模型。耦合热负荷动态计算模型建立灵活调节潜力挖掘评价方法,实现出力的实时监测和运行指导。结果表明:基于优化的变工况计算方法可实现供热汽轮机电出力的快速计算,具有较好的准确性。通过对机组出力评估可以实现0~116MW的升负荷运行和0~82MW的降负荷运行。供热机组受季节影响较大,春季和秋季的供热负荷较低,可调容量较大。冬季的供热负荷较大,可调容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热汽轮机 灵活调节 潜力挖掘 变工况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缸零出力机组耦合蓄热罐特性分析
10
作者 陆树银 王子杰 +2 位作者 赵梓良 许慧娟 顾煜炯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53-960,共8页
为了解决低压缸零出力机组形成的强热电耦合的问题,同时减少机组在抽凝和零出力模式下频繁切换,提出了机组耦合蓄热罐的运行方式。以某600 MW机组为研究对象,基于Ebsilon软件建立了低压缸零出力机组的热力学模型,并耦合蓄热罐在该模型中... 为了解决低压缸零出力机组形成的强热电耦合的问题,同时减少机组在抽凝和零出力模式下频繁切换,提出了机组耦合蓄热罐的运行方式。以某600 MW机组为研究对象,基于Ebsilon软件建立了低压缸零出力机组的热力学模型,并耦合蓄热罐在该模型中,比较分析了机组在不同运行模式下供热可行域、能量利用率和[火用]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压缸零出力耦合蓄热罐可大幅度拓宽机组运行的热电可行域,最大供热能力从原来的799.28 MW提高到1016.35 MW;提供基础供热负荷时,机组的深度调峰能力增加了122.38 MW;机组的能量利用率和[火用]效率与锅炉负荷、蓄热罐放热功率呈正相关,而供热功率对二者呈现不一样的影响规律,蓄热罐的储放热功率对较低锅炉负荷的能量利用率和[火用]效率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 灵活性 低压缸零出力 蓄热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碱加工厂碳排放核算及碳减排对策研究
11
作者 乔明 李刚 +2 位作者 周立峰 李清春 边少之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0,共7页
以天然碱加工厂为研究对象,主体工艺流程采用“湿式分解—十水碱结晶—一水碱结晶—一水碱干燥—NaHCO3加工”,供能工艺采用“燃煤热电联产+网电”,构建了完整的天然碱加工厂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碱加工厂产生的碳排放强度... 以天然碱加工厂为研究对象,主体工艺流程采用“湿式分解—十水碱结晶—一水碱结晶—一水碱干燥—NaHCO3加工”,供能工艺采用“燃煤热电联产+网电”,构建了完整的天然碱加工厂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碱加工厂产生的碳排放强度为622.16 kg CO_(2)eq/t,其中直接碳排放强度为473.08 kg CO_(2)eq/t,间接碳排放强度为180.28 kg CO_(2)eq/t;碳汇减少的碳排放强度为31.20 kg CO_(2)eq/t。针对天然碱加工厂碳排放高的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增加天然碱矿石与溶采液接触时间来提高碱卤浓度,减少卤水蒸发量,降低天然碱蒸发结晶工艺对热量的需求,减少燃煤热电联产蒸汽量;选择高效设备和电机,实现电耗源头控制;强化室内试验,优化工艺参数;实施天然碱加工与新能源融合,提高绿电利用率,减少网电间接碳排放;适当提高NaHCO3产能,增加CO_(2)回收利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碱 湿式分解 热电联产 碳排放 碳核算 排放因子 减排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下压缩空气储能的远海电淡冰冷热联产系统性能分析
12
作者 杨毅 刘石 +5 位作者 黄正 卜宪标 吴蔚 温喆然 徐军涛 李士杰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0-1167,共8页
提出了基于水下压缩空气储能的电淡冰冷热多联产系统,以解决海上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配储难题以及远海对电、淡水、冰和冷热获取难的问题。构建了储释能过程以及多联产过程的热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了发电、制冰、制冷以及生产淡水和热水的... 提出了基于水下压缩空气储能的电淡冰冷热多联产系统,以解决海上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配储难题以及远海对电、淡水、冰和冷热获取难的问题。构建了储释能过程以及多联产过程的热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了发电、制冰、制冷以及生产淡水和热水的性能。结果表明:水下定压储能的储能密度和能量回收效率较定容储能实现大幅提高。另外,通过压缩空气储能以及级间压缩热和膨胀制冷,可以在海上同时生产电能、淡水、热水、冰和冷能;级间压缩热除了加热膨胀机进气,还可以驱动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设备生产淡水同时生产60℃以上热水。对于深度500m,容积10000m^(3)的储气罐,每天的淡水产量达51.45t;抽取中间级膨胀机出口气体进行膨胀制冰制冷,当抽取50%空气流量(30.4 kg/s)时,每天可制冰30.72 t。水下压缩空气储能可以解决海上风电和光伏的不稳定难题,促进海上可再生能源发电更大规模的发展。依托水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可以建立海上能源站,为远海岛屿、渔船、商船和浮动平台等提供电淡冰冷热供应,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压缩空气储能 定压储能 冷热电淡冰多联产 电淡联产 海上能源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空冷机组高背压-抽凝耦合供热的调峰特性及供热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海生 唐广通 +2 位作者 王文营 金鹤峰 吴云凯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6,12,共6页
基于建模软件Ebsilon,对配置高背压供热及抽凝供热耦合系统的660MW超临界直接空冷供热机组进行了性能仿真。分析了3种供热模式和不同热负荷条件下的调峰能力及供热经济性。为防止低压缸末级叶片鼓风和温度超限,必须保证各运行工况的最... 基于建模软件Ebsilon,对配置高背压供热及抽凝供热耦合系统的660MW超临界直接空冷供热机组进行了性能仿真。分析了3种供热模式和不同热负荷条件下的调峰能力及供热经济性。为防止低压缸末级叶片鼓风和温度超限,必须保证各运行工况的最小低压缸排汽容积流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抽凝供热模式和纯高背压供热模式下,机组最小调峰电出力分别为207.91MW和270.25MW,分别对应额定出力的31.5%和40.95%。对高背压供热及抽凝供热联合供热方式也进行了性能分析,并给出了不同高背压控制背压条件下的机组热电运行区域。基于3种模式的供热成本分析结果给出了供热的优先次序。获得的调峰特性及供热成本曲线有助于充分挖掘高背压-抽凝供热机组的调峰潜力,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热机组 直接空冷 高背压-抽凝耦合供热 供热调峰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管网蓄热的供热机组双向调峰能力研究
14
作者 丁振宇 孙帆 +3 位作者 刘建华 李晔 徐文 张学镭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2,共6页
挖掘供热机组向上、向下的双向调峰能力,对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升级、促进能源的清洁替代具有发展战略意义。建立了供热管网的蓄、释热数学模型和热能输运模型,分析了供热管网的热惯性特性,研究了质调节、量调节和综合调节等3种蓄、释热模... 挖掘供热机组向上、向下的双向调峰能力,对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升级、促进能源的清洁替代具有发展战略意义。建立了供热管网的蓄、释热数学模型和热能输运模型,分析了供热管网的热惯性特性,研究了质调节、量调节和综合调节等3种蓄、释热模式对机组双向调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质调节蓄、释热模式使机组向下、向上调峰能力分别增加了35.2MW、34.2MW,单向调峰时长为2.6h;量调节蓄、释热模式使机组向下、向上调峰能力分别增加了24.0MW、20.8MW,单向调峰时长分别为1.125h、1.38h;综合调节蓄、释热模式可获得更高的蓄(释)热功率,机组向下调峰能力增加了41.0MW~66.4MW,下调负荷时长为2.26h,机组向上调峰能力增加了34.3MW~54.3MW,上调负荷时长为2.57h。利用供热管网的蓄、释热特性,能够实现能量的时空转移,扩大了供热机组向上和向下的双向调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 蓄热 调峰 供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蓄热复合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热电联供特性研究
15
作者 张学林 张晓波 +4 位作者 陈铁义 姜巍 管茜茜 张志亮 薛小代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52-959,共8页
电蓄热及压缩空气储能可有效支撑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并网。文章基于热电联供应用场景构建了两种技术的复合系统,可实现基于储能的电、热水及高品位蒸汽联合供应,并提出峰谷电价背景下的4种不同系统运行模式。采用ThermoFle... 电蓄热及压缩空气储能可有效支撑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并网。文章基于热电联供应用场景构建了两种技术的复合系统,可实现基于储能的电、热水及高品位蒸汽联合供应,并提出峰谷电价背景下的4种不同系统运行模式。采用ThermoFlex软件对不同运行模式下的系统进行了建模,研究了中间压力、供能热电比及运行模式对系统热力及经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中间压力的提升,系统热效率及效率均可得到改善。增大系统输出热电比对于系统热效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但系统效率随之下降。系统供能成本随中间压力的提升逐渐降低,但系统初始投资成本相应增加。在给定峰谷电价条件下,系统最佳运行模式为电网谷段储能、峰段发电、平段和峰段供热,最佳中间压力为4 MPa,此时系统热效率和效率分别为90.28%和36.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蓄热 压缩空气储能 热电联供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类型供热机组热电负荷分配优化提升热电厂经济性的效果分析
16
作者 杨海生 唐广通 +2 位作者 王文营 金鹤峰 吴云凯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49,155,共6页
研究了在全厂总供热需求及全厂电出力一定的条件下多类型供热机组的热电负荷分配优化问题。基于Ebsilon建模仿真软件获取的4台机组热电特性和电-热-耗煤量特性,采用数值优化软件对两类电厂应用情景下的热、电负荷分配进行了优化分析。... 研究了在全厂总供热需求及全厂电出力一定的条件下多类型供热机组的热电负荷分配优化问题。基于Ebsilon建模仿真软件获取的4台机组热电特性和电-热-耗煤量特性,采用数值优化软件对两类电厂应用情景下的热、电负荷分配进行了优化分析。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情景二,全厂总热负荷3000GJ/h、全厂总电出力890MW条件下,4台机组开机方式下的优化方案与基准方案相比,总耗煤量降低5.0t/h,每小时可节省标煤成本0.45万元。不同开机台数的优化结果表明,当机组开机台数对应的发电、供热能力与全厂总电出力、总供热负荷相比裕量较大时,优化方案与基准方案相比取得的优化效果十分可观,具有巨大的现场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厂 多类型供热机组 热电负荷优化分配 全厂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0 MW供热机组低压缸零出力热力性能、调峰性能和经济性能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范志强 焦晓峰 +1 位作者 魏超 张学镭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6-172,共7页
供热机组低压缸零出力运行可有效提升机组供热能力和调峰深度。该文基于Ebsilon软件,建立300 MW供热机组抽凝工况和低压缸零出力工况的数学模型,从热力性能、调峰性能和经济性能三个维度对常规抽凝模式和低压缸零出力模式进行分析。结... 供热机组低压缸零出力运行可有效提升机组供热能力和调峰深度。该文基于Ebsilon软件,建立300 MW供热机组抽凝工况和低压缸零出力工况的数学模型,从热力性能、调峰性能和经济性能三个维度对常规抽凝模式和低压缸零出力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压缸零出力模式能够有效增加机组的供热能力,并降低发电标准煤耗率,当主蒸汽量为957.6 t/h时,供热量比常规抽凝供热模式提高16.25%,发电标准煤耗率下降27.2 g/kWh。低压缸零出力模式下,虽然供热机组的电负荷不具备调节能力,但其最小电负荷低于常规抽凝供热模式,适宜参与电网的深度调峰。从净收益最大化的角度,当热负荷在162~310 MW时,应采用低压缸零出力模式进行供热;当热负荷在310~375 MW时,应采用抽凝模式进行供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 供热 低压缸零出力 调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鸟群优化算法的机组多供热方式优化分配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德利 庞春凤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257,共5页
针对厂级300MW供热机组,建立了高背压供热、抽凝供热、低压缸切除供热以及电锅炉补偿供热4种供热方式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其供热能力和能耗水平。为优化热电厂内多台供热机组热电负荷分配,建立了热电联产机组能耗分析模型,并基于鸟群优化... 针对厂级300MW供热机组,建立了高背压供热、抽凝供热、低压缸切除供热以及电锅炉补偿供热4种供热方式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其供热能力和能耗水平。为优化热电厂内多台供热机组热电负荷分配,建立了热电联产机组能耗分析模型,并基于鸟群优化算法得到了不同供热负荷需求下的最佳分配方案。结果表明:当供热负荷为400MW时,单机组高背压供热的煤耗量最低;当供热负荷为600MW时,两台机组高背压组合模式供热煤耗量最低;当供热负荷为800MW时,高背压和低压缸切除组合模式供热煤耗量最低;当热负荷为1000MW时,高背压和电锅炉-低压缸切除组合模式供热煤耗量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热 优化 热电联产 鸟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交易-绿色证书联合交易机制的含CHP-CCS-P2G耦合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晓辉 邓叶恒 +3 位作者 王晓鹏 邓福伟 张钟炼 梅凌昊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4-254,共11页
提出一种基于碳交易-绿色证书联合交易机制的含热电联产机组、碳捕集和电转气设备联合运行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模型。首先,分析碳交易和绿色证书交易机制的运行原理并构建其模型;同时,研究绿证交易价格变化对可再生能源消纳... 提出一种基于碳交易-绿色证书联合交易机制的含热电联产机组、碳捕集和电转气设备联合运行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模型。首先,分析碳交易和绿色证书交易机制的运行原理并构建其模型;同时,研究绿证交易价格变化对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影响。然后,在热电联产机组中引入碳捕集和电转气设备,构建热电联产机组、碳捕集和电转气设备联合运行的模型,将碳交易-绿证联合交易机制引入该模型中,并且分析热电联产机组联合运行模式下的电力、热力耦合特性。最后,在算例中通过设置不同的调度场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策略可有效降低碳排放,扩大可再生能源上网空间,使系统的运行更加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 绿色证书交易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 热电联产 可再生能源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弹性网络回归的实际采暖热指标估算方法 被引量:4
20
作者 康敬德 黄嘉驷 +8 位作者 乔磊 李杰 孙鹏 贺凯 刘圣冠 尚海军 王钰泽 史耀辉 宋佳怡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为满足热电联产企业估算区域热负荷的需求,提出一种使用弹性网络回归模型的估算方法。首先对实际采暖热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模型的输入参数;然后以西安市123个小区2022—2023年采暖季的实际运行数据为基础建立估算模型,并证明... 为满足热电联产企业估算区域热负荷的需求,提出一种使用弹性网络回归模型的估算方法。首先对实际采暖热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模型的输入参数;然后以西安市123个小区2022—2023年采暖季的实际运行数据为基础建立估算模型,并证明该模型相较于Lasso回归和岭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分别提高了3.88%和4.22%;最后从多角度选取西安市部分小区相关数据构成验证集对弹性网络回归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弹性网络回归模型综合了Lasso回归和岭回归的优点,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和拟合优度分别为1.150和0.953,相较于传统模型能在符合热负荷需求的同时降低4%的能源消耗。说明该方法能准确估算不同参数条件下的实际采暖热指标,可以满足热电联产企业的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 实际采暖热指标 弹性网络回归模型 热负荷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