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9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uto recognition of carbonate microfacies based on an improved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1
作者 王玉玺 刘波 +4 位作者 高计县 张学丰 李顺利 刘建强 田泽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3521-3535,共15页
Though traditional methods could recognize some facies, e.g. lagoon facies, backshoal facies and foreshoal facies, they couldn't recognize reef facies and shoal facies well. To solve this problem, back propagation... Though traditional methods could recognize some facies, e.g. lagoon facies, backshoal facies and foreshoal facies, they couldn't recognize reef facies and shoal facies well. To solve this problem,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ANN) and an improved BP-ANN with better stability and suitability, optimized by a particle swarm optimizer(PSO) algorithm(PSO-BP-ANN) were proposed to solve the microfacies' auto discrimination of M formation from the R oil field in Iraq. Fourteen wells with complete core, borehole and log data were chosen as the standard wells and 120 microfacies samples were inferred from these 14 wells. Besides, the average value of gamma, neutron and density logs as well as the sum of squares of deviations of gamma were extracted as key parameters to build log facies(facies from log measurements)-microfacies transforming model. The total 120 log facies samples were divided into 12 kinds of log facies and 6 kinds of microfacies, e.g. lagoon bioclasts micrite limestone microfacies, shoal bioclasts grainstone microfacies, backshoal bioclasts packstone microfacies, foreshoal bioclasts micrite limestone microfacies, shallow continental micrite limestone microfacies and reef limestone microfacies. Furthermore, 68 samples of these 120 log facies samples were chosen as training samples and another 52 samples were gotten as testing samples to test the predicting ability of the discrimination templat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s, like Bayes stepwise discrimination, both the BP-ANN and PSO-BP-ANN can integrate more log details with a correct rate higher than 85%. Furthermore, PSO-BP-ANN has more simple structure, smaller amount of weight and threshold and less iteration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microfacies quantitative recognition bayes stepwise discrimination backward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particle swarm optimiz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quantum neural networks in localization of acoustic emission 被引量:6
2
作者 Aidong Deng Li Zhao Wei Xi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1年第3期507-512,共6页
Due to defects of time-difference of arrival localization,which influences by speed differences of various model waveforms and waveform distortion in transmitting process,a neural network technique is introduced to ca... Due to defects of time-difference of arrival localization,which influences by speed differences of various model waveforms and waveform distortion in transmitting process,a neural network technique is introduced to calculate localization of the acoustic emission source.However,in back propagation(BP) neural network,the BP algorithm is a stochastic gradient algorithm virtually,the network may get into local minimum and the result of network training is dissatisfactory.It is a kind of genetic algorithms with the form of quantum chromosomes,the random observation which simulates the quantum collapse can bring diverse individuals,and the evolutionary operators characterized by a quantum mechanism are introduced to speed up convergence and avoid prematurity.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ing of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quantum genetic algorithm has fast convergent and higher localization accuracy,so it has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and is worth researching further m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oustic emission(AE) LOCALIZATION quantum genetic algorithm(QGA) back propagation(BP) neural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ilient 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与autoregression型在径流预报中的比较研究
3
作者 刘畅 王栋 陈景雅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66-673,共8页
本文以黄河利津站和浙江省白溪水库的月径流水文序列为例,在自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自回归autoregression模型,并参照其结构建立了相应的resilient 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预报模型.比较结果显示:(1)resilient back propagation模型... 本文以黄河利津站和浙江省白溪水库的月径流水文序列为例,在自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自回归autoregression模型,并参照其结构建立了相应的resilient 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预报模型.比较结果显示:(1)resilient back propagation模型的模拟预报结果与序列的自相关性有密切关系;(2)当序列有较好的自相关性时,可参照autoregression模型建立相应的resilient back propagation模型;(3)与传统autoregression模型相比,resilient back propagation模型能取得更高的预报精度;且随着预报步长增加,resilient back propagation模型的优势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时间序列 弹性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 自回归模型 月径流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lse frequency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 被引量:1
4
作者 WANG Rui WANG Xu +1 位作者 YANG Dan FU Rong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7期471-473,共3页
关键词 反向神经网络 脉搏频率 中医学 分类 脉搏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neural network to prediction of plate finish cooling temperature
5
作者 王丙兴 张殿华 +3 位作者 王君 于明 周娜 曹光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1期136-140,共5页
To improve the deficiency of the control system of finish cooling temperature (FCT), a new model develop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a multilayer perception neural network as the self-learning system and traditional mathe... To improve the deficiency of the control system of finish cooling temperature (FCT), a new model develop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a multilayer perception neural network as the self-learning system and traditional mathematical model were brought forward to predict the plate F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learning factor of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its influencing parameters such as plate thickness, start cooling temperature, was investigated. Simulative calc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deficiency of FCT control system is overcome completely, the accuracy of FCT is obviously improved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nd target FCT is controlled between -15 ℃ and 1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mathematical model back propagation (BP) neural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故障传播路径差异化的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谭帅 王一帆 +2 位作者 姜庆超 侍洪波 宋冰 《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3,共13页
针对工业过程中故障发生源与故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差异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故障传播路径差异化(Fault propagation path-aware network,FPPAN)的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分别从故障源邻域信息关系和故障信息传播两个角度出发,设计... 针对工业过程中故障发生源与故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差异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故障传播路径差异化(Fault propagation path-aware network,FPPAN)的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分别从故障源邻域信息关系和故障信息传播两个角度出发,设计了基于k近邻筛选(k-nearest-neighbor,k-NN)和基于剪枝的k跳可达路径选择(Pruning-based k-hop reachable path selection,k-PHop)的两种故障源图的构建方式,构建“故障源图”.从故障在变量间的差异化表现着手,将基于特征的分类问题转换为基于结构关系的图匹配问题,利用该结构化信息优化过程特征,提升模型故障诊断性能.最后,通过田纳西−伊斯曼(Tennessee-Eastman,TE)过程和某海底盾构掘进施工过程进行仿真验证,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图神经网络 故障源图 故障根源 故障传播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MiniSAR和多光谱遥感数据的冬小麦土壤墒情反演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成才 祝星星 +2 位作者 姜明梁 王蕊 侯佳彤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2,共8页
为了去除农作物对雷达散射信号的影响,探究不同极化方式土壤后向散射系数与土壤墒情的响应关系,实现对冬小麦农田土壤墒情的精准监测,基于无人机MiniSAR多极化数据和多光谱数据,提出联合改进水云模型与BP神经网络反演土壤墒情的方法。... 为了去除农作物对雷达散射信号的影响,探究不同极化方式土壤后向散射系数与土壤墒情的响应关系,实现对冬小麦农田土壤墒情的精准监测,基于无人机MiniSAR多极化数据和多光谱数据,提出联合改进水云模型与BP神经网络反演土壤墒情的方法。首先利用植被覆盖度对水云模型进行改进,提取不同极化方式下的土壤后向散射系数,通过设置不同极化方式、极化差、极化比数据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多种组合模式,输入BP神经网络,构建冬小麦土壤墒情反演模型,并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中部的冬小麦种植区为试验区分析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冬小麦土壤墒情线性回归模型,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土壤墒情反演模型精度更高,其中由改进水云模型计算得到的VV极化下的土壤后向散射系数、HH极化下的土壤后向散射系数以及两者的极化差、极化比组合输入BP神经网络得到的反演结果精度最高,R^(2)达到0.767,MAE为0.0136cm^(3)/cm^(3),RMSE为0.0176cm^(3)/cm^(3)。表明联合改进水云模型与BP神经网络的冬小麦土壤墒情反演模型具有较高的反演精度,为准确监测冬小麦土壤墒情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墒情 水云模型 BP神经网络 后向散射系数 MiniSAR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履带起重机桁架臂最大静力响应预测
8
作者 李金平 张宇 +4 位作者 田一 顾海荣 叶敏 张大庆 徐信芯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31-2740,共10页
为了快速、准确预测不同工况下履带起重机桁架臂结构最大静力响应,提出了一种将BP神经网络和改进的COOT算法(ICOOT)相结合的ICOOT-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首先,采用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创建桁架臂在不同工况、杆件尺寸参数和载荷作用下最... 为了快速、准确预测不同工况下履带起重机桁架臂结构最大静力响应,提出了一种将BP神经网络和改进的COOT算法(ICOOT)相结合的ICOOT-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首先,采用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创建桁架臂在不同工况、杆件尺寸参数和载荷作用下最大静力响应的参数化模型,获取静力响应训练样本;其次,使用Tent混沌映射和自适应变异方法改进原始COOT算法,提高其优化能力,得到了改进的COOT算法(ICOOT);最后,确定了BP神经网络模型的拓扑结构,利用ICOOT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中的权值和阈值,建立桁架臂静力分析时输入参数与输出响应之间的代理模型ICOOT-BP。研究结果表明:某型履带起重机桁架臂在多种工况下,ICOOT-BP模型能够快速预测桁架臂的最大静力响应,预测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位移和应力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小于4%,且在预测精度与训练效率方面均显著高于所对比的其他预测模型。所提ICOOT-BP模型极大地提高了履带起重机桁架臂的最大静力响应分析效率,可为桁架臂力学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准确的结构分析代理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履带起重机 桁架臂 静力响应预测 BP神经网络 改进的COOT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BPNN的桥梁爆炸荷载时程预测
9
作者 杜晓庆 何益平 +2 位作者 邱涛 程帅 张德志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91,共15页
人工智能方法是预测爆炸荷载的新手段,但现有方法主要用于预测爆炸冲击波的超压峰值或冲量,而用于预测反射超压时程的研究不多。针对这一问题,以平面冲击波绕射桥梁主梁为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人工智能方法是预测爆炸荷载的新手段,但现有方法主要用于预测爆炸冲击波的超压峰值或冲量,而用于预测反射超压时程的研究不多。针对这一问题,以平面冲击波绕射桥梁主梁为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的桥梁爆炸冲击波反射超压时程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利用PCA降维处理时程数据,基于多任务学习的BPNN算法,提出了考虑超压峰值和冲量峰值影响的损失函数,使模型能有效预测不同入射超压下的桥梁冲击波荷载时程。通过分析多任务学习模型、多输入单输出模型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型等3种BPNN模型,发现多任务学习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而多输入多输出模型难以有效适应当前预测任务需求。采用多任务学习模型预测得到的桥梁表面各测点位置的反射超压时程、超压峰值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92和0.987,作用在箱梁上的合力时程和扭矩时程预测值也与数值模拟值较为吻合。同时,该模型对内插值预测的表现优于外推值预测,但其在预测外推值方面同样展现出了一定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荷载预测 反射超压时程 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主成分分析 多任务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迁移学习的行人流建模方法
10
作者 张金虎 谢磊 +1 位作者 成梦洁 刘少博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9-315,共17页
行人流仿真对于解决大型交通场站等人群密集场所的拥挤和安全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广泛使用的行人流模型往往依赖人为假设的模型规则,导致模型参数缺乏现实依据以及标定困难、模型与实际不符等问题.近年来,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数据... 行人流仿真对于解决大型交通场站等人群密集场所的拥挤和安全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广泛使用的行人流模型往往依赖人为假设的模型规则,导致模型参数缺乏现实依据以及标定困难、模型与实际不符等问题.近年来,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数据驱动模型能够更高精度地还原行人流在现实场景中的实际行为特征,但对训练数据的依赖性强,且存在对不同场景泛化能力弱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结合仿真数据和实验数据的BP(back propagation)人工神经网络行人流仿真模型训练方法,并定义了一套包含46个参数的新模型参数组合;然后利用仿真数据对模型进行预训练;最后结合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迁移学习.结果表明,用仿真数据预训练模型可有效弥补真实数据不足的缺陷,且模型迁移学习训练结果的R值超过0.96,均方误差低于0.003,证明了迁移学习在提高模型泛化能力和预测精度方面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行人流建模仿真 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 行人流实验 迁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包分解和神经网络集成群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11
作者 柴立平 孟壮壮 +1 位作者 石海峡 李强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7-454,共8页
文章提出一种将多个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神经网络集成群算法进行滚动轴承故障诊断。首先对原始振动信号进行小波包变换,分别采用小波包能量和小波包样本熵作为特征向量;其次采用多个粒子群优化反向传播(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back p... 文章提出一种将多个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神经网络集成群算法进行滚动轴承故障诊断。首先对原始振动信号进行小波包变换,分别采用小波包能量和小波包样本熵作为特征向量;其次采用多个粒子群优化反向传播(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back propagation,PSO-BP)神经网络分别对轴承进行故障诊断,比较分析小波包能量和小波包样本熵作为特征向量的适配程度;再以多个神经网络作为神经网络集成群的基础子网络,通过统计耦合、输出耦合和统计输出耦合形成神经网络集成群的二级网络;最后通过最终统计耦合输出神经网络集成群的分类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获得理想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准确率,在负载变化时具有良好的泛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故障诊断 小波包变换 粒子群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集成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BP的自平衡法试桩技术平衡点位置研究
12
作者 欧孝夺 梁枫 江杰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1-241,共11页
针对自平衡法静载试验在灰岩地区应用较少,且工程中常用规范经验公式来确定平衡点位置存在较大误差的问题,提出以桩长、桩径、土层弹性模量为输入参数,构建PSO-BP神经网络平衡点位置的预测模型。通过将仿真预测值与真实值进行对比,并结... 针对自平衡法静载试验在灰岩地区应用较少,且工程中常用规范经验公式来确定平衡点位置存在较大误差的问题,提出以桩长、桩径、土层弹性模量为输入参数,构建PSO-BP神经网络平衡点位置的预测模型。通过将仿真预测值与真实值进行对比,并结合工程实例来验证本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结合粒子群算法优化的PSO-BP神经网络模型,其平衡点位置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平均相对误差控制在1.93%以内,而BP神经网络的平衡点位置预测值平均相对误差最高可达14.83%;依托来宾市当地以灰岩为持力层的工程试桩数据构建的PSO-BP神经网络平衡点位置预测模型,其仿真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R_(MSE))为0.294,决定系数R^(2)为0.988,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相对误差在3.0%以内;在工程实例的对比验证中,PSO-BP神经网络模型在平衡点位置预测上的精度高于规范经验公式法,更接近实际位置,可作为灰岩地区基桩自平衡试桩测试的平衡点位置确定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平衡法 平衡点 粒子群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粒子群算法 灰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虑及多源不确定性的贮箱结构多裂纹扩展分析
13
作者 王冲 王祥硕 +3 位作者 范浩然 邱志平 张文丰 刘涛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209-2222,共14页
针对火箭贮箱搅拌摩擦焊焊缝区域多裂纹萌生与扩展融合问题,基于有限元联合仿真技术与混合不确定性分析理论,提出了一种虑及多源不确定性的贮箱结构多裂纹扩展融合分析方法.通过采用有限元软件对贮箱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并模拟贮箱底部... 针对火箭贮箱搅拌摩擦焊焊缝区域多裂纹萌生与扩展融合问题,基于有限元联合仿真技术与混合不确定性分析理论,提出了一种虑及多源不确定性的贮箱结构多裂纹扩展融合分析方法.通过采用有限元软件对贮箱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并模拟贮箱底部焊缝区域共线多裂纹的扩展融合过程,系统分析了多裂纹动态演化行为及其应力强度因子变化规律,并揭示了多裂纹敏感参数对焊缝疲劳寿命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考虑多源不确定性对多裂纹扩展寿命的影响,构建了随机-区间混合分析模型,其中材料参数的不确定性用随机变量表征,多裂纹尺寸参数的不确定性用区间变量进行表征,此时输入混合不确定性对于扩展寿命的影响可以通过响应的区间边界以及区间边界的随机特征进行描述.为进一步提高不确定性分析效率,通过训练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以代替耗时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实现了多源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共线多裂纹扩展寿命的高效预测.最终,通过贮箱焊接结构共线多裂纹融合扩展的工程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焊 多裂纹扩展融合 多源不确定性 混合分析模型 BP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ANN的人工渗滤系统去除总磷过程优化
14
作者 刘元坤 曹塬琪 +2 位作者 于艾鑫 李星 郭晓天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51-3160,共10页
本文利用BBD响应面法(BBD-RSM)和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算法对活性炭吸附总磷(TP)的过程参数(接触时间、初始浓度、温度、pH值)进行了建模和预测,并结合遗传算法(GA)对BP-ANN模型中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BBD-RSM模型中,... 本文利用BBD响应面法(BBD-RSM)和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算法对活性炭吸附总磷(TP)的过程参数(接触时间、初始浓度、温度、pH值)进行了建模和预测,并结合遗传算法(GA)对BP-ANN模型中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BBD-RSM模型中,P<0.0001,可较好的对TP的去除过程进行预测,接触时间为TP去除率最显著的参数,TP吸附过程中各因素的相对影响顺序为:接触时间>pH值>温度>初始浓度.采用BP-ANN模型进行优化,最佳网络结构为4-8-1.敏感性分析表明,影响TP去除率的因素依次为接触时间(34.05%)>pH值(28.67%)>温度(19.56%)>初始浓度(17.72%).基于BP-ANN模型,采用GA优化人工渗滤系统运行条件,对TP去除过程的优化结果为:接触时间为720.53min、初始浓度为2.75mg/L、温度为30.62℃、pH为5,达到最佳去除率(99.63%).试验验证分析表明,BP-ANN-GA较BBD-RSM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相比拥有较高的R 2(0.9939)和较低的RSME(1.2851),说明该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能更好的描述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TP的去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BD响应面法 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总磷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代理模型的门式墩优化方法及软件研发
15
作者 柏华军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112,共7页
针对门式墩结构设计影响因素多、计算耗时长、传统优化方法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基于BPNN代理模型和NSGAII遗传算法研发了预应力混凝土门式墩结构尺寸优化软件。首先,建立以结构工程数量为优化目标、安全指标为约束条件的结构尺寸优化... 针对门式墩结构设计影响因素多、计算耗时长、传统优化方法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基于BPNN代理模型和NSGAII遗传算法研发了预应力混凝土门式墩结构尺寸优化软件。首先,建立以结构工程数量为优化目标、安全指标为约束条件的结构尺寸优化数学模型;然后,基于有限元法构建门式墩训练样本集,采用拉丁超立方开展试验设计,建立BPNN神经网络代理模型;最后,采用NSGAII遗传优化算法对BPNN神经网络代理模型进行搜索,实现门式墩最优结构尺寸和钢束线形的搜索推荐。依托某门式墩结构设计,开展算法有效性和效率验证,结果表明,案例的优化时间由有限元法的45 h缩短至智能优化算法的15 min,优化算法在保证预测精度的同时提高优化效率18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梁 门式墩 结构优化 BP神经网络 代理模型 多目标优化 NSGAII算法 拉丁超立方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灰狼优化BP网络的城中村火灾预测
16
作者 吕淑然 田江雪 党鑫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6-204,共9页
为了预防城中村火灾,利用改进灰狼优化算法(IGWO)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对城中村火灾风险进行预测。引入非线性收敛因子和变异算子,改进传统灰狼优化算法(GWO),提高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收敛速度和稳定性,进而构建基于IGWO优化BP神经... 为了预防城中村火灾,利用改进灰狼优化算法(IGWO)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对城中村火灾风险进行预测。引入非线性收敛因子和变异算子,改进传统灰狼优化算法(GWO),提高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收敛速度和稳定性,进而构建基于IGWO优化BP神经网络的城中村火灾风险预测模型(IGWO-BP),结合城中村火灾风险因素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制定指标体系,预测火灾风险,并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GWO、粒子群算法(PSO)、长城算法(GWCA),IGWO在全局搜索能力、收敛速度和稳定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IGWO-BP模型可通过处理城中村火灾风险指标,实现对火灾风险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灰狼优化算法(IGWO) 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 城中村火灾 风险预测 变异算子 高维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裂纹扩展定量监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晓东 柳月 +2 位作者 李孟伟 衣超 庞凤颖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7-203,276,共8页
装甲车关重件结构中形成的裂纹会导致性能下降甚至引发事故,为了开发先进的裂纹监测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裂纹扩展定量监测模型。该模型能够根据结构在循环载荷下产生的电阻应变信号和Lamb波信号,预测裂纹长度和扩展... 装甲车关重件结构中形成的裂纹会导致性能下降甚至引发事故,为了开发先进的裂纹监测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裂纹扩展定量监测模型。该模型能够根据结构在循环载荷下产生的电阻应变信号和Lamb波信号,预测裂纹长度和扩展速率。采用了多传感器的裂纹扩展特征提取方法,利用压电传感器和电阻应变片2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结合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2种不同模式的监测技术,从电阻应变信号中提取出与裂纹长度和扩展速率相关的特征参数。采用了随机森林算法和D-S证据理论2种不同方法的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了对裂纹长度的有效识别和数据融合。基于不同裂纹长度、不同载荷频率、不同传感器位置等情况下的电阻应变信号和Lamb波信号,开展了模型的训练和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纹扩展 神经网络 传感器 特征提取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路漏磁信号阵列的无刷直流电机匝间短路故障诊断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振宇 王慧 +2 位作者 胡存刚 席浩天 曹文平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5-1116,共12页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是无刷直流电机定子绕组的常见故障,其状态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故障发展的各时期,绕组短路的区域与匝数随之改变,使得电磁空间分布特性差异显著,依据固定布局的单一信号难以实现故障的精准定位与评估。该文通过解析匝间...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是无刷直流电机定子绕组的常见故障,其状态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故障发展的各时期,绕组短路的区域与匝数随之改变,使得电磁空间分布特性差异显著,依据固定布局的单一信号难以实现故障的精准定位与评估。该文通过解析匝间短路下等效电磁模型和电磁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一种基于多路漏磁信号阵列的匝间短路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建立了电机绕组电磁等效模型解析漏磁信号与绕组状态的关联关系;其次,利用多物理场模型明确漏磁传感器阵列最优空间布局;最后,依据多路漏磁信号阵列建立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实现故障智能诊断。仿真模型与试验平台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识别匝间短路的区域与匝数,且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的诊断精确性高。由于方法仅采集电机外部漏磁信号,作为非侵入测试技术易于落地应用,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刷直流电机 匝间短路 多路漏磁信号阵列 故障诊断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龄组木麻黄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9
作者 古丽再排尔·安外尔 尤龙辉 +3 位作者 叶功富 聂森 胥喆 陈凤娇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2,共11页
为提取木麻黄高精度的单木结构参数,并建立多样化的木麻黄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快速、高效地调查和监测木麻黄林分的生长趋势,以福建省平潭岛不同龄组木麻黄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UAV-LiDAR)点云、无人机-地基激光雷达融合激光... 为提取木麻黄高精度的单木结构参数,并建立多样化的木麻黄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快速、高效地调查和监测木麻黄林分的生长趋势,以福建省平潭岛不同龄组木麻黄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UAV-LiDAR)点云、无人机-地基激光雷达融合激光雷达(Fusion-LiDAR)点云,快速、精确地获取单木尺度下木麻黄的树高、冠幅、胸径等关键结构参数,并结合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法、随机森林以及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等算法构建木麻黄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Fusion-LiDAR点云构建的冠层高度模型的单木分割精度明显优于UAV-LiDAR,尤其是在幼龄林中差异较大;与UAV-LiDAR点云提取的结果相比,Fusion-LiDAR点云提取的树高和冠幅的决定系数(R^(2))普遍更高,特别是在过熟林中,其树高、冠幅决定系数分别比UAV-LiDAR点云增大了11.41%、16.73%;在3种算法模型中,不同龄组BPNN模型的R^(2)均大于0.75,相对分析误差均大于1.40,展现出了优越的性能;随着林龄的增长,木麻黄单木分割精度、单木结构参数提取精度及模型预测精度均会逐步下降。无人机与地基激光雷达的融合显著提高了木麻黄单木分割的准确度和单木结构参数的提取精度,BPNN模型在预测不同林龄木麻黄地上生物量方面表现出了较优异的性能,进一步提升了建模的效率和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麻黄 无人机 地基激光雷达 偏最小二乘法 随机森林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单木分割 地上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土壤自动采样与参数实时检测装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子文 姚宇熙 +3 位作者 张海腾 杨明金 蒲应俊 李守太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30,共11页
针对田间信息化管理中传统土壤样本采集与土壤参数检测劳动强度大、操作复杂、效率低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土壤自动采样与土壤参数实时检测装置,并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的土壤坚实度和质量含水... 针对田间信息化管理中传统土壤样本采集与土壤参数检测劳动强度大、操作复杂、效率低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土壤自动采样与土壤参数实时检测装置,并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的土壤坚实度和质量含水率预测方法。首先,基于土样自动采集与参数测量需求,设计双级分步式土样采检机构、卸土机构及分度式土样收集机构,对机构进行分析与校核确定400 mm运动行程和800N最大入土推力,并搭建基于Jetson TX2嵌入式计算机与STM32F3系单片机的双层构架控制系统,结合全球导航定位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实现土壤自动采样、自主导航、信息记录与传输、取土自保护以及土壤坚实度与质量含水率动态预测的功能。其次,构建了3层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将易检测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土壤取样电流、取样速度、取样深度4个参数与土壤坚实度及质量含水率建立回归关系,通过275个试验样本对模型进行训练与测试,得到最佳隐藏层节点数为10,土壤坚实度与质量含水率预测结果平均百分比误差分别为7.74%和1.53%。最后,为验证机器综合性能,以机器采样时间、温湿度传感器探针入土深度、土样质量绝对误差、土壤坚实度与质量含水率预测值相对误差作为评价指标,对柑橘园巡检路径中10个采样点进行实地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器单次土壤采样平均耗时为60.5 s,传感器探针平均入土深度为64.7 mm,土样质量平均绝对误差为1.53 g,10个采样点的土壤坚实度与质量含水率预测的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6.37%和5.00%,满足土壤采样和参数检测需求,同时结合地理位置信息给出土壤坚实度与质量含水率田间分布图。该研究结果可为土壤智能采集、参数实时检测及田间土壤信息分布可视化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坚实度 实时检测 自动采样 土壤质量含水率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